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语文>

高中高二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诗盈分享

  有很多同学很害怕考试,其实有可能是知识点没有掌握好,不用担心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来分享一下高二语文,有喜欢的就来分享吧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的制约

  王建光

  一般而言,汉武帝之后直到清代末期,儒家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道德的至上性和意识形态的排他性,对它的认同是任何政权取得其统治合法性的基础。作为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道德规范,儒家的纲常伦理及其价值观的自然延伸,事实上即成为一种与体制相补充的制约帝王的道德力量。

  在以“君臣父子”为代表的儒家纲常伦理中,如果说“君臣”能够保证皇权至上的话,那么“父子”则事实上体现了“孝顺”的内涵,是“君臣”价值观的延伸,这一点正是制约皇权的重要价值基础。

  在历史上许多时候,虽然有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但是当一些问题争议不断、议而不决,或皇帝之所为又明显不合事实或政治伦理、传统价值之时,尤其是涉及选妃立后、太子废立之事,朝臣们往往会搬出太后的力量,以制约帝王。太后之所以能够让固执己见的皇帝改变意见,并采纳朝臣的建议——或者说太后之所以有这样一种让帝王回心转意的力量,其背后的原因正是“孝”的道德力量在起作用。不论太后是否为皇帝的生母,太后的名分即是最高的道德权威,如果帝王本人都不能恭敬顺从太后,又何以服天下人心。所以,儒家的孝文化和价值规范即成为一种体制的力量,有着正义的形象,潜在而又有力地稳定着宫廷伦理和萧墙秩序。

  祖训是孝顺思想的自然延伸。儒家强调慎终追远,所以逝去先皇的言行往往都是后世的圭臬,后世如果公然推翻或违反先帝的祖训或遗诏,不仅是不孝的,其政治行为也是不道德的,甚至是不合法的,会为政敌、为后世留下不孝之骂名。明代朱元璋留下的不设宰相制度,在后世几代“永为定制”,是法外立规,并成为其继任者的规范。虽然其弊端日显,却不能推翻。对于此类先帝的祖训,到最后只能采用调和、修补或暗度陈仓的办法加以解决。

  在许多时候,社会舆论也会对帝王造成一定的压力。即所谓“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尤其对于那些有作为的或有理想的帝王而言更是如此。当然封建时代的舆论主要还是“路人之议”或“庶人之议”,舆论的形成仍然是以儒家的家国天下、明君廉臣思想为基础而建构的。因为那些具有谣言性质的舆论最终可能会有损帝王的合法性,会被反对者或政敌所利用,会使文人在野史笔记中添油加醋,会使朝臣致仕以明志或抗议,会造成社会不安甚至引起社会动荡或政体不稳,所以大臣也会以防不良舆论之由而规劝帝王要避免社会大众的舆论压力,帝王也往往会忌惮于可能的舆论压力,有时也会改变自己决定的事,此类事情历史上并不鲜见。

  当然,上述的力量并不总是被独立使用的,很多时候都是综合而用。简单说来,制约帝王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伦理的力量,一种是体制和规则的力量。而体制也是基于伦理基础上形成和得到维护的,所以归根结底,制约帝王最有力的力量之一还是儒家政治伦理。除此之外,在东汉之后,随着佛教的发展,在个别皇帝或个别时期,佛教的一些观点和理论也会进入朝臣的话语体系,并作为论辩、展示自己观点正当性和道德性的基础,虽然诸如因果报应等案例会被用来作为各自观点的佐证,但这并不能撼动以儒家 价值观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对同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价值坐标。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般情况下,一定时期内,儒家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道德的至上性和意识形态的排他性,对它的认同是任何政权取得其统治合法性的基础。

  B.“父子”关系事实上体现了“孝顺”的内涵,有助于稳定“君臣”关系,从而确保皇权至上。

  C.由于太后能让固执己见的皇帝改变意见, 并采纳朝臣的建议,所以说,“孝”的道德力量成为制约皇权的重要价值基础。

  D.儒家的纲常伦理及其价值观的自然延伸,事实上即成为一种与体制相补充的约束权力手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逝去先皇的言行往往都是后世的圭臬,后世皇帝如果公然推翻或违反先帝的祖训或遗诏,不仅不孝,甚至是不合法的。

  B.先帝的祖训倘若弊端日显,虽不能推翻,但可以 采用调和、修补或暗度陈仓的办法加以解决。

  C.帝王有时也会改变自己决定的事,因为忌惮于舆论压力有损帝王的合法性,进而被反对者或政敌利用。

  D.虽然诸如佛家因果报应等案例会被用来作为自己观点正当性和道德性的佐证,但这并不能撼动以儒家价值观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对同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价值坐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康熙帝从小就得到奶奶孝庄文皇后的慈服严教,即位后还在她的辅佐 下平定边疆,进一步完成统一大业,这其中二人执政理念的碰撞,正体现了儒家的孝文化和价值规范是一种统治体制。

  B.东汉之后,佛教的一些观点和理论也会逐步渗透朝臣的话语体系,并作为其暗中掣肘、维护自身观点正当性和道德性的基础。

  C.“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对于那些有理想的帝王而言,构建良好的社会舆论,减轻具有谣言性质舆论的压力,能有效降低社会动荡或政体不稳的概率。

  D.伦理的力量和体制规则的力量并不总是被独立使用的,很多时候都是综合而用,体制也是基于伦理基础上形成和得到维护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叶嘉莹:传承古典诗词之美

  王若安

  夜凉如水,天津南开大学马蹄湖内荷花早 已残败,湖畔的主楼报告厅里却传出咏“莲”之声。吟诵诗词的正是90岁高龄的诗者叶嘉莹先生。南开大学百余名学子济济一堂,将报告厅挤得水泄不通,就是为一睹叶先生的风采。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4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6岁就随家庭教师读《论语》,这为叶嘉莹终生结缘古典诗词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17岁时考入辅仁大学,她师从顾随先生,得到了恩师的赏识。顾随先生也成了叶嘉莹一生所敬仰的偶像。顾先生希望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而叶嘉莹做到了。从小饱读诗书又工于诗词曲赋,没有人会否认她是一个才女,除了她自己。“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尤其这些莫名其妙的‘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自己以为是才女,而且还修饰打扮,我对于这样的女子并不欣赏。”叶嘉莹一再强调,她是一个穿裙子的“士”。她说她从来没有过对爱情的憧憬,因为“那是最无聊的事情”,而幽闺自怜更是肤浅,“我不是一个总找人家怜爱的女子,我不需要”。用她女儿的话说:“我的母亲跟古典诗词谈了一辈子的恋爱。”叶嘉莹的一生多磨难,“我平生都不是我自己的选择。”她如是说。17岁时,她的父亲因“七七事变”随国民政府南迁,跟家里中断了联系。同年,她的母亲因患癌症不幸去世。随后她跟伯父伯母一起生活。在沦陷区,生活艰苦。在丧母的悲痛中,叶嘉莹反而写作了大量的诗词。

  上世纪40年代末,叶嘉莹赴南方结婚,离开了故乡北平。不久就因国内形势变化,随丈夫去了台湾,谁知一去故土便是祸难加身,流离多年。1949年12月,叶嘉莹的丈夫因白色恐怖被捕。次年夏,她也因白色恐怖被捕,不得不携着尚未断奶的女儿一同人狱。所幸不久即获释,在台南一所私立女中找到一个教书的工作。

  三年后,叶嘉莹的丈夫获释,她经人介绍进入台湾大学教书。那时她长女不过5岁,幼女刚出生。丈夫性情大变,生计的压迫、身体与精神的磨难,让她心存悲凉。但她在讲学时从不流露出一丝一毫的忧苦,用她一贯和悦的风度,精神饱满地讲课。如此,坚持了几十年。直到现在90高龄的她还是站着讲课,从不坐下。就在她历尽了人生的悲哀苦难,满以为幸福的大门即将临近之时,迟暮之年的一场飞来横祸又夺走了她的爱女和女婿。她坦言此生于她再无幸福,丧女之痛,悲痛欲绝。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一世逼人来。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这是她写的《哭女诗》十首中的一首。但她并未沉溺于哀伤,她想起顾随先生的两句话:“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以无生之觉悟过有生之事业。”经历世事无常,痛极以后才有了彻底的参悟。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谁能比她体会更深?

  “我的一生中,投注精力最多的就是教书。从1945年,我一直未曾间断地教了六十年书。”她说自己“好为人师”,天生教书的料。无论在哪里,叶嘉莹都离不开教学。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异国他乡用英语授课,叶嘉莹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文论;另一方面,她有着自己独特的讲课方法。她对学生说:“诗歌里面是有生命的,我的英文也许不够好,我的文法、发音或许不够正确,但我讲一首诗,会把我所体会到的其中的生命感情讲出来。”
她发自内心的真诚超越了语言和国界,在异国他乡让无数人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古人常说‘薪尽火传’。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老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九十华诞的时候,温家宝致信祝贺,并在信中称赞道:您的心灵是纯净的,您的志向是高尚的,您的诗词给入以力量,您自己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在古典诗词的世界里,叶嘉莹就是永远的女神。

  (选自《文史博览人物》2015年第11期)

  链接1: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旧北京一个传统世家,那时的叶家奉行儒学,恪守礼仪。闲暇时,父亲与伯父会声情并茂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也会各执一册诗词双双研读。受此环境熏陶,叶嘉莹开蒙很早,六七岁便诵读《论语》,十几岁能写格律诗词。(选自《汉学家叶嘉莹》)

  链接2:

  17岁时母亲去世、并不幸福的婚姻、遭遇台湾“白色恐怖”、独自养家、被迫居留 加拿大、大女儿及女婿双双车祸身亡……谈及这一生历经的忧患劫波,叶嘉莹从不回避,她说自己向来不是一个悲观的人。(选自《叶嘉莹:我是一个穿裙子的中国“士”》)

  链接3:

  我不知道叶嘉莹算不算一个强者,但我知道她肯定不弱,她很韧,甚至有点倔。采访中提及“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古典文化的冲击,她由古及今把中国人的盲从跟风批了一番,“中国人常常这样子,一窝蜂过犹不及,听风就是雨,非常感情用事”,严辞 质问“中国人怎么这么没理性?”

