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高三级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诗盈分享

  作文的问题其实不大好解决。因为作文具有不确定性。但也能总结出适合你的模式,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高三语文,欢迎大家参考哦

  表达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学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最早由德国学者伯梅提出,他认为美学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美学与经济的深度交融。它具体表现为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之间愈益紧密的相关关系,其中美学价值成为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后的第三种价值,在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是美学经济理论的重要来源,国外有研究认为,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新美学的代表,其核心在于处理和协调整体的生活环境质量与人的生命感受之间的关系。在美学经济理论看来,自然世界的存在不再是人类存在发展的踏板与手段,“自然”重新回到人类生命的感知与经验中,并与之成为互为感通、共融共生的共同体。在审美的观照方式上,美学经济强调一种融合式、参与式、互动式的审美经验方式;在经济的发展方式上,美学经济倡导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协调一致发展,将自然美与文化美整合,以美学经济的思维去盘活自然经济与人文经济的融通。

  正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美学经济倡导的正是这种大美观,既关注个体在现实世界中的全面发展,又强调社会整体的共同繁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尽管美的取向、美的形态、美的诉求各有不同,但个性美总离不开共性之美。美发乎人性,却显于个性,但又达于共享。换言之,美既是一种独乐乐,更是一种众乐乐。

  创意和创新是美学经济的内在灵魂。在互联网为主导的科学技术时代,世界相连通,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文明与文明都在这种连通之中建立新的关系和构建新的意义,以美学需求为代表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则愈益成为这种新关系和新意义的引爆点,而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中,美学价值的导向作用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宏观层面来看,秉持创新为内核的美学经济,倡导在现实世界改造中,围绕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创新的思维打破一切固有联结,活化现有的资源,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图景。从微观层面来看,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强调围绕着不断变化的美学消费需求,创新生产和服务方式,创新产品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活化现有的各种美学资源等,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邱晔《从“美丽”到“美力”:激发新时代发展的新动能》)

  1. 下列对“美学经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美学经济是一种秉持生态绿色、共融共生的发展理念的新型经济形态。

  B. 美学经济是一种贯彻了共享、共赢、共创的发展理念的新型经济形态。

  C. 美学经济是一种要始终秉持着创意和创新的发展理念的新型经济形态。

  D. 美学经济是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不会发生任何关系的新型经济形态。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美学经济是美学与经济深度交融后出现的新型经济形态,其特点是摒弃使用价值。

  B. 当人类不把自然世界的存在当作人类存在发展的踏板与手段,美学经济就出现了。

  C.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指的是美学经济要求整个社会要具有共同的审美观念。

  D. 人们日益发展的美学消费需求,对美学经济提出了不断创新生产和服务方式的要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美学经济理论来源于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倡导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协调一致发展。

  B. 在美学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未来的经济将具备自然美与文化美整合以后的融通之美。

  C. 美学经济理论提倡在个性基础上的共性追求,即由独乐乐,最终走向和谐的众乐乐。

  D. 在美学经济理论指导下,经济活动将以创新方式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美学消费需求。

  【答案】1. D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美学经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美学经济是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不会发生任何关系”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任何美学经济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不发生任何关系的表述。事实上,美学经济“是美学与经济的深度交融,它具体表现为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之间愈益紧密的相关关系”。故选D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A项,“其特点是摒弃使用价值”错误,选项曲解文意,美学经济体现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之间愈益紧密的相关关系”,而不是“摒弃使用价值”。B项,“当人类不把自然世界的存在当作人类存在发展的踏板与手段,美学经济就出现了”错误,选项条件混乱。美学经济理论认为自然世界的存在不再是人类存在发展的踏板与手段,而应是人类不把自然世界的存在当作人类存在发展的踏板与手段作为美学经济出现的条件。C项,“要求整个社会要具有共同的审美观念”错误,选项曲解文意。在原文中,“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前提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意思是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而不是要求整个社会要具有共同的审美观念。故选D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美学经济理论来源于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错误,从原文看,“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是美学经济理论的重要来源”,表明美学经济理论还有其他来源,因此不能由此逆推“美学经济理论来源于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故选A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暗哨

  徐凤林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份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报,除了发布党的最新的抗战指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皮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7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未,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的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节选自小说《张皮匠抗战》)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暗哨”意蕴丰富,耐人寻味。东日文信布下暗哨想找到抗联的人,没想到给抗联报信的暗哨就在他眼皮底下。

  B. 小说开头“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C. 小说巧设悬念,引人人胜。文中多次写到东日文信的心理活动,读者的心情随着东日文信的揣测疑虑而变化,直至释怀。

  D. 细节描写增强了内容的神秘感。张皮匠“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写出了东日文信的迷惘与困惑。

  5. 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6. 小说用较长的篇幅介绍张皮匠制作轨靴鞋的工艺,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1)手艺高超。张皮匠是制作靰鞡的高手。(2)机智过人。以烧草冒烟为信号,出色完成“暗哨”的任务。(3)镇定自若。面对日军的询问,耐心镇定,不露破绽。(4)勇挑重任。既要供给抗联战士靰鞡鞋,又要做暗哨,责任重大又十分危险。

  6. (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张皮匠不仅是高超的手工艺人,更是一位通过制鞋积极参与抗日的爱国英雄。(2)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因为靰鞡鞋暖和又轻便,东日文信才会到张皮匠家看制作流程,从而揭开“暗哨”谜底。(3)使主题更加突出、深刻。以张皮匠为代表的老百姓参与了抗日,突出了爱国主题,预示着日本军国主义失败的结局。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项,“张皮匠‘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写出了东日文信的迷惘与困惑”错误,日本军官来的时候,文中说“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最后日本军官走了时“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这应该是暗示了暗哨就是张皮匠。故选D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张皮匠应是分饰多个“角色”,他既是一个制作靰鞡的皮匠,又是共产党的暗哨,是积极参与抗日的爱国英雄。从皮匠这一角度来看,“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从文中对于制作靰鞡鞋过程的描写来看,张皮匠的手艺很精湛。从“暗哨”这一角色来看,日本军官的不解最能说明问题,“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这说明张皮匠在给抗联展示报信时的技巧非常高超,可以说是机智过人,从小说中两次对“烧草冒烟”的描写来看,说明张皮匠是用烧草冒烟来报信,敌人来了,烧蒿子草冒出黑烟,敌人走了,用苫房草冒出白烟,这说明张皮匠机智过人。从张皮匠面对日本军官时的表现来看,“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这表现出张皮匠的镇定自若。从张皮匠为抗联战士所做的事情来看,小说明着说“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暗中也说明张皮匠还负责给抗联战士做暗哨,这表现出张皮匠的勇敢。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用较长的篇幅介绍张皮匠制作轨靴鞋的工艺,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考生先要分析张皮匠制作轨靴鞋的工艺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一内容与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发展以及主旨的揭示的关联。从文中来看,小说用较长的篇幅介绍张皮匠制作轨靴鞋的工艺,这本身就展示出张皮匠手艺的高超,而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这表现出张皮匠的爱国精神,他通过为抗联战士制作轻便暖和的靴鞋来参与革命,这让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小说在介绍张皮匠制作轨靴鞋的工艺时,特别强调“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这也就为下文日本军官到张皮匠家看制作流程,进而解开暗哨的谜底或者说解开日军进山总是空手而归的原因埋下伏笔。小说介绍张皮匠制作轨靴鞋的工艺,既是张皮匠身份的展示,而这样的张皮匠是我们抗日大军中的一员,这是百姓参与抗日的表现,突出了爱国的主题,同时预示了日本必败这一结局。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财政部印发了《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实施方案》,并发布了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的通知,决定从2017年起在有关省份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田园综合体试点。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坚持以农为本,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保持农村田园风光,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生态可持续;要确保农民参与和受益,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让农民充分分享发展成果,更有获得感。让人们从中感到农业是充满希望的现代产业,农民是令人羡慕的体面职业,农村是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需要指出的是,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以市场投入为主体,积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规范、有序、适度参与建设田园综合体。

  (摘编自《政策解读:今年起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2017年06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推进产业升级、带动村民致富是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大里田园综合体项目的目标之一。“我们想以绿橙、茶叶、石斛等种植采摘为特色,推动大里第一产业升级,同时以农旅结合的方式重点打造游客参与的特色旅游体验,游客可以自己亲手采摘新鲜茶叶和绿橙,并亲手制作自己的专属大里特色农产品。”深圳玉禾田集团项目经理薛峰介绍。

  大里是黎乡,项目还计划在黎族文化上发力——打造以民宿为主,带动餐饮配套的黎族特色风情街;建设黎族手工创意园,让游客体验黎家古法酿酒等乐趣。

  (摘编自《打造田园综合体农旅特色小镇》,2018年1月12日《海南日报》)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相较于城市,必须看到农民还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的经济基础仍然很脆弱,还有很多农民在为生活苦苦挣扎。一些农村修了路,却没有能够让农民富裕起来的产业,农村脏、乱、差的环境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面对这样的客观局面,我们必须看到乡村振兴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乡村振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改善农村经济不富裕、环境不宜居、乡风不文明等问题,需要各级政府拿出足够的勇气、智慧与担当,进行经年累月坚持不懈的奋斗;需要真正深入乡村,为改变农民的生活处境踏踏实实做工作。

  我们还应警醒,不能让乡村振兴成为官员出政绩的一场秀,或是只停留在专家学者理论上的热闹、媒体报道中的繁华。要找到乡村振兴的痛点、重点,理论联系实际,让这股热度上下贯通,一直持续下去。

  (摘编自《乡村振兴要力戒“花架子”》,2018年2月28日中国经济网)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以保护耕地为前提,保持农村田园风光,保护好青山绿水,提升农产品质量。

  B. 要确保农民全员参与和全面受益,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让农民充分分享发展成果,更有获得感。

  C. 大里田园综合体项目,以绿橙、茶叶等种植采摘为特色,以农旅结合的方式重点打造特色旅游体验。

  D. 乡村振兴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各级政府要拿出勇气、智慧与担当,踏实工作,要改变农民的思想。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农村经济基础仍然脆弱,农村脏、乱、差的环境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乡村振兴不是短时期内就能实现的。

