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下学期高三级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诗盈分享

  语文是我们高考里很重要的一个加分的科目,小编今天下面就给大家整理高三语文,大家要多多学习一下

  高三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分析

  孙和平

  ①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原则等,是中国文化机制最核心的部分,而中国的文化机制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教育的内在机制。所以,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必须将其置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框架之中,才能充分认识其规律和内涵。从文化生态入手审视古代传统教育,不仅可以更为准确而深刻地把握其传统生成、发展的文化背景、原因及趋势,也对当前我们实现传统教育现代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中,教育目的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受中国文化精神生态的滋养最深,唯有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出发,才能深刻理解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概有“明伦”说、“成人”说等,而这些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精神在传统教育中的折射。

  ②“诗书教化,所以明人伦也。”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明人伦,即使人明了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之意。孟子认为,人伦有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古代传统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使人懂得五伦、懂得那个时代做人做事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促使大家

  成为遵纪守“伦”的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的和谐。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去分析。“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无疑受到中国文化精神特别是伦理精神的深刻影响。

  ③中国古代社会系统框架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系统体系,所以,在本质上决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血统文化。以此为出发点形成了宗法专制的社会结构,而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正是理解传统教育中的教育目标的关钮。

  ④因此,正是在这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体的自我、全面发展,不是对自由、平等、民主与人权的追求,个体也不是为了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而有价值和意义,而是为了封建伦理纲常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培养更多体现在伦理道德培养上。集中在等级、专制、集权等服从大一统价值观念,强调群体价值,这也是与中国文化的宗法集体主义和伦理类型相契合的。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的伦理型文化环境中,传统教育中突出“明人伦”,则为顺理成章之事。“成人”说,即立足于“人”的成长,是中国古代关于传统教育目的又一重要论述。百家争鸣时代,儒家以培养“君子”、“圣贤”为目标,道家以培养“真人”、“圣人”、“仙人”为弟子标准,佛家以培养“菩萨”、“佛”这样高境界的人为教育目标;这些都共同揭示了当时传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品德高尚、有学问的人“士”和有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的“圣人”;宋代大儒朱熹更是把圣贤作为最终目的,认为凡人必须以圣贤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智者们所设计的母语教育,都以“君子”“贤人”“圣人”为培养目标。

  (节选自《人民论坛》2013年第23期)

  1.下列关于“古代传统教育目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它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受中国文化精神生态的滋养极深;因此要深刻理解它就必须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出发。

  B古代传统教育目的大概是使人明了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立足于“人”的成长等;一定程度上说,这些教育目的是中国文化精神在传统教育中的折射。

  C.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在一脉相承的血统文化的影响下.不是为了生命的存在以及发展而有价值和意义,而是为了封建伦理纲常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D.古代传统教育目的从本质上说就是使人懂得五伦以及那个时代做人做事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促使大家成为遵纪守“伦”的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的和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很大程度上讲.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构体系决定着教育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原则等,它是中国文化机制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

  B.中国的文化机制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教育的内在机制.如果离开中国文化的整体框架去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就不可能充分地认识它的规律以及内涵。

  C.孟子认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五个方面。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的伦理型文化环境中,传统教育突出“明人伦”则顺理成章。

  D.百家争鸣时代,儒家培养“君子”与“圣贤”,道家培养“真人”、“圣人”与“仙人”.佛培养“菩萨”与“佛”这样高境界的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化生态入手审视古代传统教育,能更准确深刻地把握其传统生成、发展的文化背景、原因及趋势。对推动当前我们实现传统教育现代化有着积极影响。

  B.诗书教化是儒家的思想核心。站在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化精神特别是伦理精神深刻影响了“明人伦”的教育目的以及价值取向。

  C.中国古代社会系统框架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系统体系,本质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一个血统传下来的文化,以此为出发点便形成了宗法专制的社会结构。

  D.百家争鸣时代,传统教育旨在培养品德高尚、有学问的人“士”和有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的“圣人”。朱熹认为人要以圣贤为奋斗目标,因此他把培养圣贤作为终极目标。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①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

  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选自《宋史 列传一百一十五》)

  注:①貤:通“移”。转移;转赠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屏处十年 屏:隐居

  B、安得不豫为之计 豫:参与

  C、乃罢其狱 狱:案件

  D、犹虑不称 虑:担忧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根劝谏皇上为政节俭的一组是( )(3分)

  ① 遂请罢钱塘制造局 ②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 ③愿陛下靳之 ④亦愿日削而月损之 ⑤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 ⑥因力陈其弊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④⑤⑥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张根很有才华,刚满二十岁,就考取进士功名。曾布等多名官员上书表扬他的操行和道义,为此,徽宗把他召入皇宫。张根借机向皇帝提出了建议。

  B、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他鉴于当时水灾频发,请求减免租赋,发放洛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

  C、张根调任两浙,辞职不赴任,于是写下奏疏通过驿站上奏朝廷。奏疏中力陈贪官横行和自然灾害环生导致的国库空虚,帝国窥伺、盗贼频起的严重局面。

  D、张根的多次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

  7、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

  译文:

  (2)、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题盘豆驿水馆后轩①

  韦庄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

  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

  冯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注】①韦庄,唐末诗人,曾因战乱避祸于江南。盘豆驿,古驿站名,在今河南灵宝。

  8.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前两联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

  9.第三联为什么要描写去雁和孤云?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2)、飞湍瀑流争喧豗, 。其险也如此, ! ——《蜀道难》李白

  (3)、屈心而抑志兮, 。 ,固前圣之所厚。 ----《离骚》屈原

  乙 选考题

  请从11、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老夫老妻

  冯骥才

  “离婚!马上离婚!”

  这是年轻时每次吵架吵到高潮,她必喊出来的一句话。六十岁后她就不再喊这句话了。今天又喊出来,可见她已到了怒不可遏的地步。

  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撞着,他急速而无目的地在屋子中间转着圈。转了两圈,站住,转过身又反方向地转了两圈,然后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啪”的一声带上门。

  老婆儿火气未消,面对空空的屋子不住地出声骂他。

  墙上的挂钟当当响起来,已经八点钟了。他们这场架正好打过了两个小时。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打架过后两小时,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她耳边又响起刚才打架时自己喊的话:“离婚!马上离婚!”她忽然觉得这话又荒.唐又可笑。她开始感到屋里空荡荡的,悔意悄悄浸进心中。她想,两人一辈子什么危险急难的事都经受过来了,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吗?——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会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总该回来了,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两个小时了却仍没回来。外边正下着大雪,老头儿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了。瞧他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别是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从挂衣钩儿上摘下老头儿的围巾、棉帽,走出房子去了。

  夜色并不太暗,在路灯的辉映下,繁密的大片大片的雪花纷纷而落。她一看这雪景,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

  那是五十年前的一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她从多少天对他的种种感觉中,已经又担心又期待地预感到他这天要表示些什么了。在河边的那段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似的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他呢?竟然像傻子一样一动不动,任她用雪打在身上,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她打着打着,忽然停住了,呆呆看了他片刻,忽然扑到他身上。她感到,他有种火烫般的激情透过身上厚厚的雪传到她身上。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

  年轻时,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她却很少再想起这桩事。是不是一生中经历的事太多了,积累起来就过于沉重,把这桩事压在底下拿不出来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现在她老了,此刻在雪地里,每一步踩下去都是颤巍巍的,每一步抬起来都费力难拔。一不小心,她滑倒了。她把手插进雪里,撑住地面,艰难地爬起来,就在这一瞬间,她又想起另一桩往事。

  那时他俩刚结婚,一天晚上去看电影,散场出来时雪还下着。他们走着走着,跟着高兴地跑起来。但她脚下一滑,跌在雪地里。他跑过来伸给她一只手,要拉她起来。她却一打他的手:“去,谁要你来拉!”她一跃就站了起来。那时她是多么轻快啊,像小鹿一般,而现在她又是多么艰难呀,像衰弱的老马一般。她多么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虽然老头儿也老而无力了,一只手拉不动她,要用一双手才能把她拉起来。那也好!总比孤孤单单一个人好。她想到楼上的邻居李老头,老伴死了。平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人。

  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形影相随。尽管老头儿爱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等等,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她喜欢老头儿的性格,真正的男子气派,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粗心不是缺陷,粗线条才使他更富有男子气……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此刻她只担心老头儿雪夜外出会遇到什么事情。她找不着老头儿,这担心就渐渐加重。如果她的生活里真丢了老头儿,会变成什么样子?

  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大概快十点钟了,街上没什么人了,仍不见老头儿,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她两脚在雪里冻得生疼,膝头更疼,步子都迈不动了,只有先回去了,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老婆儿的唠叨让老头儿忍无可忍,老头儿怒气冲冲地摔门而去,离家出走,想以此来教训老婆儿。

  B.老婆儿心情平静后,为自己吵架时喊“离婚”的话语感到荒.唐可笑。老夫老妻,快七十岁了再离婚,只会惹人笑话。

  C.两个小时过去了,老头儿还没回来,老婆儿焦急万分,担心老头儿雪夜外出会遇到什么不幸,以致给自己带来麻烦。

  D.老婆儿“从挂衣钩儿上摘下老头儿的围巾、棉帽”,貌似不经意的一个细节,彰显出她对丈夫无微不至的关爱。

  E.老婆儿雪夜寻夫,想起年轻时自己与丈夫相恋相爱、相伴相助的几幕情景,心中倍感“老来伴”的重要性。

  (2)这篇小说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这样安排的效果如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婆儿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头儿以前与老婆儿吵架后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这次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你认为这次老头儿在这个晚上会回来吗?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艺术家应该做大自然的儿子”

  ①吴作人,安徽泾县人,生于江苏苏州,从师徐悲鸿先生,并参加南国革新运动。在素描、油画、艺术教育方面都造诣甚深,他在中国画创造方面更是别创一格,自成一家。吴作人是继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的又一领军人物。

  ②吴作人于1930年赴欧洲学习,先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考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王家美术学院白思天院长画室学习。入学第二年,即在全院暑期油画大会考中获金奖和桂冠荣誉。他勤奋学习,掌握了熟练的专业技能,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油画作品,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

