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第二学期语文高三期中考试试题

诗盈分享

  就快要高考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认真努力的学习才可以哦,小编今天下面就给大家整理高三语文,希望大家多多来参考一下哦

  春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卷

  第Ⅰ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长期以来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美、英、法的立场比较一致,而中、俄的立场往往 。所以,中俄加强合作与交流,就能达到双赢。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道德经济。我国那些百年老店之所以能历久弥新、基业长存,就是因为他们诚实守信,童叟无欺, 。

  (3)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 ,即使是同一个观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A.不约而同 一诺千金 莫衷一是

  B.不谋而合 一言九鼎 各执一词

  C.不约而同 一言九鼎 各执一词

  D.不谋而合 一诺千金 莫衷一是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大运河是地球上对自然地理面貌改变最大的人类工程, ▲ , ▲ 。

  ▲ , ▲ 。 ▲ , ▲ 。

  ①京杭运河只是人们最熟悉的那部分

  ②在漫长 的时光里 ,这条河流支撑生活,激发灵感,启迪心智并指引未来

  ③这是中国人用了2500年时间与自然共同完成的壮丽奇 观

  ④亚洲大陆东部的天然大河都被它联络贯穿,支流多到无法计算

  ⑤中国大运河还包括隋唐运河、浙东运河在内的数千公里广阔空间

  ⑥在这个空间内,可以看到无数智慧、勇气、决心,还有温情。

  A.③①④②⑤⑥ B.④③①⑤⑥② C.③④①⑤⑥② D.④①③②⑤⑥

  4.下列句中语言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拙作奉上,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B.近悉教躬违和,弟子特此致候。

  C.阁下访问寒舍,我深感荣幸。

  D.此事我须权衡利弊,方可作出钧裁。

  5. 古人常借“杜鹃”寄寓哀怨、悲苦的情思。下列诗句中没有表现这种情思的一项是( )

  A.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B.杜鹃也报春消息,先放东风一树花。

  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郭舒,字稚行。幼请其母从师,岁余便归,粗识大义。乡人、宗人咸称舒当为后来之秀,终成国器。始为领军校尉,坐擅放司马彪,系廷尉,世多义之。

  王澄闻其名,引为别驾。澄终日酣饮,不以众务在意,舒常切谏之。及天下大乱,又劝澄修德养威,保完州境。澄虽不能从,然重其忠亮。荆土士人宗庾廞尝因酒忤澄,澄怒,叱左右棒廞。舒厉色谓左右曰:“使君过醉,汝辈何敢妄动!”澄恚曰:“别驾狂邪,诳言我醉!”因遣掐其鼻,灸其眉头,舒跪而受之。澄意少释,而廞遂得免。

  澄之奔败也,欲将舒东下,舒曰:“舒为万里纪纲,不能匡正,令使君奔亡,不忍渡江。”乃留屯沌口,采稆湖泽以自给。乡人盗食舒牛,事觉,来谢。舒曰:“卿饥,所以食牛耳,余肉可共啖之。”世以此服其弘量。

  舒少与杜曾厚,曾尝召之,不往,曾衔之。至是,澄又转舒为顺阳太守,曾密遣兵袭舒,遁逃得免。

  王敦召为参军,转从事中郎。敦谋为逆,舒谏不从,使守武昌。高官督护缪坦尝请武昌城西地为营,太守乐凯言于敦曰:“百姓久买此地,种菜自赡,不宜夺之。”敦大怒曰:“王处仲①不来江湖,当有武昌地不,而人云是我地邪!”凯惧,不敢言。舒曰:“公听舒一言。”敦曰:“平子②以卿病狂,故掐鼻灸眉头,旧疢③复发邪!”舒曰:“古之狂也直。昔尧立诽谤之木,舜置敢谏之鼓,然后事无枉纵。公为胜尧、舜邪?乃逆折舒,使不得言。何与古人相远!”敦曰:“卿欲何言?”舒曰:“缪坦可谓小人,疑误视听,夺人私地,以强陵弱。晏子称君曰其可臣献其否以成其可是以舒等不敢不言。”敦即使还地。众咸壮之。敦重舒公亮,给赐转丰,数诣其家,表为梁州刺史。

  (选自《晋书•卷四十三•列传十三》,有删节)

  【注】①处仲:王敦的字。②平子:王澄的字。③疢(chèn):病。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舒常切评之:率真

  B.曾衔之:怀恨

  C.种菜自赡:赡养

  D.给赐转丰:丰厚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不以众务在意 世以此服其弘量

  B.汝辈何敢妄动 何与古人相远

  C.澄之奔败也 古之狂也直

  D.乃留屯口 乃逆折舒

  8.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9分)

  (1)始为领军校尉,坐擅放司马彪,系廷尉,世多义之。(3分)

  ▲

  (2)荆土士人宗庾廞尝因酒忤澄,澄怒,叱左右棒廞。(3分)

  ▲

  (3)敦即使还地。众咸壮之。(3分)

  ▲

  9.根据文意,概括郭舒的性格特点。(3分)

  ▲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②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②榜(pēng):指摇船用具。此句指船行触石。

  (1)此诗描写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

  ▲

  (2)请结合全诗,分析此诗运用的手法。(6分)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静言思之, ▲ 。 (《诗经 氓》)

  (2) ▲ ,所恶有甚于死者。 (孟子《鱼我所欲也》)

  (3)帝高阳之苗裔兮, ▲ 。 (屈原《离骚》)

  (4)臣本布衣, ▲ ,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5)西当太白有鸟道, ▲ 。 (李白《蜀道难》)

  (6)诵明月之诗, ▲ 。 (苏轼《赤壁赋》)

  (7)位卑未敢忘忧国, ▲ 。 (陆游《病起书怀》)

  (8)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 ▲ 。 (《孟子》)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12~15题。

  迟 行

  蒋 勋

  ①一条路上,间隔不远,一株盛放的木棉花,使我停下来,抬头看了好几次。树干直挺耸立,树枝平平伸展出去,像手臂,承载着一朵一朵赭黄橘红的花。仰头看,整株木棉像一支盛大的烛台,满满一树花朵,艳红鲜黄,像明亮灿烂的烛光火焰一齐点燃,在阳光下跳跃闪烁。春天的城市,像被节庆祝福,路过的行人,也都感染到喜悦。

  ②有些路人或许有急事要办,匆忙走过,无法注意到这个季节木棉花的盛放。我正低头看地上落花,听到他们脚步声急急走来,赶快让开,怕阻挡了他们的去路。

  ③我很喜欢东方园林建筑里的亭子,空间不大,四面无墙,只是暂时供人停留。在山水画里,亭子常常只是一个小点,或在水边,有扶栏可以倚靠,看水流低回,浮沫此起彼落;或在山路迂回的平台,眼前豁然开朗,可以远观山色,眺望大河浩荡。

  ④“亭子”就是“停”的暗示吗?行走盘桓在长长的路途上,我希望前进的速度更快吗?还是我要学习懂得如何停留,懂得在路旁的亭子稍做休息,四处浏览,而不只是匆匆赶路。

  ⑤如果人生是一条路,从生到死,我希望这条路是高速公路,一通到底,快快走完吗?或者,我更希望在这条路上,可以多一点迟延,多一点迂回,多一点过程,多一点停留。

  ⑥人类最早只是步行,步行的空间范围很有限。把台北市旧的北门、南门、西门、东门,四个城门连接起来,也就是原来城市步行走出来的尺度。不只是台北,所有以步行速度规划的城市空间,范围都不太大。欧洲许多老城市,像意大利的Siena、翡冷翠,西班牙的Toledo,都还可以完全用步行游览。老城市的巷弄,弯弯曲曲,高高低低,本来就是居民长久用脚走出来的路。

  ⑦步行可以达到的空间范围不大,步行的速度缓慢,人类慢慢地走着,在步行的速度里思考,随时停下来,观察季节的变化,看天上星辰转移,等 待太阳落山,整理自己的思绪,反省自己生命的状态,探索宇宙的现象,思维信仰的价值。他们一步一步走着,好像步行的节奏成就了思维的节奏,因为可以慢慢步行,有了崇高的宗教,有了深沉的哲学,有了悠扬跌宕诗歌的咏唱。

  ⑧或许,我们已经遗忘,人类最初的文明,是在漫长步行的路上,一步一步,缓慢行走出来的结果。

  ⑨我的脑海里,常常有一些步行队伍的画面。在古老的印度,修行的僧侣,手上捧着钵,一步一步走在尘土飞扬的路上。走到河边,洗脚沐浴。洗完脚,在树下铺了座位,静静聆听佛陀说法。

  ⑩我步行去了恒河边的鹿野苑,也步行去了已成废墟的那兰陀,在玄奘读书的经院,体会步行者思想的节奏。我在雅典卫城铺了大理石板的山路上徘徊迟行,想象古希腊的哲人如何一边走,一边议论哲学。他们的步行也好像一种逻辑,每一步都条理分明。荷马的吟咏唱叹,流传在城市的街道上,他失明的双眼,看不见路,手里的棍子,一点一点,也都是步伐的节拍。

  ○11我步行走去灞桥,黄埃漫漫,仿佛还听得到桥下的流水,桥边杨柳依依,送别的人与告别的人缓缓走来,送别和告别,时间都很长,可以折一段柳枝做纪念,可以劝君更尽一杯酒,可以吟诗唱和。仿佛因为步行,也就多了许多心事。“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李白说的是男子离去后地上的脚印,女子在门前凝视,脚印一步一步,一天一天,长满了绿苔。那些迟行的脚印,走得那么慢,走在岁月里,走出了眷恋,走出了不舍,走出了思念,走出了感谢与珍重,走出了文明的厚重绵长。

  12. 文章开头描写了盛开的木棉花,有什么作用?(4分)

  ▲

  13.作者喜欢“亭子”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分析。(4分)

  ▲

  14.本文构思颇具匠心,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

  15.文章以“迟行”为题,请探究其深刻内涵。(6分)

  ▲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8题

  静寒之境

  朱良志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 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 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6分)

  ▲

  17.作者在第④段中引用了文嘉的题画诗,有什么作用?(6分)

  ▲

  18.中国艺术为什么追求静寒境界?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世纷繁复 杂,当你以“信”的态度面对时,它就简单;当你以“思”的态度面对时 ,它就丰富……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

  1.【解答】不谋而合 :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不约而同:约:相约.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①用来形容两国的立场,根据“所以,中俄加强合作”,便知选“不谋而合”;一诺千金;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 ,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一言九鼎: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②根据“诚实守信,童叟无欺”,便知选“一诺千金”;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各执一词:执:坚持。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形容意见不一致。③强调的是人们一直对此没有一致的看法。

  故选:D.

