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历史>

高二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

诗盈分享

  历史不能靠死记硬背,因为这样所需时间不仅多而且效率相对较差,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高二历史,希望大家来多多学习哦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第I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 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A. 违背人伦礼仪 B. 不利于社会进步 C. 重视尊卑贵贱 D. 有利于凝聚宗族

  2.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 就有 101 次(如表).由此可以推论(  )

  受朝国 鲁国 晋国 齐国 楚国 越国 纪国

  次数 39次 38次 11次 10次 2次 1次

  A.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 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

  C.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D. 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

  3.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

  A. 保证了决策机密 B. 强化了专制皇权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适应了军务需要

  4.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

  A. 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 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5.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 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 A.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6.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 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 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 D. 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7. 下图是近代一幅名为《望风而起》的漫画,它反映了

  A. 维新变法得到全国支持 B. 武昌起义后各地积极响应

  C. 新文化运动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井冈山根据地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8. 下图为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示意图,这一战役是()

  A. 国民党军队在华北组织的重大会战 B. 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

  9.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民政部公布第一批抗日英烈名录,包括赵登禹、张自忠、佟麟阁等为人所熟知的一批国民党将领。台湾军方日前发行一份“勇士国魂月历”,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左权列为“殉国将领”,这反映了(  )

  A. 两岸对抗日战争的认识趋于一致 B. 两岸对一国两制主张形成共识

  C. 两岸对国共抗战的认识逐渐客观 D. 两岸意识形态的分歧已经消除

  10. 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事举动(  )

  A. 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B. 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C. 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D.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11. 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

  A. 《共同纲领》的颁布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 中国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立

  12. 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A. 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 海峡两岸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13. 雅典城邦时代戏剧流行,在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在同一个时段里经历同一种感受,他们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戏剧公演(  )

  A. 强化了雅典“人人平等”的原则 B. 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开放性

  C. 调动了雅典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 D. 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

  14. “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材料意在说明罗马法(  )

  A. 不受立法机构的制约 B. 创制过程具有较强的伸展性

  C. 不必执行皇帝的敕令 D. 在世界法律史上占重要地位

  15. 1784年,英国下议院以’208票对196票延搁了首相小威廉.皮特关于增收补助金的议案,并上书国王要求改组政府.小威廉.皮特宣称:“我信任我的同僚,但我更信任自己.”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 交给最高法院裁决 B. 提交国王作出决策

  C. 悍然出兵驱散议会 D. 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16. “美国最高法院最重要的责任是裁决涉及宪法解释问题的案件,判定某项法律或政府行动是否违宪。这一被称为司法审查的权力使最高法院能够否决联邦或州的法律,如果这些法律在最高法院看来是与宪法相冲突的话。”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最高法院是美国国家权力中心 B. 联邦和各州并无独立的立法权

  C. 最高法院统揽国家各级司法权 D. 体现了国家权力的分权与制衡

  17. “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

  A. 英国的《权利法案》 B. 美国的《1787年宪法》

  C. 法国《1875年宪法》 D. 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

  18. “(某一事件)从它给予世界发展的影响来说,超越了其他大革命。它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规模、深度和质量上,以及在给予周围世界以长久影响方面,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只要提一下,大众福利国家和社会,也就是现代人道主义资本主义的形成乃是西方针对社会主义革命给它带来的威胁做出的反应,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一事件(  )

  A. 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B.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C.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 打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19. 下列有关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B. 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了繁荣时期

  C. 西汉时期,中国的棉纺织品远销亚欧地区

  D. 16世纪前,中国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20. “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 秦都咸阳 B. 唐都长安 C. 宋代东京 D. 明代苏州

  21. 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  )

  ①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④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22. 下图是近代中国轻工业生产月平均指数增长图。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晚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措施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23. “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B.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

  C. 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D. 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24.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雄安地区设立国家级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它(  )

  A.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关键步探

  B. 作为东部地区辐射中西部地区的综合门户

  C. 改革开放新时期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D.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 (17分)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

  材料二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农者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力织成也。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材料三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四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5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6分)

  (3)结合材料三和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6分)

  26. (9分)