  ③吴作人在接受了西方现实主义艺术思潮的熏陶之后,很自然地形成尊重自然、以造化为师的艺术信念,力图以加强写实来克服艺术语言日益空泛、概念的厄运。因此,他明确提出:“要到社会中去认识社会,在自然中找自然。是自然之微奥、伟大,纷杂于万象之中而隐没,藉艺人之心再映,方显其美和其力。”

  ④吴作人首先认为大自然是“微奥、伟大”的,其中存在着“美与力”,这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画家要“创造万象”,必须先“深知造化”“师自然”。自然如同艺术的母亲,只有直接吸吮母亲乳汁才是最富营养的。所以,吴先生后来又比喻说:艺术家“应该做大自然的‘儿子’,但不是做自然的‘孙子’,不但不要做自然的‘孙子’,也不要做人家艺术的‘儿子’。”

  ⑤吴作人认为,一部极好的录像带,经过几次拷贝,色彩退化,影像失真,距原版已经十万八千里,如果以这样的基础再来“创造”,能有什么出息呢?其作品之低下蹩脚就可想而知了。只有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之源中去汲取营养、获得灵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和克服摹仿因袭、一代不如一代的衰落退化局面。

  ⑥吴作人诚恳地以自然为师,又坚决反对作自然的奴隶,总是充满活力地进行艺术创造,有所取舍、夸张、变形、变调、加工、提炼。熊猫形象的创造,就是吴作人师造化夺天工艺术观念的具体体现。

  ⑦为了表现一种稚拙的情趣,吴先生大胆舍去那带着血丝的小红眼睛的真实刻画,把熊猫概括为黑白分明的色块组合。充分体现着形式美的构成原则,体现着书法艺术的情趣。这样,从生活到艺术,经历了一次质的飞跃。吴先生笔下的熊猫形象,是其创造的一种表现憨厚可爱、稚拙纯朴之美的典型。

  ⑧为了再创造,为了夺天工,吴先生把中国画关于立意和意境的观念,融入自己艺术创造体系。他说:“中国画主立意,‘贵乎思’,重‘气韵’,讲究‘意在笔先’,说明画家之‘心’,之‘意’、之‘思’、之‘气’,常常成为是否能‘夺天工’的关键因素。通过这些画,你可以听到隐于画后的画家的心曲,感到溢于画外的画家的激情,也可以体会到画家们在艺术劳动中的甘苦。”

  ⑨吴作人先生师造化、夺天工,力图融诗书画于一体,追求自然美、形式美、意境美、气质美。在现实主义艺术体系内最大限度的发挥艺术家主体的创造意识,把写实与写意、再现与表现结合起来,从而融合了东方与西方的审美情趣,融合了现代与传统艺术的追求。在具象艺术语系抒发得淋漓尽致,出类拔萃。

  ⑩早在40年代,吴先生就曾预言:“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正是中国新艺术面目孕育的时代,正是在作风与内容上谋新出路的时代,正是要尽量吸收外来影响来创造自己,而这种接受外来影响建立新生命新形式的观念,因敦煌古壁画的启示而更确信。”

  ⑾自从那时以后,半个世纪过去了,吴作人先生当年“不断在找,不断吸收,不断在试验”的“新的面目”终于逐渐显现了。这种融汇东西古今而创造的新面目,逐渐为现代的中国接受、欣赏,也已经为西方人士所认可和赞扬。

  (选编自2013年3月17日《江南时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吴作人曾经师从徐悲鸿先生,他在中国画创造方面别创一格,自成一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绘画成就仅次于徐悲鸿的领军人物。

  B.作者从吴作人早期在欧洲的学画经历与其作品的关系这一角度,以吴作人一系列画作为例,揭示了他的求学经历对其绘画作品的影响。

  C.绘画作品中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的艺术创作主张,吴作人笔下的熊猫,可以说是他实践自己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之一。

  D.吴作人本人40年代主张“尽量吸收外来影响来创造自己”,并“建立新生命新形式”,说明他已经看出中国艺术远不如外来艺术,只有学习外来的才能创新。

  E.在创作上,吴作人“不断在找,不断吸收,不断在试验”,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思想,并为中西方人士所接受,欣赏和赞扬。

  (2)吴作人是怎样在绘画中实践自己的创作主张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画横线这句话的深刻含意?(6分)

  艺术家“应该做大自然的‘儿子’,但不是做自然的‘孙子’,不但不要做自然的‘孙子’,也不要做人家艺术的‘儿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吴作人成功之路给我们那些人生启示?(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表演时,铁花飞舞,鞭炮齐鸣,加上鸣锣开道,气势极其恢弘壮观。12名打铁花者一棒接一棒,一棒铁花冲天而起,另一棒紧跟而来,棒棒相连。

  B. 这伙盗贼真是猖狂,竟然在犯罪现场坐地分赃,结果被及时赶到的警察全部擒获。

  C.随着《党内监督条例》的出台,反腐力度的制度化,少数腐败官员怕被人揭发受处分,就金蝉脱壳,把大量财产转移到国外。

  D.殊不知黄药师一生纵横天下,对当时礼教世俗之见最是憎恨,行事说话,无不离经叛道,因此在江湖中获得了一个“邪”字的名号。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新徽天地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对于加快黄山市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中心城区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个性、打造城市特色、完善城市功能都有深远的影响。

  B.在这些城市务工的农民工生存条件相当恶劣,300多人睡在阴湿的地上,没有铺的就找来建筑杂物,盖的除个别人由大衣充当被子外,绝大部分人挤在一起和衣而睡。

  C.今年1月至10月,省属企业经济运行持续向好,资产规模稳步扩张,营业收入再创新高,企业效益大幅在增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6.3%。

  D、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盛的根本因素,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来都牢记这个真理。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在琴厚重的人文积淀之外,琴的审美在世界音乐中独树一帜。 , 。 , , , 。难怪世界为之惊叹。

  ①琴没有肆意的宣泄 ②琴与诗歌密不可分③从而创造出一 种空灵的意境 ④这和国画的审美追求是统一的⑤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 ⑥都讲求韵味,讲求弦外之音,虚实相生

  A.①⑤②⑥③④ B.②⑥④①③⑤ C.①⑤②③④⑥ D.②④⑥①⑤③

  16.下面是关于“匠人与大师”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划线处的内容。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在社会上常听到称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 ① ?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 ② 。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只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 ③ 。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意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17、下面是为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设计的三条广告词,请从中选出你认为最佳的一条,并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简要说明理由。(5分)

  ①现代汉语,一“典”即通。

  ②规范现代汉语半世纪居功至伟,传播中华文明五大洲声名远扬。

  ③一本字典,一位良师,一生收获。

  最佳的一条是: (只填序号)

  理由: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王是安徽人,是名高一学生。如今在他左侧肚子上可以看到缝针的痕迹,他的一个肾没了。“当时想要买一个iPad2,但是没钱。在上网时,有卖肾中介发信息来,说卖一个肾可以给我两万块。”2011年4月,小王瞒着父母在中介的安排下,从安徽来到了郴州。中介的人带着小王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4月28日,小王在中介的安排下于某医院男性泌尿科做了手术,小王得到了卖肾的2.2万元钱。拿到钱之后,小王立刻去购买了一部“苹果”手机和iPad2,随后回到安徽老家。而后身体愈来愈差,才被家人发现。为iPad2,小王换来的是三级伤残。无独有偶,河南一18岁小伙子为买iphone4而卖肾。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何感想呢?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 文 试 题 答 案

  1.C (“在一脉相承的血统文化的影响下”错。原文中说“因此,正是在这文化的影响下”的“这”,从前后语境看,应是指代“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2. A (“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于文无据,也与事实不符。一般说,德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

  3. B (“诗书教化是儒家的思想核心”错,原文是说“‘诗书教化,所以明人伦也。’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诗书教化”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明人伦”;在本文作者看来,“明人伦”才是“儒家的思想核心”)

  4、B(事先)

  5、A(②是对“洪州失官锡”的看法⑤是当时官员的贪赃情况⑥是张根批评官场的贪腐风气)

  6、C(“力陈贪官横行”无中生有)

  7、(1)一旦被玩物拖累,那么聪明智慧会耗尽,贤良与坏人就分辨不清,国家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萎靡不振。(“累、被动句式、耗、不肖、振”各一分)

  (2)权贵宠臣很是愤恨,谋求能够中伤他的事件,轮流进上谗言言,皇帝察辨张根的忠诚,没有加罪于他。(“侧目、所以、交、罪、宾语前置”各一分)

  参考译文: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年幼时入太学,刚满二十岁,考上进士。调任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应当改任京官,因为四亲在堂,希望把给父母的恩封转给祖父母,把妻子的恩封转给母亲,于是离职,得任通直郎,成全了他的志向。当时年仅三十一。乡里有个贤者叫彭汝砺把这件事写出来,自以为不如他。

  闲居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书说明他的义行,徽宗召他到宫。他对皇帝说:“陛下日理万机,所依靠的是心而已。一旦被玩物拖累,那么聪明智慧会耗尽,贤良与坏人就分辨不清,国家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萎靡不振。希望陛下清心寡欲,来消除祸乱的源头。”于是请求罢去钱塘制造局。皇帝高兴地赞美他,任命他为亲贤宅教授。

  不久,出任杭州通判,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官府中失了官印,把上千兵吏关起来审治。张根说“:这是有关部门不仔细查管的过错。现在羁押无罪之人,而索要不可得之物,怎能带来和气呢?”于是停止这个案件。

  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他又因为水灾多,乞求蠲免租赋,发放洛口米、常平青苗米,赈贷流民。诏令褒扬他。

