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语文《雨巷》教学教案大全

燕纯2分享

  今天,我们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雨巷》教学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雨巷》教学教案大全一

  《雨巷》教学实录

  (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自我化解文字障碍,初步了解丁香的生态[色、形、质]特征。2.结合注解,通晓基本意象,熟读成诵。)

  师:请看屏幕(呈现戴望舒图像),这个人认识吗?

  生 (齐):戴望舒。跟书上印的脸相很相似。

  师:大家对他的脸熟悉了,对他“雨巷诗人”的来由知多少?

  (三位同时举手,走向最先的同学。)请你说,但要用自己的话、简明扼要。

  生:我查过,大体是说:戴望舒《雨巷》一诗奠定了他此后诗作的特色。

  生:还有,形成了戴望舒的独特风格,所以称他为“雨巷”诗人。

  师:那我们一起沉浸《雨巷》,品品诗作的特色究竟是什么。

  活动一:听读

  1.初听———感知诗的基调

  师:同学们合上书,沉静着听。

  (选配与诗歌格调相似的背景音乐,教师临场诵读。)

  同学们听了,感觉到了什么吗? (只提醒不要求回答)

  2.再听———整理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边看边听,将初听的感觉整理一下。如:①整首诗的感情基调;②诗中主要意象及其各自特点; ③意象中寄寓的大体情感;④诗的音乐美。

  (“再听”时放教师诵读的录音,配背景音乐。)

  活动二:交流

  师:诗中写到的意象有哪些? 大家一起说,按先后顺序。

  生(合):“我”,小巷,姑娘,春雨,纸伞,颓墙。

  师:这些构成的就是诗的意境。将分散的意象有机整合起来,形成的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哪位能概述一下?

  生:“我”撑着油纸伞在寂寥的雨巷中“悠长”地徘徊,希望能见到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来了,又去了。“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见到那个姑娘。

  生:你的概述把“丁香”的修饰语丢了,应该是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忧愁的姑娘。

  生:你也丢了。

  生:我丢什么了?

  生:你把姑娘来时的诗意给去掉了。

  师:是吗? 姑娘是怎么诗意地来?

  生:姑娘终于来了,也撑着伞,梦一般凄婉地来,梦一般迷茫地去。(一副陶醉状,引起满堂笑声。)

  生:“我”仍旧希望见到的那位,还是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生:不是“见到”,是“飘过”。(再作陶醉状,引发笑声。)

  师:鉴赏须有想象、联想陶醉其境,他进入状态了,祝贺他!(掌声起)故事发生在雨巷,诗中雨巷具有什么特点? 用关键词说话。

  生:悠长,狭窄而寂寥。

  生:“我”一直撑着伞,可见一直下着雨。

  生:一直下雨,说明光线阴暗。

  师: 雨巷“ 长”, “ 窄”, “ 寂”, “ 暗” ( 板书)。“我”在这样的巷中举止情态怎样?

  生:孤独彳亍着?

  师:“彳亍”是什么意思?

  生:徘徊不离去。

  师:为何不离去?

  生:因为他要等丁香一样的姑娘。

  师:就是说“我”在“寻求、期待”(板书)。这么说来,这是一首爱情诗了?

  生:老师您说呢?

  师:请研读背景材料,我们一起推断。

  活动三:研读

  师:屏幕显示一(教师读,学生听):

  戴望舒1925 年进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时期,接触了不少革命志士,在大革命时期(1926 年)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 年2 月遭拘捕,经保释后又遭通缉,先后避居于杭州与松江。《雨巷》作于大革命失败之际,当时的现实是:革命者被害,进步者受屈,满街狼犬,一片黑暗。

  《雨巷》之后,戴望舒连续写了《断指》 《我的回忆》, 纪念在大革命中英勇献身的志士。1941年,戴望舒被日寇下狱,写下了民族正气篇《狱中题壁》。

  (学生自发分组研讨,教师点拨、指导。)

  生:我觉得诗中的“雨巷”是指革命道路。

  生:我也这么看。戴望舒向往革命,倒数第三段“走进这雨巷”,可能是希望走向这革命的道路。

  师:你们二位是说“雨巷”具有象征意义?

  生:是的。

  师:象征能够成立是因为本体与象征体之间存在相似性。请回顾刚才读出的“雨巷”特征是什么?

