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期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试卷题
历史的学习虽然不需要我们要多么努力打至少也要认真学习,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看看高二历史,欢迎大家来收藏哦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本卷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封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上述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据此可知( )
A.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 B.宗法血缘政治日趋淡化
C.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 D.儒家伦理观念逐渐强化
2.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 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 )
A.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B.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D.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3.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 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 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原则
4.东汉时期一些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据此推断当时( )
A.儒学开始成为正统学说 B.地方分裂势力坐大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D.察举制度存在弊端
5.明神宗万历皇帝在位48年,他酷爱木匠工艺,在位期间长达28年不上朝,然而明朝国政依然运行如故。这反映出( )
A.君主专制制度在明朝已臻成熟 B.万历皇帝开明治国驭人有道
C.明朝的行政运行机制比较完善 D.丞相居中协调政务运转顺畅
6. 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廷杖)此皆关系朝家纲常,有功名教者,虽见辱殿廷,而朝绅视之,有若登仙”。以上材料说明了当时士大夫
A.视接受廷杖为表达对朝廷忠义的机会 B.以臣服于君主的意见接受廷杖为骄傲
C.认为实施廷杖会损害国家的纲常名教 D.担心君主专制的迫害表现出喜欢廷杖
7、 某专家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这说明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是
A. 重视理论 B. 重视实用 C. 不求甚解 D. 具有理性
8.元代作家夏伯和指出“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君臣如《伊尹扶汤》、母子如《伯俞泣杖》、夫妇如《杀狗劝夫》、朋友如《管鲍分金》……又非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所可同日而语矣。”据此可知作者强调元杂剧
A.注重演绎历史故事 B.达到古代戏曲的高峰
C.呈现世俗化、娱乐化趋势 D.具有伦理教化功能
9.史学家陈旭麓说:“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 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意在说明
A.只有“中体西用”,才能解决内忧外患
B.“中体西用”可以为西学的传入创造条件
C.“中体西用”消除了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分歧
D.国人已经普遍地接受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10.道光帝曾下达如下谕旨:一、烟价在广州已付,军费和商欠不准赔;二、平行礼可以通融;三、香港“暂行赏借”(不是割让),闽、浙沿海暂准通商,但不许长久居住。该谕旨表明清廷( )
A.认可增开香港岛为通商口岸 B.坚持通过朝贡贸易与英国通商
C.拒绝《南京条约》赔款要求 D.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受到冲击
1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妇女允许在军政机构中任职,设‘女馆’……采取措施帮助病残孤寡人;禁止吸食鸦片、裹足、蓄奴和嫖娼等。”太平天国时期的这些举措( )
A.表达了农民阶级的诉求 B.蕴含了民主共和的观念
C.体现了反封建的精神 D.践行了“师夷长技”主张
12.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就某一重大事件电奏清政府:“(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 现在各军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此迁就之计。”这表明( )
A.《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重大危害 B.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
C.中日战争爆发在当时已不可避免 D.清政府在和或战问题上仍举棋不定
13.“(它)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下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中,不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
A.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B.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实行责任内阁制 D.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14.1877年,对西方持否定态度的刘锡鸿作为副使出使英国,抵达伦敦两个月后,他对英国政治评价道:“无闲官,无游民,无上下隔阂之情,无残暴 不仁之政,无虚文相応(应)之事。”据此分析,刘锡鸿( )
A.仍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和儒家价值观
B.肯定了英国政体中体现的民主和法治精神
C.主张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进行全面批判
D.从反对学习西方向支持学习西方制度转变
15.《孔子改制考》出版后,曾经支持变法的管学大臣孙家鼐马上上折弹劾,连对维新不遗余力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大力抨击,至于守旧者则攻击康氏离经叛道并找到了最好的口实。 这反映出( )
A.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B.维新阵营内部因是否立宪发生分歧
C.维新变法遭到清朝官员普遍反对 D.康有为减少变法阻力的策略存在问题
