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
教师研制教学设计,是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小编整理了关于7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7年级历史下教学设计
灿烂的宋元文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地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包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绘画及书法成就。
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资治通鉴》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宋元文化,而且是灿烂的宋元文化,可见宋元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杰出的词人”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本课的难点,是在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隋唐时期雕版印刷的发展状况以及现存的雕版印刷品等相关知识。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我国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思考“雕版印刷的缺欠和不便之处”?
教师适当举例说明。如:宋太祖时由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12年、雕版13万块,印完后堆积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场。另外,当时一个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书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由学生通过示例归纳出结论,并切实感到改革雕版印刷术的必要。
(2)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观察教材中毕升的画像,阅读小字部分,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简要归纳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排版、印刷、拆版。
对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活字印刷术发明的作用”。体会毕升的创“新”在哪里?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
结合地图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进一步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以后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的状况(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以及套色印刷等)。并引导学生联想到今天,印刷业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光与电”的时代。
(3)15世纪,欧洲出现活字印刷术,比中国晚约四百年。
概括活字印刷术发明和推广的情况。
2、指南针的应用
(1)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出示《司南》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司南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根据磁石指南的原理制成的)培养学生观察、识图的能力。
(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
思考:罗盘针比司南有哪些进步?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这种导航仪器为什么会在北宋末年得到很快的应用?它的广泛应用对中国和世界有何作用?
(4)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3、火药的应用
(1)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3)宋元,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4)13、14世纪,火药及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二、史学成就
《资治通鉴》取名的由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史学上的“两司马”
史学家 年代 著作 体例 叙事范围
司马迁 西汉 《史记》 纪传体通史 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司马光 北宋 《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 战国到五代
三、宋词
出示宋词的三个代表人物的作品,鉴赏并概括其特点:
派别 词人 代表作品 风格
婉约派 李清照 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清新自然。
豪放派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慷慨激昂,气势豪迈。
辛弃疾
四、元曲
(1)由杂剧和散曲组成。
(2)最优秀的剧作家: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学生讲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五、绘画
(1)宋代绘画,突出表现在: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中。
(2)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
(3)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
讲述风俗画与《清明上河图》时,可指出风俗画通过表现城乡百姓的社会生活,展现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北宋经济的发展状况。《清明上河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格调代表了宋代风俗画的突出成就。
(4)赵孟畹幕顺啤吧衿贰
六、书法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七、小结(略)
八、作业:课后作业
中学历史教学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一、注重自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老师讲解指导的情况下,一个人借助工具书、报刊杂志、互联网等独立阅读教材,解决疑难问题,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通过长期坚持自学锻炼出来的。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多么重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传授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每学期开学初,我都会利用几节课的时间,教给学生阅读历史教材的方法,通过指导他们阅读思考,将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慢慢地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提高了,自学能力就增强了。具体做法:导入新课后,先用多媒体课件或者小黑板等教具出示本课时提纲式自学目标,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根据自学目标自学教材内容。提纲式自学目标一般包括简要提示、教材基本线索和具体要求。如讲授七年级上册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1)以主要内容作为提示:A.我国最早的人类;B.北京人;C.山顶洞人。(2)基本线索:元谋人,约170万年,打制石器,会使用火,采集、狩猎;北京人,约70—20万年,打制石器,会使用火保存火,群居,采集、狩猎;山顶洞人,一万八千年,打制石器磨光、钻孔,人工取火,审美、氏族、采集、狩猎、捕鱼。(3)具体要求:阅读教材、划出重点知识,说一说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分析一下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对于不明白的问题用笔标记出来,在听课过程中有目的和目标地去注意听。通过精心设计自学提纲,使学生在阅读和讲述的自我学习中,既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也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注重问题讨论(包括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合作能力
课堂讨论或辩论,就是教师或学生提出有争议或探讨性的问题,然后由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在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时,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也是合作者,要及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启发、诱导、纠偏、归纳总结。课堂讨论或辩论如果组织的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非常有利。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时,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要立足教材,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加强学科渗透,强化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和思考,拓展思维空间。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时,我设计了一道讨论题让学生辩论:“《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这道问题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和时代性,学生非常感兴趣,进行了积极参与。下面是学生发言的摘录:学生1:失败了,变法者商鞅被处死,反对变法的守旧贵族重新上台。学生2:成功了,因为商鞅虽然被处死了,但是他的变法内容却还在执行。学生3:成功了。商鞅被处死不假,可是他制定的新法在秦国得以推行。通过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并为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三、注重比较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分析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一个人智力的核心。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呢?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分成几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然后去对比、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历史教学中注重比较学习,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众多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共同的特征,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共同本质的现象中找出它们各自的特征,培养他们的分析思维能力。一是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进行分析比较,区别异同。如讲七年级下册贞观之治时,可以指导学生将唐太宗和汉文帝作一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两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1)都是开国皇帝的皇子、非常强盛帝国的君主、守成的成功君主;(2)面临的都是前一个短暂王朝覆灭后留下的经济凋敝的局面;(3)都励精图治,提倡节俭,轻徭薄赋,在位期间国力上升。不同点:(1)汉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2)汉文帝偏于守成,唐太宗则偏于创新,以天可汗迎四方来客;(3)汉文帝仁孝天下,唐太宗雄才大略;(4)汉文帝在对外关系方面一般向外敌民族纳贡,派公主和亲,唐太宗则直接派将军队扫平。通过对人物的比较学习,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综合分析思维能力的提高。二是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还可以找出一些历史规律。如通过对历史上两个短命的王朝秦朝和隋朝的灭亡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出一个朝代灭亡的共性:严刑峻法,滥用民力,赋税沉重等。
四、注重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讲授完某节课的教学内容后,教师要根据知识点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外练习题),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师生可以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教学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有人提议把孔子的诞辰定为中国的教师节。你同意吗?你认为这个提议的依据是什么?学生经过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出了把孔子诞辰日定为教师节的三条理由:(1)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2)他编定《诗》《书》和《春秋》等书作为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保存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文化;(3)他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学生,做到了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孔子是当之无愧的大教育家,把他的诞辰定为教师节,完全说得过去。
五、总结
总之,当今的历史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培养学生能力这一核心,积极探索、研究新教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作者:杨立成 单位:河北省威县侯贯学区
7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