  (选自《叶嘉莹:我是一个穿裙子的中国“士”》)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叶嘉莹很不欣赏那些自己以为是才女,而且还修饰打扮的女人,可见她只看重内在美。

  B.叶嘉莹一再强调自己是一个穿裙子的“士”,是因为她作为一名女性,即使面对生活

  的种种打击,内心都始终坚守着“君子之大道”。

  C.在叶嘉莹的迟暮之年,横祸夺走了她的爱女和女婿,她坦言此生于她再无幸福,可见她的悲观绝望。

  D.叶嘉莹热爱教课,不是因为她把传播中国古典诗词当成自己的使命,而是因为在她看来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

  (5)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促成了叶嘉莹在诗词方面的造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6)文中说“叶嘉莹是女神”,那么,女神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小 矮 人

  【波兰】姆罗热克

  从前有个挂牌“小小”的矮人剧团,一个很认真的常设团体,每周至 少有四场演出,大胆涉猎了所有剧目。文化部因而把它提高到了样板矮人剧院的水平,并授予了一个新的名称,这个扩大了的叫法是“中央小小”,对此谁也没有感到奇怪。这个剧院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在这里找到一份差事,成了每一个业余的或职业的矮人演员的幻想。不过,这家剧院的编制早已配备齐全,拥有精兵强将。有个矮人是该剧院最杰出的明星,他表演情人和英雄的角色,因为他最矮小。他大获成功,收入可观,评论界对他天才的演技赞不绝口。如果剧院得以存在,首先是由于他的功劳。

  有一次,他在化妆室里化装——那是在《勇敢的包莱斯瓦夫》首场戏公演之前,他担任剧中的主角——突然发现镜子里没有照出他的金皇冠,可皇冠明明是戴在他头上的呢!过了一会儿,他出台的时候,皇冠碰到了上方的门框,掉落到地板上,像个铁壶盖子一样在地上滚,还发出金属的铿锵声。他拾起皇冠,走到前台。第一幕结束后他回到后台化妆室,本能地低下了头。“中央小小剧院”的房子是根据剧团的比例为它特建的。

  《勇敢的包莱斯瓦夫》一幕一幕往下演,而我们的演员在进出化妆室时都习惯性地低下了头。偶尔他瞥见了剧院老理发师的目光正停留在自己身上。理发师也是个矮人,但还不够矮小,由于太大,就不能登台演出,只能做些辅助工作;他怨天尤人,灵魂深处对一切事和每个人都充满了妒忌。他的目光是那样专注,那样阴沉。小矮人怀着不快心情走上舞台。过了一段时间这种不快心情仍然没有离开他;每天带着这种不自觉的感情睡去,又带着它醒来,虽然极力想摆脱它。他自我欺骗,佯装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不快,下意识地去抵制心中早已萌发的怀疑。时间并没有给他带来平静。恰恰相反,有一天,他从化妆室走出来的时候,不得不低下头,尽管头上没戴皇冠。在过道里他又跟理发师擦肩而过。

  这一天他决心正视现实。他在自己雅致的套间里,拉上窗帷,给自己量了身高。这一测量说明了一切。再也不存在什么幻想,他长高了。

  傍晚,他瘫倒在沙发上,喝着一杯格罗格酒。第二天他砍掉了鞋后跟。他希望长高只是一种过渡现象,或许过些 时候又能缩回去。在一段时间里砍掉的鞋后跟确实帮了他的忙。终于有一回他走出化妆室,正好老理发师在场,便故意挺了挺胸脯,额头上却碰了个大青包。他从那人的眼中看到了讥讽。

  他为何长高了?他体内的生长激素为何过了这么多年突然从昏睡中苏醒?剧团已经发

  现了吗?有几次他看到老理发师在幕后的一些角落里跟演员们窃窃私语,他一走过去,絮语声便戛然而止,换成了毫无意义的闲扯。他留心观察伙伴们的面部表情,但是从他们脸上什么也看不出来。走在街上越来越少碰见老太太对他说:“小家伙,你跟妈妈走丢了吗?”倒是第一次听见有人对他说:“请问,先生……”他回到家里,倒在小床上一动不动地躺着,

  眼望着天花板。可是后来他不得不改变姿势,因为他的双脚伸出了小床外,麻木了。这张小床对于他已经太短了。

  终于,他对“中央小小剧院”的同事们也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了。他们都已看到,或者都已猜到是怎么回事,昔日热情洋溢的评论也沉寂了,对他的赞扬也愈来愈少见。到处遇见的都是同情的或嘲弄的眼神。或许这只是他那亢奋的想象力在起作用?幸好领导没有改变对他的态度。在《勇敢的包莱斯瓦夫》演出中他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当然不像演《哈姆雷特》那样成功,但毕竟也是很成功的。领导照常毫不犹豫地指定他扮演《黑衣骑士》中的主角,这个剧已经发了海报。

  排练过程中尽管他很痛苦,但并没有经历什么特殊困难就实现了首次公演。他坐在镜子前面,不看镜子就化好了装。舞台监督按了铃,他从座位上沉重地站起来,不意脑袋竟撞碎了天花板上的电灯。他转身朝门口走去。整个剧团的人在灯光明亮的过道上站成了半圆圈,理发师站在中央。理发师身边站的是剧团里另 一位扮演情人的演员,同样很有才华,但迄今他只能演B角,就是因为高出了几个厘米。两人默默对视了片刻。

  他不得不同剧院告别了。后来随着身高增长,他变换过几种职业,在青年剧院跑过龙套,当过跑腿的,在有轨电车线上扳过道岔。他已经是个中等身材的成年男子了。

  他经受过怎样的痛苦?他有什么感觉?他的姓氏早已从海报上消失了,早已被人忘到九霄云外。他在保险部门当了个职员。

  这样又过了许多年,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为了度过周末的自由时间,他走进了矮人剧院。他坐在观众席上高兴得适度,笑得也适度,并不曾表露出过分的兴趣。一边看表演一边剥着薄荷糖糖纸。散场后,他来到衣帽间,穿上了深蓝色的长大衣,扣上了扣子,满意地嘘了一口气,因为等着他的是一顿可口的晚餐。

  “不错,一群很好玩的小矮人。”他自言自语地说。

  (有删减)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多次写到理发师看着小矮人,这样写表现了小矮人的内心世界,以为别人别有

  用心;为下文写小矮人因为个高而不得不离开小矮人剧场作了铺垫。

  B.《小矮人》中,个头的长高却是一种悲剧,因为当矮小变成一种在剧团里出人头地

  的资本的时候,失去矮小就是失去竞争的优势。

  C.《小矮人》这个故事的情节看起来似乎不可能、不真实,而且滑稽可笑,但是在荒

  诞中却蕴含着朴实可信,因为生活中真有这样的小矮人。

  D.《小矮人》是一篇荒诞派小说,表现扭曲了的荒.唐画面、滑稽可笑的人和事,旨在

  批评波兰统治阶级对下层百姓的奴役。

  E.姆罗热克是波兰当代文学中荒诞派的代表作家,本文文字洗练,挖苦、嘲笑人们

  思想意识中的许多弱点和社会中的阴暗面。

  (8)小说在刻画小矮人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结尾为什么要写小矮人走进小矮人剧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 古诗文阅读 (35分)

  (一)文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景皇帝讳师,字子元,宣帝长子也。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晏常称曰:“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魏景初中,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宣穆皇后崩,居丧以至孝闻。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事平,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寻加卫将军。及宣帝薨,议者咸云“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抚军大将军辅政。魏嘉平四年春正月,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命百官举贤才,明少长,恤穷独,理废滞。四海倾注,朝野肃然。

  或有请改易制度者,帝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人之美也。三祖典制,所宜遵奉;自非军事,不得妄有改革。”

  五年夏五月,吴太傅诸葛恪围新城,朝议虑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诸水口。帝曰:“诸

  葛恪新得政于吴,欲徼一时之利,并兵合肥,以冀万一,不暇复为青徐患也。且水口非一,

  多戍则用兵众,少戍则不足以御寇。”恪果并力合肥,卒如所度。帝于是使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等距之。俭、钦请战,帝曰:“恪卷甲深入,投兵死地,其锋未易当。且新城小而固,攻之未可拔。”遂命诸将高垒以弊之。相持数月,恪攻城力屈,死伤太半。帝乃敕钦督锐卒趋合榆,要其归路,俭帅诸将以为后继。恪惧而遁,钦逆击,大破之,斩首万余级。

  (节选自《晋书•景帝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

  内外/置阵甚整。

  B. 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

  内外/置阵甚整。

  C. 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

  内外置阵/甚整。

  D. 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

  静内外/置阵甚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帝”始于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和三皇五帝相提并

  论,从此,历代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B.“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在宋代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本文中“要其归路”即此意。

  C.“太傅”周代设置,位列三公,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后来多

  用于为大官加衔,无实职。

  D.“薨”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

  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帝才华出众。他年少时就博得好名声;高雅有风采,沉者坚毅,深谋远虑;与年

  少时的景帝名望相同的何晏曾称他是一个几乎能够成就天下事的人。

  B.景帝重视人才。他制定选用人才的方法,提出了选人用人要求,命令百官推举人才,

  关心人,体恤人,因此赢得了人心,自己也得到了朝廷内外的尊重。

  C.景帝遵守旧制。当有人提出要改变现有制度时,景帝引用一位诗人的诗句,表示祖

  先留下来的典章制度应当遵守,但他同时也表示,如果有战争则例外。

  D.景帝洞察战况,诸葛恪合肥起兵,应验了景帝战初的判断;景帝下令以防守消耗敌

  人的力量,再根据战况,令属下主动出击,结果大败敌军,生擒诸葛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5分)

  译文:

  (2)帝乃敕钦督锐卒趋合榆,要其归路,俭帅诸将以为后继。(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诗人远道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含蓄高远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B.此诗开篇迂回委婉,用质朴凝炼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引发了诗人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

  C.首联上句写时间,意兴阑珊,下句写空间,,兴致勃勃,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D.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