16.列宁在评价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时说:“在亚洲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中,是什么经济必要性使得最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土地纲领能够被人接受呢?这是因为必须摧毁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封建主义。”这反映了( )
A.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在中国占支配地位
B.“平均地权”政策具有很大空想性
C.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
D.俄国革命受到了“平均地权”影响
17.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 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
A.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B.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C.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
D.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18.古代雅典的城市建筑呈现出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格局,街道体系也缺乏规划,城市一直延续到郊区和乡村。富人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惟其如此,雅典人创造了独特的文明。以上材料能说明的是( )
A.城市设计理念 促成雅典的民主政治产生
B.城市设计促使其民主政治出现脱节现象
C.城市设计与其行为和观念形成互动效应
D.城市规划足以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19.罗马帝国前期,法学家的活动十分活跃。他们除了协商国家进行立法和汇编法令的工作,还担负着答复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诉讼,编撰契约合同以及其他法律事项,法学家纷纷著书立说,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相当流行,蔚然成风。材料说明( )
A.罗马法学家拥有了国家立法权 B.法学家的活动推动万民法发展
C.成文法逐渐取代习惯法 D.罗马法已经发展到鼎盛
20.1640年,在英国的议会选举中,许多反对王党(查理一世及其追随者)的人士当选为议员,王党候选人则纷纷落选。这反映出英国当时( )
A.议员普遍具有反封建决心 B.君主政体走向崩溃的趋势
C.君主专制的统治出现危机 D.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确立
21.当各州对西部土地争夺难决的时候,应各州要求,1780年10月邦联国会决定,凡可能割让或转让予合众国的土地,“其日后的处理应符合于合众国的公共利益”。纽约等州因此放弃其西部土地权,使之成为国家的“公共土地储备”。从中得到的借鉴是( )
A.中央扩权有利于缓解各州纠纷 B.联邦制能够维系中央与地方的平衡
C.邦联制有利于强化中央控制力 D.向西扩张领土可提升国家的凝聚力
22.自大革命以来,法国就像一个政治制度的试验 场,君主立宪制、君主制、共和制,循环多变,轮番实行。第三共和国时期,以非武力的争斗成为主要形式,合法斗争成为各阶级、阶层的首选方 式。法国从此稳固了民主共和制。这主要说明( )
A.政治制度的选择过程中必然充斥着暴力斗争
B.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C.和平方式取代暴力才能推进政治制度建设
D.政治制度的确定与完善有时要经过各种尝试
23.达尔文曾说:“尽管人类是一个更先进、更聪明的物种,但人类已经失去了他们特殊的位置,现在已经被视为有机世界的一部分。”这说明达尔文的进化论
A.认为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B.强调了人与其他物种的本质不同
C.不利于人文主义的传播 D.提高了人在整个自然界中的地位
24.意大利学者米兰多拉写到:“世界一旦建成,造物者则希望有人赞赏他的杰作……因此,他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使你能够更好地观察世界上的一切;我创造了你,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否定上帝的绝对权威 B.仍然坚持上帝造人的学说
C.相信理性使人性升华 D.崇尚理性主义及独立判断
25.17世纪自然神论创始人赫尔伯特说:“神造了世界却不照管护理这个世界,任其发展”。认为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在创世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事务,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该观点( )
A.谴责传统宗教的非理性主义 B.强调恪守宗教的原创经典理论
C.成为天赋人权观的理论依据 D.不利于科学发展和文明进步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本卷包括第26题(18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在明代的君巨冲突中,“礼”被抗争之臣反复提及,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礼”与“理”二者相通,士大夫据“礼”成“理”,持守理在君上的政治价值观,理在君上观的背后支撑是天下为公观、法祖观与君德观,这三种观念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接近公理的地位。在士大夫观念中 ,已将顺从与匡救并举当做理想的臣道,并不以服从才主为是。明代士大夫虽因官职不同,具体的政治诉求不同,但就朝廷公共权力的分配这一角度看去,都指向 反对皇权专制极端化。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
——摘编自李佳《论明代的君巨冲突》
材料二 1837年,维多利亚继承了王位。首相墨尔本把女王寝宫中的侍官换成清一色的辉格党贵妇,诱使维多利亚在政治上采取了自由党立场。1839年墨尔本政府在下院多次遭到保守党批评,在围绕政府重要决策投票时,内阁仅获5票多数,墨尔本决定辞职并劝女王及时任命保守党(由托利党演变而来)领袖皮尔任内阁首相。不料皮尔得寸进尺,非要她遣散宫廷中的辉格党贵妇才会出面纽阁。女王愤然回绝,皮尔拒不组阁。 女王丈夫阿尔贝特告诫她:身为立宪君主,面对党争应持不偏不倚的超脱态度;尽量任用能在下院获得多数的人为首相。于是,女王邀请皮尔组阁,历时两年的“寝宫危机”以维多利亚的让步落下帷幕。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君臣冲突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政治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9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君主权力的认识。(3分)
27.(20分)“学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艺”是指七种自由艺术(也是学习课程),即文法学、修辞学(包括雄辩术)、辩证法(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起源于古希腊人、特别是雅典人的日常生活。
材料二 在16—19世纪,除了渊源于古代四艺中的天文学外,力学、地理学、物理、化学、数学等新的学科都巳相继出现。
——[美]布鲁巴克《西方课程的历史发展》
材料三 以下为某中学课程表(1968年5月—1969年)
一 天天读 革命歌曲 代数 运动
二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外语 运动
三 天天读 农业 语文 运动