  材料 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朝鲜和韩国分别提出了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方案。朝鲜外相南日提出3点建议:(1)举行国民议会的全朝鲜选举,组成朝鲜统一政府; 由民主朝鲜和韩国选派的代表组成全朝鲜委员会,其任务之一是草拟一个全朝鲜选举法,并采取措施保证朝鲜居民的各种自由。(2)-切外国武装力量在6个月内撤出朝鲜;(3)对维护远东和平有最大关心的相应国家保证朝鲜的和平发展,并为朝鲜的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韩国代表提出14点建议,其中包括:(1)按韩国的宪法手续由联合国监督在全朝鲜进行选举,联合国监督人员享有充分的行动与言论的自由;(2)全朝鲜国会代表按全朝鲜 人口的直接比例计算(注:当时南方人口是北方的2倍);(3)在选举前一个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出北方,驻在南方的外国军队待统一后才能撤离。

  --据刘金质《冷战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韩双方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分歧(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内瓦会议未能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原因及留下的隐患。(5分)

  27.(14分)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如何采用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的?(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法国为什么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3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70年后“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2分)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因素?(2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近年来新史学对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评价如何,如此评价的理由是什么?(3分)

  28.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国人口变化趋势及预测图

  根据材料图片提取一个新中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说明,从中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C 2. A 3. B 4. C 5. D 6. D 7. B

  8. C 9. C 10. A 11. B 12. B 13. D 14. B

  15. D 16. D 17. D 18. C 19. C 20. C 21. D

  22. D 23. D 24. C

  25. (1)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要形式;等等。不同 :在洋纱洋布的冲击下,自然经济体系开始瓦解,但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共5分)

  ( 2)局限:材料一只是强调了西方工业对中国的危害,没有考虑它的客观积极作用;材料二是倾向于小农经济,没有从从小农经济的顽固性角度分析。特点 :中国近代,农耕经济受到西方工业经济的冲击而逐渐解体,不断被动的近代化。(共6分)

  ( 3)不同:电影的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效地援助了西欧,帮助西欧迅速恢复经济,是肯定马歇尔计划;漫画的作者则是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用经济的方式控制西欧,是谋求世界霸权的工具,否定了马歇尔计划。国际格局 :东西方对峙的冷战格局。(共6分)

  26. ( 1)如何确定新政府的法统 (新政府的合法性来源);如何分配国会代表名额;外国军队撤离问题;统一前后半岛和平的保障机制.(4分)

  ( 2)原因:南北双方未能就统一问题达成一致;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冷战局势的影响等.隐患:朝鲜半岛长期分裂对峙;造成亚太局势紧张. (5分)

  27.(1)完成:1688年光荣革命,没有流血宫廷政变;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4分)

  (2)原因:法国的专制主义过于强大;大革命后法国社会陷于动荡;工业进程缓慢。(3分)

  指:1875年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律的形式确立法国为民主共和国(2分)

  因素: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3)“大妥协”是种策略。理由:加快结束清王朝的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保存革命力量;维护民族团结。(只有观点,没有理由说明不给分;观点和理由匹配的就给满分)(3分)

  28. (12分)

  信息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前20年,中国人口增长迅速。说明: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对世界战争的忧虑,政府鼓励人口生育;中国传统“多子多福”的生育文化的影响;随着人民生活的安定以及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均寿命大幅提高;当时的人口理论不成熟,受意识形态的干扰较大。

  信息二: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人口生育率不断下降。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传统生育观念的改变,人们的生育意愿不断下降,导致生育率持续下降;随着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人民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和负担渐重,养育孩子的成本大幅提高。

  信息三:新中国成市至今,中国人口红利得到了最大释放,当前已进入历史拐点并将逐渐消失。

  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 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的人口生育高峰,给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提供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迅速增长的人口在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红利的同时,也给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大量负担,环境恶化、交通拥挤、城市膨胀、贫困人口增加等社会问题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我国低龄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明显减少,老年人口急剧增加,老龄化日趋严重,人口红利日渐消失。

  认识:人口增长应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要根据国情适时调整人口政策;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努力实现“老有善养”。

  关于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西周时期中国人形成了亲戚观念。父母,祖父母,叔伯、婶婶,姑姑是血缘关系中最近的亲人;外祖父母,舅舅、舅妈,姨妈是血缘关系第二重要的亲人。材料反映

