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高二语文素材+高二语文试题
新课改高二语文晨读素材 第三周 红叶青山水急流
星期一:背经典诗文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 谢亭:谢公亭,故址在今安徽宣城县。相传为南齐诗人谢胱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好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别时唱的歌,后来就成了送别歌的代称。西楼:即指谢亭。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作品情景交融,笔法灵动,选材精当,把离情别绪渲染得出神入化,真挚感人。诗的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的场面。劳歌一曲,缆得舟行。第二句写江上之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与一江碧水交相映衬。“红叶”“青山”、碧水,色彩纷呈。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急”字暗透出送行者依依不舍的心情。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第三句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最后一句没有直抒离愁,而是又宕开一笔再来写景,“满天风雨”的凄黯迷茫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诗人萧瑟凄清的情怀就借这“满天风雨”宣泄出来了。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含蓄而富感染力。
星期二:诵美文时文
求 好
(台湾)林清玄
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的钱多,花得起钱就是生活品质了。
于是,有愈来愈多的人,在吃饭时一掷万金,在置衣时一掷万金,拼命地挥霍金钱,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如此,他的答案是理直气壮——“为了追求生活品质!为了讲究生活品质!”
生活?品质?这两样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说有钱能满足许多的物质条件就叫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品质,而穷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
如果说受教育就会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有生活品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
如果说都市才有生活品质,是不是乡下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是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质呢?
答案都是否定的,可见生活品质从不是某一阶层、某一地区、或甚至某一时代的专利。古人也可以有生活品质,穷人、乡下人、工匠、农夫都可以有生活品质。因为,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
工匠把一张桌子椅子做到最完善而无懈可击的地步,是生活品质。
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
穷人买一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
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质。
整个社会都能摒弃那不良的东西,寻求最好的可能,这个社会就会有生活品质了。因此,我们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乃不是小部分人的品味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了。
在一个失去求好精神的社会里,往往使人误以为摆阔、奢靡、消费就是生活品质,逐渐失去了生活品质的实相。进而使人失去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只好追逐名牌,用有名的香水、服装、皮鞋以至名建筑师盖的房子,来肯定自我的生活品质,这是为什么现代社会名牌泛滥的原因。
有钱人从头到脚,从房子到汽车,从音响到电视用的都是名牌,那些名牌多得让人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一般人欣羡之余,心生卑屈,以为那是生活品质,于是想尽方法不择手法去追求,甚至弄到心力交瘁的地步。君不见被警察抓到的大流氓乃至小妓女,戴劳力士,开进口车,全身都是名牌吗?
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因长久培养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创造愉快多元的心灵空间。
生活品质就是如此简单,它不是从与别人比较中来的,而是自己人格与风格求好精神的表现。
【精要指导】