四 天天读 农业二 代数 运动
五 天天读 语文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六 天天读 外语 军训 运动
(注:“天天读”指读《毛主席语录》;“运动”指体育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七艺“起源于古希腊人,特别是雅典人的日常生活”?(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9世纪出现一系列新学科的经济文化原因是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三,该中学的课程设置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特点,试从国际与国内两方面进行分析。(8分)
(4)结合以上材料,就“学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2分)
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以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 、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 时延伸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盟市,其范围可占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环渤海地区有着深厚的历 史积淀。历史在这里驻足、凝思。
提示:驻足,该地区遭受列强侵略。凝思,中国社会的应对。
要求:用中国近代史实说明“历史在这里驻足、凝思”。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5 BADDC 6-10 ABDBD 11-15 CBAAD 16-20 AACBC 21-25 ADADA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8分,27题20分,28题12分,共50分)
26.(18分)
(1)原因:明代士大夫具有较张的政治原则性,恪守‘礼”念;明代士大夫参政意识提高,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丞相制度被废除,明代君臣缓冲机制的缺失;君主强化权力,对臣下控制日趋严格。(6分)
(2)趋势:政党政治日趋成熟;王权日益缩小,议会权力日渐扩大。下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日益显要。(3分)
影响:进一步打击了英国工权,推动了英国政党政治的发展,有利于英国的政治民主化。(6分)
(3)认识:有主权力受到时代和本国政冶体制的制约,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制度的国家君主权力的大小会有较人差别,随粉时代进步,应对君主权力进行翻约,防止出现独裁专幼现象。(3分,其他答案育之有理亦可》
27.(1)实行直接民主(或民主制度);注重修辞;人文精神产生;流行逻辑与美育。(4分)
(2)经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科技与生产相结合(3分)
文化: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文主义(或理性主义)的影响;地理、物理、化学、数学等知识的进步。(3分)
(3)特点:重视意识形态教育(或政治教育);重视教育与生产相结合;重视体育运动;忽视科学知识;与军事斗 争相结合;个人崇拜等。(任答两点即可) (4分)
原因:国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困难等。(任答一点即可)
国际:外交形势恶化;美国孤立封锁;中苏敌对;冷战;两极格局等。(任答一点) (4分)
(4)看法:知识的价值取决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需求,不同历史时期对知识的重视程度不一样等。(2分)
28.(12分)
19世纪西方列强侵华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大,地理位置重要的渤海湾地区没能逃脱西方列强的蹂躏。(2分)
(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烟台、营口、天津作为通商口岸被迫向列强开放,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向北部沿海延伸。
(事件名称、内容、影响各1分,共3分)
(2)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进攻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攻占威海卫,继而又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渤海湾地区,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分)
(事件名称、内容、影响各1分,共3分)
(3)在西方列强侵略渤海湾地区过程中,中国人民和统治者有过反思和反抗。洋务运动为加强海防,建成北洋海军等三支舰队,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八国联军侵华时,在山东发起的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但最后在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下失败。(把两件大事名称、结果叙述清楚:4分)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周礼•考工记》将城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城”;第二级为“诸侯城”;第三级为 “都”,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在城隅高度上,规定王官“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官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
A.井田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分封制
2、《尚书》记载:“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经,法律规定)”。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由此可见,两则材料都( )
A.违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
C.表明了法律的宽松灵活 D.反映了重罪轻判的理念
3、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再到“履至尊而制六合”这一系列变化说明了( )
A.中央集权政治模式形成的趋势 B.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
C.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D.从分邦建国到设置郡县
4、在中国古代,常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 令”的做法,体现的是以皇权为代表的个人立法与决策。这种决策程序开始有所改观的是( )
A.汉初的内外朝制度 B.明朝内阁
C.宋代两府三司制度 D.隋唐三省体制
5、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中央集权与高效行省兼顾
C.加强中央集权 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
6、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紧传递。这表明( )