  A. 宗法制影响了亲戚观念 B. 西周亲戚体系较为庞大

  C. 男尊女卑观念开始形成 D. 宗族凝聚力在逐渐加强

  2.古罗马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在长期司法实践中,罗马人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新的法律——万民法。下列项中不属于该法律体系的是

  A. 贵族垄断立法权 B. 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

  C. 广泛借鉴外邦人的法规 D. 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3.在英国乔治一世、乔治二世期间,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了惯例,内阁只需把讨论情况通知国王,1714年后,国王基本没有否决过议会的议案。这反映了

  A. 议会监督的对象发生变化 B. 国王和议会矛盾渐趋缓和

  C. 责任内阁制度已经确立 D. 君主立宪体制在逐步确立

  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官员出洋学习发端,但常被诬为卖国;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主动派出;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职官游学游历,发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动。这一变化

  A. 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为基础

  B. 表明清政府与传统社会彻底决裂的态度

  C. 与近代民族危机出现和深化同步

  D. 反映了清政府近代外交观念的逐渐进步

  5.1932年《浙江教育行政周刊》刊登《小学中高年级东北事件教学大纲》,提出了各学科结合本学科特点,处理这一同国耻事件时的方式(部分学科如下表)。这反映出当时

  科目 内容

  社会 事件本体之研究:东北研究、东北事件之远因近果、抗救方案

  国语 读:东北枪声、被压迫者的呼声等

  算术 事件损失方面的计算:建筑物的损失、工商业等

  音乐 国耻歌.义勇军歌等

  A. 学校教育重视民族精神和责任的培育 B. 各阶层对国民政府不抵抗的强烈不满

  C. 国耻教育一直是近化国民教育的主题 D. 社会各界要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愿望

  6.(题文)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 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 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 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7.1958年6月,戴高乐重新掌权后,要求在北约组织内建立美、英、法三国联合领导机构,替代美、英两国的领导体制。禁止美国核武器运进法国,并通知美国把核弹头和核轰炸机撤到英国与联邦德国。这表明

  A.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 欧洲一体化遭遇挫折

  C. 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 法国改变了价值取向

  8.二战后,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别定都波恩和柏林。1990年,两德签署统一条约,东德作为5个州加入联邦德国。1991年,德国决定将联邦议院和政府所在地从波恩迁往柏林。德国定都柏林旨在

  A. 消除德国东西部的差异 B. 缓解美苏在欧洲的对抗

  C. 加速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D. 增强统一国家的凝聚力

  9.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 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10.“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这一评价(  )

  A. 未揭示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灾难,是对西方殖民行为的开脱

  B. 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殖民掠夺的基础之上的

  C. 较为客观的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

  D. 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1.马克思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这表明

  A. 蒸汽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B. 蒸汽机和机器的发明导致了工业革命

  C. 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引起了工业革命 D. 工场手工业一直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

  12.下表是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0 0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19696 100%

  A. 中国经济呈现半殖民地特征 B. 农业发展缓慢成为社会问题

  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 D.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动

  13.1978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王震访问了英国一位失业工人家庭,发现自己的工资仅仅是伦敦一个垃圾收集工的1/6。原来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国工人,生活水平竟然比中国的副总理还高。这一事例说明,当时中央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旨在

  A. 发展生产力提高国人生活水平 B. 效仿西方国家实行福利制度

  C. 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扩展 D. 和资本主义制度一较高下

  14.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取“三R”(复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运动”,下列项中属于执行该措施的机构是

  A. 联邦银行 B. 全国工业复兴署 C. 农业调整署 D. 紧急救济署

  15.1958年,苏共中央计划三到五年内,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但在赫鲁晓夫的要求下,不到一年就完成了。结果,大多数集体农庄由于要花费大笔钱财购买机械设备,不得不取消或推迟许多计划内的项目;由于缺乏技术人员,许多拖拉机处于闲置状态,这项改革最终不了了之。由此可见,“拖拉机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

  A.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旧模式 B. 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C. 操之过急,缺乏科学规划 D. 未能调动农民积极性

  16.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统计,从1990年到2015年,发达国家GDP占全球的比重下降,而新兴市场国家所占比重大幅上升。为此,美国从2008年到2016年对其他国家先后采取了600多项歧视性的贸易措施。该材料主要表明,在全球化进程中