  徙官两浙,谢绝不听,于是写下条疏交驿站传奏。大概说“:现在州郡没有两个月的储积,太仓没有一年的积蓄,军需匮乏,边备不周。东南水旱,盗贼常常发生,西、北二国窥伺日久,怎么能不预先计谋?”于是条列茶盐、常平等利处与弊端,于是说:“从现实考虑,应该节制的大项目,最首要的是土木之功,现在赐给大臣一栋房子,有时耗费百万。我所管辖的二十个州,一年上供才三十万缗而已,甚至不足以供足造一栋住宅的费用。拿住宅来尊宠元勋盛德之臣,犹恐不够,何况赐给那些阿谀邀恩者呢。即使有赵普、韩琦佐命定策之大功,希望陛下也要吝惜赏赐。其次如田园、邸店,虽然不如赏赐宅第那么多,也希望日削月损。像金帛之类,也不可不节制啊。”书表奏上,权贵宠臣很是愤恨,谋求能够中伤他的事件,轮流进上谗言言,皇帝察辨张根的忠诚,没有加罪于他。

  不久因为花石纲强行占有漕舟,官府买一根竹子耗费至五十缗,却大多落入诸位大臣之家。于是力陈弊端,更加忤逆权贵,于是摘录张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认为傲慢不恭,责令他为监信州酒。不久又认为张根诋毁常平之法,摇动继承新法的政策,再贬为濠州团练副使,安置在郴州。不久因讨伐淮贼有功,获准自便居住。以朝散大夫身份死于家中,终年六十岁。

  8.(5分)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和依恋之情。(2分)②反衬(或“乐景衬哀情”)。前两联描写了盘豆驿周围清丽恬静的如画美景:滩头清波中鹭鸟静立,农人披着夕照在原上耕田。诗人描写这幅的画面意在反衬自己对江南的思念依恋之深。(3分)

  9.(6分)示例一:①借景抒情。描写消失在天际的南飞去雁和净空中产生的一点孤云,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漂泊孤独之感和其对江南的思念;(3分)②实现由景到情的过渡。第三联通过描写去雁和孤云使诗歌由前两联对盘豆驿周围美景的描写转入到对江南思念和依恋之情的抒写。(3分)

  示例二:①描写消失在天际的南飞去雁,含蓄地表达诗人对江南的思念;(2分)

  ②净空中产生的一点孤云,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漂泊孤独之感;(2分)

  ③借景抒情。实现由景到情的过渡。第三联通过描写去雁和孤云使诗歌由前两联对盘豆驿周围美景的描写转入到对江南思念和依恋之情的抒写。(2分)

  10、(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砯崖转石万壑雷。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

  11.(1)【选E得3分,选D得2分,选A得1分】 A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老头儿离家出走的目的不是(或者不全是)教训老婆儿。B“快七十岁了再离婚,只会惹人笑话”的原因解说不恰当,由原文可知,老婆儿觉得荒.唐可笑是因为她认为他们俩什么危险急难的事都经受过了,为小事不值得吵。C老婆儿担心老头儿遇到不幸,不是怕“给自己带来麻烦”。

  (2)小说在结构安排上使用了插叙。这样安排可以让小说情节更紧凑,内容更丰富,有助于揭示主题。(2分)小说主要写老婆儿外出寻夫,中间插入她对自己与老伴年轻时相恋相爱、相伴相助等往事的回忆。(2分)这些回忆都由眼前的雪景引发,合乎情理,显得自然,反映了老夫老妻之间深厚的感情基础。往事与现实两相照应,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老来伴”的重要性。(2分)

  (3)老婆儿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妇女形象。①老婆儿生性好强,性情急躁。与丈夫从年轻吵到老,年轻时每次吵架吵到高潮,她必喊出“离婚!马上离婚!”的话语。②老婆儿重情重义。她与丈夫相濡以沫,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丈夫生气外出,两个小时未回,她开始担心,拿着丈夫的围巾、棉帽,冒着大雪外出寻找丈夫。③老婆儿还善于反省,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会想“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吗”。(每点2分)

  (4)示例一:老头儿会回来。①老头儿与老婆儿结婚几十年,有着坚实的感情基础,以前吵架,老头儿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虽说这回间隔有两个小时,但老头儿亦会像以前那样悄悄回来。②老头儿也会像老婆儿那样,冷静下来时会对自己在吵架时候的荒.唐言行反省检讨,深深认识到“老来伴”的重要性。③老头儿是一个正派人,吵架外出,只是为了消消气而已。气消了,自然还会像以前那样悄悄回来。④老头儿外出时,外边正下着大雪,老头儿没戴帽子,没围围巾。不久,他亦会回到家中。

  示例二:老头儿不会回来。①老头儿以往与老婆儿吵架,跑出去后,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这次不回来,可能是不想像以前那样太快向老婆儿示弱。②老头儿外出的时候,外边正下着大雪,老头儿没戴帽子,没围围巾。照常理说,他应该快点回家避寒,而两个小时过去了他还没回来,他或许是去了别人家里借宿,或许是遭遇了什么不测。

  (言之有理即可)

  12.(1)E、C(E项3分,C项2分,B项1分;A项原文说:吴作人是继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的又一领军人物,并未说吴作人绘画成就仅次于徐悲鸿。D项“说明他已经看出中国艺术远不如外来艺术”无中生有。B项“一系列画作”不很准确。)

  (2)①吴作人认为大自然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努力去师从自然;②吴作人既诚恳的以自然为师,又坚决反对作自然的奴隶,充满活力地进行艺术创造;③不断吸收中西方艺术精华,创造全新自己。(每点2分)

  (3)大自然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家的灵感来源于自然;但大自然也不能控制艺术家的画笔,艺术家应该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创造万象”;艺术家应融汇古今中外艺术精华创造新的面目,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每点2分)

  (4)启示:①良好的教育是成功的关键。吴作人不仅师从绘画大师徐悲鸿,而且还远赴欧洲学习,这为他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②勤奋永远是成功的法宝。古今成大业者,唯勤奋为要务。吴作人也不例外,他勤奋学习,掌握了熟练的专业技能,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油画作品,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③善于借鉴是成功的突破口。吴作人师从自然,向自然学习,向古今中外名家学习,集天地之精华,汇百家之荟萃,吸纳古今,方能成就自我。④创造是成功的灵魂。吴作人是创造的践行者,也是创造的成功者。(每点2分)

  13、D(A、比喻为某种事物的出现,制造声势,开辟道路。贬义B、“坐地分赃”指不亲自偷空抢劫而坐在家里分取赃物的盗犯.D、离经叛道:指偏离或背叛正统的学说和学派。

  14、C(A项,语序不当,应为“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城市特色、彰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位”。B、句式杂糅,去掉“盖的”或“盖的除个别人由大衣充当被子外,绝大部分人没有,只能挤在一起和衣而睡”。D、两面对一面。)

  15.A

  16. 示例:①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呢 ②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 ③ 有没有突破和创新(每句2分,共6分;意思正确即可)

  17、选序号(1分)

  (1)通过“典”与“点”谐音双关,(2分)巧妙突出了词典对学习现代汉语的作用;(2分)(2)以对仗形式,(2分)突出了词典规范现代汉语、传播中华文明的巨大价值;(2分)(3)运用排比,(2分)突出了词典对于求学与人生的重要作用。 (2分)

  18、参考立意: 1. 珍爱生命。卖肾只为iPad2,再次叩问生命教育。

  2. 盲目攀比,虚荣心。为了一部时髦的“苹果”手机,孩子选择去卖肾。说到底,可能更多的是爱面子、虚荣心在作祟。

  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阅读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时至今日,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吠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古埃及的《阿维斯塔》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便都是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由于贵族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按照这种看法,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如果参考当代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安德鲁•兰所区分的两类源头实际上正是“圣”与“俗”的区别。

  与史诗相对的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出自远离宗教圣事的民间下层阶级。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说的正是下层民歌创作的情况,与“美盛德”的宗教诗和史诗显然大异其趣。

  (摘编自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

  1.下列对“圣诗”与“俗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圣诗与俗诗是学者运用当今的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来研究诗歌起源时似可区分出来的诗歌产生的两个不同的源头。

  B.圣诗与俗诗虽然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但它们之间互相有影响。

  C.俗诗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超过了圣诗。

  D.圣诗是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即属于此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探讨诗歌的起源,虽然可以避免不少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但还不能很肯定地说彻底解决了诗歌起源的问题。

  B.《阿维斯塔》、《阿维斯塔》、《艾努玛•艾利什》等作品之所以能够被大部分记载下来并得以流传,可能是因为它在初民意识形态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C.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安德鲁•兰的观点恰好说明诗歌的起源有“圣”与“俗”的区别。

  D.圣诗与俗诗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从固定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变成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性的俗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理论上说,俗诗与圣诗起源的时间应该差不多,它们都以人类的语言能力的产生为前提,但圣诗源于宗教文化,俗诗源于世俗文化。

  B.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史诗性质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转化来的,但依然与源于世俗文化的俗诗不同。

  C.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是下层百姓在自己的实际生活环境中创作的,歌者远离了圣诗作者那样的宗教目的,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D.在世界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中国的《诗经》等,都是当时及时地被文字记载下来而保存至今的圣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 7题。

  斛律光,字明月,少工骑射,以武艺知名。魏末,从其父斛律金西征,周文帝长史莫孝晖时在行间,光驰马射中之,因擒于阵,光时年十七,高祖嘉之,即擢为都督。尝从世宗于洹桥校猎,见一大鸟,云表飞飏,光引弓射之,正中其颈。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晋州东有周天柱、新安、牛头三戍,招引亡叛,屡为寇窃。天保七年,光率步骑五千袭破之。又大破周仪同王敬俊等,获口五百余人,杂畜千余头而还。武平二年,周遣纥干广略围宜阳。光率步骑五万赴之,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军未至邺,敕令便放兵散。光以为军人多有勋功,未得慰劳,若即便散,恩泽不施,乃密通表请使宣旨,军仍且进。朝廷发使迟留,军还,将至紫陌,光仍驻营待使。帝闻光军营已逼,心甚恶之,急令舍人追光入见,然后宣劳散兵。拜光左丞相,又别封清河郡公。

  光入,常在朝堂垂帘而坐。祖埏(字孝征)不知,乘马过其前。光怒,谓人曰:“此人乃敢尔!”后珽在内省,言声高慢,光适过,闻之,又怒。珽知光忿,而赂光从奴而问之曰:“相王瞋孝征耶?”曰:“自公用事,相王每夜抱膝叹曰:‘盲人入,国必破矣!’”穆提婆求娶光庶女,不许。帝赐提婆晋阳之田,光言于朝曰:“此田神武帝以来常种禾,饲马数千匹,以拟寇难,今赐提婆,无乃阙军务也?”由是祖、穆积怨。

  周将军韦孝宽忌光英勇,乃作光反谣言。会帝前有所疑,谓何洪珍云:“我前疑其欲反,果然。”后,光至,引入凉风堂,刘桃枝自后拉而杀之,时年五十八。于是下诏称光谋反,尽灭其族。光性少言刚急,严于御下,治兵唯仗威刑。罪既不彰,一旦屠灭,朝野痛惜之。周武帝闻光死,大喜,赦其境内。后灭齐入邺,追赠光上柱国、崇国公。指诏书曰:“此人若在,朕岂能至邺!”