每个人活着都有求好的想法、愿望及追求,那么怎样活着才叫做有生活的品质呢?台湾当代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求好》这篇文章明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即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阅读时应注意要透过朴实的语言体会其中深刻的含义。
《求好》是一篇有关生活的随笔散文。它针对社会上有些人盲目花钱,盲目追求生活品质的现象提出了自己对生活品质的理解——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物质与生活。
文章起笔从有些人的错误想法和做法谈起,然后连用三个“如果说“的排比句段,反驳有些人的不良认识及行为,并指出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生活品质。同时指出自己的正确认识——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
接着作者举工匠、农夫、穷人、家庭主妇的例子从不同角度说明每个人都有生活品质和什么是生活品质。同时深入一层地指出整个社会应如何追求生活品质,如何求好。最好强调自己的观点,更加明确态度。
文章在写法上边反驳边立论,层次清晰,步步深入。是我们写作上值得模仿的佳作。
星期三:记精品成语
【弄巧成拙】
[释义]本想耍弄聪明,施用巧计,结果却做了蠢事或把事情弄槽。
[故事]北宋的宋徽宗是一位很有艺术鉴赏力的皇帝。他喜爱绘画艺术,经常到画院去欣赏画家们的新作,还常常指出作品的缺点,在他的倡导下,北宋的画家们养成了求新求实的画风,绘画事业十分兴旺。
当时有一位画家叫孙知微。手下有一批随他学画的学生。有一次,他应成都寿宁寺的请求画一幅《九曜图》,内容是水星菩萨和侍童。画的轮廓出来后,孙知微急于去赴约,便吩咐他的学生为画着色,说完就走了。
学生们得到老师的信任,十分高兴。他们准备着色时,突然发现画中侍童手中的瓶子是空的,都感到很奇怪。他们说:“老师平时画瓶子,总要画上一束美丽的鲜花,插入瓶申,怎么今日忘了呢?一定是老师走得匆忙,疏忽了。”于是,他们便在瓶中画上了一枝鲜艳怒放的莲花。
第二天,孙知微回来了。学生们满心欢喜地呈上着好了色的画,期待着老师的夸奖,哪知孙知微一看那支莲花,顿时变了脸色,他气恼地问:“是谁叫你们把莲花添上去的?”学生们答:“是我们自己呀!您看,添上莲花,不是更好看了吗?”孙知微差一点骂出来:“真是胡闹!”他克制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继续说:“你们这是弄巧成拙呵!你们不知道,《道经》上说,这水星菩萨的瓶子,是他用来镇妖伏水的宝贝,不会有也不应该有花儿草儿的。添上一枝莲花,它就不是宝贝,而是一只普通的花瓶了。你们的色虽然上得不错,可这幅画却毁掉了(弄巧成拙)。”学生们这才恍然大悟,十分后悔地低下了头。
(出自《宣和画谱》)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释义]宁愿做高贵的玉器被打碎,不愿做低贱的瓦器得以保全。比喻愿为正义而死,不愿屈辱苟活。
[故事]南北朝有个叫元景安的人,是魏国昭成王的五世孙,祖父、父亲都是朝廷的大官,他自己也被皇帝封为安西将军、通州刺史、镇西将军,得到朝廷的器重。
不久,魏孝帝元善见被高洋废掉,元氏政权被高氏政权所取代,建立了北齐,高洋当上了文宣帝。高洋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对元氏的旧臣大加剿围,元帝的许多近亲都被杀害。这时,十分惶恐的元景安,为了保全性命,竟然做出了阿谀逢迎的事情,他串连了几个人向高洋请求将自己的姓氏改成姓高,这是为了得到高洋的欢心。元景安的堂弟元景皓,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气愤,元景皓说:“怎么能抛弃本姓,随人家的姓呢?大丈夫宁做玉器被打碎,也不能做块泥瓦而得保全!”
第二天,元景安把堂弟的这番话告诉了高洋,高洋立即将元景皓杀了,并且把他的家属遣送到彭城。元景安因此受到高洋的赏识,官越做越大,一直做到领军大将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句成语由“宁为玉碎,不能瓦全”变化而来。
(出自《北齐书·元景安》)
星期四:读名人故事
一生只为真理
——近代兵泰斗蒋百里
蒋百里不仅是著名军事家,而且在文学上颇有建树。
敢于同梁启超公开论战
蒋百里与蔡锷同庚,同为秀才,在日本留学期间一同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两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遂结成生死之交。蔡锷是维新派领军人物,梁启超的弟子,那时梁启超在日本避难,由蔡锷介绍,蒋百里结识梁启超并拜他为师。梁启超对蒋百里的文学才能分外赞赏。
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已达三千人左右,大多思想激进,倾向革命。同年,蒋百里当选为中国留日学生大会干事,并组织“浙江同乡会”,又于1903年2月创办大型综合性、知识性杂志《浙江潮》。该杂志32开本,月刊,每期约八万字,行销国内,鲁迅先生积极支持《浙江潮》,每期都寄回国内让亲友阅读,他的第一批作品《斯巴达之魂》等,即发表于《浙江潮》。身系上海狱中的章太炎先生的诗文也在该刊登载,《狱中赠邹容》一诗万人争诵。
蒋百里为《浙江潮》所写的发刊词,情文并茂,传诵一时。他又以飞生、余一等笔名,发表《国魂篇》、《民族主义论》等长篇论文连载,鼓吹民主革命,提倡民族精神。立论独到,条理清晰,文辞流畅,感情奔放,颇类梁启超文笔;而他倾向革命,又不同于梁启超的改良主义,颇受读者注意。
