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课文《蓝影子》的听课笔记

智明分享

  编者按:老师也是要不断学习,才能提升不断自我。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课文《蓝影子》的听课笔记吧。

  拿到《我爱蓝影子》的课文纸,初初看了一遍之后,我想,要有什么样的底气才敢选择这样的课文来上公开课。台北教育大学的许育健老师让我遇见了一个美好的“蓝影子”。

  《我爱蓝影子》这篇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蓝影子”是一个又高又帅的男生,他会很多种运动,排球、篮球等,还是学校体操队长。“我”每天放学都去运动场看穿着蓝色运动衫的他打篮球。

  “我”的女同学唐晓月告诉“我”,“蓝影子”是她的邻居。唐晓月过生日那天,我也应邀去了她家,当时就想近距离看到“蓝影子”。看着窗外,等着想要见的人,脑子里不断浮现出前两天的尴尬事儿。

  那天我一时着急摔了一跤,裙子上沾满了灰,一只鞋子也甩了出去。“蓝影子”把我扶了起来,还把写字捡起来递给我,当时太过狼狈,我还很不好意思的说了句“讨厌,要你管!”

  正在自责中,有人大声朗读着一张送给唐晓月的自制卡片,卡片上是干燥过的玫瑰花排成的心形图案,署名是“你的邻居”,后来的生日会,我忘了脸上有没有露出祝福的微笑……

  清纯又略微苦涩的萌动青春跃然纸上,上课的六年级学生与文中的“我”有着同样不可言说的情愫。看完课文,我一直在想,这样的文章如何来切入呢?学生会不会接纳一位陌生的老师来进行深度对话?

  一、“记忆中,那个人”

  “有没有什么人,让你经常挂念?这个人和你是什么关系?”许育健老师用这个问题开启了探索自己和学生内在的旅程。从学生的作答来看,这个时候学生充满着对老师问题的“戒备”。当幻灯片上出现了“我,也有。”“记忆中,那个人。”我一下子明白了,“破冰”要来了,许老师让学生在他的故事中,探索并理解自己,接纳自己,进而开始更深度的对话。许老师讲述与初中同桌24号女生之间的故事,故事的安排,看起来十分随意,但却处处藏着“小心机”。

  “偶尔笔掉下来,我就帮她捡起来,她说声谢谢,我就高兴一整天,初一、初二、初三,我们都坐在这,话没说几句,就到高中要分离的时候了……”细节描述会击中不少学生的心吧,至少击中了我。故事是有生命的,它真实的生命始于它开始活在你心中的那一刻,它就像水一样,能够找到直抵内心深处的道路,能够透过裂缝渗入坚不可摧的墙壁。用故事来破冰,实现共情,与学生一起探索内在,这是我所欠缺的,在课上,找不到故事,能投射文本内涵;不敢讲故事,怕破坏了节奏;不会讲故事,不具备讲述的技巧。而这样,就散失了触动学生内在,引导出学生多元观点与思辨力的机会。

  许老师在讲到初中毕业与24号女生,隔着深深浅浅海互通信件,这时候,他请来了两个“神助攻”:地图和郑愁予的诗《小小的岛》。地图提升了故事的真实性,让学生产生了期待,而诗歌呢,把学生带入了一种情境,又巧妙的与课文最后的卡片重合,让文学回到了心灵的需要。

  二、“喜欢是件很正常的事”

  当许老师的故事讲完以后,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理解了“喜欢是件很正常的事”,那么接下来,学生的心中会一个影子出现,这时候导入课文《我爱蓝影子》,就水到渠成了。在解读文章的时候,用的依然是阅读问思教学的路径:“透过良好的提问设计,以不同的教学与讨论形式依序引领学生思考文章的内容,与文本进行不同层次的互动与回应,进而促进学生阅读理解”。

  许老师与学生一同分析文本,解读课文时,我觉得这是一场越来越丰富的遇见。许老师的课听过不止一节了,《笛卡尔的迷思》我听到的是,如何让提问来成为一个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生长点,如何用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考。《倒立的老鼠》我听到的是,一种参与感,富有张力的语言勾勒出的情境,加之教育技术与文本的融合带来的互动。《喜欢读书的人》我听到的是,如何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获得听的技能。之前听课的耳朵更多的放在了提问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上了,忽略了许老师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处理。

  在分析文本的时候,许老师用细节加幽默形式解释了“始终”这个词,引发了学生善意的笑,一句话的轻描淡写,效果比一遍遍强调好太多了,看似不刻意的机智处理,背后需要深厚的土壤进行养料输送。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首先要让学生觉得有趣、有料、有态度。

  三、星期二的心情折线

3935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