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9课生命生命教学设计(2)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9课《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品词析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善待生命,不断努力。
教学重点:读中领悟三个事例中蕴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在交流中入课 ——引发生命的思索
师:我写一个词,相信大家都认识。(板书:生命)大家一起读
师:生命是什么呢?你问过自己吗?我知道,很多同学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说实话,我和你们一样,从没想过“生命是什么”的问题。但是,有人想过,这个人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她叫杏林子。杏林子是(我国)台湾一位著名的作家,在很多人看来,她是个很不幸的人。她十二岁患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的关节几乎全部坏死,她的脚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她的很多时光都是在轮椅上渡过的,她的精神和肉体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一生都积极乐观,她写了四十多本有名的诗歌、散文、剧本、小说,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在她的作品中,有很多是思考生命问题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我把题目补充完整(板书:生命)指读,齐读。
师:你发现了吗,这个题目和我们以前经常读到的文章题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指名说。以前我们学的文章题目一般都是一个词,或者是一句话,而这一次的题目是两个词,并且是同一个词的重复。这样的重复叫反复,是一种修辞方法,两个词间有一个间隔。一个语气比一个语气重。中间打个盹。打盹就是停。 师:读出了停顿,能不能再短促读。读得不单调,读出变化。
作者为什么要取这样的题目呢?题目里又包含着什么样的含义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杏林子,深入到字里行间去触摸她的心灵。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大家读书的情况。检查学生生字词。开火车读,齐读。
3、开火车读课文。思考文章课文写了哪几个事例?
4、相机板书:飞蛾险境求生 瓜子砖缝萌生 聆听鲜活心跳
三、导读赏析,品味语言
1、让我们首先走进飞蛾求生的场景
默读飞蛾求生的事例,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1)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请大家在用心地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飞蛾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的。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挣扎 极力鼓动)
3)理解挣扎: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飞蛾挣扎的目的就是为了……,它的挣扎,是生命面临严重威胁时的一种抗争。
你们知道一只飞蛾的寿命有多长吗?平均只有九天,只有九天的生命啊。可它却为了这短暂的九天,在拼命地挣扎着。
理解极力鼓动
师:还有哪个词也看出飞蛾是怎么样对待生命的?(极力鼓动)什么是极力鼓动?为什么要极力鼓动?
小小的飞蛾之所以要用尽力气,都是为了要活下去。无论怎么样的危险,无论是否有希望,它都没有放弃求生的努力。来,读读为自己的命运拼命抗争的飞蛾。生命不能轮回,生命属于生物这有一次,我们要珍爱的一切生命,哪怕每一分,每一秒,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要和命运拼命抗争。男女生读。
通过同学们的读,老师感受到了飞蛾为了自己的命运在拼命地抗争。
把“那样强烈!那样鲜明!”改成“那样强烈和鲜明”不是更简洁吗?师、生对比读。(不行,“那样强烈!那样鲜明!”生命的力量更强烈)多么强烈,多么鲜明的求生欲望啊。指两三人读句子,齐读.
读得真好!老师感受到了,感受到了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板书
师:那飞蛾挣扎着,极力鼓动着翅膀,它是想用顽强的挣扎来告诉自己……
4)是啊,飞蛾想尽一切办法想求生,那强烈的求生欲望让杏林子感到捏在自己手中的不是一只小小的飞蛾,而是一个不屈的——生接:生命!
师:是的,一个不屈的,顽强的生命!杏林子真切地感受到了原来生命是飞蛾挣扎的身影,生命是飞蛾极力鼓动的——生接翅膀。
师:生命还是飞蛾强烈的——生接:求生欲望!
师:想一下,如果你捉到这样一只飞蛾的话,你会怎么办?可能会…… 指名说,并追问为什么?可是杏林子呢?她却……为什么?是啊,作者震惊了!作者被什么震惊了呢?
谁来读读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你的震惊!指读。
(小小的飞蛾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飞蛾和一草一木、鱼虫鸟兽,与在座的同学一样,都是鲜活的生命,它们都有生存的权力,。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险境,我们都要对生命负责,不能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
只要勇敢地和命运抗争,一切奇迹都会发生)
2、走进香瓜子
1)刚才,我们采用抓重点句,关键词,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学习了第一个事例。下面,我们采用刚才的方法自学第二个事例。
出示: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师:一连使用了两个“竟”字,说明什么?(出乎意料,丝毫没有想到)
师:为什么,哪颗种子不发芽呀,用得着这么大惊小怪的吗?