A.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 B.“廷寄”的内容是由军机处决定的
C.“廷寄”的出现是专制皇权加强的表现 D.“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7、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
A.改土归流始于清初,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管理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C.行省制是满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8、公民大会是全体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出席参加的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委员会、陪审法庭、执政官统统隶属于它,对它负责。公民大会的决议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直接民主 B.民主监督 C.主权在民 D.依法执政
9、恩格斯指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不包括( )
A.罗马法注重调节经济关系,法律程序严谨
B.罗马法中包含公民人人平等,公正之上的法律观念
C.近代资产阶级需要法律维护其利益
D.罗马法不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
10、1840年英国诞生世界上最早的“黑便士”邮票,以维多利亚女王登基时的侧面肖像为画面。1878年(光绪四年)中国首枚邮票大清“龙票”诞生。观察这两幅邮票的画面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英国政体对晚清 产生重要影响 B.两国都受王权思想的影响
C.中国的专制制度已经开始 D.两国的政治民主化水平相近
11、甲午战争后,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条陈反对议和。朝霞林院侍读奎华等一百五十五人联名上书认为“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丰田、吉林、黑龙江),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材料表明这些朝臣和士大夫们( )
A.“天朝上国”观念受到严重冲击 B.认为英法俄是继日本后侵华的主要敌人
C.充分认识到签订条约后的严重后果 D.强烈要求变法图强
12、1919年1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创办《新潮》月刊,提出以下基本目标:一、“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心”;二、“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1919年5月罗家伦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著名口号。这突出表明( )
A.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斗争旗帜
B.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前期发挥主力军作用
C.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
D.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13、1926年7月,国民政府的《北伐宣言》称:“本党于此时机,熟察前因后果,深知中国人民困苦之根本原因,在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卖国军阀……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之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国民政府”指南京国民政府 B.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C.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行动方针 D.奠定了国共合作的基础
14、1927年12月瞿秋白在《武装暴动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现时的阶段,显然到了工农武装暴动的时期……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符合材料中“特点”的是( )
A.建立工农联盟,推翻北洋军阀 B.发动秋收起义,建立红色政权
C.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 D.纠正左倾错误,迎接革命高潮
15、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中央就确立了“持久消耗战略”,提出“以空间换时间”“一心一德抗战下去,以承接中国问题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由此可见,其与中共提出的“持久战”方略最大的不同在于( )
A.准备作出巨大的牺牲换取胜利 B.依靠外部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
C.配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D.单纯的依靠政府和军队消极抗日
16、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这一决定( )
A.加强了人民民主监督作用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表明我国民主制度的完善 D.利于强化依法执政理念
17、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样修订的原因( )
A.宪法的修订要遵循民主法治的原则
B.1954年宪法最具有权威性
C.““””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8、2004年5月,针对陈水扁连任台 湾“总统”的严峻形势,大陆发表严正声明,对台独势力发出警告,并首次提出了“共谋两岸和平发展”的概念。这反映出中国大陆( )
A.改变了对台独的一味包容 B.进一步完善“和平统一”方针
C.始终坚持“和平统一”方针 D.对台湾方针政策开始理性化
19、《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的条约,条约有效期为30年。新中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这反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不结盟
C.独立自主 D.另起炉灶”
20、1973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时说:“我跟一个外国朋友谈过,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1974年1月,在会见日本外务大臣大平正芳时进一步提出了“一大片”的构想 ,即指“一条线”周围的国家,这说明当时( )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完全改变了对美霸权主义的认识