蒋百里一向视梁启超为恩师,执礼甚恭,但在革命与改良问题上,却从不含糊,敢于同恩师公开论战。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宣扬“立宪”,尤重“新民”,指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接着他又写出了《新民说》、《新民广义》等文章,加以系统地阐述发挥,改良主论调泛滥一时,迷惑了不少人。蒋百里立即用笔名“飞生”,撰写《近时二大学说之评论》,刊于《浙江潮》,尖锐指出:“《新民说》不免有倒果为因之弊,而《立宪说》则直所谓隔靴搔痒者也。”此文连载两期。刚刊出上半篇,即引起梁启超的高度重视,马上回应,写了《答飞生》一文,刊于《新民丛报》,进行辩解。这场论战,实际上是后来章太炎与梁启超那场大论战的前奏。同行问蒋百里:“梁任公是你的恩师,你怎么同他公开论战?不怕损害师生情谊吗?”蒋百里直言相告:“吾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蒋百里正与梁启超等一起去欧洲考察。次年春回国,正值国内提倡新文化,一时如风起云涌。梁启超深感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决心放弃政治生涯,全力从事新文化运动,蒋百里积极参与,成了梁氏最得力的助手,号称“智囊”。他不仅出主意,更著书立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将。
1920年 9月,蒋百里主编的《改造》杂志发刊,销路日增,成为当时仅次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有数几家全国性刊物之一。蒋百里每期至少有一篇文章发表。其时,“省自治说”颇为流行,以对抗北洋政府的中央集权。蒋百里陆续写了《同一湖谈自治》、《联省自治制辨感》等篇。公众对社会主义颇感兴趣,《改造》每期都有文论及,蒋百里也写了《我的社会主义讨论》、《社会主义怎样宣传?》等文章,更加引起梁启超、陈独秀等的关注。
蒋百里醉心研究文学。1920年,他从海外归来,写了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安史》,于文艺复兴时期精神,体会很深。他在“导言”中指出:“文艺复兴,实为人类精神界之春雷。一震之下,万齐齐开。……综合其繁变纷纭之结果,则有二事可以扼其纲;一日人之发见;二曰世界之发见。”梁启超评论此书为“极有价值之作,述而有创作精神”。蒋百里撰写的《欧洲文艺复兴史》是我国人士所撰有关文艺复兴的第一本著作。1921年问世后,14个月内出了三版。当时正值五四运动之后,“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深人人心。蒋百里在文中提出的“人之发见,世界之发见”两点,正是“民主、科学”的生动注脚,符台于时代精神。《欧洲文艺复兴史》约五万言,由梁启超作序。梁下笔不能自制,一篇序言竟也写了5万字,与原书字数相等。他又觉“天下固无此序体”,只好另作短序,而将此长序取名《清代学术概论》,单独出版,反过来请蒋百里为该书作了序言。这一文坛趣事虽不能说是绝后,却属空前未有。
笔伐日寇 奇文共赏
蒋百里倾注了大量心血的 《共学社丛书}),从1920年9月到1935年7月,15年间,共出丛书 16套、86种,是旧中国规模最大的学术文化丛书之一。当时进步作家霍秋白、耿济之、郑振锋等翻译了许多俄罗斯文学名著,都在蒋百里的帮助下,收人《俄罗斯文学丛书》 ,由“共学社”出版。
蒋百里在文史方面亦有建树,写过《宋之外交》、《东方文化史与哲学史》、《主权阶级与辅助阶级》等,颇有独到见地。他在抗战初期写了许多文章,其中最出色的当推《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这篇剖析日本形势的杰作,极大地激励了四万万同胞的抗日斗志。
抗战初期,国民党节节败退,形势万分危急。蒋百里在1937年秋冬撰写了《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一文,断言日本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文章结语写道:“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日寇)讲和。”次年8月修改定稿,在汉《大公报》连载,轰动一时。该报发行量日增万份,供不应求,有些读者甚至天亮前就在报馆发行部的门前排队,等购当天报纸。后方重庆、桂林和香港等地报纸纷纷转载,读者纷纷猜测。有人说是郭沫若写的,有人说出自“文胆”陈布雷之手,又有人说郭、陈两人虽是大手笔,似又无此亲切笔意。最后一笔刊出,文章末尾呈现“蒋方震于汉口”六字,人们才恍然大悟。熟识蒋百里的人,拍着他的肩膀说:“百里先生,你真会开玩笑,大名隐至今日才出现。”不认识蒋百里的人则说:“果然名不虚传不愧是抗战文坛健将。”此文当时被誉为战胜日本军国主义的“纸弹”。黄炎培写诗赞曰:“……一个中国人,来写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
1938年,蒋百里病逝。许多名人写挽联挽诗哀悼。章士创 《挽百里》诗云:“文节先生宜水东,千年又致蒋山佣。谈兵稍带儒酸气,人世偏留猖介风。名近士元身得老,论同景略遇终穷。知君最是梁夫子,苦忆端州笑语融。”
【感想】
“文节先生宜水东,千年又致蒋山佣。谈兵稍带儒酸气,入世偏留捐介风。名近士元身得老,论同景略遇终穷一知君最是梁夫子,苦忆端州笑语融。”
在那么多的赞誉里面,我觉得还是章士钊说得最好,最能概括这位“文武齐备的奇才”!
