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语文>

高二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题

诗盈分享

  在我们快要升高三的时候我们要知道一下我们的要学习什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来分享一下高二语文,就给阅读

  高二语文下期中考试题阅读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戗(qiàng)兽 毗(pí)邻 茶峒(dòng) 咬文嚼(jué)字

  B. 迤(yǐ)逦 容膝(qī) 怂(sǒng)恿 茕茕孑(jié)立

  C. 晦朔(shuò) 赍(jī)发? 付梓 (zǐ) 不落言筌(quán)

  D. 央浼(měi) 出岫(yòu)? 矜(jīn)育 模棱(léng)两可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酒撰 绵密 唉声叹气 委曲求全

  B. 告罄 针砭 头昏脑涨 皇天后土

  C. 拔擢 布署 变本加厉 关怀备至

  D. 尺牍 颦蹙 感恩带德 渔舟唱晚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最近,国家海洋局审议批准了第25次南极 总体方案,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全面有序展开,建设南极内陆站是这次科考活动的核心任务。

  ②富丽堂皇的建筑群,贵族老爷们养尊处优的生活场所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惟独留下一座 的小屋,一幢小小的房宇。

  ③我从南方到北京求学,毕业后能在北京工作 好,回家乡也不错。

  ④学术批评需要更多人的积极参与,形成 的局面;同时需要强调学术的严肃性,需要民主、平等、理性和包容的学术品格。

  A.考察 简朴 固然 百家争鸣 B.考察 俭朴 虽然 百花齐放

  C.考查 审定 俭朴 百花齐放 D.考查 简朴 虽然 百家争鸣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朱光潜、林庚、钱钟书在《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中所谈到的那些文学作品是很多学子都读过的,我们的目光被强烈地吸引着,除了认真品读外,别无他法。

  B. 李密为了供养祖母,与祖母相依为命,多次辞掉官府的征召,最终凭自己的一腔真情,打动了皇上,这种至纯至孝之情对同学们并不陌生。

  C. 刘易斯•托马斯的《作为生物的社会》一文列举了大量例子,证明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

  D. 霍金在《宇宙的未来》中揭露和批评了古代的巫术和近代宗教预言的荒.唐,围绕宇宙为中心,探讨了宇宙是继续膨胀还是有可能收缩的问题。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契诃夫是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装在套子里的人》和《变色龙》,他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B.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的《滕王阁序》是《滕王阁诗》的序文,文章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的感慨,是骈文中的极品。

  C.“奸雄”曹操性格复杂,虽说过“宁教天下人负我,休叫我负天下人”这样的话,但他有时又有宽容的气度。当刘备、关羽委屈于他手下时,他都曾以礼相待。(《三国演义》)

  D.堂吉诃德与“白月骑士”加尔拉斯里决斗,败北后不得不服从命令从此停止了游侠活动。回家后一病不起,临终回光返照,承认自己不是骑士堂吉诃德,而是善人吉哈诺。(《堂吉诃德》)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也说“抗日神剧”

  董阳

  “八路军战士”像撕鱿鱼片一样徒手将敌人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八路军女战士”被一群日军侮辱后,腾空跃起,数箭连发,几十名“鬼子兵”接连毙命。绣花针、铁砂掌、鹰爪功、化骨绵掌、太极神功轮番出现,取敌人首级如探囊取物。一段时间以来,如此种种“神奇”的镜头接二连三出现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已经成为电视荧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事实上,雷人桥段层出不穷透露出的是,近来风靡荧屏的抗日题材电视剧,越来越类型化。“抗日”逐渐简化为一种故事背景,其内核被悄悄替换成武侠剧、偶像剧,即使主线仍是“抗日”,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类型元素也统统裹挟进来。乍一看,颇具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的大胆想象力!不过,我们实在不能把这种慷先驱之慨的做法称为“幽默”。尽管没有谁规定抗日题材文艺作品只能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讲述,但毕竟那段切肤之痛的历史相去不远。中国尽管取得了八年抗战的最终胜利,但我们的前辈也付出了极为惨烈的代价。这种代价因为侵略者人性中的恶,也因为中国近代以来在文明上的落伍。我们的胜利是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这是我们认识那段历史的基本理性。

  现如今,抗日题材电视剧悄然卸下了宣传教育的“包袱”,变为纯粹的娱乐品,自是有它的内在逻辑。但这种“自我解放”也确实够“彻底”的,连基本的公共理性也置之不顾,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在“神剧”中已被空洞化和游戏化,变作掩护暴力刺激的一张虎皮,真可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了。然而编创者又是极其“理性”的:爱情、暴力、悬疑、时尚、性感……一个都不少,非但不敢突破简单化的观念窠臼,还用离谱的编造强化陋见,在“民族大义”的包裹下,“神剧”们实则是精明的商业算计。

  电视剧不必是教科书,但一定不能是罔顾公共理性的反面教材。毋庸置疑,在大众文化中,武打、警匪等内容其实是人的攻击、破坏等本能欲求的“替代性满足”,要引导受众心安理得地疏泄这种欲求,需要在讲述这些内容的同时进行价值观介入,所以“正义战胜邪恶”“好人好报”等主题几乎成了所有通俗故事的标准配置。好的故事把欲望与道德这两个“死对头”如此和谐地编织在一起,既疏泄人们内心的欲求,也再次强化了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使人处于心智平衡的状态。但毕竟,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有着内在的共通性,如果故事过于离谱,缺乏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介入,文艺作品就越接近于赤裸裸的欲求本身。比如,当人们对暴力的依赖被文艺作品过分强化,那么暴力的对象是当年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今天在中国饭店用餐的日本民众,还是日本牌子的中国制造汽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令人痴迷的,是暴力本身。“抗日神剧”庶几近之。

  6.下列对“抗日神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日神剧”之所以称为“神剧”,在于它们过度渲染和夸大了我抗日志士们的神勇与盖世神功,雷人桥段层出不穷。

  B.“抗日神剧”用“笑谈”的方式,虽然诠释的是血肉之躯筑就的抗战精神和“民族大义”,但由于流于空洞化和游戏化,往往教育意义不大。

  C. “抗日神剧”实际上是以抗日故事为包装的武侠剧、偶像剧,充斥着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元素,表现出类型化特点。

  D.“抗日神剧”为商业算计而植入爱情、暴力、悬疑、时尚、性感等内容,卸下了宣传教育的功能,也放弃了理应担当的社会责任。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抗日题材电视剧应抛开过于精明的商业算计,突破观念简单化的状况,抛弃编造离谱的做法,真正将“民族大义”至于正确的位置。

  B.那段抗战历史带给我们中国人切肤之痛,且距今不远,在文艺作品中用非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讲述是不太合适的。

  C.认识抗战历史要看到侵略者的恶和近代以来我国的落后导致我们付出的巨大牺牲,这是抗日题材电视剧应有的基本理性。

  D.尽管“抗日神剧”慷先驱之慨的做法不可取,但是,剧中体现出的乐观、无畏的精神和非凡的想象力还是有价值的。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故事不离谱,也有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的介入,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就不存在内在共通性。

  B.人的本能欲求可以通过电视剧中的情爱、武打、警匪等内容来实现“替代性满足”,但要实现人的心智平衡,还需要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的介入。

  C.电视剧可以不承担教育责任,但绝对不能罔顾公共理性,赤裸裸的宣扬人性中某些本能欲求。

  D.如果文艺作品过分强化人们对暴力的依赖,那么暴力对象是谁就无关紧要了,因为它渲染的是暴力本身。“抗日神剧”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作品。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完成9-12小题)

  芋老人传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使,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帏,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落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也!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延入坐 延:邀请

  B.尽一器,再进 尽:吃完

  C.厚资而遣之 资:给予

  D.特怪老人虽知书 特:特别

  10.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了“时位移人”的一项是

  ①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

  ②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③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

  ④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

  ⑤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⑥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11.下列叙述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芋老人认为,相国在饥寒交迫之时,饥不择食,故觉得芋头很香;而当上相国之后,美味佳肴享用不尽,自然就觉得芋头不如十年前那样香了。

  B.十年后,书生身居相国之位,回想起芋老人的一饭之恩,感恩图报,让芋老人的儿子不再当佣工了。

  C.文章由相国十年前后食芋而味道不同引发议论,说明了“时位移人”的道理,并批评了富而弃其妇,贵而绝其交,为吏而背其所学等社会现象。

  D.芋老人虽然只是乡下一个粗陋的老百姓,但深明道理,擅长言辞,将许多达官显贵不能讲明的道理,用生活中浅显的例子表述清楚。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3分)

  (2)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3分)

  (3)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独秀峰① (清)袁枚

  来龙去脉②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③。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④焉。

  【注】①独秀峰:位于桂林市中心,以平地孤拔,无他峰相对,故名。 ②来龙去脉:旧时堪舆(风水先生)以山势为龙,以山势起伏连绵为龙脉。③南斗:星宿名,在南天。④伤:妨碍。

  (1)请赏析第二句中“插”字的妙处。(4分)

  (2)细读本诗,说说袁枚通过这首诗写出了自己怎样的处境和心情。(4分)

  15.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____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__________________,穷岛屿之萦回。(王勃《滕王阁序》)

  (3)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4)适莽苍者,________________,腹犹果然。(庄周《逍遥游》)

  (5)______________________,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山原旷其盈视,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7)__________________,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8)《谐》之言曰:“________________,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周《逍遥游》)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传奇

  侯发山

  放学的铃声一响,似乎转眼之间,同学们都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被爸爸妈妈接走了,唯有丫蛋形单影只,孤零零走出了幼儿园大门。那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使得丫蛋永远见不到爸爸了,妈妈的一条腿也残废了。为了养家糊口,妈妈一天到晚就在街口卖烤红薯。妈妈跟学校老师求情,说丫蛋今年都五岁了,非常懂事。学校这才破例,每次放学后,丫蛋不需要家长接,可以独自一个人回家。

  风呼啸着,刀子一样刮着人的脸。丫蛋背着小书包,东张西望,磨磨蹭蹭不愿赶路。忽然,她看到前面不远处围着一堆人,还不时传来阵阵喝彩声,她这才一蹦一跳跑了过去。

  原来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中年汉子在表演魔术。丫蛋赶到的时候,他正在表演“空手取物”的魔术——他伸出空荡荡的双手,让大家看看,确认他手里没有什么东西。然后,他的两只手捂在一起,翻来覆去地转动。同时,他用嘴往手上吹了三口气。接下来,他的右手猛地往前一伸,像是要抓什么东西似的。待他打开攥着的右手,手心里有一只乒乓球!围观的人都拍手叫好,嚷嚷着让他再表演一个。

  丫蛋脱口说道,叔叔,您给我变出一条红围巾好不好?

  围观的人愣了一下,明白过来后都跟着起哄,让中年汉子赶快变出一条围巾来。

  中年汉子面红耳赤,手忙脚乱。

  丫蛋以为中年汉子不给他变,忙说,叔叔,我妈妈没有钱买围巾,脸冻得又青又红……我想让您给她变一条红围巾。

  中年汉子回过神来,说,小朋友,叔叔可以给你变,但现在叔叔肚子饿了,饿了就变不出围巾,我明天给你变好吗?