  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 众星拱月的作用。

  E. 末尾两句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15.此诗颔联描写精妙,请作简要分析。(6分)

  -----------------------------------------------------------------------------------------------------------------------------------------------------------------------------------------------------------------------------------------------------------------------------------------------------------------------

  (三)名句默写 (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 , ”,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2)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 ,

  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归去来兮辞》中诗歌正文照应小序中“皆口腹自役”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第II卷 表达题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木心研究者陇菲先生认为,《木心谈木心》涉及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焊接文白、应对采访等诸多方面,细心教学生如何写作,可谓金针度人。

  ②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穆永梅表示,南干渠所有分水口的检修阀、调

  流阀、流量计全部采用的是钢制管材,可做到滴水不漏。

  ③家长可以参与学校的管理,并提出积极的建议,但绝不能越俎代庖,学校也不应该在

  所谓的“家校合作”的名义下,将学校自身事务转嫁给家长。

  ④中国彩电产业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显示技术派、低价格派、用户派三大阵营分

  庭抗礼的格局,短期来看,这种竞争格局将会保持相对稳定。

  ⑤高校加强创业教育不能南辕北辙,过于强调创业之“术”,而忽视创业之“道”,简单

  地以创业成败论英雄,是违背立德树人这一培养原则的。

  ⑥现在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对学者发表的文章深文周纳,无限上纲上线,试图形成“寒蝉效应”。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从公开报道中看,东部战区各个军兵种的训练就没有停止过,演练也在持续进行中。其中,东部战区涉及海军的消息很多,海军潜艇出海训练的消息也见诸于报端。

  B.湖北的水资源还存着供需缺口大、结构矛盾突出、污染严重、有效利用率低,需要大力落实这一政策。

  C.国务院深圳光明新区“12•20”滑坡灾害调查组经调查后认定,此次滑坡灾害是一起受纳场渣土堆填体的滑动事故,不是山体滑坡,不属于自然地质灾害,是一起生产安全事故。

  D.日前,沙特阿拉伯对美国政府称,如果美国国会通过旨在剥夺沙特王室成员独享的,免受因资助9.11恐怖袭击事件而在美国遭受刑事起诉的法案,将对美国经济进行毁灭性打击。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 , , ,然而,这次中科大却排在了清华之前,似乎就让许多人难以接受了。

  ①正如“绝代双骄”,似乎没有哪一所高校可以超越它们、取代它们

  ②北大、清华可谓历史悠久人才辈出

  ③也曾肩负了国人太多的期待和使命

  ④也在我国教育史上创造出了诸多奇迹

  ⑤国人心目中的北大、清华,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被“神圣化”了

  ⑥它们曾是国人的骄傲

  A.②④⑥③⑤① B.⑤②④⑥③① C.①⑤⑥③②④ D.②⑥①③④⑤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5分)

  没有谁可以活在社会舆论的真空里,“贫二代”如此,“拼二代”亦如此, ① 。只不过社会舆论给予前两者的多是支持和鼓励,②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误解与偏见。试图改变社会舆论对“富二代”的看法是必要的,客观地为“富二代”正名也无可厚非。只是,“富二代”的代言人在为这个群体正名的时候,实在没必要把普通的社会舆论升级到“歧视”的地步。“富二代”其实没那么脆弱,③ 。

  21.下图是有机食品认证标志,请写出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6分)

  四 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7年2月7日,春节期间引发热议的《中国诗词大会》落下了帷幕。上海复旦附中

  高一女生武亦姝在三轮比拼之后,夺得总冠军。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后美少女“满足了我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给中华诗词的传承带来了希望”;有的网友则认为:“诗词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剑拔弩张。”“一部手机在手,哪首诗查不到?干嘛还要背?”

  对于上述材料中的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2016—2017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C(因果倒置,原文是“太后之所以有这样一种让帝王回心转意的力量,其背后的原因正是“孝”的道德力量在起作用。”)

  2.C(内容残缺。原文是“那些具有谣言性质的舆论最终可能会有损帝王的合法性,会被反对者或政敌所利用”,并不是指一切舆论压力。)

  3.B(理解错误。原文是“在个别皇帝或个别时期,佛教的一些观点和理论也会进入朝臣的话语体系”,并不是所有皇帝和一切时期。)

  4.B(A “只看重内在美”无依据;C “可见她的悲观绝望”错;D“不是……而是……”改成“不仅……而且……”。)

  【命题意图】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解题思路】抓住文本中心意思,学会分析文本。

  【难度估计】易

  【备考建议】学会筛选文本信息,准确客观地理解文中事实与观点,掌握文本主要表现手法。

  5. ①家庭氛围的熏陶。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家里吟诵诗词的氛围很浓郁。②亲人、老师的教诲。父亲重视她关于诗词的启蒙教育,师从顾随先生,得到了很好的引导。③生活的磨难促进她大量的写作。生活磨难让她变得更加坚强,对生活有了更彻底的参悟,对诗词有更深入的理解。(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解题思路】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找准答题区域,分点概括大意。

  【难度估计】易

  【备考建议】重视文章行文思路的理解以及大意的概括。

  6.答案:①她有着独立的人格。她说自己不是一个总找人家怜爱的女子,可见她不想依附于他人的独立人格。②面对生活的苦难,她坚韧从容。即使她遭遇了那么多磨难,她依然用一贯和悦的风度精神饱满地讲课,并且坚持了几十年。③她有着传播诗词的坚定的理想(责任感)。她辗转多国(地),几十年坚守讲台讲授诗词,这已成为了她生命的目的。④她在诗词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因为她的作品、她对中国诗词精到的讲解,使无数人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任选三点,得5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解题思路】理解文本观点的大意以及作者倾向,在全文中寻找要点,并且要分点概括,不能遗漏。

  【难度估计】较难

  【备考建议】要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答题要在全 文中寻找概括要点,不能拘泥于局部。并且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7.B 2分、A 2分(C.“因为生活中真有这样的小矮人”不对;D.“旨在批评波兰统治阶级对下层百姓的奴役。”理解有误。E、“挖苦、嘲笑人们思想意识中的许多弱点和社会中的阴暗面”概括宽泛。)

  8.(4分)①演技高超。评论界对他天才的演技赞不绝口。如果剧院得以存在,首先是由于他的功劳。②害怕长高。文本多次写他因为身体长高而痛苦不已。③坦然面对现实。他因为长高而不得不离开剧场,没有消沉,而是接受了生活的各种考验。

  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三点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①从人物塑造上:表现小矮人的内心世界,已经从小矮人的世界当中走了出来,以一个正常人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小矮人这样的一个世界;②从艺术效果上:点睛之笔,意味深长“不错,一群很好玩的小矮人”,主人公可知道当年他矮小的时候,有多少人看了他之后也会这么说呢?③从情节发展和主题上:与上文写小矮人一心想当“小矮人”而不想长高形成对比,突出小矮人世界观上的转变。

  答出①②③点的,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 古诗文阅读 (35分)

  10.A

  11.B 本文中的“要其归路”是拦截敌军退路的意思。

  12.D 生擒诸葛恪错误

  13.

  (1) 景帝暗地里收养了三千名不怕死的士人,分散在百姓中,到这时一个早晨就集合起来,众人不知道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阴”“死士三千”“人间”各1分,句意2分)

  (2) 景帝就命令文钦督率精锐部队奔赴合榆,拦截敌军的退路,毋丘俭率领众将作为后继。(“敕”“趋”“要”各1分,句意2分)

  附参考译文:

  景皇帝名师,字子元,是宣帝的儿子。高雅有风采,沉着坚毅很有远大的谋略。他年少时就流传有好声誉,和夏侯玄、何晏名望相同。何晏时常称说:“差不多可以成就天下事的,是司马子元。”魏景初年间,任散骑常侍,多次升官为中卫军。制定选用人才的方法,提拔人不超越他的功绩,任免官吏无私情。宣穆皇后去世,景帝服丧以极其孝顺闻名。宣帝将要诛杀曹爽时,精心秘密谋划,单独跟景帝悄悄策划,文帝不知道这件事。将要动手的前一天晚上才告诉他,之后派人窥视,景帝像平常一样入睡,而文帝不能安然就寝。清晨在司马门会集兵队,景帝镇静内外,布置非常严整。宣帝说:“这个儿子终究真行啊。”当初,景帝暗地里收养了三千名不怕死的士人,分散在百姓中,到这时一个早晨就集合起来,众人不知道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事件平息后,因为有功被封为长平乡侯,食邑千户,接着加封为卫将军。等到宣帝死时,议政的人们都说:“伊尹已死,伊陟继承事业。”天子任命景帝为抚军大将军辅佐朝政。魏嘉平四年春正月,升为大将军,加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命令百官推举人才,明确年少与年长者的尊卑,体恤贫困与孤独的人,清理被废除不用的人。四海倾心向往,朝廷内外恭敬。

  间或有人请求要改变制度,景帝说:“‘好像什么都不知道,顺从上代帝王的法度去做’,这是诗人所赞美的。三代祖先的典章制度,是应当遵守的;如果不是有战争,不能随意更改。”

  五年夏五月,吴国太傅诸葛恪包围新城,朝廷的议论担心他分兵侵犯准泗,打算守卫各水路口岸。景帝说:“诸葛恪新近在吴国得到权势,想求得一时的好处,聚兵合肥,希望侥幸得手,没有精力再在青徐找麻烦。再说水路口岸不是一个,多守卫就用兵多,少守卫又不足以抵挡敌人。”诸葛恪果然在合肥集中兵力,最终正像景帝所推测的那样。景帝便派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等人抵御敌军。毋丘俭、文钦请求出战,景帝说:“诸葛恪全力深入我方,把军队置于险境,他们的锋芒难以抵挡。再说新城既小又坚固,敌军进攻也难以攻克。”于是命令众将领筑城防守。相持了好几个月,诸葛恪攻城的力量耗尽,死伤超过半数。景帝就命文钦督率精锐部队奔赴合榆,拦截敌军退路,毋丘俭率领众将作后继。诸葛恪因害怕而逃跑,文钦迎上去攻击,大败敌军,杀敌一万多人。