也许他也不知道,从他手舞足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给某客听起,他不仅被誉为“神童”,而且与中国的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乱世造英雄的年代里,他的形象洋溢着一股英气!让人赞叹之余赏心悦目。
“日本天皇亲自向他授军刀,日本军人并称蒋百里、蔡锷张孝准为“中国士官三杰”,自叹不如,羞愧难当。”足见其才情。这位寸华横溢的骄子就是梁启超的高徒。其师生关系一度被人称颂。
然而,这位颇受老师器重的人,却公然说:“吾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要知道,这在当时中国是一件很难理解的事情。这位“谈兵稍带儒酸气”的才子凭着良心说话,而他的老师也用一种伟大的胸襟接纳了他,中国少有的佳话就这样诞生了。
中国的学术历来都是对一家学说的继承,极少有像希腊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那样的为了真理而公然挑战老师的现象出现。在这样的环境下敢于说真话的人,足见其真诚、质朴。这位近代兵坛泰斗,终其一生始终保持着忠于真理的本色和做人的准则。
星期五:赏名家名作
诵美文时文
[走近作者]
孙犁(1913~2002),现代作家。河北安平人。著有小说散文集《荷花淀》、《芦花荡》,散文集《晚华集》、《尺泽集》等,另有《孙犁文集》印行。其散文作品纯朴清新,散发着浓郁的水乡气息。
[代表作品]
织度记
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从南几县走过来,在蠢县、高阳,到处是纺线、织布、每逢集日,寒冷的早晨,大街上还冷冷清清的时候,那线子市里已经挤满了妇女。她们怀抱着一集纺好的线子,从家里赶来,霜雪粘在她的头发上。她们挤在那里,急急卖出自己的线子,买回棉花;赚下的钱,再买些吃食零用,就又勿勿忙忙家去了。回家路上的太阳才融化了她们头上的霜雪。
到端村,集日那天。我先到了席市上。这和高、蠢一带的线子市,真是异曲同工。妇女们从家里把席一捆捆背来,并排放下。她们对于卖出成品,也是那么急迫,甚至有很多老太太,在乞求似的招唤着席贩子:“看我这个来呀。你过来呀!”
她们是急于卖出席,再到苇市去买苇。这样,今天她们就可解好苇,甚至轧出眉子,好赶织下集的席。时间就是衣食,劳动是紧张的,她们的热情的希望永远在劳动里旋转着。
在集市里充满热情的叫喊、争论。而解苇、轧眉子,则多在清晨和月夜进行。在这里,几乎每个妇女都参加了劳动。那些女孩子们,相貌端庄地坐在门前,从事劳作。
这里的房子这样低、挤、残破。但从里面走出来的妇女、孩子们却生的那么俊,穿的也很干净。普遍的终日的劳作,是这里妇女可亲爱的转点。她们穿的那么讲究,在门前推送着沉重的石砘子。她们的花鞋残破,因为她们要经常在苇子上来回践踏,要在泥水里走路。
她们,本质上是贫苦的人。也许她们劳动是希望着一件花布褂,但她们是达样辛勤的劳动人民的后代。
在一烧毁了的典当铺的广场上,围坐着十几个女孩子,她们坐在席上,垫着一小块棉褥。她们晒着大阳,编着歌儿唱着。她们只十二三岁,每人每天可以织一领丈席。劳动原来就是集体的,集体劳动才有乐趣,才有效率,女孩子们纺线愿意在一起,织席也愿意在一起。问到她们的生活、她们说现在是享福的日子。
生活史上的大创伤是敌人在炮楼“戳”着的时候,提起来,她们就黯然失色,连说不能提了,不能提了,那个时侯、是“掘地梨”的时侯,是端村街上一天就要饿死十几条人命的时候。
敌人决堤放了水,两年没收成,抓失杀人,男人也求生不得。敌人统制了苇席,低价强收,站在家里等着,织成就抢去,不管你死活。
一个女孩子说“织成一个席,还不能点火做饭!”还要在冰凌里,用两只手去挖地梨。
她们说:“敌人如果再呆一年,端村街上就没有人了!”那天,一个放鸭子的也对我说:“敌人如果再呆一年,白洋淀就没有鸭子了!”