  (节选自《北齐书•列传第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祖嘉之,即擢为都督 嘉:嘉奖、赏识

  B.招引亡叛,屡为寇窃 亡叛:叛逃者

  C.自公用事,相王每夜抱膝叹曰 用事:掌权

  D.罪既不彰,一旦屠灭,朝野痛惜之 彰:表彰

  5.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 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B. 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C. 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D. 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斛律光箭艺高超。他曾经陪同世宗在洹桥打猎,引弓射雕,正中脖颈,被称为“落雕都督”。

  B.斛律光英勇善战。周的天柱、新安、牛头三处营垒多次做入侵掠夺的事,斛律光率五千步骑偷袭击败了他们;斛律光又击败北周仪同王敬俊等人时虏获五百多人、杂畜千余头。

  C.斛律光抗令不从。在攻克北周建安等四处营垒后,他没有遵命将士兵解散,而是希望朝廷慰劳有功之人,后来皇帝欣然慰劳兵众。

  D.斛律光遭人忌恨,因谗言被朝廷处死,更被灭族,朝野痛惜,而周武帝则万分欢喜,以大赦囚犯庆祝。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田神武帝以来常种禾,饲马数千匹,以拟寇难,今赐提婆,无乃阙军务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性少言刚急,严于御下,治兵唯仗威刑。(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汉诗,完成8—9题。

  橘柚垂华实

  汉 无名氏

  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

  闻君好我甘,窃自独雕饰。

  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

  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

  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

  8、“窃自独雕饰”一句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答:

  9、诗中的橘柚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描绘音乐像暴雨、人语的句子是: , 。

  (2)《登高》中作者对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弱感叹的句子是: , 。

  (3)《观刈麦》中正面描写刈麦时的艰苦劳动与紧张(或最能表现农民在烈日下在田间艰苦劳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25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前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最后的篝火

  邴继福

  小兴安岭的冬天,白天大雪纷飞,夜晚滴水成冰。政府虽然明令封山,保护生态,劝告并帮助村民改行谋生,但以此为生的少数几个人目光还是盯在林子里。猎人就是其中的一个。

  猎人和猎狗为了追赶一头受伤的野猪,已经在林子里转悠了好几天,都累得筋疲力尽。雪厚路难辨,一不小心,猎人掉进一个深坑里,怎么也爬不出来,猎狗也跳下去作伴。好在坑里避风,还有些枯枝烂叶,能点燃篝火。

  在林子里生存,离开篝火和干粮,不是冻死,就是饿死,或者冻饿而死。可是,眼下干粮早吃完了,火柴也仅剩下几根。猎人心里早就紧张了,猎狗却浑然不知。

  连累带饿,猎人几次昏倒。再次醒来时,他突然产生一个罪恶的念头——杀狗。眼下,只有狗肉可以充饥。可是这只狗已经跟他多年,几次打猎面临险境,都是猎狗让他化险为夷。

  记忆犹新的是那年冬天,他带着猎狗打猎。途中遇见棵两搂粗的杨树,树干里有动静。凭经验判断,里面肯定有“蹲仓”的黑熊,他便操起弯把锯,贴着树干拉起来。拉着拉着,突然拽不动了。他便使足力气,猛地一拽,立刻传来熊的号叫,接着一声巨响,树干裂成两半。一只黑熊跳出树洞,嘴巴淌着血,向他扑来。猎人猜测,黑熊好奇且贪玩,刚才肯定是用嘴把锯片咬住了,他使劲一拽,便把熊嘴拉豁。熊疼坏了,使劲把树洞挤成两半,张开血口要咬人。猎人见势不妙,两只胳膊顺势伸进熊嘴里,攥紧双拳紧抵熊的嗓子,全力与熊对峙。熊嘴被胳膊撑住,没办法咬人,便与人周旋。人和熊同时摔倒,在雪地上翻滚。猎人知道,时间久了,自己肯定不是熊的对手。在他即将绝望之际,突然听到熊的一声惨叫,松开他落荒而逃。猎人好生奇怪,定睛一看,原来,熊卵子已被猎狗咬烂,血流如注……

  那之后,猎人对狗更是疼爱有加。狗很有灵性,深知受到主人宠爱,因此对主人更加忠诚。现在,猎人面临新的绝境,突然想到杀狗。虽然有点残忍,但他觉得,不这样做,自己肯定会被饿死。在这生死攸关之际,别无选择。决心已定,不能迟疑。猎人右手拔出猎刀,藏在身后。眼里露着凶相,向不远处的猎狗爬去。

  猎狗也饿坏了,正闭目养神,听见动静,睁开疲惫的双眼。它突然发现,主人的眼神有些异样——以往都是柔情似水,现在却充满了杀机。但是,狗对主人永远不存戒心,仍然像平时一样,伸出舌头要舔他的手。

  猎人只好伸出左手任他舔。他觉得,在舌头接触皮肤的一瞬间,一种甜蜜和幸福立刻涌上心头,差点融化了他的杀机。这时,另一种声音提醒自己,你想活命吗,就得有杀心!猎人心头一颤,在恶念驱使下,将刀刺向狗的胸膛。

  猎狗真够机敏,忙一躲闪,虽然没刺中心脏,脖子还是中了一刀,鲜血直流。狗急跳墙,也不知它哪儿来的力气,几下就蹿上地面,向山下跑去。雪地上,留下滴滴血迹。

  几天来,猎狗一直陪伴着猎人,虽然饥饿难忍,猎人却没感到孤独。现在,只剩下他孤身一人,又断了粮食,他感到绝望。可怕的夜幕又降临了,猎人翻出唯一的一根火柴,点燃了最后的篝火。眼看着暗淡的火光,猎人绝望地想,篝火熄灭之时,自己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篝火燃尽时,猎人也昏死过去……

  当猎人醒过来时,已经躺在自家坑上。虽然手脚都被冻伤,但是人还活着。家人告诉他,他失踪之后,家人和村民一直在努力寻找。由于风雪太大,始终没见踪影。正要绝望,带伤的猎狗回来了,领大伙找到了昏迷的他,还亲切地舔了他的手。狗终因失血过多,永远地倒下了。

  狗太忠诚了,甚至不计较主人对它的伤害。所有动物都通人性啊!猎人后悔不已,哭了几天几夜,伤好后,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今生再不打猎杀生,一要主动劝诫村民和自己一起保护野生动物,二是要救助流浪狗。

  ⑴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中间插入猎人和熊搏斗的一段,主要是为了说明猎人遭遇险境时,猎狗帮助他脱离险境,狗通人性,能助主人一臂之力。既能丰富写猎狗的内容,又能为下文猎人掉进深坑后继续描写猎狗埋下伏笔。

  B.猎人没有刺死猎狗的原因,可能是猎狗本身弱小,也可能是猎狗有所发觉,最大的可能是猎人掉进深坑后已经没有力气。

  C.最后一段中的猎人“主动劝诫村民和自己一起保护野生动物”,与开头第一段意思相关联,情节上形成首尾呼应。

  D.小说采用悬念设置的描述性语言,使文章欢快活波、华丽、自然、流畅,富有乡土气息;有些动词运用得生动形象,如“差点融化了他的杀机”中的“融化”。

  E.这篇小说通过写猎人和猎狗的关系,批判了猎人对狗的忘恩负义和恩将仇报,这也是小说的主旨。

  (2)开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

  (3)猎狗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6分)

  答:

  (4)标题“最后的篝火”有什么意蕴?请结合全文,试进行探究。(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南怀瑾:传道解惑

  韩爽

  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论语别裁》风靡一时,几年间发行即过百万册,堪称中国图书界的一个“神话”。而处在这国学旋风中央的却是一位行事低调、颇有仙风道骨的学者——南怀瑾。

  跌宕人生 传奇经历

  南怀瑾1917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少年时期开始,他就遍读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为其终身学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抗战时期,他先是投笔从戎,执教于军校,后来辞去教职,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在名寺闭关研修佛学,得多位著名高僧、活佛传授。

  1949年他赴台湾,相继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执掌教席,并应邀到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著述颇丰,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据介绍,南怀瑾在台湾辅仁大学教课的时候,曾开设一门《易经》课程,很受学生欢迎,不仅教室里是满的,连窗外都站满了学生。

  从军、执教、经商、游历、考察、讲学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在中西文化界均颇受尊敬和认可。

  而真正让南怀瑾从书斋走向普罗大众的是《论语别裁》。1974年4月初,台湾大陆工作会邀请南怀瑾每周三下午去给他们的员工讲《论语》,讲稿后来在报纸上连载。他“用时代的角度,白话的表达,加以经史的空前方式讲《论语》”,受到了大众的广泛追捧,报纸被许多人剪贴成册,并转告亲友,至今还有人保存着完整的剪报。讲稿随后以《论语别裁》为书名出版,引起轰动。

  风靡大陆 扬名国际

  南怀瑾的《如何修证佛法》在大陆印行后,深受大众欢迎。此书是他于1978年春在台北闭关静修期间,抽暇为海内外弟子们所作的系列讲座,对实际学佛修证的步骤有精辟讲解和具体指引,对学佛者确是弥足珍贵。

  该书于1989年在台正式出版,迄今已印行十余版之多。美国翻译界有名的两兄弟之一杰西•克里瑞着手将其译成英文在美出版。克里瑞兄弟从1980年便开始阅读南怀瑾教授的著作,认为南氏学术博大精深,融通各家,既有理论,又有实证,为当代所罕见。