  14.B3分 C2分(B“迂回委婉”改成“开门见山”。C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

  15. ①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②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③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赏析“飞”和“卷”字化静为动或者夸张手法也可以,或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6. (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既自以心为形役。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B(解析:A项、C项和D项都含有成语误用的句子。①金针度人,比喻把高明的方法传授给别人。此句是说木心将写作方法细心教给学生,运用正确。②滴水不漏,形容说话、办事非常细致、周密,无懈可击;也形容钱财全部抓在手里,不肯轻易出手。此处属望文生义而错。③越俎代庖,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合乎句意。④分庭抗礼,指的是古代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可以抗衡。只用于两者之间,此句误用于三者之间。⑤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此处应用“本末倒置”。⑥深文周纳:周纳,罗织罪名,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指不根据事实,牵强附会地给人硬加罪名。符合语境。所以选B。)

  18. C (A“见诸于报端”,删去“于”。B”存在“没有宾语中心词。D“将对美国经济进行毁灭性打击”没有主语,造成句意不明,加主语“该国”)

  19.B(先确定中心句⑤,谈历史贡献的小句链②④⑥③,①与后一句衔接最紧密。)

  20.①“富二代”更不例外(1分)

  ②对于“富二代”多是批评与鞭策。(2分)

  ③也不该如此敏感(2分)

  (意思对即可)

  21.答案一:图案由三部分组成:外围的圆形,中间的种子图形及其周围的环形线条。寓意:外围的圆形形似地球,象征和谐、安全。中间的种子图形代表生命萌发之际的勃勃生机,象征有机产品是从种子开始的全过程认证,同时也昭示出有机食品如同刚刚萌发的种子,在中国大地茁壮成长。种子图形周围的线条象征环形道路,与种子图形合并构成汉字“中”,体现有机食品根植中国,有机之路越走越宽广。

  答案二:有机食品标志采用人手和叶片为创意元素。整个标志由人手、叶片组成。我们可以感觉到两种景象:其一是一只手向上持着一片绿叶,寓意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渴望;其二是两只手一上一下握在一起,将绿叶拟人化为自然的手,寓意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的呵护,人与自然需要和谐美好的生存关系。

  四 作文(60分)

  22. 作文写法指导:

  这是一道典型的热点时评材料作文,材料联系最近的热点话题——《中国诗词大会》、武亦姝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常见而深刻的话题:传统文化。我们可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但要围绕传统文化这个基本立足点。

  立意角度一:分析“武亦姝现象”和《中国诗词大会》爆红的实质,我们正处在一个物质文化和财富已然非常丰富,但精神文化相对贫乏的年代,如何构建我国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自信成为了迫切需要,这种需求呼唤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武亦姝现象”和《中国诗词大会》的爆红正是这种内在需求的反映。从这个角度切入,我们可以论述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的必要性,正是时代的呼唤,让以诗词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传承中需要更多的“武亦姝”。

  立意角度二:透过材料中两方网友的争论,我们还可以发现传统文化正遭遇着严峻的传承危机。如材料中武亦姝夺冠后,即使是支持方网友,其所关注的,也不是诗词文化宏义,而是“美少女”“诗词点读机”等浮躁的娱乐因素。论证这一层次时,我们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同类现象,如在教育方面,很多孩子在初中和小学阶段,并没有身处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只是机械背诵,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沦为应试的工具。这其实就是只重视传统文化那微小的实用价值,而忽视了其更重要的文化特质。

  立意角度三:针对材料中的现象,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如何才能真正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首先,应多提供好的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我们可以借鉴流行文化,利用其迅速传播的优势,把两种文化互相结合,这才是正确的选择;其次,应加大诗词等传统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比重;再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重新解构,拉近和新生代的距离。只有让古典诗词、传统文化融入大众和生活,才能让其成为活的文化基因。

  总之,在论证时要体现“就事论事,由事及理”的原则,从诗词文化入笔,进而深入论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方能符合时评类作文的要求。

  关于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有个做生意的朋友,偶然见我读福克纳的《八月之光》,不禁皱眉问道:“读这种书有什么用?费时费眼。”当我告诉他每年夏天都要重读一遍《八月之光》时,他看我的目光就不单单是匪夷所思的了。当然我也没好意思告诉他,像他这样不读小说不读诗歌的人,只能永远生活在一个单向度的封闭空间里。他们的灵魂有多饱满,就有多干瘪。

  我们为何读那些几十年前、几百年前甚至是几千年前的文学经典?这是个多么庞大的伪命题。前几天读学者王晓明的文章《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坏不到哪里去》,感慨良多。作者在文中憧憬,爱读书的学生“即便毕业了,跨出校门了,他依然会逛书店,会在床头留一个放书的小空间……他会在好书的陪伴下,继续努力做一个在人格和精神上都自主的人。我还是相信那句老话,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坏不到哪里去”。读到这里时,我的眼睛有些湿润,同时也感到微微的悲凉。

  在当代中国,为什么阅读文学经典的人越来越少?原因简单又粗暴:阅读文学经典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回报。这是个大部分人以功利主义为人生准则的国度,阅读文学经典既不能帮他们取得更高学位,也不能帮他们得到更高职位或更多金钱,所以说,懒得读经典,毋宁说是实用主义哲学的胜利。我们全然忘记,文学经典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从功利主义角度来讲,何尝不是对人生最宝贵最诗意的长远投资?

  作为一个业余作家和资深美剧迷,我发现了一个颇为值得玩味的现象:在诸多拥有高收视率的美剧中,主人公们都会在不经意问滔滔不绝地谈到经典文学。《末日孤舰)里,科学家吃饭闲聊时的话题是马克•吐温;《绝命毒师》里老白在另外一个制毒师的推荐下,在躺椅上读惠特曼的《草叶集》……相反,我们在国产电视剧或商业电影里,则很少看到类似的生活场景。

  这是个微妙的对比。在我看来,这不是个体编剧间的表层差别,而是民族与民族对文学经典认识的本质差别。在我们的大部分影视文化里,更多展现的是一个热气腾腾、金碧辉煌的物欲世界,是这个时代最表层最浮光掠影,也最丑陋的缩影。由于缺乏经典文化的支撑和指引,这些影视剧显得如此肤浅可笑。我相信那些编剧大概连《红楼梦》都不曾读完过,而那些编剧也可能未曾察觉,经典文学对芜杂人性的探索呈现用于不会过时。莎士比亚戏剧里丑恶的阴谋诡计依然在《纸牌屋》里续演;《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悲剧依然在当下有着不同阶层的翻版;奥地利思想家贝塔朗菲阐述艺术、诗、历史等人文现象时曾经说:“它们不是短期的、有用的价值,而正是自身的目标……当人这种可怜的生物带着动物的本能,在数千种压力下,在复杂的社会中疲于奔命时——能超越动物的也仅仅是这一无用性,这构成了人类的本质……”贝塔朗菲所说的人的本质,已然被国人漠视,摒弃。

  这才是真正的悲哀。当人们远离经典而不自觉时,他们的内心会越来越粗糙,并对这个多维世界保持着一份可耻的沉默,同时他们对自身的社会属性和社会正义缺乏认知与反思。其实许多当代欧美国家都异常重视全民阅读,包括经典阅读。早在1997年,美国政府就掀起了“阅读挑战行动”。在德国,历任总统都担任过“国民阅读促进委员会”的主席。而在我们这个号称有着5000年古老文明的国度,2013年“两会”期间,115位政协委员联名签署《关于制定实施国家全民阅读战略的提案》,建议政府立法保障阅读,设立专门机构推动阅读时,在网上遭到了不少民众甚至是知识分子的讥讽嘲笑。这颇耐人寻味。

  我想,那个对我阅读《八月之光》保持怀疑的朋友肯定也在其中。我想象他刚签完了一笔价值不菲的订单,懒洋洋地窝在沙发里,津津有味地用手机流览通俗小说或者八卦头条。毫无疑问,他觉得安逸并幸福——就像《黑客帝国》里流水线上复制出来的那些克隆人。

  (取材于张楚《我们为何还要阅读文学经典》)

  1.下列“材料一”中出现的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匪(fěi)夷所思 干瘪 B.毋宁(níng) 金碧辉煌

  C.摒(bǐng)弃 浮光掠影 D.潜(qián)移默化 流览

  2.根椐“材料一”,下列最不能体现“民族与民族对文学经典认识的本质差别”的一项是(2分)

  A.是否从功利角度看待文学经典的价值

  B.是否用经典文化支撑和指引影视文化

  C.是否用影视生动再现生活的物欲世界

  D.是否重视全民阅读并采取措施推进阅读

  3.根据“材料一”,推测“《黑客帝国》里流水线上复制出来的那些克隆人”的本质特征,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喜欢做生意,通常不会主动阅读小说和诗歌

  B.灵魂干瘪,永远生活在多维度的开放空间里

  C.内心粗糙,对自身与社会均缺乏认知与反思

  D.十分懒惰,只喜欢阅读通俗小说和八卦头条

  材料二

  文学经典和文学经典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关系到文学史的编撰和文学教育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解决。文学经典是时常变动的,它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就一劳永逸地永久地成为经典,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地建构过程。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此处重点谈其中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某些文学经典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容易引起人的共鸣。李煜后期的词能列入文学经典,主要是因为“作者从自身遭受迫害屈辱的不幸境地出发,对整个人生的无常、世事的多变、年华的易逝、命运的残酷,感到不可捉摸和无可奈何。这种相当错综复杂的感触和情绪远远超出了狭小的个人的‘身世之戚’的范围,而使许多读者能从其作品形象中联想和触及到一些带有广泛性质而永远动人心弦的一般的人生问题,在情感上引起深切的感受。”这段文字从人性心理结构着眼,贴切地说明李煜词具有经典性的原因。实际上,许多描写山水、田园、乡土的诗词和其他作品历久而不衰,一直被当作文学经典来看待,其中主要涉及“共同美”的问题。经典作品往往具有超越阶级的人性和超越功利的审美。

