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历史>

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试题

诗盈分享

  学习了历史对我们在学习文化知识是非常有用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看看高二历史,欢迎大家来参考吧

  高二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1.“民主”一词起源于希腊文,由“德谟”和“克拉西”两个词合成。前一个词是“人民”的意思,后一个词是“权力”和“统治”的意思,即人民的权利、人民的统治之意。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这一概念,用来表述希腊城邦的一种政治实践。在梭伦统治时期最能体现上述民主含义的改革措施是( )

  A.实行陶片放逐法 B.为公职人员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D.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2.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是独立存在的“公民”。在梭伦改革中,有利于巩固这一基础的措施是( )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

  C.确立财产等级制 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3.梭伦进行民主改革时,贵族会议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力似乎并未被削弱。梭伦如此改革的动机,正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如同以两支强劲的锚稳定处在风暴中的船”。由此分析,梭伦倡导的民主( )

  A.是加强统治的手段 B.以缓和阶级矛盾为最终目的

  C.主要目的是协调贵族之间的矛盾 D.旨在使奴隶主贵族垄断一切权力

  4.古雅典城邦的克利斯提尼执政期间,极力发展梭伦的政策,为了促进雅典政治制度进一步民主化,减少政治混乱,以民主的方法反对民主的敌人,他特意设立了( )

  A.五百人议事会 B.民众法庭 C.陶片放逐法 D.平民保民官

  5.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共有陪审员6000人、议事会成员500人、各种官吏700人、弓箭手1600人、骑士1000人、卫士1000人、重装步兵2500人;每天领取津贴的公职人员多达2万,占公民人口总数的1/2。陪审员虽属兼职,但每人每年花在案件审判上的时间约为150—200天。这反映了(  )

  A.雅典民主制度的成本巨大 B.“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C.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雅典人参与政治的能力强

  6.“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是产生民主制度的根源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7.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都创造了不同类型的辉煌灿烂的文明,这种不同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地理环境的不同:中华文明产生于大河流域,而希腊文明产生于蓝色的海洋

  B.公民素质的不同:古代中国人的参与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远远落后于古代希腊

  C.政治制度的不同:古代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而古代希腊实行民主制度

  D.经济制度的不同: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发达,而古希腊商品经济发达

  8.古代希腊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其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海外流放生活痛苦不堪 B.希腊缺少民主法治精神

  C.城邦是个人荣誉的源泉 D.希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9.古代希腊公共空间发达,至今尚存的神庙、露天剧场、体育场等即是证明,但私人空间却备受限制,如公民不参加“共餐”即丧失公民权。据此可知,古代希腊( )

  A.人人享有平等的参政权 B.个人生活完全从属于城邦

  C.公民权缺乏法律的保障 D.重视公民参政意识的培养

  10.史载:公元前6世纪中叶,罗马第六代王塞尔维乌斯将原来按照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3个氏族部落分为4个城区部落和15(或16)个乡村部落,规定凡在地域部落登记入册的自由民都获得公民权。这一改革( )

  A.汲取了雅典梭伦改革的精髓 B.增强了罗马国家公民的力量

  C.是罗马国家法制建设的开端 D.刺激了罗马国家的对外扩张

  11.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 )

  A.铁犁牛耕的使用   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

  C.各诸侯国的变法 D.分封制解体

  12.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客观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13.春秋时期,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这表明( )

  A.九品中正制形成 B.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

  C.察举制开始形成 D.科举制开始形成

  1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统一度量衡 D.奖励军功

  15.南朝人名常有寓意。如文学家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其中“昉”暗寓任氏为北方齐地高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堆”比喻他为南方阜上的鸟,一飞冲天。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  )

  A.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汉族人大量北迁

  C.魏晋南北朝时期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状态

  D.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统一的状况

  16.历史学家认为,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但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

  A.重文轻武的思想 B.科举制的完善 C.理学的兴起 D.事权的分割

  17.学者余英时认为:自宋代以降,君权的绝对化愈演愈烈,相形之下,相权则愈来愈弱;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时代。宋朝削弱宰相职权的方式是( )

  A.以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分割相权 B.设刺史监督宰相

  C.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D.设置内阁分割宰相的决策权

  18.宋代,地方长官没有正式的特定设置,而由临时差遣的中央官担任,所以地方官多是“以某官知某州(府、县)事”,意思是“暂去管某州某府某县的事”。这说明宋代( )