  B. 海南大里田园综合体项目,意在推动当地的产业升级,增加大里村民收入,带动村民致富,有值得借鉴的做法。

  C. 有专家学者的理论指导,加上媒体报道的监督,因此乡村振兴中存在的“花架子”现象,一定能得到及时扼制。

  D. 材料一是国家对田园综合体的顶层设计,材料二提供开发模式及案例,材料三表现了对乡村振兴热的冷静思考。

  9. 建设田园综合体来振兴乡村,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C 8. C

  9. ①要坚持以农为本,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②要以市场投入为主体,创新财政支持方式;③推进产业升级,以农旅结合的方式重点打造游客参与的特色旅游体验;④政府拿出勇气、智慧与担当,深入乡村,踏实工作;⑤要找到乡村振兴的痛点、重点,理论联系实际,上下贯通,坚持不懈。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提升农产品质量”错误,该信息在文中无依据,属于无中生有,材料一中只是说“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坚持以农为本,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保持农村田园风光,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生态可持续;要确保农民参与和受益,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让农民充分分享发展成果,更有获得感”。B项,“确保农民全员参与和全面受益”错误,范围扩大,材料一中说的是“要确保农民参与和受益”。D项,“要改变农民的思想”错误,材料三说“切实改变农民的生活处境”,选项偷换概念。故选C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C项,“有专家学者的理论指导,加上媒体报道的监督,因此乡村振兴中存在的‘花架子’现象,一定能得到及时扼制”错误,根据文意,前后句意不存在因果关系,“乡村振兴要力戒‘花架子’”是观点而非事实。故选C项。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建设田园综合体来振兴乡村,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考生要先浏览三则材料,找到设题的区域,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如材料一“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坚持以农为本,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以市场投入为主体,积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规范、有序、适度参与建设田园综合体”,材料二“推进产业升级、带动村民致富是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大里田园综合体项目的目标之一”“以农旅结合的方式重点打造游客参与的特色旅游体验”,材料三“需要各级政府拿出足够的勇气、智慧与担当,进行经年累月坚持不懈的奋斗;需要真正深入乡村,为改变农民的生活处境踏踏实实做工作”“要找到乡村振兴的痛点、重点,理论联系实际,让这股热度上下贯通,一直持续下去”,等等。考生围绕这些内容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允绳,字翼少,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行人。久之,擢兵科给事中。

  严嵩独相,有诏廷推阁员。允绳偕同官王德、沈束陈慎简辅臣、收录遗佚二事。未几,奉命会英国公张溶、抚宁侯朱岳、定西侯蒋传等简应袭子弟于阅武场。指挥郑玺忽传寇至,溶等皆惧走,允绳独不动,因奏之。褫玺职,夺溶、岳营务,罚传等俸,由是知名。又劾罢兵部尚书赵廷瑞。

  居谏垣未几,疏屡上。言提学宪臣宜简行谊,府州县职宜量地烦简为三等,皆报可。俺答入犯,朝议急兵事。允绳请令五军都督府、府军前卫及锦衣卫堂上官,每遇考选军政之岁,各具疏自陈,听科道官拾遗;腾骧四卫及锦衣卫指挥以下,听兵部考察。诏皆从之,著为令。已,又陈御边四事,报可。再迁户科左给事中。谢病归。久之,起故官。

  三十四年九月上疏言倭患,因推弊原,谓:“ 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 及俸满营迁,避难求去,犯罪欲弥缝,失事希芘覆,输贿载道,为数不赀。督抚取诸有司,有司取诸小民。有司德色以事上,督抚腼颜以接下。上下相蒙,风俗莫振。不肖吏又干没其间,指一科十。孑遗待尽之民必将铤而为盗,陷忧不止海岛间也。”

  其冬巡视光禄。光禄丞胡膏伪增物直,允绳与同事御史张巽言劾之。下法司按验。膏窘,言:“玄典隆重,所用品物,不敢徒取充数。允绳憎臣简别太精,斥言醮斋之用,取具可耳,何必精择?其欺谤玄修如此。”帝遂大怒,下允绳及膏诏狱。刑部尚书何螯当允绳仪仗内诉事不实律绞,帝命仍与巽言杖于廷。巽言夺三官。膏调外任。居五年,允绳竟死西市。先是,有马从谦者,以谤醮斋杖死。穆宗即位,赠允绳光禄少卿,予一子官。天启初,谥忠恪。膏寻以贪墨被劾,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

  B. 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

  C. 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

  D. 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辅臣,“辅”是“辅助、协助”的意思,辅臣,多指官署主官的下属官吏。

  B. 疏,本意“疏通”,又称“奏疏”“奏议”,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的文书。

  C. 锦衣卫,官署名。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后兼管刑狱、缉捕、审问之事。

  D. 西市,明朝时期的刑场名。位于今北京市西四附近,专为处决官吏之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允绳选拔官吏,谨慎忠诚。选拔辅臣以及应袭子弟时,忠于职守,扬名于当时。

  B. 杨允绳直言敢谏,颇得赏识。担任谏官时,多次上疏,建议都被采纳并写进法令。

  C. 杨允绳审时度势,见解深刻。他分析倭患产生的原因在于大小官员逐级贿赂权贵。

  D. 杨允绳刚毅正直,却遭诬陷。他和张巽言弹劾胡膏虚增物品价值,反遭胡膏诬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指挥郑玺忽传寇至,溶等皆惧走,允绳独不动,因奏之。

  (2)有司德色以事上,督抚腼颜以接下。上下相蒙,风俗莫振。

  【答案】10. D 11. A 12. B

  13. (1)指挥郑玺忽然传报敌寇到了,张溶等人都吓跑了,只有杨允绳不动,于是奏报了这种情况。

  (2)主管官吏以恩德神色侍奉上司,督抚红着脸接待下级。上下互相蒙骗,风尚习俗不能振作。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这段话是说“近来督抚的命令在有关部门行不通,并非官位不尊、权力不重。督抚上任,照例贿赂权贵,名为‘谢礼’。有所奏报请示,辅以赠礼,名为‘候礼’”,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督抚”“命令”“有司”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不行于有司”的应是“督抚的命令”,故“督抚命令”与“不行于有司”不能断开,排除A项;“例”意思是“按照惯例”“照例”,名词做状语,是“赂”的状语,故应放在后一句中,排除B项;前面说“名谢礼”,从结构的对称性来看,后面应是“名候礼”,这就排除C项,故选D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多指官署主官的下属官吏”错误,“辅臣”是指辅弼之臣、股肱之臣,多指辅政的大臣,后多用以称宰相。故选A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建议都被采纳并写进法令”中“都写进法令”错误,文章第三段说“居谏垣未几,疏屡上。……皆报可。……诏皆从之,著为令”,由这些内容可知,应是说他的建议都被采纳,写进法令的应是“允绳请令五军都督府、府军前卫及锦衣卫堂上官,每遇考选军政之岁,各具疏自陈,听科道官拾遗;腾骧四卫及锦衣卫指挥以下,听兵部考察”,并非所有建议都被写进法令。故选B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传”,传报;“走”,古今异义,逃跑;“独”,唯独,只有;“因”,于是;“之”,代词,代前面这种情况。第二句中,“有司”,主管官吏;“德色”,用恩德神色;“事”,侍奉;“腼颜”,红着脸;两个“以”表修饰;“接”,接待;“蒙”,蒙骗;“振”,振作。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杨允绳,字翼少,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十三年中进士。官授行人,很久,提拔为兵科给事中。

  严嵩独任宰相,有诏让朝廷推举阁员。杨允绳偕同同僚王德、沈束陈述应谨慎挑选辅政大臣、收录遗贤二件事。不久,奉命会同英国公张溶、抚宁侯朱岳、定西侯蒋传等人挑选应当袭任的子弟于阅武场。指挥郑玺忽然传报敌寇到了,张溶等人都吓跑了,只有杨允绳不动,于是奏报了这种情况。削夺了郑玺的职务,夺去了张溶、朱岳的军务,扣罚蒋传等人俸禄,由此出名。又弹劾罢免兵部尚书赵廷瑞。

  入谏官官署不久,屡次上疏。议论提学宪臣应当简选品行道义,府州县职务应当根据地方烦简分为三等,都被许可了。俺答入犯,朝廷议论急务军事。杨允绳请求命令五军都督府、府军前卫及锦衣卫堂上官,每当遇上考试选拔军政的年岁,各自备文分条自我陈述,听科道官补正阙失:腾骧四卫及锦衣卫指挥以下,听兵部考察。下诏都依从了他,写成法令。过后,又陈说防御边防四件事,回报许可。又升为户科左给事中。因病辞官职归家。很久,起用任原职。

  三十四年九月上疏议论倭寇祸患,并推论弊端原由,说:“近来督抚的命令在有关部门行不通,并非官位不尊、权力不重。督抚上任,照例贿赂权贵,名为‘谢礼’。有所奏报请示,辅以赠礼,名为‘候礼’。到任满之后营求升迁,躲避危难请求离开,犯了罪想弥补过失,失事希望庇护,运送贿赂一路都是,为数难以计算。督抚向主管官吏索取钱财,主管官吏向百姓索取。主管官吏以恩德神色侍奉上司,督抚红着脸接待下级。上下互相蒙骗,风俗不能振兴。恶劣官吏又在中间盘剥钻营,指一敛十。孤单穷困的百姓必将铤而走险做盗贼,隐藏的忧患不止在海岛中间。”

  这年冬天巡视光禄寺。光禄寺胡膏虚增物品价值,杨允绳与同事御史张巽言弹劾他。交法律部门查验。胡膏窘困,说:“玄典隆重,所用物品,不敢只是拿来充数。杨允绳憎恨臣太精于选择,斥责说醮斋所用,大体上过得去就行,何必太精于选择呢?他竟然如此诽谤修道。”皇帝于是大怒,将杨允绳及胡膏关入钦犯监狱。刑部尚书何鳌以杨允绳犯仪仗内诉说事情不实的法律,判处绞刑,皇帝命令仍与张巽言在朝廷上杖打。张巽言夺去三级官职,胡膏调外地任官。过了五年,杨允绳竟在西市被杀。在此之前,有个叫马从谦的人,因为公开指责醮斋被杖打而死。穆宗即位,追赠杨允绳光禄少卿,任一子为官。天启初年,谥号忠恪。不久胡膏因为贪污再遭弹劾,被诛杀。

