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历史>

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题真题及答案

刘惠分享

  近年来,历史高考选择题已由只注重对知识的考查,改为侧重学生分析、理解、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迁移等多方面能力的考查。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题真题,仅供大家参考!

  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题真题(1-10)

  1.(自贡市2014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体现的史观有(  )

  A.全球史观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B.文明史观 社会史观

  C.革命史观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D.全球史观 文明史观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观念(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

  【解析】材料中对洋务运动的批判,反映的是革命史观,强调阶级斗争推动历史进步,而认为洋务运动符合时代潮流,则反映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也就是看其怎样推动社会从农业社会走向近代工业社会,故C项正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全球史观,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文明史观和社会史观,故B项错误;结合A、B 两项分析可以D项信息材料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C

  2.(昆明市2014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秦王朝经济生活的史料有限,后人回顾秦制,多持全面否定的态度。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简书10种,其中多有可以补充史料记载的珍贵资料,使史学界对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若干具体情形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材料说明(  )

  A.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只能是相对的 B.历史实践是检验历史认识的途径

  C.文字史料必须与实物史料相印证 D.多重史料印证可以还原历史真实

  【考点】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

  【解析】题干的意思是由于史料不足,导致后人对秦朝制度多持否定态度,而随着近年来考古发现,人们对秦朝的具体情形有了新的认识,这说明受时代的局限,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只能是相对的,故A项正确;B、C、D三项观点虽然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故B、C、D项错误。

  【答案】A

  3.(乌鲁木齐地区2014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诊断性测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的注释里说:“历史上的晚期时代对早期时代的认识当然与后者对自己的认识不同,例如,希腊人是作为古希腊人认识自己的,而不像我们对他们的认识那样,如果指责古希腊人对自己没有像我们对他们的这种认识,就等于指责他们为什么是古希腊人。”下列与此观点相符合的评述是(  )

  A.历史认识都是从现实出发的 B.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没有规律可寻

  C.后人对历史的认识一定高过前人 D.历史认识应还原到历史时空中去

  【考点】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

  【解析】材料主旨是研究历史要还原历史的真相,而不是从现实出发研究历史,故A项错误;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有一定的规律可寻,故B项错误;“后人对历史的认识一定高过前人”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希腊人是作为古希腊人认识自己的,而不像我们对他们的认识那样 ”说明作者认为研究历史应该放回到当时历史环境中去,故D项正确。

  【答案】D

  4.(烟台市2014届高三3月高考诊断性测试)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

  A.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B.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C.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D.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观念(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

  【解析】首先,找出反映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其次,提取关键信息“文明”、“整个人类”,由此可见,作者视角侧重于文明角度和全球责任,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故A、B、C项错误。

  【答案】D

  5.2007年7月,《张学良口述历史》出版。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口述历史的价值主要表现为

  (  )

  A.当事人的所见所闻,是价值很高的一手史料

  B.通用于缺少文献资料的特定领域和问题

  C.对政治制度史和经济史的研究作用很大

  D.是对文字记载历史的唯一补充

  【考点】史学理论——史料类型(口述史料)

  【解析】口述史料不属于一手史料,一手史料是指实物史料,故A项错误;口述史料是历史的再现,可以用于讨论历史本原的依据,故在缺少其他史料的情况下有很大作用,故B项正确;口述史料往往带有个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应与其他史料一起作为研究历史的依据,故单独的口述史料不能对研究政治制度和经济史有很大作用,故C项错误;D项“唯一”二字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B

  6.(宜宾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由于营养和疾病控制能力的提高,在过去200年间英国人的平均身高已经提高,这是一种合理的假设。统计表明,英国人平均身高长期上升的趋势在19世纪中期发生逆转。由此可知(  )

  A.假设的历史结论都应有统计数据作佐证

  B.英国人的平均身高不断提高的假设成立

  C.过去200年间英国人的平均身高呈下降趋势

  D.统计方法有助于增进历史结论的准确性

  【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历史结论可以是一种合理的假设,并不一定要有统计数据佐证,故A项错误;据材料“英国人平均身高长期上升的趋势在19世纪中期发生逆转”可知并非不断提高,故B项错误;据材料“在过去200年间英国人的平均身高已经提高”可知并非下降趋势,故C项错误;合理的统计方法对历史结论的准确性有促进作用,故D项正确。

  【答案】D

  7.(宜宾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 “如果过去30年间的妇女运动相比以前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它已经更多地意识到需要利用一种有关过去的记忆。对女权主义者而言,这种需要并不能通过对一些非凡女性的研究来加以解决,例如伊丽莎白一世,她在一个男人世界成功进行了统治,而应把重点放在大多数妇女所遭受的经济和性别剥削上,放在激进分子纠正这种状况的努力上。”史学家在此认为妇女史研究应(  )