  2. 【解答】A.“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它的“不甘”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

  B.“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诗人把“明月”比喻成“玉盘”;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带流水护卫着田地,环 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两座山峰面对着房屋,仿佛要推开门,给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诗句中把“护”“送”人的动作用在“水、山”上,赋予“水、山”灵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词人以拟人手法,着一“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故选B

  3. 【解答】文段主要对中国大运河的高度评价.

  ⑤的“还包括”紧承①的“只是”,⑥的“这个空间”紧承⑤的“广阔空间”,据此可排除AD;比较BC,④的“它”指代空格前的“京杭运河”,③的“壮丽奇观”应评价④与前文,其顺序应为④③.

  故选:B

  4. 答案:D

  5. 参考答案:B

  6. 答案:C 种菜供养自己.赡:供给、满足。

  7. 答案:B A把介词,因为;C主谓之间取独的;D于是竟然。

  8. 郭舒开始做官担任领军校尉,因为犯了擅自释放司马彪的罪过,被廷尉拘囚,当时的人大多认为他为人仗义。 ( 坐:因犯……罪;系廷尉:被动句式;义:认为……仗义)

  荆州当地的读书人宗庾廞曾经因为饮酒得罪了王澄,王澄发怒,命令手下人棒打宗庾廞。(忤:得罪, 叱:呵斥、命令,棒:棒打 )

  王敦就让缪坦归还了土地,人们都称赞郭舒为人豪壮。(即:立即; 使(之):让他,派他; 壮:认为…豪壮。)

  9. 为人仗义;忠诚坚贞;宽容大度;淡薄名利,直言敢谏(三点即可)

  10. 1)描写了诗人远离官场,隐居山林(或寄情山水)(1分),晓来耕作、夜来行船、放歌楚天(1分)的闲散宁静(1分)的隐逸生活。抒发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闲适自得之情(1分),同时也隐含了诗人贬居时的孤独抑郁之感(1分)。

  2) ①叙事抒情(寓情于事、叙事见情)。诗人通过对自己在愚溪耕作生活的描述,寄寓了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②以动衬静(动静结合),颈联通过对晓来耕作、夜来行船时声音的描摹,衬托了诗人隐居生活的宁静。③反讽手法(答修辞“反语”亦可)。首联的“幸”字体现出诗人正话反说,闲适淡 泊之中隐含着自己被贬不得志的牢骚与愤懑。(答出两点即可,一点3分)

  11. (1)躬自悼矣;(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3)朕皇考曰伯庸;(4)躬耕于南阳;(5)可以横绝峨眉巅;(6)歌窈窕之章;(7)事定犹须待阖棺;(8)不闻雷霆

  12. 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木棉花的盛放之景(1分),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1分)。②引出下文,为下文思考迟行的意义做铺垫(1分)。

  13. ①供人停留(1分)。②便于观赏美好风景(1分)。③“亭”与“停”谐音,意为人生要懂得停留,可以引发人们关注人生过程(2分)。

  14. ①整篇文章以“迟行”(步行或行走)贯穿,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②把抽象的人生哲理用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出来,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③文章从日常生活中的“迟行”引发话题,讲到“亭子”的意义,再谈到人类文明是经过漫长的步行发展而来,揭示了“迟行”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价值,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每点2分)

  15.①“迟行”意为人应慢慢走,在日常生活中应慢慢欣赏身边美好的风景。②“迟行”意为人生应该迟行,要懂得放慢脚步,关注过程,在慢行时认识自我。③“迟行”意为人类历史的缓慢进程,在缓慢的发展中体现历史文化感,走出文明的厚重绵长。(每点2分)

  16.首先,提出“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的看法;(2分)然后,阐释了“宁静”的作用和意义;(2分)最后,举中国化的例子来证明“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2分)

  17. 题画诗表现出了静寂冷寒天地中的生机(或“静寒为盎然的生机提供了一个背景”);(2分)证明了“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的观点;(2分)运用例证,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说服力。(2分)

  18. 因为静涵之境体现了中国人的社会思想和审美追求(文化追求);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心境,中 国画家喜欢用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因为以静观动,动静相宜,是中国艺术的通 则;因为中国艺术要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呈现山水面貌的原样。(答对任3点即可,每点2分。)

  19.作文

  略

  高三下学期语文期中联合考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远去的邮驿

  在我国,邮驿通信从有确凿文字记载的商朝算起,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邮驿是古代官府为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通信和交通机构,它有三大特点:一是官办、官用、官管;二是以通信为主体,融通信、交通、馆舍于一体;三是采用人力或人力与物力(车、船、牲畜)相结合的接力传递方式。历代王朝都很看重邮驿,称其为“国脉”。唐代的官办驿站遍设于交通线上。一般是30里一站,既办通信,又为驿夫和旅客提供食宿。公元630年前后,共有驿夫18000多名,专事传送公文和军情。

  唐代诗人王维的《陇西行》中所写到的邮驿颇为传神:“十里走一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峰戍断无烟。”关山飞雪,连烽火台都燃不起告警的烽烟,而军情火急,唯靠驿夫加紧催马传送军书。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在繁荣的汉唐时期,那里“五里一邮,十里一亭”,有序地排列在丝路沿线。驿道上传送着各种公文、书信。其中,还有角上插有羽毛的信,就好比是今日之“加急”快件,驿骑们必须快马加鞭,急速进行传递。

  1987年在敦煌发现的悬泉置便是一个著名的古代邮驿。在那里存有数万片简牍,其中大部分都是传递过程中的书信。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在那价值连城的敦煌遗书中,书信占有一定比例,内容涉及当时敦煌社会的各个层面。当年邮驿之盛、丝绸之路之繁华,在这些被尘封的信牍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迢迢驿路见证了一个个朝代的兴衰,以及因战乱而给国家和黎民造成的灾难。在敦煌遗书中,有一封《为肃州刺史刘臣壁答南蕃书》,便是安史之乱后在吐蕃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从敦煌向肃州(今酒泉)所发出的一封求援信。可是由于战乱致驿道受阻,这封信终未到达目的地,而在敦煌藏经洞中沉睡了千年。

  古代的驿道,大都是为官府服务的,民间的书信往来十分艰难。唐代杜甫也有“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的诗句,同样抒发的是对民间通信不畅的感慨。

  在描述邮驿的文字里,有“古驿通桥水一弯,数家烟火出榛菅”以及“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一类对古代驿站风光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但是,所有这一切都难以掩盖邮驿给民众所带来的苦难和沉重负担。唐玄宗命人在秦岭的群山奇峰之中修建黄花驿,后据考证,竟是为了迎接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张果老进京而设置的。清康熙年间,贵州巡抚佟凤彩曾上书皇帝,列数当年驿夫的苦难,说“夫抬一站,势必足破肩穿;马走一站.也必蹄瘸脊烂”。古代的驿路早己离我们而去,交织着繁盛与悲凉的邮驿历史仍停留在史学家们的历史故事和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供后人回味那“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的情景。

  1.下列关于邮驿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邮驿在我国最迟产生于商朝,其功能以通信为主,融通信、交通、馆舍为一体。

  B.邮驿是官办、官用、官管的通信、交通机构,被称为国脉,在当时的社会十分重要。

  C.邮驿见证了很多朝代的兴废存亡,也直接体现了战乱给国家和百姓造成的灾难。

  D.邮驿给百姓带来苦难和沉重的负担,清朝佟凤彩曾上书皇帝,谈论到驿夫生活的苦难。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邮驿传递采用人力或人力和物力结合的方式,如唐代诗歌“十里走一马”就体现了物力在当时处于主要地位的特点。

  B.唐代的邮驿一般是三十里一站,主要功用是通信,提供食宿等,而其中役夫的工作主要是传送公文和军情等。

  C.敦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也是邮驿比较繁盛的地方,如唐代,这里的邮驿很多,有序地排列在丝路沿线。

  D.处在秦岭的群山奇峰之中的为迎接神话人物进京而修建的黄花驿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不关心百姓疾苦的现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角上插上羽毛的信件是重要信件,就像今日的加急快件,时间不能耽误,需要驿骑们快马加鞭,迅速送到目的地。

  B.敦煌的悬泉置是古代著名的驿站,1987年被发现。那里存有大量简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传递过程中的公文、书信。

  C.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的敦煌遗书中的书信涉及当时敦煌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些书信可以作为研究敦煌历史的史料。

  D.描写邮驿的文字中有对古驿站风光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但这些描写难以掩盖邮驿给民众带来的苦难和沉重负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故宫木匠李永革