  A. 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受益者 B. 各国都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

  C. 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已经形成 D. 发达国家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17.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

  A. 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 B. 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

  C. 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 D.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18.苏格拉底曾鼓励柏拉图的叔父积极投身政治活动,当后者表示在公众面前演讲感到害羞和紧张时,苏格拉底说道:“你究竟怕谁啊?是那些洗染工.鞋匠.木匠.铁匠,还是那些农民.商人,抑或是那些在市场上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小商贩?是这些人组成了公民大会啊。”这表明苏格拉底主张

  A. 直接民主 B. 代议制民主 C. 精英政治 D. 贵族政治

  19.(题文)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 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20.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明确表示:中国不能重走欧美资本主义老路,近时“志士舌敝唇焦,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尤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这表明孙中山

  A. 反对仿效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B. 主张建立贫富均等的大同社会

  C. 反对渐进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D. 将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

  21.1951年11月,年轻的芝加哥大学博士巫宁坤回国进入在北京的燕京大学担任西方文化教授,在学校尘封的图书馆中没有看到基本英美文学理论书籍,只找到苏联删减翻印的美国小说,作为他宣讲人文主义的教材。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A. 留美学子服务祖国成为时代潮流 B. 新中国政府举办大学的艰难起步

  C. 西方文化仍是新中国高校主课程 D. 苏联影响到新中国学习西方文化

  22.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确立,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促使人们对社会现实冷静思考,文学领域掀起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潮。下列文学作品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是

  A. 《唐璜》 B. 《西风颂》 C. 《人间喜剧》 D. 《等待戈多》

  23.(题文)明治维新前,日本只有贵族和武士才有姓,19世纪70年代,为便于征兵、征税和编制户籍,明治政府规定“凡国民,必须取姓”,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推动四民平等,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B. 引进西方生活方式,促进文明开化

  C. 实行废藩置县,强化中央集权 D. 鼓励殖产兴业,实现富国强兵

  2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这表明

  A. 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 B. 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

  C. 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D. 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25.维新变法时期,以倭仁为代表的保守派,顽固坚持传统,反对变法。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也不赞成国家制度转变为西洋模式。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这反映

  A. 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 B. 维新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

  C. 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 D. 制度变革不符合各方利益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本题18分)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哀行需《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6分)

  (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6分)

  (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6分)

  27.(本题20分)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8分)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4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8分)

  28.(本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学”诸书 算学、电学、化学、光学、汽学、天学、地学、动植物学、医学

  中卷:“西政”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材料二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知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材料三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内容。(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4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维新变法运动的意义。(4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材料中的“最近的亲人、第二重要的亲人”等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近远疏划分的,也就说明了宗法制、宗法观念影响了亲戚观念,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周亲戚观念的形成而非亲戚体系较为庞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涉及男尊女卑和宗族凝聚力的问题,所以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A

  【解析】万民法是在公民法的基础上,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律,与公民法相比,它更加简洁高效,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故BCD都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鼓足垄断立法权是在公民法出现的早期,而不是万民法实行的时代,故A符合题意。

  点睛:这一题属于反向选择题(也叫否定式选择题),即选择不符合史实或者不正确的说法,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是看清题目要求中的“不”或“错误”,判定是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或者不符合史实的选项,这是最重要的;另外,看全选项再选择,也是防止审题错误或者看不清题导致错选的手段,就是把题目设置的ABCD四个选项都看完,才可以作答,这样就会发现选项中会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没看清题目只看了一个选项就感觉表述正确而仓促选择,最终错选而失分的结果。

  3.D

  【解析】材料“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了惯例……国王基本没有否决过议会的议案”说明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说明君主立宪制在逐步确立。故选D;材料无关议会监督的对象发生变化,排除A;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国王和议会矛盾渐趋缓和,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责任内阁制度已经确立,排除C。

  4.D

  【解析】根据材料中“出洋学习发端”到“开始主动派出”再到“奖励职官游学游历”可知清政府对于西学的态度发生变化,天朝上国观念逐步动摇,反映了清政府近代外交观念的逐渐进步,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清政府近代外交观念的进步,主要与统治危机的不断加深有关,A项错误。清政府近代外交观念的逐渐进步,不等同于与传统社会彻底决裂,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已经出现了,与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符,故C项错误。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官员出洋学习发端,但常被诬为卖国”“清政府开始主动派出”“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职官游学游历,发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动”的演变趋势,从清政府近代外交观念转变的角度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5.A