  A.注重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B.地方管理体制日趋混乱

  C.中央权力得到加强   D.地方自治权力有所增强

  19.“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D.派遣文官担任知州

  20.有学者研究(宋本)《清明上河图》发现,图中汴京城墙上没有一个守卫,也没有任何城防工事,整座城市只沉浸在浓厚的商贸气氛中。这一细节传递出的信息是(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国防意识日趋淡漠

  C.城市布局市坊分开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1.《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人饥,殍馑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义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的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A.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D.政府无偿救济,力求社会公平

  2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以人文主义精神推动社会发展。下列说法能反映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内涵的是( )

  A.“赎罪券可以使人的原罪得到赦免” 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C.“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D.“教皇的救赎使人得救”

  23.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这里的第一个“权威”是指( )

  A. 上帝 B. 罗马教皇 C. 马丁•路德 D. 贵族

  24.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

  25.在高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中,如果老师要同学们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那么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够准确的是( )

  A.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B.从专制到政治民主

  C.从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制 D.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材料题(第1题14分,第2题10分,第3题12分,第4题14分,共50分)

  1.(14分)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 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三 保甲之法,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为保,保丁皆授以弓弩,教之战阵。……自是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1)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有利于推进公平正义、社会进步?(4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是怎样限制原有特权,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的?

  (4分)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4分)

  (4)结合商鞅悲惨的个人命运和王安石被迫辞职的结局,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2分)

  2.(10分) “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

  ——《魏书•成淹传》

  材料二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

  材料四 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写出所用材料的序号。)

  (4分)

  (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概括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所持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该观点。(6分)

  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宋恕等人认为:“盖欲化除文武满汉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礼、乐之学,必自改试令始。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则曰: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其原由为:“盖耳目不新,则精神不振,主持不彰,则趋慕不一”。康有为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故“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摘自刘力《衣冠之制的解体:中国传统服饰的近代化》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开始流行列宁装等,“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女孩子喜欢穿俄国风情的“布拉吉”。1978年以来,人们服装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大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和连衣裙开始流行于市民的生活中。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唐装旗袍开始走向世界,中国服装在全球受到注目和尊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改易服饰”的核心思想。(2分)

  (2)20世纪50年代“列宁装”的流行反映出新中国在外交方面、社会经济方面各有何特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中国服饰变化的原因。(10分)

  4.(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材料二 第36条 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第86条 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九十五条论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天主教会遭到普遍反对的原因。(6分)

  (2)宗教改革前欧洲人民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为什么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出现?(4分)

  (3)分析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的实质和意义。(4分)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A C A A D C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B B C D C C D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C B D C

  二、材料题

  1.(14分)(1)实行法治;奖励军功;奖励耕织;推行县制。(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2)实行免役法,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2分)推行方田均税法,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贫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2分)

  (3)都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管理;(2分)都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2分)

  (4)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难,需要改革家付出代价甚至流血牺牲。(2分)

  2.(10分)(1)赞成派:材料一、三;(2分)反对派:材料二、四。(2分)

  (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2分)。

  评价:(以下两种观点任选其一)

  观点一:该观点正确(1分)。北魏推行“汉化”政策使其放弃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最终导致政权灭亡(3分)。

  观点二:该观点错误(1分)。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措施无关。“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原地区的开发,为后来隋统一奠定了基础。(3分)。

  3.(12分)(1)思想:“易西服”是政治改革的开端和关键。(2分)

  (2)特点:与苏联结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分)建国初,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2分)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改善;人们思想解放,审美观念多元化;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扩大。

  (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4.(14分)(1)原因:罗马天主教会维护欧洲反动的封建统治;阻碍西欧国家实现民族统一;对人民群众进行欺诈和无耻掠夺;阻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损害世俗王权和贵族的利益。(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2)原因:中世纪的西欧,罗马天主教会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的神权统治;(2分)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2分)

  (3)实质: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2分)意义: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是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2分)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参考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项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孔子就是‘礼乐’的坚决维护者。他在评价乐舞中的《大武》时,认为“尽美矣,未尽善矣”,对其中充斥的暴力内容给予否定。这说明礼乐制度初创时孔子赋予“乐”的主要功能还有