  旁观的人都轰一声四下散去了,他们根本不相信中年汉子的话。丫蛋认真看了看中年汉子,重重地点了点头,满怀希望地回家了。

  第二天,天空飘起了雪花。下午一放学,丫蛋就飞快赶到了老地方。由于天气恶劣没有观众,中年汉子没有表演魔术,他的身上披了一层雪花,从远处看,简直就是个雪人。丫蛋两眼一亮,喊了声“叔叔”。

  中年汉子忙说,小朋友,叔叔今天就给你变出一条围巾来。说罢,中年汉子舞乍两手,没有舞乍几下,果然就变出一条红色的围巾!

  丫蛋怔了一下,兴奋地“哇”了一声,抓起围巾转身往家里跑去。

  因为路滑,中年汉子的轮椅走得很慢。他没有走出多远,丫蛋就气喘吁吁追上来,从书包里掏出红围巾要还给中年汉子,撅着嘴说,妈妈说了,不能要叔叔的东西。

  中年汉子想了想,说叔叔的东西是变出来的,是专门给你变的,你不要谁要啊?叔叔能变出来的东西太多了,家里都没地方放。

  丫蛋想不出反驳的话来,才又把围巾装进书包,高高兴兴地走了。

  第三天,天放晴了。这天是个星期天,中年汉子正在那个地方表演魔术,丫蛋呼哧呼哧跑来了。

  丫蛋眼睛一眨巴,说,叔叔,您给我变出两个烤红薯好吗?

  中年汉子为难了,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个场面。

  围观的人都想看热闹,催促中年汉子变烤红薯。其中有个小伙子冷嘲热讽道,你不是会变吗?赶快变啊?你要能变出烤红薯来,我给你一百块钱!

  这个、这个……中年汉子张嘴结舌,真急了。

  谁说叔叔变不出来?叔叔变的烤红薯在我的兜里呢。丫蛋说罢,把两只烤红薯从兜里掏出来,趁着中年汉子愣怔的时候,放到他手里,“咯咯”笑着转身跑了。

  呵呵,这个孩子!拿着热乎乎的烤红薯,中年汉子的眼睛湿润了。

  此后,丫蛋和中年汉子就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中年汉子经常给丫蛋变出书包、变形金刚、作业本等学习用具和玩具来。丫蛋呢,也常给中年汉子带一些好吃的,如葱花油馍、豆腐包子、三鲜饺子,更多的则是烤红薯。

  大约一年后,有一天,丫蛋忽然对中年汉子说,叔叔,您给我变出一个爸爸来好吗?别人都有爸爸,就我没爸爸。丫蛋说罢,显得很无奈,很无助。

  中年汉子拉过丫蛋的手,苦笑着说,丫蛋,这个叔叔真做不到。

  叔叔撒谎,妈妈说叔叔能给我变出一个爸爸来。丫蛋天真地说道。

  你妈妈?中年汉子心里一动,似乎明白了什么。

  那不是,妈妈来了。丫蛋叫道。

  中年汉子抬眼一看,看到一个拄着单拐的女人一步一步朝他走来,女人的脖子上围着一条鲜艳的红围巾。中年汉子迟疑了一下,转动轮椅迎上前去……

  后来,丫蛋就改口叫中年汉子“爸爸”了。

  16.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小说以丫蛋简单的生活需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现了中年汉子心地善良,感人至深。故事虽然简单,但步步深入,蕴含深意。

  B、小说善于运用神情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灵,丫蛋对中年汉子的求助、旁观者的冷嘲热讽都只是通过人物神情描写表现出来的。

  C、中年汉子的魔术水平有限,当时没有变出围巾,但他很快掌握了这项技法,第二天披着雪花为丫蛋变出一条红色的围巾。

  D、“谁说叔叔变不出来?叔叔变的烤红薯在我的兜里呢。”丫蛋从兜里掏出两只烤红薯,感动得中年汉子眼睛湿润了,表明他们的关系更为密切了。

  E、丫蛋在文中起着穿针引线的线索作用,一方连着中年汉子,另一方连着妈妈,互相关怀将二者的感激、理解、信任逐渐演变为爱情。

  17.小说前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18.小说以“传奇”为题,有哪些丰富的内涵?请简要分析。(4分)

  19.有人说:世上没有残缺的人生,只有残缺的心灵。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 掩卷长思,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人物让人浮想联翩,心有所感,原因是在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存在令我们内心不能平静之处。请以“XXX,我想对你说”为开头,从下面三个人中任选一位,写一段话,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40字。(4分)

  备选人物:林冲 别里科夫 翠翠

  21. “光盘”“奇葩”“土豪”这三个词是2013年网络流行词语。请仿照示例,从“奇葩”“土豪”两个词语中选择一个,写一段不少于30字的文字。(4分)

  示例:【光盘】原义指用光束记载信息的圆形载体。新义指吃光盘子里的食物、让盘子干干净净的行为,表达了厉行节约的时代内涵。

  22. 请介绍下面漫画的内容,并说明其寓意。(4分)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曲,让无数人感怀。歌曲让人动容的不仅仅是父母之爱,也是一种对青春的反思、对生活的追问。

  去年,一档“爸爸去哪儿”的电视节目异常火爆,它也让人反思,东奔西走、奔波忙碌的爸爸,什么时候才能停下脚步,陪伴子女、关爱家庭?

  是的,“……去哪儿了”之所以走红一时,是因为它成为人们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是对现代文明的呼唤,是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对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警醒,更是对心灵能够诗意栖息的企盼。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C(A.成分残缺,“除了”前加“我们”;B.语序不当,应为“同学们对这种至纯至孝之情”;D.“围绕宇宙为中心”句式杂糅,把“围绕”改为“以”或者把“为”改为“的”。)

  5. C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6.B(参照原文第二自然段,就知道这种表述不合文意,不符合作者的观点态度。抗日神剧“彻底”卸下了教育的“包袱”,不但没有教育意义,其罔顾公共理性的本质还有极坏的影响和作用。)

  7.D(根据文中“乍一看”可知“剧中体现出的乐观、无畏的精神和非凡的想象力还是有价值的”判断错误。)

  8.A(反推错误,“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有着内在的共通性”是不可变更的前提。)

  9.D( 特:只。)

  10.A

  13.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每两处1分)

  译文: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等到到集市上去的时候,却忘了拿尺码。已经拿到鞋子了,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于没有买到鞋。

  14.(1)“插”字以动写静,化静为动,赋予静态的山以动感和勃勃生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独秀峰那刺穿青天的孤高与挺拔之势。(答出“以动写静,化静为动”“插,直插云天,富有动感”之类的意思2分;谈表达效果2分。)

  (2)作者的处境:像独秀峰一样孤独(孤立)。(2分)作者的心情:恪守正直秉性,甘愿特立独行,不因孤独而伤感,永不言败,永不退缩(积极乐观、向上进取)(2分)

  15.(1)舟遥遥以轻飏(2)鹤汀凫渚(3)晚有儿息(4)三餐而反

  (5)登东皋以舒啸(6)川泽纡其骇瞩(7)臣生当陨首(8)鹏之徙于南冥也

  (注意加横线字容易出错)

  16.A D (B项,“都是通过神情描写”不恰当,还通过对比、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不只是神情描写。C项,写中年汉子很快掌握了魔术技法错误,应该是中年汉子回去做了准备。E项,“理解、信任”在文中无依据。)

  17.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提示了作品的时代背景。是地震使丫蛋一家的生活发生变故,生活处境艰难;②揭示出人物的处境。将同学们的“兴高采烈”与丫蛋“形单影只,孤零零”形成对比,突出了妈妈为养家糊口而奔波和丫蛋孤单寂寞的境遇;③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描写寒冷的北风渲染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出丫蛋的孤独无奈的悲凉心情;④)为下文写丫蛋孤单无聊时去看魔术,结识中年汉子作铺垫,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每点1分)

  18.中年汉子的魔术“解决”了丫蛋一个又一个的生活难题,“给她变一条红围巾送给妈妈”、“给她变出一个爸爸”,这是属于天真儿童的传奇;中年汉子和丫蛋妈妈因孩子的天真而相识,“中年汉子经常给丫蛋变出书包、变形金刚、作业本等学习用具和玩具来。丫蛋呢,也常给中年汉子带一些好吃的,如葱花油馍、豆腐包子、三鲜饺子,更多的则是烤红薯”,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中年汉子和丫蛋妈妈之间互相关心,相互帮助,逐渐演变为爱情。一条红围巾创造了爱情的传奇;三个苦难人因为爱心和善良走到一起,共渡生活的难关,唱响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传奇。

  (答一点并分析得2分。答出其它方面,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

  19.观点一:同意。丫蛋妈妈和中年汉子虽身有残疾,但都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所以他们的人生是完美的。

  ①从人物形象看,作者塑造的两个人物虽身有残疾,但都有可贵的怜悯同情关爱之心,他们关爱家人,也关爱陌生人。正是这份善良纯真让他们重新拥有了完整的家和幸福的生活。

  ②从情节上看,作者采用明暗双线结构,精心塑造了中年汉子和丫蛋妈妈互相关爱的故事,正是这种爱与怜悯使他们由陌生到相知、相助,最终走到一起,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③从主题上看,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即使人生有着种种缺憾,但只要拥有善良、纯朴的心灵,也可以得到生活的精彩“传奇”,拥有完美的人生。

  观点二:不同意。那些无聊的围观者虽然有着健康的身体,但他们缺少美丽心灵,所以他们的人生是不完美的,是残缺的。

  ①从人物形象和情节上看,作者塑造这些冷漠的看客,与文中主人公作对比,他们虽身体健康,生活稳定,却精神残缺,多了几分冷漠,少了许多关爱,这样的人生无疑是残缺的,不完美的。

  ②从主题上看,作者借此呼吁人们要怀有善良之心,伸出友爱之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完美,社会更加和谐。

  (观点明确2分,能够结合文本对观点进行有条理地、合理地论述,对每个的观点的论述要点有两个方面即可。每个要点3分,共6分。答出其它方面,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20. 答案示例:翠翠,我想对你说,你怀着最真挚的情感,去面对一个虚无飘渺的承诺;耗尽最美丽的年华,去承受一个不会实现的未来;捧着最动人的期盼,去迎接一生凄凉悲伤的时光。你等了一生,念了一世,为我们诠释了“情”字的酸楚与伟大。

  (评分说明:突出被推荐人物的某一特点2分,运用修辞1分,不少于40字1分。)

  21.答案示例:

  【奇葩】原义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常用来比喻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或非常

  出众的人物)。新义指那些稀奇古怪、让人无法理解的人物(现象),表达了对

  当今社会某些另类人物(现象)的调侃(无奈或讽刺)。

  【土豪】原义指地方上有钱有势的人(家族或恶霸)。新义指有钱、不理性消费、

  喜欢炫耀的人,表达了对这些人既羡慕又忌妒(讽刺或戏谑)的复杂情感。

  (原义2分,新义的内涵1分,情感1分。每少5个字扣1分,意思对即可。)

  注意:1.解释“奇葩”的原义和新义时,要凸显“奇”和“葩”,“奇”的原义也可表述为“神奇的/罕见的/特殊的/出众的/与众不同的”;“葩”的原义可表述为“花/花朵/花儿/鲜花”,解释为“树木/小草/事物”不给分;“奇葩”的新义也可以表述为:形容“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人,相对应的内涵和情感应表述为:赞美、钦佩……

  解释“土豪”的原义和新义时,要凸显“土”和“豪”,“土”的原义可表述为“地方上的/乡里的/土气的/粗野的”,“豪”的原义可具体表述为“有钱的/有势的/奢侈的/霸道的/品性恶劣的”;直接把“土豪”解释为“拥有众多土地的人”也对;“土豪”的新义表述应强调“有钱”且“不理性消费/喜欢炫耀”;只强调“有钱”或“不理性/炫耀”,给1分。