C.和平力量增长,战争力量消除 D.中国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21、1689年,英国议会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即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任期不得超过三年,国王威廉三世立即予以否决。直到1694年,出于对外战争的需要,威廉三世才签署了此法案。《权利法案》也是在光荣革命发生后一年多在议会通过的。在此期间,国王还在与贵族讨价还价。说明当时的英国( )
A.国王意志决定立法 B.王权大于法律和议会
C.君主专制体制尚存 D.君主立宪制尚待完善
22、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写道:“每个州都向国会选派两名参议员,而众议院的议员人数则按人口比例规定。根据这样的规定,现在纽约州有40名众议员,但只有两名参议员;而特拉华州有两名参议员,但只有一名众议员。因此,特拉华州与纽约州在参议院平等;而在众议院,纽约州的影响是特拉华州的40倍。”该政治现象( )
A.反映出当时美国各州政治地位不平等 B.说明联邦政府结构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C.是联邦主义与邦联主义相调和的产物 D.表明美国国会议员均由间接选举产生
23、“(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 )
A.《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B.英国《权利法案》
C.美国1787年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24、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 )
A.首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 B.行政权对帝国立法权的控制
C.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 D.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
25、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
A. 有历史观引导 B. 为现实服务 C. 与时俱进 D. 充分掌握史实
二.非选择题(26题20分,27题12分,28题18分,共50分)
26、(18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期国家的官制是建立在亲贵合一的基础上的,血缘亲族是任官的先决条件,世袭罔替,代代相承。在那种贵族参政、议政、辅政的情况下,官的权力界限也不分明。如西周主管政务的卿事寮可以辅政,也可以将兵作战,也可以主持重要的祭祀大典;而太史寮也可以辅 政、将兵。官有一定的分工,但不够清晰严格,这是贵族政治的必然现象。
——韦庆远《中国官制史》
材料二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 ,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三 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
——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年)
材料四 根据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 以否认”……19世纪中期,随着议会制度的不断改革,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在进行。1853年发表的《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为建立现代文官制绘制了蓝图。1870年的枢密院令以此为蓝本建立文官制,规定以考试和业绩作为文官录用和晋升的依据。文官制的建立纠正了政党政治中政治分赃的弊病,同时也使国家政策有连续性,不因政府变迁而中断行政过程。
——摘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 学知识,说明秦朝的中央官制与西周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材料二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6分)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观点提出的原因。(5分)
(4)根据材料四,归纳英国选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并与材料三相比指出中英两国改革的本质有何不同。(5分)
27、(12分)阅读材料后回答。
材料 191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湘江评论》连载毛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文中对辛亥革命作了生动地描述并指出:辛亥革命使人们有了“一层觉悟”,这就是“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 。人们应该有话敢说,有事敢做。同时又指出,虽然辛亥革命所持之“主义”,是为一般民众所赞成的,但革命行动本身,却缺乏广大民众的参与,没有建立起“民众的大联合”。
——据鲁振祥《孙中山•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毛泽东半个世纪论说 述要》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辛亥革命的社会价值”自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28、(18分)民主与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大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恩格斯说:“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美国)国会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可以制裁以州为基础的派别活动,防止州与州之间的恶性竞争,并将为各州的民主政体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宪法也让各州以种种方式保留了自己的主权,……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梭伦改革中是如何体现恩格斯的论述?试分析该措施的主要历史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特征。简述其具体表现。(5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革命党人为制约权力进行了哪些方面的设计?结果如何?(5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5小题,共50分)
1-5 DBADB 6-10 CDCDB 11-15CCBCB 16-20 DABDD 21-25DCABC
2 6.(1)变化:标准发生变化:由西周的按血缘关系世袭变为秦朝皇帝按才德任命;职权变化:由西周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变为秦朝时中央的三公分工职权分明。(4分)
(2)变化: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2分)
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公平公正;有利重学风气形成;促进了诗歌的繁荣。(答任意4点给4分)(4分)
(3)变法必从设学堂开始,设学堂必从废科举开始。(或废科举,设新式学堂)(2分)
原因:科举制度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深,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培养新式人才的需要。(3分)