她们是绝处逢生,对敌人的仇恨长在。对民主政府扶植苇席业,也分外感激。公家商店高价收买席子,并代她们开辟销路,她们的收获很大。
生活上的最大变化,还是去年分得了苇田。过去,端村街上,只有几家地主有苇。他们可以高价卖苇,贱价收席,践踏着人民的劳动。每逢春天,穷人流血流汗帮地主去上泥,因此他家的苇子才长的那么高。可是到了年关,穷人过不去,二百户穷人,到地主家哀告,过了好半天,才看见在钱板上端出短短的两戳铜子来。她们常常提说这件事!她们对地主的剥削的仇恨长在。这样,对于今天的光景,就特别珍重。
一九四六年
【名师导读】
《织席记》这篇散文以写事为主,用速写的手法对白洋淀水乡妇女的织席劳动作群体的概括描绘。作品以自然朴素的语言为我们的勾画出了一幅幅水乡妇女生活劳动的充满诗意的风情画。
该文最显著的结构特征是含蓄对比,使文章增加了思想内涵。
孙犁的散文大多短小精致,笔调清新,在简洁的渲染与勾勒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他的叙述像和邻居拉扯家常,像与大家唠叨乡间的琐事,但话里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诗情画意。这是作家对乡土和人民发自内心的深沉的爱,由此才有那极素淡而抒情的笔致。《织席记》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资料联网】
孙犁的作品(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都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塑造了丰富的劳动者鲜明形象,展示出秀雅、隽永的风格。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每周一练
火车上的故事
尤今
晚上,我由广东湛江市搭乘火车到广州去,八个多小时的路程,买四人同室的软卧票。尽管觉得和素昧平生的人同室共寝是一件十分别扭的事,然而,别无其他选择,也只好随遇而安了。
进入那间极为局促的车厢寝室时,已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妇人坐在里面了。浅灰色的高领套头毛衣,极为得体地配以铁灰色的西式套装衣裤染黑了的短发,一丝不苟地梳得整整齐齐;方形的细框眼镜,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一股斯文淡定的书卷味儿。
攀谈之下,知道她是广州一份知性杂志的主编,几天前专程到湛江去约稿,现在,大功告成,启程回家。由于志趣相投,我们谈得十分投缘。就在这时,火车站的扩音器突然响起:“各位注意,软卧的车票还有几张,有意购买的人赶快去买!”妇人转头对我说道:“真希望这间寝室没有人再进来,图个清静。”我一听,便笑了起来,因为我心里也正转着同一个念头。
然而,不到十分钟,我们的希望便破灭了。一位中年妇女拖着一个行李箱,踏着碎步走了进来。
她身材高大,穿了一套花格子的绒质衣裙,惹人注目的是她的丝袜,橘红色的,使她的两条腿看起来妤像是两根活动的胡萝卜。一进寝室,她便以极大的嗓门朝我们友善地打招呼:“嗨,回广州啊?”老编辑微微颔首,目光停驻在她双腿的丝袜上,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而原本车厢里那一份融洽的气氛,也倏地僵了,冷了。
中年妇女吃力地把大大的行李箱安顿好,然后身体斜斜地靠在卧铺上,把手上的塑料袋打开,取出里面的多种零食,摊放在窄窄的桌面上,笑着说:“吃,你们吃,不要客气!”霎时,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味儿,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块儿,猥猥琐琐地窜满了整个车厢。老编辑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她见我们没有反应,自顾自地抓起了一大把瓜子,嗑、嗑、嗑,发出一种极为单调而又扰人的声响,还一边嗑,一边把瓜子壳朝下扔,不一会儿,满地都是愣愣地张开了口的瓜子壳。老编辑的脸色更难看了。
火车开动不久,查票员进来了。依据惯例,他要求每一位乘客出示证件。我交出了国际护照,老编辑交出了身份证。然而,那位中年妇女把自个儿大大的皮包翻遍了,就是找不到证件。查票员要她说出证件的号码,她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啊,我记不清啦!”好脾气的查票员并没有坚持,便走了出去。
我和老编辑交换了一下眼神,这个“来历不明”的女人,骤然成了我们两人心中长出来的一颗瘤。想起层出不穷的火车偷窃案与抢劫案,又想到我背包里的几千美元,我坐立不安。过了约莫一盏荼工夫,老编辑终于憋不住了,她站起来,快步走了出去。刚好稽查员就在过道不远处,她毫不客气地向他投诉:“我要换房!我房里那个迟来的女人,没带证件,不知道是什么身份,现在世道很坏,我不想冒这个险!”稽查员说:“别的房间都满了呀,换不了。不会有问题的啦,购买火车票时,都要出示证件的,她大约是用了家眷的证件买的票,出了事情,一定追查得到,你放心吧!”“出了事,再来追查,不是太迟了吗!”老编辑生气地说。“不会出事的,您就请放心吧!”稽查员淡定地回应。当时,四周很静,老编辑和稽查员的对话,每一句都清清楚楚地传进我们那间寝室里。我觉得很不好意思,看那妇女的表情,她竟若无其事,好像外面谈论的事情与她一点关系也没有。
半夜里,老编辑哮喘病发作,嘶嘶嘶地喘气,好不辛苦。那女人二话不说,从自己的皮包里取出一个喷雾器,要老编辑张开口,帮她喷;接着又为她搓药油,从自己的热水瓶里倒热水,喂她喝。忙了老半天,终于把她安顿好,再妥妥帖帖地替她盖好被子,才返回自己的床铺。老编辑内心感激,连声道谢。睡在上铺的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既感动,又感慨,啊,有许多时候,真的不可“以貌相人”呀!
