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2023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设计

燕纯分享

  咬文嚼字”是一个成语,它一般被当作贬义词来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它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但在朱光潜先生的这篇文章里,它却是个褒义词,指在阅读文章或写作时,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实际上,我们学习语文,就需要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只有如此,我们在读一些好的文章时才能领会作者的匠心;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2020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养成锤炼字词的语文习惯,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3、训练咬文嚼字,学以致用。通过拓展迁移,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训练法,点拨法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作者

  简介

  三、?课文

  研习

  教学过程 ?一、?猜对联导入 林则徐巧对主考官 (幻灯片1显示)

  ?林则徐小小年纪就参加科举考试,他父亲恐他年少远行疲累,便要他骑在自己肩上。进场时,主考官以其年少,即景出一联索对,作为进考场的条件:以父作马;这使林的父亲羞得面面红耳赤,怪难为情,可是骑在父亲肩膊上的小子可真不凡,他眼睛一转,马上对道:“ ”。由上联的贬到下联的褒,色彩逆转。其父见儿子不仅解嘲了,还深知为父的希望,喜不自禁。主考也很满意其对,放他入场。

  你能猜到小林则徐对的下联吗?

  望子成龙。这四字,看来似平易,却言简意丰,褒贬逆转,意蕴也与上联相去甚远。

  我们要想达到知文明义、出口成章的地步,就要对文字有很好的驾驭能力。 (幻灯片2显示)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咬文嚼字》,从中会受很大启发。

  二、师生明确《学案》文学常识1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盟石。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

  三、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议论文的观点与论据材料的关系。

  ?请简要概括文中举了哪些例子?举这些例子想说明哪些观点?(交流《学案》中内容感悟第三题)

  教 学 内 容

  激趣导入

  介绍

  检查预习

  点拨

  ?教师活动 ?

  思考

  了解

  回答

  合作交流

  比较不同

  学生活动 ?

  ?四、自主

  探究

  总结

  教学过程 合作交流,比较不同。 (幻灯片3显示)

  实例

  道理

  角度

  郭沫若改字

  炼字的重要性

  情感不同(句式)

  王若虚改《史记》

  文字表现

  思想情感

  意味不同(字数)

  韩愈改诗

  更动文字就

  更动了情感

  意境不同(字眼)

  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

  善用联想意义使文章色

  善用联想

  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板反应

  误用联想意义造成流弊

  套用滥语

  全无新奇

  同学们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并得出作者要证明的观点。这体现出论文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密切相关,相互对应的。

  ?四、你在《学案》中筛选哪些文句作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原文第三自然段:在文字,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2020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设计二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总体把握课文,了解相关字词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能力,总结课文的实例,分析作者的主要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并体会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①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拎出观点。

  ②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

  ③评价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①学习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的写法,以打破中学生写议论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

  ②学习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以克服中学生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流弊。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来考考各位一个歇后语: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当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我们也可以成为一只很有品味的小老鼠!

  例子一:展示四个字:“中”“国”“在”“吃”。请各位调整字词顺序,表达以下三种意思:

  1、食文化在中国,中国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 ---吃在中国

  2、想吃美食,到中国去!在中国,是品尝美食的 -----在中国吃

  3、讽刺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挥霍国家财富,吃穷了中国!是国家的蛀虫

  ---在吃中国

  同样四个字,短语变序,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在中文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例子二:贵州人、湖南人、四川人的饮食习惯,都比较喜欢哪种口味? 辣,那到底谁是最重口味的,咱们可以通过每个省份的描述可知:

  湖南人自诩:辣不怕;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怕不辣。

  请各位判断一下,哪个省份的口味最重?贵州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没有辣椒,嗜辣如命,哪天没有辣椒,可能就会心慌意乱、形容枯槁。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见,有时候,文字的排列组合不同,句子的意义不同;有时候,同一句话,句式不同,意味不同;字眼不同,意境也不尽相同,因此,写作时,要学会字斟句酌,这便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

  二 、作家作品。

  首先知人论世,了解一些作家作品,朱光潜,听说过没?上学期名著导读?《谈美》,回顾一下,《谈美》是以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政治等问题。是一本议论美感修养的文艺理论学著作,因此,朱光潜被称为“美学老人”。咱们看看,这位“美学老人”,是怎样教我们咬文嚼字的!

  三、信息筛选。

  (一)明确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大家认为它是褒义还是贬义?贬义:“死抠字眼,卖弄学问。迂腐。掉书袋。”请学生说成语的意思!

  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它的积极意义,咱们看,本文中,作者是怎样定义的?阅读第三自然段。

  与其说是“咬文嚼字”,不如说是字斟句酌,这是做学问必备的一种态度?严谨、步步留心的态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咬文嚼字”举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出门沽酒时,大雪纷纷扬扬,施耐庵用了一个什么字?使得境界全出呢?

  “紧”。《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中曾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为何?

