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2课金子教案设计(3)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2课《金子》教学札记
第一次上《金子》,是我自己的班级带到三年级。我们是国标本教材首轮使用的实验区,所以,自己研究完教材,阅读了一下“教参”,我就开始上课了。没想到,整个课堂异常活跃,孩子们在课堂上思维灵动,闪现了一个个火花,我及时的捕捉住,写成了一篇教学随笔《让体验拨动生命之弦》,用体验教学的理念将三个教学小片断串连以来,并洋洋洒洒的写了近三千字的实录和反思,发表在《小学语文研究》上。于是,《金子》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第二年,正值我校和其他两所学校结成了教育集团的时候,作为师傅之一,我承担了为徒弟们开课的任务。时间紧张,我就想起了《金子》。到下一届4班去借班上课,效果也很好。那些孩子聪明活泼,甚至读出了我班学生没有读出的意思,也促进了我对这篇教材价值取向的进一步思考,我进一步思考了如何突破“理解真金”这个教学难点的策略,构思了设置情境,角色对话,层层推进的教学方法,并进一步完成了《让体验在生命对话中走向深入——<金子>教学设计》。没想到,这个设计还真派上用场了:在好友相约推脱不了之后,我只能带着《金子》来到了常熟练塘小学,和那里的老师们就文本解读问题推敲了一番,那是2004年的秋天。
这学期初,当苏州紧急通知各县市推出成熟的课参加选拔时,新任教研员薛老师把其中一个机会给了我。我受宠若惊,思来想去还是选择了《金子》。虽然这几年我上了很多课,但是,哪一课都没有《金子》让我喜欢。于是,在几位老师的帮助下,我又一次的对这篇课文进行了磨课:每一个环节、每一层的铺垫、每一个情境的创设,我都细细的琢磨,在充分的预设和多次的执教中调整着自己的教学。到苏州上课,我真的是满怀信心:因为上课的学校是十多年前我在无锡读书时就闻名的**学校。我想:我们朱棣文小学的学生尚且能上出如此浓厚的味道,更别说苏州这样大城市里的知名学校了。可是,我的运气好像真的很差。在苏州借班的学生文本阅读感悟能力是我上了六七次以来从没有见到过的。虽然我很笃定的驾驭着课堂,很扎实的引领着学生,可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这堂课的主人们的木楞让我狠狠的被“将”了一“军”,心里的“木楞”好久都没有解开。
于是,我不再害怕借班上课。我想:这么尴尬的课堂我都遭遇到了,我还怕什么?我的倔劲上来了,一时回不了头。接连下来的“送课下乡”,我两次都选择了这篇课文。可是,情况还出人意料的顺利。虽然学生有时候会答非所问,但有了那次的垫底,我的耐挫力出奇的好:及时调整,放慢节奏,适当放低一些要求,引领着孩子在一点点的读懂、读好,读出一点韵味来。一堂课,对于提高孩子的阅读感悟能力,提升其语文素养的帮助也许微乎其微,但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其他老师也许是一种很好的引领——这一点,已经在老师们的评课中得到了证实,这使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今天,我用上了一位老师给我评课时用到的一个词:“饱满”。我要真诚的感谢她。因为,我一直反思着这一堂课,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加以概括,一直不知道怎样很准的表述自己的教学想法,这位老师的这个词语,让我一下子遇到了“知音”。
确实,语文老师,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饱满”起来:
一、努力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的统一起来。
二、努力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言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三、努力将学生的读书感悟和教师的巧妙引导结合起来
四、精心成就每一个教学细节,让孩子的思维灵动起来
……
以上这些,是我一些粗线条的整理,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要进一步细细的咀嚼,让每一点想法都“饱满”起来,成就更多“饱满”的语文课堂……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