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3000字
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2017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2017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篇一
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教师在用心授课的同时,要积极借鉴成熟的课堂教学经验,改变过时的教学思维,利用最新的教学设备,创新教学方式,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最终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高校;大学生
当今社会已步入一个开放性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一体化使得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独立于世界大家庭之外而关起门来搞建设。春秋时期老子所设想的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消极避世思想,已经不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作为为社会培养中高级知识分子和先进管理人才的现代大学,更应该时刻站在社会的最前沿,以其得天独厚的知识氛围来引导社会大众,特别是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更应该时刻放眼全球,“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以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培养敏锐的观察和思维习惯,增强走进社会后的适应能力。因此,在大学课程里开设《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就成为一种必要的举措。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而作为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在新形势下做好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的学习紧密联系社会实践,精彩的课堂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分析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探求形势与政策发展变化规律的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沦和党的基本路线,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其民族自信心,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发学习。[2]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多年来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缘于课程本身的特点,又有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原因。
1.课程本身原因。
(1)没有统编教材。由于《形势与政策》课讲授的内容都紧贴当前正在发生的国内外热点时政,而且每次授课的内容都不同,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宗教、金融等各个学科,内容复杂多变,没有专门的教材作为参考,给授课带来了一定难度。
(2)课时偏少。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称《通知》)要求:“要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1]《形势与政策》课的学分分值大都在0.3~0.5左右,课时又少,并且多安排在下午和晚上,这就让师生产生一种该课程并不重要的错觉。
(3)考核方式单一。现在很多高校采用的是开卷考试,试卷不是在考场上规定的时间完成,而是由学生带回宿舍,然后从网上搜索答案,造成了互相抄袭现象成风。另有部分学生干脆不交试卷,任课教师在录入分数时,往往还要在教师QQ群里联系各班辅导员,不断催促学生交卷,这种现象在其他科目的考试中几乎是不会出现的,《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生心中的位置由此可见一斑。
2.师资方面的原因。《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教师除少部分来自思政学院外,大都来自学工部门,有着不同的学科专业背景。和专业任课教师的“术业有专攻”不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大都是从事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和辅导员,没有形成专业化的队伍,导致部分教师在上课时要么显得经验不足而无话可说,要么就是天南海北、家长里短、滔滔不绝、离题万里。于是,简洁明了、省时省力的相关视频资料就成了大多数教师课堂上的最爱。
3.学生方面的原因。
(1)主观方面,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思维敏捷,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3]导致部分学生误认为学习思政课没有学习专业课现实有效。
(2)客观方面,目前大学宿舍里都已经接通网络,学生们几乎都有电脑或能够上网的手机,对于很多时政热点,部分学生在网上已经了解,对课堂的内容缺少新鲜感;再加上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上课迟到、旷课、玩手机、睡觉、看其他书籍、交头接耳、随便离开教室等现象比较严重,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特别是几个班合在一起上课,课堂秩序更加不好管理,这些都降低了教学效果。
二、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的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对于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培养正确思想政治觉悟和良好的社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在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同时,积极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彻底改变《形势与政策》课多年来的弱势地位,已属当务之急。
第一,完善课程设置。
首先,在内容方面,课程的设置要紧贴学校的专业特色,选题要紧贴师生的现实生活,注重实效,而且要通俗易懂,主题不要太宏大,也不要太窄小。比如,很多高校在校庆之际开展的校史教育就很受学生欢迎。其次,教学课件要尽可能图文、视频、声音并茂,一页课件中的文字不要太多。再次,要严格考核,“考核方法要灵活,可采用开卷考试、写论文等形式。”[1]除《通知》要求之外,最好也像其他学科一样采用闭卷考试,试卷上可以增加时事选择题,使题型多样化。亦可以写一篇2000字以上的论文,以避免大面积抄袭和雷同卷的出现。最后,应该提高学分的比重,增加师生的重视度,不让大家感到该课程像鸡肋一样,“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流于形式。
第二,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首先,学校要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逐步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专业化,这是保证授课质量的关键步骤。平时,教师要博览群书,关心天下大事,熟悉党和国家的各种大政方针,这样才能在授课时深入浅出、有的放矢地面对学生。也可以按照教师专业,分模块进行授课,教师专心致力于一个版块,在备课广度和深度上的效果都会明显凸现。
其次,教师在讲课前要认真备课,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讲课时,不要一味地采用填鸭式的教育,不要照本宣科,要采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使学生在寓学于乐的氛围中感悟时政的博大精深。比如,教师在课前和课间休息时,可以播放一些相关专题的电视视频,但不能占用太长的时间,几分钟即可。再次,要严格教师授课纪律。“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严格教育教学纪律,切实加强教材管理,在讲台上和教材中不得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3]
最后,学校要健全《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培训和奖励机制,鼓励教师重视教学和科研,使大家拥有自己的专业归属感。同时,要使教师的集体备课正规化,增加讨论和观摩环节,以便完善授课的课件和讲义,这样,以老带新,集思广益,互相借鉴,才能使教师共同进步,也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第三,要加强对学生课堂纪律的监管。
目前,学生对公共课程、特别是政治类的课程,大都不感兴趣,“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各种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非常普遍。同时,网络已深入到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少学生沉浸在网络游戏、电影、购物、聊天中,对于课本知识缺乏足够的兴趣。特别是部分理工专业的学生,更是认为思想政治课对他们的专业没有多大作用,于是在考试时随便找一些参考资料临时应付一下了事,这就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任课教师对于上课不注意听课的现象,要给予适时的提醒,并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另外,建议开展小班教学,这样便于对学生的课堂教学和管理。让学生全部到教室认真地听课,也成为检验学校纪律和课堂效果的重要一环。