师:困难?什么困难?你怎么能知道?(上下文:扎根砖缝而非泥土,神奇!没有阳光,“阳光、空气、水”可是植物生长三大要素啊,哪怕有一线光明也要长,神奇!是“掉”而非“种”,神奇!难怪用了两个“竟”字!读)
3.师: 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瓜苗害怕吗,退缩吗?(不!冒!冲!不屈!茁壮!)字理分析比较:屈→茁读“不屈向上,茁壮成长”
生命就是墙角——
生齐:砖缝中的小瓜苗。
师:生命就是香瓜子冲破坚硬外壳的勇气。生命就是在没有——
生齐: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师:生命还是虽然仅仅只活几天——
生齐:也要顽强地活着的精神(勇气、力量)。
师:是啊,谁再来读一读这颗顽强的香瓜子?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这一个小小阴暗潮湿的墙角,一小截瓜苗在迎风舞动,杏林子就坐在墙角,注视着这株小小的瓜苗,她也在感叹,她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是的,这的确是一粒顽强的瓜子。也许在你心中它还是另外一副形象,就请带着你的感受用心地读一读这一段话。
生:齐读。
让我们再回到课题,生命出现两次,表达了对生命强烈的呼唤。
师:生命是什么呢?不同的人,不同的物,不同的事会告诉我们不同的答案。窗外杨柳依依,生命就是杨柳那嫩绿的枝条;课堂上看到你们的张张笑脸,生命就是同学们如花的笑靥;清晨小鸟在窗外鸣叫,生命就是小鸟那清脆的歌声。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每个人都要珍视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课后请同学们读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相信你对生命的体会更深刻。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9课《生命 生命》教学反思
本课写了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倾听心跳三个具体的事例,最后揭示了“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的道理,前面的三个司空见惯的小故事虽理解起来非常简单,但都能发人深思,给人以深刻启示。
一、 课题入手,解题质疑
板书过课题之后,我让学生观察课题与以往课题有何不同?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两个生命之间空了一格,并且是一个词语重复了两次。我问,为何课题这样写?作者又向我们怎么阐述生命的含义的呢?
此环节,从课题入手,揭题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 精读课文,抓重点语句感悟
揭示了课题之后,我开门见山,直奔中心,问:“为了揭示生命的意义,作者给我们举了三个事例,你知道是哪三个吗?给它们各加一个小标题。”学生迅速找到三件事,概括了小标题,初步理解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然后,我问:“同学们,这一件件事都给作者以强烈的震撼,哪些语句又给你以震撼呢?请认真读前四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受深刻的语句画下来,一会儿汇报交流。”孩子们都投入到了仔细读书的环节中,他们认真批画。之后,汇报交流感受深刻的语句。
经过认真的阅读之后,学生汇报得更为精彩:
我由“那样强烈,那样鲜明”感受到一个小小的飞蛾的求生欲望是多么地强烈,在生命面临危机的时候,他激励鼓动,极力挣扎,这种强烈的欲望竟然让作者忍不住放了它。
一个小小的香瓜子,竟然在没有泥土、没有阳光的砖缝中茁壮成长,我被震撼了!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在逆境中,应该学习小瓜苗的精神,不屈向上,一定会取得成功。
还有的说,杏林子没有白白糟蹋生命,她在患有类风湿下肢瘫痪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写作,她是对自己负责的!
我追问:哪些现象是白白糟蹋生命的?哪些是好好使用生命的呢?学生说出不好好学习,成天无所事事是糟蹋生命;不写作业是糟蹋生命;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是在好好使用生命;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为人民群众不辞劳苦,辛勤工作是好好使用生命;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他也是在好好使用生命……
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至此,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文最后一段的意思。
最后,再次回到课题,为什么以生命生命为题,学生已经轻松明白了。
三、 拓展延伸
《月是故乡明》一书中《永恒的价值》《使命》两篇文章与此文联系紧密,杏林子明白了永恒的价值启人深思,《使命》中的故事催人泪下,都能够让学生悟道很多东西。
本节课,仅用一节课时间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情感,并且拓展了两篇文章,课堂密度大,学习效果好。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