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有压力就有动力,接下来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一单元 导学案
1.《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教师用)
【导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2.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
3.树立理想,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导学重点】
理解海及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
【导学难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课时】一课时
【预习导引】
1.掌握字词,扫清朗读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或多音字)注音。
痴(chī)想 隐(yǐn)秘 铁(tiě)青 凝(níng)成
诱(yòu)惑 喧(xuān)腾 一瞬(shùn)间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隐秘:隐藏,不对外表露。
②诱惑:吸引、招引。
③喧腾:喧闹沸腾。
④一瞬间:一眨眼的时间,形容非常短暂。
2.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本文作者不属于重要作家,故此环节也可以省略)
王家新,出生于1957年,湖北人,诗人。著有诗集《纪念》《游动悬崖》等。
3.认真朗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正文内容、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诗中的“山”和“海”蕴含着什么意思?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象征重重艰难险阻,“海”象征理想境界。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4.在文中圈画出你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这些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导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初中生活充满了憧憬。追求美好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共同的理想。诗人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作了诗歌《在山的那边》。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诗人心目中的“海”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从中寻求答案。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见预习1。
2.朗读指导:
(1)多媒体播放MP3,学生听读。
(2)朗读指导
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生根据要求练习朗读。
(4)指名朗读,评价。
(5)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
诗中的“山”和“海”蕴含着什么意思?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首诗分两节,前一节写“小时候”,后一节写“今天”。第一节诗写了童年时候我的向往和困惑,“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理想。小时候的认识是幼稚的。长大后,对生活有所感悟了,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读这首诗要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懂得“海”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就是理想的天地,无数座山既是困难也是通向理想之路的阶梯。
三、质疑探究、品味语言:
1.全班齐读课文。
2.探究质疑,品味语言: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讨论并归纳: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讨论并归纳:
因为“我”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讨论并归纳:
“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5)为什么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讨论并归纳:
因为诗人领悟到妈妈所说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
(6)既然“海”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诗中的“山”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比喻重重困难。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难,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需要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理想境界才能实现。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讨论并归纳:
“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这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指实在的东西,所以说是飘来的。
(8)为什么说一座座山顶会“诱惑”着我?
讨论并归纳:
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9)“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讨论并归纳: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10)“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讨论并归纳:
因为“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惊喜,使人兴奋。
四、归纳整理、拓展提高:
1.教师总结:
诗人借助群山和大海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与哲理,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究会实现。
2. 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五、课外作业:
阅读下面文章,解答后面的问题。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的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
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里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大阳帽,
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儿,就借住在我家。
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大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黄春草支起画夹,神情专注地画着。等她画完画,我们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聊天。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儿意思。”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于是她讲道:“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女孩儿,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根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找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她一共贷了八千多元的助学贷款……”
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儿就是她。
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我想,比起黄春草,我幸运得多了,最起码,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黄春草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那块岩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是呀,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
3.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足;是杰出,还是平庸,在比较中,我们往往都会感到自己的处境不如意。亲爱的同学,读了本文后,你一定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新的认识,对人生有新的感悟,请以“感谢你,岩石下的小花”为题,写一段话。(50字左右)
答案: 1. “我”生活在大山里,羡慕城里人的生活。听了黄春草在逆境中奋斗的经历后,认识到了只有选择顽强。才能茁壮成长。 2.第—个“竟然”强调小花恶劣的生长环境;第二个“竟然”突出了小花顽强的生命力 。 3.提示:紧扣原文.结合实际,语言流畅。
板书:
海: 比喻 理想境界
山: 比喻 重重艰难险阻
爬山: 比喻 艰苦奋斗
【教学反思】
1《在山的那边》导学案(学生用)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2.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
3.树立理想,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点】
理解“海”“山”的深层含义。
【学习难点】
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
【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痴( )想 隐秘( ) 凝( )成 喧( )腾 一瞬( )间
2.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3.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在下面。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至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本诗讲述了什么
内容? “山”与“海”在诗中除了指自然界的山与海外,还有什么别的含义吗?