  (二)古代诗歌阅读(5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兴(其一)

  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前两联写露冷枫丹,波浪涌动,风云接地,万物萧森等深秋之景,给人以苦寒之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情油然而生,但此情此景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2)后两联写离蜀两年,旅途飘零,风霜凄紧,捣衣声声,表达了羁旅之愁,家国之忧,凄苦之情,身世之感,思乡之意,显得沉郁厚重。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考生要先理解“因秋托兴”和“触景伤情”的内涵,然后针对前两联和后两联进行分析。“因秋托兴”意思是借助秋景来寄托情感,即诗歌前两联明写秋景,暗含兴意,考生要找出前两联中所写之秋景,借助诗句中的景物分析其特点,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 “萧森”,萧瑟阴森。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是说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诗中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面对眼前的萧森苦寒之秋景,诗人的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情油然而生,但此情此景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触景伤怀”是说眼前的景象触动诗人的情怀,引发是人的感慨。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意思是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意思是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诗人面对如此之景,触动内心的羁旅愁思和家国之忧愁。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即可。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诗歌的语言技巧和情感。从题干来看,本题采取对前人评价进行再评价的方式来考查,这就要求考生先要明确前人的评价语,分析其意思,或者说分析该评价语评价的方向,如本题“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这显而易见是分析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且明显是分析景和情的关系,同时题干也分别指明了设题的句子,这就降低了答题的难度。考生要先结合前两联分析“因秋托兴”的“秋”是什么,所托之“兴”是什么,再结合后两联分析“触景伤情”的“景”是什么,所伤之情是什么,诗歌中用哪些词表露了这些情感。明确了这些之后,答题就不难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曾子说:“______,______。”他认为,读书人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2)杜甫在《登高》中以“______,______”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衰弱的生命顽强抗争的精神。

  (3)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的角度看“______”,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

  (4)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______,______”,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于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5)重湖叠巘清嘉。______,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____。(柳永《望海潮》)

  【答案】 (1). 士不可以不弘毅 (2). 任重而道远 (3). 万里悲秋常作客 (4). 百年多病独登台 (5).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6).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7). 衣带渐宽终不悔 (8). 为伊消得人憔悴 (9). 有三秋桂子 (10). 嬉嬉钓叟莲娃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弘毅”“作客”“瞬”“伊”“憔悴”“嬉嬉”“钓叟”“莲”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

  10时许,习近平走上主席台,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________。

  开通仪式结束后,习近平等乘车从珠海口岸旅检大楼出发巡览港珠澳大桥。伶仃洋上,云开日出、烟波浩渺,海天一色、清风徐来,港珠澳大桥如同一条巨龙,飞腾在湛蓝的大海之上。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座凝聚了建造者、设计者付出的多年心血和创新技术、先进工艺享誉全球的大桥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放眼世界,在规模、技术、工艺等各方面能与港珠澳大桥媲美的大桥,________。

  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道于一体,为世界首创。( ),用钢量可修建近60座艾菲尔铁塔。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全长约6.7公里。“海豚”桥塔是高105米、重3000吨的巨型钢塔,整体吊装在海内外________。

  香港特区立法会旅游界议员姚思荣说,不仅是旅游业期待港珠澳大桥的开通,物流业更是________。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以前要3个多小时的车程,如今只用30分钟,粤港澳三地民众热切期盼的“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正逐渐形成。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经久不息 寥寥无几 史无前例 翘首以待

  B. 不绝如缕 寥寥无几 空前绝后 虚席以待

  C. 经久不息 寥若晨星 史无前例 虚席以待

  D. 不绝如缕 寥若晨星 空前绝后 翘首以待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55公里,也是世界最长的跨海钢桥

  B. 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最长的跨海钢桥,也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C. 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最长的跨海钢桥

  D. 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钢桥,全长55公里,也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18.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座凝聚了多年的建造者、设计者心血的大桥,以先进工艺、创新技术享誉全球,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

  B. 这座大桥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凝聚了设计者、建造者的多年心血,以创新技术、先进工艺享誉全球。

  C. 这座大桥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创新技术、先进工艺享誉全球,凝聚了建造者、设计者的多年心血。

  D. 这座以创新技术、先进工艺享誉全球的大桥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凝聚了设计者、建造者多年的心血付出。

  【答案】16. A 17. C 18. B

  【解析】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经久不息”,经过长时间停不下来。“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第一处,形容掌声的热烈,长时间停不下来,从使用对象和语境的角度来看,应使用“经久不息”。“寥若晨星”和“寥寥无几”都形容极为稀少;常可通用。“寥寥无几”,用来直接陈述事物或人,而“寥若晨星”,形象性地比喻人或事物。第二处,句中是说在规模、技术、工艺等各方面能与港珠澳大桥媲美的大桥非常少。两个成语应该都可以。“史无前例”,指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空前绝后”,指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第三处,是说港珠澳大桥的整体吊装在海内外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不能说“以后也不会再有”,应使用“史无前例”。“翘首以待”,形容殷切盼望。“虚席以待”,比喻空着尊位恭候别人或以优厚的待遇招揽人才。第四处,从前面“不仅是旅游业期待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可知,后面说物流业更是期待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从语境和使用对象的角度来看,应使用“翘首以待”。故选A项。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由后面“用钢量可修建近60座艾菲尔铁塔……”可知,括号中的最后一句中使用“跨海钢桥”与后面的“用钢量”衔接更好,这就排除BD两项;前面说“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道于一体,为世界首创”,括号中的句子应是对该大桥的介绍,从括号中最后一句“世界最长……”可知,括号中的句子应是向读者介绍大桥的突出特点——长,一般先说具体的数字“全长55公里”,再说桥的地位,由实到虚,这就排除A项,故选C项。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这座凝聚了建造者、设计者付出的多年心血和创新技术、先进工艺享誉全球的大桥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建造者、设计者”语序不当;“凝聚……技术、工艺”搭配不当。A项,“凝聚了多年的建造者、设计者心血”语序不当,改为“凝聚了设计者、建造者多年心血”;C项,“创新技术、先进工艺享誉全球”成分残缺,添加介词“以”,改为“以……享誉全球”;“建造者”“设计者”语序不当,需要互换;D项,“凝聚了设计者、建造者多年的心血付出”搭配不当或者成分赘余,“凝聚……心血付出”不搭配,可以删掉“付出”。故选B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9.下面这则邀请函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邀请函

  尊敬的朱先生:

  您好!

  我校第21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定于2018年11月15日晚6点开幕,特鼎力邀请您前来观赏。届时,您会欣赏到花的绽放、舞的优雅,您会聆听琴的悠扬、歌的奔放。望您抽空参加,我们恭候您的惠顾!

  感谢您在贵校成长、发展历程中的真诚陪伴!

  ××中学

  2018年11月13日

  答:(1)将____修改为____;(2)将____修改为____;(3)将____修改为____;(4)将____修改为____;(5)将____修改为____。

  【答案】(1)鼎力 诚挚 (2)聆听 听到 (3)抽空 拨冗 (4)惠顾 光临 (5)贵校 我校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这则邀请函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考生要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第一处,“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句中用来形容邀请对方的诚心,谦敬不当。第二处,“聆听”,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句中形容别人“听”的状态,使用不当。第三处,“抽空”,挤出时间(做别的事情),不合语境,句中邀请对方在繁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应使用“拨冗”。第四处,“惠顾”,指光临;惠临,商家多用于欢迎顾客。不合语境,可以改为“光临”。第五处,“贵校”的“贵”使用不当,“贵”是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而句中是以学校的名义来说的,使用不当,应改为“我校”。

  20.下面是某政务大厅为方便群众办理户口簿而编制的流程图,请将此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个字。

  【答案】政务大厅在办理户口薄时,对于符合条件的,当场打印户口簿;对于材料不齐的,要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补充的材料,由申请人补充材料后,再到窗口提出申请,由窗口审核后当场办理;对于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受理,但要告知理由。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某政务大厅为方便群众办理户口簿而编制的流程图,请将此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个字”,这是考查流程图的转化,考生要关注箭头的指向,分析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尤其要注意其中的并列环节。从题干来看,这是“办理户口簿而编制的流程图”,首先是申请人准备资料在窗口提出,窗口受理审核材料时对于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受理并告知理由;对于材料不齐的要一次性告知需要补充哪些材料,等到补充材料后再到窗口提出申请;对于符合条件的,当场打印户口簿。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拟写即可。

  【点睛】流程图做题方法: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把握概念间的关系,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不能遗漏),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和连贯作用;分析几个概念在整个事件或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其间的关系,看是否属于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承接等,根据此来选定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实施连缀。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北大同师生代表座谈时对广大青年提出了4点要求。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在北大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对广大青年提出了几点希望。其中引用了以下名言:

  ①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②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③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④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⑥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⑦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你对上面的句子有何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立志

  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说:“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迈向成功的旅程,工作的尽头就是成功,它是庆祝你努力的结果。”这说明了:立志是工作的基础,工作是成功的途径,而成功就是努力的结晶。

  我们都知道:人若无道,难成一事。这就说明了立志就是成功的基础,志不立,就像没有帆的船,没有轮的车,不会有所成就。要成功就要先树立自己的理想,人人的理想都是自己能成功、有所成就,能够做一个完美的人,能够与恶魔作斗争,要把中国变得富强、独立,实现中国人民的理想,我们是一群年轻人,我们是祖国的建设者,在我们树立自己的的志向时,应该考虑到为全人类谋利益的,而不是为着个人利益工作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和谐的融入到这个社会中去实现我们心中的志。

  在你憧憬自己的理想想变为现实时,你是否想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话?即使你渴望得到的愿望再强,如果不付出艰辛的努力,你认为你会成功吗?你要有实在的精神去克服一切的困难,那么你的愿望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做任何事都要有恒心,即使再艰难,你也应该锲而不舍,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放弃。

  我们应该记住我们是一群年轻人,我们是一群永恒的年轻人,我们有我们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抱负,那一切都不是那么的顺利,那要靠我们自己的不懈的努力,慢慢走向自己的辉煌人生,我们要我们自己去建造我们自己,在努力中不要犹豫,更不要放弃,坚持走自己正确的路,相信我们终会成功。