  A.教化  B.娱乐   C.传播文化    D.发展音乐

  2.顾炎武说:“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顾炎武主要是想阐明

  A.分封制的危害  B.封建社会的反动

  C.郡县制阻碍经济发展    D.郡县制容易产生暴政

  3.东汉王充《论衡•是应》:“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这表明

  A.东汉之前我国还没有发明指示方向的仪器

  B.最迟 到东汉时期我国已经发明了指示方向的仪器

  C.东汉以前我国已经在航海中使用指示方向的仪器

  D.东汉时期我国在内河航海运中使用了指示方向的仪器

  4.唐朝初期,中书省、门下省分别负责起草和审议皇帝的诏书。但是,到了唐朝后期,这两个机构合署办公,变成了一个机构,称为中书门下。引发这种变化的因素是

  A.行政效率  B.权臣专权   C.精简机构   D.中央权力削弱

  5.通过《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1943年,美国和英国放弃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这表明

  A.中国取得了独立自主地位  B.抗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C.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D.民族平等原则在世界得到普遍认同

  6.右图为太平天国发给农民的田凭(土地所有权证)。这表明太平天国

  A.已经转变成为新的封建政权  B.在农村开始实施《天朝田亩制度》

  C.彻底放弃了最初的革命理想  D.把现实问题看得高于理想问题

  7.“中学”和“西学”谁为体用在中国争论了上百年,“中学”和“西学”在中国相互竞争、相互渗透也有上百年。其中使“西学”对中国影响最大、使“中学”在中国受到冲击最大的是

  A.维新变法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新民主主义革命

  8.甲午战争爆发后,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战争开始后,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清政府的策略

  A.延缓了日军的军事进攻  B.使清军在战场上更加被动

  C.有利于中国抗击日本的进攻    D.主和是正确的外交策略

  9.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提供了 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10.在纪念五四运动一周年时,胡适说,“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是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的。”他提醒学生说:“我们不要忘记:这种运动是非常的事,是变态的社会里不得已的事,但是他又是很不经济的不幸事。”在这里,胡适强调

  A.五四运动的爆发的必然性 B.中国缺乏民主政治的土壤

  C.政府的专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D.学生应该用理性务实的方式救国

  11.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国民党同意我党提出的五项要求的情况下,做到四项保证:共产党愿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 ,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中国共产党提出上述保证的主要原因是

  A.红军已经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B.共产党和根据地取得了的合法地位

  C.中日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主要矛盾 D.日军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12.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西藏自治区成立所依据的法律文件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D.毛泽东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

  13.教育公平是衡量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下列措施或制度更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是

  A.隋唐以来实行的科举制

  B.清朝末年颁布新的学制,全面建立新式学校

  C.新中国初期教育面向工农开放,进行扫盲教育

  D.1977年以来恢复并长期实行高考制度

  14.1978年,邓小平曾说:“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跟着变。”邓小平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克服干部队伍中的官僚主义错误  B.用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群众行为

  C.强化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意识  D.尽快走上依法治国的道路

  15.1980年,当时的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蒋经国在回答美国人士提问时说:“大陆是中国领土,凡伤害中国同胞者,皆为中华民族敌人。”材料表明蒋经国:

  ①希望维护民族利益  ②希望实现国家统一

  ③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④倾向于接受“一国两制”方针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16.下表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建交情况表。其中1969年后的十年间与中国建交国家迅速增加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国力的增强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

  C.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的缓和    D.两大阵营对立关系的缓和

  17. 苏格拉底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苏格拉底这些话 的政治意图是

  A.反对轮番而治 B.提倡妇女参政 C.主张人民主权 D.宣扬人文精神

  18.罗马法规定,原告如有诈欺、胁迫等情事,被告如有可原宥(原宥,宽大处理)的错误,虽程式书中未列有抗辩,承审员也有权减免被告的责任。这表明罗马法

  A.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B.特别重视证据的作用

  C.用法律手段防止司法不公    D.贯彻了诚信原则

  19.“欧洲则普遍认为,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天下大乱。……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世上多添一项王冠。然而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此观点旨在强调

  A.华盛顿没有顺应历史潮流 B.欧洲尚不适宜采用近代民主体制

  C.华盛顿的选择会冲击君主制度 D.华盛顿的选择有助于美国的稳定与发展

  20.随着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的确立和完善,被描述为“集体领导”体制的政治体制在西方主要国家确立。西方“集体领导”主要体现在