  其次,文学作品本身描写的世界是否宽阔,作品所蕴涵的意味是否深厚而多义,也是文学经典能否建构的重要原因。《红楼梦》对生活的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原始、丰富、多样和复杂,可以说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生活有多么辽阔,《红楼梦》描写的世界就有多么辽阔。问题还不完全在作者反映生活的辽阔上面,而更在对待生活的忠实把握上,即作者尊重生活固有的逻辑去写,“尊重”笔下每一个人物自身的性格轨迹,不把他们当傀儡,不把自己的好恶强加到人物上面,随意进行褒贬,而是让他们说他们所说,做他们所做,充分写出了他们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论作者同情谁,厌恶谁,决不把自己的感情倾向表露出来。诚如曹雪芹自己所说的:“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

  再次,优秀读者,也就是“发现人”对经典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陶渊明生活于由晋入宋时期,尽管他的诗在后世影响很大,被确认为经典,但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影响。当时文坛领袖沈约所撰写的《宋书》,并不推崇他的诗。钟嵘的《诗品》提到陶渊明的诗,但只列为中品。陶渊明及其诗真正被发现首先是梁昭明太子萧统,他为陶渊明写了“传”,并在他所编选的《文选》中选了陶诗,此时离陶渊明生活的东晋已经过了三个朝代。由于萧统的推荐,陶渊明在唐代才开始被人注意。如杜甫的《可惜》:“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对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第二发现人是宋代的苏轼。苏轼是宋代大文豪,他的诗、词、文都是一流的,在文坛上有很高威信。他对陶渊明可以说是心悦诚服地尊敬,真心实意加以推荐。他对陶渊明的推崇基于他对“枯淡”风格的喜爱,他在书信《与子由》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这意思说,陶渊明的诗,表面上质朴,实际上华美;表面上单一,实际上丰富。这样的出于权威文人的推荐和赏识,对陶渊明成为中国文学经典作家,真正地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从苏轼以后,各种诗话诗评推崇陶渊明,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但是,发现人的推荐能否转化为建构文学经典的力量,还要看它是否得到一般读者的响应和认同,只有得到了读者大众的批准,文学经典的建构最终才得以实现。总之,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能够建构为文学经典的作品,总是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和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能够满足读者的期待。

  (取材于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

  4.根据语境,用斜线后的成语替换“材料二”中加点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一劳永逸/一蹴而就 B.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C.心悦诚服/推心置腹 D.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5.选出是“材料二”所讨论的核心问题的一项(3分)

  A.文学经典与文学经典化 B.文学经典建构的关键因素

  C.文学经典的价值与意味 D.文学经典的发现与传承

  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回答我们需要阅读文学经典的理由。(5分)

  7.杜甫的《可惜》一诗认为陶渊明最懂得“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请任写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酒”或“诗”的语句: ① 。 ② 。(2分)

  8.“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某些文学经典写出了人类共通的际遇与情感,容易引起人的共鸣。请你根据作者的这一观点,以《平凡的世界》为例,找出该书最能引发你共鸣的地方,并谈谈它带给你的阅读感受。(7分,150字左右)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投知己书

  [宋]•张耒①

  五月日,某谨因仆夫百拜献书某官:某闻古之致精竭思以事一艺,而其志不分者,其心之所思,意之所感,必能自达于其技,使人观其动作变态,而逆得其悲欢好恶之微情。

  某自丱角②而读书,十有三岁而好为文。方是时,虽不能尽通古人之意,然自三代以来;圣贤骚人之述作,与夫秦汉而降,文章词辩,诗赋谣颂,靡不毕观,时时有所感发,已能见之于文字。所习益久,所亲益众,所嗜益深。故自十有三岁而至今三十有二年,身之所历,耳目之所闻见,著于当世而可知,与夫考于前古而有得者,无一不发之于文字。不幸少苦贫贱,十有七岁而亲病,又二年而亲丧。既仕而困于州县者,十有二年矣。其煎熬逼迫之情,郁塞愤懑之气,盈心满怀。而又饥寒困穷,就食以活其妻孥者,往来奔走率常数千里。大夏炎暑,流金裂石,积阴大寒,烈风霰雪,皆已习见而安行。计其安居饱燠,脱忧危而解逼仄,扬眉开口无事一笑者,百分之中不占其一。又观一世之情,其所矜尚可以自振于贫贱厄穷者,某素于其身无有其一。故虽出仕四方,修身治官,庶几于有闻,而门单族薄,执版③趋拜以见大吏,大则骂辱诟责,小则诘问陵侮。其穷愁困塞有不可胜言者,又岂独此哉!

  古之能为文章者,大率穷人之词十居其九,盖其心之所激者,既已沮遏④壅塞而不得肆,独发于言语文章,无掩其口而窒之者,庶几可以舒其情,以自慰于寂寞之滨耳。如某之穷者,亦可以谓之极矣。其平生之区区,既尝自致其工于此,而又遭会穷厄,投其所便。故朝夕所接,事物百态,沛然于文,若有所得。某之于文,虽不可谓之工,然其用心,亦已专矣。某之区区,盖已尽布于此,则世之高明博达之君子俯而听之,盖有不待夫疑而问,问而后知其心也。

  伏惟某官以文章学术暴著天下,方为朝廷训词⑤之臣,而不腆之文尝欲奖与。人谁不欲自达于世之显人,而某自顾所藏,无一而可,敢书其平日之文与诗几六十卷,以辱左右,伏惟闲暇而赐观焉,则某之精诚,虽欲毫发自伏,而不可得矣,公亦念之耶?

  (选自《宋文选》,有删改)

  注释:①张耒(1054—1114):“苏门四学士”之一。②丱角:儿童束发为两角。③版:笏板。④沮遏:阻止。⑤训渊:帝王的诰敕文词。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而逆得其悲欢好恶之微情 逆:揣测

  B.其所矜尚可以自振于贫贱厄穷者 矜:怜悯,怜惜

  C.则世之高明博达之君子俯而听之 而:连词,表修饰

  D.伏惟某官以文章学术暴著天下 以:依靠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事(2分)

  A.使人观其动作变态

  让人观察他的动作姿态的变化

  B.已能见之于文字

  已经能用文中表达出来

  C.就食以或其妻孥者

  用食物养活妻子和仆人

  D.而不腆之文尝欲奖与

  (他)曾想对(我)浅薄的文章予以勉励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认为人只要竭尽心力从事某事,其思想和情感一定可以在这件事上有所体现

  B.文章第二段提到作者通过广泛学习各类文章,逐步具备了用写作抒发所思所想的能力

  C.文章重点写作者仕宦生涯中的漂泊之苦,目的是想表明生活的磨难能够淬炼人的才华

  D.全文夹叙夹议,饱含深情。文末喂完地表达了欲凭借才华获得推荐的愿望,不卑不亢。

  12.文章第二段叙述了作者的成长经历,他的经历带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4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3—15题。

  玉楼春

  【宋】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13.下列对本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前两句用“拟”、“欲”、“咽”三字,生动地写出了将别而不忍别离的复杂情绪。

  B.三、四句认识到“此恨”更多源于人主观具有的丰富情感,与客观的自然景物无关。

  C.五、六句说且莫一唱再唱送别的歌曲,因为此时即使一首曲子也足够让人柔肠百结。

  D.结尾两句诗中,作者表示要看尽洛城的花朵后再挥手与春风道别,点明惜春的主旨。

  14.“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两句,“尊前”指酒宴上,“春容”指美丽的容颜,但酒宴与美颜在此反而凸显痛苦的情绪。下列诗句没有用到同一手法的一项是(2分)

  A.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

  B.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盂云卿《寒食》)

  C.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 (韩愈《落叶送陈羽》)

  D.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白居易《长恨歌》)

  15.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论“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沉重的悲慨),所以尤高”。请结合这一评论,对这两句词进行简要赏析。(4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大老板

  聂鑫森

  京戏中的名角,都被人称为“老板”。古代官方铸造的铜钱,质纯量足,名曰老官板:以后,凡一个部门主宰经济命脉的人,也就被引申称做老板了。一个戏班子里的名角,可以影响到票房的收入,不是老板是什么?

  庆和班的班主、当家老生高入云,出名早,功夫精湛,到了五十岁犹能粉墨登场、宝刀不老,戏单一贴出,票便卖空,还得加座。因此,老老少少都称他为大老板。

  高入云是地道的谭派老生,年轻时还学过武生,唱、念、做、打都有绝活。他天生一条好嗓子,但不卖弄,讲究切合剧情戏理;《卖马》中的耍锏,《翠屏山》中的耍刀,《燕青打擂》中的拳法,都让人赞不绝口。他说话做事如谦谦君子,敢仗义执言,也肯慷慨解囊济困救难。尤其对于同行和初入道的年轻人,殷殷关爱,全力提携,颇具长者风范。

  有一回,在湘潭一个帮会的龙头大爷家唱堂会。人家早就发下话来,说前来看戏的都是有身份的人,台上若出错,别怪他不客气。

  那晚的大轴戏是高入云的《辕门斩子》。大轴戏是最后一出戏,倒数第二出戏叫压轴戏,压轴戏的前一出戏叫中轴戏。扮演杨六郎的高入云先登场,一开口便是“碰头彩”。接下来上场的是小李子扮演的焦赞,他在后台正与人扯淡,闻声而出,竟忘记挂须了。这可是个大漏子,台下正要起哄,高入云佯装怒态:“小儿,你父亲哪里去了,快快与我唤来。”焦赞忙下去了,挂上胡须再回到台上,台下便大声喝彩。

  散戏后,龙头大爷专到后台来,拱拱手,高声说:“大老板,你艺高一筹,佩服。我再赏大洋三百!”

  戏班里还有个唱老生的年轻人,叫小马,嗓子又高又亮,扮相也漂亮,对唱工重的戏特别舍得卖力气。他喜欢唱《洪羊洞》,饰杨六郎。每次演这出戏,高入云总会守在幕旁细着细听。一些后台人员也挤在他身边,想听听他的高见。

  这一晚,县长陪同省府的要员,坐在第一排看戏。

  戏演到高潮处,杨六郎惊闻孟良、焦赞的噩耗,哀悼呕血,病势加重,与八贤王和母亲诀别而死。死前,有一大段唱腔,小马为得彩,铆足了劲唱,一波三折,用的都是高嗓。

  高入云轻叹一声:“这杨六郎怎么死得了?”