早上,有人敲门,通知我们起身,还有半个小时便到广州了。老编辑揉着浮肿的双眼坐起来时,女人立刻对她说道:“我昨晚听了新闻,知道北部寒流今天南下,气温降得很低,大约只有七八度,你有哮喘病,最好披上我的大衣再出去。我的家人会开车来接我,就让我送你回家吧!”老编辑涨红了脸,愧疚地说:“昨晚我对你有些误会,真是对不起!”女人微笑着说:“没有关系,我从来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因为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双眼湿润,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
(作品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品描述了发生在火车上的一段故事,这里没有投缘只有投诉,有两人对中年妇女的不满,也有中年妇女对犯病老编辑的悉心照顾,耐人寻味。
B. 第二段画线句子对老编辑穿着打扮的描写,刻画了老编辑的文人气质和书卷味道,旨在表现“我”对老编辑的欣赏之情。
C. .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味,如第六段“扭扭捏捏”“猥猥琐琐”这两个词,直接鲜明地表现了“我”和老编辑对中年妇女的不满。
D. 作品欲扬先抑,开篇极力写“我”和老编辑对中年妇女的嫌恶、猜疑,后文却写两人对她态度上的巨大变化,使叙述充满了波澜。
2.文中的中年妇女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作品结尾说“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我”所悟出的道理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
1.D
2.①开朗热情,不拘小节:热情地与大家打招呼,拿东西给大家吃,但不顾及环境,随地吐瓜子壳。
②朴实厚道,宽容大度:对老编辑的投诉并不在乎,没有针锋相对,最后老编辑向她道歉时,她浑不在意。
③善良细心、乐于助人:老编辑发病时,她不计前嫌,积极细心地照顾,最后还提出送老编辑回家。
3.①不能“以貌相人”,对与自己不同阶层或不同类型的人要宽容以待;②要做一个善良友爱、乐于助人的人;③不必太在乎他人对自己的一时误解,坚定地做一个“好人”。(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综合题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情节、主旨和环境。A项,内容概括不全,文中“由于志趣相投,我们谈得十分投缘”;B项,对描写的作用分析有误,对老编辑穿
高二语文试题(二)
大者,一曰大气自然。菁菁校园楼宇林立,草木行列,一处一景,赏心而悦目,育人则有潜移默化之功效;二曰大爱无言,为人师表须正心且儒雅也。知行并重,慢教悦生,一言一行,言传而身教,诲人则有承前启后之善果;三曰大化天成,优质教育须培植有志有德有才之人也。遵从自然规律、教育规律,树人则有千秋百代之恒久。
好者,乃好教育定然孕育三好生。一有好身体,健康其身心,健全其人格,怀过人之技艺;二有好习惯,早睡早起勤锻炼,好学好问成自然,衣食住行爱生活,达观崇礼常感恩;三有好出路,尊重个性,分层分类,因材而施教,圆莘莘学子大学梦,走坦坦特色成才路。
第二套卷
一、文言文阅读(共22分)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节选自《后汉书·吴汉传》)
译文
吴汉,字子颜,是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建武二年,光武帝封他为广平侯。第二年春天,在广乐(今河南虞城县西)包围了苏茂,周建招聚十万人马,赶去增援广乐。吴汉率领轻骑兵迎战,失利,不慎坠马,摔伤膝盖,收兵回营。诸将对吴汉说:“大敌当前而你受伤卧床,众人内心恐惧。”吴汉闻此言,盛怒之下裹伤而起,杀牛犒劳士兵,对军中将士说:“现在正是立功封侯的时候,各位一定要更加努力!”于是将士们奋发向上,气势旺盛,士气倍增。第二天,全军同时击鼓进击,周建的军队大败。当时鬲县五姓一起驱逐地方官吏,占据了城池造反。诸将都争着想去攻打它,吴汉不同意,说:“使鬲县百姓造反,是地方长官的罪过。敢轻言进兵的人斩首!”然后下达公文给郡府,命令他们收捕肇事官吏,又派人入城谢罪。五姓人大喜,相继率众归降。第二年,贼军率五万余人夜攻吴汉军营,军中一片惊慌混乱,吴汉坚持躺着不动,一会儿军中就安定下来。吴汉立即连夜派精兵出营突然攻敌,大败敌军。建武十二年春,吴汉挥师进攻广都(今成都市南),迅速攻克,并派轻骑兵烧毁成都市桥。光武帝下诏告诫吴汉说:“只坚守广都,等待敌人前来进攻,不要与之争锋。如果敌人不敢来攻,你转移营盘逼近敌人,一定要等到敌人精疲力竭,才可出兵进攻。”吴汉乘胜进逼成都,在长江北岸安营扎寨,派刘尚率兵万余人屯驻于长江南岸。光武帝得知吴汉如此部署兵力,非常吃惊,下诏书责备吴汉:“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你与刘尚分别安营,一旦出现紧急情况,难以互相救援。”可是诏书未到。谢丰、袁吉率兵十余万人进攻吴汉,又派将领率兵万余人袭劫刘尚营寨,企图使吴汉军队不能互相救援。吴汉率军与敌大战一天,兵败而退回营垒。吴汉召集众将激励他们说:“我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长江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成功还是失败,就看这一次行动了。”于是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夜里命令将士横衔枚子行进,率军过江与刘尚部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第二天,吴汉亲自指挥全军力战,终于大败敌军。吴汉随光武帝征战,有的将领一见战阵失利就惊慌恐惧,失去平日的风度威严;而吴汉却意气风发,镇定自若,每到这时,他整厉战械,激扬将士。吴汉出征在外,他的妻子儿女在后方购置田地产业。吴汉回来,责备她们说:“军队在外征战,将士们物资都不丰足,为什么买这么多田地住宅呢?”吴汉死后,皇帝赐谥号忠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3分)( )