请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
5.孩童时代,每个人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想(幻想、理想),相信你也不例外。请你大胆地下来,相信你的梦想一定与众不同。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见预习1。
2.朗读指导:
(1)多媒体播放录音,学生听读。
(2)朗读指导。
(3)学生根据要求练习朗读。
(4)指名朗读,评价。
(5)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
诗中的“山”和“海”蕴含着什么意思?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质疑探究、品味语言:
1.全班齐读课文。
2.探究质疑,品味语言: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5)为什么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6)既然“海”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诗中的“山”是什么?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8)为什么说一座座山顶会“诱惑”着我?
(9)“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10)“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四、归纳整理、拓展提高:
1.教师总结:
2. 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五、课外作业: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的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
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里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大阳帽,
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儿,就借住在我家。
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大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黄春草支起画夹,神情专注地画着。等她画完画,我们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聊天。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儿意思。”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于是她讲道:“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女孩儿,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根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找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她一共贷了八千多元的助学贷款……”
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儿就是她。
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我想,比起黄春草,我幸运得多了,最起码,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黄春草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那块岩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是呀,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下列句中打括号词语的理解。
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
3.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足;是杰出,还是平庸,在比较中,我们往往都会感到自己的处境不如意。亲爱的同学,读了本文后,你一定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新的认识,对人生有新的感悟,请以“感谢你,岩石下的小花”为题,写一段话。(50字左右)
【学习反思】
2《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教师用)
【导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激励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培养学生勇敢精神。
【导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
【导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时】一课时
【预习导引】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训诫(jiè) 陡峭(qiào)嶙峋(lín)(xún)耸立(sǒng)啜泣(chuò)
着眼(zhuó)头晕(yūn)目眩(xuàn)迂回(yū)纳罕(hǎn)小心翼翼(yìyì)
2.认真阅读课文,能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3.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把问题写在下面。
4.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交流。
【导学过程】
一、导入: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大屏幕显示实验内容,老师讲述):
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族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烈地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仍然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攻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最终活活饿死。
听到这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想?能简要谈谈吗?(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 检查预习:
1.见预习1.
2.复述课文内容。
投影复述要求:
(1)明确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2)突出重点,尤其是脱险部分。
(3)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3.整体感知:
请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三、重点研读:
1.有感情地朗读(16)—(23)节。
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A.读音准确,语速适中,停顿合理,语调抑扬。
B.把握好人物的心态和情态,语气恰当,感情真挚。
2.屏幕出示下列问题:
(1)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
(2)作者把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有什么目的?
(3)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
(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教师点拨。学生在体会动作、心理描写时,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总结。
投影:
爬下悬崖动作心理
哭信心全无
伸、探、踩有了信心
又照着做信心大增
移动、爬下、啜泣 巨大的成就感
3.读最后一段,体会文章的主旨。
四、质疑探究:
(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1.质疑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师生间可互相质疑,讨论交流。
投影思考题:
(1)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
(2)如何评价杰利及其他四个孩子?
五、拓展延伸: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3)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
六、课外作业: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无法不对你残酷 (安宁)
①弟弟考上北京的大学时,与我当年一样大,17岁。母亲要我回去接他上学,我想起这么多年一个人走过的路,便坚决地拒绝了。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②弟弟不善言语,略略羞涩,普通话又说得蹩脚,扫一下眉眼,便知道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在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旅程之后,弟弟终于站在了学校门口,我笑脸迎上来,他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眼前这个瘦弱青涩的少年,头发蓬松,满脸汗水,嘴唇干裂,额头上有一道轻微的伤痕,看着他我有一刹那的心疼,抬手给他温暖的一掌,说:“祝贺你,终于一个人闯到北京来了!”
