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政治论文范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形成预期思想观念的教学实践活动。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改革开放政治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改革开放政治论文范文篇1
浅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变
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政策选择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政治文化作为政治系统的文化背景,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执政党的政策选择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从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认知和政治意识等四个方面探讨,说明了政治文化的历史性转变为执政党政策选择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信息和方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 政治文化 转变
政治文化是指在某个特定的阶段里在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条件的影响作用下,政权利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生活,政治产品及政治形成和发展过程等所形成的一种态度、信仰和情感。政治文化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认知、政治意识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历史现象、政治现象和文化现象,是政治系统及其运行的思想根本与基础。根据人类政治历史发展的规律,政治文化的逐步改变是必然的,但基于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必然影响着政治文化的演变,各国的背景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政治文化也因此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作为一个政治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国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变革,中国的政治文化也进入了最有意义的转变发展期。
一、政治态度――从属型和依附型走向参与型和自主型
政治参与,也称为参与政治,是指公民依照法律所规定的方式与程序,参与政府的政治活动,制定政府政策,表达其个人的政治思想和意愿。现在已经把有无广泛的普通公民政治参与程度作为判断一个国家社会民主政治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志。我国在公民政治参与方面,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实现从从属性走向参与性、从依附性走向自主性的自由公平的政治环境,为公民参政议政提供最广泛的平台。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模式,政府全面地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在这个时期,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参与,而是一种全能主义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是指政治机构的权利可以随时随地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渗透和控制各个阶层和领域的思想,并用一种主动扩张的方式将社会各个阶层全部涵盖入这个体系当中来,公民被动的从属于国家政治机构。在这一时期内,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具有广泛群众定期的参与这一显著特点。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意识和方式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出现了一系列的改变,在宪法保障下的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等权利的引导下,各种政治组织和社会团体纷纷建立,人民也通过这些合法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积极地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和基层组织的选举,大胆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利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参与各种社会政治问题的讨论等。
改革开放以前,在传统的封建政治制度和当时不发达经济环境的影响下,根植于中国老百姓脑海的君臣型政治文化仍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从属型和依附型的政治态度比比皆是,怕领导、看上级、随大流的现象也随处可见。在这样的依附型政治文化中,在人民的心中仅有义务观念而无权利意识,义务本位的法治观必然导致权利主体的主体性的缺乏,不符合现代的人文主义思潮。这种政治文化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市场为主要导向的经济体制的深化,开始发生质的变化,民众的政治态度开始从依附性逐渐的走向的参与型。
二、政治情感――浪漫激进型走向冷静理性型
文化是浪漫和理性交织的结合,但是有些文化更多的倾向于浪漫,如莎士比亚的喜剧,但是政治文化本身即是理性思考的产物,政治文化是和特定时期的经济、人文情怀密切联系的,政治文化一旦脱离理性的缰绳,将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和谐、甚至可能引发灾难。而中国的政治文化即是在这种由浪漫走向理性的过程中不断沉积、升华。