  刘冕

  【1】去年12月,李永革光荣退休了。

  【2】有人说他是故宫最后一位木匠。因为体制原因,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故宫古建筑修缮队伍已经在2010年解散了。李永革回应说:“故宫的木匠活儿往后还得有人干!”1975年,19岁的李永革从部队复员进故宫,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故宫第三代木匠。刚进宫时,从来不缺儿活儿,但李永革也说不清楚修的是哪座殿。反正,师傅带着干什么就学什么。时间一长,李永革自己找窍门,“同样的事情,这个师傅讲得很清楚了,另一个师傅走过来又问,明白吗?我还说,不明白,于是又能听一遍。两个师傅从不同角度来讲,也加深了印象。”【3】1979年冬天,不适合室外工作了,师傅们会给讲授业务。有一天,戴季秋师傅问:“周末都干嘛去啊?”李永革说:“找战友玩。”“那别玩儿了,上我那儿听课去吧。”后来,李永革明白,戴师傅觉得台上讲得不对路子,瞅中了他和一位师兄,要给他俩开小灶。“这是我第一次坐下来,学习故宫木匠的规矩。”戴师傅要求他们课上做一份笔记,临下课检查有没有错。回家之后,李永革再用钢笔誊一份儿。

  【4】1981年,故宫维修角楼,李永革主动报名。这次修缮,李永革接触了斗拱的做法。故宫的百年大修,也让李永革赶上了。一些重大项目,他都是工程的负责人。干着干着,他突然发现身边的队友们都已是悄然白发。他突然懂了当年的戴师傅——是时候把肚子里的东西传递下去了。

  【5】2007年,李永革从参与故宫大修的队伍中选了10个不错的苗子让工匠带着来学习。然而,随着大修告一段落,这些工人相继离开了故宫。他寄予厚望的是2013年面向社会招到的15名学员。“现在年轻人文化水平高,掌握速度快。”这拨年轻人被匠人们精心呵护着。三年过去了,年终总结,各种行话、一些规矩都出来了。可是,他们现在还是面临两个问题:缺少参与大型工程练手的机会,也没有纳入故宫正式人员编制。到现在,15名学员走了小一半儿。“现如今,我们需要的是尽快教会手艺人什么是故宫规矩。”修古建筑是一辈子的事儿,每次都有没见过的东西,故宫的规矩就是遵守和尊重。李永革最近几年全国各地跑修缮工地,亲眼目睹过外来施工队伍里一些工人极不专业的操作,最担心的就是这种情况会出现在故宫里。“到时故宫就不是故宫了,我们要给子孙留下的是真东西,不是假文物。”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故宫古建筑在建造、维修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严格形制的传统宫殿建筑施工技艺,被称为“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2008年6月7日,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永革是这项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百度百科)

  ②太和殿当时出现屋顶瓦面塌陷的状况,为了探查原因,李永革带着施工队伍揭开屋顶上檐东西两山面进行检查,结果就有了意外发现:根据《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中的记载,专家此前都一致认为最高等级建筑的太和殿的屋面苫背也应该为最高规制,所以维修方案中选了铅背的做法。但事实上太和殿屋面苫背采用了最简单的苫背材料与方法。 “于是我们决定尊重历史,就按最朴素的做法来进行原状修复。”李永革说。(《齐鲁晚报》修复太和殿)

  ③角楼:故宫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个。重檐三层,多角交错,大木构架和斗拱结构复杂精密,别出心裁。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说李永革是“故宫最后一个木匠”的意思并不是说故宫以后就没有木匠了,而是指以后恐怕不会再有列入正式人员编制的木匠了。

  B.当年戴季秋师傅之所以要给李永革他们单独传授木工技艺,就是怕这门技艺失传,这是原因直到李永革成为老师傅之后才彻底弄懂。

  C.虽然现在的年轻人很聪明,学东西上手也很快,但要想让他们留下来,就不能不考虑很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又不是故宫这样的单位能解决的。

  D.太和殿的建筑规格当然应该是最高的,但实际上它在某些地方的用料和方法却是最简单的,这虽然让许多专家意想不到,但其中必有原因。

  E.文物修复必须遵循原材原料、原有工序、专业操作、修旧如旧的原则,否则,修出来的就不是真东西,而成假文物了,“故宫就不是故宫了”。

  5.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李永革一生经历中的哪些因素使他能成为国家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人?(3分)

  6.有这样一群人,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他们被冠以“大国工匠”的称号,他们的精神被称为“匠人精神”。这种精神在李永革等老一代工匠身上能体现出哪些方面呢?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为良心标价

  刘开学

  吴书田和吴书耕是一母双胞胎的弟兄俩。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弟兄俩同受业于一个私塾先生。那先生四书五经讲得并不怎么样,却写得一笔好字儿。字儿是人的脸面儿。字儿是人的招牌。字写端庄了,写字的人才周武郑王。这些话常挂在先生的嘴边。似乎,民国的基础教育没别的科目,就是识字写字。也难怪,七八十年过去了,现在不还是有人说,上学不就是念念书、识识字吗?

  在先生的教诲下,书田、书耕也写得一笔好字儿。弟兄俩俨然成了小城的书法家。

  日本人打进小城的时侯,书田、书耕已经成人。哥哥谋了份日本人的差事。弟弟不甘当亡国奴,远走了他乡。

  有人说书耕当了八路,有人说书耕落草为寇。

  没有弟弟字的参照,哥哥的字似乎更出类拔萃了。那些年,小城的门脸字号、茶楼酒肆到处是他的墨迹。

  六十年过去了。哥俩都早己作古,就是他们的名字也在多数人的记忆里消失了。可是,小城却成了规模较大的市。各项经济、文化活动也都盖上商品印鉴,打上市场化运作模式。

  一日,文化市场又举行了一次拍卖会,拍卖物是吴书田、吴书耕的字儿。

  尽管吴书田的字很好,也曾风靡一时,但他毕竟当做汉奸,大节有亏。他的一幅字喊到两万的时侯,竞拍者的喉咙有如断了电的喇叭,再也不发声了。

  吴书耕的字儿拿出来时境况比吴书田的还惨,喊到五千的时侯再也没人理会。

  这时,有一老人举起了左手:“我喊一万!”

  拍卖师落下了锤子:一万了,一万呀!会场人们开始骚动,但是没有人接茬。人们把老人看成了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不知道他凭什么出这个价。

  “一万五!”老人又喊,并举起了右手,为一万五造势。其实,这时说喊己不准确,老人是在吼。可是,依然没有人理会,激不起人们竞拍的热情。

  有人开始说风凉话了:这老爷子是不是有病?也难怪,拍卖场上竞拍的主儿哪个不是神秘兮兮的,谁知这老头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再说,他左手一个价,右手又一个价,自己跟自己叫板,不有病是什么?

  “没人接着喊是不?我喊两万了!”老者郑重地举起了左手。

  “噢”——拍卖场开了锅,同时也把一个五十岁左右模样的人喊了起来。“老伯,你不能这样喊!”那人说。

  “我喊我的,你听你的,关你什么事儿?”老者说。

  “我可是主家。我可不想让您老用这种形式救济我!再说,我囊中并不羞涩。”那人解释。

  “你是——?”老年人问。

  “我是吴书田的儿子。吴书耕是我叔。其实,我倒希望价高,不管哪幅,喊上去得利的都是我。”

  老人冷冷地看了他一眼。

  “没人喊是不,那我喊两万八!”老人高高地举起了右手,象是宣誓: “你们知道不,吴书耕是我的战友。他是八路军战士,他那握过笔的手举着大刀砍掉过七八个鬼子的头!”他顿了顿说:“不把他的字喊上去,我对不住良心!”

  全场都在静静地看老人。

  “人,不能只讲钱。可是,“今天这事儿只能用钱说话了!”

  会场的空气凝固了,人们已经不在呼吸;会场的声音冻结了,人们听得见自己的心跳。拍卖师高高地举起了拍卖锤,却又忘记了往下敲。大家都张着嘴。张着嘴却又不知道说什么。

  长久地沉默之后,会场里突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中国人一贯重视汉字的书写,认为字迹的美丑与人品的高下有联系,所以从古代直到民国年间,国人的基础教育不设置别的科目,就是识字写字。

  B.日本鬼子占领小城后,吴书耕不愿当亡国奴,逃离了家乡,但他的去向和以后从事的活动一直不为家乡人所知。这一情节为后文自然地埋下了伏笔。

  C.在拍卖会上,老人不是在喊价,而是在怒吼;这吼声,饱含着对战友吴书耕遭受冷落的愤慨,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对洗刷民族耻辱的愿望。

  D.书法作品的主家表现得自大自负,他突然站起来阻止老人,恐怕还有这样一种担心:老人的举动有可能导致这场拍卖会无法继续进行下去。

  E.钱不是万能的,良心也无法标价,但在拍卖会这个特定场合里,竞拍价的高低却直接反映着拍品的价值大小,所以老人说“今天这事儿只能用钱说话了”。

  8.在拍卖会上,吴书耕的字并不比吴书田的字差,可是,他的字竟然拍不过汉奸的字。这一情节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理活动?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4分)

  9.本篇的结尾,拍卖师出于职业习惯举起了拍卖锤,却忘了往下敲。小说在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预示了某种似乎是不言而喻的结果。那么最终,这个拍卖锤是敲下去了还是没敲下去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柴成务传