  参考译文

  芋老人,他是慈水县祝家渡人。儿子出外当佣工赚钱,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有一天,有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便更加瘦弱。芋老人请他进屋里,(闲聊中)知道对方是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完,要回家去的读书人。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头拿来请书生吃,书生吃光了满满的一碗;芋老妻人再为他盛一碗,书生吃得肚子饱饱的。笑着说:“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芋头的温情啊!”雨停了后,书生就告别离开。

  十多年后,书生为科举考上高的等第,还当到相国的地位。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吃了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为什么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那么香,那么甜呢!”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儿子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

  到京城后,相国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不久,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相国吃,相国吃了吃,放下手中的筷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芋老人上前说:“还是这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差异,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那时候),相公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赏赐的膳食,经常摆设酒席,陈列食物,哪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相公您的改变仅仅止于芋头而已呢!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我村子南边有对贫苦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幸运地考中科举,得到功名后,就宠爱其他的姬妾,抛弃家里的妻子,以致妻子忧伤过度,郁郁而终。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妻子看成像芋头一样啊!城东边有甲、乙两名同学,共用一方砚台、一盏灯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户,一张床铺,连早晨起来穿的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后来乙先考中及第,进入官场当了官,听说甲落魄潦倒,还讥笑他,不管他。两人的交情因此断绝了。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朋友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更听说过某某谁家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立志说未来自己如果得志显达的话,就要廉洁干练如某某古人,就要忠孝如某某古人。可是真的做了官后,却因为贪污不检点、操守不佳而被罢官。这种情形,就是把他所学的道理看成像芋头一样了。这还可以说得过去啊。我家西面有家私塾,听里头的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将相、卿相、卿尹、刺史、太守、县令,他们有人腰佩紫绶金印,有人上下轿由仆从折帘撩幔。然而一旦国内发生事变,异族自外入侵,他们往往就下跪叩头,争先恐后地投降了,竟然把宗庙、社稷(整个国家)、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统统等同于芋头了。既然这样,那么世人因为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过去,哪里只是在一双筷子之间呢!”老人话没说完,相国赶紧向他道歉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相国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于是芋老人的名声大为显扬。

  赞语说:“芋老人能够在无意中遇到相国,一见如故,进而和他结缘,真是奇特的事情哪!不知道相国如何,能否不愧对老人家的话呢?不过,从他能够不忘怀那顿芋头看来,应该是好过那些连老人都把他看成像芋头一样的人吧!只是奇怪芋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么擅长说话到这样的地步了吧!难道他真是明白道理的人吗?或许是传闻超过了实际呢?唉!天下道理,有些是达官贵人与读书人所说不出来的,然而乡下老人,粗鄙

  高二春季期中语文试题参考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央浼(miǎn) 寒砧(zhēn) 一撮毛(zuǒ) 载欣载奔(zài)

  B、 出岫(xiù) 蕴藉(jiè) 框架(kuàng) 数见不鲜(shuò)

  C、 拱券(quàn) 箭镞(zú) 混沌(dùn) 锱铢必较(zī)

  D、 讥诮(xiào) 筵席(yàn) 憎恶(zēng) 舸舰弥津(gě)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拔擢 盘桓 喧阗 模棱两可

  B、孤骛 通霄 晦朔 兴高采烈

  C、殒首 联袂 希冀 陈词滥调

  D、尺牍 熟稔 酒撰 哀声叹气

  3、在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期待已久的《华尔街2:金钱永无眠》终于上映了,观众们拍手称快,既被电影史诗般的气质所征服,又对演员的演技赞不绝口。

  B、这部轻喜剧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人们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了。

  C、《诗经》中的《卫风•氓》是一首以弃妇为题材的诗歌。该诗将弃妇遭弃的黍离之悲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D、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深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自世界文坛殿堂级之作《百年孤独》问世40多年来,曾经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余华、莫言等知名作家都称曾深受其影响。

  B、如同拥有士兵的多寡不是判断将军英明与否的尺度一样,智商也不是衡量聪慧与否的标准。

  C、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都要不断巩固和提高经济发展的成果,争取在2020年前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D、近年来,各大卫视的跨年演唱会使观众审美疲劳是由于跟风严重、缺乏创意、没有特色的结果。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水浒》,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章回小说。

  B.沈从文,现代小说家。其作品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人性的真善美,民俗的淳厚善良,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长篇小说《边城》是其代表作。

  C.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D.《庄子》乃战国时期庄周所著, 原为52篇, 现存33篇, 分为内篇7篇, 外篇15篇, 杂篇11篇。唐中宗曾下诏名《庄子》为《华南真经》。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穿越小说”:一场由网络写作狂欢引发的时尚阅读热

  随着穿越小说《步步惊心》改编而成的电视剧热播,“穿越小说”俨然成为时下最为时尚的读物。有业内人士甚至声称:“可以说,网络阅读不知道‘穿越’的人已经过时了。”据悉,“穿越小说”已成为各大原创文学网站的热门和头牌,作家出版社更是高调宣布以12%的版税,以10万册的首印量签下了被各大读书网站评出的“四大穿越奇书”——《木槿花西月锦绣》《鸾:我的前半生,我的后半生》《迷途》《末世朱颜》,从而将这场由网络写作狂欢引发的时尚阅读热推向了极致。

  那么,何谓“穿越小说”?作家出版社编辑对这个古怪玄虚的概念作了如下解析:“‘穿越小说’的称谓是按内容定义的。其情节通常是一个当代青年遭逢变故,在机缘巧合下,进入古代,以在场的方式参与见证了种种众所周知又知之不详的历史事件。在当代中国文学里,黄易的《寻秦记》算是影响最大的穿越文学作品,也可以被视为当代华语文学穿越类型的滥觞之作。”而网络上近一两年兴起的“穿越文学”特点又有所不同,其作者受到相关影视作品的影响,因而基本上都是青年女性回到古代,谈了一场风花雪月的恋爱,同时经历种种宫闱秘史及权力争斗。这类小说主要受到女学生和女白领的追捧,可以视为言情小说的一个变种。

  正在流行的“穿越小说”的作者均为年轻的白领女性,她们或是受到《寻秦记》的启发,提起笔编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发布在网上与人分享,或是直接受到网络上同类作品的影响从而跟风创作。并非职业作家的她们本意不过是游戏之作,但一不小心造出了声势,遂故作正经地将故事编写完整。由于网络的流行与追捧,更多的女白领步其后尘,“穿越小说”居然演变为一种“文学现象”。显然,只有在发表门槛不高的网络上才会创造这样的奇迹,其强烈的示范效应促成一场“网络写作狂欢”。当然,“穿越小说”的盛行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职业女性对充满激烈竞争的现实和职场的迷茫与逃避,对日趋世俗功利的恋爱婚姻的失落与反思,从而幻想到另一时空追求更为理想化的纯粹爱情。

  尽管“穿越小说”方兴未艾,但这一阵新兴的时尚阅读热能持续多久并不令人乐观。首先,“穿越小说”先天不足,不过是一种类型化、商业化的消遣性读物,其内容并无特别之处,论言情创作技巧恐怕比不上正宗的情爱小说;论讲史更是无法与相对严谨的讲史类读物相提并论。而且小说题材过于狭窄,突出言情而淡化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和事件沦为演绎风花雪月恋爱经历的配角和工具。其次,小说作者文学素养和创作经验的不足,使得作品质量不高,又因为水准参差不一,导致作品泥沙混杂、良莠不齐,很难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长期“繁荣”。再次,“穿越小说”一窝蜂地走红,题材撞车、跟风严重,新奇程度将急剧下降,而形式新颖奇特乃此类小说大行其道的关键,舍此肯定会造成“阅读疲劳”。最后,“穿越小说”出身于网络,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网络文学总是极端地喜新厌旧,也许过不了多久,一种新的创作和阅读时尚兴起,就将加速“穿越小说”的过气与式微。

  6.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穿越小说”随由同名穿越小说改编的《步步惊心》热播而成时下最时尚的读物。网络阅读中,“穿越”已成时髦名词。

  B.“穿越文学”近年在网络兴起,主人公基本为女青年,内容涉及恋爱、宫闱秘史及权力争斗等,主要受到女学生和女白领的追捧,属言情小说。

  C.“穿越小说”据小说内容而得名,通常是当代人在巧合下进入古代,参与见证种种历史事件。《寻秦记》为其创始之作。

  D.“穿越小说”成各大原创文学网站的热门和头牌,作家出版社高调签下“四大穿越奇书”,将这场时尚阅读热推向极致。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穿越小说”本为游戏之作,一些年轻白领女性受同类作品的影响而跟风模仿,受到网络的关注,就将故事编写完整。

  B.“穿越小说”反映了现代职业女性对充满激烈竞争的现实和职场的迷茫与逃避,对世俗功利的恋爱婚姻的失落与反思。

  C.网络的流行与追捧使越来越多的女白领跟风创作,“穿越小说”演变为一种“文学现象”,促成一场“网络写作狂欢”。

  D.“穿越小说”的作者并非职业作家,其文学素养和创作经验不足,水准参差不一,使作品难免泥沙混杂、良莠不齐。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穿越小说”在内容上突出言情,重在演绎风花雪月、恋爱经历,淡化历史背景, 历史人物和事件沦为爱情的配角和工具。

  B.“穿越小说”题材撞车现象严重,久而久之其新奇程度将下降,造成读者“阅读疲劳”,使“穿越小说”失去了发展的关键。

  C.“穿越小说”是一种消遣性读物,其内容普通,创作技巧基本不能与正宗的情爱小说相比,与讲史类读物无法相提并论。

  D.“穿越小说”因网络而创造发展的奇迹,但由于其先天缺陷及网络文学极端地喜新厌旧,它将很快地被新的创作和阅读时尚取代。

  三、古诗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游三游洞记

  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逢逢然鼓音。背有石如床者,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者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释:(1)薪采者行歌:樵夫们唱着歌。 (2)白乐天:白居易,乐天是他的字。

  (3)元微之:元稹,微之是他的字。 (4)知退:白行简的字。

  (5)欧阳永叔:欧阳修,永叔是他的字。 (6)黄鲁直:黄庭坚,鲁直是他的字。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炙:炙烤

  B、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 濒:靠近

  C、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 适:恰好

  D、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 仄:狭窄

  10、下列各项中不能分别表现“道路难行”和“洞内景观奇特”的一组是( )

  A.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

  B.出则豁然平旷      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

  C.有大石覆压当道     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

  D.自上缒危滑以下     其中一石,乳而下垂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以对三游洞得名原因的说明作为第一部分游记和第二部分议论的过渡,颇具匠心。它是游记必不可少的内容,对阐发主旨有着重要作用。

  B、作者详细记叙了由下牢关前往三游洞的行程,由舟而舆,由水而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险而夷,由窄而广,经过一番波折才一睹处于荒远之地的三游洞的真面目。

  C、三游洞景观奇特,触目皆石,不同石头还会发出种种悦耳的声音,此声和从地底发出的“泠然”水声交织在一起,还有“与二三子浩歌其间”轰然之声,将三游洞衬托得深邃幽静。

  D、这篇游记,手法与一般的写景游记有所不同,既生动形象地记述了游历的经过,又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篇幅抒写了因游历而引起的“幸与不幸”的感慨。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3分)

  ② 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3分)

  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分)

  13、用“/”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常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 (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14、阅读下面一首作品,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柯子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的上阙在写景上运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小题作答)(5分)

  ①、    ,知来者之可追。

  ②、策扶老以流憩, 。

  ③、    ,亦崎岖而经丘。

  ④、    ,烟光凝而暮山紫。

  ⑤、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

  ⑥、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至于成立。

  ⑦、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⑧、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7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①站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②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象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嘛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叮玲铛琅叮玲铛琅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 “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③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零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的寂静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④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象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地不哭也不闹了。”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象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⑤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⑥“它在哪儿呀,奶奶?”