  在大陆“南怀瑾热”中,北京燕山出版社印行了《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则出版了南先生的《孟子旁通》与《老子他说》,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更隆重推出了南先生系列著述,将大陆“南怀瑾热”推向了新的高潮……

  身体力行 传播不倦

  南怀瑾移居香港后,居处顿成热点,在台、美时的门生故旧往来如梭,大陆政商界重量级人物亦不时来访,世界各地的参禅修道者更是函电交驰,时时请教。先生一如往昔,不辞辛劳,热诚相待,有函必复,其情其景,甚为感人。虽然在台时,蒋经国先生曾向先生有所请益,台北政要如王升、马纪壮、肖政之、崔之道、刘安祺、廖祖述等都曾拜于先生门下,然先生绝口不谈政治,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已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身体力行,以利益天下众生。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之学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人体生命科学的内涵,如何使之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始终是中国文化事业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南怀瑾已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探索与实践。

  1993年厦门普陀寺的禅修活动,即是南怀瑾以现代科学精神结合古代佛教禅七形式所进行的一次修持实践。与此同时,南怀瑾将他关爱的目光投向了直接关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2004年10月中旬,清华大学在上海举办高层经理人研讨会,特邀南怀瑾前往演讲。一连四个小时,南怀瑾以古喻今、妙语连珠对中国当代社会走向及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应对方略,他的真知灼见令全场与会嘉宾叹为观止。

  结缘太湖 弘扬传统

  南怀瑾先生更是倾力于复兴中华优秀文化,建立学堂,亲自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民族文化之精髓,振兴中华民族,改善社会人心不遗余力、鞠躬尽瘁。其执著精神,感人至深。

  耄耋之年的的南怀瑾,依然每天在太湖边讲学、会客、教拳、阅读、写作。东方出版社的编辑孙涵就曾经去太湖大学堂拜访过南怀瑾,她说:“ 91岁高龄的南怀瑾先生,依然保持他的生活习惯。每天下午2点以后到晚上10点以前是他的工作时间,他接待客人、处理事务,而他那里经常是高朋满座。10点以后他开始读书写作,一直到凌晨7点睡觉。”

  南怀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著情结让孙涵深受感动,他在每天授课之余还义务指导儿童读经,每年夏天开办儿童读经的夏令营,并亲自给孩子们讲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情结,他觉得中国文化太需要弘扬,这是他的信念和晚年要做的事情。”孙涵说。

  (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本文兼用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以时间为线索,全面地展现了南先生一生的事迹,表现了作者对南先生的敬意。

  B. 传奇的人生经历使南怀瑾精研中华传统文化,广泛涉猎,在多个传统文化学术领域都颇有建树,受到尊敬、认可。

  C. 南怀瑾将国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直接关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领域,具体表现为剖析中国当代经济问题、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人体生命科学内涵。

  D. 南怀瑾在台时,多名台北政要拜于其门下,但先生以人民利益为重,专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政治避而不谈。

  E. 《如何修证佛法》一书是南怀瑾的成名之作,该书在佛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2)试分析南怀瑾在国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6分)

  答:

  (3)本文在直接记述南怀瑾事迹的同时,还引用了他人对南先生的描述和评价,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6分)

  答:

  (4)本文开头部分提到南先生是一位“行事低调、颇有仙风道骨”的学者,他的学术成果恩泽后世,高尚品质也激励后人。请结合全文,概括南怀瑾先生的高尚品质,并谈谈给你的人生启迪。(8分)

  答: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A.新一届中央领导为我们描绘了中国梦美好蓝图,如果风调雨顺,文恬武嬉,百姓自然能够安居乐业,社会自然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B.北大人民医院医生何权瀛认为“北京咳”一词是对北京的极度侮辱,网友表示“香港脚”、“东京热”等病名作为行业术语已经多年,当地人民都很淡定。一个专业术语涉及地方名应该是无可厚非的。

  C.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表示,越中两国在越南抗法抗美斗争中结下的深厚感情矢志不渝,越南政府和人民永远铭记中国给予的宝贵支持。

  D.生和死是人生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在我们的文化中,死亡却是讳莫如深的话题,人们不愿说死,更不愿讨论有关死亡的问题。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居者有其屋”确实是百姓生活的重要保障,在许多城市中,随着人口和部分家庭条件的改善,房屋租赁正在成为房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B.只有产品在优胜劣汰中竞争而出,才能形成真正的品牌效应,一些总是试图经由“借衣”来进行自救的乳企,它们并非不知道这一点。

  C.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磋商,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收获共建成果。

  D.赣州警方提醒广大市民,网络社会也是法治社会,公安机关也会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对利用互联网编造或传播谣言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进行依法查处。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所谓讲课自由指的是大学教授在讲台上有自由传播自己学术观点的权利, , 。

  , , 。 ,如果随便找一本专著来作自己的讲义,那样的日子是不会长久的。

  ①旧大学里对前一点体现得较好,而对后一点限制颇多

  ②就是它在课程设置好大体范围之后

  ③也有自由表达自己政治见解的权利

  ④由于没有统编教材,教授就必须学有专长

  ⑤旧大学从体制上说有一长处是今天大学里没有的

  ⑥教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学术专长选择教材

  A. ③①⑤②⑥④ B. ⑥③⑤②④① C. ③④⑤①②⑥ D. ⑥④①②③⑤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一档明星并不耀眼、孩子非常幼稚、节目名称朴素的《爸爸去哪儿》,居然成了热门综艺节目,这让很多“道中人”陷入迷惘:逮逮鱼、赶赶猪、烧烧饭、滑滑雪…… ① ?人们看惯了彩排百遍无懈可击的明星表演,在赞叹之余也会感到某种无趣;然而一旦看到舞台下爸爸孩子们手忙脚乱的表现,② 。这就让观众们产生了深深的共情,于是他们的笑点即刻点燃我们的笑点,他们的泪点也顿时触到我们的泪点。可见,善用明星资源,③ 。而走入平凡,须得走出舞台。

  17.仿照下面画线句子续写两句话,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6分)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个性就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那忠贞爱国的热切与无私;个性就是 ;个性就是 。当个性化为一种精神、一份力量,当个性成为一种气质、一种风度,你能不快乐的接受与享有吗?

  六、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安徽卫视的《超级演说家》第二季冠军得主刘媛媛的演讲稿、演讲视频网络疯传,她的演讲《不作死不会活》尤其受到网友热议。

  她的哥哥对妹妹此举评论道:你这人就是没事找事瞎折腾。你又不是学表演的,你也不是学主持的,你一个学法律的去参加一个电视节目,对你将来有什么用?

  刘媛媛说,我就是爱“作”。我突然觉得每一天都重复的生活很没有意思,所以我就来了,我自“作”我也能自受。

  刘媛媛还说,每一个人,他年轻的时候,心里都会有一点想去“作”的冲动。一个没有把百酒尝遍的人,他是不大懂得清水之味的,一个一辈子都安分守己不敢“作”的人,他从来也不曾拥有一个真正丰富的人生。毕竟“不作不会死”就“不会活(no life)”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C (“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超过了圣诗”说法不准确,原文第二段“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可知俗诗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比不上圣诗)

  2.D (“它们可以相互转化”错误,第三段中说圣诗向俗诗的转化是“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而发生的,而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3.D (《诗经》中的内容只有“颂”可以算作圣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D(彰:明显)

  5.A

  6.C (“欣然”改“不得以”)

  7.(1)这块田地神武帝以来一直种庄稼,饲养了几千匹马,来打算防备敌人入侵,如今赏赐给穆提婆,这恐怕会侵损军务吧?(“饲马数千匹”定语后置、无乃、阙各1分,句意2分)

  (2)斛律光少言寡语,又刚正急躁,在管理下属时很严格,管理军队只是依靠威严刑罚。( “严于御下”状语后置、治、仗各1分,句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斛律光,字明月,少年时就擅长骑射,凭武艺闻名。东魏末年,跟从他的父亲斛律金西征,周文帝的长史莫孝晖当时在行阵中,斛律光策马射中了他,并趁机在阵前将其生擒,斛律光当时才17岁,高祖赏识他,立刻提拔他为都督。他曾经跟从世宗到洹桥打猎,看见一只大鸟,在云端翱翔,斛律光拉弓射鸟,正射中鸟颈。这鸟形如车轮旋转坠下,落到地上,竟然是一只大雕。世宗取来看,很惊异于他的技艺,当时被传称为落雕都督。

  晋州东部有北周的天柱、新安、牛头三处营垒,招引叛逃者,多次做入侵掠夺的事。天保七年,斛律光率五千步骑兵袭击打败了他们,又大败北周仪同王敬俊等,掳获五百多人、各种牲畜千余头后返归。武平二年,北周派纥干广略围攻宜阳。斛律光率五万步骑兵赶往援救,在城下大战,于是夺取了北周建安等四处营垒,俘获一千多周军回师。军队还没有抵达邺城,皇上便命令放兵众散归家乡。斛律光认为兵士大多立有大功,没有得到慰劳奖赏,如果立即便散归,不施恩泽(不利军心),于是秘密上表请求派人宣旨,军卒仍然前进。朝廷迟迟不发使,军队回京将到紫陌(还没等到宣抚使),斛律光只好扎营等待。皇帝听说斛律光军营已逼近都城,心里很憎恶他,急忙令舍人催促斛律光入朝拜见,然后宣抚犒劳使兵散归乡里。授予斛律光左丞相官职,又另外封他作清河郡公。

  斛律光入朝,常在朝堂垂帘而坐。祖珽不知道,骑马从他面前经过。斛律光大怒,对人说:“这人竟然敢这样!”后来祖珽在内省言语自高傲慢,斛律光正好路过,听到后,又十分恼怒。祖珽知斛律光忿恨,贿赂斛律光的随从奴仆且问他说:“相王很恼怒我吧?”答:“自从您掌权后,相王每夜抱膝长叹说,‘盲人入朝,国家一定破灭’!”穆提婆求娶斛律光庶女,斛律光不同意。皇帝将晋阳田地赏赐给穆提婆,斛律光在朝堂上进言说:“这块田地神武帝以来一直种庄稼,饲养了几千匹马,来打算防备敌人入侵,如今赏赐给穆提婆,这恐怕会侵损军务吧?”由于这些事斛律光与祖珽、穆提婆二人结了怨仇。