  ①注意历史时代发展的变化 ②突出代表性人物的研究

  ③重视群体性情况的研究 ④重点研究妇女的经济状况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妇女史研究)

  【解析】据材料“过去30年间相比以前有什么变化”可知妇女史研究随历史时代发展的变化,故①正确;据“并不能通过对一些非凡女性的研究”和“应把重点放在大多数妇女”可知重点应关注群体性情况的研究,而非突出代表性人物研究,故②错误;同理,故③正确;据材料“应把重点放在所遭受的经济和性别剥削上”和“放在纠正这种状况的努力上”可知重点在于努力纠正经济和性别剥削的努力,而非妇女的经济状况,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8.(吉林市2014届二模)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西亚各国的历史,并在《大宛列传》中记载了中国人最早得到关于西方世界的信息。这些记述表明《史记》(  )

  A.作者考察过这些地区 B.主要记载了亚洲历史

  C.是一部杰出世界历史 D.具有独到的世界眼光

  【考点】文史常识——《史记》

  【解析】司马迁对亚洲和西方的记述,并不能说明作者考察过这些地区,故A项错误;题干包括亚洲和西方,故B项错误;《史记》主要是记录传说中的中国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并不是世界历史,故C项错误;在西汉时,司马迁就以独到的眼光关注亚洲和西方,体现了司马迁治史的独到性,故D项正确。

  【答案】D

  9.(石家庄市2014届高三质检)2013年,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被发现。2014年1月,其墓志全文在最新一期的《考古与文物》期刊发表。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这印证了(  )

  A.陈寅恪的“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

  B.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C.王国维的“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D.梁肩超的“对旧史不可轻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研究(史料处理)

  【解析】材料反映地下新史料的发现对史书记载的补充作用,符合王国维的“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观点,故C项正确;A项从事物演变和联系探究历史、B项从假设到求证、D项对史料的存疑均与材料无关,故A、B、D项错误。

  【答案】C

  10.鲁迅于1898年从江南水师学堂肄业,后来他回忆说,“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呐喊自序》)这段回忆(  )

  A.是文学创作,不具史料价值 B.是作者臆说,理应不屑一顾

  C.是真实经历,可供历史研究 D.是个人生活,缺乏社会意义

  【考点】史学理论——史料甄别

  【解析】《呐喊自序》中的这段回忆再现了鲁迅于1898年从江南水师学堂肄业前后对洋务由排除到接受的转变,是他个人真实经历,去伪存真也可供历史研究,故C项正确;文学作品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一定没有史料价值,故A项错误;题目材料中的叙述应该有一定的真实性,并不是作者臆说,故B项错误;题目材料虽是个人生活,但却能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故D项错误。

  【答案】C

  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题真题(11-20)

  11.(襄阳市2014年普通高中第二次调研)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谈到:“凡一种学问能扩充他作研究时应用的工具的,则进步,不能的,则退步。”据此,历史研究应该重视(  )

  A.语言研究 B.边缘学科 C.社会应用 D.扩充知识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

  【解析】材料主张重视“能扩充他作研究时应用的工具的学问”,即要重视边缘学科,故B项正确;A、C、D项与材料不符,故A、C、D项错误。

  【答案】B

  13.(淄博市2014届高三3月模拟)2011年大陆出版的《中华民国史》中,对蒋介石追随孙中山,推倒北洋军阀,尤其是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应有的肯定。但对他发动政变、导致国共关系破裂,以及内外政策的保守性和个人独裁,抗战胜利后违背民意、发动内战的责任,也予以充分的揭露和批评。这体现了作者的(  )

  A.文明史观 B.整体史观 C.革命史观 D.唯物史观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观念

  【解析】文明史观侧重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进,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整体史观侧重于人类横向的联系,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革命史观侧重于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对蒋介石的功过进行了一分为二的评价,符合唯物史观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观点,故D项正确。

  【答案】D

  14.有学者认为:“中古时代,天下佛寺无处不有,僧尼可达数百万,以此反映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虽为普通事实、人物,亦足以为历史事实;如多数碑碣之广泛叙述忠孝仁慈,千篇一律,虽为史家斥为毫无价值,但可见出社会心理趋向,亦可具有历史意义。”这说明了(  )

  A.存在数量大是社会现象成为历史事实的前提条件

  B.能反映社会重要趋向的普通事实可成为历史事实

  C.历史学家是普通事实能成为历史事实的决定因素

  D.反复出现但未经考古验证的文字记录无历史价值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研究

  【解析】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广泛传播反映了普通民众希望通过礼佛来结束动乱的迫切愿望,宋明理学所倡导的忠孝仁慈等思想深刻的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故B项正确;“存在数量大的社会现象”并不一定能成为历史事实,故A项错误;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故C项错误;反复出现但未经考古验证的文字记录并不一定没有历史价值,故D项错误。