③临走的时候,只给他留了两个月的生活费。我看见他站在衣着光鲜的学生群里,因为素朴而显得那么落寞和孤单。多么像刚入大学的我,因为卑微,进而自卑。我笑笑说:“北京是残酷的,也是宽容的,只要你用心、努力,你也会像姐姐那样,自己养活自己。”我知道弟弟年少,对此不会有太多的理解。他只是难过,为什么那么爱他的姐姐,在北京待了几年,便变得如此不近人情?
④一个月后,弟弟打电话来,求我给找份兼职。我说:“你的同学也都有姐姐可以找吗?”他没说什么话,便啪的挂断了电话。顷刻,母亲的长途便打了过来,她几乎愤怒地说:“你不给他钱就算了,连份工作也不帮着找,他不依靠你还能依靠谁?”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才能让母亲明白,我只是觉得我所吃过的苦他也应该能吃。因为我们都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如果自己不能闯出一条路来,贫困不仅会把所有的希望都熄灭掉,还会留下无穷的恐惧。
⑤我最终还是答应母亲,给弟弟一定的帮助。但也只写了封信,告诉他所有可以收集到兼职信息的方法。这些我用了四年的时间积累起来的“财富”,终于让弟弟在一个星期后,找到了一份在杂志社做校对的兼职。在他领了第一份工资后,我去赖他饭吃,他仔细地将要用的钱算好,剩下的,只够在学校食堂里吃顿“小炒”,但我还是很高兴,不住地夸他。他低头不语,忽然像吐粒沙子似的狠狠吐出一句:“同学们都可怜我,这么辛苦地自己养活自己;别人都上网聊天,我还得熬夜看稿子;钱又那么少,连你工资的零头都不到!”我笑道:“可怜算什么,我还被别人耻笑过呢!在现实面前,你如果不用心、不努力,连腰板都挺不直的。”
⑥之后的日子,弟弟很少再打电话来。有一次我打电话去,他不在,他的舍友很惊讶地说,他从来没有说过有个在北京工作的姐姐。我知道弟弟仍无法理解我的残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讥讽,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他被贫穷折磨着的心,才会愈加坚韧顽强。
⑦学期末,我们再见面,是弟弟约的我。在一家算得上档次的咖啡吧里,他很从容地请我“随便点”。面前这个衣着素朴但充满自信的男生,嘴角,很持久地上扬着;言语,也是淡定沉稳;眉宇里,竟是有了点男人的味道,终于不再是那个说话吞吐遇事慌乱的小男孩。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他做过校对,卖过杂志,当过家教,刷过盘子,而今,他又拿起了笔,记录青春里的欢笑与泪水,并因此赢得更高的报酬和荣光。他的成熟,比初到北京的我,整整提前了一年。
⑧外面飘起了雪花,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苦中带甜的咖啡,慢慢地欣赏着这个美丽的城市。 1. 阅读文章,概括“我”对弟弟所做的几件残酷的事。(每件事不能超过12个字)
答:① 我拒绝回家接他上学;
②
③
④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④段加点的“愤怒”都写出了什么。(
答:
3.文章第②段和第⑦段都有对弟弟的具体描写,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4. 阅读文章,说出作者对弟弟“残酷”的理由,以及作者对弟弟的做法带给你的启示。(不超过150字)
【答案】
1. 我拒绝回家接他上学;我只给他留两个月的生活费;我没有直接帮他找份兼职;弟弟诉苦时教他自强(弟弟诉苦仍然没有资助他)。v
2.(1)母亲对我做法的不理解(2)我对弟弟残酷得不近人情 。
3.(1)通过两段文字对于弟弟的具体描写的对比,充分的表现出弟弟历经磨难而成熟起来(2)表明我对弟弟的残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理由(示例):①姐姐深知嘲弄与讽刺,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弟弟被贫穷折磨的心,才会愈加坚韧顽强。②姐姐是让生活来教会弟弟如何生存,想让弟弟尽快的成熟起来。
启示(示例):①看似残酷的方式,却是姐姐特有的爱的表现。②姐姐是个很懂得教育的人,在物质上没有给弟弟太多的帮助,却给了弟弟不尽的精神财富。(言之成理即可。)
【教学反思】
2《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学生用)
【学习目标】
1、 自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我”的脱险经历带来的人生启示,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的细节和心理描写,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学习难点】
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文章主旨。
【预习】
1.积累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训诫( ) 耸立( ) 迂回( ) 凝视( )
啜泣( ) 纳罕( ) 瘦骨嶙峋( ) 头晕目眩( )
陡峭( ) 着眼( ) 小心翼翼( )
(2)释义
训诫:
嶙峋:
纳罕:
啜泣:
(3)请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2.朗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流利。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1)文章脉络:
(2)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3)悟出的生活哲理: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 检查预习:
1.见预习1、2.