  A.议会掌握立法权和监督权 B.政府首脑由选举产生

  C.公民普遍取得了选举权    D.实行多党制和党派监督

  21.1884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共和国总统”。该条款反映了

  A.君主派复辟活动的猖狂 B.共和派的政治侥幸心理

  C.君主派影响力基本丧失 D.法国共和体制初步巩固

  22.恩格斯在1895年4月3日致信给保尔•拉法格(社会主义运动者)说:“李卜克内西(社会主义运动者)刚刚和我开了一个很妙的玩笑。他……摘引了(恩格斯的文章)所有能为他的、无论如何是和平的和反暴力的策略进行辩护的东西。……但我谈的这个策略仅仅是针对今天的德国,而且还有重大的附带条件。对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来说,这个策略就不能整个采用。就是对德国, 明天它也可能就不适用了。”这说明恩格斯

  A.和平的合法斗争可以有条件开展 B.放弃了《共产党宣言》中暴力革命原理

  C.强调暴力革命是革命唯一的方法  D.只有德国具备无产阶级合法斗争的条件

  23.美国总统杜鲁门(1945年)说:“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恺撒、成吉思汗、路易十四、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拟。”这说明

  A.美国推行霸权政策 B.美国要以武力征服世界

  C.美苏同盟关系破裂 D.美国要同苏联进行合作

  24.“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 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 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A.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 “冷战”时期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25.某论文的中心词主要有“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苏联解体”。此论 文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美国霸权地位的崩溃 B.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C.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共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汉朝时期,对外国人以“宾客”相待。接待外国人热情,有礼。接待外国人的地方叫“固鸿胪”,接待外国人的导游翻译叫“译官”。唐朝时期,中国人对他们也极为有礼。外国人云集的地方,人们称之为“鸿胪寺”,接待外国人的地方叫“礼宾院”,对外国人也是以“宾客”相待的。明清时期称日本为“倭寇”,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受日本侵略,称日本人为“小日本”,“东洋鬼子”。称西方人为“洋夷”、“洋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称西方人为“洋鬼子”、“外国佬”。就是大清皇帝致英王的“上谕”中,也称外国人为“外夷”。清朝的老百姓还管洋人叫“红毛”。

  材料二 历史上,各国对中国有过各式各样的称谓。如:1.Seres(丝国):也称塞里斯,古希腊和罗马对中国西北地区及其居民的称呼,意思是“丝的”或者“丝来的地方”。2.China:中国的英文名是China,陶瓷在英文中也是china。3.Chi nk(清国人):源于清朝的“Ching”,在英文的俚语中也是中国人的意思,但带有贬义的味道。4.Chinees(西内逊):“西内逊”是荷兰语中专指华人的词,也含着对中国的贬义,这是由于那时中国的老弱、保守、落后。近代的西方人还有把中国人称为“中国佬”、“中国猪”、“黄祸”、“支那”,等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到近代中国对外国人态度的变化。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称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大革命前二十年,社会财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增加,“公共繁荣在大革命后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大革命以前20年中那样发展迅速。”

  一方面是一个民族,其中发财欲望每日每时都在膨胀;另一方面是一个政府,它不断刺激这种新热情,又不断从中作梗,点燃了它又把它扑灭,就这样从两方面催促自己的毁灭。”

  国家一直在进步。旧贵族丧失了原有的政治权力,但他们获得了丰厚的补偿,免缴了大部分的公共捐税;资产阶级则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旧贵族竭力维护自己的既有特权,新资产阶级则竭力为自己谋取新特权。唯独农民,在新时代没有得到任何好处,相反,他们被抛弃在死寂的农村,权益无人过问,压迫则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路易十四以后的朝代中,政府每年都现身说法,告诉人民对私有财产应持轻视态度。18世纪下半叶,当公共工程尤其是筑路蔚然成风时,政府毫不犹豫地占有了筑路所需的所有土地,夷平了妨碍筑路的房屋。桥梁公路工程指挥从那时起,就像我们后来看到的那样,爱上了直线的几何美;他们宁肯穿过无数不动产,也不愿绕一个小弯。在这种情况下被破坏或毁掉的财产总是迟迟得不到赔偿,赔偿费由政府随意规定,而且经常是分文不赔。”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 大革命》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工资收入状况

  1851年与1755年相比,18种行业名义工资及增幅表明,农业工人、棉纺织业工人,印刷行业工人和造船行业工人属于低增幅层,名义工资收入增幅61.3%—69.6%;律师、职员、医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学者属于高增幅层,同比增幅达234%—695.5%;其余行业均属中增幅层,同比增长约在92.8%—190.6%之间。