第四,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如熟练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声音、文字、图文来传达丰富多彩的知识,这对传统的黑白板书的授课模式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同时,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烈士陵园、工矿企业,参加军训,开展团组织生活,等等,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3]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要积极运用互联网这一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育空间。[1]
三、结语
《形势与政策》课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其课堂教学的探索现在只是一个开始,实际操作中做得还远远不够好。目前,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已开始抬头,而网络化的趋势更使得高校和社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以前象牙塔里宁静的环境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怎样开展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怎样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怎样使他们树立起坚强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怎样让他们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这是摆在全体《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要想突破这个瓶颈,就需要求以足够的智慧和超前的思维去从容面对。
参考文献:
[1]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2004-11-19.
[2]李玉琛.形势与政策基础教程[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10-15.
2017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篇二
《如何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
【摘 要】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影响了其实效性,必须加以改进。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实效性 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严重影响了形势与政策教育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
一 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重要途径,上好该门课程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高校必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的要求,解决当前课程教学的困境。一是院校领导思想要统一,要从思想上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落实到制度上,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规章制度,做到目标明确、职责分明、有章可循。二是任课教师思想要统一,任课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搞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三是学生思想要统一,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通过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认清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形势,增强认识社会、判断形势的基本能力。
二 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管理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形势与政策课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高职(专科)计1个学分。据此,高校要从编制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要求、建立教学组织、开展集体备课、建立成绩档案、反馈教学信息等方面,全面加强课程和建设,强化教学管理。该课程作为必修课,既可列入课表,也可利用政治学习时间,采取专题学习、讨论或讲座的形式集中或分散安排教学,实行学年考核制,每学年考核一次,要把考试考查纳入学籍管理,成绩计入学生成绩册。任课教师要结合高等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本着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三 深化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方面
通过对形势的分析和对政策的讲解等,帮助学生增强对形势与政策的分析、理解能力,深刻认识形势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把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制定的客观依据,提高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体现该课程时效性的特点,选择在现阶段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大影响的、人们关注的、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讲授,突出重点和难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围绕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及时、全面、客观地了解国内外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使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一致。
2.教学方式方面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可采取课堂讨论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采取模块化教学,增强课程的实效性;进行专题式教学,增强课程的针对性。
3.考核评价方法方面
要多角度、多方式、多层次地对教和学进行评价,应突出考核学生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要用单一的闭卷考试评价学生,应把考试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和环节,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课堂讨论和学生的综合表现等情况结合起来予以评价。例如对学生的考核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等;创新成绩,包括课堂讨论、社会调查、自我教育等;考查成绩,学生最后上交的论文或闭开卷考试成绩,三者结合给出学生课程总成绩。
4.教学资料方面
要根据中央、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关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统一部署,结合学校实际使用《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时事》VCD等资料,加大教学资料的收集力度,拓宽信息渠道。采用形势与政策系列教材或编写活页资料,在内容上抓住国际国内最新的大事、要事以及社会热点,对其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和评述。
四 优化形势与政策教育师资队伍
一是整合校内教学资源,校内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形势与政策课的中坚力量,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是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兼职教师,高校领导也是形势与政策课不可或缺的兼职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政治理论素养、极强的组织能力,对政策的理解以及观察形势问题的视角有独到之处。二是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聘请地方党政领导、知名专家、专家学者担任特约报告人,开设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由于专家学者在各自的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又有最翔实、最新鲜的资料,他们的讲座、报告在学生中肯定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五 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保障机制
高校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牵头负责,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直接参与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重视对该课程的建设和管理,重视其教学研究与改革,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所需各项经费落到实处,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要有计划地安排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参加培训、外出交流,组织开展社会实践考察,开阔教师视野,为丰富教学内容提供条件。