  【解析】依据材料“事件本体之研究:东北研究、东北事件之原因近果、抗救方案”、“国耻歌、义勇军歌等”等可知学校教育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故A正确;材料只反映的是教育界的基本情况,不能得出社会各阶层的主张,故排除B;C项“一直”说法明显不合史实;D项材料不能体现,材料没有涉及统一战线的相关信息。

  6.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各国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进一步提倡了民主与平等的原则,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故A项正确;中苏两国开创友好局面是在1950年,故B项错误;C项错在“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故D项错误。

  7.A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由材料“要求在北约组织内建立美、英、法三国联合领导机构,替代美、英两国的领导体制”表现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了分化,并不一味跟随美国,故A项正确。1材料没有反映欧洲一体化遭到挫折的信息,故B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益受到欧、中、俄等力量的制约,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故C项错误。D项未体现,也与历史事实不符,排除。

  8.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柏林是德国传统意义上的首都所在地,是德国的政治中心,德国将联邦议院和政府迁往柏林,有利于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D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德国政府机构的迁移属于内政问题,与BC无关。

  9.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封建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监管商业活动,故A、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项错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商业这一长效热点,落实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涉及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变化类”的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关注材料中变化后的结果。由本题中“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的信息可判定答案。

  10.C

  【解析】材料是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不是对西方殖民行为的开脱,故A错误;材料并未强调殖民掠夺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故B错误;材料“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较为客观,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方法,故D错误。故选C。

  11.C

  【解析】材料“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反应了工业革命是由市场需求引发,故C正确;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蒸汽机和机器的发明导致了工业革命,而是市场需求引发工业革命,故B错误;“工场手工业一直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说法过于绝对,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的背景原因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2.D

  【解析】材料中可以看出农业税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工商业税收比重不断增加,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逐渐改变了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A;材料反映农业税收总额是不断增加的,不能说明农业发展缓慢,排除B;材料时间段内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排除C。

  13.A

  【解析】材料“英国工人,生活水平竟然比中国的副总理还高”反映了英国与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这说明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在于提高国人生活水平,故A正确;中国改革开放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是模仿西方国家福利制度,故B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不符合材料“工人……生活水平”的信息,故C错误;中国改革开放的目的不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竞争,故D错误。故选A。

  14.B

  【解析】美国政府给遵守全国工业复兴署所制定法规的企业或公司颁发蓝鹰徽章,被称作蓝鹰运动,故执行机构应该是全国工业复兴署,故选B;联邦银行是与金融相关的机构,农业调整署负责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紧急救济署负责安排救济工作,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15.C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明显不切合苏联的实际,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操之过急,缺乏科学规划,C正确;A是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源;C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原因;D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6.D

  【解析】由材料“从1990年到2015年,发达国家GDP占全球的比重下降,而新兴市场国家所占比重大幅上升。为此,美国从2008年到2016年对其他国家先后采取了600多项歧视性的贸易措施。”可以得出,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冲击到了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D符合题意;全球化是发达国家资本的新一轮扩张,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A不正确;B说法与材料不符,材料只涉及美国;C说法不正确,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

  17.A

  【解析】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从明亡的历史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因此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阐述了“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的思想,提出了封建专制是舒服自由的镣铐,据此分析可知两部著作的主要共同点是都批判封建专制、提出民主思想,故A项正确;B项符合卢梭,排除;CD项符合黄宗羲,排除。

  18.C

  【解析】由苏格拉底所说公民大会组成者是洗染工、鞋匠、木匠、铁匠、农民、商人、小商贩,而没有其他阶层的人,这可以反映出他强调的是公民大会主要是由非精英人士构成的,这恰恰说明他渴望的不是这样的民主政治,而应该是与之相反的精英政治,故选C;苏格拉底是反对直接民主和贵族政治的,故排除AD;代议制民主不是这个时代的民主制形式,故排除B。

  19.D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的理解。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入侵的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挽救民族危亡之路,维新派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严复思想的特点的理解。