  柴成务,字宝臣,曹州济阴人也。父自牧,举进士,能诗,至兵部员外郎。成务乾德中京府拔解,太宗素知其名,首荐之,遂中进士甲科,解褐陕州军事推官。改曹、单观察推官,迁大理寺丞。太平兴国五年,转太常丞,充陕西转运副使,赐绯,再迁殿中侍御史。八年,与供奉官葛彦恭使河南,案行遥堤。历知果、苏二州,就为两浙转运使,改户部员外郎、直史馆,赐金紫。入为户部判官、迁本曹郎中。太宗选郎官为少卿监,以成务为光禄少卿。

  俄奉使高丽,远俗尚拘忌,以月日未利拜恩,稽留朝使。成务贻书,往反开谕大体,国人信服,事具《高丽传》。淳化二年,为京东转运使。会宋州河决,成务上言:“河水所经地肥淀,愿免其租税,劝民种艺。”从之。召拜司封郎中、知制诰,赐钱三十万。时吕蒙正为宰相,尝与之联外姻,避嫌辞职,不许。俄与魏庠同知京朝官考课。四年,又与庠同知给事中事,凡制敕有所不便者,许封驳以闻。

  蜀寇平,使峡路安抚,改左谏议大夫、知河中府。时银、夏未宁,蒲津当馈挽之冲,事皆办集,得脱户八百家以附籍。府城街陌颇隘狭,成务曰: “国家承平己久,如车驾临幸,何以驻千乘万骑邪?”乃奏撤民庐以广之。其后祀汾阴,果留跸河中,衢路显敞,咸以为便。

  真宗即位,迁给事中、知梓州。未几代还,又遣知青州,表求俟永熙陵复土毕之任。旋受诏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书成,知扬州。入判尚书刑部,本司小吏倨慢,成务怒而笞之,吏击登闻鼓诉冤,有诏问状。成务叹曰:“忝为长官,杖一胥而被劾,何面目据堂决事邪!”乃求解职。景德初,卒,年七十一。

  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文集二十卷。成务年六十六始有子,比卒,裁六岁,授奉礼郎,名贻范,后为国子博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五)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解褐”,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B.“外姻”,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

  C.“临幸”,专有名词,特指古代帝王亲自到达某处。

  D.“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B.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C.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D.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柴成务出使高丽,不辱使命。高丽国的习俗讲究禁忌,以月日不利接待为由,高丽国稽留宋朝使者;柴成务写信给他们,反复进行开导,终使国人信服,此事记载在《高丽传》中。

  B.柴成务心系百姓,富有远见。黄河在宋州决口时,他上奏请求免除河水所经地百姓的租税;他认为河中府城街道狭窄,如果皇帝亲临,将无法驻扎下千车万马,于是上奏请求拓宽道路。

  C.柴成务严于自律,一身正气。吕蒙正做宰相时,柴成务因与其有姻亲关系,为避嫌自请辞职;因杖责傲慢的小吏被诬告,皇帝下诏令调查处理此事,柴成务被罢免官职。

  D.柴成务博学多才,晚有儿息。曾经受诏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并有文集二十卷;他六十六才得子,等到他去世时,孩子才六岁,被授奉礼郎,后来成为国子博士。

  13.把下面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与庠同知给事中事,凡制敕有所不便者,许封驳以闻。

  (2)其后祀汾阴,果留跸河中,衢路显敞,咸以为便。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旅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4.下列对于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塑造了一位独在异乡,没有知音,专注幽独,黯然伤神的诗人形象;全诗浓厚的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

  B.颔联描绘出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寒夜孤灯,诗人思念故乡旧年往事;窗外孤雁呜叫,加上被贬责,屋里诗人深愁难眠。

  C.尾联勾勒出一幅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回乡后面对家乡美景的喜悦之情。

  D.全诗情感至深,含蓄蕴藉,既抒发了诗人在外旅况的落寞、凄凉的内心情愫,也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15.请从虚实的角度鉴赏这首诗的颈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以一个“夫”字领起,抒发个人“人生短暂,韶光易逝”的感慨的句子是“ , ”。

  (2)《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 ”。

  (3)《春江花月夜》中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但此时没有用的句子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每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似乎都与技术变革息息相关。如今,正是新的技术革命爆发的前夜。

  ②他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总喜欢妄自菲薄别人,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跟他打交道,他成了大海里的一叶孤舟。

  ⑧在义工联盟中,他不仅是发起人、带头者,更是义工精神的实践者、坚守者,时时处处都处心积虑,亲力亲为。

  ④82岁高龄的袁隆平面对辉煌没有任何改变,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实验田,依然从北到南查看育种基地。

  ⑤莫言小说最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精彩斑斓的怜爱。

  ⑥自2015年6月起,经过三个月的改造,仁和花园焕然一新。如今,小区活动广场内篮球场、健身器材、桌椅等一应俱全。

  A.①④⑥ B.②⑧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随着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旅游部门将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推出新的旅游项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要。

  B、当一些日本媒体报道中国飞机多次侵犯日本领空时,日本的大多数媒体、报纸和电视台都公布了事实真相,破坏了日本极端媒体妄图达到它们险恶目的的阴谋。

  C、《时尚装修魔鬼省钱细节》一文,介绍了很多实用、省钱但又不失时尚的装修办法,让家居装修无时无刻都能省着点钱花,因而大受家居装修者的关注。

  D、有关发言人在日前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如果美国不改变目前实行的对华贸易政策,那么谁也不能保证在中美之间不会爆发一场后果严重的贸易战争。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担当, 。 , , , 。 ,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得很远。

  ①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

  ②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

  ⑧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如果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

  ④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⑤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

  ⑥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

  A.⑤①②④⑥⑧ B.②④⑥⑤①③ C.②⑤①④⑥⑧ D.⑤①②③④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曾经大学时期有人问我,爱一个人是什么感觉?那时,我像一个未萌芽的种子,对爱情懵懵懂懂。现在,当我深切经历过后,____(1)____。做什么事都静不下心来,时时刻刻都想着他……过一会就要把手机拿起来看一下有没有他的信息,____(2)____,要是没有就怅然若失。____(3)____,愿意为对方做任何事。真爱一个人,内心深处愿意为对方着想,并且首先为对方着想,而不是为自己。对方快乐,才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21.中华民族自古重视血缘亲情,清明祭祖是绵延数千年的习俗,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具体表现。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答题。(6分)

  材料一 如今随着生活节奏与方式的变化,祭祖的流程逐渐被简化,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清明甚至仅仅意味着一个小长假。又一个清明节来了,你还“祭祖”吗?某记者特别选取了5位普通人的祭祖故事,他们中有江苏启海移民后人、有90后大学生、有旅居海外的游子……尽管随着生活半径的不断扩大,人们归乡祭祖的道路变得越来越漫长,但每年的这一天,他们总会用自己的方式寄托对先人的思念,同时也完成了对一个家族精神文明的又一次接力。

  (1)对此,你是如何理解“清明祭祖对家族精神文化的传承与接力”?(3分)

  材料二 新华社北京2017年4月1日电 (记者樊曦) 记者从中国铁路总公司获悉,为期4天的2017年清明假期铁路旅客运输于1日正式启动,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4520万人次。

  今年清明假期铁路旅客运输从4月1日起至4月4日共4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4520万人次,同比增加393万人次,增长9.5%。其中,4月2日将是清明小长假客流最高峰,预计发送旅客1280万人次,比去年最高峰曰增加118万人次,同比增长10.1%。从车票发售情况看,假日期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桂林、张家界、昆明等城市客流较为集中。

  (2)请你为材料二拟一则新闻标题,15字以内。(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期“辱母杀人案”在朋友圈疯狂地刷屏,微博热榜居高不下,事发山东聊城的“刺死辱母者”案引发舆论高度关注,而于欢是否构成正当防卫或成最大的争议点。

  事发当时,警察介入4分钟后就离开了拘禁于欢母子的办公室,而于欢被催债者拿椅子杵到退无可退,且逼债者当于欢的面侮辱其母,在经历6小时的煎熬后,23岁的于欢拿起水果刀,刺向纠缠许久的催债者。这些逼债者最终一死三伤,而于欢本人也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无期徒刑。审判结果一出,引发了社会高度热议,一时间愤怒的情绪蔓延开来,不满判决结果的网友占到绝大多数。

  这起案件被媒体报道后,无论是媒体界、法律界还是普通老百姓,一片哗然,各抒己见。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1.C(3分)(文中说的是“《为肃州刺史刘臣壁答南蕃书》”反映了战争的内容,邮驿无法直接体现战乱带来的灾难)

  2.A(3分)(“体现了物力在当时处于主要地位的特点”错误,文章引用诗歌主要是为了说明传递军书的紧急状况。)

  3.B(3分)(“最重要的部分”错误,.原文说的是“大部分”

  4.B E【B项“就是怕这门技艺失传”的原因解说错,原文有“李永革明白,戴师傅觉得台上讲得不对路子”;E项“原材原料”、“原有工序”、“修旧如旧”错误,这些既不能从文中看出,也不符合实际。】【4分,答对一个给2分。】

  5.①从业巧合:他一入职就进故宫工作,成为了一个木匠,从事了古建筑的修复工作;

  ②学习努力:他创造机会从不同的师傅那里学本事,课堂记下的笔记回家后还要誊写一份;③经验丰富:他参与和主持过故宫的多次大修,掌握了古建营造的极复杂的技艺;

  ④热心传承:在挑选年轻人,让老工匠负责教授古建技艺的过程中,他是积极的组织者。【3分,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6.①持之以恒:毕生倾注于一门技艺,李永革就在故宫当了一辈子木匠;