(4)背景:中国科举制的影响;英国完成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民主基础逐渐扩大, 民主制度不断健全。(3分)
本质:英:体现公平,健全民主制度;中:维护统治,加强封建专制。(2分)
27.(12分)示例
论题: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阐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言之有理即可)
分值 要求
10~12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引用1~2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7~9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
4~6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较明确。
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
0~3 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
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
28.(1)措施:财产等级制;(2分)
影响:打击了氏族贵族的统治;扩大了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2分)
(2)关系:分权制衡(2分)
表现: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联邦国家内部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之间;具有立法权的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3分)
(3)设计:明确主权在民原则;召开参议会,通过《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3分)
结果: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国会和《临时约法》成为民主共和的象征。(2分)(说明:建立民主的原则、确定民主的程序、制订民主的法律制度、民主法制的实践及其效果)
(4)认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多元化;民主和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政治体制建设需要结合国情;人类文明相互借鉴。(1点2分,任答两点,4分)
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周礼•考工记》将城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城”;第二级为“诸侯城”;第三级为 “都”,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在城隅高度上,规定王官“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官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
A.井田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分封制
2、《尚书》记载:“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经,法律规定)”。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由此可见,两则材料都( )
A.违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
C.表明了法律的宽松灵活 D.反映了重罪轻判的理念
3、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再到“履至尊而制六合”这一系列变化说明了( )
A.中央集权政治模式形成的趋势 B.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
C.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D.从分邦建国到设置郡县
4、在中国古代,常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 令”的做法,体现的是以皇权为代表的个人立法与决策。这种决策程序开始有所改观的是( )
A.汉初的内外朝制度 B.明朝内阁
C.宋代两府三司制度 D.隋唐三省体制
5、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中央集权与高效行省兼顾
C.加强中央集权 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
6、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紧传递。这表明( )
A.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 B.“廷寄”的内容是由军机处决定的
C.“廷寄”的出现是专制皇权加强的表现 D.“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7、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
A.改土归流始于清初,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管理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C.行省制是满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8、公民大会是全体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出席参加的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委员会、陪审法庭、执政官统统隶属于它,对它负责。公民大会的决议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直接民主 B.民主监督 C.主权在民 D.依法执政
9、恩格斯指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不包括( )
A.罗马法注重调节经济关系,法律程序严谨
B.罗马法中包含公民人人平等,公正之上的法律观念
C.近代资产阶级需要法律维护其利益
D.罗马法不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
10、1840年英国诞生世界上最早的“黑便士”邮票,以维多利亚女王登基时的侧面肖像为画面。1878年(光绪四年)中国首枚邮票大清“龙票”诞生。观察这两幅邮票的画面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英国政体对晚清 产生重要影响 B.两国都受王权思想的影响
C.中国的专制制度已经开始 D.两国的政治民主化水平相近
11、甲午战争后,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条陈反对议和。朝霞林院侍读奎华等一百五十五人联名上书认为“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丰田、吉林、黑龙江),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材料表明这些朝臣和士大夫们( )
A.“天朝上国”观念受到严重冲击 B.认为英法俄是继日本后侵华的主要敌人
C.充分认识到签订条约后的严重后果 D.强烈要求变法图强