  北周将军韦孝宽忌妒斛律光的英武勇敢,便制造斛律光造反的谣言。适逢皇帝之前对斛律光有所怀疑,便对何洪珍说:“我以前怀疑他想要造反,果然是这样。”后来,斛律光来了,被引入凉风堂,刘桃枝从后面拉住他并将其杀害,时年五十八岁。于是皇帝下诏说他谋反,将斛律光家族满门抄斩。斛律光少言寡语,又刚正急躁,在管理下属时很严格,管理军队只是依靠威严刑罚。他的罪行不明显,突然被屠戮,朝野都痛惜他。北周武帝听闻斛律光死了,非常高兴,在全境大赦。后来周武帝灭齐入邺,追赠斛律光为上柱国、崇国公。指着诏书说:“这个人如果在,我又怎么能到邺地来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橘柚闻听君子喜爱自己的甘甜,就独自雕饰自己(2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橘柚见知于世的急切心情。(2分)

  9、①孤独寂寞。虽然品格高洁,但生长在寂寞的深山之中。

  ②理想不能实现。虽然委身玉盘,但最终没被食用。

  ③心态委曲求全。希望君子能够举荐自己而委身玉盘之中。(每点2分)

  【诗歌鉴赏】

  开头它就写道:“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橘柚挂满了美好的果实,但却生长在深山旁.前着一“垂”字,见出佳果累累,后以一“乃”字转折,见出所生非地、难为人知的遗憾。看来此橘并不“壹志”于“不迁”,而是觉得自己具备这样的美质,就要见食、见用。“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这里用第一人称了:听说您喜好我的甘美,我就暗暗自个修饰起来。“君”,指某位享用者。这表现了橘为人知时的欣喜、投其所好的心计。一旦听说就如此这般,也见出它的急不可待。由不为人知到为人知,这是橘的命运的一大转折。“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果然得以进献于某公了,托身于珍美光洁的玉盘中,更觉得殊荣莫比,这句顺承前句,有一种如愿以偿的快意。下句略作顿挫,说经历年月期待主人品尝,这既见它心情的迫切、专注,又微露主人的倦怠、冷淡,似有不祥的预兆。“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到底愿望还是落空了,主人不赏识它的美质。“芳菲”,是香气,“青黄”,是美色,也就是《橘颂》所云“纷媪宜修”、“青黄杂糅”。一个“忽”字见出打击的沉重。似为人知、终究还不见用,这又是一大转折,也是它命运挣扎中的失败。“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这两句说,人们倘若要了解我,还得凭借您作介绍啊。这是在“青黄忽改色”时还希望主人见食,主人见食它才能广为人知,若否,那就没有指望了.这是它忍着满腔的痛愤向主人恳求,见出心中的委屈、痛苦。此时它还没有完全绝望,用语也显得较委婉,可谓哀切。

  通篇将橘人格化,除头两句外,都用第一人称,让橘自我表白,它的希冀,它的用心,它的颀喜,它的怨望,表现得很是真切。《橘颂》的橘还是居于客体位置,此处已为主体,就便于曲曲传出它的内心了。此诗仅十句,组织得法,两个波折,显示了命运的挣扎情状,也易动人观感。这诗当是出身寒微的士人所作:他好不容易结识了一位显贵,委身于这位显贵的门下,期待引荐,但久不见动静,因而不免焦灼、怨望,作此诗投献,以期动其恻隐之心,这种志趣与屈原相较,自有高尚鄙俗之分,却也是那个时代士人的常情常态。吏治的腐败,察举的荒谬,士人为求进身,只得投靠当权者。攀附请托,因人成事,是汉末吏治一大特征,所以有这种诗的出现,有“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的呼喊。

  此诗在后代的诗坛上有一定的影响。鲍照《绍古辞七首》其一即模拟此诗,江淹《杂体诗•刘文学感遇》大半是化用此诗的语意,至唐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七的“江南有丹橘”,也分明是这首古诗的遗响。这也见得此诗所揭橥的主题是带有较大的普遍性,易于感发人意从而为人所仿效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

  (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AC(选A项给3分,选C项给2分,选E项给1分;选B、D不给分)

  解析:B项不正确,“猎狗本身弱小”“猎狗有所发觉”“猎人掉进深坑后已经没有力气”都是臆测,分析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猎人没有杀死猎狗纯属意外,猎狗为了逃命才蹿出深坑跑回村里,这给小说的情节发展增添了神奇的色彩。D项说法错误,小说采用的是叙述性的语言,文章“朴实”而不是“欢快活波、华丽”。E项主旨表述不全面,小说中写到猎人已经知错并“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与题目“最后的篝火”相照应,表明知错能改的篝火燃起的火光还会发出光亮。

  (2)①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天气环境;②为下文猎人不慎掉进深坑饥寒交迫,濒临绝境做铺垫。③渲染一种冷峻的气氛,反衬猎狗的有情,烘托猎人的无情。(表达合理可酌情给分,其他言之成理的表述可酌情给分。每点2分)

  (3)小说写“猎狗”,其作用主要有:①为表达主旨服务。猎狗在小说中其实代表着所有有生命的动物,它们通人性,希望人类对它们加以保护。②推动情节发展。故事围绕猎人与猎狗展开,因猎狗带伤回村报信,猎人才得以获救。③与猎人形成对比。写猎狗对猎人十分忠心,而猎人却在走投无路时要残忍地杀害它。④营造环境氛围。猎狗是山村猎人的必备动物,小说把它作为山村环境的特定事物来进行描写,描绘出了一幅山村打猎的图画。(每点两分,答出三点即可)

  (4)标题“最后的篝火”表面看上去是指猎人在深坑里点燃的最后一堆取暖用的篝火,结合小说其实它有着深刻的寓意:①它指猎人终于觉醒,从此不再进山打猎杀生,不再去点燃篝火;②它是指猎人在与动物交往的过程中,悟出人与动物息息相通的道理,它点燃了山村村民保护动物的热情;③它激发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热情。(表面寓意2分,意蕴探究6分。表达合理可酌情给分,其他言之成理的表述可酌情给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解题]A项,“全面地展现了南先生一生的事迹”说法欠妥,文章只摘取了南怀瑾一生中的几个事例;C项,表述不准确,“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人体生命科学内涵”不是“直接关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领域”的体现; E项,“成名之作”于文无据,在此书印行之前南怀瑾就已成名。

  (2)示例:①幼年时接受了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少年时博览群书,研习诸学,为终身学业打开基础。②复杂的人生经历促使他精研国学,造诣深厚。③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已任,并且有着身体力行、专心治学的执着精神。(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回答此类筛选对类试题时,要打开思路,从对全文的理解入手去思考分析。全文主要介绍的就是南怀瑾在国学方面的成就,那么就要关注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南怀瑾在学习工作中的具体做法,二是南怀瑾的品格。

  (3)示例: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南怀瑾孜孜不倦、致力于文化事业的形象,使传主形象更为丰满。②有利于表现作者对南怀瑾的敬仰与怀念之情,更好地体现了文章主旨;③丰富材料内容,增强传记真实性与感染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文中对南怀瑾经历的叙述,属于正面描写;别人对他的叙述和评价,属于侧面描写。这样多种写法交叉使用,旨在突出传主的精神品质和人物形象。同时,还可从选材的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时,注意分条归纳,不可遗漏。

  (4)示例:高尚品质:①刻苦勤奋,专心致志。②身体力行,注重实践。③爱国奉献,勇担责任。④淡泊名利,执着育人。(每点1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启示:①珍惜青年时光,刻苦学习,广泛涉猎,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②树立报国济民的远大理想,增强责任意识,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③反对空谈,注重实干,以切实行动实现理想。④不计名利,甘于奉献,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分析题干可知,本题答案应包括两部分:高尚品质和启示。考生在作答第一问时要着重梳理文本,从南怀瑾的经历中总结其精神品质。回答第二问则可在第一问的答案的基础上阐述,可针对某一品质谈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

  五、 语言文字及运用( 共2 0分)

  13.B(无可厚非: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是有可取之处,不可过分指责。A项,文恬武嬉:恬,安闲;嬉,玩乐。文官安闲自得,武官游荡玩乐。指官吏只知贪图安逸享受,吃喝玩乐,不关心国事,不合语境。C项,“矢志不渝”指立下志愿决不改变,此处使用不当。D项,讳莫如深:紧紧隐瞒,此处使用不当。)

  14.C(A搭配不当,“人口”可以说“增加”或“减少”,但不能与“改善”搭配;B语序不当,“产品”应放在“只有”之前;D“依照相关法律规定”与“依法”重复)

  15.A

  16.①这些事至于让人那么着迷么? 或:这种节目就成了热门?

  ②就如同看到了生活中的自己。 或:就会感到亲切自然。

  ③关键在于“与平凡接轨”。 或:更要突破平凡。

  (评分标准:答对一空,2分;答对两空,4分;答对三空,5分)

  17.(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那藐视权贵的不羁与洒脱。

  (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那蹈死不顾的英勇与豪迈。

  句子样式:诗句+诗人+精神(或力量、气质、风度)(每句3分,共6分)

  六 作文(60分)

  立意参考:

  1.人生,无须安分守己.

  2.过就过丰富百味的人生.

  3,跟自己过不去(学会折腾自己)

  4.不走寻常路

  5有用还是无用?