  ②遵循传统:依照传统方法施工,不随便更改,李永革他们在修复太和殿时就是如此做法;③严守规则:遵守和尊重规则才能实现专业化的操作,戴季秋当年传授的和李永革想要传续下去的也正是这个;

  ④责任心强(或答注重传承):致力于留住一门技艺,使它不至于失传,李永革后来多方培养年轻人,就是出于这个目的。【5分,四点中任答三点即可,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5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7.AC【A项,“结论武断”,原文中是“似乎,民国的基础教育没别的科目,就是识字写字”,带有调侃之意,并非对民国教育做判断、下结论;C项, “主观臆断”,选项中“对日本鬼子的仇恨”错。】【4分,答对一个给2分。】

  8.心理活动:①吴书田的字,艺术质量很高,但人品有缺,珍藏这种人的书法作品,好像不太合适,良心上也难以接受。【1分】

  ②吴书耕的字,艺术质量也很高,但人品怎样,更是无从得知,于是便无法决定是否继续往上叫价。【1分】

  作用:①从情节上看,设置悬念,为下文老人的愤然出手做铺垫。【1分】

  ②从关照主题上看,表现出人们在民族大义、大是大非面前,是有着发自良心的取舍的。【1分】

  9.(一)我认为拍卖师没把小锤敲下去。

  ①情节设置上:虽然老人摆出了一副竞拍的架势,但自己跟自己竞价,明显不符合拍卖的规则;

  ②环境氛围上:掌声表明大家已经一致公认了这幅字的价值,不需要拍卖师一锤定音了;

  ③主题呈现上:这锤不必落下,就已经敲在了人们心上,人们已经用自己的良心为这幅字标出了它应有的价值;

  ④人物心理上:拍卖师已经被老人的举动和现场的气氛所感染,没必要非落锤成交,让老人出这笔钱。【6分,任选三点,每点2分。没有表明观点态度的语句应适当扣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二)我认为拍卖师把小锤敲下去了。

  ①人物身份上:落锤符合拍卖师的身份,是体现职业素养的行为;

  ②环境场合上:符合拍卖会场的规矩,作品价值的体现具有公信力;

  ⑧主题显现上:对得住英雄,对得住老人,对得住大家,也对得住自己的良心;

  ④环境氛围上:掌声表明这幅字值那么高的价,也含有让拍卖师一锤定音之意。【6分,任选三点,

  每点2分。没有表明观点态度的语句应适当扣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0.D(3分)

  11.B(3分)

  12.C(3分)(“诬告”错误;“被罢免官职”不符合文意,原文是说“叹”“求解职”)

  13.(5分)(1)柴成务又与魏庠共同主管给事中事,凡是皇帝的诏令中有不妥当之处,可以封还驳正上报。(知1分;制敕1分;封驳1分;句意2分)

  (2)(5分)后来皇帝在汾阴祭祀,果然驻留河中,街道宽敞,都认为十分方便。(“祀汾阴”状语后置1分;“留跸河中”译为“驻留河中”或“把出行的车驾驻留河中”1分;咸1分)

  【参考译文】

  柴成务字宝臣,曹州济阴人。父亲柴自牧,考中进士,擅长作诗,宫做到兵部员外郎。柴成务在乾德年间被京府直接选送参加科举,太宗向来知晓他的名声,首先推荐他,结果考中进士甲科,初次任职为峡州军事推宫。改任曹、单观察推官,升大理寺丞。太平兴国五年,转为太常丞,充任陕西转运副使,赏赐绯衣,再升殿中侍御史。太乎兴国八年,与供奉官葛彦恭出使河南,巡视长堤。历任果、豫二州知州,就地任两浙转运使,改户部员外郎、直史馆,赏赐金紫。入朝为户部判官,升本曹郎中。太宗选郎官为少卿监,任命柴成务为光禄少卿。

  不久奉命出使高丽,高丽习俗讲究拘忌,以月日不利接待为由,稽留使者。柴成务派人送信给他们,反复开导,他们信服了,此事记在《高丽传》中。淳化二年,任京东转运使。恰逢宋州黄河决口,柴成务上书说:河水冲过的土地比较肥沃,希望免掉租税,劝民耕种。朝廷采纳。召入京中任司封郎中、知制诰,赐钱三十万。当时吕蒙正任宰相,曾和他结为姻亲,因此柴成务避嫌辞职,皇帝没有批准。不久与魏库共同负责任京朝官的政务考核。淳化四年,柴成务又与魏库共同主管给事中事,凡是皇帝的诏令中有不妥当之处,可以封还驳正上报。

  蜀地强盗被讨平,柴成务出使峡路安抚,改任左谏议大夫、河中府知府。常时银、夏还不安宁,蒲津是运送给养到西部前线的咽喉要道,柴成务将所有的工作都筹办好,还招募了八百家民户来此落户。府城中街道相当狭窄,柴成务说:国家太平已久,如果皇帝来到,怎么能驻扎下干车万马呢?就上奏拆除民房拓宽道路。后来皇帝在汾阴祭祀,果然驻留河中,街道宽敞,都认为十分方便。 真宗即位后,升任给事中、梓州知州。不久任满回朝,又派他担任青州知州,他上表请求等永熙陵完工后再赴任。不久接受诏命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书编成后,任扬州知州。入朝判尚书刑部,本司低层官员傲慢无礼,柴成务恼怒命人笞之,这名官员击登闻鼓诉冤,皇帝下诏查问。柴成务叹道:作为一个长官,杖责一名小吏也要查问,有什么脸面在大堂上处理事务!就请求辞职。景德初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柴成务有文学才能,博闻考古,善于谈论,爱开玩笑,士人推重他的文雅。但在任地方官时缺少廉洁的美誉,人们感到惋惜。有文集二十卷。柴成务六十六岁才有儿子,他死的时候,儿子才六岁,朝廷任命为奉礼郎,取名贻范,后来成为国子博士。

  14.B;2分;C,3分(“贬责”错误,尾联为虚写,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思乡的愁苦之情。)

  15.(6分)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这是虚写;梦醒天明,隔年的家书都是实写。(2分)两句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2分)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2分)

  16. (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7.A 【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句中形容时代与技术的关系恰当。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此处用错对象。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此处用错褒贬。风尘仆仆: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此处使用正确。穿云裂石:意为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此处用错对象。焕然一新:是指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含褒义;焕然,鲜明光亮的样子;这里指小区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用正确。】

  18.D[A不合逻辑。“近年来”和“将”在时态上存在矛盾;B不合逻辑。“媒体和报纸、电视台”属于大小概念并列。C双重否定中少了一个否定词,应将“都”改为“不”或将“无时无刻”改为“时时刻刻”。】

  19.C

  20.(5分)(1)我才明白爱一个人的感觉(1分)

  (2)要是有就会欣喜若狂(2分)

  (3)对方快乐自己才快乐(2分)

  21.(1)中华民族每一个家庭传承至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凡的历程,而“祭祖”正是作为后辈传承先人精神,表达后人追思的重要途径。清明祭祖,最重要的是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不仅要追思先祖,更重要的是将先祖的风范传递给后人,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才是清明节的意义所在。

  (2)清明假期铁路旅客运输拉开帷幕

  22.【答案】略。

  [解析]参考作文立意角度:

  (1)法制与人治,法与情。辱母杀人案的判决显然与人们所秉持的基本基本伦常相违背,尽管从法律技术角度,法官的判决或许是“依法”而没有枉法,但罔顾犯罪行为是在绝望情况下的人性自然反应,冷血生硬地予以判决,显然不是一个正当的判决。母亲被凌辱不能正当防卫,有一天我们的祖国被欺负了,谁还敢挺身而出?这是正义的缺失造成的法律的蛮横。法律也要考虑伦理的因素、社会的因素,不是随心所欲制定一条不近人情的条条框框就要欺负弱者的,不能伸张正义的法律是不能被公众信服的!考生可从此角度出发,围绕“法律”“人情”“道德”“正义”作文。(2)珍惜生命,远离高利贷。山东聊城女企业家因还剩17万高利贷未还被11人极端羞辱,高利贷,利滚利,不值得去冒险。要远离,不要沾染这种高利贷,这是恶因缘,一旦沾染上这个恶友再要抽身,必定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3)如何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发扬创新精神,树立创新意识。于欢案中折射出来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也折射出中小企业创新力度不够,容易被市场淘汰。

  (4)网络时代与维权,互朕网+民意,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高三语文下期中考试试卷参考

  第1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市是多样异质文明空间化聚集、结构化整合的结果,城市与文明共生。文明多样性主要指以城市为场域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与社会功能的专业化分划及其空间共在,即专门化、专业化的管理、宗教、谋利、交易等功能在城市中或者以城市为中心的多样共存。

  城市的重要功能是满足人的多样需要,一个成功的城市,首先是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安全、发展、宗教等需要的所在。在科特金看来,考察成功的城市,“有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了这些城市的全面健康发展,即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规划的能力、商业的激励作用。在这些因素共同存在的地方,城市文化就兴盛;反之,在这些因素式微的地方,城市就会淡出,最后被历史抛弃”。一方面,人的多样需要会催生多样的城市、多样的文明;另一方面,多样的文明、多样的城市又会进一步生成人的多样需要。