  台下没有喝彩声,静若坟场。

  在后台,小马茫然不解地问高入云是怎么回事。

  高入云说:“你只顾卖嗓子,杨六郎快死了,还使高音、拉长腔,懂戏的人还会叫好吗?”

  小马脸红了,忙说:“大老板,您给我点拨点拨。”

  “按理说,你唱到‘万事休’的‘休’字时,要同病死人的提气一样,向里吸的气不如向外抽的气多,要有气息奄奄的意思。等唱到‘去见先人’四字时,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断续念出,也就无所谓行腔使调了。”

  小马恭恭敬敬地向高入云鞠了一躬,说:“谢大老板不吝赐教。”

  高入云总是提心吊胆地关注唱雉尾生的年轻人徐小方。

  在小生这一行中,有扇子生、唱工生、雉尾生。雉尾生就是头戴翎子的小生,像《镇澶州》中的杨再兴,《八大锤》中的陆文龙,三国戏中的周瑜。圈内人说,雉尾生最难扮演的角,要首推周瑜。

  徐小方自小坐科,习的是雉尾生,长得不但英俊漂亮,嗓子又尖、亮、脆、醇。他演的周瑜,首先具有“富贵英雄美少年”的气概,再加以儒雅风流潇洒自若的神情,而吐属隽雅,散发出书卷气,非得胸有文墨,昆乱兼擅,否则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他耍翎子的功夫,更经苦练而成,不但耍得美观,而且可以用翎子表现内心的情感。

  他演《群英会》中周瑜打黄盖那一折,孔明不但不劝阻,反而稳坐一旁悠然自斟自饮。周瑜便知苦肉计已被识破,对孔明又妒又恨,顿时脸色发白,二目直竖,头虽纹丝不动,而头上的两根翎子却刷刷作响,而且响声震耳。于是,台下的喝彩声此起彼伏。

  徐小方才二十八岁,出身苦人家,能崭露头角不易。那时候出名的角,也容易沾染坏毛病。像徐小方这样齐楚的人物,有钱人家的小姐、太太发疯似的来捧他、宠他,他居然顺水推舟地入套,绯闻时或有之。

  高入云背着人说过他,他当面也认错,可过后又重蹈覆辙,乐不思蜀。

  徐小方和一个有权有势的豪门小妾花一枝好上了。没有不透风的墙,花家人收买了一帮流氓地痞,准备徐小方在台上演戏,花一枝得意忘形地叫好,并往台上扔银洋时,一齐动手砸场子、打人。

  高入云人缘关系好,有人把消息透给了他。他想在晚上演出前,和徐小方打个招呼,可就是找不到人。

  这晚的大轴戏虽名叫《三国志》,其实是此中的一折,共三个演员,高入云饰孔明,徐小方饰周瑜,还有一个老生演员饰鲁肃。到子夜时,大轴戏的开场锣鼓响了起来。

  高入云已站在九龙口边候场了,这时才见徐小方进了后台,忙着去扮戏。有人传过话来:“请大老板‘马后’一点,徐老板还要忙活一阵哩。所谓“马后”,即请先上场的角儿慢唱慢做,多费些时间。而“马前”,则是紧做快唱。高入云心里一下子亮堂了。他真要破天荒“马后”一次。《三国志》的全本高如云都唱过,一肚子的好故事哩。

  锣鼓声中,高如云从从容容地出场了。念罢定场诗,然后潇潇洒洒地坐下来,开始“背”《三国》:徐庶走马荐诸葛、三顾茅庐刘玄德、关公千里走单骑、三英战卢布……念了又唱,唱了又念,嗓子居然越养越亮,许多的好腔全都使上了,虽是现编,却如熟词,合辙合韵,妙趣横生。

  谁见识过这种场面?大老板真把平生的好玩意抛甩出来了。看戏的都忘记了剧情,全陶醉在高如云的唱腔里了,叫好声、掌声响的天摇地动。

  徐小方和饰鲁肃的演员,活活地被软禁在后台上不了场。

  徐小方抱怨说:“大老板这种唱法,合乎剧情戏理吗?还有完没完?”

  另一个角儿说:“大老板肯定有什么讲究,他从不乱规矩的。”

  高入云在台上“马后”了一个多小时,而且还将继续地“马后”下去。

  花一枝感到索然无味,她要捧的是徐小方,这台上的老头子与她何干?她站起来离开头排座位,气呼呼地走了。

  那些准备闹事的人,见花一枝退场了,也纷纷作鸟兽散。

  高入云都看在眼里,立刻收腔:可以让徐小方他们上场了……

  散戏后,高入云把徐小方叫到一旁,讲了事情的来由。

  徐小方惊出了一身冷汗。

  “大老板,我该怎么办?”

  “天亮后,你就离开此地,我的徒弟在外地挑班,我介绍你去投靠他。小方呀,别忘了古人之言:洁身自好!”

  徐小方满脸是泪,跪倒在地,给高入云磕了三个响头。

  (有删改)

  16.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指出高入云是戏班中的大老板,既点明题目,又为下文对他的刻画作铺垫。

  B.小李子、小马、徐小方三个次要人物各具个性,从不同侧面烘托了高入云这一人物形象。

  C.小说中捧场看戏的有龙头大爷、县长、要员等权贵,表明演戏的人受人尊重,地位高。

  D.小说提到了众多剧目,喑示京戏与传统小说、历史故事关系密切,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17.小说中高入云“说话做事如谦谦君子”,请你写出《论语》中论及“君子”的一则名句:______。(2分)

  18.小说以“大老板”为题,请结合相关情节,分析高如云这一大老板形象。(4分)

  19.小说中的画线语段是如何表现高入云高超的表演艺术的?请结合语句加以赏析。(6分)

  五、作文(40分)

  20.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勇气是暗夜里的光芒,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拥有了改变的力量。

  请以“勇气”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可以发挥想象,假设你突然有了冒险的勇气;也可以展开回忆,讲述你在勇气指引下的蜕变成长;还可以写一首诗,赞美人类的勇气……文章不少于700字,诗不少于20行。

  (2)目前,共享单车正成为北京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但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它的发展也出现了一半问题:据北京市工商局3月份消费者投诉分析显示,共享单车成为新的投诉热点,问题主要是个别商家不退押金、余额,车辆分布不均。从使用情况看,虽然客户整体素质较高,大多能按规则使用单车。但也有一些用户随意乱停乱放,甚至恶意破坏二维码,安装私家锁……这些不文明行为严重妨碍了他人对单车的“共享”。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虞美人》)

  语文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5分)

  1.(2分)A 2.(2分)C 3.(2分)C 4.(2分)D 5.(3分)B

  6. 答题要点:

  提升认识:①文学经典描写了宽阔的世界,阅读经典有助于认识世界的丰富与复杂,②成为在人格和精神上都独立自主的人,③对自身的社会属性和社会正义有认知与反思。提升审美:④文学经典艺术价值高,往往具有超越阶级的人性和超越功利的审美,阅读经典可以提升审美能力,欣赏共通美。滋养精神:⑤文学经典描写了人类共通的心理结构,涉及普遍的人生问题,容易引发共鸣,获得精神与情感的滋养。

  (共5分。每个要点1分;可概括可具体,意思对即可,无顺序要求。)

  7.答案示例:

  有酒盈樽。饮壶觞以自酌。临清流而赋诗。

  (共2分。每空1分,该空有错不得分;三句中的任意写出两句即可,多写不扣分。)

  8.答题要点:

  ①明确具体的共鸣之处。②结合原著内容进行具体分析。③感受合理,符合原著的实际。④感悟较独特(见解较深刻)。

  (共7分。要点①,2分;要点②,2分;要点③,1分;要点④,2分。)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1分)

  9.(2分)B 10.(2分)C 11.(3分)C

  12.答题要点:

  ①从读书学习的角度,学习他博览群书,终有所成。

  ②从人生经历的角度,学习他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共4分。有“启示”且符合文章实际,2分;准确结合文章内容加以阐释,2分。两个要点任意答出一点即可。备注:也可从另外的角度谈“启示”,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13.(3分)D 14.(2分)C

  15. 答题要点:

  ①明确“豪放”之处。②明确“沉着”之处。③对效果或情感的分析准确。

  (共4分。要点①,1分;要点②,1分;要点③,2分。)

  答案示例:

  “直须”、“看尽”,“始共”,用平白的语言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想要痛快淋漓的满足自己的愿望后方能容易离别的意思,语调轻快,态度洒脱,有豪放之气。但事实上花朵无法一一看尽,作者用不可能说可能,掩饰内心不舍离别的哀伤,缠绵悱恻,故有沉重的悲慨。事实上,他不愿意此时离开鲜花盛开的洛城,犹如他不舍离开那位有着美丽春容的姑娘。豪爽之气与悲哀之情巧妙地被编织在两句诗中,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十分高明。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16.(3分)C

  17.答案示例: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共2分。有错不得分;语句需含有“君子”或与“君子”相关。)

  18.答题要点:

  高入云是戏班的班主,当家老生。①他演技精湛:五十岁还能粉墨登场,唱念作打样样精通。懂戏理,讲究表演契合剧情。积累丰厚,能信手拈来许多剧目。②他品德高尚:能仗义执言,肯济困就难,关爱提携年轻人,有长者风范。③他机智沉着:提醒小李子挂须,为徐小方“马后”,显示他的冷静、沉着,每次都能用智慧漂亮地化解危机。

  (共4分。要点①②③任意答出2点,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

  19. 答案示例:

  ①开篇先用两个叠词,“从从容容”,“潇潇洒洒”,通过神态与动作展现了高入云艺高人胆大的名家气度,淡定心态。②接下来“背”三国,列数三国故事,展现他积累深厚,对戏文如数家珍。③“念了又唱,唱了又念,嗓子越养越亮”,正面刻画其唱功了得,暗示他坚持练功,宝刀不老。④最后强调“虽是现编,却如熟词,合辙合韵,妙趣横生”,更凸显其融会贯通的功夫,显示其艺术圆熟精湛,已入化境,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这段文字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展现了高入云高超表演艺术,不愧戏中大老板。