  1755—1851年英国工人(所有行业工人)实际工资收入状况指数(1851年为100)

  时间 1755 1781 1797 1805 1810 1815 1919 1827 1835 1851

  指数 42.74 39.2 42.48 40.64 39.4 40.7 46.1 58.69 69.3 100

  ——田志勇《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从实际工资的角度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03期第34~39页)

  阅读后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法国大革命前夕存在的严重的社会问题。(5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不同社会群体经济地位的影响。(5分)

  (3)分析上述材料所反映现象产生影响的共通之处。(3分)

  28.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中国人民站起来 了”并非只有“民族”的含义,“民权”的含义恐怕更重要,如果民权主义不能实现,最多只能说“中国站起来了”,那和“人民站起来了”还是大有区别的。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仅从简单的语义上讲,也应该是两者的共同实现。争取民族、民生、民权的斗争,应该说是同时开展的。中国人争取民权的历史,却并不比为民族、民生的斗争晚。

  ——秦晖《民族主义的实践:中国“站起来了”的历程》

  材料二 两次“站队”(指参加世界大战的一方),对中国国家权益的增进是非常显著的。二战时的“站队”,使中国成了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当时俗称“五强”),这是迄今体现“中国站起来”的最大标志性事件。而一战时“站队”的收获,也无法与二战相比,但也很重要:中国借宣战之机,一举废除了对德奥两国的所有旧条约,不仅终止了德国在华扩张的势头,也开启了此后废约外交的先河。而随着巴黎和会上被忽视的中国权益在华盛顿会议上得到重视,中国不仅确实收回了德国遗下(山东)的侵华权益,并且顺势开启了持续的普遍“废约”“改约”谈判,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时,中国虽然拒签和约,但仍以战胜国身份,以参加“一战”和巴黎和会为契机,开始介入国际事务,参与多边政治游戏,并在国际联盟中积极活动,与清末中国的国际孤立(庚子时甚至是国际厌弃)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秦晖《民族主义的实践:中国“站起来了”的历程》

  阅后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基本内涵。(2分)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一战”和“二战”在推动“中国站起来”方面所起的作用。(6分)

  (3)“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主要依据有哪些?(5分)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作为一个务实的政治家,阿登纳很注重从历史出发来研究及处理法德两国的

  关系。从近代以来,法德两国一直为争夺欧陆霸主地位而厮杀不休,结下了深深的仇怨。二战以后,目睹德国战败的惨状,阿登纳深深地感觉到,法德之间的关系必须改善,必须走出冤冤相报的怪圈。他认为,法德和解是欧洲和平与稳定的关键,是联邦德国走出外交困境,获取主权和实现经济复兴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基石,是推动西欧联合的核心力量。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阿登纳审时度势,纵横捭阖,终于使法德两国消除了历史积怨,两国关系也从“破冰解冻”发展到最终和解。

  ——摘编自梁瑞平《阿登纳与法德和解(1949 -1963)》

  材料二 我们只要看看今日德国,虽然两度沦为战败国,又没有独立的军事力量,今天在欧洲的地位,却远比1945年前军事强权的德国稳固多了。

  ——(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德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分析德国推行这种外交方针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今天在欧洲的地位……稳固多了”的主要表现;概述二战结束以来德国对欧洲发展的贡献。(3分)

  参考答案

  1-25 ADBAC DDBCD CBCDC CADCA DAADB

  26.答:

  (1)变化:由平等、热情相待转变为鄙视和厌恶。原因:汉唐时期,我国先进、强大、自信、开放;明清以来我国日益落后、保守、封闭、自大,加之不断遭到外国的侵略,引起了中国人对日本和西方侵略者怨恨和厌恶。(6分)

  (2)变化:由平等、羡慕的称谓转变为鄙视、歧视的称谓。说明:中国不仅经济上由比西方先进变为日益落后于西方,而且科技、文化和政治上日益落后于西方;近代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是非常片面的;西方中心论、种族主义思想在西方日益流行。(6分)

  27.答:

  (1)人们私欲膨胀;下层群体特别是农民阶级深受压迫,激化阶级矛盾;政府肆意侵害私有财产,砠碍经济发展,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5 分)

