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最出名的一首七律自由自在毫无拘束
黄彦修的文学才华与父亲不相上下,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豪放的气息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那么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黄庭坚最出名的一首七律自由自在毫无拘束,欢迎阅读!
黄庭坚最出名的一首七律自由自在毫无拘束
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黄庭坚在宋朝诗坛,可谓是一流名家,与苏轼并称苏黄。努力或许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诗人,但一流的诗人,还是需要天赋的,苏轼如此,黄庭坚也如此。在幼年时期,他便展现了惊人的记忆力,书读过几遍就能背诵,据说他家的书架就没有他不知道的书。
他七岁写的那首“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便使许多诗人望尘莫及。治平四年,黄庭坚考中了进士,开始踏入仕途,后来苏轼看到他的诗文,赞道:超轶绝尘 ,独立万物之表。
可以说,黄庭坚能够在文坛崭露头角,固然有自己的实力,但同时也少不了苏轼的提携之功。并且,黄庭坚的仕途生涯,和苏轼也十分相似,他亦是因为不苟附进、批评时政,一直在贬谪之中。宋神宗元丰五年,黄庭坚担任太和县(今属江西吉安,唐武德年间改“泰”为“太”)县令时,登快阁写下了一首名篇,题目为《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欧盟。
黄庭坚很多诗看起来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正如他自己所强调的“无一字无来处”。首联的第一句便用了《晋书·傅咸传》中的典故:“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
晋朝清谈之风大盛,并且认为想努力将公务政务办好的官员是“痴儿”,黄庭坚在诗中言自己就是这样的痴儿,因为他将公务办好了,闲暇之余,他便登快阁观赏风景。文人墨客登高望远,总会诗意大发。后半句一个“倚”字,尽显暮色晴空,夜幕逐渐降临。
颔联是写所看到的风景,风景十分平常,不过是千山落叶,澄江明月,但诗人笔下,却变得不一般。万木在风中萧条,辽阔千山之间落叶纷纷起舞,在对照之下,天空显得开阔而远大;澄江清透,将月亮映得分明,望久了,澄江仿佛在月光的笼罩下,凝成一道实质的光束,又像是一道白练。
这一联写景,“千山远天”无限开阔,“澄江一道”有不尽之势,读来有阳刚之气,而落木、明月又有柔美之态,这一联可谓是刚与柔的完美结合,素来被誉为绝唱。而这写景中所体现的襟怀更是无限广阔,平易中显露豪放之气。
颈联的“朱弦”用伯牙感知音已死,摔琴不复弹奏的典故;“青眼”则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阮籍是名士狂士,不拘礼法,见到礼俗之人,以白眼相看,以表示心中不喜,后来嵇康带着酒和琴来找他,阮籍则以青眼相看,因此后世以“青眼”表示对人的喜爱和重视。“横”字虽是韵脚,却依旧体现了黄庭坚那种孤寂无聊,以及无可奈何。
黄庭坚这两句则是表示,好友不在,没有抚琴吹箫的雅兴,幸而有美酒相伴,让他聊以慰藉,有一些喜色。最后两句,诗人表达出了一种出世的思想,希望能够驾一叶扁舟,在江湖烟波浩渺之中漂流到家乡,寒江独钓、横笛唱晚,将这颗,赋予江上毫无机心的白鸥,落得一个自由自在。
这一年黄庭坚三十八岁,正处壮年,本是在官场大显身手的时候,但在诗中,他却流露出了一种对政务的倦意,对自然的向往,个中原因,无非是不喜宦海的勾心斗角,胸中抱负难以实现。从整首诗来看,清代学者方东树的评价,最为中肯:
起四句且叙且写,一往浩然。五六句对意流行,收尤豪方。
黄庭坚6岁时创作一首诗
《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此诗篇的创作,背后有一个小故事,且听笔者慢慢道来。根据《桐江诗话》记载,黄庭坚的父亲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结交许多志同道合之士,经常跟他们在一起吟诗作对。有一次,父亲做东,准备好酒好菜,邀请平日里关系不错的几个朋友开怀畅饮。
既然文人聚到一块,只喝酒就显得太无趣,开始切磋文学知识,即兴赋诗。众人边喝酒边作诗,气氛相当融洽,你来我往好不快活。酒过三巡,黄庭坚走了进来,听着大人们吟诗,站在房间里认真聆听。过了一会,其中一个朋友看到了黄庭坚,笑着说道:“早就听闻你聪慧过人,不如让我们开开眼界,随便作一首诗如何?”