2.复述课文内容。
3.整体感知:
请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三、重点研读:
1.有感情地朗读(16)—(23)节。
2.屏幕出示下列问题:
(1)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
(2)作者把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有什么目的?
(3)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
(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3.读最后一段,体会文章的主旨。
四、质疑探究:
1.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
2.如何评价杰利及其他四个孩子?
五、拓展延伸: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3.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
六、教师小结:
七、课外作业: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无法不对你残酷 (安宁)
①弟弟考上北京的大学时,与我当年一样大,17岁。母亲要我回去接他上学,我想起这么多年一个人走过的路,便坚决地拒绝了。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②弟弟不善言语,略略羞涩,普通话又说得蹩脚,扫一下眉眼,便知道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在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旅程之后,弟弟终于站在了学校门口,我笑脸迎上来,他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眼前这个瘦弱青涩的少年,头发蓬松,满脸汗水,嘴唇干裂,额头上有一道轻微的伤痕,看着他我有一刹那的心疼,抬手给他温暖的一掌,说:“祝贺你,终于一个人闯到北京来了!”
③临走的时候,只给他留了两个月的生活费。我看见他站在衣着光鲜的学生群里,因为素朴而显得那么落寞和孤单。多么像刚入大学的我,因为卑微,进而自卑。我笑笑说:“北京是残酷的,也是宽容的,只要你用心、努力,你也会像姐姐那样,自己养活自己。”我知道弟弟年少,对此不会有太多的理解。他只是难过,为什么那么爱他的姐姐,在北京待了几年,便变得如此不近人情?
④一个月后,弟弟打电话来,求我给找份兼职。我说:“你的同学也都有姐姐可以找吗?”他没说什么话,便啪的挂断了电话。顷刻,母亲的长途便打了过来,她几乎愤怒地说:“你不给他钱就算了,连份工作也不帮着找,他不依靠你还能依靠谁?”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才能让母亲明白,我只是觉得我所吃过的苦他也应该能吃。因为我们都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如果自己不能闯出一条路来,贫困不仅会把所有的希望都熄灭掉,还会留下无穷的恐惧。
⑤我最终还是答应母亲,给弟弟一定的帮助。但也只写了封信,告诉他所有可以收集到兼职信息的方法。这些我用了四年的时间积累起来的“财富”,终于让弟弟在一个星期后,找到了一份在杂志社做校对的兼职。在他领了第一份工资后,我去赖他饭吃,他仔细地将要用的钱算好,剩下的,只够在学校食堂里吃顿“小炒”,但我还是很高兴,不住地夸他。他低头不语,忽然像吐粒沙子似的狠狠吐出一句:“同学们都可怜我,这么辛苦地自己养活自己;别人都上网聊天,我还得熬夜看稿子;钱又那么少,连你工资的零头都不到!”我笑道:“可怜算什么,我还被别人耻笑过呢!在现实面前,你如果不用心、不努力,连腰板都挺不直的。”
⑥之后的日子,弟弟很少再打电话来。有一次我打电话去,他不在,他的舍友很惊讶地说,他从来没有说过有个在北京工作的姐姐。我知道弟弟仍无法理解我的残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讥讽,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他被贫穷折磨着的心,才会愈加坚韧顽强。
⑦学期末,我们再见面,是弟弟约的我。在一家算得上档次的咖啡吧里,他很从容地请我“随便点”。面前这个衣着素朴但充满自信的男生,嘴角,很持久地上扬着;言语,也是淡定沉稳;眉宇里,竟是有了点男人的味道,终于不再是那个说话吞吐遇事慌乱的小男孩。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他做过校对,卖过杂志,当过家教,刷过盘子,而今,他又拿起了笔,记录青春里的欢笑与泪水,并因此赢得更高的报酬和荣光。他的成熟,比初到北京的我,整整提前了一年。
⑧外面飘起了雪花,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苦中带甜的咖啡,慢慢地欣赏着这个美丽的城市。 1. 阅读文章,概括“我”对弟弟所做的几件残酷的事。(每件事不能超过12个字)
答:① 我拒绝回家接他上学;
②
③
④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④段加点的“愤怒”都写出了什么。(
答:
3.文章第②段和第⑦段都有对弟弟的具体描写,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4. 阅读文章,说出作者对弟弟“残酷”的理由,以及作者对弟弟的做法带给你的启示。(不超过150字)
【学习反思】
3《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师用)
【导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4.领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导学重点】
1、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2、联系生活,深人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导学难点】
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课时】1 课时
【预习导引】
1.积累词语: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收敛(liǎn ) 聒聒(guōguō ) 宽恕( shù )
(2)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每个词语抄三遍,要求做到工整、清晰、美观。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3.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导学过程】
一、 导入: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二、检查预习:
1.见预习1.
2. 简要介绍作者:
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原籍广东番禺,一九三九年香港出生,一九六四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翌年进入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获教育文凭。七三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八一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3.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
4.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讨沦、归纳:
(1)“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三、质疑探究:
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
1.《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2.《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4.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讨论、明确:
1.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有新意。它赋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厂进来。言少而意浓。
2.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3.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的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白谦的说法,其实足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4.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丁白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既要看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还要看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更要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及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整理,拓展提高:
教师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打算怎样做,才让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更有意义?
五、课外作业: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淡 竹
苏沧桑
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腹;银杏终于褪去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熏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嗜血,一边甜言蜜语……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甚至动物。三只人工繁殖的小老虎,眼睛都未睁开,拼命争抢着狗奶妈的乳头。
甚至那口奇异的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要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这样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真是空的吗?
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满盈。.
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
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林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中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荫,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
他也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
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
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的丰衣足食。
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1.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文章主要写淡竹,为什么在第3-5段写到稻子、银杏、法国梧桐、千年古井?又为什么在第16-22段写到李白、陶渊明、郑板桥等人?
3.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
②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
4.结合本文对“淡竹”的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人生的理解。
【答案】 1.答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抒发了作者对物质上清贫而心灵富足的一类人的赞美。 2.答案:从反面衬托淡竹的刚强、高洁、淡泊名利的性格(或运用对比手法,为下文写淡竹作铺垫)‘从正面表现淡竹像这些人一样具有或顽强、坚持或超然、坦荡的个性,拥有自由快乐的心灵。3.答案:①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稻子作为庄稼中的精品,准备继续生长结实,走向辉煌的丰收。 ②语言简练,句式工整,赞扬了物质上清贫,心灵上富足的一类人。
4.答案示例:人生要像淡竹那样刚强、高洁、淡泊、坦荡,做拥有自由快乐心灵的人。
【教学反思】
3《短文两篇》导学案(学生用)
【学习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和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学习重点】
1.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2.联系生活,深人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学习难点】
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课时】1课时
【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这个词。
收敛( )
聒聒( )
宽恕( )
2.自由朗读课文《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下来,反复朗读。
3. 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学习过程】
一、 导入:
二、检查预习:
1.见预习1.
2. 简介作者:
3.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
4.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三、质疑探究:
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
1.《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2.《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4.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四、归纳整理,拓展提高:
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打算怎样做,才让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更有意义?