  在我们努力后,又一点自己的成就时,或许有的人就因为这点而永远的失败了,他们认为自己是成功者,不再前进。而另一部份人就是没有沉醉于成功之中,他们还在努力,他们的目标是下一个,下一次奋斗,所以他们还在奋斗,还在不懈的努力,在冲刺!创造新的辉煌,把自己变得更完美,这就是我们心中的一群完美的年轻人。

  我们每个人,都想立壮志,通过自己的奋斗来获得成功,但是成功并不是开放给每个人,只有把个人的奋斗与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的人才会获得成功。我们这一群年轻人就是生活中的强者,是奔向彼岸的航船,我们这一群年轻人在不懈的奋斗、在不懈的前进,正在奔向我们的彼岸!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给任务很明确,“你对上面的句子有何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这就要求考生分析所给的句子,把握每个句子的内涵,找出有相关性的两个或三个句子进行立意。材料中涉及七则名言,①“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意思是“对国家有利的人或事,都应当喜爱和欢迎;对损害国家利益的人或事,都应当憎恨和反对”;②“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意思是“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还一定要有敢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③“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意思是“志向不确定,则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功”;④“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意思是“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⑥“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意思是“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⑦“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意思是“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分析这七则名言可以发现,考生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思考:一是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二是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三是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四是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其中①句为爱国,②③句为立志,④句为求真,⑤⑥⑦为力行,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进行论述,也可以选取多个角度进行论述。从文体上来看,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作文,如写议论文,观点要明确,论据要充足,论证思路要清晰,如写记叙文,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如下:

  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

  【点睛】多则名言选择型材料作文,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每一则,而且要找到关联,综合立意。这就增加了审读量,也赋予了考生选择权,要求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理论上说,选择两则或三则,会出现若干组合;即使选择相同的两三则,也因理解的主观差异,形成多样化立意,这就给考生提供了选择和创造的思维空间,大大降低了作文的雷同性。在所有材料作文中,相对于新闻事实、寓言故事、漫画来说,名言名句的难度较大,一方面是因为它言简意赅,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另一方面它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缺少具体的指向性。这就需要考生认真理解其内涵并联系生活明确其外延。

  这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大致分为这样几步:

  一、逐一解读名言的内涵外延。所谓内涵,是名言本身所说的意思,所包含的哲理。解读是为作文立意做准备,因此不能停留于内涵的准确把握,还要初步联系社会生活,即弄清名言适应的对象或范围,为后期的立意和选择打下基础。

  二、寻找名言之间的逻辑关联。通过解读,不同名言之间最容易关系的句子可以先进行“组合”。理论上说,任何两两组合都是可以的,只要能找到其关联。多数考生可能以相关、相似或相反的两句来构思立意。如果以某两句为主,把相关的第三句加进去,立意的高度会更与众不同。

  三、综合两三句提出中心论点。仅仅将有关的两三句找出来,找到其关联的点,还不能“立意”。要综合其内涵与外延,针对个人或社会,提出一个基本的看法,即站在这几个名人的肩膀上去审视人生或社会。从逻辑上,两三则名言之间有“主次共建、相辅相成、正反对照、互为补充、条件因果、相互转化”等重构关系。

  四、发现名言的局限创新立名人的思想也只是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真理”,如果我们找到其局限性,就可以反其意而立。除了上述“两正/三正”的常规立意,还可以站在当今的角度,追求“一正一反、两正一反、一正两反、三反”进行立意。这样可能比名人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时代气息。

  总结起来,多则名言选择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其过程与方法为:正反解读内涵外延,逻辑关联选择组合,立足前人创新观点。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那个曾多次抢占头条的AlphaGo又来了.这次它不是打败了人类棋手,而是打败了自己的“前辈”。10月19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中,谷歌下属公司Deepmind报告新版程序AlphaGo Zcro: 从空白状态学起,在无任何人类输入的条件下,它能够迅速自学围棋,并以100: 0的战绩击败“前辈”。

  据专家介绍,AlphaGo Zero最大的亮点还不是摆脱了人类这个“老师”,而是创造了一种高效的深度强化学习新机制。这个新机制可用在围祺之外现实世界中的许多其他领域,如最佳货物配送路径、新材料的设计等。所以,网友俗称的这只“阿尔法狗”距离成为一个通用型人工智能平台更近了一步。在将来,“棋力”很可能将不再是评判其性能的标准。

  当然,无论是AlphaGo还是各大公司正在研究的自动驾驶、语音识别,都还是“可爱的人工智能”。它们可以做一些人类做不好或不愿做的事,但它们是安全的、可控的,人类不会对它们的能力或“野心”产生恐惧。而所有人真正关心的是地平线下方的“可怕的人工智能”。由于没人见过,所以只能靠想象,人们对未来人工智能的想象和心情各不相同。

  有人担心人工智能会占据大部分工作岗位,让很多人变成“无用阶级”。但也有人认为,这恰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康庄大道,正好可以迎接“上午打猎,下午钓鱼,晚上思考人生”的好日子。

  悲观者如埃隆:马斯克不断提醒,人工智能是人类文明面临的最大威胁。乐观者如马云却说,对技术的担心是因为缺乏对自己的自信,也缺乏对未来的想象力。

  对人工智能的想象可以说是一种终极想象。因为人工智能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更是人类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人工智能会重新定义“智能”,也会重新定义价值,尊严、创造性这些人类珍视的能力。

  大部分人都同意的是,人工智能时代终将到来,而这个未来不会静止地等待被发现,而是正在动态的形成过程中,人类不是在见证未来,而是在创造未来。

  比尔盖茨提议向机器人人征税,被认为过于超前,百余名来自机器人和AI公司的创始人呼吁彻底禁止杀手机器人,被认为杞人忧天。其实未来或许不如想象中那么遥远,“机器人创造的财富如何分配”、“机器人能否掌握生杀之权”,这些都是人工智能会带来的真实挑战。答案不在技术里,而在人文思想中。而传统的思想常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人工智能的发展势必要求人类对财富分配、生命伦理、教育本质等初始性命题做出全新的思考。

  (来源: 2017-10-19澎湃新闻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当下的AlphaGo、自动驾驶、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人类可控,是“可爱的人工智能”。

  B.新版程序AlphaGo Zero的过人之处在于它具有高效的深度强化学习新机制。

  C.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有人认为会给人类创造美好的前景,也有人认为会给人类带来巨大威胁。

  D. 虽然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未来看法不一,但都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终将到来,人类不是在见证未来,而是在创造未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引用现实材料,意在证明人工智能飞速发展。

  B.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新问题。

  C.文章以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为中心议题,重点讨论了新技术带来的恐慌。

  D.文章提出了新时代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挑战,但并没有给出如何处理的办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很多人担心人工智能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威胁,是因为缺乏对未来的想象力。

  B.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人类应该思考诸如“机器人能否掌握生杀之权”的问题。

  C.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整个世界,也改变了我们对未来的认知。

  D. AlphaGo Zero下围棋能够以100:0战胜AlphaGo, 那当下人类更无人能挑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屋,格局多年未变,可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见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的长住人口各自为一人。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擦身而过,脚步并不为之放慢。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有幸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就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了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的身材,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正。衣饰素雅又不失时髦,风韵犹存。她在西街那家出售鲜花的商店工作。邻居们不清楚,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可想而知,梳理次数极少。背有点驼了。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只是那双大大的眼睛,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他回家的时候,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 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下班回家后,便久久地待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的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到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

  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傍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

  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拭擦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是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一个兩蒙蒙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早.”

  潘雪娥撑着今依旧回答他:“出去啊?”傍晚,而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脉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給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这来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他的屋子里尽管灰蒙蒙的,但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拭擦过似的,明晃晃,蓝晶品,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的环境描写,暗示着这里人的生活状态,思想感情、思维方式处于一种过时的定势,成为一种难于转变的积淀:为后文情节发展作了必要铺垫,更是小说悲剧主题的有力烘托。

  B.小说多次写到郑若奎的花瓶,即使屋子里是灰蒙蒙的,但花瓶总是洁净的,明亮的,总是插着一束鲜花。这表明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活泼开朗,内心充满强烈的爱情愿望。

  C.小说结尾以“扇画在墙上的门”夏然而止。作者运用空白艺术,简约而含蓄,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深沉的思考。

  D.人们为画师整理遗物时,发现那插瓶像是被人擦拭过,瓶中的菊花傲然怒放。这样的情节安排寄寓了作者对有情人的美好祝愿。

  5.小说以小院人们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请结合小说情节发展简要归纳感情变化过程。(6分)

  6.小说以“永远的门”为标题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7年8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依据其《1974 年贸易法》第301条,宣布对中国发起“301调查”. 2018年3月,USTR发布了调查结果,美国总统特朗普据此对中国发起了贸易战。3月23日,特朗普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对从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宣布美国对中国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技术、机械等产品加收25%的关税。随后,中国商务部发布针对美国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的中止减让产品清单,拟对自美进口部分产品加征关税。这标志着新一一轮中美贸易战的开启。

  9月17日特朗普称,将对产自中国的2000亿产品加征10%关税,周后的9月24日生效。这一税率实行到年底,2019年1月1日起税率将提高到25%.特朗普还称,如果中国采取报复行动伤害“美国农民和其他产业”,美国将对中国产2670亿商品加征关税。而征税原因则仍直指中国“不公平贸易行为”,比如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

  针对美方新一轮关税,中国商务部早在8月3日已表示,对美国持续违反国际义务对中国造成的紧急情况,为捍卫中方自身合法权益,中国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对原产于美国的5207个税目约6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5%不等的关税。最终措施及生效时间将另行公告。中美贸易战升级。

  (摘自至诚财经网2018-9-18日讯,有刑改)

  材料二:

  中国经济迅猛崛起。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宇宙史无前例的巨额外汇储备,截至2018年3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428亿美元,史上最高达到4万亿;人民币于2016年10月1日加入SDR (特别提款权),人民币已成为世界贸易第二大货币,人民币国际化趋势正在逐步推进;中国开始成为全球经济、贸易、金融规则改革或制定的重要参与者或主导者,主要表现可以通过G20,“带一路”以及亚投行的建立看出。