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
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④敢轻冒进兵者斩
⑤汉乘利进逼成都
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帝 戒 汉 曰 但 坚 据 广 都 待 其 来 攻 勿 与 争 锋 若 不 敢 来 公 转 营 迫 之 须 其 力 疲 乃 可 击 也 汉 乘 利 进 逼 成 都 阻 江 北 为 营 使 刘 尚 将 万 余 人 屯 于 江 南
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3分)
译文: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3分)
译文:
(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3分)
译文:
答案
1.解析:D项,度:风度。答案:D
2.解析:③句是从侧面表现,④句是吴汉不允许士兵贸然出兵,不是激励士气,⑤句是吴汉利用时机进逼成都。答案:B
3.解析:C项,树旗帜、不息烟火是在与刘尚军队会合之前,而不是之后。答案:C
4.答案: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
5. 答案:(1)等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3)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长江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二、诗歌鉴赏(共4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6分)
东栏梨花
文|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6.“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画面鲜活生动,作者是怎样表现的?(8分)
答:
7.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8分)
答:
让心情去旅行
6.答案: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颜色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4分)第二句是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跃然纸上。(4分)
7.答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4分)同时,也以梨花自咏,寄予了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4分)
(二)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共32分,每小题8分)
8.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
(陶潜《归园田居》)
9.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0. ,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11.执手相看泪眼, 。
念去去、千里烟波, 。
(柳永《雨霖铃》)
答案
8.答案: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9.答案: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10.答案: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11.答案:竟无语凝噎 暮霭沉沉楚天阔
三、语言运用(共20分)
1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蒲松龄博闻强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参加县府道的科举考试,连夺三个第一,考中秀才,踌躇满志;此后却屡考屡败,就是考不中举人,科场失意,怀才不遇,牢骚满腹,固然是不幸的;但也使他与下层百姓有更多更深的联系,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的《聊斋志异》,用洋洋洒洒的想象力,为我们在人世之外描绘了一个奇情幻彩的世界。
A.博闻强识 B.踌躇满志