五、课外作业: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淡 竹 (苏沧桑)
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腹;银杏终于褪去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熏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嗜血,一边甜言蜜语……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甚至动物。三只人工繁殖的小老虎,眼睛都未睁开,拼命争抢着狗奶妈的乳头。
甚至那口奇异的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要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这样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真是空的吗?
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满盈。.
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
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林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中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荫,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
他也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
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
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的丰衣足食。
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1.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文章主要写淡竹,为什么在第3-5段写到稻子、银杏、法国梧桐、千年古井?又为什么在第16-22段写到李白、陶渊明、郑板桥等人?
3.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
②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
4.结合本文对“淡竹”的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人生的理解。
【学习反思】
4《紫藤箩瀑布》导学案(教师用)
【导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3.揣摩词语和句子,体会写景的作用。
【导学重点】
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品味精美语言,感悟人生哲理。
【导学难点】
抓住作者的感情变化,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人生哲理。
【课时】2课时
【预习导引】
1.查阅作者生平资料,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 给加点字注音。
迸溅( bèng ) 忍俊不禁( jīn ) 伫立( zhù ) 挑逗( tiǎo )
仙露琼浆(qióng ) 盘虬卧龙( qiú )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觉得精彩的句子写在下面。
4.认真阅读课文,把你的问题写在下面。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寒冬的腊梅,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这些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借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今天我们来学习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看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追求。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多媒体投影或由学生介绍)
宗璞,女作家,出生在二十年代,原名冯钟璞,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的女儿。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野葫芦引》是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她的这些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长。宗璞在一系列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特有的意境之美,正如同一缕轻烟,又好似一丝馨香,着意体会时捉摸不出,只有亲身体会过这种生活的人,才能从那似乎非常平淡的描写中领略到作家实际极其浓厚的感情,那种对童年精神生活的无限追忆与留恋。
““””时期, 一大株紫藤萝被革掉,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而宗璞一家,在““””中深受迫害,本文写作的时候,又正值宗璞惟一的弟弟不幸身患绝症。这残酷的事实让她心如刀割。 理解这个背景,才能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对人生有了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它带走了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焦虑和悲痛”。
三、检查预习
1.见预习2。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屏幕出示问题):
(1)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2)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试着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讨论归纳:
(1)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1—6)、忆花(7一9)和思花(10、11)三部分组成。
(2)因为家庭遭遇迫害、小弟身患绝症等原因,多年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产生了精神上宁静和生的喜悦,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3)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大意正确即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四、质疑探究
(一)教师引导:
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描写紫藤萝。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深受启示,抚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下面我们深入细致地研讨一下课文,看看紫藤萝在哪些方面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影响?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会产生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大家可围绕这个话题,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二)自主探究
学生默读课文, 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提出最有价值、最深刻、最喜欢的问题。
(三)合作交流 :
1.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
2.联系背景材料,试说说紫藤萝的命运有什么象征意义。
3.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4.怎样理解“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5.“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讨论、明确:
1.“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后来被拆掉毁坏了。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花又盛开了。
作者通过紫藤萝的变迁,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状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随之起伏涌动。
2.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3. 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触景生情:尽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之得以升华,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认识。
4.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5.积小流以成江河。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
五、布置作业
1.进一步阅读课文,谈谈本文在写景状物方面有什么特色。
2.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主要就课文思想内容方面进行了研讨。这节课我们就写作方面再进行分析。本文在写法上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方法。 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再加以精要的抒情和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来,才是好文章。同学们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看看本文在写作方面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二、合作探究 :
(一)小组讨论(多媒体出示问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