  (共6分。手法,1分;要点①,1分;要点②,1分;要点③,1分;要点④,2分。各要点意思对即可。备注:只要有一处明确提及手法即可得手法分;学生也可只从词语、句式等语言角度进行赏析,只要对表达效果的分析正确即可。)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20.(40分)

  作 文 评 分 标 准

  记叙文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35—40分) 符合题意、主题明确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描写充分、细节典型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38分以上。

  二类卷

  (30—34) 符合题意、主题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描写较充分、细节能表现主题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32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3分以上。

  三类卷

  (24—29分) 基本符合题意、主题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描写不充分、细节较少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28分以上。

  四类卷

  (23—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没有描写、没有细节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1分为基准分浮动。

  议论文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35—40分)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突出的作文可得38分以上。

  二类卷

  (30—34分)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较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32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3分以上。

  三类卷

  (24—29分) 基本符合题意、论点基本明确

  论据较充实、论证基本合理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28分以上。

  四类卷

  (23—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论点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1分为基准分浮动。

  说明:

  ①字数不足700的,每少50字扣1分。

  ②错别字每4个扣1分,重现的不计,最多扣2分;标点错误较多或模糊的扣1分。

  ③没有题目扣2分。

  ④诗歌根据语言、意象、情感、节奏赋分,以鼓励为主。

  附录:文言文参考译文

  五月某日,我恭敬地通过车夫,虔诚地写信给某官:我听说古代殚精竭虑去做一件事的人,他的思想和情感一定能在这件事有所表现,让人观察他的动作姿态的变化,就能推测得知他内心悲欢好恶的细微情感。

  我自幼读书,十三岁就喜欢写文章。那时,我虽然不能完全通晓古人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然而对夏商周三代以来圣贤、诗人的论述与著作,秦汉以来的文章、诗词、歌赋,没有不看的。读书时有了感触,也已经能用文字把它写出来。学习的时间越长,接触的书籍越多,对读书写作的兴趣就愈是浓厚。因此(我从)十三岁至今,已经三十二年,亲身经历的,耳闻目睹的,著录于当世而知道的,稽考前世而获得的,无一不用文字记载下来。

  我不幸从小困苦贫贱,十七岁时父母得病,两年后父母去世。出仕后又被州县的杂务拖累了十二年。那种煎熬逼迫之情、郁闷愤怒之气,充满胸中。并且因为饥寒穷困,不得不谋生以养活妻子儿女,常常不得不四处奔波达数千里。盛夏酷暑难耐,雷电洪水让人惊恐,冬日阴沉寒冷,寒风凌冽,大雪纷飞,这些恶劣的天气对我来说都已习以为常,能够安然出行。算起来,那种安居饱暖、没有忧危窘迫、扬眉吐气、无事一笑的日子,不到百分之一。再看现在世人所夸耀的、能使自己摆脱经济穷困和仕途窘迫的手段,我一向是没有,只空有自己这个人。所以虽然在许多地方做过官,为官期间能修身养性尽职尽责,但始终默默无闻。我出身寒门,家族无靠。(只好)拿着笏板恭敬地去拜见大官。结果重则被他们辱骂责备,轻则被诘问凌侮。那种窘迫惨淡艰难的情状何止如此,简直一言难尽。

  古代能写文章的人,大抵十篇中有九篇是在他不得志的时候写的。他们心中的激愤,既被阻遏壅塞不能发泄,只能用言语文章抒发,不会掩住自己的嘴使自己窒息,这样大概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自己在无边的寂寞中得到一点点安慰。像我这种穷困不得志的人,也算一个典型吧。我平生微不足道,既然小时候曾经致力把文章写好,长大后又遭遇仕途的穷厄,也就投其所便(更多地钻研起写文章来)。因此每天迎来送往的人事,世间万物百态,都充分地表现在文章中,仿佛有极大的收获。我对于写文章,虽不能算精巧,但是用心十分专一。平生所有,都寄托于文章之中了。如果世上高明广博,通达事理的君子愿意俯首阅读我的文章,大概不用等到对方疑惑而提问,一问就会明白其中蕴含的心思了。

  尊敬的某官依靠文章学术天下闻名,正担任朝廷撰写帝王诰敕文词的大臣。对我那些浅薄的文章,他曾想给予勉励。人谁不想结识世间显达之士,而我看自己的那些文章,似乎没有一篇好的。于是我斗胆抄写了平常的文和诗将近六十卷给您手下人,也希望您在空闲时能翻阅一二,那么我的精诚之心,即使想有一丁点掩藏,恐怕不可能。惟愿您也这样想。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道德,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迁的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人民日报》2016年03月25日)

  1.下列对中华礼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礼制历史悠久,有着很强的凝聚功能,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B.中华礼制能起到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作用,是因为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都愿意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C.中华礼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进而在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中华礼制具备教化功能,注重道德与理想之道紧密结合起来,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身,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礼记·郊特牲》中“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强调“尊其义”,在孔子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中有所体现。

  B.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自然会包含一些糟粕,但这并不影响其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的趋势。

  C.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礼记》进一步提出的“时为大”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华礼制演进需要适时变革。

  D.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因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评,秦汉之后礼与法才真正结合起来。

  3.下列对本文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第二段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我国历史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的例子,证明了中华礼制的高度凝聚力。

  B.本文第三段以名家的言论为载体,论述中华礼制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进退周旋,威仪抑抑”是形式,“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是实质。

  C.本文第四段主要采用道理论证,论述了中华礼制的教化功能并提出“建设礼仪之邦”的愿景,是对其精神实质的延伸与拓展。

  D.本文不仅论述了中华礼制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是,正反对比论证,使人们对礼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苏七块

  苏大夫本名苏金伞,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伞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

  注:格色:方言。意思是特殊,与众不同。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 )(4分)

  A.小说情节曲折。作者运用伏笔和照应,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B.小说主人公苏七块是当地的一个治疗跌打损伤的医生,但“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说明他既无医德,也无医术。

  C.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的结尾,令读者在对苏七块的性格、人品感到惊疑、怪异之际,又油然对之萌生敬佩之情。

  D.小说中大量使用天津方言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

  E.小说中有许多细节描写,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很好的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5.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描写苏七块的声音洪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是说明苏七块不仅医术精湛,而且精于唱戏。

  B.“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这句话运用传神的动词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苏七块精湛的医术。

  C.三轮车夫张四摔伤,因无七块银元,苏七块坚决不给他治伤,当看到张四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苏七块“这下比按铃还快,”马上给张四疗伤,可见,苏七块是一个贪财势利,毫无同情心的人。

  D.小说富含浓厚的“津味”,小说中出现具有天津卫方言特色的词语,如:“嘛、赛”,将人物表现得有板有眼。

  E.苏七块虽然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靠着自己的手艺吃饭,不去迎合任何人,用自己的特立独行演绎着一个个现实的人生传奇。

  6.小说主人公苏七块是小说《俗世奇人》中的一个人物,请结合文本分析苏七块身上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材料一:

  2018年1月5日,合肥火车站,一列由合肥开往广州南的列车上,女子以等丈夫为由阻止列车关门发车。1月9日上午,合肥火车站派出所宣传部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证实,事发列车是G1747次开往广州南的列车,该趟列车属于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管理,广州铁路公安局正在调查处理。网络视频显示,一名带着孩子的妇女正在打电话,用身体强行阻挡车门关闭,并让列车员通知检票员放行其老公。列车员和乘客多次劝解,该女子仍强行扒阻车门,造成该列车晚点发车。

  材料二:

  据安徽交通广播FM90.8最新消息,据了解,该女子为合肥人,当天该趟列车G1747因天气原因,进入合肥站时已晚点,计划在合肥站停站时间为15分钟,该女子的行为并未造成列车进一步晚点,在列车停车至第14分钟时,该事件得到处理,没有造成网传的导致列车延误4分钟。目前,该女子已交由铁路警方进一步处理。

  材料三:

  安徽合肥一女子于近日强行阻碍高铁发车,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涉事女乘客还是一名教师。1月9日下午,该涉事女子罗某的主管部门合肥市庐阳区教体局召开了新闻通气会,公布了对其的处理结果。

  新闻通气会上,合肥庐阳区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称,通过网络了解到事情后,区教体局成立了事件调查处置小组,分别向合肥火车站和当事人了解了真实情况。表示此行为极坏、影响恶劣。

  该负责人称,事件发生后,庐阳区教体局召开局党委会,对此事件作出如下处理:一、责成当事人罗某立即停职检查;二、勒令罗某所在的小学就教师队伍建设作出深刻检查,深入调查事件原因,依法依规依纪处置到位;三、区教体局举一反三,在全区教育系统中广泛开展学法守法及师德师风警示教育,严厉杜绝此类现象再度发生。

  材料四:

  @安徽铁路公安在线 1月10日消息,1月5日16时44分, G1747次列车合肥站准备开车时,旅客罗某(女)以等丈夫为由,用身体强行扒阻车门关闭,不听劝阻,造成该次列车延迟发车。公安机关对此开展了调查取证。1月10日上午,罗某到合肥站派出所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罗某的行为涉嫌“非法拦截列车、阻断铁路运输”,扰乱了铁路车站、列车正常秩序,违反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第77条规定,依据该条例第95条规定,公安机关责令罗某认错改正,对罗某处以2000元罚款。铁路警方提醒:广大旅客出行要自觉遵守铁路运输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文明出行、安全出行。

  (原题为《情况通报》)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涉事女子,强行阻止高铁关门发车,是为了等未及时检票上车的丈夫。

  B.材料一,事发列车G1747次隶属于广州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本次列车的终点站是广州南站。

  C.材料二,由于不可抗拒因素,该趟列车驶入合肥站时已经处于晚点状态。涉事女子的行为没有造成列车的进一步晚点,说明网传消息部分不属实。

  D.材料三,涉事女子是安徽省合肥市某小学教师,鉴于其行为影响恶劣,上级主管部门决定对当事人给予撤职检查处理。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涉事女子以等丈夫为由阻止高铁关门发车,该行为极坏,影响恶劣,引发网民的广泛关注。经多部门介入,目前已得到较为妥善的处理。

  B.事件发生后,涉事女子工作单位的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不仅对当事人进行处理,还举一反三,要求罗某所在小学的教师作出深刻检查,以杜绝此类现象再度发生。

  C.涉事女子阻止高铁关门发车,属于个人行为,且其教学工作并无过失。教育主管部门处罚不当,属于反应过激。

  D.涉事女子不仅是一名普通乘客,也是一名人民教师,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社会树立正面榜样。另外,作为母亲,在自己孩子面前做出如此恶劣的行为,也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

  E.网络媒体的发达,是这次事件能广泛传播并持续发酵的重要原因。人们可以在网络空间自由地发表自己关于热点事件的看法。

  9.这次事件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0.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赐,而志不远矣 某所,而母立于兹

  D.人之不我信也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11.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3分)

  A.予一以贯之 B.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

  C.吾何为于此 D.人之不我信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3分)

  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度势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13.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3分)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3分)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与邻翁登山亭

  陆游

  数掩槿篱围夕照,一间茅舍背阴崖。

  吾生扰扰实无乐,人事悠悠那可谐?

