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随笔
中医博大精深,那关于中医的文化都有哪些随笔呢?来看看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中医文化随笔,希望你有所收获。
中医文化随笔篇一
六腑,即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形态多为中空,其总体功能是“传化物”。《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胃与脾脏相表里。五脏六腑都依赖胃的输布而得到精气,所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海。《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胆与肝脏相表里。肝主谋,胆主断。《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大肠与肺脏相表里,为化糟粕之腑。《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与心脏相表里。凡胃中所纳食物,皆输于小肠,由小肠下口分别滓秽入大肠,水谷入小肠,所以叫做受盛之腑。《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膀胱与肾脏相表里,为贮尿之囊。肾脏分泌之尿,经输尿管入于膀胱,贮蓄既满,则放开括约肌,从尿道泄出。《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三焦,又称为孤腑。张景岳《类经》:“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认为三焦有具体的形态。由此,三焦大体相当于现代的胸腔、腹腔和盆腔,但又不完全相当: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肝、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之气的功能,五脏六腑的气化功能都是通过三焦来实现。三焦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道路,所以说三焦主持诸气。三焦能通行水液,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上焦主宣发散布,即通过心肺的输布作用,布散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有“上焦如雾”之说。中焦主腐熟水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有“中焦如沤(òu,长时间地浸泡)”之说。下焦主分别清浊、排泄水谷之糟粕废物,即肾与膀胱的排尿和大肠的排便作用,有“下焦如渎(dú,水渠)”之说。《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水》:“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上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参见《中医文化随笔38·气分》)
我们清楚了脏腑相表里,所以,当腑有病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调节脏的功能来恢复健康。例如脾主思,思虑过度则伤脾,脾与胃相表里,伤脾也可能会引起胃病。除了药物等方式治疗外,通过调节脾脏的功能,也可以帮助恢复胃的健康(养生和养脏的内容可参见《中医文化随笔》中相关内容)。而三焦的病变,也可能与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也可以通过调脏来帮助康复。
中医文化随笔篇二
近几年喜爱中医、学习中医的朋友越来越多,有人就说中医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很管用。学习中医,掌握中医养生之术可以让自己“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我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来,运用中医的方法治疗了很多疾病,应该说中医确实能达到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那么中医的起源是什么?有人说中医既是文化又是艺术,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中医起源于古代的哲学。
中医来源于阴阳五行学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是说阴阳是天地循环的道理、是万物生死的规律、是产生各种变化的根本,是决生死的源头。人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分子也是要遵守天地之阴阳大道,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在《说文解字》中对阴阳的解释是“阴者,山之北,水之南也。从阜,从。”“阳者,高,明也。”阜是土丘的意思。我们的祖先从阳光照射在山丘上观察到山的南面是温暖明亮的属阳,山的北面是寒冷晦暗的属阴。通过对不同事物的观察和总结得到阴阳的抽象概念。中国文化起源于朴素的唯物主义,从现实生活经验中提炼升华成为中国文化和哲学。
再者,为什么是阴阳呢?我们从来都不会说阳阴呢?阴者为无形是谓“无”,是创生天地的本始,阳者为有形是谓“有”,是生育万物的根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先有“无”,后有“有”,无中生有,即无形生有形,所以是“阴阳”而不是“阳阴”。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自然阴阳变化中生活,比如吃饭用的筷子是阴阳,走路两脚是阴阳,我们每天也都在践行着中国传统文化,但很少有人懂得其中的道理,只是“日行而不识”罢了。
古代认为自然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五种物质按一定次序规律运动变化产生万物。即“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伤寒杂病论》)宇宙万物都可以归类到五行体系中,由此衍生出文化,甚至渗透到我们的语言、居住、生活等各个方面。
