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履痕美文欣赏:捞沙巷
捞沙巷,一条位于遵义会议会址以南几百米、贯通老城步行街与碧云路的纵深小巷,一条传承着遵义名城厚重历史和饮食文化的小巷。因为她的地理位置,几款曾为《舌尖上的中国》作出过不可磨灭贡献的小吃,使得捞沙巷成为名声远扬的美食巷。遵义民间有一句谚语“遵义小吃千千万,捞沙巷里占一半。”
回顾捞沙巷历史,早在公元1176年以前,南宋孝淳熙三年,居住着土民穆氏家族,称穆家川。由于老城土壤肥沃,庄稼繁茂,果满地广,背依龙山,前临湘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杨氏第十二代土司杨轸遂迁治所于此,建官衙,筑防御,从此开创了老城历史。十三世杨粲继位后,发展生产,修桥筑路,招纳贤才,营造街市。公元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建成三街六巷九狮子景观:梧桐街、杨柳街、朝天街;捞沙巷、狗头巷、尚家巷、何家巷、姚家巷、丁家巷;土司衙门、庙宇、老城玉皇观九狮子独缺一只的笑谈。历代,遵义老城是集农贸与交易的场所,其向朝廷上贡的方物有:土贡斑竹、虎皮、丹砂、药材、茶叶、大米、铜鼓等。1935年,遵义老城,以八百年中一个瞬间而笑傲江湖,只因这个美丽的瞬间改变了历史,改变了中国。
如果说,六巷之首的捞沙巷,从前古韵悠然,宛若点缀在老城的一幅水墨山水,那么今天的捞沙巷,便是老城一帧精美绝伦集饮食文化大全的“工笔花鸟”美食巷,让人垂涎欲滴,乐不思蜀。
白天的捞沙巷是可以让人悠闲自在逍遥游的,你可以边看她的风貌,边挑她的吃食。脚踩在小块长方石镶嵌的地面上,感觉她在眯糊着休憩;鳞次栉比的店铺里,看得见不慌不忙整理食材的店主;偶尔,互相串门和喜哈打笑的邻里,述说着满足的喜悦;只有24小时营业的店铺,还是那样有条不紊地重复着她们单一的动作。整个捞沙巷,除了小吃,只有一家独一无二的餐馆“乡土人家”,她是一栋矮二层的私家老屋,无疑,她是得天独厚的。你可以在“乡土人家”,挑一个临巷的窗前坐下,看着巷子里川流不息的人群,想象着“神医喜来乐”吃“狮子头”的愜意。当然,你也可以邀约几个好友,点上几个特色菜,来个一醉方休。
冬日,华灯初上,人们早早归家,夜幕下的老城,安静得如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银发萧疏映衬下、秋瞳剪水般的双眸,慈祥、雍容华贵般脸上深邃的眼神,仿佛伸出温暖的手臂,呵护着一代代遵义人。在这样静谧的夜晚,走进捞沙巷,却是远古与现实交融、重叠的另一翻景象:巷口披着古朴、雕龙画凤的外衣,迎接着打扮新潮进进出出的男女。灯红酒绿中,宛如一组黑白胶片与彩色影像的叠加,影影绰绰,依稀可见的色彩由浅而深,渐近渐浓。
寻着美味,沿着捞沙巷口往里走,“怪噜饭”在那里摇旗呐喊,清洗干净的各色蔬菜和煮好的蛋卷、卤豆干、海带、土豆、火腿肠等琳琅满目,静候着食客。吃法是把挑中的菜放卤汤里焯熟,蘸着辣椒水送饭。“怪噜饭”卤汤飘出的香味,诱惑着那种想吃饱,又想少吃油的食客,常常是他们的不二之选。
你还来不及思考,名小吃“肖二嬢猪腿肉粉”会迅速调开你的眼神。每天一头猪在店堂公开切割,那种看得见,摸得着,24小时营业,时时爆满,甚至排队的风景是吸引食客的噱头。不过,邻近的馋人“蛋包洋芋”,让你左顾右盼。小小的洋芋,在商家的妙手巧做下,成了年轻人的最爱。还没等你回过神来,飘着豆香的“遵义豆花面”又在前面撩拨着你的味蕾,她那好吃在油辣椒、肉丁、花生、香菜的蘸水和水面恰到好处煮的功夫,点缀的豆花和豆浆,会让你不顾一切。那边“黄五羊肉粉”,也在那里频频向你招手,同样的24小时营业,羊肉骨头熬出来的原汁原味汤和诱人的羊肉薄片,掺和着粉的爽口,在芫荽的佐料下,会让你瞬间唾液分泌,难于自持,吃啥?成了你选择的难题。
还有宁波汤圆、牛肉粉、大十字米皮、砂锅粉、小笼包子等等,应有尽有,数不胜数。于是,你只能用打油诗来表达了:
捞沙巷里没有沙,
灯红酒绿小吃花;
贵妃穿越美食巷,
精挑细选找一家。
捞沙巷,从她走来至今,一直就是那样,镶嵌在遵义老城显要的地理位置,秉持着遵义人文,紧跟时代步伐,奉献着独特的美食,散发着饮食文化魅力,笑迎八方来客......
作者:姚筱红
公众号:东方散文杂志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