  忧患向来侵绿鬓,登临此日费青鞋。

  京华旧友凋零尽,野老逢迎一散怀。

  14.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首联选取“槿篱”“夕照”“茅舍”“阴崖”一组意象营造出幽静的氛围。

  B. “吾生扰扰实无乐”是诗人人生之路的概括,隐含着诗人对自己人生的否定。

  C. “人事悠悠那可谐?”运用反问手法写出了诗人对世事难以顺畅的感叹。

  D. “忧患向来侵绿鬓”运用拟人手法,点出诗人因忧患而容颜衰老的事实。

  E. “野老逢迎一散怀”写出了诗人在朋友相继离世后只能与乡野老翁相处的无奈。

  15.诗中作者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侧面表现了洞箫声的悲凉。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 ”。

  (3)早在千年之前,屈原就在《离骚》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导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

  (4)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一句来批评:________,_______。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以蜀地方言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下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5分)

  17. 下列各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所作的报告如黄钟大吕,为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中国例行到钓鱼岛巡航的战机遭到日本三架战机阻拦,在场面波诡云谲、险象环生的情况下,我军飞行员沉着应对。

  杨遵仪院士淡泊名利、乐观豁达、谦虚谨慎、待人友善,光风霁月,其高尚品质激励着一代学子在学海中奋进不止。

  这部新款苹果手机是外祖父送给她的生日礼物,简直成了她的掌上明珠,天天形影不离,有事没事摆弄着这件宝物。

  自从犯了错误以后,平时喜欢抛头露面的他觉得自惭形秽,指手画脚、侃侃而谈的身影不见了,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都说学校食堂新来的这位大厨师手艺好,我却觉得名不副实,你尝尝他做的这道菜,吃起来味同嚼蜡,令人难以下咽。

  A. B. C. D.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必须讲规则。只有让各类市场主体充分竞争、公平竞争,才能使我们的市场经济真正“活”起来。

  B. 王源参加的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青年论坛,是联合国规模、规格最高的青年参与的活动,每年夏季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

  C. 在境外过年已逐渐成为新潮流,根据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已达615万。

  D. 2016年我省东部城市人口增幅显著,滨海市位列增幅第二位,其中二孩及以上同比增幅143%,接近一孩增幅的三倍还多。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小店开业,老同学从远方来参加庆典,我赶忙迎出门,拉着他说:“大驾光临,小店蓬荜生辉,真是不胜感激。”

  B.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将于百忙之中前来致谢,耽误一下你的宝贵时间。

  C.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一份调查报告,提出了不少改进食堂服务质量的意见,并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D.某作家近日举行签名售书活动,他在书的扉页写道:鄙人才疏学浅,奉上力作一本,敬请指正。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鸡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说文解字》说它是“知时畜也”。“知时畜”指的是 ,所以我国一直有“雄鸡报晓”的说法。雄鸡报晓又称“金鸡报晓”,这是因为作为十二生肖的鸡, ,“酉”按阴阳五行属“金”,于是便产生了“金鸡”一说。任何动物的本能原本无所谓好坏,但自从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门下的两名门客装鸡扮狗,偷盗狐裘,骗开城门之后, 便成了人们对没什么大本事或偷偷摸摸做事的人的一种讥讽与轻蔑。

  四、写作(60分)

  21. 我愿站在高处,因为那里能听到上帝的声音。 ——托尔斯泰

  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维特根斯坦

  这两句表达形象、寓意深刻的名言,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要求找出不属于该书观点的一项。题中B项“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是“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前提,而不是原因。

  2. D 【解析】题中D项“秦汉之乱之后礼与法才真正结合起来”错,原文最后一段说“秦汉之后,我们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

  3.D 【解析】题中D项本文没有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不足,是为了说明中华礼制能与时俱进、吐故纳新。

  4.BE 【解析】题中B项“‘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说明他既无医德,也无医术。”分析错误,从全文来看,首先苏七块医术非常高明,其次结尾也表明他并非不善良,也谈不上没有医德。E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错误,文中的细节描写只能表现人物性格,并未推动情节发展。

  5.DE 【解析】A项描写苏七块声音洪亮,并没有说明他精于唱戏。B项运用的是比喻,不是夸张。C项从小说结尾可见,苏七块只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并非无同情心。)

  6.【解析】医术奇。侧面写苏七块的医术高超,“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正面写了他高超的医术水平,“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喀嚓喀嚓’,不等病人觉得疼,断骨头就接上了”,速度之快,手法之精,简直让外行人看到瞠目结舌的程度。外形奇。先是远景“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接着近景“红唇皓齿,眸子赛灯”,最后又来个特写“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把一个有个性、精神、干练的人物活脱脱刻画了出来。看病规矩奇。故事交代他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不论远近亲疏,必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否则绝不搭理。因此得了个挨贬的绰号“苏七块”。为人处世奇。苏七块在给张四治病这个事上一分钱的便宜没占到,从中可以看出苏七块做人原则性极强,内心深处又不乏善良的一面。

  7.D 【解析】教育主管部门对涉事女子的处罚是“停职”而非“撤职”。

  8. AD 【解析】B选项,“要求罗某所在小学的教师作出深刻检查”错误,原文是“勒令罗某所在的小学就教师队伍建设作出深刻检查”。C选项,教育主管部门的处理并不过激,该女子的行为违反了师德规范。E选项,网络自由便捷,并不代表可以随意发表看法。

  9.【解析】启示:

  出行应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文明出行、安全出行。

  作为公职人员,应为社会树立正面榜样。如若犯错,当勇于承担责任,虚心接受批评。

  相关部门要及时妥善处理突发事件,防止事态恶化。

  人们应文明上网,共同维护网络空间,谨慎面对网络信息,不传谣,不信谣

  10.C【解析】C项都是代词,通“尔”,“你的”。A项前表顺承连词“那么”;后表转折连词“却”。B项前表顺承连词“就”;后副词,表条件“才”。D项前为助词,用在主谓间;后为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11.B【解析】B项是一般反问句,其他都是宾语前置句

  12.D【解析】后半句是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

  13.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3分)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3分)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4分)

  13. 【解析】

  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忍。(“道”“纲”“容”)(3分)

  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修”“用”“丑”)(3分)

  早上起来,暗中跟踪到丈夫所去的地方,全城没有人停步跟他说话。(“蚤”、“施”“国”)(4分)

  14. B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B项“隐含着诗人对自己人生的否定”分析有误,“吾生扰扰实无乐”体现的应是对现实艰难生活的无限感慨。E项“写出了诗人在朋友相继离世后只能与乡野老翁相处的无奈”理解错误,“野老逢迎一散怀”应是尚有乡野老翁相处的宽慰。所以选B项和E项。

  15.【解析】由闲适转为悲愤、伤心,再由悲愤、伤心转为豁达。首联写自己居住的环境,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状态,颔联与颈联叙述自己历尽人生艰难,感叹世事的无奈,抒发了内心的悲愤、伤心。尾联联想到旧友凋零,自己尚有村野老人相陪,排遣心中的苦闷,体现了豁达的人生态度。

  16.(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5)噫吁嚱,危乎高哉

  17. D 【解析】“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使用正确。“波诡云谲”指千姿万态,不可捉摸,形容事物变幻莫测。不能用来形容“场面”。“光风霁月”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使用正确。“掌上明珠”比喻接受父母疼爱的儿女,特指女儿。“自惭形秽”指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使用正确。“味同嚼蜡”指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儿味。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对象不当。

  18. A【解析】B搭配不当,应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C句式杂糅,“根据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数据”“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数据显示”选其一。D不合逻辑,要么“接近一孩增幅的三倍”,要么“比一孩增幅的三倍还多”。

  19. A 【解析】B“于百忙之中”不得体,可改为“专程”;C“责成” 不得体,可改为“恳请;D“力作”不得体,可改为“拙作”

  20.【解析】公鸡(雄鸡)在黎明打鸣(早上啼叫)的生物特性(动物本能) 按天干地支对应的是“酉”“鸡鸣狗盗”这个成语

  21. 【写作指导】

  这两句名言是两种不同思想的碰撞,反映了两位名人不同的人生感悟和思想认识。“站在高处”,“在云端跳舞”,可以理解为远大的抱负、追求与梦想,也可以理解为很高的思想、境界与地位;“上帝的声音”可以理解为对真理的接近,以及有利于自己走向辉煌的外部条件与环境,也可以理解为荣誉、掌声、赞语与鲜花;而“贴在地面步行”则是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前行,不虚飘,不好高骛远。当然,还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在准确把握两句话含意的基础上,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自己的认识和思想出发,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非简单套路化的议论,力求以真信人,以理服人,以新怡人。


高中高二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题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2.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题

3.高中语文练习题及答案

4.高二语文试卷分析范文

5.高中生期中试卷家长评语

    4159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