  生(合):“悠长的”“寂寥的”“阴暗的”“凄清的”,“颓墙”。

  师:革命道路是坎坷的,艰难的,但它的前途终究光明,怎是“阴暗”“颓废”的?

  生:“雨巷”与“革命道路”意象不合,我们理解错了。

  生:“雨巷” 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倒是很相似的———阴沉、黑暗、颓废、悠长。

  师:大家以为呢?

  生(合):同意。

  师:这下思路找对了。现代诗鉴赏同样要借助古诗形象思维的方法,即通过具体的形象感悟抽象的思维内容。请看屏幕:

  形象:景、物、人、事

  抽象:情、志、理、趣

  形象与抽象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即格调(色彩、品质、情调)一致。以刚才赏析为例。(屏幕显示)

  雨巷:阴暗、悠长、寂寥(形象)

  社会:黑暗、漫长、颓废(抽象)

  抽象内容的依据有两个。

  一是背景,包括社会背景和个人处境,因为背景决定心境,心境决定物境,也就是说诗人先是缘情择物(景、事),然后借物(景、事)抒情(言志),所以诗的景语皆情语。借用这个思路,大家赏析诗中“我”与“姑娘”的意蕴。

  生:按背景理解,社会像“雨巷”一样阴暗漫长,那“姑娘”就是美好的象征了。

  生:那“我”寻觅那个“姑娘”,就是寻觅着美好了。

  师:“美好”是否太宽泛了?

  生:我以为“丁香姑娘”是美好理想的象征,“我”寻觅姑娘,实际上是寻觅美好理想。背景材料证明,诗人一直在寻求革命理想。

  师:“寻求革命理想”的依据呢?

  生: 背景材料中说“接触了不少革命志士”“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师:这证明他追求进步。他有正义感和民族气节,但尚未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队伍。说“革命理想”不合适,不如说模糊一些———“美好的理想”。姑娘是美好的代名词,那姑娘为什么是“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那牡丹一样的国色天香岂不更佳?

  生:各有所爱,也许戴望舒他就喜欢丁香。

  师: 这样想找不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感悟诗歌意象的意蕴, 还有第二个依据, 那就是传统文化的特有寄托。请看屏幕( 屏幕显示丁香花的几种彩色图片), 这白色的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生(参差不齐):洁白、高洁。

  师:这紫色的呢?

  生(参差不齐):高雅、高贵。

  师:是的。丁香花无论是白色的高洁,还是紫色的高贵,绝不轻佻,常赢得洁身自好的文人青睐。丁香形状像个结,姿色姣好,却开在暮春,又容易凋谢,这些很容易触发人们将美好与愁怨郁结结合。于是,美丽、高洁、愁怨这三层意蕴便寄托在丁香之上,也就是说丁香成了美丽、高洁而又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是愁怨与凄美的标志。

  再看(屏幕显示):

  唐代李璟《摊破浣溪沙》:丁香空结雨中怨。

  唐末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一般认为戴望舒的“丁香姑娘”即化自于此。现在大家能够理解“我”为何钟情于“丁香一样的姑娘”了吧?

  生:就是说,“我”的理想是美好的,但又是难以实现的,所以用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来比,用牡丹等其他花比,就没有“愁怨”的意思了。

  生:她飘然而来,却又带着叹息与惆怅飘然而去“颓墙”之处,这正是“我”理想美好却又渺茫难觅的形象写照。

  师:说得很好。《雨巷》之所以独钟于“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是借传统文化底蕴,曲尽诗人内心的追求与惆怅。所以,这首诗有现代的洒脱,又有传统的典雅。

  还有一个常识大家须知:“姑娘”, 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总是与美好事物联在一起的,尤其是美好的理想与追求,屈原《离骚》中写了不少香草、美人,即是代表。所以,写了追慕姑娘,不等于就是爱情诗,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谁来总结一下,有哪些具体情况?

  生: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处境。

  生:还要看传统文化的意蕴。

  活动四:品读

  师:好的。通过上面的研读,我们知道了《雨巷》是一篇重象征重暗示的抒情诗。那种悲剧感和孤独感,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就感觉到了。理解了,我们再读这首诗,体味体味。(齐诵)有味道了,说明有感觉了。大家比较一下,诗人明说与这样暗说,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异?