2.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3.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4.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试作分析。
5.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二)集体讨论。
归纳、明确:
1.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2.略。
3.作者的感情宣泄是很有分寸的,没有大悲大喜。例如,即使对过去家庭所受的苦难,也只是以紫藤萝花朵的“稀落”和“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期间思想的荒谬,也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讥讽一下,没有声色俱厉的批判。对于小弟的病症,仅用“一直压在我心头上的焦虑和悲痛”带过而已……
正是这种感情的节制,冷静的思考,才使得作者能从个人情感的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理性认识。这充分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4.略。
5.来源于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卓越的文字表现力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启发我们平时要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经常练笔,不断积累;同时要大胆想象,探索创新。
三、质疑交流
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1.怎样理解“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讨论、归纳: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里。事实就是这样。人们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感情,认为赏花不应该是劳动者的本分,赏花是低级情调,甚至认为赏花就会腐化堕落。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认识过去,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2.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各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讨论归纳:
“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所感染,所催促。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
四、拓展延伸:
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五、当堂检测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了解了借景抒情的文章的一般写法。学以致用。让我们也来尝试一下这种方法:
投影:梅花。
要求:(1)细致观察,抓住特征;用生动的语言口头描绘这种花。
(2)了解了这种花,你从它身上学到了什么?请谈谈你由花到人生的感悟。
六、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囚绿记(节选)
①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
②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③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④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⑤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⑥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1.选文以作者对长春藤的感情变化线索安排行文:________→观绿→________,表现了作者对“绿”的酷爱之情。
2.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特点?写出其中两点并举例说明。
3.选文第④段对于“绿”在我案前生长,“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请结合选文说说你对“生的欢喜”一词的理解,并说说“绿”还可以用来象征什么?
4.选文第⑤段说“植物是多么固执啊”,从文中找出表现其“固执”的理由,并分析这样描写表现力长春藤什么精神品质。
【答案】1.爱绿 囚绿 2.(能写出2点即可)①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②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③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④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 3. “生的欢喜”是指对于生命成长的喜悦,表达了作者对于充满生机的绿的喜爱,对充满活力的生活的向往。【示例】“绿”的其它象征意义:绿色是植物的颜色,在中国文化中有生命的含义,也是春季的象征。性格色彩中绿代表和平、友善、善于倾听、不希望发生冲突的性格。4.“固执”指“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或“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表现了长春藤对光明的向往,执着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
板书设计:
紫藤箩瀑布
宗璞
看花:花瀑、花穗、花朵
忆花:赏花的感受、忆花的劫难、颂花的生机
悟花:生命长河无止境
【教学反思】
4《紫藤萝瀑布》导学案(学生用)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3.揣摩词语和句子,体会写景的作用。
【学习重点】
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品味精美语言,感悟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
抓住作者的感情变化,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人生哲理。
【课时】2课时
【预习】
1. 查阅作者生平资料,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 给加点字注音。
迸溅( ) 忍俊不禁( ) 伫立( ) 挑逗( )
仙露琼浆( )( ) 盘虬卧龙( )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觉得精彩的句子写在下面。
4.认真阅读课文,把你的问题写在下面。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检查预习
1.见预习2。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2)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试着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四、质疑探究
(一)教师引导:
(二)自主探究
(三)合作交流 :
1.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
2.联系背景材料,试说说紫藤萝的命运有什么象征意义。
3.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4.怎样理解“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5.“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五、布置作业
1.进一步阅读课文,谈谈本文在写景状物方面有什么特色。
2.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合作探究 :
(一)小组讨论: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
2.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3.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4.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试作分析。
5.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二)集体讨论。
三、质疑交流
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1.怎样理解“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2.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各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五、当堂检测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了解了借景抒情的文章的一般写法。学以致用。让我们也来尝试一下这种方法:
投影:梅花。
要求:(1)细致观察,抓住特征;用生动的语言口头描绘这种花。
(2)了解了这种花,你从它身上学到了什么?请谈谈你由花到人生的感悟。
六、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囚绿记(节选)
①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
②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③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④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⑤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⑥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1.选文以作者对长春藤的感情变化线索安排行文:________→观绿→________,表现了作者对“绿”的酷爱之情。
2.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特点?写出其中两点并举例说明。
3.选文第④段对于“绿”在我案前生长,“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请结合选文说说你对“生的欢喜”一词的理解,并说说“绿”还可以用来象征什么?