  美国近几年贸易赤宇大幅,上升,其中中国因素占比近7成,2017年中国对美货物贸易顺差为1.87万亿,比2016年增长13%中国对美国的巨大贸易顺差,可能是导致贸易战的直接原因。

  出于国际政治和地缘战略的考虑。自特朗普上台以来,颁布了不少政策,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更多的是掀起了“革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修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明确将中国和俄罗斯列为全球战略对手,尤其强调中国是全球秩序的“修正主义者”。也就是说,中国的崛起,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所以,中美贸易战是由中美贸易顺差导致的,本质上是美国为了维系其霸权主义(政治、经济霸权),過制中国发展,削弱中国经济实力的小规模试探性战役。

  (摘自:汤姆南瓜(中美贸易战背景及趋势分析》2018-04-08,有删改)

  材料三:

  中美贸易冲突深层次根源一是现存经济金融秩序的“特里芬难题”,不得不需要不定期进行剪羊毛.后牙买加体系中,欧美等发达国家作为输出货币和购买力,新兴经济体则作为全球制造中心,输出生产力,并与资源提供国一道将过剩的储备购买欧美货币资产。但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一样,后牙买加体系仍然存在“特里芬难题”。解决的办法是不定期给新兴经济体剪羊毛,如伊拉克战争、亚洲金融危机、日本广场协定等。

  二是新兴国家产业链向上迁徙,全球化已经损害了发达国家利益。随着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不断增长、中产阶级壮大和快速的城市化,来自新市场的开放、贸易增长、高投资率、城市化以及技术创新推动了全球经济增长的超級周期。2014年,新兴经济体贸易占全球比重为52.59%(副除欧盟间贸易),而199年仅为19%,预计到2030年,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GDP中的比重将从当前的38%升至63%.

  三是美国资产负债比例提高,且资产中房地产与股票占比高,需要一个对外强势的美元,对内较低的利率,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数据,1960年,美国资产总额49783万亿美元,负债23268亿美元,资产负债率为46.74%;2015年资产上升至2889828亿美元,资产负债率提高至65.69%.其中资产结构中,金融资产由55.6%升至72.5%,占比一半为股权和股票,而非金融资产中四分之三为房

  (节选自:搜狐财经《中美贸易冲突的深层次分析:原因与影响》2018-05-28)

  注释 ①: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国际收支来说就会发生长期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个国际贸易收支长期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形成悖论。这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提出,被称为“特里芬难题”。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国依据《1974年贸易法》发起对中国的“301调查”,2018年3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对从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

  B.应对美国的贸易战,中国商务部发布针对美国钢铁和铝产品中止减让产品清单,拟对自美进口部分产品加征关税,新轮中美贸易战开启。

  C.今年9月,特朗普宣布对产自中国的2000亿产品加征10%关税,2019年提高到25%。如果中国采取报复行动,美国将对加征关税商品额度大幅提升,中美贸易战升级。

  D.美国挑起贸易战的根本目的是遏制中国的发展,维持其在全球一家独大的经济霸 权地位。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国近几年贸易赤字大幅上升,其中70%是中国对美国的巨大贸易顺差,这可能是导致贸易战的直接原因。

  B.近年新兴经济体贸易全球占比迅速上升,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但同时也损害了发达国家利益。

  C.根据材料三,“剪羊毛”大约是指大国(如美国)通过战争、制裁等手段控制该国政治,进而大约县指大达到控制目的的措施。

  D.资产负债比例为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关系,是衡量资本结构的重要指标。美国资产负债比例越来越高,且房地产与股票占比高,风险越米越大。马一

  9.以上三则材料都是有关中美贸易战的,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谭澄,字彦清,德兴怀来人。父资荣,金末为交城令,国兵下河朔,乃以县来附,赐金符,为元帅左都监,仍兼交城令。未几,赐虎符,行元帅府事,从攻汴有功。年四十,移病,举弟资用自代。资用卒,澄袭职。澄幼颖敏,为交城令时年十九。有文谷水,分溉交城田,文阳郭帅专其利而堰之,讼者累岁,莫能直。澄折以理,令决水,均其利于民.豪民有持吏短长为奸者,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岁乙未,籍民户,有司多以浮客”占籍,及征赋,逃窜殆尽,官为称贷,积息数倍,民无以偿。澄入觐,因中书耶律楚材,面陈其害,太宗2侧然,为免其通,其私负者,年虽多,息取倍而止;亡民能归者,复三年。诏下,公私便之。王子复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中统元年,世祖即位,擢怀孟路总管,俄赐金符,换金虎符。岁旱,令民凿唐温渠,引沁水以溉田,民用不饥;教之种植,地无遗利。至元二年,迁河南路总管;改平滦路总管,七年,入为司农少卿,俄出为京兆总管;居一年,改陕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建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宜令民年四十无子听取妾,以为宗祀计。”朝廷从之,遂著为令。四川金省严忠范守成都,为宋将昝万寿所败,退保子城。世祖命澄代之,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通亡,民心稍安。会西南夷罗罗斯内附,帝以抚新国宜择文武全才,遂以澄为副都元帅,同知宣慰使司事。比至,以疾卒,年五十八,(选自《元史谭澄传》,有删节)

  注:①浮客:客居的人户。②太宗:指元太宗高关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一项是(3)

  A.壬子复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

  B.王子复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

  C.壬子/复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

  D.壬子/复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乙未:即乙未年。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60年一个循环。

  B.入觐:指古代诸侯秋天入朝进见天子,后来也指地方官员入朝进见帝王。

  C.世祖:中国皇帝的庙号。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才有。

  D.路:古代行政区域名,始于隋唐时期,一直延用至明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谭澄天资聪慧,机敏过人,19岁做了交城令,上任就解决了多年未决的灌溉纷争问题。

  B.谭澄文武双全,颇有军事才能,被元世祖赐予虎符,履行元帅府职能,随从攻打汴京。

  C.谭澄为人刚强正直,大义凛然,利用入觐太宗的机会直陈官府户籍和税收制度的弊端。

  D.谭澄才华出众,深得世祖贯识,中统元年被提拔为怀孟路总管,至元二年升河南路总管,过了几年出任京兆总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阳郭帅专其利而堰之,讼者累岁,莫能直。(5分)

  (2)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通亡,民心稍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2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夜筝(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黯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3分)

  A.“紫袖”、“红弦”,采用借代的手法,不但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份,也描绘出其服饰、乐器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

  B.“明月”点诗题“夜”,客寥数字,勾勒出当时演奏的环境一月白风清,明朗幽静。

  C.“自弹”,信手弹来,得心应手:“自感”,完全沉浸其中,“自弹自感”把演奏者高超的演奏技艺展现得一览无遗。

  D.后两句,如泣如诉的琴声戛然而止,在这无声之中蕴含着绵绵的深情。

  5.《夜筝》很容易联想到《琵琶行》,试说说两首诗对音乐描绘的最大不同是什么,原因是什么。(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2)李白在《蜀道难》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诗人先用“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 , ”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3)《出师表》中,表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马克思说过,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1) ,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只认钱”的逻辑驱使下,有多少自媒体爬上了玩火自焚的不归路?从“二更食堂”公众号永久关停,到“暴走漫画“被判道歉和赔偿,为了所谓“流量”“点击”“打赏”而突破下限、周顾底线,终究会付出沉重代价。有报道显示,仅今年第二季度,有关网站关闭各类违法违规账号近72万个。会有人为他们惋惜吗?

  市有市道,法有法则,自媒体从不是无法无天的“江湖”,网络空间也从不是_ (2) 的“名利场”。追逐利益并不可耻,但利益虽“去魅”并不意味着在利益面前就可以(3) 、目无一切,追逐利益的一大前提就在于,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公序良俗,尊敬世道人心。如果赚钱“不顾吃相”,民商“不理官法”,牟利“不讲着耻”,岂是_ (4)、安身之策?中国人向来注重“义利兼顾”,推崇“义在利前”。那些“皆为利来”一切向钱看”的自媒体,( )可否有过“鸟为食亡,人为财死”的戒惧?

  (节选自2018年10月25日12:35人民网《唯利是图的白媒体可以休矣》作者鲁阳)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只认钱”的逻辑驱使下,有多少自媒体走上了玩火自焚的不归路?发的爆音兴吉

  B.“只认钱”的逻辑驱使下,有多少自媒体走上了玩火自焚的不归路?

  C.“只认钱”的逻辑驱使下,有多少自媒体爬上了玩火自焚的不归路?

  D.“只认钱”的逻辑驱使,有多少自媒体爬上了玩火自焚的不归路?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良心深处感到惴端不安,那去来不

  B.良心深处感到惱惴不安,

  C.可曾感到良心深处的惴惴不安?