  ⑦“什么,你说什么?”

  ⑧“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⑨“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⑩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吹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了。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象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象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16、下列对散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文章开头用张望终于一直猜想等词,流露出作者幼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也为下文写自己到了外面世界目不暇接的情形作了铺垫。

  B.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奶奶的这句话侧面印证了幼时的我听到琴声痴迷的情态。

  C.文章第②段写我与奶奶的对话很是简洁,朴实而有趣,也更加形象地突出了幼时的作者来到外边世界时不听奶奶话的一面。

  D.本文围绕听到钟声的几次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更将这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上升到对故乡新的理解的高度。

  E.第⑩段画线句子属于景物描写,通过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等语句,突出了钟声的洪亮。

  17、文章题目为消逝的钟声,但作者却详写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加以简析。(4分)

  18、请谈谈对第④段画横线句“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含义的理解。(4分)

  19、作者在异地听到钟声时感到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童年,于是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请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自己对故乡含义的理解。(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中国南极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命名都带有一定意蕴,请根据背景材料说明“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命名为“中国南极昆仑站”的原因。(4分)

  背景材料:我国南极内陆考察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高程4087米,是南极冰盖的核心区域,年平均气温约零下50摄氏度,被认为是地球上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之一。此考察站是我国继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以来的第三个南极考察站。

  21、将下面语段中划线的句子改写成整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4分)

  作为一个诗人,①陶渊明有自己的精神生活,也有朋友,那种志趣相投的。他们或为隐者,或为下层官吏。②农忙时候,各归田事;当然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谈笑,只是在农事不忙的时候。阳春三月,或是气爽秋高,大家都会相约一道饮酒唱和。

  22、下面是契诃夫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一段对别里科夫“婚事”介绍的文字:

  有一个新史地教员,一个原籍乌克兰,名叫密哈益•沙维奇•柯瓦连科的人,派到我们学校里来了。他是带着他姐姐华连卡一起来的。后来,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华连卡开始对我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了。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对向别里科夫游说:他应当结婚。况且,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

  请以别里科夫同事的太太的身份,写一段“游说”的话,不超过80字。(4分)

  六、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百度老总说,想做羊,想坐在躺椅上享受人生的,请卷铺盖卷儿走人。只有具备狼那种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的,才可以跟随我上战场。

  一个教授告诉学生,我们可以做“狼”,也可以做“羊”,还可以、、、、、、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

  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B ( A央浼měi C拱券xuàn D讥诮qiào 筵席yán )

  2、答案:A ( B 孤鹜 通宵 C陨首 D 酒馔 唉声叹气 )

  3、答案:D深孚众望:孚:使人信服、信任、相信。在群众中享有威望,使大家信服。 (拍手称快: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

  涣然冰释:像冰块消融流散一样。形容误会、疑虑、隔阂等一下子完全消除。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4、答案:B (A项缺主语,“自”应在“《百年孤独》”后面; C项搭配不当,“巩固和提高”不能分别与“成果”搭配; D 项句式杂糅,删掉“由于”或“的结果”)

  5、答案:C项

  6、解析 C项 “《寻秦记》为其创始之作”表述有误,文章只是说“在当代中国文学里,黄易的《寻秦记》算是影响最大的穿越文学作品,也可以被视为当代华语文学穿越类型的滥觞之作”。

  7、解析 B项 表述与原文有出入,原文有限制性词句“从某种程度上”。

  8、解析 D项,“它将很快地被新的创作和阅读时尚取代”表述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也许过不了多久,一种新的创作和阅读时尚兴起”。

  9、解析 A项 炙:领略

  10、解析 A或B项 “出则豁然平旷”不能表现“道路难行”

  11、解析 B项 后面的表述有误,应是:由舆而舟,由水而陆,由下而上,由险而夷,由窄而广。

  12、① 一直爬到山顶,又用绳子拴住从上面高处滑下去。(采分点:“穷” “缒”“ 危”)

  ② 山川的美景,如果是在交通方便的大城市,那么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去游玩。(采分点:“胜”、“使”、“踵相接”)

  ③ 天空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天空高远看不到尽头呢?(采分点: “苍苍”、“其、、、、、、其、、、、、、”、“极”)

  13、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常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译文:我自己感到十分愧疚,当我年轻时,曾有周游四方的志向,但因为学业未成,没有时间,没有实现,当壮年时可以出游,四面却兵乱四起,没有可以去的地方,而现在圣主出现,四海平定,整个国家之内都成为一个整体,但我却已经是个牙都快掉的老人了。)

  14、答案示例

  (1):①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写出了青山历历在目之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②视听(动静)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静景)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动景)描写。③“数声啼鸟怨年华”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并作分析即可得分)

  (2):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并作分析即可得分)

  15、① 悟已往之不谏;② 时矫首而遐观;③ 既窈窕以寻壑;④ 潦水尽而寒潭清;⑤ 声断衡阳之浦;⑥ 零丁孤苦;⑦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⑧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6.CE

  17.①详写童年生活,交代出听到钟声的过程,突出幼时聆听“晚祈的钟声”受到震撼等特殊的感受; ②为后文在异地听到钟声感到“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作铺垫,使“我”对“童年”的感受更加真切; ③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新的理解。

  18.此句话将听到的琴声和歌声幻化为触觉的风,形象地写出了幼时的“我”听到琴声和歌声后内心受到的洗礼,灵魂受到的震动。

  19.①“故乡”并不是一片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辽阔无比的心情;  ②作者童年时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而“晚祈的钟声”对他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撼,这是他童年中重要的心灵印记;  ③当久逝的钟声在异地突然响起,童年的生活印记一下就涌现脑海,从而产生了对童年、故乡的怀念;  ④其实,我们在异地他乡时,都会因一个小的事物忆起对过去的某一段生活的回想,从而产生相应的、复杂的感受和心情,这种心情就应是一种特殊的“故乡”吧。

  20、答案示例:一是因为“昆仑”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传说中的昆仑,既高且大,为中央之极,也是连接天地的天柱;二是“长城”是我国著名的人文景观,“中山”是取孙中山先生的名字,而“昆仑”则是自然景观,这几个名字相得益彰;三是该站建在南极大陆的最高点,而 “昆仑”则意味着高山,象征着制高点。

  (答出一点2分,两点4分。第一点可以不具体点出昆仑的文化意义。)

  21、答案示例:① 陶渊明有自己的精神生活,也有志趣相投的朋友。

  ② 农忙时候,各归田事;农闲时候,聚会谈笑。

  22、答案示例:我说别里科夫,别傻了,像华连卡这样的好姑娘还到哪去找!模样长得俊,父亲是五等文官,更别说家里的田产了。她对你好像也有意思呢,你瞧,除了她还有谁对你有这么诚恳、亲切?赶紧着吧!

  23、作文(评分标准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两则材料都围绕“做一个怎样的人”(或“如何做人”)进行阐述。第一则材料主张做一个具有“狼”性品格的人,“狼”性品格指的是一种顽强拼搏、积极进取、执着奋斗的精神品质。第二则材料则提示可以进行多种选择,可以做一个具有“狼”性品格的人,还可以做一个具有“羊”性品格的人,还可以做一个既具有“狼”性又具有“羊”性品格的人。“羊”性品格指的是善良、谦让、淡泊之类的精神品质;既具有“狼”性又具有“羊”性品格则是指既拼搏事业,又享受生活;既对人温柔,又对己严厉。写作中可以从做一个具有“狼”性品格的人、做一个具有“羊”性品格的人、做一个既具有“狼”性又具有“羊”性品格的人中任选一个来立意。如:①具有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的人,可以取得成功;②只知道贪恋享受,很难取得成功;③该拼搏的时候拼搏,该享受的时候享受,可以取得成功;④只有工作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⑤工作不能只有一种进攻的方式;⑥健康社会要推行把人放在首位的价值观。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游三游洞记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的走陆路二十里,在江的北岸,就是下牢关了。路很窄,走不了,便下了车,上了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就听见两崖之间有水声,于是又下船从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上去直至山顶。又从上面下去,下面的土地渐渐平了,有一块大石头当路挡住,便弯着腰从石头下面过去。一出去便见非常开阔平坦的一个大石洞。高六十多尺、有约十二丈宽。洞口有二根石柱,把门分为了三部分,就像三开门的房子一样。中间的室像客厅,右边的室像厨房,左边的室像别馆。洞中间有一石钟乳下垂,敲它会发出像钟声一样清脆的声音。左室外有一块小石突出形状规则,敲它声音像磬声。这地方还有些石头杂着土,撞它就发出"逢逢"的鼓音。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二三个一同前来的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加大了我们的音量。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潺潺,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的歌声缕缕不绝。

  以前唐时白乐天(居易)从江州司马迁官为忠州剌史,而他的好友元微之(稹)恰好从通州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十分高兴,都不忍离别,所以一起来此洞游玩,三游洞因此得名。后来,宋朝时欧阳永叔(修)及黄鲁直(庭坚)两个人都先后被贬到夷陵,相继来此洞游,有的还写了诗文来纪这件事。此时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是谁斥责我、赶走我的吗?谁把我贬到这里的吗?和我一起来游玩的,有本地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我不是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上面说的那些原因。而陈公因为公务这次没有一起来,但是就算他来了,到底是有幸运还是有不幸呢?像乐天、微之这样的人就是世俗所说的伟人,名重一时,所以凡是他们到过的地方,都传到后世.这个地方也就有了名。像我这样的即使走遍幽奇的山水,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到这个地方来又有什么不同呢?话是这样说,但山川之美,如果是在大的城市,交通方便,则那些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游玩。而放在荒凉偏僻的地方,则美好的风景并没有显现,人们也不能亲自前来领略它的美好。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

  有关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装卸 恐慌 传染 枢钮 休憩 B 忌讳 遒劲 冗赘 狼籍 简练

  C隽秀 崔嵬 蹒姗 确凿 妥帖 D 掮客 蠕动 藻饰 色彩 负荷

  2. 选出各题中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 )

  A. 眨(zhǎ)眼 隽(jùn)永 虚与委蛇(yí)

  B. 梦魇(yàn) 装帧(zhēn) 浑身解(xiè)数

  C. 皱缬(xié) 赝(yīng)品 相形见绌(chù)

  D. 滂(pāng)沱 诡谲(jué) 宵衣旰(gàn)食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习近平总书记 12月7 日离京视察深圳时,由八辆车组成的车队下午 3 点半进入前海深港合作区,记者在现场没有看到任何横幅欢迎。

  B.高校毕业生 “主动失业”的状况令人担忧,出于对职业发展前景的考虑,毕业生们决定从事哪一份工作,要经过多方面的考量,才能作出选择。

  C.能不能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关键是党的领导是否正确,政府能否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D.离CBA 赛季常规赛开战还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佛山男篮计划在近两天内试训新的外援,试训情况如果理想,球队将会换掉队中现有的外援。