  (2)工人收入增长速度远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上相对贫困;资产阶级特别是工商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迅速增强。(4分)

  (3)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引发下层群不满,加剧社会矛盾,引起反对现行制度的运动。(3分)

  28.答:

  (1)基本内涵是中国完全的独立自主和中国建立民主与法制社会。(2分)

  (2)“一战”: 废除了对德奥两国的所有旧条约,开启了持续的普遍“废约”“改约”谈判,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收回了山东)权益;开始介入国际事务,参与多边政治游戏,并在国际联盟中积极活动。“二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成了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取消了领事裁判权。(6分)

  (3)依据: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民主制度;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包括一系列法律的中国特色法律制度。(5分)(如有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香港澳门回归、基本实现小康社会等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5分)

  29.答:

  (1)积极谋求法德和解,为欧洲一体化打下基础。(3分)原因:吸取历史教训;两极格局下,面临保障自身安全和提高国际地位的需要;发展经济的需要;执政者的战略眼光。(6分,任意三点即可)

  (2)表现:经济发达;政治较民主;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关系。(3分)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阅读

  第I卷(选择题)

  一、 选择题 (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梭伦说:“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B.设立五百人会议

  C.实行“公职津贴制” D.确立陶片放逐法

  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名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

  A.遵循先代旧制 B.因时进行变革 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专制统治

  3、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4、北宋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 )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

  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D、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5、法国历史学家高弟说:“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要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他们简单地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部给吃,这样它就被扼杀了。”高弟认为维新变法运动(  )

  A.没有对中国产生影响 B.因操之过急导致变法失败

  C.渴望夺取慈禧的权力 D.采取的措施不适合中国国情

  6、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 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7、汉代法律规定,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宰杀;唐宋法律规定,不管牛是否老弱病残,皆在禁杀之列。这一变化表明唐宋时期(  )

  A.宰杀耕牛现象严重 B.农业经济得到强化

  C.社会动荡耕牛锐减 D.尊重民众宗教禁忌

  8、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主要说明(  )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

  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 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9、隋唐时期每个行业的行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如交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材料说明行会的主要作用是(  )

  A.限制了行业内部存在的不良竞争 B.推动了政府抑制工商业政策的实施

  C.确保本行业在手工业中的领先地位 D.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

  10、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表明当时的城市(  )

  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 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

  C.居民贫富分化加剧 D.人口增多规模扩大

  11、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方向。”若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的含义是(  )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12、下表反映的是1895年与1913年中国进出口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  )

  1895年 1913年 货物性质

  中国进口 1.7亿 5.7亿 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

  中国出口 0.28亿 1.66亿 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占96%,工业品中4%

  A.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B.贸易逆差得到扭转

  C.民族工业发展落后 D.经济逐渐丧失独立地位

  13、1919年6月9日,《民国日报》发表社论说:“工人的生计,是很窘的,今天罢工,明天没有饭吃,这是一件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自家办的工厂,工场,如确有振兴国货挽留利益的功效,非但不应罢工,并且还要加工,…因为能多出产许多国货,即所以抵制许多日货”。该社论旨在( )

  A.坚持实业救国理想 B.促进五四运动发展

  C.维护列强在华的利益 D.肯定工人的爱国行为

  14、1929年到1933年,中国垦业银行、中孚银行、中国实业银行、新华商业银行、中国农工银行、东莱银行等众多银行纷纷自北京、天津等地迁至上海。这反映出( )

  A.日本入侵京津冲击当地金融业 B.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得到巩固

  C.经济危机促进金融业战略调整 D.中国现代金融体系基本上形成

  15、《中华实业界》评价:民国政府“公布商业注册条例、公司注册条例,凡注册者均妥为保护,许各专利。一时工商界踊跃欢忭,咸谓振兴实业在此一举,不几年大公司大工厂接踵而起。”材料说明( )

  A.专利权的授予促进经济发展

  B.国家政策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C.列强一战时放松经济侵略有利经济发展

  D.工商界的实业救国思想促进经济发展

  16、从“一五”计划开始,我国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到1978年为止,我国社会总产值从557亿元增加到6846亿元,年均增长9%。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我国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及独立的工业体系

  B.工业化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C.我国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

  D.没有苏联的经济援助就没有我国工业化的实现

  17、毛泽东于1956年底同工商界人士谈话时提出“新经济政策”:“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这表明新中国(  )