中国人把购物叫“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这是为什么呢?有一次,一位在法国教汉语的老师问我这个问题,她告诉我,她跟学生解释的是因为习惯才这么说的。看似简单习惯的语言,其实有其深层的文化根源。根据五行归类,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属土。从五行上看,东西是指木金,南北是指火水。木和金是可盛受之物,是可以用于买卖的,而水火为不可盛受之物,是不可以用于买卖的。中国人在骂人时也是讲文化的,说一个人“不是东西”,那是什么呢,当然是南北了,是说这个人像水火一样无情无义。
在居住上,中国人最传统的住宅是庭院式住宅,以北京的四合院为民居的代表。四合院里的居住也很有讲究,这和太阳的升降有关。古代传说认为“日出于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至于虞渊,是谓黄昏”(《淮南子》)是说太阳从东方的“谷”出发,居于扶桑(郭璞注:“扶桑,木也。”),晚上落入西方的“虞渊”。所以东方是太阳升发之地,小孩子要住在东厢房,与孩子的生长生发之气相应。西方是太阳沉降之所,老人要住在西厢房。而家中的男主人和女主人要住在正堂,因为正堂是阴阳合和之所,能资助家中的男女主人精血充足,家里顶梁柱坚固了,整个家庭就稳定了。
中国传统婚礼的喜服是红色的,红色属火,在五脏中,心属火,所以红色可以愉快心情,振奋心气。结婚吹奏的《百鸟朝凤》为徵音,属火,以sōu为主音,音乐活泼喜庆,欣欣向荣。中国帝王从隋唐开始穿黄色的衣服,这也是有文化的。五行可以衍生出五德,中国人尚土德,崇尚重情厚义,忠孝至诚,度量宽厚。黄属土,且土居五方之中,这也体现了皇帝的中央集权、皇权至高无上的思想,所以帝王身着黄色衣服。了解秦汉文化的朋友都知道,秦汉时期皇帝身着黑色衣服,这是因为当时的统治思想是道家思想,而道家是崇尚水德,黑色属水,所以皇帝要着黑色的衣服。当然现在讲自由平等,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穿不同颜色的衣服。
五行在运动中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五行中相互滋生的关系叫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中相互制约的关系叫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应用相生相克的关系来养生,有一次,一位病人因为和家人生气出现胸闷、腹胀、不思饮食的症状,这是典型的情志致病,音乐可以调畅情志,调和气血,舒通经络,调整阴阳。这一点古人比我们认识得深刻。“药”的繁体字是“药”,“乐”的繁体字是“乐”,此二字为来源相同,可以理解为音乐可以作为药来治疗疾病的。古人在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就有音乐疗法。这位病人是因为生气而致病,肝在志为怒,属木,金克木,而肺在志为悲,属金。根据五行相克的关系,我让病人听忧伤委婉的音乐,因为忧伤委婉的音乐为商音,以ruē音为主,属金,可以胜怒。而我国西北民乐多为此音,建议病人每天听《走西口》,几天后,病人痊愈。
作为一名中医要“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运用整体观的方法论,认识宇宙自然,洞察生命规律。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而我们人体也有十二条经脉,看似巧合,其实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掌握了因天之序可以调理脏腑、平整阴阳。中医养生强调要睡“子午觉”,为什么呢?子时(23点-1点)是足少阳胆经当令之时,“子时一阳生”,胆气开始升发,胆气主升发属阳。此时要入睡才有利于胆气的升发,否则会伤阳气,白天就神疲乏力,时间一长还会影响脏腑功能。午时(11点-13点)是手少阴心经当令之时,“午时一阴生”,此时是养心的关键时间,养心重在静养,午时饭后最好小憩一会儿,即使不能睡觉也要闭目养神一小会儿,否则就会伤心阴,下午就会出现心慌,夜晚容易心烦失眠。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应自然阴阳之气的变化,也会出现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
春天主生发,养生的重点在于“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天到了,生发之气起来了,不要睡得太早,但是不要晚于子时。太阳升起就要起床了,要顺应自然生发之机。但生气也不要生发太急,所以要踱着步子慢慢地在院子里散步。为了不约束生机,在春天要披着头发,穿宽松的衣服,“以使志生”,“志”是什么呢?志是一个人的志向、意志。肾藏志。一个人肾精充足,其志就强。小孩子往往会在人前说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当政治家等等。这是小孩子肾精足的表现,而长大成人后就没有那么大的志向了,这说明长大后不如小孩子时的肾精充足。春天重视养生气有利于肾精的生发,否则就会约束生发之机。现在有些爱美的女孩子一到春天就穿上塑形内衣,当时看形体美了,但损伤了养生之气。
夏天要怎样养长气呢?“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晚上晚点睡,同样还是不能晚于23点,早上早点起床。“厌”是满足的意思。“无厌于日”,是不要怕热,夏天就是应该外散,接受阳气,夏天是要出汗。现在夏天都在用空调,该出的汗出不出来,就会生出病来,最常见的是一到秋天就咳嗽。
秋天是气机收敛的季节,养生调理在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天天地之气开始收敛,人也要收敛,不可以再外散。所以要早点睡,听到鸡叫就起床了。鸡叫一般在卯时(5点-7点),此时天门开,人之气也随之而开,此时就要起床了。“使志安宁”,其中“志”仍指志向、意志,因为肾藏志,所以我们以后看到“志”就是中医在讲肾精了。秋天要收敛肾精,就是要收敛性生活了。秋天有肃杀之气,古代就是杀人也是讲文化的,不是有“秋后问斩”吗?到了秋天,人情志上容易出现悲观、抑郁甚至厌世的情绪,一年当中秋天是抑郁症的高发期。所以秋天要保持情志的平和,减少“悲秋”的情绪。
冬天是阴气最盛的季节,要养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早点睡做好收藏,晚点起避免耗散,等到太阳升起来了再起床。冬天人的阳气收敛到体内,穿厚些,有利于保藏阳气。不要过分开泄皮肤,冬天锻炼是不能出汗的。
四季阴阳是变化着的,是紧密联系着的,是整体的。春天没养好生,会影响到夏天养长,夏天不注意,会影响秋天养收气,秋天没养好,就会冬天不藏,当然,冬天没藏好,春天哪来的生发之根呢?这就是因果关系,没有因哪来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