  4.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渔业    污诟    厚积薄发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B.涣散    观摩    渊远流长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C.贯例    反馈    迫在眉睫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D.青睐    兜售    满腹经纶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5. 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近年来,我国在保障教育机会公平方面迈出重大步伐,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促进公民受教育机会公平,推动教育公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B. 如云的明星、无数的影迷和众多的媒体,似乎都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奥斯卡颁奖活动正在把巨大的商机和经济利益带到世界影都洛杉矶。

  C.一直致力于以金融的力量回馈社会的长沙银行,作为全国首家牵手“免费午餐”公益活动的金融机构,日前为千名贫困生提供免费午餐。

  D.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6. 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本一本二志愿正在填报中,很多文科考生为选专业大伤脑筋。记者发现,08年文科考生占考生总数半壁江山,而从江苏公办院校招生计划来看,文科专业计划只有1/3。

  B.奥运会开幕式上五彩斑斓、光彩夺目的焰火点亮了雄伟的“鸟巢”,扮靓了深邃的夜空;美轮美奂、如诗如画的文艺表演使人心醉、令人着迷,精彩的北京奥运正在上演。

  C.博尔特在男子百米预赛中状态奇佳,闲庭信步般地跑出了9秒92的佳绩,在18日的百米飞人大赛上更是创造了9秒69的世界记录。

  D.连日来,精彩的奥运赛场捷报频传。中国运动员不孚众望,不仅在传统优势项目上争金夺银,勇破世界纪录,而且在一些久违的项目上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语言综合运用

  7. 下列句子表述失误、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立法指引制度,是指法规的起草、审核和审议单位,须就法规草案条文内容的立法依据、事实、理由等进行详细地书面诠释,并提供其他省、市和国际的相关立法经验等资料。

  B.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在财富、权力等社会资源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教育权力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保证教育公平的两个主要因素。

  C.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犹如置身于《红楼梦》的情境之中。

  D.正在指导冬训的总教练告诉记者,中国跳水队的健儿们能否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夺取男子双人10米跳台项目的冠军,关键在于两个队员届时能否发挥出最佳水平。

  8. 将下列长句改为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

  在新的环境里,中国人往往以家族道德和家族感情为社会的母本,迅速复制出官员是“父母”、下属是“子弟”、朋友和熟人是“弟兄”的仿家族和准血缘的人际关系。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山、水,是自然界中的事物,而在我国文化中,它们的组合又常寓含着某种理趣。请依照下面的例句另举一个带“山、水”的熟语或名句,并写出它们所寓含的理趣。

  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世事有时一时陷入困境,经过某种机缘又出现新的转机。

  10.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坍(tān)塌 牵强(qiǎng) 锐不可当(dāng)

  B.岿(kuī)然 缫(cháo)丝 为虎作伥(chāng)

  C.长吁(xū) 浸渍(zé) 膛(chēng)目结舌

  D.聒(guō)噪 酗(xiōng)酒 户枢不蠹(dù)

  评卷人 得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的叔父弗雷德

  [德国]海因里希•伯尔

  1945年以后的岁月不堪回首,只是由于我的叔父弗雷德,才使这段回忆留存在我心里。一个夏日的下午,他从战场回到家里,衣服上没有饰物,唯一的财物是个白铁罐子。他拥抱我的母亲,亲吻我的姐姐和我,喃喃地说:“面包、睡觉、烟草。”接着他就往我们家的长沙发上一倒。在我的记忆中,他个子很高,躺下后比我们的沙发长出好多,这就使他不得不蜷曲两腿,或者干脆把腿伸到外边。这两种睡法都使他恼火,并抱怨我们的祖父母,因为这件珍贵的家具还是他们购置的;但他又觉得,这并不妨碍他在上面痛痛快快地睡个够。

  那时我14岁,是和那个我们称之为黑市的奇特机构进行联系的唯一纽带。我的父亲已经阵亡,母亲领一份微薄的抚恤金。我的差事是几乎每天把轰炸时抢救出来的小部分财物拿出去变卖,或换面包、煤和烟草。煤在那时是造成严重损害财产观念的原因,这种损害行为今天就得使用偷窃这个严厉的字眼来表达。就这样,我几乎天天出去偷窃或变卖。我母亲尽管心里也明白这种丢人的行为是出于无奈,但她每天早晨总是眼泪汪汪地目送我去尽我这份艰难的义务。

  弗雷德叔叔的到来唤起了我们的希望,大家都期待这个强壮的男人能给我们有力的帮助。一开始他就使我们大失所望。从第一天起,他的胃口使我非常不安,当我毫不犹豫地把这种忧虑告诉我母亲时,她要我先让他“苏醒过来”再说,他的苏醒花了差不多8个星期的时间。虽然他不断咒骂那张不够长的沙发,他在上面还睡得挺香。

  我们再三要他谈谈战争中的事情,他一次也没有答应;他说,那不值一提。

  他过去当过会计。当他在我们的沙发上度过了头4个星期以后,我的母亲就亲切温和地劝他去打听一下从前那家公司的下落。他郑重其事地托我去办。经过一个小时费力地打听和奔波,我在一个破坏了的城区找到了那家公司:一堆8米来高的颓垣断壁。弗雷德叔叔对我的调查结果感到非常宽慰。

  他把身体往后一靠,给自己卷了根纸烟,洋洋得意地对我母亲点了点头,然后请她把所有的财物找出来。在我们卧室的一个角落放着一个钉得严严实实的箱子,我们迫不及待地用锤子和铁钳把它打开。从里面拿出来的东西有:20本厚度和质量都属于中等的小说,一块金怀表,上面满是灰尘,但完好无损,两副吊裤带,几个笔记本,一张商会证书和一本存折,有1200多马克的存款。他把存折交给我去取钱,其他东西拿去变卖。

  这样,我们有4个星期不用为面包、烟和煤发愁了,这种情况使我感到非常快慰,尤其是这时所有的学校又打开了大门,欢迎入学,而叔叔劝我完成我的学业。

  然而这个时期的大事是:弗雷德叔叔在他回到家里整整8个星期以后开始行动了。

  夏末的一天早晨,他从沙发上起身,将他的胡子刮了又刮,所花的工夫使我们吃惊;然后要了洗干净的衣服,借了我的自行车骑走了。很晚的时候,他带着一片嘈杂声响,和一般强烈的葡萄酒味回到家来。酒味是从我叔叔的嘴里喷出的,响声是由一根粗绳子拴着的半打锌桶发出来的。直到听他说他已决定在我们这个惨遭破坏的城市做鲜花买卖来谋生时,我们才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对新的价值世界极端怀疑的母亲反对这个计划,她说鲜花没人要买。可是她错了。

  在一个值得纪念的早晨,我们帮弗雷德叔叔把装满鲜花的桶送到电车站,他在那里开张营业。我所见到的黄的和红的郁金香、露水晶莹的丁香至今还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也永远不会忘记当时的情景:我的叔父站立在一片灰蒙蒙的身影和废墟中,他用响亮的嗓门吆喝起来:“鲜花——”这个时候,他是多么神采奕奕。关于他的生意的兴隆发达,我就毋庸赘述了,简而言之:就像彗星一般。4个星期以后,他已是3打锌桶的业主,两间分号的老板;一个月以后,他已成了纳税人。我感到整个城市都改观了:在许多角落里如今都出现了花摊。鲜花供不应求,花桶不断添置,新的木房陆续修建起来,手推车也愈来愈多了。

  不管怎样,我们不光鲜花时时有,面包和煤也源源不断得到供应,而我也可以不再当中间人了,这对于加强我的道德观念大有裨益。现在,我的叔父弗雷德早已是一个在事业上颇有成就的人了,他的分号还是那样生意兴隆,他已有了一辆小汽车。

  今天,当我见到他:一个魁伟的人,坐在漆得红艳艳的汽车驾驶室里,就觉得十分诧异,在我的一生中竟会有一段时间为他的胃口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

  (选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微型小说精品》,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好处是叙述亲切自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感情。

  B.“他的胃口使我非常不安”,这句话表明“我”对弗雷德饭量很大的不满,暗示了当时物质的匮乏和“我”的家庭生活的艰难。

  C.“他郑重其事地托我去办”和“……对我的调查结果感到非常宽慰”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弗雷德托我办事并非真心,其实当时他还不想出去做事。

  D.小说刻画弗雷德形象除了正面描写,还有侧面描写,如母亲反对他做鲜花买卖,城市许多角落出现花摊,这些都很好地烘托了弗雷德的形象。

  E.原文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着过渡作用,同时也流露出“我”对“我的叔父弗雷德”终于“开始行动”的欣慰之情。

  (2)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我的叔父弗雷德”的形象特点。

  (3)简要概括“我”对叔父弗雷德的心理变化过程。

  (4)探究小说的主题思想。

  12.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①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色。乍开的花儿,像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

  ②三朵花是信号,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而不可挡,大朵、小朵,单瓣、复瓣,红、黄、紫、蓝、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锦缎。连那些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欣赏起来。

  ③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初,我们以为,这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因为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经受得住烈日的考验。不错,是这样的。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艳丽,愈加热情,愈加旺盛。

  ④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作为单独的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因为开花的时光这么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每天,都有一批成熟了的花蕾在等待开放。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花瓣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了似的。徐徐地向外伸张,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注视之下,迅速完成。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开放。待到夕阳沉落时,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这朵花便不再开放。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的、成熟了的花蕾。

  ⑤这新陈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花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神充沛,不遗余力。尽管单独的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从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⑥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将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等到秋霜肃杀时,它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

  ⑦太阳花的欣赏者们,似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他们像哲学家那样,发出呼喊和感叹:太阳花的事业,原来是这样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呵!

  ⑧太阳花给予的启迪,无疑是有益的。

  1.第③段开头说“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请问,太阳花“经久不衰”的原因是什么?

  2.第⑤段里作者说“尽管单独的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从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这是为什么?

  3.根据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梳理文章的思路结构。

  4.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太阳花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

  5.“太阳花”的特点有哪些?它究竟带给人们哪些人生启迪?结合这些启迪,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活下来的都是傻子

  客机在大沙漠里失事,仅有十一人幸存。沙漠的白昼气温高达五六十摄氏度,如果不能及时找到水源,人很快就会渴死。

  这十一人中,有大学 教授、家庭主妇、政府官员、公司经理、部队军官……此外,还有一个叫彼得的傻子。

  他们出发去找水源。大沙漠仿佛是个魔鬼,不断地同这些可怜人开着玩笑——他们先后三次欢呼狂叫着,冲向水草丰茂的绿州,可那绿州却无情地向后退却,退却,直至消失。是海市蜃楼!

  次日中午,当他们又一次被海市蜃楼愚弄后,所有人都躺倒了,除了傻子彼得。他焦急地问别人:“那个水不就在这吗?为什么不见了?”

  好心的家庭主妇告诉他:“彼得,认命吧,那只是海市蜃楼!”

  彼得不知道什么叫海市蜃楼,他只是渴得厉害,他只想要喝水。他吃力的地攀上了前面一个五十多米高的沙丘,突然高兴得手舞足蹈,连滚带爬地下来,兴奋地嚷着:“水塘,一个水塘!”