从古至今,从古代的文人墨客到现代的知识分子从未放弃对政治权利的追求,在政治执行面前更是表现出了莫大的热情,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政治文化底蕴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普通民众也表现出对政治的高度关注与敏感,喜欢参与政治讨论,更加愿意在各种的政治活动中主动地表现自我的观点,但是在对权利渴望的激情的驱使下,往往由于对政治实施的情况不是很了解,或者缺乏分析事物的洞察力等因素,在没有充分把握事情本质的情况下,盲目地发表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言论,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产生负面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前,由于传统体制严重的内部危机、中外政治文化强烈的反差而导致的心理不平衡、西方文化的示范效应引起的简单的仿效思维等等因素,使得改革初期人们作出政治选择时的主流思想和心态特征,不可避免地具有激进性和浪漫性。这种情绪化的行为直接表现为鼓吹直接简单地照搬西方现成的民主政治文化与制度模式,以实现中国的政治民主现代化。这种状态持续到到了20世纪90年代,直至邓小平理论等主导政治文化佐佑人们思想时,人们才逐步恢复了理性,智能、变通、效果和社会价值等较现代的政治意识才开始慢慢地进入民众的政治道德范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首先,民众的社会秩序意识增强。“”期间,社会趋于混乱,法律如同虚设,人们在激情和幻想中生活,基于对个人的崇拜而随性所欲,社会秩序荡然无存,“”后,人们在反省的过程中,逐步意识到社会秩序是社会发展的保障,社会秩序意识的增强标志着民主法治社会的萌生;其次,公民的政治评价逐渐向理性和现实转变。人们对政府政绩的评价不再建立在对领导人个人魅力和威望的盲目的崇拜基础上,“人民已习惯于根据公民的经常性利益来评价政治”,人们的评价更加的公正中立,更看中政府官员的实际作为,这一变化表明现代民众逐渐摆脱““””时期的那种浪漫与激进的政治心态,政治情感逐步理性化。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稳定压倒一切”,政治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每个公民最直接的权利和利益,因此,要保证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经济改革持续稳定健康的进行最根本的基础就是保持政治稳定。
改革开放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国内主流的政治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种理性化的观念和态度逐渐成为民众政治观念的主流,这种政治态度的变化使得执政党在政策选择方面有了较大的缓冲的余地。
三、政治认知――封闭型走向开放型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意识到要破除原有封闭性的政治文化,是党和国家的建设的一个根本的政治问题,针对于此,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鼓励群众积极思考,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在解放初期,我国的主导政治文化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种政治文化严重束缚了民众的思想,民众只是盲目的接受,没有任何的判断和选择的机会,此时的政治文化不可避免的具有僵硬性,缺乏活力,这不仅和改革开放初期国情严重脱离,也严重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纵观人类历史,任何国家政治文化的发展都是一个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的过程。
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首要体现为政治文明发达,政治文明的发达的一个重要表现即为政治文明具有包容性和活力。在政治体制改革初期,改革的首要任务即是改变长期以来单一无产阶级专政的的政治文化,为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政治文化敞开大门,博采众长,相互渗透,基于民主的政治模式才能产生民主的国家。让不同阶层政治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大众的政治心理和参与意识等方面来讲,即意味着政治认知已经从封闭开始走向了开放。政治文化由封闭走向开放,为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政治意识――行政主导型走向法律主导型
从中国共产党诞生至建国前,由于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严峻的革命形势和紧迫的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主要是依靠党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来指导和约束生产,生活与战略斗争。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老一辈的领导人未能及时转变传统的领导方式,依旧将革命放在政治生活的首要地位,运作公共权力主要仍是靠政策而不是法律,忽视了政治生活中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最终酿成““””十年内乱,给下层民众的政治意识打上了深深的行政主导的烙印。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指导方针;1982年宪法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目标转变为国家的政治目标。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指导活动,逐渐将法治文化的理念渗透到大众的政治意识之中。
在法治社会中,“国家主权在民而不在君,在下而不在上。法治的要害,在于如何合理地运用和有效地控制公共权力”,体现为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而不能仅凭个人意愿肆意滥用职权。法治国家的一个特征是法律的严肃性,即通常所说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的执行过程中,执法、司法应当保持其独立性,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由于受到深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不平衡的生产力发展现状的制约,一直发展缓慢。要想实现法治社会,首要任务就是将法律意识植入人们大脑中,摒弃长期存在的封建“官本位”思想,而这一任务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和逐步实施,逐渐得以实现。公民的法律意识逐渐加强,政府公共权力的运作也会进一步的规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当人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人们已经自发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这种法律意识的转变标志着我国法治进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由于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特殊国情,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必然是一个全新的,缺乏借鉴,充满艰险和创新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党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最终寻找出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方针和策略,也只有这样,中国政治文化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萧功秦.与政治浪漫主义告别.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2).
