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二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怎么设计

欣怡分享

  不管是平时上课还是考前的复习,都不能忘了做好教案。那么二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怎么设计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二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二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 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间接信息灵活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预案:

  一、情景引入 激活思维

  1 、引言

  教师介绍学校体操比赛活动情况。相机解释“横队”、“纵队”“方阵”等词。

  2、收集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师把收集到的信息写在黑板上。

  每行有10人,有8行。有3个方阵。

  3、提出问题

  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1个方阵有多少人?)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比一个方阵多多少人?等等。

  4、解决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5、汇报交流 互相评价

  学生汇报时候要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即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教学预设]学生已经学过用一步乘法算式解决问题,看到主题图后会很快收集到数学信息,学生也能清楚表达出思考的过程,如下:

  (1)、10×8 =80(人) 表示求8个1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8×10 =80(人) 表示求10个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7、总结学习方法

  师生加以提炼学习方法:读----想----做----说,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

  8、揭示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运用学过的一步乘法算式引入新课,了解学生思维的基础,激活学生思维。然后经过总结学习方法,表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考过程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二、探究新知 训练思维

  1、出示刚才提出的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

  2、思考解决方法

  (1)独立列式,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组长统计:本组有几种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教学预设] 学生的解决策略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10×8=60(人) 80×3=240(人)

  第二种: 8×10=60(人) 80×3=240(人)

  第三种: 8×3=24人 24×10=240人

  第四种: 10×3=30人 30×8=240人

  第五种: 80×3=240人

  第六种: 10×8×3=240人或者8×10×3=240人

  [预设处理:根据学生的回答与解释,教师相机用课件演示学生思考过程,利用课件的直观效应帮助中下水平学生渡过思维困区。黑板上去掉相同的做法,展示不同的算式。比较每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方法。基本方法鼓励全体学生都尝试做一做。)

  3、课堂小结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想、做、说等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做到先思后说,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注意严密规范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巩固应用 发展思维

  1、课本中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试做

  (设计意图:做一做的练习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能判断出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补充问题并解答:

  小青有两本相册,每本有24页,每页可以放4张照片,( ) ?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有系统性的认识,初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想,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目标解析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回顾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并在不同的操作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牢固掌握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课件、钟面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问中揭示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二)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测量物体的长度应用到什么单位名称?这学期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4)计量一节课的时间应用到什么计量单位?

  2.揭示课题

  板书: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操作中梳理知识

  1.复习长度单位

  (1)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

  测量铅笔的长度应选( )作单位,测量一棵树的高度应选( )作单位。

  ①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

  ②思考:测量物体的长度应选谁作单位?

  ③指定学生汇报想法,并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加以说明。 ④学生汇报: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2)及时练习。

  ①填一填:(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量一量:量出下面指定线段的长度,并指定学生说说测量的方法。

  ③画一画:(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

  a.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b.画一条比5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c.画一条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2.复习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组成

  ①学生在作业纸上画一个角,并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

  ②学生作业展示并进行评析。

  (2)角的分类

  ①课件出示下面的三个角。

  ②指定学生说出各个角的名称,并说说你的判断方法。

  ③在下面给定的边上分别画一个直角、锐角、钝角(从给出的点画起)。

  (3)及时巩固

  ①看一看:下面的各个图形哪几个是角?它是什么角?哪几个不是角?为什么?

  ②画一画:从这个角的顶点出发画一条线,把它拆分成两个角。这两个角可能是什么角?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先让学生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3.复习认识时间

  (1)课件出示一个钟面,从钟面上你能得到哪些知识?

  ①先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②这个钟面现在表示几时几分?时针和分针组成的是什么角?

  (2)及时练习

  ①画一画:看看几时整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直角。(3时、9时)

  ②写一写: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说说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教材第101页的第3题)

  ③拨一拨:老师说时间,学生在钟面上拨出时针和分针所在的位置。

  4:00 7:00 6:50 10:20

  【设计意图】在复习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时,没有单纯地进行知识点的复习,而是让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写一写、拨一拨” 等操作活动中,经历复习知识的全过程,避免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加深对所复习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中深化知识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4页的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选择的理由。

  2.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第10题

  先让学生估计,再动手测量,最后全班交流。

  3.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注意角的顶点是给定的)

  4.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2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指定学生说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所复习知识的理解;(四)总结中畅谈收获;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觉得哪;《表内乘法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表内乘法的知识的梳理过程,对;(二)过程与方法;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所复习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完整。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意识,做到能轻轻松松学知识、做数学,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总结中畅谈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觉得哪些地方还有疑问?

  二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三

  一、复习内容: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教材P121第9、10、题和P125第9、题

  二、复习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复习过程;

  1、复习克、千克

  提问:(1)1克与1千克比较谁重谁轻。

  (2)1000克与1千克比较谁重谁轻。

  引出:1千克=1000克

  2、说出生活中有那些物体的质量是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先小组说一说然后汇报)

  3、动手圈一圈(完成教材P121第9、10、题)

  4、线(估一估再连一连,教材P125第9、题)

  5、活动内容(每4人一组活动)

  (1)估一估自己带来的物品各有多重

  (2)再估一估老师带来的这些物品各有多重,看谁估的最接近实际重量。然后由学生掂一掂,感受一下。(老师把准备好的物品的质量贴在物品上的暗处)

  6、练习作业:(1)计算:3000克+5千克=()千克

  9千克—2000克=()千克

  4千克×6=()千克

  81克 ÷9=()克

  7千克+500克=()克

  (2)在括号里填上“>”、“<”、“=”:

  4千克()4000克 48克()2千克

  5200克()6千克 50千克()50克

  900克()1千克 600克()6克

  7、思考: 一只小鸡重500克,一只大鸡重2千克,几只小鸡的重量等于一只大鸡的重量?

猜你喜欢:

1.二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怎么制定

2.二年级数学手抄报简单又好看

3.二年级数学手抄报简单又漂亮图片

4.二年级精美数学手抄报内容

5.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运算复习教案

    3767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