  这次,没有一个答理他,包括那个善良的主妇。彼得什么也顾不上了,他拔腿再次朝沙丘上爬,翻过了沙丘,吼叫着消失在沙丘的另一边。

  “可怜的傻子,他疯了!”数学教授嘟哝了一句。

  二十多分钟后,当彼得刚冲到塘旁,忽然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彼得一跃跳进了水塘中……

  大风刮了一天一夜。三天后当救援人员寻找到他们时,那十个人已经全死了。有的尸首已被沙土掩埋了。只有水塘边的傻子彼得安然无恙,除了瘦了些。

  救援人员把他带到遇难者的身边,询问他是怎么回事,这些人何以会死在距离水塘不到一公里的地方。

  目睹伙伴们的惨状,彼得哭了。他抽泣着说:“我和他们说了那边有个水塘,他们 说那是海市蜃楼。我不懂什么是海市蜃楼,我只想去那边喝水,我就拼命跑去了——真的,你们能告诉我什么是海市蜃楼吗?他们为什 么这么恨海市蜃楼,宁愿被渴死,也不去喝海市蜃楼的水?”

  彼得瞪着他那双无知的、泪汪汪的大眼,虔诚地向救援人员请教着。

  他说这个问题已经折磨他三天了。

  1.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条举例说说“傻子”彼得的主要个性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那十个人“有知识”的人为什么会死在距离水塘不到一公里的地方?请结合全文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那晚我回到家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电灯,各屋的窗户都好好地关闭着啊。但是,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再一低头,浴盆里有明显的鞋印。有贼!我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这时又忽然听见声响,循声过去,便发现卧室床下有异常,我把手机倒换到左手,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的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咱们好商量!”

  一个人从床底下爬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少年,剃着光头,身上穿一件黑底子的圆领T恤,我看他手里空着,就允许他站立起来,用那窗帘叉指向他,作为防备,问他:“你偷了些什么?把藏在身上的东西掏出来!” 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但他那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用眼角余光检查了一下我放置钱财的地方,似乎还没有受到侵犯。我保持着伸出窗帘叉的姿势,倒退着,命令他跟我来到门厅里,开始讯问。

  “您为什么还不报警?”他问我。

  我把手指挪到手机按键上,问他:“警察来了,你会是怎么个处境呢?”他叹了口气:“嗨,惯了,训一顿,管吃管住,完了,把我遣返回老家,再到那破土屋子里熬一阵呗。”他那无所谓,甚至还带些演完戏卸完装可以大松一口气的表情,令我惊奇。

  他今年14岁。家乡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流浪。现在就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被灯光照得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吗?”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回去,对他说:“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活人在我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叉拿到手里,准备拨110。这工夫那少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而且麻利地爬进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从床底下爬了出来,回到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临摹的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碴的,看去不像个西方人倒像个东方农民。

  我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

  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就嫌他爸穷,跟别人跑了。他记得他爸,那扎人的胡子碴儿,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

  他们那个村子,不记得在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去年的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看见了这幅画,一看就觉得是他爸。他说他爸坐在床上想心事的时候,就那么个模样。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的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时,我的眼泪忍不住就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若有所失。不到半分钟,我一溜烟儿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踏出楼门,朝前方和左右望,那少年竟已经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

  我让自己平静下来。当一派寂静笼罩着我时,我问自己:“你追出来,是想跟他说什么?”

  是的,我冲出来,是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1)下列各项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前文写“我”发现放置钱财的地方没有受到侵犯,这在结构上为下文写少年偷“父”埋下了伏笔。

  B.少年在叙述他父母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泪光,说明他在不断的偷窃行为中心灵逐渐变得冷漠了。

  C. “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 是因为少年辍学流浪却仍深念其父,竟为此而冒险入室偷盗的行为使 “我”深深地感动。

  D.文中“我”三次想要报警但最终都没这样做,是因为我被这个孩子的爱父之心打动,想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E.少年走后,“我”若有所失,不到半分钟,又冲下楼梯去寻他,表明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孩子。

  (2)这篇小说中的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请分条概括。

  (3)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②“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4)小说结尾说,“我”“想追上他并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这样写,有人认为合情合理,也有人认为有些不合实际。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针挑土

  芳 菲

  从湘西回来,和朋友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得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

  一边说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苦口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态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存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收益的活计。传统苗绣缤纷五彩,灵动有情,但如今在慢慢地退化、消失,机器绣品在泛滥。黑妮,就要跟她们一遍遍地讲,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不要跟着外面转,要相信你们的祖母和母亲,看着眼前的山水,怀着美好的心愿,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

  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知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

  看样子情况不乐观。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评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这个线不好,要用棉线。我们这次带了些来。”……

  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她从那么远跑来,又跑了这么久的山路,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她们对美和丑的观念吗?堂屋壁板上贴满各种画片,是这个家的装饰墙,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毛主席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左边是海南风光照,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两个胖娃娃图片,一幅小小的西洋画《泉》。

  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晚上我们在沱江边吉夫开的咖啡馆休息聊天。吉夫是湘援游志愿者,今天一路一直是他提着大包的棉线。黑妮的湘援游,就是靠这些当地的志愿者,不取一毫地付出,才运作起来。今天开车的“李万通”,也有自己的公司。

  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10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

  这有什么用!我心里说。

  有没有用,真不知道,但我忘不掉他们。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一下把我的心挑亮了!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

  (有删改)

  1.“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包含着某种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多年后,苏轼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歌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却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人们认识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取材于李政道的文章《楔》)

  根据文意,简要说明艺术和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分别是什么。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感冒”一词竟是源于古代官场

  “感冒”是常见的流行病,可是任何一部古代中医典籍中都没有“感冒”一词。原来,“感冒”这个常用语不是医学术语,而是来自官场,是一个官场专用语。

  宋代有专门的机构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这些机构是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阁,通称“馆阁”。按照规定,馆阁中每天晚上要留一位官员值夜班,以防图书被盗,如果因故不能值夜班,就要在请假簿上写上这么一句:“腹肚不安,免宿。”当然不一定是真的“腹肚不安”,而是一种相沿成习的借口。请假不能连续超过四天。因此馆阁的官员们俗称这本请假簿为“害肚历”。这一记载出自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原文是:“馆阁每夜轮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则虚其夜,谓之‘豁宿’。故事,豁宿不得过四,至第五日即须入宿。遇豁宿,例于宿历名位下书:‘腹肚不安,免宿。’故馆阁宿历,相传谓之‘害肚历’。”

  南宋时期,时为太学生的陈鹄也在馆阁中供职。陈鹄喜欢别出心裁,他在《耆旧续闻》一书中记载了自己的发明创造:“余为太学诸生,请假出宿,前廊置一簿,书云‘感风’,则‘害肚历’可对‘感风簿’。”陈鹄偏偏不愿意写“腹肚不安,免宿”,而是写上“感风”,还沾沾自喜地声称“感风簿”跟“害肚历”可谓一联绝对。

  陈鹄创造的“感风”一词也是有来历的。与他同时期有个中医学派,史称“永嘉医派”,创始人陈无择写了一部医书《三因方》,将复杂的疾病按照病源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种。外因称“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内因称“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内外因指虎、狼、毒虫等意外疾病。陈鹄于是创造性地把外因之首的“风”信手拈来,前面冠上一个“感”字,“感”者,受也,故称“感风”。“感风簿”一词从此开始风靡官场。

  到了清代,“感风簿”演变成了“感冒假”,成为官员请假休息的托辞。清代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一书中说:“按今制官员请假,辄以感冒为辞,当即宋时‘感风簿’之遗意。”清代官员的创造性在于将“感风”变成了“感冒”,“冒”是透出的意思,“感冒”即是感风之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今天终于全面爆发了!

  从官场发源,“感冒”一词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口语。人人都会感冒,人人都会说“感冒”这个俗语,可是它有趣的来历却被遗忘了。

  1.下列对“害肚历”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害肚历”相传是宋代馆阁官员们对请假簿的俗称。馆阁中的官员因故不能值夜班,就要在请假簿上写上“腹肚不安,免宿”一句,“害肚历”由此得名。

  B.“害肚历”的来历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有详细的说明,为后人考察“害肚历”一词提供了具体的资料。

  C.“害肚历”上请假时间累计不超过四天,“腹肚不安”不一定真的是身体有病,而是一种相沿成习的托辞。

  D.“害肚历”一词的出现和宋代馆阁以及馆阁官员的关系密切,这个名称被南宋的陈鹄戏谑地改称为“感风簿”。

  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感冒”是我们今天常见的流行病,可是在任何一部古籍中都找不到“感冒”一词。作者考证发现,“感冒”最早是一个官场术语。

  B.宋代设置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事务的机构,通称“馆阁”,这是“害肚历”一词产生的场所。

  C.南宋“永嘉医派”创始人陈无择,在他的医学著作中,将复杂疾病病源分为三种——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

  D.北宋时期,“害肚历”一词出现;南宋时期,“感风簿”一词开始风靡官场;清代,演变成了“感冒假”。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陈鹄在《耆旧续闻》一书中记载了“感风簿”一词的由来。看来“害肚历”对陈鹄创造“感风簿”一词有一定的启发。

  B.陈无择将复杂的疾病分为三种,虽难能可贵,但不是很科学。例如我们今天常说的“妄想症”“传染病”等便无法归入其中。

  C.“感冒”一词最开始是官场专用语,意思是感风之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但很快就成为医学术语,为我们所熟知。

  D.“感冒”一词进入了人们的日常口语,成为人们熟悉的一个词,因而它有趣的来历被遗忘了。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葛剑雄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 哪种先进,哪种落后。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 式——自愿的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如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我们不能坐等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期待。

  (节选自《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有删改)

  1.关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后,通过借鉴比较,更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

  B.强势文化往往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则是为了抵御外来文化。

  C.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为了推广快速而高效的中国模式,提高自身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D.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并学习世界文化,实现各种文明相互促进的愿景。

  2.针对“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既要防止盲目崇拜西方,也要避免极端仇视西方的情况出现。

  B.中国文化应主动出击,让世界近距离或直接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与魅力,以便消解其他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偏见。

  C.要想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就要向世界提供优质的文化商品及优良的文化服务,这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D.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就需要大批举止文明的中国人走出去并成为文化传播者。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于中国文化未能与其他文化相融,这是国人的自我评价。

  B.清朝改土归流后,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教化百姓等措施,表明对精神文化的接受,纯粹出于自愿。

  C.中国文化走出去后,就能通过比较借鉴,发现中国及其他文化的优缺点,以达到取长补缺的目的。

  D.要想处理好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关系,就要遵循相互欣赏、成人之美、共同繁荣之道。

  19. 现代文阅读

  新诗中尺度的缺失

  诗歌只有美才灵动,才有吸引力,才易打动人,才能诱发读者读诗的兴味,才能吸引心灵进入哲理的思考中。美之于诗好比花朵之于果实,我们最终想要得到的当然是果实,但在得到果实之前,首先要能为花色所打动、所吸引。美可以有优美、壮美,也可以有哲思之美、幽邃之美;可以有繁复之美,也可以有简略之美。总之,一首诗要使人读后如饮甘醴,如沐春风,欣然而快意,或于沉思间豁然有所得。而当今诗坛有一些人以审丑为乐趣,以玩弄低级趣味为能事,类似于戏剧舞台上的一些小丑、猫狗之流,写一些恶俗的文字,招摇于世。这种人不但毁灭了自己,也堵住了人们朝向诗歌之路。所以,当下诗坛,去除丑化、鄙化、矮化的痞子诗歌是一件势所必然的事情。