  A.曾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做出探索 B.已成功完成对私营工商业改造

  C.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已产生怀疑 D.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

  18、下图为某本书目录(部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这些数字是当时 产量的如实记录 B.这本书出现在我国三大改造时期

  C.这反映出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这表明人们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19、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这表明建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

  A.是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 B.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

  C.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D.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20、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理论界的这一言论(  )

  A.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B.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C.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 D.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21、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

  A.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B.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C.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开始建立 D.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22、1978年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村民对土地的承包期限30年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有效维护农民利益 B.有违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C.制度僵化急需改革 D.对农民土地物权的确认

  23、邓小平指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由此可见,把海南设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因为(  )

  A.海南最适宜于做经济特区 B.海南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C.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D.海南经济在全国比较发达

  24、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人人心

  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第II卷(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盐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贫贱富贵,男女老少,人人必需。自秦蜀守李冰识脉穿井,封建政府就控制,垄断井盐,为其政治、经济利益服务。

  材料一:(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冬,有司言:“县官(国家,下同)用度太空,而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不左国家之急……”“……诏禁民敢私铸铁器,煮盐者……没入其器物。”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

  材料二:郡国多不便[于]县官[所]作铁器苦恶,价贵,或强令民买之……

  ──杜佑《通典•食货十》

  材料三:令郡国举贤良文学之士,问以民间疾苦,教化之要。皆对曰:“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盐铁酒专卖机构),毋与天下争利,示以俭节,然后教化可兴。”御史大夫桑弘羊则以为:“此国家大业,所以制四夷、安边足用之本。往者豪强之家,得管山海之利,采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皆放流之人,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相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今纵人于权利,罢盐铁以资强暴,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并兼之徒奸形成矣。盐铁之利,佐百姓之急,奉军旅之费,不可废也。”

  ──杜佑《通典•食货十》

  (1)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述汉武帝时期采取的盐铁政策,并说明它的利弊。(11分)

  材料四:井盐是促进宋代四川经济繁荣和商品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川井盐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按南宋初年年产六千万斤,斗米斤盐计算,可折合六百万石米,解决近百万人的饭食问题。而宋代四川人口最高数,为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的二百六十四万余户,七百五十一万余口(注:《朝野杂记》甲集卷17)。

  文同在《丹渊集》卷三四,《奏为乞差京朝官知井研县事》中说,井盐县的“豪者一家至有一、二十井,其次亦不减七、八”,“每家须役工匠四、五十人至二、三十人”。 煮盐所需柴薪,仅陵井盐每年就要三十八万余束,须仁寿等四县百姓供应,更大大超过了煮盐工匠的人数。此外,遍布全川的运输和出卖井盐的商人,盐贩和脚夫,其数也不会少于生产盐井的工匠。总上三种直接间接从事井盐生产和经营的劳力应不少于三、四万人。

  富顺监产盐,致“邦赋弥崇,人以是聚,国以是富”,“百姓得其富饶”,商派辐凑,成为“奠梁蜀之东,为水陆之会”(注:《舆地纪胜》卷167。)。大宁监产盐,“一泉之利,足以奔走四方”。(注:《舆地纪胜》卷181。)使地处深山绝壁,乱石萦绕,僻在夔峡,土地所产不及他郡的夔州,成为川东最富之地。

  (2)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宋代井盐促进四川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材料五:四川货殖最巨者为盐……大盐厂如犍、富等县,灶户、佣作、商贩各项,每厂之人以数十万计,而沿边之大宁、开县等厂,众亦以万计。

  ──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卷十

  (富荣盐场)担水之夫约有万……盐船之夫其数倍于担水之夫。担盐之夫又倍之……盐匠、山匠、灶头,操此三艺者约有万……以巨金业盐者数百家。

  ──李榕《十三峰书屋文稿》卷一

  (大宁县)工匠外来者多,平日无事,不足以养多人……至盐场筒、灶工丁逾千人,论工受值,足羁縻之 ──光绪《大宁县志》卷一

  其人有司井、司牛、司篾(竹皮,薄竹片)、司梆、司漕、司涧、司锅、司火、司饭、司草;又有医工、井工、铁匠、木匠…… ──温瑞柏《盐井记》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清代四川井盐业的特点(8分)

  26、(12分)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但好景不长。有人对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如下:

  表现 说明

  有利因素 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由于一战爆发,西方各国不可能继续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从而有利于民族工业市场的拓展。