  生:明说就不是诗了,暗说不限定,我们从中领会的东西才更多。

  生:太隐晦也不好,文化浅的人看不懂。

  生:诗本身就是高雅之作,不是流行歌曲随便哼,有能力才去欣赏嘛。

  师:实践证明,这首诗我们不是领悟了吗? 诗人重象征重暗示,虽朦胧而不神秘啊。对这首诗的节奏方面,大家有什么明显感觉?

  生:每一节都有重叠,有一种特有的回环感觉。“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真美。

  师:重叠反复,仅仅产生的是回环之美吗? 你刚才读的,如去掉前一个“像梦一般地”,只保留“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效果会有什么差异?

  生:意味不一样。重叠一下(边读边比较),有强调作用,意味重多了。

  师:对了。反复申说,就是细腻地倾诉着诗人低回的心声和迷茫的心境。还有吗?

  生:分节排列,似断实连。比如,“她似有”,“她彷徨”,“她静默地走近”,有一种流淌、深沉而优美的旋律。

  师:注意到每一节的字音了吗? 在诗中叫韵脚。一起圈圈,会发现什么?

  生(合):娘、偟、怅、茫、巷、怅、娘。

  师:这叫押韵。

  生:每一节中间还有呼应的同韵字,如第一节的“巷”,第二节的“芳”等。

  师:押韵读起来有什么效果?

  生:和谐动听,有音乐感。

  师:所以,叶圣陶先生说,《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体现了现代诗的美韵。

  至此,我们可以完整解答“雨巷诗人”的大体内涵(屏幕显示):

  重象征重暗示、虽朦胧而不神秘的表现风格;

  现代而又古典的音乐韵律;

  抒写孤寂心境,呈现愁怨之美。

  学习《雨巷》最有效的方法是沉浸其中,美美地读,直至背下来,默默地品。这样你才能体味到它美的品质。让我们在美读四、五、六节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出处:

  期刊名:中学语文教学 2010年第7期

  发表时间:2010年7月

  起止页码:24—30页

  网址:活动的意义在于过程的充分展开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雨巷》教学设计

  教材地位及作用

  《雨巷》是高一语文课本第一册诗歌单元的第二课。学习《雨巷》,体会典型意象所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多方位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和能力目标:

  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

  ② 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三、教学重(难)点

  ⒈通过朗读与鉴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整体基调;

  ⒉分析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了解其象征意义,提高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①.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是一个不错 的 教学方法。

  ②.朗读感悟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③.交流探讨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 的 桥梁。

  ④.拓展迁移法: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法

  ①.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②.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③.合作和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是个有效而简单的方式。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⒈ 同学们,上课开始之前,我们先看一段视频好吗?

  播放舞蹈《小城雨巷》的视频

  ⒉ 同学们,《小城雨巷》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生答:烟雨蒙蒙,雨巷深深,舞者跳舞优美····

  (二)走进诗人戴望舒

  对于江南、对于雨巷,无数的作者、诗人都曾经描写过、抒发过对她的浓厚情感。其中有一位近代的诗人,因为一首描写雨巷的诗被称为“雨巷诗人”。这位诗人就是戴望舒。

  介绍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笔名戴梦鸥、江恩、艾昂甫,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诚挚。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体味全诗,整体感知

  ⒈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感知诗人的内心世界。

  语文《雨巷》教学教案大全二

  教材分析 《雨巷》是来自人民出版社高一年级使用的第一册的第二单元。本单元“阅读与鉴赏”部分,选编的是八首中国现当代诗歌,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在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领悟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是一篇象征意味很浓、抒情色彩浓烈的现代诗歌,这给学生感知、体验、认识带来了困难。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就要首先训练学生感知意象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去进行体验情感,并使学生达到认识诗歌意蕴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艺术价值的评价能力。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得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但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对许多诗歌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中,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点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悟诗歌意蕴。

  (3)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煽情激趣——感悟雨巷,意象层生——深入雨巷,思想特色——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意象、思想情感与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对诗歌意象的认识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导读与诵读法、讨论交流法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诵读法、联想与想象法 教具 黑板,多媒体

  环节及时间 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培养能力

  第二课时:

  导入

  (5分钟) 江南的小巷, 寂寥悠长。走过雪月风花,走过杏花春雨,走过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在正式开始讲课之前,老师希望同学们合上课本,闭上眼睛,用心体会,聆听一段配乐朗诵。(教师示范朗诵《雨巷》,多媒体播放录音)

  认真聆听教师朗诵

  培养学生感受能力

  整体感知,

  确立诗歌感情基调

  (5分钟) 同学们,老师朗诵的这首诗歌叫什么?《雨巷》

  对,这首现代诗就是我们上节课学过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上节课我们已经一起了解了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写作背景,也反复诵读了这首诗歌,对诗歌整体有了一定的认识!老师相信大家对诗歌的情感一定有了很好的把握!

  下面,请全班同学齐读诗歌,感受诗歌情感。(点评同学朗读,注重诗歌情感的把握,诗歌的朗诵速度)

  配合老师回答问题

  朗诵感受诗歌情感

  重点分析诗歌意象

  (16分钟) 诗歌是依靠意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那么这首诗歌是依靠什么样的意象来向我们传达这种哀伤的情感的呢?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什么是诗歌的意象。

  【PPT展示】意象:诗歌中蕴含着诗人情感的景象和物象

  老师想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雨巷》中有哪些重要的意象?

  重点分析“丁香”“雨巷”“我”“姑娘”等意象。【板书“丁香”“我”“姑娘”“雨巷”】

  自主思考,合作探讨

  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雨巷意象

  【ppt展示雨巷图片】

  思考如果诗歌的背景在喧嚣的集市中可以么?雨巷给你什么样的直观感受呢?

  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感受雨巷意象,理解作者选择雨巷作为背景的意义,感受雨巷之美。

  明确: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意境充满了朦胧美。

  丁香意象 思考丁香的形象与寓意,此处换为别的花朵如牡丹是否可以?不可以。【ppt展示牡丹与丁香花】

  形象: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正所谓“花如其人,人如其花”

  【ppt展示丁香相关的古典诗词】

  在诗词中感受丁香意象的内涵与寓意。

  寓意: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

  语文《雨巷》教学教案大全三

  教学目标:

  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3、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合作研讨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板书)

  二、整体感知,正字音

  (1)听朗读带,正字音(学生进入想象,让学生闻到丁香花的味道,并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

  彷徨 páng huáng 寂寥jì liáo 彳亍 chì chù 惆怅chóu chàng

  颓圮tuí pǐ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雨巷》的感情基调?

  明确:孤独、忧伤、惆怅、失落、哀怨

  问:古代诗词中有哪些诗句是表愁怨和忧伤。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 声声慢》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柳永《雨铃霖》

  (3)问:那我们该怎么去读这首诗呢?

  明确:低沉、缓慢、略带悲伤。

  整体解读

  1、问: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朦胧,作者为了能营造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共有6个。背景道具——雨巷、油纸伞、篱笆墙、丁香。人物形象——我、姑娘

  具体解读意象

  雨巷

  雨:迷茫、潮湿、阴冷;巷:阴暗、狭窄、悠长。

  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的小巷,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突出阴暗、清冷、寂寥的环境特征。

  篱笆墙

  这个篱笆墙是颓圮的,就是让人感觉有种破败、凄凉的气氛。

  当雨巷、篱笆墙结合起来,于是便营造出幽深、寂静、朦胧、凄美的氛围。

  油纸伞

  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充满传统气息。暗合了“雨”,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又寂寥地下着小雨,更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和孤独的氛围。

  而油纸伞与雨巷、篱笆墙也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暮春,并且在寂寥地下着的小雨,在幽深、寂静、凄美、朦胧之外,又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迷离、空蒙的氛围,总体来说,朦胧、感伤。

  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开花为白色或紫色。


语文《雨巷》教学教案大全相关文章:

1.高一语文《雨巷》教案

2.高一语文必修一《雨巷》教学设计

3.高三语文雨巷的教案

4.高一必修一语文《雨巷》课文解读

5.七年级语文《风雨》教案设计大全

6.初中七年级语文《竹影》教学教案

7.高中语文雨巷说课稿

8.小学五年级语文《赤桑镇》教学教案

9.初一语文《风雨》教案

10.高一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雨巷》重难点

    418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