  无论是写诗自娱,还是希望能于他人有所启示,一首诗都要有一定的精神含量,都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问。你对自己的心灵有足够的把握吗?我要问一问每一个写诗者。你是否做到了在世俗面前不低头,在困厄之中不动摇,在世界面前不自卑,在自我之中不迷失?在这个方面,我对中国的诗人还不能很乐观,甚至说还颇有些顾虑。长时期以来,中国人理性的不足,教育与生活中对人的主体性有意无意的漠视,都导致人性脆弱易折。正如诗人们所说,人是水边的一根芦苇。而我的期望不是这样的。我希望每一位写诗者在心灵上是强大的、明晰的,任何苦难挫折也摧不跨他心中的高峰。这种力量的强大体现在诗歌中则表现为对世界的洞悉。世界在他眼中是澄澈的、清晰的、有条理的,他因而能洞察宇宙中一切事理而能把握住自己,进而把握住诗歌。而中国的诗人们,更多的是缺乏对自己个体在世界宇宙中的定位。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这一点是每一位写诗者都要明确的。而诗艺还不是凝固不变的,它在诗歌本身的进程中更新发展着。诗歌本身的价值在于不断不带给人们新的阅读方式和新的美感体验,而不是对过去经验的反复重临。所以创新性或创生性成为诗人的不二追求。这需要对过去诗艺的反复观摩与演练,同时又要有自我意识的跟进。这就要求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时刻 是一个高度自觉且清晰的人。但在中国浩荡的诗歌创作者队伍中,能保持诗艺上自觉且清晰的人,恐怕是凤毛麟角。而绝大数人都是诗歌的追随者、模仿者,在他们的书写中,诗艺的尺度严重缺失,从而导致一种怪象:几乎每一位中国诗人都是某位外国大师的影子,在外国大师的裘腋下窃窃私语。从这个角度来说,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瑞迪诗人,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对中国诗界来说,既是一种鼓舞,有事一种压抑。而我觉得,中国的诗人应解开诺贝尔奖情结,做一个安静的诗人,去安静地写诗。解决好自己的事情,这就是最好的。我们的书写是为历史而存在的,为民族的心灵而存在的,而不是为诺贝尔文学奖而存在的。

  (选自《北京文学》2012年第12期,有删改)

  关于诗歌的创作原则或指向,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诗歌创作要体现美,要能打动人,只有体现优美和壮美,才能诱发读者读诗的兴味,引起读者的共鸣。

  诗歌作品要有一定的精神内涵,这往往要求作者在世俗面前不低头,在困厄之中不动摇,在自我之中不迷失。

  要想使自己创作的诗歌不断带给人们新的阅读方式和新的美感体验,诗人就要抛弃反复观摩与反复重临。

  诗人的不二追求就是诗歌的创新性或创生性,而诗歌又是语言的艺术,因此,革新自己的语言也就等于创新了诗歌的内涵。

  对当今诗坛的弊病的认识,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当今诗坛上那种丑化、鄙化、俗化、矮化的痞子诗歌主要体现了某些以玩弄低级趣味为能事之人的审美观的扭曲。

  由于教育与生活的影响,当今某些诗人的人性脆弱易折,这也使得这些诗人自身缺乏对自己个体在世界宇宙中的定位。

  在中国浩荡的诗歌创作这队伍中,在诗歌创作中能时刻保持高度自觉而清晰的人真可谓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是诗歌的追随者和模仿者。

  一些诗人背离了为历史而存在的诗歌创作原则,根本原因是他们习惯了在外国大师德裘腋下窃窃私语。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在作者看来,诗歌创作主要离不开以下三个尺度:一是诗歌美的尺度,二是精神与心灵的尺度,三是模仿的尺度。

  作者对中国诗歌乐观不起来的原因有很多,既有诗歌创作者自身对责任的认识以及自身审美素质方面的问题,又有诗艺方面的问题。

  作者认为“人是水边的一根芦苇”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作者希望诗人们在心灵上是强大的,并在诗歌中体现出来。

  只要能走出外国大师的影子,并且在对过去诗艺进行反复观摩与演练的基础上,又有自我一时的跟进,就一定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想象空间和现实空间

  王福仁

  ①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术的空间;而艺术的空间说到底是一个想象的空间。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空间来。一个自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的;一个自幼耳聋的人,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二是说,想象空间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空间为依据的。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是说他主观想象的世界与直感到的现实空间,有着极大的差别。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力丰富还是不丰富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自然就有了彼此的关系问题。

  ②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似于现实空间,让读者像进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之中去。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到奇异或怪诞。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的,如梦如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让人领略到一种奇幻或怪诞的美感。实际上,这两种空间都是想象空间。但因为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所以我们常常将其作为现实空间本身来分析和理解,不认为它是虚幻不实的。而后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根本不同于现实世界,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所以我们常常直接称之为梦幻空间。一部《红楼梦》就同时具有这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则是有关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

  ③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具体而言,现实空间不是一个人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外在于任何一个个体人先行存在的。它给任何一个个体人,都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但这种空间,又是极其有限的,是不能满足任何一个个体人的全部要求的。想象空间则不同了。想象空间不是外在于它的创造者的,而是它的创造者自由想象的产物。尽管他所创造的这个想象空间本身,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但想象空间对于它的创造者而言,则是自由的。所以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现实空间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则能满足人对自由的要求。

  (选自《现代中国异城小说研究•序》,有删改)

  1.第①段中自幼目盲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③段的论述层次。

  3.请简要概括文中“想象空间”的含意。

  评卷人 得分

  五、文言文阅读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将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闵:怜悯

  B.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鲜:少

  C.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峻:严厉

  D.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婴:小时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④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 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矜:怜悯

  B.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渥:优厚

  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鉴:审察

  D.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听:听任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慈父见背  ②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B.①急于星火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①当侍东宫 ②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D.①无以终余年 ②愿乞终养

  3.下列语句能分别表明李密想“报答祖母养育之恩”与想“尽心效忠晋武帝”的一项是( )

  A.①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②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B.①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②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C.①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②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D.①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②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4.下列对文本节选部分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高举“以孝治天下”的大旗,说自己应当得到同情;再转到自陈宦历、称颂君恩上来,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得皇帝的谅解。

  B.自陈宦历一节写得委婉动人,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为起点,表达了至为恳切的感情。说刘病一节,语语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C.最后一段开头就亮出具体的时限,清楚地陈述“报国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是为了进一步请求晋武帝的恩准。

  D.李密在《陈情表》中不是一味地同晋武帝讲道理,而是充分地摆事实,以具体的实情说服晋武帝体谅他的苦衷。

  2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 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鲜:没有 B.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除:授予官职

  C.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矜:怜惜 D.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诚:诚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去以六月息者也

  B.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鹏之徙于南冥也

  D.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

  A.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C.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D.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首先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幼年时期的悲惨遭遇,落笔酸楚,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

  B. 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如果说第一段侧重叙述祖孙之情的话,此段则推进到君臣之义上,突出尽忠与尽孝这一矛盾,表达了自己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

  C. 第三段陈述了祖母刘氏的病情以及与之血肉相连不可须臾分开的密切关系。而祖母已经“朝不虑夕”,由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关系,让他“区区不能废远”,至此才明确而语气和婉地摆出自己的真实态度。

  D. 最后一段明确恳求“听臣微志”,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表达对祖母的尽孝之情。

  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 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川泽纡其骇瞩       纡:纡回曲折

  B.云销雨霁 霁:雨过天晴

  C.俨骖 于上路 俨:整齐的样子

  D.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临:靠近

  2.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秋水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晚秋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3.对文中运用的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然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愤世嫉俗而放任自流。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六、作文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钱钟书著作等身,一部《围城》更是饮誉海内外。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中国的文化长城”。仅《管锥篇》就涉及几千种书。有人问钱先生:“你怎么读了那么多书?”他轻描淡写地说:“也就是一本一本看下来罢了。”

  钱先生一生不愿接触媒体。曾有一位外国记者十分景仰他,声称读钱作,必须拜会钱先生本人,以当面请教。钱婉言相拒:“假如你吃了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请以“寂寞与辉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答案】D

  【解析】(A)枢钮(纽)(B)狼籍(藉)(C)蹒姗(跚

  2.【答案】D

  【解析】A项"隽"读juàn;B项"?quot;读yǎn;C项"赝"读yàn

  3.【答案】C

  【解析】(A.搭配不当,“横幅”与“欢迎”不能搭配。 B.句式杂糅,“决定从事哪一份工作,要过多方面的考量”与“要经过多方面的考量,才能作出选择”两句杂糅,只能选一种说法。D.语序不当,“如果”应放在“试训情况理想”前。)

  4.【答案】D

  【解析】

  5.【答案】D

  【解析】“极端气象事件”后缺少成分“发生”致搭配不当

  6.【答案】C

  【解析】闲庭信步:在很大的院子里散步,形容很清闲的样子,有时也形容信心十足。A项,半壁江山:指保存下来或丧失的部分国土,望文生义。B项,美轮美奂:古时形容房屋建筑高大华丽。现也常用来形容人家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此处修饰文艺表演不恰当。D项,不孚众望:不能使众人信服。应改为“不负众望”

  二、语言综合运用

  7.【答案】A

  【解析】

  8.【答案】①在新的环境里,中国人迅速复制出仿家族和准血缘的人际关系。

  ②这种人际关系往往以家族道德和家族感情为社会的母本。

  ③这种人际关系是官员为“父母”、下属为“子弟”、朋友和熟人为“弟兄”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的变换(长句变短句)。解题时先找出长句中的一个主干句:中国人迅速复制出仿家族和准血缘的人际关系。然后再把原长句中的“枝叶”成分扩展成短句。

  9.【答案】①“山不转水转”,表现了世事总在变动中,人和人暂时分离总有相遇的时候。

  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明一种事物,最重要的是它的实质和内涵。

  ③“隔山隔水不隔心”,指的是距离虽然遥远,但心却贴得很近。

  【解析】

  10.【答案】A

  【解析】A【全解详析】B项缫sāo,渍zì,酗x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答案】(1)DE

  (2)①高大强壮。(或“强壮魁伟”)②爱发牢骚。③重视亲情。④眼光独特,善于捕捉商机。(或“有经济头脑,事业成功”)

  (3)希望→失望(或“大失所望”)→不安→快慰→诧异。

  (4)①揭示了战争给当时人们带来的艰难和痛苦。②赞扬了亲人之间在困难中相互帮助的可贵精神。③表现了德国人民在困难面前依然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解析】(1)A“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应为第三人称的好处。B“对弗雷德饭量很大的不满”理解欠妥,但“暗示了……的艰难”理解正确。C“其实当时他还不想出去做事”理解有误,根据下文可知,其实他已有打算,“托我去办”是为了安慰“我”的母亲。

  12.【答案】1.(1)太阳花喜爱阳光,特能承受烈日考验;(2)太阳花新陈交替活跃生动。开时不遗余力,谢后聚精育种,孕育新芽。

  2. 因为作为单独的太阳花朝开夕谢,只有一日。但是,每天都有一批成熟的花蕾在等待开放,而且,太阳花在开花的时候,朵朵都是那么精神充沛,不遗余力。所以,整体上又总是那么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3. ①惊喜发现太阳花开的情形;②赞美太阳花在烈日下始终保持鲜艳夺目的色彩,经久不衰;③得到“科学、公平、友爱才能使事业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启迪。

  4. ①因为太阳花遵循了朝开夕谢、新陈交替的生长规律,所以它的世界是科学的世界;②因为每朵太阳花都有开花机会,都有一天的灿烂,所以它的世界是公平的;③因为太阳花开完之后,都会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而自己则闪在一旁去聚精育种,孕育新芽,所以它的世界充满了友爱。

  5.特点:①艳丽夺目、缤纷五彩;②充满热情,灿烂多姿,生机勃勃,生命旺盛但极为短暂,不消沉、不意懒;③遵循朝开夕谢的规律,公平、友爱地开放。

  启迪:①一个科学公平友爱的世界才是一个能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世界;②不消沉、不意懒,珍惜机会,尽显风采。