  D.良心深处可曾感到惴惴不安?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1)铤而走险 (2)刚愎自用 (3)肆无忌惮 (4)从长计议

  B. (1)铤而走险(2)予取予夺 (3)有恃无恐 (4)长久之计

  C. (1)孤注一掷(2)刚愎自用 (3)肆无忌惮 (4)长久之计

  D。(1)孤注-掷 (2)予取予夺 (3)有恃无恐 (4)从长计议

  20.为了响应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校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班会活动的通知》的号召,学校决定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这一活动。 你是主持人,请你为这次主题班会写一段开场白。要求:突出主题,语言简洁得体。(5分)

  21.请给下面的漫画取个标题,并用简洁的文字

  介绍这幅漫画(60 字左右)。(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年来,部分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隔绝网络游戏等诸多诱惑对学生的影响,特别是对那些有网瘾的学生。他们没有了外出玩游戏的机会,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学习,从客观效果来说,确实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学校秩序井然,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升学率有较大的提升,一时很多学校纷纷效仿。但时闭式管理人为地隔绝了学生与社会的诸多联系,对培养学生适应复杂社会的能力不利,尤其是少数学生进大学后,在完全开放的环境中迷失方向,沉迷游戏,荒废学业。

  你对学校的封闭式管理持什么看法?请写一箱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D。解析:原文是大部分人,而不是所有人。

  2、C。解析:重点不是恐慌,而是挑战。

  3、A。解析:这是马云的看法,不是作者的观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4、B。解析:据小说内容分析郑若奎的性格是内向的较封闭的。“活泼开朗”不当。

  5.小说以小院人们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请结合小说情节发展简要归纳感情变化过程。(6分)

  ⑴人们热切盼望郑、潘二人能产生感情。

  ⑵人们对二人的缺乏温情表示遗憾与同情。

  ⑶人们为郑若奎的突然去世,也为郑、潘二人永远无法结合而悲痛,同时对二人的行为表示敬意。

  ⑷人们看到墙壁上的门,为郑、潘二人暗中“私通”而倍感愤懑。

  ⑸当发现那道门仅仅只是“一扇画在墙上的”假门时,人们感到惊讶。

  6.小说以“永远的门”为标题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⑴突出小说的主题。“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能够理解为许多人的心灵之门。两位主人公“永恒”地被“门”隔断,人与人之间永远存在着一种可以打开的封闭隔阂。

  ⑵突出小说的人物形象。“门”相隔,主人公的情感受到的传统守旧观念的束缚,强烈的感情愿望既无法实现,又无法消除,表现其内心的悲苦,突出人生的遗憾。

  ⑶使小说结构更加紧凑、巧妙。①门是情节的着眼点,人们一直希望主人公之间建立沟通情感的门径。②门是情节的转折点,众人情绪的剧变,仿佛男女主人公之间关系的真相大白。③门是情节的落脚点,门永远不能开启,又永远不能关闭,戛然而止,给人不尽的启发。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7.D。解析:美国挑起贸易战的目的是维持其中政治经济霸权地位。

  8.C。解析:剪羊毛简单的说,就是国际金融资本势力先向某国投入大量“热钱”,炒高该国的房地产和股市,等泡沫吹大后再将热钱抽走,该国股市、房市暴跌,引发经济危机。然后这些金融资本势力再以极低的价格收购该国的核心资产。进而控制该国经济,以达到间接控制该国政治的目的。

  9.以上三则材料都是有关中美贸易战的,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9.材料一是有关中美贸易战的过程介绍(1分)。材料二三是关于中美贸易战分析(1分),但二者还有差别,材料二站位角度高,从宏观的政治经济高度进行分析(2分)。材料三则是从纯经济理论角度进行深层次分析,专业性强(2分)。(意合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D。壬子,复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

  11、D。解析:“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明清不沿用。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12、B。解析:“谭澄”应为“谭澄的父亲”。

  13、⑴文谷水北岸的郭帅筑堰独揽水利,多年来人们一直告状,都未获得妥善处理。(“暴”“逋”“稍”,每词1分,句意2分)

  ⑵谭澄赴任,掩埋抛弃野外的将士遗骸,修缮好被烧毁的房屋,赈济饥贫的百姓,召集逃亡的民众,百姓才渐渐安定下来。(“至”“焚”“亡”,每词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谭澄,字彦清,德兴府怀来县人。父亲谭资荣,金朝末年任交城令,蒙古军攻下河朔地区,谭资荣率全县归附,被赐给金符,任命为元帅左都监,仍兼任交城县令。不久,又被赐给虎符,履行元帅府职能,随从攻打汴京有功。四十岁时生病,举荐弟弟谭资用代理自己的职务。谭资用去世,谭澄又承袭了叔叔的职务。谭澄自幼聪颖,任交城县令时,年仅十九岁。交城境内有一条文谷河,分流灌溉交城的田地,文谷水北岸的郭帅筑堰独揽水利,多年来人们一直为此事告状,都未获得妥善处理。谭澄以理折服郭帅,令其把水堰决开,使交城百姓均受其利。强豪之民中有人掌握着官吏的短处,因而作奸犯科,谭澄查出他们的姓名,都依法予以治罪。乙未年登记户籍,官府多以客居的人户登记,等到征收赋税,居民逃散殆尽,官府又借贷给百姓,积下的利息有数倍之多,百姓无法偿还。谭澄至朝入觐,通过中书令耶律楚材,向太宗窝阔台面陈利害,太宗为之动情,于是下令免去拖欠的赋税,私人欠下的钱物,年月虽长,也只取一倍的利息;逃走的百姓能够归回者,免去三年的租税。诏令下达后,公私都称便。壬子年,又大规模登记户口,谭澄把不是长久居住在交城者的户口全部删去,赋税因此能够按时征收。中统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擢升谭澄为怀孟路总管,不久又赐给金符,可换用金虎符。这一年大旱,谭澄让百姓开凿唐温渠,引来沁水灌溉田地,百姓得以躲过饥荒;他又教导百姓种田植树,土地都得以充分利用。至元二年,迁升为河南路总管,改任平滦路总管。七年,入朝廷任司农少卿,不久又出朝任京兆总管;居官一年,改任为陕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他)建议说:“不孝敬有三个方面,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应该下令,百姓年纪在四十岁以上仍没有儿子的,听凭其娶妾,以接续香火。”朝廷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颁布命令。四川佥省严忠范守卫城都,被宋将昝万寿击败,退守成都内城。元世祖忽必烈命谭澄取代严忠纪。谭澄赴任后,掩埋抛弃在外的将士遗骸,修缮好被烧毁的房屋,赈济饥贫的百姓,召集逃亡的民众,百姓才渐渐安定下来。这时西南夷人罗罗斯族归附元朝,元世祖认为安定新归附者,应该选用文武全才的人,于是任命谭澄为罗罗副都元帅,同知宣慰使司事。他刚到任,便因病去世了,享年五十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2题,9分)

  14、C。解析:“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惟妙惟肖。

  15.《夜筝》很容易联想到《琵琶行》,试说说两首诗对音乐描绘的最大不同是什么,原因是什么。(6分)

  15、《琵琶行》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既有运用比喻手法从正面对琵琶乐本身进行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也有用环境和听者的感受从侧面进行烘托。而《夜筝》则从侧面落笔,以“无声的片刻”来衬托乐曲的优美和人物的心情,引发读者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

  原因是两首诗篇幅不一,《夜筝》仅四句,无法做到《琵琶行》那样的铺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⑵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⑶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1分,该句有错别字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A。“在……下”介词短语,“走上……路”动宾搭配。

  18.C。解析:句式的一致性。

  19.B。解析:“孤注一掷”较“铤而走险”程序更深,用后者妥当。“刚愎自用”与“予取予夺”意义差别大。“肆无忌惮”“有恃无恐”可通用。“从长计议”指慢慢地多加商量。现也形容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长久之计”指长远的打算。(多用于否定句中)

  20.为了响应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校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班会活动的通知》的号召,学校决定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这一活动。你是主持人,请你为这次主题班会写一段开场白。要求:突出主题,语言简洁得体。(5分)

  20.示例: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千百年来,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忠报国的英雄。他们前仆后继,不畏牺牲,救民族于危亡之际;他们发愤图强,无私奉献,为国家的强盛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一代代英雄的引领,才有我们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英雄,分享英雄感人故事,铭记英雄先进事迹,将英雄的爱国情怀和报国精神传承下去,争做国家的栋梁之才。

  21.请给下面的漫画取个标题,并用简洁的文字介绍这幅漫画(60字左右)。(6分)

  21.标题示例:理想与现实(2分)

  介绍示例:一男子站在啤酒瓶镜子前双手握拳展示,镜子里是理想中的健美肌肉,镜子前是现实中肥硕的啤酒肚。(4分)

  四、写作(60分)略。

  高三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的集市贸易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有组织的集市,大约出现在殷朝。《史记·平准书》云:“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言市井也。”但在发掘周代以前城市遗址时,多见手工业作坊,还没有明确、固定的市场。

  东周后期列国兼并,一方面迎来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高潮,另一方面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共同催化了城市内的手工业作坊和商肆集中的“市”的发展。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封闭结构的“市”。

  随着国家统一及其带来的人口激增,“市”不断壮大。发展至大一统的汉代,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更有东西两市遥遥相对;商人需具备市籍,且只准在市内按业设肆交易,并需缴纳市租。唐朝盛世,商业繁荣,大都长安则更进一步发展,对东西两市采用严格、集中的市制,把整个“市”划分为九区,中心区设有市署。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废撤和迁徙,都是官府以命令行之,并设有管理市场的专职官吏,监督和管辖着上市商品、度量衡、交易契据以及价格的评定、市税的收缴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城人口的急剧增长、消费需求日益增加,唐代后期的商业活动逐渐不限于两市,在两市附近,已有手工业者和商人摆摊、设店售货,甚至出现了夜市;与此同时,各行业商人形成联合组织,使城中出现了许多经营日用商品的“行”或“市”,并逐渐形成以之为中心的“街市”。这些变化自下而上地打破了以往封闭的市制。北宋时期的都城东京,其以宫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结构,更是推动了街市的发展。到了北宋末年,东京沿街大量出现商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繁华场景就是例证。

  至此,街市的分布彻底改变了以往集市严格控制、集中市肆的方式。商肆沿街道分布,形成繁华的商业街,这更符合城市人民的生活要求,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许多商市集中在某一街道或街道某一段,为了补充商业街的不足和便于农民进行农副产品交易,有的城市还在城门附近设置草市;还有在大型建筑内定期举行的集市,比如开封的相国寺就定期举办庙会,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中国古代城市市肆发展初探》寿劲秋、马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集市贸易历史上,最早的有组织的集市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以物换物。

  B. 周代以前并未见明确固定的市场,至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第一个封闭结构的“市”。

  C. 唐代后期围绕“行”、“市”形成的街市由下而上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封闭的“市”。

  D. 繁华的商业街、城门附近的草市、定期举办的庙会都表现了对传统集市的彻底突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时空为顺序,清晰完整地梳理了我国古代集市诞生、发展和变迁的过程。

  B. 长安的“市”的不断发展,论证了“市”是伴随着国家和经济的发展而壮大的。

  C. 文章结合了商业活动、行业组织和交通结构等因素,分析“街市”发展的原因。

  D. 文章例证丰富,从文献记载、考古发现、艺术作品等方面展现了“市”的变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从集市贸易发展的历程来看,城市的建设对“市”的发展、变迁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