  【答案】B

  15.(黔东南州2014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梁启超在1922年这样认为:“孟子常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观念。……我们平心一看,几千年中国历史,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何止中国,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埃及呢,能说现在比‘三十王朝’的时候进化吗?印度呢,能说现在比优波尼沙昙成书、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进化吗?……又如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较,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所以从这方面找进化的论据,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在这里,他想要强调的是(  )

  A.前代胜于当代,昨天胜于今天,历史在倒退

  B.“治乱论”比进化论更适合解释某些历史

  C.一治一乱的史观适用于古代而不适应于当代史

  D.古代史学观点通常缺乏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观念

  【解析】从材料“我们平心一看,几千年中国历史,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何止中国,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说明作者强调“治乱论”,即:但凡出现一个太平的“治世”,在它之前或之后,都必然有民不聊生,朝政败坏的“乱世”,又从材料“所以从这方面找进化的论据,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说明作者认为“治乱论”比进化论更适合解释某些历史,故B项正确;历史是在进步的,故A项错误;梁启超属于近代人物,他强调“治乱论”,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16.德国哲学家李凯尔特说:“历史主要是研究人的,但是在人的生活中,并不是一切事物都对历史具有同样意义……只有价值联系才使我们重视此一事件而忽视彼一事件……假使没有这种价值联系,那么我们对人类历史生活中的个别差别,将像对海上的波浪或风中的树叶那样漠不关心。”对此理解正确是(  )

  A.历史研究应以个人的活动为核心 B.历史研究侧重事件对事件的价值联系

  C.历史是探索发现孤立的个别事件 D.历史研究是人对价值判断的主观体现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

  【解析】从“但是在人的生活中,并不是一切事物都对历史具有同样意义,只有价值联系才使我们重视”可知A项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从“历史主要是研究人的”和“重视此一事件而忽视彼一事件”可知历史研究的不是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联系,故B项错误;从“并不是一切事物都对历史具有同样意义”,“假使没有这种价值联系,那么我们对人类历史生活中的个别差别”“漠不关心”,可知历史不是研究孤立的个别事件,故C项错误;综合题意可知历史既要研究人又要体现人对事件的价值联系,D项最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答案】D

  17.《人类与大地母亲》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最后一部著作。看看部分目录:

  第10章:世界的地平线(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第11章:旧大陆文明中心(约公元前2140—前1730年)

  第12章:马的驯化与欧亚草原游牧生活的创造

  第13章: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约公元前1730—前1250年)

  第14章: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约公元前1250—前950年)”

  可以推断此书的基本特点是(  )

  A.断代史 整体史观 B.编年史 文明史观

  C.编年史 社会史观 D.国别史 生态史观

  【考点】史学理论——史书体例、史学观念

  【解析】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著作的目录是按时序编排的,因而特点之一是编年史,从目录中的标题中“旧大陆文明中心”“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信息可以看出具备文明史观的特点,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答案】B

  18.(莆田市2014年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①1840年以后,列强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战争。②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③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④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以上叙述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史学理论——历史评价

  【解析】①②属于历史史实;③④是关于近代历史的解释评价,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19.(淮北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英国历史学家柯林武德在1936年的一份手稿中写道:“圣奥古斯丁从一个早期_的观点来看待罗马的历史;提累蒙特从一个十七世纪的法国人的观点来看;吉本从一个十八世纪英国人的观点来看;而蒙森则从一个十九世纪德国人的观点来看。问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那是没有意义的。”此观点认为(  )

  A.历史学家会站在各自立场不断改变历史视角

  B.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始终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C.不同时代的人对历史事物的评价有明显差异

  D.历史学家的观点会因国家利益的不同而不同

  【考点】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

  【解析】A项没有突出时代差异,故A项错误;B项没有突出不同的人,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人站在不同角度得出不同观点,故C项正确;圣奥古斯丁是从早期_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不是因国家利益的不同而不同,故D项错误。

  【答案】C

  20.(厦门市2014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托克维尔指出,“谁要是只研究和考察法国,谁就永远也无法理解法国大革命。”这一材料所体现的历史研究方法是(  )

  A.关注不同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B.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C.侧重社会变化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D.把握历史前进的方向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

  【解析】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因素,因此作者说“谁要是只研究和考察法国,谁就永远也无法理解法国大革命”。这反映历史研究方法是关注不同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理解法国大革命不能只研究法国,还应该研究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外部因素, B、C、D项与材料不符,故B、C、D项错误。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