12、1919年1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创办《新潮》月刊,提出以下基本目标:一、“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心”;二、“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1919年5月罗家伦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著名口号。这突出表明( )
A.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斗争旗帜
B.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前期发挥主力军作用
C.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
D.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13、1926年7月,国民政府的《北伐宣言》称:“本党于此时机,熟察前因后果,深知中国人民困苦之根本原因,在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卖国军阀……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之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国民政府”指南京国民政府 B.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C.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行动方针 D.奠定了国共合作的基础
14、1927年12月瞿秋白在《武装暴动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现时的阶段,显然到了工农武装暴动的时期……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符合材料中“特点”的是( )
A.建立工农联盟,推翻北洋军阀 B.发动秋收起义,建立红色政权
C.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 D.纠正左倾错误,迎接革命高潮
15、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中央就确立了“持久消耗战略”,提出“以空间换时间”“一心一德抗战下去,以承接中国问题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由此可见,其与中共提出的“持久战”方略最大的不同在于( )
A.准备作出巨大的牺牲换取胜利 B.依靠外部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
C.配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D.单纯的依靠政府和军队消极抗日
16、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这一决定( )
A.加强了人民民主监督作用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表明我国民主制度的完善 D.利于强化依法执政理念
17、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样修订的原因( )
A.宪法的修订要遵循民主法治的原则
B.1954年宪法最具有权威性
C.““””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8、2004年5月,针对陈水扁连任台 湾“总统”的严峻形势,大陆发表严正声明,对台独势力发出警告,并首次提出了“共谋两岸和平发展”的概念。这反映出中国大陆( )
A.改变了对台独的一味包容 B.进一步完善“和平统一”方针
C.始终坚持“和平统一”方针 D.对台湾方针政策开始理性化
19、《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的条约,条约有效期为30年。新中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这反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不结盟
C.独立自主 D.另起炉灶”
20、1973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时说:“我跟一个外国朋友谈过,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1974年1月,在会见日本外务大臣大平正芳时进一步提出了“一大片”的构想 ,即指“一条线”周围的国家,这说明当时( )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完全改变了对美霸权主义的认识
C.和平力量增长,战争力量消除 D.中国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21、1689年,英国议会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即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任期不得超过三年,国王威廉三世立即予以否决。直到1694年,出于对外战争的需要,威廉三世才签署了此法案。《权利法案》也是在光荣革命发生后一年多在议会通过的。在此期间,国王还在与贵族讨价还价。说明当时的英国( )
A.国王意志决定立法 B.王权大于法律和议会
C.君主专制体制尚存 D.君主立宪制尚待完善
22、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写道:“每个州都向国会选派两名参议员,而众议院的议员人数则按人口比例规定。根据这样的规定,现在纽约州有40名众议员,但只有两名参议员;而特拉华州有两名参议员,但只有一名众议员。因此,特拉华州与纽约州在参议院平等;而在众议院,纽约州的影响是特拉华州的40倍。”该政治现象( )
A.反映出当时美国各州政治地位不平等 B.说明联邦政府结构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C.是联邦主义与邦联主义相调和的产物 D.表明美国国会议员均由间接选举产生
23、“(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 )
A.《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B.英国《权利法案》
C.美国1787年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24、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 )
A.首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 B.行政权对帝国立法权的控制
C.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 D.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
25、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
A. 有历史观引导 B. 为现实服务 C. 与时俱进 D. 充分掌握史实
二.非选择题(26题20分,27题12分,28题18分,共50分)
26、(18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期国家的官制是建立在亲贵合一的基础上的,血缘亲族是任官的先决条件,世袭罔替,代代相承。在那种贵族参政、议政、辅政的情况下,官的权力界限也不分明。如西周主管政务的卿事寮可以辅政,也可以将兵作战,也可以主持重要的祭祀大典;而太史寮也可以辅 政、将兵。官有一定的分工,但不够清晰严格,这是贵族政治的必然现象。
——韦庆远《中国官制史》
材料二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 ,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三 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