  B. 唐代后期商人们自发组织夜市、街市,可见当时的商业活动已脱离官府的管辖和限制。

  C. 官府主导的“市”并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逐渐成为了对“街市”的补充。

  D. 从“市”到“街市”,不仅是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更是传统集市被逐步瓦解的过程。

  【答案】1. D 2. A 3. 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刨树

  赵文辉

  细雪变成了鹅毛大雪,一嘟噜一嘟噜地往下掉。小北风刀子一样刮着,卷起一股股雪面堆到墙根处。男人把脖子缩进了袄领里,真冷呀!男人不由得“踏踏踏”地小跑起来。

  到了家门口,却见两个汉子蹲在他家门口墙角避风,两辆破自行车歪在一边,每辆车上都绑了一张铁铲子。“刨树的?”男人问他们,他们点点头,身子缩得更小了一些。男人又问:“没找着活儿?”一个汉子答:“这鬼天气,喊了半天,除了一嘴雪,啥也没有。”男人瞧他俩冻得脸色乌青,清水鼻涕挂在鼻尖儿下,就有些不忍,对他俩说:“去家里暖和暖和?”两个汉子捂着快要冻僵的手,连说遇上好心人了。进屋的时候,男人瞅了一眼南墙根那棵榆树,这棵榆树才只有碗口粗,还不够一根檩条①。

  媳妇正在剪纸,见男人领进两个汉子,一脸疑问。男人赶紧解释:“刨树的,来咱家暖和暖和。”媳妇点了点头,手里的剪刀仍然“嚓嚓”地响着。煤球炉早就被男人捅开了,这时蹿出半尺高的火苗。嚎叫的东北风和漫天飞舞的雪花,仿佛成了另一个世界的事情,寒冷也被挡在了另一个世界。

  过了一个时辰,风一下子住了,只有零星小雪飘着,两个汉子站起身。“得去寻活儿了。”一个汉子说。另一个汉子接话:“这鬼天气,寻也是白寻。”这时男人又隔着窗子瞅了一眼那棵榆树,望一眼媳妇:“要不,把咱那棵榆树刨了?”

  媳妇正在专心致志地剪一只花喜鹊,喜鹊眼总剪不好,急得她头上快冒汗了。听了男人的问话,她连头也没抬,只“啊”了一声。男人犹豫着,不知这一声“啊”是同意了还是没听清,就又问了一遍。这次媳妇回答清楚了:“刨吧。”却又说:“不是还不够一根檩条?”男人不吭声,好一阵才开了口:“刨吧,这雪天……”媳妇懂了,没再说啥。

  两个汉子听说有活儿干,浑身是劲儿,也不觉得冷了。他俩对男人说:“刨树还是老规矩,不收钱,树皮归俺,不过晌午得管一顿饭,饭不讲究,孬好都中。”男人知道他们把树皮铲去是做过春节烧的香,点点头。一个汉子来到榆树下,往掌心喷了两口唾沫,双手抓着树干“嗖嗖嗖”就上去了,从腰后抽出斧头,开始卸树杈。

  媳妇也开始做饭。

  男人凑过来,问:“啥饭?”

  “大米。”“啥菜?”“白菜,还有一疙瘩豆腐。”

  男人迟疑了一下,又问:“不割点肉?”

  媳妇瞪他一眼:“才吃过两天,割啥肉?”

  男人不吭了,出去瞧了一会儿刨树的汉子,进屋凑上去,用肩头扛了一下媳妇的肩头:“割点肉吧?”媳妇忽然明白了,不由得笑了一下,说想割你去割吧。男人前脚跨出门槛,后脚留在屋里,转过身问:“割几斤?”媳妇说:“想割几斤割几斤,还用问我?”

  这棵榆树对两个汉子来说是小菜一碟,很快就被放翻了。吃饭时,两个汉子见碗里稠稠的肉片,对视一下,实感意外。男人端着碗却不动筷,趁汉子不注意,把自己碗里的肉片拨到了汉子碗里,然后才蹲下来吃饭。见汉子快吃光了,他就一把拿过来,给人家扣上一碗米饭。吃完两碗,他又给人家实实地扣上第三碗,结果把两个汉子撑得直伸脖子,勉强没剩饭。

  一个汉子说:“大哥大嫂真是好心人,还专门割了肉,当客待俺呢。”媳妇赶紧说:“都是你大哥的主意。”树刨好了,两个汉子推了车要走,男人发现一个汉子没戴手套,不由得嘟囔道:这寒冬腊月的……媳妇笑笑,跑进屋里拿出一双手套递给那个汉子:“把你大哥的手套戴上,要不手会冻烂的。”汉子接了,也不会说啥客气话,跨上车却瓮声瓮气丢下一句话:“过两天俺来给你家拗一对小椅子。”

  过了几天,两个汉子果真来了。在院子里点上一堆火,拣从榆树上卸下来的几根大树杈放上熏,熏软了开始拗。他们还带了钉子和扒角,拗过了又钉了一阵,一对新崭崭的小椅子放在了男人和媳妇面前。小椅子模样很乖,像两个穿了新衣裳,准备过年的娃娃一样。

  (有删改)

  注:①檩(lǐn)条:旧时用于屋顶的横木。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寒冷也被挡在了另一个世界”一句一语双关,既生动地写出了屋内的温暖,也暗示了两个汉子此时内心的感受。

  B. “这棵榆树才只有碗口粗,还不够一根檩条”一句埋下伏笔,是后文媳妇对刨树产生质疑的原因,导致了她和丈夫的冲突。

  C. 小说中的对话描写十分巧妙,媳妇总能听懂男人的言外之意,这写出了媳妇的聪慧、对丈夫的理解,更写出了她的善良。

  D. 作者没有给小说中的人物命名,而是以最普通的称呼淡化了人物形象的特殊性,从而增强了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普遍性。

  5. 小说主要情节是刨树,却以两个汉子回来拗椅子为结尾,请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6. 有人评价这篇小说“以近乎琐屑的方式透视出普通百姓的温情”,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答案】4. B 5. ①情节角度:两个汉子回来拗椅子这一举动,实现了他们为回报男人和媳妇的善意而许下的承诺。以此为结尾,是刨树结下的情谊,是故事的延伸,使情节更完整。

  ②人物角度:以此为结尾,彰显了你来我往的纯洁情谊,既表现了汉子的淳朴真诚,也衬托出男人和媳妇的善良仁厚。

  ③主题角度:前文刨树的情节重在赞美男人和媳妇向陌生人施以善意,而结尾汉子回来拗椅子则是以善报善,给小说以美好温馨的结局,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从对善举的肯定提高到对人人皆可为善的赞美和期待。

  6. 小说中对人物言行举止的描写是细致而近乎琐屑的,真实地再现了普通百姓生活中,或是夫妻之间、或是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情景,表现了淳朴善良的人性与彼此之间的脉脉温情。

  ①小说中有的对话描写是近乎琐屑的,如描写媳妇准备饭菜时男人来询问,饭、菜、割肉,两人一问一答,对话时眼神和肢体的交流作者都一一加以描写,看似琐碎,实则透露出男人的仁义憨厚,两人之间的温情和默契。(举男人询问媳妇刨树那段为例亦可)

  ②小说中有的动作描写是近乎琐屑的,如文章结尾处对汉子拗椅子的过程和动作进行了完整的描写,一系列娴熟的动作中,透露出了汉子淳朴憨厚的感恩情怀。(举男人给汉子盛饭那段为例亦可)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导致了她和丈夫的冲突”错误,从文中来看后,小说中媳妇答应了刨树,虽追问了一句“不是还不够一根檩条”,却很快又懂得了丈夫的用意,并未与丈夫起冲突。故选B项。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基础知识

  7.下列语句中 “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今之众人

  ⑤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⑥填然鼓之 ⑦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A. ①②/⑤⑦/③④/⑥ B. ①/②④/③/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D. ①/②④/③/⑤/⑥/⑦

  【答案】C

  8.下列加点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望美人兮天一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

  C. 忧劳可以兴国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D.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考生可以把该词语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本题中,C项,“忧劳可以兴国”中“忧劳”古今意思一致,都指忧虑劳苦;“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中“可以”古今意思一致。A项,“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美人”今义指容貌美丽的人,多指女子。古义可以是君王,也可以是理想,心中美好的意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博学”古义指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指知识、学识的渊博。B项,“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中“可怜”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中“辛苦”古义是辛酸苦楚,今义比喻艰难困苦,很疲倦的感觉。D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中“斯文”古义指这一篇文章;今义指文化或文人,指很有涵养、文质彬彬,有礼貌、有教养,又优雅,懂得尊重人的意思。“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中“其实”古义它实际上;今义是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故选C项。

  9.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遂与之俱出 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 ①⑤/②③/④⑥ B. ①⑤/②③/④/⑥

  C. ①⑥/②③/④/⑤ D. ①⑥/②⑤/③④

  【答案】B

  10.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屈贾谊于长沙 ④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⑥泣孤舟之嫠妇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⑧籍吏民,封府库

  ⑨粪土当年万户侯 ⑩李牧连却之

  A. ①④⑤/②③⑥⑨/⑦/⑧/⑩ B. ①④⑤⑧/②③⑥⑩/⑦⑨

  C. ①④⑤/②③⑥⑩/⑦/⑧⑨ D. ①④⑤⑧/②③⑥⑩/⑦/⑨

  【答案】D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年进士第三,性颖敏,有权略。

  皇太子出阁,召拜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丁母忧归。服除,擢国子祭酒,寻改吏部。故事,吏部率鐍门,所接见庶官不数语。阶折节下之,见必深坐,咨边腹要害,吏治民瘼。皆自喜得阶意,愿为用。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书。

  帝察阶勤,又所撰青词独称旨,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廷推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

  嵩怙宠弄权,猜害同列。既仇夏言置之死,而言尝荐阶,嵩以是忌之。一日独召对,语及阶,嵩徐曰:“阶所乏非才,但多二心耳。”盖以其尝请立太子也。阶危甚,度未可与争,乃谨事嵩,而益精治青词迎帝意。寻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密疏发咸宁侯仇鸾罪状。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

  帝既诛鸾,益重阶,数与谋边事。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皆用之。一品满三载,进勋为柱国;满六载,再录子为中书舍人;满九载,改兼吏部尚书。