  文明多样性对城市的生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市是对已有多样文明的聚集,多样文明在城市中会发生碰撞、竞争、融合、整合,并可能进一步多样化。韦伯认为,多样性是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他看来,以不断发展的分工为特点的经济多样性,是推动城市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社会从道德社会、礼俗社会向理性社会、法理社会转换的重要力量。在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帕克看来,以多样性为特点的城市在为人们带来机会、为人们提供更多自由空间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分离,并放大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从文明多样性这个维度揭示城市性离不开对文明本身的历史反思、哲学批评。这种以多样性为目标的研究,对推翻当代帝国霸权以及影响仍然深远的帝国思维、霸权思维当然意义重大。但问题在于,人类历史、世界文明史、世界城市史,是否仅仅是一部文明多样性的历史?把不同文明的平等性单纯地等同于文明的多样性,是否符合历史本身?是否会导致新的问题?我们认为,城市性研究、文明性研究应该深层化。对城市社会研究而言,一方面,需要对文明多样性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揭示多样性本身的结构、本质、转换;另一方面,在揭示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的同时,也需要从城市哲学与文明批评史的角度,具体揭示城市社会的文明共同性,揭示城市社会作为地方共同体、区域共同体、全球共同体的特点、趋势和走向。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多样异质文明空间化聚集、结构化整合就产生了城市,城市与文明共生。

  B.能全面满足人的安全、发展、宗教等需要的城市必然是一个成功的城市。

  C.文明多样性体现为管理、宗教等功能在城市或以城市为中心的多样共存。

  D.韦伯和帕克都认同文明的多样性是城市的特点,对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罩城市社会与文明多样性的关系后,指出文明共同性是发展的必然。

  B.文章第二段运用引用论证,详细阐述了文明多样性对城市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C.文章第三段分析了文明多样性对城市的生成和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D.文章以城市功能的多样性为前提,从专业化、专门化两个维度论证文明多样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考察成功城市的三个关键因素中的其中一个式微,城市就会淡出,城市文化也随之消亡。

  B.揭示城市社会的文明多样性、共同性及特点、趋势和走向,是深入研究城市社会的组成部分。

  C.如果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规划的能力、商业的激励作用等因素共存,城市文化就会兴盛。

  D.人类历史、世界文明史、世界城市史,既是文明多样性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文明共同性的历史。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风水

  宋子平

  车近边城,窗外的景物葱郁起来,一直跟着山转的小溪也宽阔了许多,有了江河的味道。溪水清冽,遇有阻碍,滚雪般溅起叠叠浪花,真是个好地方,风水――

  杜吉祥心底蓦地升起一股愧疚,人是不能违背良知做事的,只要你背着良心做下了,你心里就会亏欠一辈子。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不敢提及甚至不敢听风水两个字,他怕多年前玩笑似的做下的这件事会真的成为一种必然。所以这些年来他一直回避回这里来发展。

  如今,作为成功人士,他被政府邀请回乡发展,几经斟酌之后,才有了这次行程。人家都说衣锦还乡,在杜吉祥心里是找不到一点儿感觉的。不知道坏小子丁三现如今怎么样了?还那么没皮没脸没正行儿吗?

  想到丁三杜吉祥就又气又恼又恨又悔,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儿简直就是他的克星,无论从学习,还是玩耍,杜吉祥一直不是丁三的对手,他既服气,又羞恼。在杜吉祥跟丁三近半生的PK中,杜吉祥惟一赢的一次就是自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务员变身为一个家资上亿的老板。杜吉祥不是个小气的人,但在对待丁三的问题上,始终是很纠结的。这种纠结就伴生了很多东西,比如那个叫妒忌的情绪。

  杜吉祥就是在这种情绪与心理作用下做出那件违背良心的事的。

  怕什么来什么!远远地,杜吉祥一直在寻找人群中那颗聪明绝顶的脑袋,他感觉自己的呼吸都有些僵硬了。杜吉祥经见过比这大得多的阵势,还从来没有这样怯过,就像站在悬崖边,一脚踏空,人整个头朝下折了出去。

  下车了。镇领导扒开堵在前面的丁三,热情地几乎是抱着他向前边一幢新起的酒楼走去。但杜吉祥的心思不在这里,他想着丁三和自己的过去,心里七上八下。

  山乡的夜阙寂无声,只有草虫在黑暗中低吟。闻着久违的家乡的味道,饭后的杜吉祥竟有些唏嘘了,他想到丁三家里去看看。

  深一脚浅一脚的,杜吉祥努力辨别着方向,费了好大周折才找到那一处院落,灰瓦白墙,门楣上手书的“坐看云起”。门半掩着,透出灯光,水一样铺展了半个院子。院子里栽着一些植物,在植物的掩映下,院子就有些古朴,有些悠远。杜吉祥正思考着要不要捅开那层窗户纸,就听到有说话声从里面渐渐清晰,一会儿便扩大到了眼前:“阎王、阎王――”

  丁三那颗非常光亮的脑袋从灯光带里走出来,杜吉祥下意识地闪进墙角的阴影里。

  “这个活阎王,又跑哪儿去了?”丁三叉腰站在门口,一行骂着一行往四下里张望。杜吉祥这才听清楚丁三叫的是阎王,而不是他以为的“愿望”,杜吉祥刚还在想丁三这么有文化,怎么给孩子起了这么个名字呢?原来如此!杜吉祥醍醐灌顶般明白了丁三孩子名字的寓意之后,差点儿没失声叫出来。

  丁三喊着朝坡下走去,不多会儿,就传来啪哒啪哒的跑步声,一个童声奶声奶气地说:“爸爸,咱们的野鸡少了两只,你又给他们吃了啊?”

  杜吉祥乐了,还是原来的丁三:“你孩子?”

  丁三摩挲着孩子的头说:“阎王,快叫叔――”

  “你孩子叫什么?”

  “阎王――啊,不,丁平。”

  杜吉祥抓住阎王这个名字不放:“阎王?”

  “这小子跟我小时候一样,贼胆大,鬼都不怕!”

  杜吉祥彻底服了,悬起多年的一颗心放了下来:“胆大好,世上本来没鬼,鬼都是人制造出来的……”

  多年以前,丁三决定回乡创业,他在选址盖房时请杜吉祥来给看风水。杜吉祥闹玩儿似的给他看了个“鬼门”,等事后清醒过来,已经连后悔的缝隙都没有了。他寄希望于这是一种迷信,当然,他本是不信的,可做过了之后,又半信半疑了。

  那个晚上,自从懂事以来就一直暗自较劲的两个人说起话来少有的轻松,这是杜吉祥的感觉,没有包袱真好!

  (本文为选段,有删改,原文摘自《风水》)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主人公杜吉祥回乡的经历为明线,以其心路历程为暗线,过去的故事与现在的经历时分时汇,最后完美融合。

  B.作者笔下的丁三,着墨不多,却笔笔着力,恰到好处。门楣上手书“坐看云起”的细节,暗示出他豁达洒脱的处世态度。

  C.对杜吉祥“鬼门”的恶作剧,丁三四两拨千斤,用给小儿取名“阎王”的方法轻松化解,这是他暗中对杜吉祥的反制措施。

  D.小说善于设置悬念,作者不断点出“违背良知做事”“违背良心的事”,结尾才真相大白,情节曲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5.小说在刻画杜吉祥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以“风水”为题,这有什么寓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8月10日,基于以动互联网和云平台的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历时一年研发,将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无缝接入中央气象台决策服务APP移动终端,标志着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

  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研发及其应用工作,是国家气象中心重点工作之一,下一步工作组会进一步明确定位,达成共识,打造以格点化实况预报产品为核心、面向预报服务的多终端应用体系,持续创新、改进完善,加强网格产品在影响预报和决策服务中的业务应用。

  (摘编自中国气象局网《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跨入移动互联云时代》,有删改)

  材料二:网格化预报针对每一个网格开展。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以北京的预报为例,原来的预报仅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而通过开展网格化預报,针对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目前,部分省份甚至可以做到分钟级的天气预报;在空间上,已有十几个省份可以实现3公里分辨率、2.5公里分辨率乃至更精細化的预报。

  网格化預报的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能以每天更高频次的更新和发布上。原来,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現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网格是何种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

  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溫、风和天气现象这3个要素,网格预报实现后,可以为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4大类18个气象要素。

  (摘编自牧狐网《“网格天气预报”》,有删改)

  材料三: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特点

  协 调 主客观预报融合,格点站点一致,落区格点一致

  协 同 对接国省智能网格业务流程,实现预报结果一致

  精 细 10天内基本要素逐3小时预报,3天内逐小时预报

  滚 动 24小时内逐小时滚动更新

  全覆盖 陆面(5公里)与近海责任区(10公里)

  全要素 基本要素+环境+海洋要素+强天气(短时)

  全球化 年底前发布气温、温度、风的全球网格预报

  (资料来源于2017年8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智能,那么天气预报员是不是将无“用武之地”了呢?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赵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气象是个复杂的系统,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降雨这种天气,即使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如果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也下不下来。预报员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所以在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的经验可以用来“培养”机器;当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人工订正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会授入枝术研发的工作中,另一部分预报员将主要转向对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因此,在短期内天气预报员并不会被完全替代。

  (摘编自人民日报《网格化预报,肢务百姓个性需求》,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将重点转向打造更智能更高端的多终端应用体系。

  B.网格预报实现后,天气预报的内容更丰富,预报也更准确,十分有利于公众对其所处网格的天气的了解,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C.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这一系统已经能够全面适应各种用户对天气预报的需要。

  D虽然天气预报愈发智能,但天气预报员并非再无用武之地,至少他们可以在智能预报初级阶段凭借多年经验“培养”机器。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前两则材料都是围绕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进行的报道,突出介绍了网格化天气预报的优越性,对其发展表示了认可。

  B.材料二和材料四都聚焦网格化预报的优势,不同的是前者侧重介绍网格化预报的精细化,后者侧重介绍天气预报员承担的工作。

  C.材料三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在协调、协同、精细、滚动、全覆盖、全要素、全球化这七个方面的特点