[2][日]山口定.政治体制.北京:北京经济日报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高道蕴.美日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改革开放政治论文范文篇2
改革开放中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浅谈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在探索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且不断从实践中获得更进一步实践的理论,同时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因此,我们能顺着时代的脚步扬长避短,在发展中进步,使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发挥着更好的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执行者的中国共产党更是起着承前启后,推波助澜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改革开放;思想政治教育;经验
一、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生命线
从党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指导和完成其他一切事业的生命线,可以看出它在党的事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对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具有保证和服务的作用,马克思早就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评,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去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被群众和党所掌握,并且进行了准确的定位,从而发挥着无穷的力量。同时,毛泽东也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正如: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资源配置达到更优化,改革开放以来,党一直遵循着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使它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时刻紧密联系,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主题能长久不衰,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改革开放条件下继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的地位,摆正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位置,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的经验与启示。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条件及历史环境的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错误的意识将阻碍事物的发展,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地位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外来思想迅速进入中国市场,有些思想政治立场不坚定的人,极易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我们应深知在对外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仍然需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开放中生命线的积极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全面科学的理解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不能夸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即思想政治教育万能论;或者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认为其无用,可以取消,这是具有很大危害作用的看法,我们应杜绝。
二、宣传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主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贯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正确理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和重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度重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在2004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胡锦涛2005年1月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均明确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2007年党的十七大也强调了这一思想。由此可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和力度的深厚,其目的就是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使其掌握最前沿和先进的理论,继承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再进行宣传和教育。从而达到对全员的教育和引导,使思想政治教育沿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前进。
三、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前,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关注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强调正面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的开放,人们思想信息的接受来源日益多样化,正规化,但同时也较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蚕食,因此,我们应正确区分显性、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隐性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对隐性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消化和吸收时,特别要注意隐藏在深处的内涵和其本来面目,用专业化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整体性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我们得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进行全面的拓展,新时期,既要重视发挥专门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和人员的积极性,又要发挥党和人民群众的巨大作用,1999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提出要发挥新闻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把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创建作为重要载体;充分发挥文化载体的社会教育功能;注重运用先进典型影响带动群众”。
因此,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载体作用发挥不好,再先进的思想理论也得不到及时的贯彻和落实,如果载体发生质的方向转移也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应保持载体正确的方向,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一种开阔的理论指导下,从多种渠道实现其教育目的。
四、防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出现偏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不被重视甚至无视的状态,由于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才得到恢复和发展,如果在刚兴起和恢复时期价值观念方向出现偏差,后果将是直接影响我国今后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发展。而在之后国家对整个政治、经济、文化工作进行了全面反思,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最大的失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而教育的失误损失是无可估量的,恢复的时间也最长,最困难,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和前进的,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的过程。所以,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出现偏差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只是我们应该吸取经验教训,努力避免问题的出现,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高举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旗帜,使思想政治教育朝持续,健康,和谐的方向前进。
五、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和领域
现在社会的主要矛盾依旧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把工作重心放在思想政治层面,并且把思想问题政治化,一切从政治角度来思考问题,则容易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思想倾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深入和拓展,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而是包含着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拓展,不仅没有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相反,从更为开阔的领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个体素质划分为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以后,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也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和工作的领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促进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同时也要促进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拓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保证,因此,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和领域是改革开放以来一条重要的可以传承下去的宝贵经验。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以推动发展为第一要务,服务中心、服务改革、服务群众,确保改革发展的方向 ,把意识力量化为物质力量,并为群众所掌握,积极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动员人民群众在科学有效地思想政治教育旗帜下,更好地投身于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之中。改革开放的历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进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创新、发展和不断实现自身现代化的进程,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更要凸显教育人、引导人、提升人、激励人的功能,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我们也应时刻铭记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下的社会形势,取长补短,努力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沿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