C.怀才不遇 D.洋洋洒洒
答案
12.解析:D项,“洋洋洒洒”用于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A项,“博闻强识”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B项,“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C项,“怀才不遇”多指屈屈微贱而不得志。答案:D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在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政府紧紧围绕以刺激经济发展为中心,拉动内需,促进中国乃至世界经济逐步复苏;而美国也应当承担其应尽的责任,采取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
B.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就是要走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的特色,决不屈服外来压力。
C.传承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中国馆是低碳建筑的成功实践——斗拱层叠架空,充分利用地形、采光、通风、朝向等自然条件,减少空调等电器的能耗:大屋顶与外墙上的太阳能光伏板,让整个建筑照明自给自足;屋顶的雨水收集系统实现雨水循环利用,能够浇灌绿化、冲洗道路。
D.公安民警决不会具体指导市民如何进行银行转账,也从未提供过所谓的“安全账户服务”,不要上当受骗。至于正常的电话欠费,电信公司会先发送欠费催款单,不会直接打电话。
答案
13.解析:A项,句式杂糅,“围绕”与“以……为中心”杂糅。B项,搭配不当,“走……特色”应改为“走……道路”。D项,主语残缺,“不要上当受骗”的主语应是“广大市民”。答案:C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4分)( )
人类的生态过程不同于生物的生态过程, 。人的种群构成了社会关系,它以一定的文化形态存在着, 。 ,除了自然生态,还涉及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甚至精神生态的内容。 , 。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总是以一定的社会和文化因素为中介的,这说明人类生态过程的特殊复杂性。
①但是,在这里自然生态具有生命存在的基础性质
②因此,人的生存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而且还包括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
③这就使人的生态结构具有了多层次性的特点
④而各个生态层次之间则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反作用
⑤因为人的生态系统涉及人的种群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A.③①④②⑤ B.⑤②③①④
C.①⑤③④② D.②④①⑤③
答案
14.解析:注意各句中的关联词“因为”“因此”“不仅……而且……”;②句是总结句。答案:B
15.2012年10月11日,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12日《大河报》以“莫言空前,莫言绝后!”为标题进行了报道,盛赞莫言的成就。此标题一出,立刻在众报道中脱颖而出。请赏析此标题的妙处。(6分)
答:
答案
15.答案:(示例)此标题采用双关手法,(1分)“莫言”既指作家,“莫言”又有“不要说”的意思。(1分)标题既盛赞莫言巨大的文学成就,又表明在莫言之前中国也曾有大批的优秀作家,之后也将涌现更多的优秀作家。(4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调查数据,拟写两条建议。要求:语言简明、准确,每一条在20字内。(4分)
近年来,“幸福”成为大众舆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日前发布的《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2011-2012)》结果显示,全国有44.6%的人感觉“幸福”,42.85%的人感觉“一般”,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原因主要有财富(55.53%)、健康状况(48.91%)、婚姻或感情生活状况(32.09%)等。2012年中国百姓最期待改善的事情,依次是收入状况(65.25%),缩小贫富差距(39.1%),社会保障(36.14%)。而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7.2万亿,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财政收入已达10.37万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财富已经增长较快、积累较多。
建议一:
建议二:
16.答案:(示例)提升人们幸福感应从改善国民收入着手;改革分配制度,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每条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