  D.材料四主要介绍了天气预报智能化的时代,天气预报员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天气预报员的发展前景作出了预言。

  E.四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同,有网站、有报纸,但都体现了新闻媒体关注最新科技成果、关心民生向题的社会责任感。

  9.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目前我国智能网格预报服务的优越性。(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元胄少英果,多武艺,美须眉,有不可犯之色。周齐王宇文宪见而壮之,引致左右,数从征伐。官至大将军。高祖初被召入,将受顾托,先呼胄,次命陶澄,并委以腹心,恒宿卧内。及为丞相,每典军在禁中,又引弟威俱入侍卫。周赵王宇文招知高祖将迁周鼎,乃要高祖就第。赵王引高祖入寝室,左右不得从,唯杨弘与胄兄弟坐于户侧。赵王谓其二子员、贯曰:"汝当进瓜,我因刺杀之。"及酒酣,赵王欲生变,以佩刀子刺瓜,连啖高祖,将为不利。胄进曰:"相府有事,不可久留。"赵王诃之曰:"我与丞相言,汝何为者!"叱之使却。胄瞋目愤气,扣刀入卫。赵王问其姓名,胄以实对。赵王曰:"汝非昔事齐王者乎?诚壮士也!"因赐之酒,曰:"吾岂有不善之意邪?卿何猜警如是!"赵王伪吐,将入后閤,胄恐其为变,扶令上坐,如此者再三。赵王称喉干,命胄就厨取饮,胄不动。会滕王宇文逌后至,高祖降阶迎之,胄与高祖耳语曰:"事势大异,可速去。"高祖犹不悟,谓曰:"彼无兵马,复何能为?"胄曰:"兵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胄不辞死,死何益耶?"高祖复入坐。胄闻屋后有被甲声,遽请曰:"相府事殷,公何得如此?"因扶高祖下床,趣而去。赵王将追之,胄以身蔽户,王不得出。高祖及门,胄自后而至。及诛赵王,赏赐不可胜计。

  时突厥屡为边患,朝廷以胄素有威名,拜灵州总管,北夷甚惮焉。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赐宴极欢。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B.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C.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D.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禁中: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允许人随便进出,故称“禁中”。

  B.鼎,在我国古代被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

  C.左右:我国古代专指在帝王旁边侍候的大臣、即近侍、近臣。

  D.床,在我国古代不仅是供人睡卧的用具,也是一种简易的坐具。

  12.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是( )(3分)

  A.元胄英俊武勇,年少时习多种武艺,长的一表人才,威风凛凛,令人敬畏,北周齐王赞赏他,并招他到身边随自己出征打仗。

  B.元胄警惕性很高,赵王想要刺杀时任丞相的高祖,元胄识破了赵王的诡计以相府多事为由,多次提醒高祖离开是非之地。

  C.元胄为人忠诚。他不畏惧赵王的呵斥,扣刀入室护卫高祖,当赵王要追赶高祖时元胄掩护高祖并一同逃出。

  D.元胄威名远扬。当时突厥部落多次侵犯边境,但自从元胄被朝廷授予灵州总管职务后北方夷人就十分畏惧。

  1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1)赵王欲生变,以佩刀子刺瓜,连啖高祖,将为不利。

  译文:

  (2)兵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胄不辞死,死何益耶?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①上秋天远,白帝城②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暫时分手莫踌躇。

  【注】①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②白帝城:在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临巫山县。

  14.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中“此别”“谪居”等词点题,“嗟”字和“问”字表现了诗人与两位朋友的关系非同寻常。

  B.颔联“巫峡啼猿”“衡阳归雁”与“数行泪”“几封书”,既是情景交融之佳句,又深得虚实结合之妙处。

  C.领联“青枫江上”紧扣王少府贬长沙,“白帝城边”紧扣李少府贬峡中,“秋天远”“古木疏”意境高远雄浑。

  D.尾联圣代雨露是古代文人诗中的惯用之语,指在圣明的时代,会多多沐浴皇恩,点明两位友人的处境不久即会改变。

  E.中间两联在写法上有独到之处,连用了四个地名,体现诗人的情真意切,诗歌气势健拔,意境更为开阔。

  15.这首诗蕴含的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其蕴含了哪些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 ,。”两句运用视听结合手法,描写了战士行军奔赴战场时凄冷、压抑的景象。

  (2)苏轼在《赤壁赋》中面对眼前山川,感慨连一代枭雄曹操都已了无陈迹,而自己与朋友只是江边的渔夫、樵夫之类,只能“ , ,。”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②此等轻松风趣的好书,每天只读上几页,竟然不忍卒读,希望与此书的缘分尽量延续得久些才好,为此刻意地“慢读书”。

  ③央视演播大厅里,王立群老师讲起诗词故事,侃侃而谈,坐而论道,台下观众听得如痴如醉,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

  ④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文化的熏陶,呼唤生态道德;中国大自然文学热方兴未艾,必将迎来属于它的文艺复兴。

  ⑤在这个冬雪飘飞,梅花绽放的南方小城,张升和阔别了十年的几位好友相聚于此,青梅煮酒,把酒言欢,共叙天伦之乐。

  ⑥《辉煌中国》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反映了十八大以来我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国产电影票房有了较大突破,特别是《战狼2》《芳华》等电影的票房都过了10亿。

  B.古代中国官方往往习惯向民众宣扬讼师之恶,对民间助讼之人进行整体污名化,从而避免更多的诉讼案件被催生出来,以绘就所谓“无讼”的大同图景。

  C.青年作家残雪认为鲁迅的作品实现了一种“突破”,而《故事新编》中的《铸剑》则将这种创造登峰造极。

  D.“春运”一词最早出现在1980年《人民日报》上,是随着改革开放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放宽后,中国出现的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欣闻拙作已获贵社审核通过,我明日于百忙之中前往贵社商讨一切出版事宜,请予安排相关工作人员接洽。

  B. 鉴于贵校初建,在硬件和软件设施方面可能均存在一些问题,如若需要,我们几个兄弟学校将群策群力,鼎力相助。

  C.高中毕业是,李明把与室友一年来生活的点点滴滴,制成影集,每人赠送一册,在影集的首页,工整地写道“李明惠赠!”

  D.瑞士联邦主 席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主席在紧张日程中拨冗会见各界人士,体现了对瑞中关系的高度重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思考与其说让我清楚,① 。怎样的思考才是科学的?怎样才能思考深刻?② ,但不够,要与人探索才可以,要去运用才可以,这就是我想建立一个群的原因。③ ,但因思考而孤独的人不止我一个,我一直这么坚信。我急切的想要遇到一样的人。

  21.下面文段的三个语句存在逻辑问题,请参照②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目前,不少城市都存在道路交通标志或指示线不清晰、道路中间莫名出现隔离带、连续井盖事先无提示等问题,这是交通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因此解决道路标识与实际脱节和不符的现象,需要社会各界认真规划、治理。道路交通标志设置的目的是,给驾驶者或行人提供引导、提示。如果提示本身就成问题,把人搞得晕头转向,何谈引导?道路标志牌设计不合理、标志不清会影响道路通行,导致交通拥堵,必然导致交通事故。对此,路标设计者和城市交通的管理者,还需再多用点心。

  ①归结原因错误,应当修改为: 。

  ②划分责任错误,应当修改为:需要交通部门认真规划、治理。

  ③定性不符合事实,应当修改为: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大年初一播出后,改编自清代袁枚诗作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啦/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由经典传唱人、支教老师梁俊演唱后,一夜之间刷屏。

  评委康震说,“袁枚的《苔》孤独清冷了三百多年,但是因为梁老师和孩子们,因为《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它的传播量可能超过过去三百年来的总和,也因此可以唱给更多的孩子和平凡的人们,滋养他们的心田。它所传播的不仅是知识,是歌声,更是真、善、美的梦想种子。”

  近年来,《中华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综艺节目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大众对诗词的兴趣;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受到热捧;融合应用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一上线就获9.3高评分……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年春季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选B。(城市的重要功能是满足人的多样需要,但满足这几个方面需要的城市不一定是一个成功的城市。)

  2.选C。(A项文章没有指出共同性是城市发展的必然。B项信息错位,论证的是三个关键要素对城市健康发展的作用,不是文明多样性的作用。D项 “从专业化、专门化两个维度”无中生有。)

  3.选 A(A项中只有一个因素式微,城市文化不一定会消亡。)

  4.选C。(C项丁三给孩子起名为“阎王”,是因为“这小子跟我小时候一样,贼胆大,鬼都不怕!”所谓的“反制措施”是杜吉祥自己认为的。)

  5.【参考答案】①嫉妒狭隘。对于丁三处处优于自己,杜吉祥心生嫉妒之心,竟利用给丁三看风水的机会,为其看了一扇“鬼门”。

  ②胆怯脆弱。对于当年的错事,杜吉祥不敢当面承认,只能“将错就错”,可以看出其内心的胆小与怯懦。

  ③心怀良善。虽然没有承认错误,但杜吉祥多年以来一直处于愧疚之中。

  ④勇于认错。杜吉祥此前一直避免回家乡,不敢面对丁三,但最后还是鼓起勇气,直面现实。

  【得分点】小说中的杜吉祥是一个“圆形人物”,性格多元同时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分析其性格,既要注意到过去的杜吉祥,也要注意到现在的杜吉祥。答案的前两点着眼于“过去”,后两点着眼于“现在”,考生如果只注意到过去或现在,最高只得3分。如果将过去与现在结合,答对任意3点即得5分。其他答案只要合情合理,亦可酌情得分。