  20.D

  【解析】“中国不能重走欧美资本主义老路”“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等信息说明,孙中山不是主张不再走资产阶级革命的路,而是要将资产阶级革命(即政治革命)与解决民众生活问题(即社会革命)同时进行,这样就可以避免第二次革命,故选D而排除AC;孙中山是个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不可能建立贫富均等的大同社会,故B不符合史实。

  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实际上要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关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概念,只有准确理解这几个概念,这一题才容易做对。

  21.D

  【解析】材料只提到芝加哥大学博士巫宁坤的个案,不能说留美学子服务祖国成为时代潮流,排除A;材料主旨并非举办大学的艰难,排除B;新中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高校主课程不可能再体现殖民地色彩,排除C;新中国成立,中苏关系良好,由材料“图书馆中没有看到基本英美文学理论书籍,只找到苏联删减翻印的美国小说,作为他宣讲人文主义的教材”,可见苏联影响到新中国学习西方文化,故选D。

  22.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项是浪漫主义文学,排除;C项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符合题意;D项是现代主义文学,排除。

  23.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明治维新前,日本只有贵族和武士才有姓”“为便于征兵、征税和编制户籍”可知,明治政府规定“凡国民,必须取姓”有利于打破贵族和武士的特权,推动国民平等,加强国家对百姓的管理,便于征兵、征税等,故A正确。“取姓”与引进西方生活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废藩置县指的是日本明治政府废除全国各藩,统一为府县,是建立中央集权政权的一项划时代的政治变革,材料与此无关,排除C。殖产兴业主要指发展近代工商业,材料与此无关,排除D。故选A。

  24.B

  【解析】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 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族文化的吸收和认可,说明中原文化影响不断扩大,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不能得出民族大融合的信息,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内容,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统一问题,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中原文化的影响的相关内容,中国古代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往往出现的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等,促使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25.B

  【解析】维新变法得不到保守派、洋务派和大多地方督抚的支持,这说明维新变法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故B项正确;有些缙绅士大夫的观念比较进步,故A项说法错误;材料和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无关,故C项错误;制度变革触动了保守势力的利益,故D项说法错误。

  26.(1)选官原则:以德取人;

  发展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

  (2)趋势:开放性;严密化。

  进步性:扩大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

  (3)特点:将课绩与监察紧密结合;考察方式多途并进。

  政治智慧: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鼓励官员积极治国理政;构建完善官员考察机制。

  【解析】(1)由材料“轨德立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西汉重视以德取人;由材料“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可以得出,汉代比较注重官员的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

  (2)第一问,由材料、“允许自由报考”、“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可以得出特点为开放性和严密性。第二问,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

  (3)第一问,据材料“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加以归纳即可。第二问,依据上述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7.(1)准备: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

  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

  (3)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信息“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可知,其准备主要有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等。第二小问,依据材料的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从日本侵华、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等角度分析。

  第(2)问,依据材料二信息“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可以得出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等举措。

  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对抗日战争、区域开发、工业布局以及民族经济等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本题以国民政府抗战的经济举措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国民政府抗战的全面把握。抗日战争是全国卷和各地方高考试卷命题的高频考点,该考点彰显了家国情怀,因此也是高考命题的长效热点,这启示我们复习备考时,一定注意高考的高频考点和长效热点,高考考查从不回避高频考点。从能力上说,本题主要是全面考查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素养上看,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来描述,第(3)问的“评价”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8.(1)内容: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

  (2)特点:托古改制;中西结合

  (3)意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意识;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解析】(1)由材料“西学”和“西政”,可见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有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

  (2)由材料“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和“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知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可见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托古改制;中西结合。

  (3)结合所学,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意识;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阅读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西周在开国分封的过程中,形成了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他们都是替周天子司牧一方的诸侯

  B.不同爵位反映出了他们功勋的大小

  C.西周分封与商朝分封有着本质不同

  D.西周为维护统治而进行了层层分封

  2.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A.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

  B.巩固了西周国家政权和拓展了疆域

  C.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

  D.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3.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郑国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 B.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

  C.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 D.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

  4. 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 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

  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 D.“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

  5.从“周制微弱”到天下“统于秦”,反映出

  A.皇帝制的建立 B.分封制的衰落 C.郡县制的推行 D.宗法制的瓦解

  6.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

  A.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 B.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