  杨继盛下锦衣狱,嵩属陆炳究主使。阶戒炳曰:“即不慎,一及皇子,如宗社何!”又为危语嵩曰:“上惟二子,必不忍以谢公,所罪左右耳。公奈何显结宫邸怨也。”嵩惧,乃寝。倭躏东南,帝数以问阶,阶力主发兵。又念边卒苦饥,请收畿内麦数十万石,自居庸输宣府,紫荆输大同。帝悦,谕行之。

  万历十一年卒,年八十一,赠太师,谥文贞。

  选编自《明史·徐阶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皆用之。

  B. 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皆用之。

  C. 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 皆用之。

  D. 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皆用之。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服除,在文中指除去丧服,守丧期满。丧服有五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B. 进士第三,在文中是指在科举殿试中,获得一甲第三名,称为探花,赐进士出身。

  C. 故事,在文中是指先例,旧例,跟“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句中的意思相同。

  D. 畿内,古指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一指京城管辖之地。文中指京都辖区。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阶很被皇帝看重。比如皇帝不想徐阶离开自己;进入内阁官居一品后,九年之内一再加官进爵;所进言都被采纳。

  B. 徐阶做事有主见。仇鸾被诛,时议减去他增加的卫卒,徐阶没有同意;倭寇侵犯东南,徐阶力主发兵,还请求收畿内麦数十万石运输到边关。

  C. 徐阶行事讲求谋略。在吏部折节庶官,庶官皆愿为用。自度不可与严嵩争锋,恭谨事奉他,且更加精心写青词迎合帝意。杨继盛一案,又用危语使严嵩害怕而罢手。

  D. 徐阶深遭严嵩忌惮。严嵩害怕夏言,置夏言于死地,因夏言曾推荐徐阶,所以对徐阶忌惮有加,曾借独对的机会诋毁他有图谋不轨之心,又想借仇鸾事件做文章,都没有成功。

  【答案】11. B 12. B 13. 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荀)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畏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大破之,尚及兄熙走辽东。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则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谥曰贞侯。子奕嗣。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四·郭嘉传》)

  1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B. 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C. 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D. 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祖:文中指曹操,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谥号太祖。

  B. 乌丸:又称“乌桓”,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

  C.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级嫔妃去世。

  D. 邑:古代常用来指诸侯的封地或大夫的采地。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嘉知人善鉴,慧眼识主。他看出袁绍优柔寡断,难成大业;经荀彧引荐,他认为曹操才是自己要侍奉的君主。

  B. 郭嘉多谋善断,料事如神。太祖准备远征袁尚和乌丸,部下多人担心刘表会趁机袭击许昌,郭嘉缜密分析,消除太祖顾虑。

  C. 郭嘉遇事通达,君臣相知。郭嘉生前曹操多次亲自问疾。他去世以后,曹操评价他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出谋划策,功绩卓著。

  D. 郭嘉英年早逝,令人遗憾。他的死为曹操留下很大的遗憾。《三国演义》中写到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叹息不已: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1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2)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

  【答案】14. C 15. A 16. C

  17. (1)明智的人对考察核选君主一事,十分谨慎,所以一百次行动就能一百次成功,因而功名可以成就。

  (2)现在我军行军千里攻击敌人,军用物资很多,难以取胜,况且敌人听到消息,必定有所戒备。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本题属于文言断句,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首先找到对仗句式,“/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排除ABD。这句话意思是:刘表这人,不过是个清淡虚夸的空谈家罢了。他自知其才力不足以驾驭刘备,若是重用刘备,又担心不能控制;轻任刘备,那么刘备不会为他效力。因此,即便我们倾全力远征乌丸,曹公您也用不着担忧什么了。故选C。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梦

  唐·杜牧

  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1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 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

  C. 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运用比兴手法抒写了思妇在秋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深情。

  D. 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人借思妇委婉地流露出自己的忧国之思。

  19. 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8. B 19. 不好。“晨”字虽然清晰交代了时间,但其意蕴不如“又”字丰富。“又”字说明不是寄一次,而是寄多次,表达了对戍边丈夫的牵挂,对其守卫边塞的支持。“织女心”仅突出思妇的思念,“天外心”则既写出相距之遥远,又使“心”的包蕴更丰富:不仅是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也是支持丈夫戍守边塞的美好思想,还可包含对国家的担忧和热爱之心。诗贵含蓄蕴藉,作者将自己的爱国思想灌注到少妇思边的诗句中,摆脱了一般闺怨诗的俗套,具有撞人心扉的艺术力量。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颔联写思妇……无法成眠”错误,从诗中来看,“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残梦”说明是梦醒后留有余思,“夜断魂”也说明梦醒时分的现实与梦境的对照产生。而选项说成“无法成眠”即没有入睡,与“梦醒”相矛盾,是曲解文意。故选B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内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考生要先明确表态,即“好”或“不好”,一般依从诗人的观点,即“不好”,然后分析诗歌尾联“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和题干中所给的改句“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之间的区别,主要针对改动的字分析,即原作中“又”“天外心”和改句中“晨”“织女心”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从诗歌的前面几联来看,诗中塑造了一位思妇的形象,她在秋夜醒来,想起远在边地的夫君,想起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情形,于是“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诗中的“又”字表示动作或事情的重复或继续,说明“寄征衣”的行为发生不止一次,流露出对守卫边地的夫君的牵挂之深,也暗含对守卫边塞的支持;如果换用“晨”,则只能交代“寄征衣”的时间,却无法表露女子“寄征衣”的频繁,在情感的表达上逊色很多。再看“天外心”和“织女心”,“天外”言明距离的遥远,这“天外心”中包含的情感比“织女心”中包含的情感更多,如果说“织女心”中表达的是对丈夫的思念的话,这“天外心”中还有对夫君守边的支持以及对国家安危的担忧,而诗人则借助这种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爱国思想,这就跳出了普通闺怨诗的天地,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题干中该句中字词和诗歌原作中字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不同。要重点分析诗歌原作中语言的魅力。而品味诗歌中字词的魅力要从品味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字词所营造的意境(景象画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思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明确字词之义,即理解分析所炼之字在诗词句子中的含义,诗句中作者所用的字词已经超越了字词本身的意义,赋予了更多的形象义,如语境义、比喻义以及象征义。如诗歌尾联中的“又”和“天外心”。然后结合该字营造的意境氛围来分析效果。最后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分析用该字在描写特点、表情达意上的好处。

  (四)名篇名句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人置身其中会迷失方向,突出了这个庞大的建筑群的错综复杂。

  (2)《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与《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

  (3)《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只有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无所凭借在无穷的时空里自由遨游。

  【答案】 (1). 高低冥迷 (2). 不知西东 (3). 尔卜尔筮 (4). 体无咎言 (5). 若夫乘天地之正 (6). 而御六气之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冥迷”“尔”“卜”“筮”“咎”“御”“辩”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高铁为镜,我们砥砺苦练内功的自主创新品格。十几年前,高铁技术还掌握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手中。中国冲破技术封锁,弯道超车, ,靠的就是自主创新。从车辆到线路,从制动到通信信号,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 )。一步一个台阶,中国高铁企业苦练内功、 ,实现了国人高铁产业腾飞的梦想。

  以高铁为镜,我们涵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中国制造面临过这样的尴尬:号称是世界工厂、制造大国,老百姓却 ,去国外抢购保温杯、电饭煲、马桶盖等普通日用品。中国铁路凤凰涅槃的过程,为中国制造突围提供了有益借鉴。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以内;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历经近百次仿真计算和试验验证,仅仿真计算生成的结果数据就高达5000G。解码中国高铁成功的深层次密码,以优取胜的品质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2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后来居上 厚积薄发 毋庸讳言 舍近求远

  B. 后发先至 养精蓄锐 毋庸讳言 舍本逐末

  C. 后发先至 养精蓄锐 毋庸置疑 舍近求远

  D. 后来居上 厚积薄发 毋庸置疑 舍本逐末

  2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外国不愿提供的核心技术

  B. 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如果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

  C. 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D. 外国提供了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2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技术,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B.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约0.01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技术,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C.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准确到了约0.01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D.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准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答案】21. A 22. D 23. B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后发先至”指的是后出手但是先碰到对方;“后来居上”指后来的超过先前的;根据语境应是“后来居上”。“养精蓄锐”指养好精神准备战斗,侧重于休养;“厚积薄发”是指准备充分而获得大的成功,侧重在“发”字上;根据语境应是“厚积薄发”。“毋庸讳言”是指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的内容;“毋庸置疑”指完全不需要怀疑,侧重指事情的确定性;根据语境应是“毋庸讳言”。“舍本逐末”指放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舍近求远”指放着近的去求远的;文中说放弃国内的而去抢购国外的,所以用“舍近求远”。故答案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考生要注意结合语段的上下文进行理解,注意所给语句的差别。这样就能很好的判断语句填空。本题要注意,此处宜与上句“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句式相似,另外,以“外国”开头照应上句的“国外”,排除A、B;D项与上下文文意不符,所以选C。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选项B,搭配不当,检验标准应该是“精确”到某程度;选项C,不合逻辑,“约”与“左右”矛盾;选项D,搭配不当,“突破……系统”。所以选A。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

  2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1)___。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2)__。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挑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3)___,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

  【答案】 (1). (1)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2). (2)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 (3). (3)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把握语段的主要内容,如这段文字主要是说科学技术的世界性和时代性,然后要重点分析横线前后句子的内容和句式,以此确定横线上句子的内容和句式,如第一处,前面先说“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后面说“不拒众流,方为江海”,由此可知,中间应是说在发展科学技术上要关注全球;第二处,前面说“自主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前面是“绝不能”,后面应该是该如何做,相对于“关起门”,后面自然应该是“打开门”,即“聚集多方之力”;第三处,前面说“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前面是“发展自身”,后面说“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要想推动全球,自然要从自身和他国多方入手,前面已经说了“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那么此处应是说要“惠及其他国家”。考生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拟写即可。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四、写作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元旦前夕,习近平主席发表了新年贺词,以下是贺词中的一些句子。

  ①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②将改革进行到底。

  ③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④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⑤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⑥一诺千金。

  以上这些金句,很快就在网上走红,引发无数人的共鸣。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三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相关文章:

1.下学期高三级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2.高中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附答案

4.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复习计划

5.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419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