  春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卷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7题。

  材料一

  老舍先生在《谈幽默》中说,“凡是只为逗人哈哈一笑,没有更深的意义的,都可以算作‘滑稽’,而‘幽默’须有思想性与艺术性”。

  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老舍“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细心‘看’事物,总可以发现些缺欠可笑之处,及至钉着坑儿去咂摸,便要悲观了”。其实,只要稍微细心,就不难发现,老舍的幽默招牌之作《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日》,不全是可笑的,里边也有叫人落泪的悲。滑稽的闹戏,在老舍是根本看不上眼的。因而,“所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

  老舍的《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道出了他一出手就避不开幽默的原由:“我自幼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亲的影响——她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同时对别人又是很义气的女人。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幽默中是有同情的。我恨坏人,可是坏人也有好处;我爱好人,而好人也有缺点。‘穷人的狡猾也是正义’,还是我近来的发现;在十年前我只知道一半恨一半笑的去看世界。”

  老舍所处的那个可笑的时代,也造就了他的幽默之笔。清末民初,社会腐败与“猫城”无甚差异,可笑!大学生不读书以胡闹为荣,可笑!响马摇身一变走马上任管地方治安,可笑!凡社会上人们的自私偏狭,嫉贤妒能,恃强凌弱,骄奢淫逸,虚伪矫饰,愚昧顽劣,欺瞒狡诈等等都可笑,都该笑。换言之,老舍是想以幽默之笔来写时代的悲剧,即要写出深刻的幽默。老舍醉心幽默艺术的深刻用意,“为的是能够较为委婉较为温和地写出他所咂摸到的世事的滋味,表达自己的爱憎判断——‘看透宇宙间的各种可笑’以后的悲观与恐怖”。

  当老舍以成熟的悲剧家的姿态把幽默挥洒在小说里,艺术上的拿捏也是那么准确到位

  时,他创作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骆驼祥子》出现了。“它的幽默是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而不是由文字里硬挤出来的。”老舍在语言的运用上,到《骆驼祥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老舍幽默的佐料多来自生活。他打趣、讽刺的那些人和事,都是生活本真和病态社会诸

  相的折射。他把它们拆散了,和上幽默的调料,放到语言的油锅里煎炒烹炸,盛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技巧全在火候上。

  (取材于傅光明《老舍的幽默》)

  1.下列语句中“笑”的含意,不符合老舍幽默主张的一项是(3分)

  A.只为逗人哈哈一笑 B.-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

  C.明白为什么我要笑骂 D.欺瞒狡诈等等都可笑,都该笑

  【答案】A

  【试题解析】A 选项定位在原文第一段,由“凡是只为逗人哈哈一笑.,没有更深的意义的,都可以 算作‘滑稽’”可知,哈哈一笑中的“笑”说的是滑稽,而非老舍的幽默。故而选 A

  2.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造就老舍幽默之笔的原因有哪些。(4分)

  【答案】:⑴能发现生活中的“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⑵老舍贫寒的出身、刚强义气 的性格使他的幽默里充满爱憎之情。⑶清末民初的病态社会让老舍的幽默深刻、富有讽刺意 味。

  【试题解析】由原文第二、三、四、六总结得出。

  材料二

  老舍属于二十世纪,也属于未来的世纪。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短篇小说《断魂枪》《我这一辈子》和中篇小说《月牙儿》等杰作,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光荣,也将给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留下耐人寻味的启迪。

  一个作家能够为他的世纪贡献如此多的杰作,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更何况他连同这些杰

  作,贡献了一系列具有大家风范的艺术法则。

  老舍的作品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文化学。他初入文坛时,旅居英伦,写的却是北京,

  一出手就发表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日》和《二马》,为中国现代小说立了开拓之功。他自述是受了狄更斯小说的影响,落笔之时敢于“大胆放野”。其实这种泼墨成文的大胆作风,更多地表现为他对北京市民众生相的熟悉,以及对这种众生相烂熟于心的自信。他把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加以比较解剖,为本民族性格中那些庸俗、怯懦和苟且偷安的习气焦虑不已,热切地关注着民族性格的健康。直到写《四世同堂》时,他仍锲而不舍地剖析着存在于小胡同大杂院中层次丰富的文化,关注着整个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生命。北京平民生活有如胎记一般烙在老舍身上,他从胎记人生中剖析着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这就是老舍小说的文化学。

  老舍的作品又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小说学。他的作品不是设色浓重、油彩重叠的油

  画,也不甚追求巴黎圣母院那种宏伟苍劲的结构框架,而往往是轻松落笔,信马由缰:以醇厚本色的漫画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滋味十足的北平百态图,字里行间弥漫着小胡同大杂院的喧声笑语和煤烟气。若用画来打比方,他提供的是具有现代意味的《清明上河图》。若用画风来打比方,它令人联想到丁聪的漫画风格。笔致丑而不恶,丑得可爱;味道俗而不滥,俗得有味。凡是大作家都会给人物画廊提供多姿多彩的形象,老舍小说最大的主人公是习俗。读《骆驼祥子》,读《四世同堂》,读《茶馆》……也就是说读那些“最老舍”的老舍作品,都令人感到,习俗是老舍小说中几乎无所不在的非主人公的主人公。

  老舍作品还蕴含着属于他自己的语言学。新文学运动初期的白话文,掺杂着书卷气的文

  言词及欧化的翻译腔。老舍的本事,就是一下子把文学语言的根子扎到北京老百姓的舌头根

  子上,散发着浓郁的京味魅力。他以京味的语言,写带着他胎记的京味人生习俗,使二者浑融一体,语言也是习俗,习俗也是语言,达到新文学语言的新境界。最令人难忘的是老舍式的幽默,那是一种脱口而出、本色自然的智慧。他开始写小说时,带着“写着玩,当笑话写”的轻松心态,其后追求当一种“笑的哲人”,“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他把文化思考渗入幽默,使俗趣中包含深思,调侃中洋溢着诗情。

  老舍的文学杰作和艺术法则都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涵养文学的大家风度,如何创造文学的大国气象。我们相信,老舍的创作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将滋养我们文学的青春。

  (取材于杨义《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3.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内容,对老舍作品蕴含的“文化学”加以解说。(4分)

  【答案】 老舍小说的文化学是:将他熟悉的北京市民众生相(1 分)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比较 解剖(1 分),关注民族性格的健康(1 分),剖析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1 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解析】分析题目,对老舍“作品”中的文化学加以解说,搞清对象,分条概括。

  4.下列对老舍作品蕴含的“小说学”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笔调轻松自由 B.生活气息浓郁[来源:学|科|网Z|X|X|K]

  C.风格丑而不俗 D.以习俗为主体

  【答案】C

  【试题解析】段 4“轻松落笔,信马由缰”,A 正确;“字里行间弥漫着小胡同大杂院的喧声笑语 和煤烟气”,B 正确;“笔致丑而不恶,丑的可爱;味道俗而不滥,俗的有味。”C 错误。

  5.下面选自《茶馆》的人物对话体现了“老舍式的幽默”的哪些特点?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 回答。(5分)

  唐铁嘴 王掌柜!我来给你道喜!

  王利发 (还生着气)哟!唐先生?我可不再白送茶喝!(打量,有了笑容)你混的不错呀!穿上绸子啦!

  唐铁嘴 比从前好了一点!我感谢这个年月!

  王利发 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着有点不搭调!

  唐铁嘴 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

  相相面呢?你说对不对?

  王利发 Yes,也有这么一说!

  唐铁嘴 听说后面改了公寓,租给我一间屋子,好不好?

  王利发 唐先生,你那点嗜好,在我这几恐怕……

  唐铁嘴 我已经不吃大烟了!

  王利发 真的?你可真要发财了!

  唐铁嘴 我改抽“白面”啦。(指墙上的香烟广告)你看,哈德门烟是又长又松,(掏出

  烟来表演)一顿就空出一大块,正好放“白面儿”。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

  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王利发 福气不小!不小!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空房,我准给你留着!

  【答案】 要点:(1)结合《茶馆》人物对话(2 分),(2)说出“老舍式幽默”的特点:自然本色、轻 松不失深刻、批判中富有同情(3 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解析】全面分析材料一二,综合所有“老舍式幽默”,从中挑选出符合所给文段特点的, 分类作答。

  材料三

  老舍及其代表的京味文学,既是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是对民族特性的深刻揭示。前者包括对北京市民社会的多方位描写,对市民群像的生动刻画,对北京特有的风俗民情的多层面展示,以及地道纯正的北京方言土语的鲜活表达等等;后者通过北京文化来透视整个民族文化,在民族性的广泛揭示过程中渗透着锐利的反省和痛切的沉思。

  但北京特色和民族特性是不是老舍京味文学创作的全部蕴涵?显然不是。在我看来,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是多方面的,这里重点谈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

  现代作家当中,老舍的作品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地描写了底层市民的生活,它们成功地塑造了市民的群像,而且老舍的这种书写,不是出自一个作家外来的观察。对老舍来说,写底层市民,写北京风情,就是写自己,他自己本身就是生活。在这种情境中,平民意识成了老舍的一种深入骨髓的东西。北京人身上的那种随意自然、纯朴大方、实实在在、大大咧咧,对谁都一团和气而骨予里又有一种刚毅、自尊甚至是高傲和高贵,在老舍笔下随处可见,在老舍本人身上也有着真切的体现。因此,老舍不单纯是市民形象的代言人,他对市民生活的描写,他对市民诉求的表达,从根本上说是表达他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是从他自身血液里流淌出来的。

  但如果仅看到这一面,对老舍平民意识的理解则是片面的。老舍在描写平民世界,表现平民意识的同时,还始终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理念,他不仅深切同情底层市民,也尖锐地批判缺乏崇高人生目标的生活态度。老舍笔下有许多满人形象,老舍同情他们的无助无奈,对他们的那种特定的自卑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但更多的是赞扬他们的自信、坚韧和不屈,尤其是像《茶馆》里常四爷身上的那种“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的品性。可见,老舍那些表现底层市民普普通通生活的作品中,饱含着一种对崇高悲壮人生态度的渴求与赞美。

  (取材于刘勇《老舍及京味文学的中国形象元素》)

  6.根据材料三对“平民意识”的解说,指出下面《四世同堂》片断中钱默吟这一人物形象所体现的老舍的“平民意识”。(4分)

  钱默吟 平民意识

  钱老先生的屋里,除了鲜花,便是旧书与破字画。他的每天

  的工作便是浇花,看书,画画和吟诗。……“我是向来不问国家

  大事的人,因为我不愿谈我所不深懂的事。可是,有人来亡我的

  国,我就不能忍受!我可以任着本国的人去发号施令,而不能看

  着别国的人来作我的管理人!”