  C.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D.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

  7. 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 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这就 是说

  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

  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 D.秦朝集权统治开启了郡县制

  8.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加强对岭南地区管理的情况。据此可知,该时期(  )

  A.地方上开始设置郡县 B.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

  C.地方长官实行世袭制 D.全国实行郡国并行制

  9. 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置县级泉陵侯国。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东汉光武帝刘秀改泉陵侯国为泉陵县。材料主要表明

  A.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

  B.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D.东汉初年最终废除分封制

  10. 唐初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将李唐皇室的李姓列为第一等,外戚次之,山东士族为第三等;宋代的《百家姓》开篇则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将皇室赵姓排在第一位。上述现象不能说明( )

  A.中国古代社会皇权至上 B.宗法制仍有影响

  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姓氏文化源远流长

  11唐代名臣范祖禹说:“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悔。”由 此可知,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

  A.易形成冗官现象 B.降低了行政效率

  C.减少了决策失误 D.加强了君主专制

  12. 北宋旧制,凡往告状者,必须先将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再由府吏转呈,府吏往往借此敲诈勒索。故,包拯权知开封府时规定,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这一做法有利于

  A.提高行政效率 B.改变三冗局面 C.精简司法机构 D.根除官吏贪腐

  13. 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A.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B.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行省制度有利于扩大元朝的统治疆域

  14. 史料记载:“687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人名)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刘祎之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主要是因为它违反了

  A.诏令须经起草和审议的程序 B.诏令须由枢密院负责的规定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15. 据记载,明代初期以前并没有发布政令的权力,而明初以后六部则可以直接向下属发布命令。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六部拥有了决策权 B.丞相制度的废除

  C.皇权专制收到约束 D.六部分割了相权

  16. “(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作者意在表达(  )

  A.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 B.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

  C.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 D.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

  17. 乾隆时入阁协办批本的程晋芳曾感慨说:旁观者谓密务重务咸由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欤?”据此可以得出(  )

  A.军机处并未完全取代内阁的职能 B.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

  C.内阁处理的政务不如军机处重要 D.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

  18. 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过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A. 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 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 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 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

  19.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

  20. 直接导致下表所示人口数量变动的历史事件应是

  江苏人口数量变动表(部分)

  1851年 1865年

  苏州府 657.1万 228.9万

  江宁府 452.9万 108.7万

  镇江府 247.5万 51.9万

  A.太平天国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义和团运动

  21.下面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嗣查表。据此可推知( )

  年龄

  (岁) 身高

  (cm) 体重

  (kg) 胸围

  (cm) 呼吸伸缩差

  (cm) 肺气容量

  (mL) 握力

  (kg)

  日兵 21.4 165.1 60.88 84.95 10.36 3631 41

  清兵 29.8 166.65 54.75 19.5 10.24 3129 31

  A.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 B.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

  C.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 D.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

  22. 开始于1901年的清末新政,又称“庚子后新政”。就其内容而言,大体与戊戌变法相似。可是掌权的慈禧太后在推行新政的同时,却再三强调新政不得偏重西法。这说明慈禧太后

  A.接受列强建议实行革新的真实动机

  B.不愿为戊戌政变翻案的矛盾心态

  C.因发动戊戌政变而产生的悔恨心理

  D.固守传统反对进步的顽固态度

  23.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遵循革命军与袁世凯的秘密协议,特申“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至专制政府既倒,民国卓力于世界,即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同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说明

  A.孙中山对民主的执着追求 B.袁世凯得到人民的认可

  C.中国社会发展出现倒退 D.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24. “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A.急于求成的躁进心态 B.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C.“跪着”变法的策略 D.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25. 下面是近代中国某时期报刊上登载的一幅《善吞》的漫画,漫画中一个日本装束的魔术师正将铁路吞入口中,火车上写着“青岛胶济路”。此漫画

  A.美化了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B.批判当时的中国政府出卖铁路主权

  C.表达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前景的担忧

  D.说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26. 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 B.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C.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 D.与资产阶级的革命对象相一致

  27 1937年南京失守后的第三天,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对抗战策略的再认识 B.准备停止正面战场作战

  C.为南京失守推卸责任 D.深受敌后游击战术影响

  28.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体现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 B.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C.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D.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