  学生讨论明确:

  “紧”好处:

  1、生动朴实的写出大雪纷飞、紧凑。

  2、渲染出气氛的紧张,主人公命运前途未卜。所以,一个“紧”字,境界全出。

  正如朱先生所说,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是调整思想感情。因为文字它不单单是一个符号,而是思想情感的载体。

  咱们现在明白,本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就是一种“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那咬文嚼字的意义是什么?请各位同学在文中找一下。

  定位在总结性的语段当中,齐读最后一段。告诉我,“咬文嚼字”的意义是?

  明确“咬文嚼字”的意义:追求“艺术的完美”,尽善尽美。我们讲,言由心生,有的人说话也好、写作也罢,想的是一回事,写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所谓的词不达意,言不由衷。这是因为你没有仔细地咬文嚼字,本课我们着重讨论的问题是:怎样咬文嚼字!怎样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提问:班上有位同学,有个坏毛病,就是特别爱迟到,如果你是班主任,你很生气地准备批评他,你们挑选以下两种句式:哪个语气更强烈!更适合批评人:

  A、你是个老爱迟到的学生。

  B、你这个老爱迟到的学生。 请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原因。

  阅读1、2自然段,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明确:“这”字句:是坚决的判断,表现强烈的情感,但一般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不适宜。

  “是”字句:1、表示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意义,不带情感的判断。

  2、可以含有假定语气,带有“你不是”的讥刺意味。

  (你是个好小子)所以在批评人时,这句感情比较强烈!

  结论:事例一: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2)字眼不同,意味不同。

  别说咱们,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大部分都是精益求精,苦心孤诣之人,有诗词为证:

  2020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设计三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二 课时: 2 提供者:张卫东 单位: 永胜县第一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必修五阅读鉴赏板块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则主要是一些文艺评论,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认真学好它,对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去探讨问题,加深学生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焦文饺子的精神,刻苦自勉,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的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作品;

  2、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课前预习,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诗歌背景;

  2、品味文中的妙语佳句,从而体会作者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作者提出的“咬文嚼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的主张;

  2、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学习过程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高中一年级的语文学习,学生储备了议论文学习的相关要素,也具备了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但是存在“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的问题;并且通过一年级的学习,高二学生没有了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容易出现倦怠心理,能够积极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少。?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针对学习者特征分析中提到的相关情况,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文艺评论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加入了很多趣味性强且能够体现主旨的句子和故事,以“初读——精读——探讨——总结”的方式,通过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和把握。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请你为下面的诗句添加动词,并分析其妙处。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东坡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黄庭坚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小妹

  认真思考

  交流不同意见 通过诗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二、知识积累

  作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西方美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结合课本上的相关介绍,了解作者,并做好补充。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信息筛选

  1、什么是“咬文嚼字”?

  解题:咬文嚼字,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的意思是:指过分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地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通常是贬义的。

  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 第三自然段“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作者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就是调整思想情感,因而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梳理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1—5段):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第二部分(6—7段):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第三部分(第8段)结语: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思考,翻阅词典

  查阅资料

  回答问题

  在原文相关文段寻找答案,并作出圈点勾画

  思考作者赋予这个词新的意思的用途

  梳理全文

  做好相关记录

  通过查阅资料,理解词义,同时明确作者赋予这个词的新意。

  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理清文章思路

  四、合作探究

  (一)阅读1—3段,找出本文的基本观点。

  明确: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1、活动:请用“酒、好、喝”三个字,看看最多能组成几组话,各自的意味是什么?

  酒好喝——酒的味道不错

  喝好酒——要喝质量好的酒

  酒喝好——劝客人开怀畅饮

  喝酒好——适量饮酒对身体有好处

  好喝酒——酒的质量不错,可以放心喝

  好酒喝——批评一个人是酒鬼

  通过以上练习总结出语言表达的一个基本规律是什么?

  明确:句式不同,句子包含的感情不同。

  分析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1)婵娟骂宋玉说: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2)石秀骂梁中书: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

  (3)《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4)郭沫若: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思考:比较这组句子,说说在用字上有什么变化?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通过“你这” “你是” “你有”的比较,说明不同句式的句子包含的情感不同。关键看哪一个更能表达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因为文学就是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的。

  (二)阅读第4段,读王若虚改《史记》中“李广射虎”的选段,

  1、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史记》原句)

  2、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王若虚改句)

  3、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思考:这三则材料讲的都是李广射虎的故事。第一则里有多个“石”字,你认为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明确: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三) 阅读第5段,分析“推”和“敲”的故事。

  思考:结合《题李凝幽居》全诗意境,分析用“推”和“敲”各自有什么效果?再读朱光潜先生的分析,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

  明确: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小结:朱光潜先生举上面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2020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设计

2.2020高中语文《老人与海》教案设计

3.2020高中语文《宇宙的未来》教案范文

4.2020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

5.高中语文《宇宙的未来》教案大全

6.2020高中语文《张衡传》教案设计

7.2020高中语文教研组的工作计划5篇

8.高中语文《变形记》教案 《变形记》教学设计(2)

9.《宇宙的边疆》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10.2020高中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优秀3篇

    428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