4.选文第⑤段说“植物是多么固执啊”,从文中找出表现其“固执”的理由,并分析这样描写表现力长春藤什么精神品质。
【学后反思】
5《童趣》导学案(教师用)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3.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的道理。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
2.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时】
两课时
【预习导引】
1.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掌握加点字
藐(miǎo)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lì) 怡(yí)然 凹凸(āo tū)
壑(hè) 癞虾(há)蟆 土砾(lì) 庞( páng)然 童稚( zhì)
(2)解释下列成语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明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现多指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2.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的主要生平经历,写在下面。
3.熟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把你不会翻译的句子写出来。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儿童时期有意思的事情。
儿童的想像是奇特的,在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们看来却是非常有趣的。今天我们学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和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
二、简介作者:
沈复(1763一?)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一生长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原有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
三、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领读; 学生自由读;指名朗读,评价;学生齐读。
四、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适当引导,提示。
明确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以丛草为林(树林)
兴正浓(兴趣)
方出神(正)
鞭数十(鞭打)
驱之别院(赶、驱逐)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五、理解内容: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围绕什么中心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3.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讨论明确: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2.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具体来说,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3.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六、 课外作业:
熟读课文并能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作者回忆了童年的三件趣事。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探讨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二、归纳整理:
1.讨论: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齐读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齐读第2、3、4段,思考:只是“明察” “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2.讨论:三件趣事,你最喜欢哪一个? 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3.讨论: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三、 拓展提高:
1.讨论:
(1)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明确:
(1)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2)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2.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四、当堂训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兴正浓: (2)方出神: (3)鞭数十:
2.翻译下列句子。
(1)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文中有两个成语,分别是 和 。
答案:1. (1) 兴趣 (2) 正 (3) 鞭打
2.(1)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赏,愉快而又满足。 (2)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3.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五、课外作业: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注: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恐已暮矣: (2)盲臣安敢戏君乎:
2.翻译下列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2)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答案:1.(1)迟 (2)怎么
2.(1)年龄小学习,(就)如同初升的太阳 (2)点着蜡烛照明(行走),与在黑暗中(行走)哪一个(更好)呢? 3.年纪大
板书:
童趣 沈复
物外之趣:
观蚊为鹤 热爱自然
神游山林 善于观察
鞭打蛤蟆 联想想像
【教学反思】
5《童趣》导学案(学生用)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2.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理解和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学习重点】
体会文章中细致观察的作用及联想和想象的用法.
【学习难点】
理解文言词语, 感悟“物外之趣”。
【课时】2课时
【预习】
1.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掌握加点字
藐( ) 项为之强( ) 鹤唳( ) 怡( )然 凹凸( )
壑( ) 癞虾蟆( ) 土砾( ) 庞( )然 童稚( )
(2)解释下列成语
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2.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生平经历,简要写在下面。
3.照下面的朗读示例,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节奏、停顿。
① 能/张目对日
②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③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④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⑤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⑥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4.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把你不会翻译的句子写在下面。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 简介作者:
三、朗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
②项为之强( )
③果如鹤唳云端( )
④徐喷以烟( )( )
⑤蹲其身,使与台齐( )
⑥以丛草为林( )
⑦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⑧鞭数十,驱之别院( ) ( )
⑨兴正浓( )
⑩方出神( )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细察其纹理( ) ②昂首观之( )
③使之冲烟而飞鸣( ) ④常蹲其身( )
⑤观之正浓( ) ⑥驱之别院( )
五、质疑探究:
1.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2.从课文看,发现或产生“物外之趣”的条件是什么?
3.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六、教师小结:
七、课外作业:
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归纳整理:
讨论:
1.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2.三件趣事,你最喜欢哪一个? 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3.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三、 拓展提高:
1.讨论:
(1)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2.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四、当堂训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兴正浓: (2)方出神: (3)鞭数十:
2.翻译下列句子。
(1)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文中有两个成语,分别是 和 。
五、课外作业: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注: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恐已暮矣: (2)盲臣安敢戏君乎:
2.翻译下列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2)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