黄庭坚征得父亲同意后,歪着脑袋思考一会,想到白天见到牧童放牛的场景,就以《牧童诗》为题进行创作,所以才留下如此佳作。“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这两句属于写景,牧童骑在牛背上,从黄庭坚的村前路过,不一会就传来阵阵笛声,必然是牧童一边放牛一边吹笛子。
黄庭坚没有继续对景物进行描写,直接来了一个大转折,从而有了“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这么经典的诗句。意思是说,长安城里的文人墨客,无不追名逐利,甚至为此忘记了初心,到头来只是徒劳,不如牧童的生活惬意,至少内心无忧无虑,不需要尔虞我诈。
乍一看,年仅六岁的黄庭坚,几乎没有任何生活阅历,不应该有如此感慨,也天才的思想境界不能用世俗的眼光衡量。人生在世,真正看透“名利”的人少之又少,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迷失自我,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不可取。上千年过去了,“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的道理依旧引人深思,看淡一些,生活会变得更简单,才能拥有牧童那种快乐。
看黄庭坚是如何磨砺成一代大家的,看完你也会有收获
黄庭坚,生于宋庆历五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045年7月28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年号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是北宋末年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是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即“一祖三宗”的诗歌流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幼年便聪颖过人,书读了几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认为他是千里之才。
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黄庭坚七岁,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皇祐四年,黄庭坚八岁,作诗送人赴举:“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黄庭坚十三岁时不幸丧父,被舅舅李常接回家抚养。李常是当时有名的大藏书家,家中藏书近万卷。
在舅舅的栽培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二十三岁的黄庭坚考中进士,第二年,偕妻子孙氏到汝州(今河南)叶县担任县尉。过起了“县北县南何日了”的小吏生活。
熙宁初期,黄庭坚参加了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授一职,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有一次,苏轼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已好久没有这样的佳作了。由是,他开始名震四方了。
黄庭坚二十五岁时,贤惠的妻子病故。思念亡妻时,写下了“真感生来不易销”这样的动人诗句。
黄庭坚担任太和县(今安徽太和)知县时,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焚,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此后,黄庭坚先后在河北、江西、山东做过小官。
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黄庭坚四十一岁时,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
神宋死后,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宋哲宗即位,任黄庭坚为校书郎兼《神宗实录》检讨官。就在这一年,黄庭坚见到了年长他八岁的苏轼。常和他来往的还有秦观、张耒、晁补之,这四人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师友几人,意气相投,其乐融融。张耒体胖,最怕过夏天,黄庭坚就用“六月火云蒸肉山”的诗句来调侃他。
黄庭坚最感人的一首诗打动了无数人
本文要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和答元明黔南赠别》,便是黄庭坚为其兄黄大临创作的一首赠答之作。绍圣二年(1095年),黄庭坚因“修史失实”罪名遭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其兄黄大临万里相送,分别后黄庭坚便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全诗感情真挚,深婉动人,将手足情深写到了极致。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黄庭坚的这首《和答元明黔南赠别》: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首联“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意思是说,黄庭坚与其兄在离家万里的黔州边远之地依依惜别,似乎是忘记了身在逆境的羁旅生涯,猿鸣的悲切使他们流下了伤心的泪水。“万里”,指的是黄庭坚在《书萍乡县厅壁》中记述的兄弟相送之事,这里主要是代指路途的遥远。“三声清泪”,引自古乐府《巴东三峡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从诗的开头两句,可以看出黄庭坚正面描写了离别的苦楚。其兄不远万里,来到黄庭坚的贬所所在,让他暂时忘记了谪居异乡的事实。但是猿鸣的悲切声让他回到了现实,明白终将天各一方,于是流下了感人的清泪。典故的化用,让情感更加饱满。即使只是开头的短短十四字,便打动了无数人。
颔联“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即回忆起楚王梦见神女朝云暮雪之事,不禁想到自己的登天之梦破灭。面对淅淅沥沥的夜雨,何时才能和兄长对床而卧,互相陪伴?“朝云”一事,出自宋玉《高唐赋序》。“夜雨”则是用韦应物与苏轼的诗意。意在相约退隐,以享天伦之乐。故这两句诗表达了黄庭坚政治上遭受打击后,想要在隐逸中寻找慰藉的思想。
颈联“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通过写景、比兴,进一步抒发了手足情深。意思是说,风雪交加中,见到鹡鸰鸟形影不离。鸿雁却在风暴中离散失群,飞不成行。前一句是兄弟患难与共,是手足情深的真实写照。后一句则是境遇险恶,是兄弟离散的哀伤。对比鲜明,触景所生之情,尤为动人。
尾联“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则是从对方落笔,反写兄弟思念自己。即想必兄长你一定会在归舟舟常常回首离别的方向,从此以后便频繁的寄来书信安慰断肠的我。这种写法,无疑比写自己的相思来得更深婉蕴藉,更富有情致。如王维的千古名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这种写法。
综观黄庭坚的这首诗,虽然典故繁多,却不着痕迹,反而让这首诗的情感来得更加深婉、绵长,读后令人回味无穷。总的来说,黄庭坚这首诗,一开头便打动了无数人,将手足情深写到了极致。
看黄庭坚是如何磨砺成一代大家的,看完你也会有收获
黄庭坚,生于宋庆历五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045年7月28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年号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是北宋末年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是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即“一祖三宗”的诗歌流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幼年便聪颖过人,书读了几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认为他是千里之才。
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黄庭坚七岁,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皇祐四年,黄庭坚八岁,作诗送人赴举:“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黄庭坚十三岁时不幸丧父,被舅舅李常接回家抚养。李常是当时有名的大藏书家,家中藏书近万卷。
在舅舅的栽培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二十三岁的黄庭坚考中进士,第二年,偕妻子孙氏到汝州(今河南)叶县担任县尉。过起了“县北县南何日了”的小吏生活。
熙宁初期,黄庭坚参加了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授一职,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有一次,苏轼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已好久没有这样的佳作了。由是,他开始名震四方了。
黄庭坚二十五岁时,贤惠的妻子病故。思念亡妻时,写下了“真感生来不易销”这样的动人诗句。
黄庭坚担任太和县(今安徽太和)知县时,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焚,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此后,黄庭坚先后在河北、江西、山东做过小官。
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黄庭坚四十一岁时,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
神宋死后,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宋哲宗即位,任黄庭坚为校书郎兼《神宗实录》检讨官。就在这一年,黄庭坚见到了年长他八岁的苏轼。常和他来往的还有秦观、张耒、晁补之,这四人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师友几人,意气相投,其乐融融。张耒体胖,最怕过夏天,黄庭坚就用“六月火云蒸肉山”的诗句来调侃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