  感想:太阳花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是有益的。它让我们明白了科学公平与事业发达昌盛的关系,它更让我们懂得了集体友爱才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的道理。

  【解析】

  13.【答案】1.(开端)客机在沙漠中失事,十一人幸存,需要找水。(发展)找水过程中多次被海市蜃楼愚弄。(高潮)彼得找到水塘但无人相信他,只好只身前。(结局)彼得获救,其余十人死亡。

  2.彼得的个性特征:(1)没有知识,却喜欢对知识寻根问底。例如他很想知道什么叫海市蜃楼,那些人为什么对海市蜃楼那么反感。(2)心中有目标并能执着追求。例如,虽然绿洲水源一次次推远,他还是不放弃追求。(3)心地善良不忘同伴。例如,发现了水塘,急着告诉同伴。

  3.(1)遭遇了几次“海市蜃楼”之后就认命,不能坚持不懈地寻找水源。②自视高贵,不相信普通人,彼得报告说发现了水源,他们不肯相信。(3)迷信书本知识,做了知识的奴隶。

  【解析】

  14.【答案】(1)A C(2)①他对父亲有着难以割舍的爱,令人感动。②他家庭贫穷,缺少温暧,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值得同情。③他混在窃贼之中,需要教育和救治。④他对社会冷漠,需要人们用人性的温暖去感染。(3)①此句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地描绘出少年熟练、迅速地翻掏裤兜,狡黠地表白自己没拿东西的情态, 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被捉后处变不惊的小惯偷形象。②此句通过语言描写形象地描绘出少年结结巴巴、吞吞吐吐的情态,传神地表现出他要求主人送画又难以启齿、渴望得到画像又担心主人不肯给的矛盾心理

  (4)合情合理①从人物性格上来说,“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说,符合“我”的性格特征。②从情节上来说,与前文的翻窗入室形成呼应,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③从主题上来说,这样结尾能强化主题,使小说表现出的人文关怀更加清晰。

  不合实际①从人物性格上来说,虽然我同情他,也想救治他,但他毕竟是个窃贼,我对他还有防范之心,不可能希望他经常光顾。②从情节上来说,这是在少年消失之后我想说的话,并不会起到什么效果,有“马后炮”之嫌。③从主题上来说,我对社会的批判和忧虑,对少年的愤恨和同情已经在前文表现出来了,最后这样结尾有些画蛇添足。

  【解析】(1)B.从少年偷像父亲的画像这件事来看,少年对父亲有深厚的感情,不应该是冷漠。D 第一次想报警而没有报是因为当时还不知道事情到底有多严重。E“我”若有所失,更重要的是因为“我”内心油然而生的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产生了愿意继续帮助他的善良愿望。

  15.【答案】1.(1)用意:①总括上下文的相关内容;②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2)理解:①黑妮组织的“湘援游”,在外来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促使苗族妇女更好地传承优美的苗绣艺术;②黑妮以“负责任的旅游”概念推动“湘援游”,集聚当地志愿者,为湘西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2.(1)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意思对即可)

  (2)①低调、单纯的黑妮为“我”对“湘援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都亮了;②暗示“湘援游”进展得并不顺利,而黑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③黑妮从“我”的支持之中,看到了“湘援游”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

  3.(1)黑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2)“湘援游”现状的隐喻:苗族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3)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成家好似针挑土”,“赚钱好似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4.(1)既敬佩,又心疼,内心存疑,更满怀祝福。

  (2)①以“我”的见闻和感慨组织文章,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②见证了艰难,彰显了精神感召力,丰富并深化了主题;③抒情、议论和叙述、描写转换自如,使行文灵动生姿。

  【解析】1.文中写黑妮不辞辛苦,组织“湘援游”,对此积极推介,黑妮在这个活动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既概括了黑妮的工作目的,又突出了她工作的重要性。

  2.(1)“太阳已经有倦容了”既说明天色已晚,又暗示黑妮等人工作辛苦。本句关键词是“倦容”。(2)黑妮看到“我”支持“湘援游”,很高兴,并且受到鼓励,为看到“湘援游”的美好前景而高兴。本句关键词是“亮”。

  3.理解“针挑土”应立足本义:从点滴做起。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理解。黑妮从事的工作只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永不言弃,这样才能成功。

  4.文章有不少流露“我”情感的重点词,如第二段中“隐隐的心疼”,第七段中“发懵”,最后一段结尾则表达了“我”对黑妮的祝福和敬佩。文中相关笔墨则从各个角度加以烘托,既描写了黑妮工作的辛劳,又抒情议论,深化了文章主题。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16.【答案】①艺术追求的是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优秀作品能跨越时空引起人们深层的情感共鸣。②科学追求的是原理的普遍性,应用的广泛也反映了科学原理的普遍性。

  【解析】此题的解答思路是在把握文本大意的基础之上,把文本分成两层,再把各层中的内容要点分析概括,最后组织语言加以表达。

  17.【答案】1.C 2.A 3.A

  【解析】1.原文是“请假不能连续超过四天”,选项漏掉“连续”二字,“累计”与原文不符。

  2.“任何一部古籍中”错,原文是“古代中医典籍”,偷换概念。

  3.B.从原文看,“妄想症”可以归入内因,“传染病”可以归入不内外因;C.“很快”无根据;D.强加因果。

  18.【答案】1.D 2.A 3.C

  【解析】1.A项错,原文为“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B项说“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是无中生有;C项错,“推广快速而高效的中国模式”违背作者文化交流的观点

  2.原文中无“极端仇视西方”的信息和内容

  3.A项有意曲解,原文没有与其他文化相融之意;B项为主观臆断,原文为“‘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D项中“成人之美”为无中生有

  19.【答案】1-3BDB

  【解析】

  20.【答案】1.(3分)证明了(1分)“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空间来”的观点。(2分)

  2.(6分)首先提出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有着根本的差别的观点;然后具体阐释二者的根本差别:想象空间是创造者自由构造的,现实空间则是客观存在的;最后总结全段,得出“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的结论。(每层2分)

  3.(6分)①想象空间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②想象空间是作家经过自由创造开拓出的超越现实空间的想象的世界。(每点3分)

  【解析】

  五、文言文阅读

  21.【答案】1.D 2.B 3.A

  4.在外面没有比较近的亲戚,在家里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孤单地独立生活,只有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影子相互安慰。

  【解析】1.婴:缠绕。

  2.因为,比,到。

  3.A项,孤弱:孤苦病弱;B项,成立:古为成人自立,今为某个机构或组织开始存在;C项,独立:古为独自生活,今为站立;D项,奔驰:古为急速就职,今为速度快。

  22.【答案】1.A 2.D 3.D 4.B

  【解析】1.“矜”此处译为“自夸”。

  2.A项,“见”:①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②看见,动词。B项,“于”:①比,介词;②引进动作行为的有关对象,不译。C项,“当”:①任,充当,动词;②一定,副词。D项,“终”:均为“结束、终了,动词”。

  3.A项,②不能表达尽心效忠;B项,②不能表达尽心效忠;C项,①②都是表明想报答祖母之恩。

  4.B项,“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为起点”错误。从文段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总结句。

  23.【答案】1.C 2.C 3.D 4.D

  5.(1)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

  (2)所有当代的人称誉他也不会更受到鼓励,所有当代的人责难他也不会更感到沮丧,能确定物我的分别,明辨荣辱的界限,如此而已。

  (3)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

  【解析】

  24.【答案】1.D 2.D 3.B

  4.(1)登高望远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脱俗的兴致油然而生。

  (2)关山难以越过,谁可怜不得志的人?萍水相逢,都是客居他乡的人。

  【解析】1.临:从高处往下探望。

  2.D项,虚实结合,“渔舟”“雁阵”均为实写的眼前之景, “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为作者想象之景,为虚写。

  3.B项,从贾谊本身讲,并无对皇帝的怨恨,从“非无圣主”可见。

  六、作文

  25.【答案】[写作指导]

  (1)审题

  抓住题干,抓住提示语,抓住关键语句,围绕“什么是”“为什么”“怎么样”进行揣摩。本话题是一个二元关系题,所写文章必须顾及两者关系。可以这样操作:

  ①分析概念,回避误区:“寂寞”非“孤单”“孤独”,而是指远离鲜花和掌声,默默前行。

  ②添加信息,迅速定位:如“寂寞”对“辉煌”,可以思考:“寂寞”对“辉煌”有没有意义?有什么意义?可以马上得出:“寂寞”是“辉煌”的一个条件,即“辉煌”必须耐得住“寂寞”。如“辉煌”对“寂寞”,可以思考:“辉煌”后还要不要“寂寞”?这个命题的意义是什么?可以得出:“辉煌”以后要“寂寞”很难,但是因为人生和事业都是无止境的,所以“辉煌”以后更需要“寂寞”。

  ③分析材料,验证思考。

  ④深入思考,细化认识。找到两者关系不等于文章就能深刻,我们还得对两者关系作深入的拷问:什么是“寂寞造就辉煌”?为什么“寂寞造就辉煌”?

  (2)立意

  ①寂寞为什么成就了某些人的辉煌?

  a.寂寞可以让人沉浸其中,不受外界干扰,从而潜心钻研醉心研究。

  b.寂寞可以让人去掉浮躁、急功近利之心,从而有可能通过扎实努力成就大学问。

  c.寂寞可以让人始终保持冷静心态,从而能不断地正确审视自己,修正自己的目标。

  d.寂寞可以让人有时间去思考,从而使思维和思想日趋成熟。

  ②辉煌以后为什么还要寂寞?

  a.人生是发展的,事业是无止境的,辉煌转眼间可能过去,所以还得守住寂寞再创辉煌。

  b.辉煌后往往被鲜花掌声包围,一个人容易迷失自我,所以想守住寂寞,能守住寂寞是一种大智慧。

  c.辉煌后守住了寂寞,可以避免无谓的时间和精力损耗,给自己留下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取得更大的辉煌。

  (3)立意误区

  ①不着边际,胡乱联想。如爱使人辉煌;生前寂寞,身后辉煌。

  ②违背逻辑,强加关系。

  a.如只要寂寞就能辉煌,或者是寂寞后一定辉煌(把必要条件当做充要条件)

  b.因为寂寞所以辉煌:屈原是寂寞的,李白是寂寞的,李清照是寂寞的,所以他们成就了辉煌。

  ③说话绝对,缺乏分寸。

  a.寂寞是短暂的,辉煌是永恒的。

  b.追求辉煌,讨厌寂寞。

  c.寂寞人生,辉煌人生。

  (4)构思

  ①选定文体:

  a.材料本身适合写的那种文体。

  b.作者的写作专长。

  ②谋篇布局。如果是议论文,可以从上面的思考中选择两到三个认识,按照合理的逻辑层次进行论证,开头呈现中心论点,中间用并列式、层进式排列分论点,然后选择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加以阐述,结尾把中心论点再换个角度点击一下,使认识升华。如果写记叙文,从上面的立意选择一点或两点,设定人物、场景和事件,通过描绘两到三个片段或编织一段引人入胜的情节或点染两三个传神的细节,塑造一两个人物,演绎由寂寞走向辉煌的主旨。

  【解析】


高二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题相关文章:

1.二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题附答案

2.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题目及答案

3.二年级语文下册试卷分析

4.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阅读测试题

5.二年级语文下册测试卷及答案

    415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