  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一战期间,日本妄图独霸中国,加大对中国侵略,激起各地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热情,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不利因素 自然经济的抵制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狭小。

  日本对华侵略加剧 一战期间,日本加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请依据以上表格,找出此时民族工业发展的另外两个有利和两个不利条件,并加以说明。(12分)

  请考生在第27、28两道历史题中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照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化的契丹贵族耶律楚材反对“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的倒退的措施,建议窝阔台“: “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当他把征收来的金、银、帛、粟陈列 在朝廷上让窝阔台过目时,这个大汗才懂得了行汉法的好处。元世祖即位后,围绕着采用汉法问题,斗争更为激烈。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 “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尊用汉法,其故何如?”1265 年中原汉族学官许衡针对这一问题给元世祖上疏说:“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魏、辽、金,历年最多。他不能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然可考。 使国家而居朔漠,则无事论此也。今日之治,非此奚宜?”当时蒙古已统治中原地区,忽必烈不得不大量人用汉人,采用汉法。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分析元朝实行汉法的原因。(8 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汉法的意义。(7 分)

  28、(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12年2月23日,梁启超给身为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写信,……他说:“旧革命派自今以往,当分为二,其纯属感情用事者,殆始终不能与我公合作……但此派人之性质,只宜于破坏,不宜于建设……政府所以对待彼辈者,不可威压之,威压之则反激,而其焰必大张;……为由利用健全之大党,使为公正之党争,彼自归于劣败,不足为梗也。健全之大党,则必求之于旧立宪党,与旧革命党中之有政治思想者矣。”

  但在同一封信中,他又坦言:“既以共和为政体,则非有多数舆论之拥护,不能成为有力之政治家……善为政者,必暗中为舆论之主,而表面自居舆论之仆,夫是以能有成。今日之中国,非参用开明专制之意,不足以奏整齐严肃之治。……然在共和国非居服从舆论之名,不能举开明专制之实。”

  ——摘自袁伟时著《昨天的中国》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给袁世凯的政治建议。(9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提出该建议的历史背景。(6分)

  答案

  一、选择题

  1--- 5 AADCB 2---10 CBBDA 11---15 CDABB 16—20 BADBB

  21—24DBBC

  25、(25)

  (1)政策:政府垄断铁器和盐的生产、买卖,禁止民间经营,违者要受到政府惩罚。(2分)

  利弊: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保证军事开支,增强国力(3分);限制商人势力,抑制兼并,维护统治秩序。(3分)政府生产的铁器质次价高,强迫人民购买,对人民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3分)

  (2) 可以解决四川百万人的饭食问题;解决就业问题;带动产盐区经济发展;(6分,每点2分)

  (3)清代四川的井盐业十分发达;盐场的生产体系和规模扩大,雇佣的专业盐工已超过万人;盐业资本家与雇工之间的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盐场内容的生产过程已存在比较细密的、以技术要求为基础的分工。(8分,每点2分)

  26、(12分)

  示例一:有利因素:民族资本家的努力。(1分)

  说明:一战期间,受“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身近代企业,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2分)

  示例二:有利因素:各种实业团体的建立。(1分)

  说明:辛亥革命后,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有利于筹集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规范企业管理,从而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健康发展。(2分)

  示例三:不利因素:国内政局动荡。(1分)

  说明: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妥协卖国,对内独裁专制,政局动荡不安,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2分)

  示例四:不利因素:广大民众购买力低下。(1分)

  说明:近代中国,中国人民深受几重压迫,大多贫困,购买力弱。(2分)

  27、(15)

  (1)原因:汉化的契丹贵族提倡;汉学家建议;吸收前代经验;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一点2分 ,答对3点给8分)

  (2)意义: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促进蒙古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一点2分,答对3点给7 分)

  28、(15分)

  (1)建议:对革命派保持警惕;反对用暴力手段对付革命派;利用立宪派和革命派中有政治思想者构建两党制的政治框架;名义上尊重舆论,实际上主导舆论,行开明专制。(每一点2分,答对4点给9分)

  (2)背景:辛亥革命发生,清帝退位;革命派在南方仍有一定实力,且对袁世凯心存疑忌;原立宪派希望与北洋军政派合作排挤革命派势力。(答对3点,给6分)


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试题相关文章:

1.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试卷

2.高二历史会考试题卷

3.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

4.7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5.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期中测试题及答案

    416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