  6.【参考答案】① 从内容上讲,小说的主要内容都与当年的“风水事件”有关,以此为题,比较恰当。② 从情节上讲,小说的开头点出“风水”,中间不断回忆“风水”,最后揭示“风水”,情节曲折连贯。③ 从人物形象上讲,对待“风水”的不同态度,形成了人物的主要特征,丁三的豁达恬淡以及杜吉祥的性格,都与“风水事件”有关。④ 从故事主题上讲,本文意在说明,“风水”的迷信存于人的内心之中,只要人心正步履实,就不怕任何鬼神玄怪的“风水”。

  【得分点】本题要求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进行思考答题。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7.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C项,“已经能够全面适应各种用户对天气报的需要”言过其实,文中并无此意。

  8.A E试题分析:B项,“材料二和材料四都聚焦网格化预报的优势”不当,材料四没有谈到网格化预报的优势;C项,“材料三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不当,不是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而是主要运用用了分类别、画图表的说明方法;D项,“天气预报员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说法是是错误的,原文是“在短期内天气预报员并不会被完全替代”。

  9.①天气预报精细化。空间上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网格化预报,覆盖更全面。

  ②时间上更新和发布的频次更高,有些省份可以做到分钟级天气预报。

  ③预报内容更细致丰富。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4大类18个气象要素。

  ④具有协调性和协同性。能实现主客观预报相结合,能对接国省智能网格业务流程。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说明目前我国智能网格预报服务的优越性”,考查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即可。本题的相关信息有:材料二“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以为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4大类18个气象要素”;材料三 “主客观预报融合,格点站点一致,落区格点一致”,“对接国省智能网格业务流程,实现预报结果一致”,“24小时内逐小时滚动更新”等。考生把这些信息分点概括就可以得到本题答案。

  10.选B 解答断句题,应先读懂所断句子的大意,根据文意可知,“右卫大将军”是一个官职,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上”在这里指皇上,作“令驰召之”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项;“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是皇上说的话,不是元胄,所以“胄见”与“上谓曰”中间应断开,据此排除C项。

  11.选C“专指在帝王旁边侍候”错误,“左右”指身边侍候的人,不是专指帝王旁边的。

  12.选C “并与其一起逃出”错误,原文是“高祖及门,胄自后而至”。

  13.参考答案:(1)赵王想生发事变,用所佩带的刀子切瓜,不断地请高祖吃瓜,将要对高祖不利。(得分点:“生变”“连”“啖”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兵马都是他家的东西,一旦他先下手,大事就完了。我不怕死,但这样死又有什么益处呢?(得分点:“悉”“不辞”“益”各1分,句子大意2分)

  14.A E 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B项,“虚实结合”不当,应是虚写,作者设想二人到了贬谪之地。C项两人被贬地方互换。D项,“点明……”错,尾联只是诗人的宽慰勉励之语。

  15. ①惜别关切之情。首联中“嗟”“意何如”“问谪居”等可以看出诗人对二人遭遇的同情与惋惜之情。颔联设想两位友人到达贬所后的生活——听猿声而落泪,睹归雁而思人思乡,是表达关切之情。 ②宽慰勉励之情。颈联以想象风景名胜之美来表达对二人的安慰之情:秋高气炎、一洗烦恼,古木参天,枝叶扶疏获得精神慰藉。尾联劝慰二人定会有归来之日,不必犹豫不前。 ③在劝慰之中所蕴含的微讽之情。尾联既是诗人对朋友的劝慰,也深藏微讽之意。在圣明的时代,应该多蒙皇恩,而诗人的两个朋友却这样遭贬,似乎是在嘲弄圣朝,委婉表达对圣朝的不满之意,为友人鸣不平。

  16.(5分)(1)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露寒声不起

  (2)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7.B(①正确。空中楼阁,指悬于半空之中的城市楼台。也比喻虚构的事物或不现实的理论、方案等。②错误。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望文生义。③错误。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此处褒贬失当。④正确。方兴未艾:形容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⑤错误。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适用对象不当。⑥正确。举世瞩目:指的是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形容影响很大。用于“我国取得的成就”正确。)

  18.B(A“据……显示”,句式杂糅;C宾语残缺,应在句末加“的境界”,另外,“登峰造极”含有“达到”之意,与前面的 “达到”有重复之嫌;D“词”是“现象”,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19.D.(D.具有文言色彩的客套话,意思是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A项中“于百忙之中”为敬辞;B.项中“鼎力相助”为敬辞;C项,“惠赠”用于“对方赠予自己”,应为“敬赠”,或改为“XX室友惠存”。)

  20.答案示例

  ①倒不如说让我迷惑

  ②我每一次探索都会很谨慎

  ③思考让人孤独

  21.示例:①这是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2分)

  ③还可能引发交通事故(3分)

  22.材料解读:

  这是一道取材于热点时事的作文题目。主题是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针对高考改革提出的增强对传统文化考查的要求而设题。

  材料一二段,《经典咏流传》节目将《苔》的诗句与电视媒介传播手段有机结合,把孤独清冷了三百多年的《苔》唤醒、擦亮,让“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诗句乘着歌声的翅膀尽情飞翔,唱给更多的孩子和平凡的人们,滋养他们的心田。这实际上是节目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材料第三段,由点到面,指出《中华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等这些彰显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蹿红,说明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本身并不缺乏群众基础,关键还是在于表现形式上,能否“与时俱进”。同时,这类节目受到网友们的热捧还说明,社会需要具有正能量的文化导向,我们的时代主流文化是积极的向上的,绝不会像少数人所担心的被“佛系文化”“丧文化”等颓废消极的文化所取代。

  因此,考生只要围绕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立意的,都视为符合题意。

  如何让尘封的传统文化活过来醒过来?如何传播传承经典文化?

  文化传承,顾名思义是指对文化的传递与继承。创新是指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从文化内涵、形式、体制、手段、技术等方面进行革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赋予时代意义。

  传统文化在过去主要表现为文字、图片的传播方式,在当下的影像传播时代,若依然只限于过往的传播路径,就难免陷入“好酒还怕巷子深”的尴尬。

  创新要赋予文化鲜活的生命力,能有利于促进文化自身的发展与突破。

  创新要能够使文化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带动文化的运用,使得传统文化更具有时代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当今的社会。

  立意参考

  传播传统文化需要创新传播模式。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创新。

  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形式,但不要形式主义。

  让经典文化成为青年的指路明灯。

  参考译文:

  元胄年少时英勇果敢,练就了多种武艺,胡须和眉毛都很漂亮,有不可侵犯的神色。北周齐王宇文宪见到他,把他当作壮士,招他到自己的身边,元胄多次跟随齐王出征打仗。升迁至大将军。高祖当初被召进皇宫,将接受临终嘱托。高祖先叫来元胄,然后差遣陶澄,并把心腹之事交给他们,元胄经常随高祖住在内室。到高祖当了丞相,元胄常在皇宫中主管军队,又荐引弟弟元威一起入宫侍从护卫。周赵王宇文招得知高祖将要改换周的社稷,于是就邀请高祖到自己的府中。赵王将高祖引进卧室内,左右侍从不得跟随,只有杨弘和元胄兄弟坐在门旁边。赵王对他的两个儿子宇文员和宇文贯说:“你们进去献瓜,我趁机刺杀他。”等到饮酒正尽兴时,赵王想生发事变,用所佩带的刀子切瓜,不断地请高祖吃瓜,将要对高祖不利。元胄上前说:“相府中有事情要处理,丞相不能长久留在这里。”赵王大声呵斥元胄说:“我和丞相说话,你是干什么的!”呵斥元胄命他退下。元胄瞪圆了眼睛,怒气冲冲,握刀闯入内室保卫高祖。赵王问他的名字,元胄照实回答。赵王说:“你不是从前侍奉齐王的人吗?的确是壮士啊!”于是赐给他酒,说:“我哪里有什么不好的意图呢?你何必猜疑警觉到这种程度呢!”赵王假装酒醉呕吐,准备到后面屋里去,元胄怕他再生变故,扶住赵王使他坐在座位上,这样重复了几次。赵王声称自己喉咙干,命令元胄到厨房中取茶,元胄不动。这时恰逢滕王宇文逌到来了,高祖走下台阶迎接他,元胄对高祖耳语说:“事情的形势很反常,应该快点离开。”高祖还没有明白,对他说:“他这里没有兵马,又能做什么事呢?”元胄说:“兵马都是他家的东西,一旦他先下手,大事就完了。我不怕死,但这样死又有什么益处呢?”高祖重新入座。元胄听见屋后有穿铠甲的声音,急忙上前说:“相府的事多,您怎能如此久坐?”于是扶高祖下了座席,催促高祖离去。赵王将要追赶高祖,元胄用身体挡住门口,赵王不能出去。高祖到达丞相府门,元胄随后来到。等到高祖杀了赵王,给予元胄的赏赐多得无法计数。当时突厥多次制造边患,朝廷因为元胄一向有威名,授予他灵州总管的职务,北方夷人十分畏惧。后来再次被征召回朝任右卫大将军,皇上对他的宠爱照顾更加细致。曾经有一年正月十五,皇上和近侍大臣登高,当时元胄已经下班,皇上下令用快马召回他,等到元胄见到皇上,皇上对他说:“你与别人登高,不如和我一起登高好!”设宴欢饮,极其高兴。


第二学期语文高三期中考试试题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2.高三下学期复习,这3个语文考试小技巧要知道

3.三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终复习卷

4.高考语文试题库

5.高考语文真题病句汇编

    4158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