——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年)
材料四 根据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 以否认”……19世纪中期,随着议会制度的不断改革,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在进行。1853年发表的《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为建立现代文官制绘制了蓝图。1870年的枢密院令以此为蓝本建立文官制,规定以考试和业绩作为文官录用和晋升的依据。文官制的建立纠正了政党政治中政治分赃的弊病,同时也使国家政策有连续性,不因政府变迁而中断行政过程。
——摘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 学知识,说明秦朝的中央官制与西周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材料二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6分)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观点提出的原因。(5分)
(4)根据材料四,归纳英国选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并与材料三相比指出中英两国改革的本质有何不同。(5分)
27、(12分)阅读材料后回答。
材料 191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湘江评论》连载毛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文中对辛亥革命作了生动地描述并指出:辛亥革命使人们有了“一层觉悟”,这就是“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 。人们应该有话敢说,有事敢做。同时又指出,虽然辛亥革命所持之“主义”,是为一般民众所赞成的,但革命行动本身,却缺乏广大民众的参与,没有建立起“民众的大联合”。
——据鲁振祥《孙中山•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毛泽东半个世纪论说 述要》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辛亥革命的社会价值”自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28、(18分)民主与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大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恩格斯说:“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美国)国会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可以制裁以州为基础的派别活动,防止州与州之间的恶性竞争,并将为各州的民主政体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宪法也让各州以种种方式保留了自己的主权,……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梭伦改革中是如何体现恩格斯的论述?试分析该措施的主要历史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特征。简述其具体表现。(5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革命党人为制约权力进行了哪些方面的设计?结果如何?(5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5小题,共50分)
1-5 DBADB 6-10 CDCDB 11-15CCBCB 16-20 DABDD 21-25DCABC
2 6.(1)变化:标准发生变化:由西周的按血缘关系世袭变为秦朝皇帝按才德任命;职权变化:由西周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变为秦朝时中央的三公分工职权分明。(4分)
(2)变化: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2分)
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公平公正;有利重学风气形成;促进了诗歌的繁荣。(答任意4点给4分)(4分)
(3)变法必从设学堂开始,设学堂必从废科举开始。(或废科举,设新式学堂)(2分)
原因:科举制度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深,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培养新式人才的需要。(3分)
(4)背景:中国科举制的影响;英国完成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民主基础逐渐扩大, 民主制度不断健全。(3分)
本质:英:体现公平,健全民主制度;中:维护统治,加强封建专制。(2分)
27.(12分)示例
论题: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阐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言之有理即可)
分值 要求
10~12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引用1~2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7~9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
4~6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较明确。
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
0~3 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
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
28.(1)措施:财产等级制;(2分)
影响:打击了氏族贵族的统治;扩大了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2分)
(2)关系:分权制衡(2分)
表现: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联邦国家内部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之间;具有立法权的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3分)
(3)设计:明确主权在民原则;召开参议会,通过《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3分)
结果: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国会和《临时约法》成为民主共和的象征。(2分)(说明:建立民主的原则、确定民主的程序、制订民主的法律制度、民主法制的实践及其效果)
(4)认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多元化;民主和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政治体制建设需要结合国情;人类文明相互借鉴。(1点2分,任答两点,4分)
下学期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试卷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