六 增强学生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具体可以表现为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受制性。自主性主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学生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能动性主要是指学生作为认识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觉努力、积极主动、高度选择的特性;创造性主要是指对外界事物的超越和对自身的超越;受制性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有条件性。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作风,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正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3)
[2]曹令军.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方法和途径[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10)
[3]任永辉.高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和对策[J].职业技术,2009(1)
2017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篇三
《试谈形势政策课建设问题》
高校《形势政策课》教学的目的做了明确规定:“是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使学生基本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把理论渗透到实践中,指导自己的行为。”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一门新兴学科[1],也是当下教育学研究中的热点。研究教育生态学的意义是把生态意识融入教育的全过程中去。运用生态学的原理解决形势政策课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
一、形势政策课教学课程现状
1、教学客体思想能动意识淡薄
教学过程中的客体指的是学生,虽然形势政策课程是高校的必修课,但因为其学时数少,且为非考试科目,故多数学生愿意学习的主动性较少,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现象严重。工科的学生因为专业原因,对形势政策课乃至整个高校思想政治课也不是很感兴趣。
2、教学内容模式设计单一
形式政策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多数沿用的是单纯的照本宣科方式,讲授式教学法,即一人讲,众人听,纯粹的灌输理论,不分轻重缓急,平铺直述的单项传授,且在新课改的环境中,课程教学中内容广泛,课时紧张,学生缺乏时间为思考留有余地。
3、课程教学中教师队伍建设不合理
担负形势政策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团队作为高校就业课程教育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的主导,其行为标准及期望是课堂生态的决定因素之一。2009年以前,国家没有开设相关的形势政策专业课程,间接造成高校缺乏相应的富有相关教学经验的就业指导专业教师的局面;且当前高校形势政策课教师多数由学生就业管理部门的干部和各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和辅导员来担任,多数人没有参加系统的业务知识学习和相应的专题培训,没有取得相应资格证。
二、生态学视角下提升形势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
当前形势下,高校形势政策教学需要改变固有模式,通过生态学中人本化的教育思想,创建新的教学理念,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教学的实效性。
1、以个体生态学理论指导教育客体的培养
个体生态学是以个体生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体生物与环境之关系。特别是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学生作为教学个体而存在,容易受到外界环境中各种影响因子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应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格状况的学生,依据不同个体生态的特点,调节教学环境中的影响因子作用,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来改善教学效果,使其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发展教学理念的同时,高校形势政策课教学中把握社会对不同专业学生就业要求这一主导因子,建立就业咨询工作室,就业网站聊天室等,并结合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利用限制因子定律,耐度定律,调节学生心理、情绪等影响因素,满足学生对精神方面的建设需求,帮助学生改变自己的不足,避免教育过程中出现所谓的花盆效应,帮助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提升自我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从而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2]。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才会使得学生接受,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以生态多样性理论丰富教育主体的资源建设
形势政策课程的教与学是在一个大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教学团队是作为生态群落出现,提高教师种类的多样性,丰富生态主体的层次和结构,目的就是可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此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举办相应的就业专题培训班,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势政策课程的培训工作,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参加各类校内外培训、研讨、参观、交流等活动。
其次,为提升教学团队的学科背景多样性,可以从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专业选拔一批具备多重知识背景的优秀教师从事一线就业指导教学,满足不同学科多样性要求。再次,高校可以聘请社会中地方人力资源局、人才市场、优秀企业等单位部门的人力资源专家作为指导教师,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办相关技能、知识的讲授和培训,激发学生的就业意识。
3、以族群认同理论协调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生态平衡
生态学中,族群认同则是指族群身份的确立,它表示族群成员对所属族群的认知和信赖。在高校就业指导教学中,通过利用生态学中的族群认同理论,使得受教育者对高校形势政策课程教学者认同,并通过知识上的更新,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来发展高校就业指导教学。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只有彼此之间建立良好的互相信赖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发展高校形势政策教学[3],因此,生态学中的族群认同理论有助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建立最基
本的信任关系,这是发展高校就业指导教学的基础组成部分。第一,在教育之前,为使学生充分理解,先要做好准备工作,即理解和把握学生的需要,以此研究教育发展方向;第二,紧跟社会发展需求,将一些热点或者学生所关注的社会动态加入到教学内容中,吸引学生眼球,从而使得学生主动配合教学,或者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增加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机会,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合作来完成任务,并从中获得感想或问题,通过学生的反馈,有老师帮助解决,以实现教育目的。
4、以最适度法则完善课程生态教学体系
形势政策课教学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随着自身发展,教育生态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对于教育生态的个体、群体、系统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此范围内,主体和客体都能很好发展,这就是教育、教学中应该遵守的最适度原则。
第一,通过分析本科生和研究生群体在学习、生活、就业、创业方面上的需求,改变就业指导教学以前单一化,机械化的模式,针对各个群体的需求特点来精确形势政策教学的内容,以此实现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在教学中,为适应现在教育发展的脚步,帮助学生选择成长方向,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观方面上的教育。不同学历的学生,对自己所想从事的工作要求不同,针对本科生,主要的教学是要进行其思想和观念上的改变,使得他们能够接受人才市场选择工作人员的现实信息。
第三,由于高校学生在不同年级的思想上是不相同的,所以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依照年级递增,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职业,就业方面的指导,达到形势课程内容在教师,学生之间掌握的最适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