  【答案】要点:(1)钱默吟平日专心于自己的喜 好、向来不问国事,体现出北平市民随意自然的 特点;(2)在民族危亡之时,他不甘被奴役,体 现出骨子里的刚毅自尊、高傲高贵;(3)老舍先 生对钱默吟崇高悲壮的人生蕴含了赞美之情。(答 出 1 点 2 分,两点3 分,3 点 4 分)

  【试题解析】根据 文本先总结出平民意识的特点,再结合钱默吟片 断融合。

  7.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介绍的老舍文学创作的共同特点,总结阅读老舍作品的方法。

  (4分)

  【答案】要点:老舍文学创作的特点及据此总结的阅读老舍作品的方法。每一方法 2 分, 答出任意两种方法即可得满分。 示例 1:老舍的创作折射他自己的生活、精神、情感,读老舍作品要了解老舍其人其事其情。 示例 2:老舍的创作根植于他生活的时代,读老舍作品要了解他所在时代的社会生活。 示例 3:老舍的创作京味十足,读老舍作品要了解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和语言特质。 示例 4:老舍的创作剖析了我们的民族特性,读老舍作品要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国民特性。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一关注事实本身的可笑; 根据材料二关注老舍作品中丰富的民族文化、习俗; 根据材料三关注老舍作品需要了解老舍本人的性格,体会老舍对底层市民的情感。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n题。

  笔阵图

  卫铄

  夫三端①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③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 如陆断犀象。

  乚 如百钧弩发。

  丨 如万岁枯藤。

  如崩浪雷奔。

  1 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

  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注释】①三端: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②该赡:渊博丰赡。③煎涸:指浅黑干涸。

  8.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 润色:修饰文字

  B.贻诸子孙,永为模范 漠范:榜样

  C.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消息:情况

  D.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 委曲:曲意迁就

  【答案】D

  9.要成为优秀的书家,应具备怎样的个人修养?请根据第一段内容作答。(4分)

  【答案】作为优秀的书家应该通晓书法之源,精通书法之道,师法古人,学问渊博,见识丰 富,善于感悟。(答出其中任意 4 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解析】“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由此可知,不仅应该懂得书法的真谛和精髓。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 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由此可知,还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

  10.我国古代“文房四宝”在文章第二段出现的顺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笔、砚、墨、纸

  11.文章结尾处,“斯造妙矣,书道毕矣”中的“书道”指“书法之道”,请概括第三段至结尾处所 介绍的“书法之道”。(6分)

  【答案】(1)选择与书写字体相宜的正确执笔方式;(2)运笔须用全身之力;(3)从学写 大字入门;(4)书法以“多力丰筋”(劲健丰润)为优;(5)心手相协,意在笔先;⑹用心揣 摩,每书一字,各象其形。

  12.用“/”给下面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5分)

  卫其书盔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然人之字画工拙之外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邪正之粗云。

  (苏轼《题鲁公帖》)

  【答案】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 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 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何也?其 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然人之字画工拙之外/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邪正之粗云。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5题。

  却说沧州牢城营里管营首告:(甲)杀死差拨、陆虞候、富安等三人,放火延烧大军草料场。州尹大惊,随即押了公文帖,仰缉捕人员…一

  且说(甲)与柴大官人别后,上路行了十数日,时遇暮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紧起,又见纷纷扬扬,下着满天大雪。行不到二十余里,只见满地如银。昔金完颜亮有篇词,名《百字令》,单题着大雪,壮那胸中之气: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珍珠索。____。缟带沾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貔虎豪雄,偏裨英勇,共与谈兵略。

  13.下列填人《百字令》(又名“念奴娇”)横线处的诗句,与整首词最相合的一项是(3分)

  A.战罢玉龙三百万,残鳞败甲满天飞 B.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

  【答案】B

  14.按要求完成(1)(2)题。(10分)

  (1)上面文字出自我国古代文学名著____,作者借《百字令》一词的场景描写烘托了小说中(甲)____这一人物形象。这一手法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也以赤壁“____,____,卷起千堆雪”的壮阔景象,烘托周瑜“____,谈笑间,____”的英雄形象。(7分)

  (2)上面文字以《百字令》烘托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3分)

  【答案】(1)《水浒传》 林冲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2)诗歌借助壮阔的雪景以及征夫的威猛形象,衬托出林冲激愤满怀、豪气冲天、 英勇无畏(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意思对即可)

  15.下面《世说新语》选段中谢朗、谢道韫的语句与上文的《百字令》都描写了“白雪纷纷”的景 象,请从二谢语句中任选其一,与《百字令》中任一写雪的诗句进行比较赏析。(6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 子胡儿①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②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注释】①胡儿:指谢朗。②兄女:指谢道韫。

  【答案】(1)明确比较赏析点(2 分),(2)分析描写雪景诗句的特点(2 分)(3)分析诗 句表达思想、情感的效果(2 分)。

  【试题解析】《世说新语》中,谢道韫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是“柳絮”,生动 形象的写出了大雪的美景。可以感受到观看雪景的喜悦之情。 《百字令》中,“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也将雪花写成“奇花”,运用夸张的手 法,“飞滚滚”的汹涌的雪花瞬间将山中丘壑填平,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雪势之大。

  16.下列诗句以“雪”为吟咏对象的一项是(3分)

  A.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孥。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

  B.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辉。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唐•陆畅)

  C.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五代•李煜)

  D.沙头十日春,当日谁手种。风飘香未改,雪压枝自重。(宋•黄庭坚)

  【答案】B

  【试题解析】A 选项,将春天的花瓣比喻成了雪花,并不是写吟咏“雪”。 C 选项,这两句诗写渔父所处的生活环境——将船头浪花比喻成翻滚的白雪;岸上桃林里的 桃花,默默地竞相开放,点缀得春日美景如画,万紫千红。“有意”、“无言”二词用得妙,使“千 里雪”、 “一队春”成为有意识的活动,给人以新鲜、动感,增强了感染力,读来韵味深长。 D 选项,仍然是将春天的话比喻成了雪花,并不是真的雪花。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1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

  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乌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走得有点累,

  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

  让落花堆满我的胸,

  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

  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竞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荼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来源:Z_xx_k.Com]

  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

  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⑥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

  17.下列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友兰的题词用“屡经艰苦”,简洁地写出了西南联大学生所经受的“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种种磨砺。

  B.“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的“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汉乐府《江南曲》有“莲叶何田田”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用过这个词。

  C.文中引用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句,出自相传为刘邦所作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广为流传。

  D.文中的成语“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如桃花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18.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答案】D

  【试题解析】原文为“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一个‘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 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见下楼活动。”并不是安居乐业。

  18. 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借追怀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展现了他们 “刚毅坚卓”的精神风貌。

  B.“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激发了抵御外侮的豪情。

  C.第⑦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先生的崇敬与追思。

  D.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

  【答案】D

  【试题解析】造访南湖主要是因为南湖是西南联大曾经的校址,大师们曾经在此求学研究

  19.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一特点加以赏析。(4分)

  【答案】《南湖短歌》运用反复、排比、首尾呼应等手法(1 分),借对蒙自南湖风光的欣赏 和赞美(1 分),强烈抒发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1 分), 也饱含了国难时期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对遥远家乡的浓烈思念(1 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解析】“感情淋漓”是指诗此诗情感表达充沛,作者通过设问引起读者注意,通过排比、 反复增强了语势,在写法上首尾呼应,表达了对南湖的感激,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对家乡的思 念。

  20.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一段特殊的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6 分)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边度过了一段宁静的读书 生活(2 分);在宁静的读书生活中,联大师生满怀唤醒国人、抵御外侮、收复河山的爱国 激情,积极抗日救国(4 分)

  【试题解析】“激流”指的是日本侵略中国后,中国军民奋起反抗的抗涨局面,“平静温柔的流水” 指的是南湖远离战火的平静生活和西南联大师生坚持研究学问的沉稳心态。 “平静”句指的是在潜心研究学问的生活中西南联大师生对祖国局势的关心和强烈 的爱国情怀,宣传抗战,呼吁唤醒国人,甚至亲赴战场。

  21.根据文章,回答(1)(2)题。(5分)

  (1)从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看,“校训”应具备哪些基本特点?(3分)

  【答案】(1)语言简洁(1 分),体现学校精神或办学理念(1 分),对师生有激励引导作用 (1 分)。

  (2)根据下面链接材料,为创建之初的春晖中学拟一则不少于4字的校训。(2分)

  【答案】与时俱进

  【试题解析】材料强调“首开先河”“新”等,表明此特点即可,符合“校训”在内容、形式方 面的要求及春晖中学的办学理念即可(2 分)

  【链接材料】

  春晖中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白马湖畔,前身为1908年创办的春晖学堂。早期的春晖中学,首开浙江中学界男女同校之先河;荟萃了一大批名师,夏丐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等先后在此执教。学校推行新教育,传播新文化,“一洗从来之积弊”,赢得了“北南开,南春晖”的美誉。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2.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学校将举办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主题教育活动,并布置了以下任务:

  (1)请展开联想,描写一个人或一群人劳动的情景。要求:中心明确,描写生动。

  (2)有关部门建议,劳动教育应该进入中学生课程表。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一建议的

  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3)请以“我为劳动者唱支歌”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性文字。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评分标准:

  (1)要求:中心明确,描写生动。

  (2)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3)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23.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1)在“汉语盘点2015”活动中,“廉、拼、跌、梦、稳、创”入围候选字。

  请从以上入围的六个候选字中任选两个,构成一个话题,并围绕这一话题,自拟题目,

  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

  (2)有人在互联网上发帖:“如果可以,你会换个星球生活吗?”网友纷纷跟帖,出于不同的原因或目的,有人选择守在自己生活的地球,有人则选择离开。

  上面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想象?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

  【答案】略


下学期高三级语文期中考试试题相关文章:

1.二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题附答案

2.高三下学期复习,这3个语文考试小技巧要知道

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题

4.高考语文真题病句汇编

5.高三语文下学期工作计划

    4158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