  29.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同时发表联合公报,公布建立外交关系。这两个东西方大国的建交,对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的世界进程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这一外交史上的“核爆炸”事件

  A.导致两极格局发生变化 B.冲击了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

  C.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D.消除了两国间意识形态的分歧

  30.有位老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内页印着“最高指示”: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6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这体现出

  A.阶级斗争决定国家政治生活

  B.个人崇拜是十年动乱的主题

  C.国家政治局势影响人民生活

  D.意识形态制约社会价值取向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3分;第32题13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16分)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四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却于古人。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1)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9分)

  (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3分)

  (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 (2分)

  (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须注意哪些原则?(2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如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3.材料万历七年(1579)正月戊辰,根据张居正的建议,朝廷下诏禁毁天下书院。“是时士大夫竞讲学,张居正特恶之,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凡先后毁应天府等处书院六十四处。”(《明通鉴》卷六十七)张居正在书信中有一篇夫子自道,他说:“(讲学)其徒侣众盛,异趋为事,大者摇撼朝廷,爽乱名实,小者匿蔽丑秽,趋利逃名。嘉隆之间,深被其祸,今犹未殄,此主持世教者所深忧也。”(《张太岳文集》卷二十九,答南司成屠平石论为学)万历七年( 1579),张居正上《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指斥讲学是“群聚徒党”、“空谈废业”,造成各级官员“宁抗朝廷之明诏,而不敢挂流俗之谤议:宁坏公家之法纪,而不敢违私门之请托”,因此他力主“不许别创书院”。(《张太岳文集》卷三十九) ——摘编自毛佩琦:《所谓“张居正改革”根本谈不上是改革》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禁毁天下书院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张居正禁毁天下书院的实质及影响。(9分)

  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D B D B C A B C C B A B A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A C A A C B A B C B A C B C

  二、非选择题:(40分)

  31.16分

  (1)内容:被举荐者年龄限制在40岁以上;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6分)

  原因:察举制存在明显弊端,如举荐方式容易造成任人唯亲,以出身门第为主要依据,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3分)。

  (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逐步放宽录取标准。(2分)

  (3)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2分)

  (4)原则:尊重和敬畏历史;对古代选官制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2分)

  32. 9分

  示例1.赞同材料中的观点:民族复兴是指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运动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客观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冲击了封建思想,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戊戌变法后,慈禧尝试通过立亲王为储的方式试探外界对于光绪废立的态度,结果引起各界的不满,于是慈禧太后纵容义和团灭洋,使义和团力量壮大,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屈辱的签订了《辛丑条约》,成为列强在华共管的有利工具,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被进一步激化,为了满足帝国主义在华共管的需要,缓和民族、阶级矛盾,笼络人心,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清末新政部分地吸收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辛亥革命兴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所以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

  示例2:对材料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推动民族复兴大业的并非只有革命与改良,其中还应有列强不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被激化的因素,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列强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激化.所以推动民族复兴是冲击和改革改良反应的结果.

  示例3:不赞同材料中的观点.像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这样的“革命”,更多的是破坏,甚至是反现代化的,从长远看,对民族复兴大业是不利的.太平天国运动为期十几年,对中国社会是个大破坏,土地大量荒芜,长江中下游人民死亡流离过半,经济人口数十年不能够恢复;义和团焚烧紫禁城,劫掠北京,破坏文物,造成中国的巨大损失.农民阶级因为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并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所带来的破坏性从长远来看对民族复兴大业是不利的.

  33. 15分

  (1)原因:讲学兴盛,参与人员混乱,影响了统治秩序;大臣们畏惧舆论,甚至不惜对抗诏旨,蔑视官法;张居正为加强专制钳制舆论;明末时期心学泛滥,空谈之风日盛。(三点即可,6分)

  (2)实质:加强专制统治。(2分)

  影响:禁毁书院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2分)就讲学活动本身和讲学内容的主流而言,它反映的是社会的进步,禁毁书院有悖于时代潮流;(2分)书院讲学体现了民间思想的觉醒和舆论力量的强大,此举过于激烈因而得罪天下读书人,也是张居正日后罪状之一。(3分)


高二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相关文章:

1.高二历史会考试题卷

2.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带答案

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4.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5.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期末检测试题及答案

    419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