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练太极拳如何做到心知与身知相结合

方婷分享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当今人们习练太极拳的好处多多,那么,练太极拳如何做到心知与身知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练太极拳如何做到心知与身知相结合。欢迎阅读!

  练太极拳如何做到心知与身知相结合

  学习太极拳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可急于求成,在练习中,不断领悟太极拳的精神要领,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

  一、守规矩阶段

  《孟子》有云:“大匠诲人,必以规矩”。我们学拳也要先明理,知规矩守规矩用规矩,比如。

  1、手形手法

  ①掌形的要求及用法,穿掌力点在指尖的式子比如(闪通背第十四动、三换掌第一动),托掌力点在掌根的式子比如(初收第四动、双震脚第九动、玉女穿梭第三动、金鸡独立第四动第六动第十一动),切掌力点在小鱼际的式子比如(运手第五动第六动、小擒打第七动、十字单摆莲第五动),塌掌力点在掌根的式子比如(懒扎衣定式、斜行定式)。

  太极拳是一项整体运动,对身体每个部位都有作用,要求以腰为轴,做到节节贯穿。

  ②勾手,勾手的变化,何时捏拢何时拥圆都有规矩比如(单鞭第二动勾手,第十动勾手拥圆)。

  ③刁拿手形,提腕垂指,手指合拢,虎口撑圆。

  ④拳的要求,握拳要外紧内松,拳面要平,冲拳力点在拳面比如(掩手肱捶、左右蹬脚),摆拳力点在拳背的比如(庇身捶第十动)。

  练习太极拳要全身放松,松是太极拳的灵魂,只有放松才能做到心静,才能领悟太极拳的精神要义。

  2、步形步法

  有云“打拳先培根”。根节不明,全身皆空。

  ①步法强调平行步(即不丁不八),正好合乎现代体育学原理人体站立时的“稳定脚”,即两脚不丁不八,基本平行。

  ②弓蹬步,弓的腿为支撑腿,要做到小腿垂直,大腿要平,大小腿夹角要等于90度或略大于90度,不能小于90度。否则容易荡裆,劲都泄了。蹬的腿为施力腿,要做到脚尖内扣,脚跟蹬,小腿内卷(裹劲),膝盖后撑,胯要松。

  ③步法要清楚,如顿步、蹉步、踮步、盖步、插步、跟步、跃步、盘步等。

  ④脚的开扣,是以脚跟为轴还是以脚掌什么方位(金刚捣锥第六动右脚外摆时以脚跟为轴,外摆75度斜角;第九动上捋下蹬时左脚落到左前方45度斜角;旋风脚第七动先以脚跟为轴、第八动转身合腿时再以脚掌为轴)。

  3、身法

  身法的要求,要身法端正,不偏不倚,尽管动作姿势不相同,也要做到中正安舒。形正气自顺,气才能沉到丹田,再下降至脚下。招招式式要立身中正,左右旋转不出方圆,以内气带动,以丹田带动,以腰为枢纽为主宰。

  4、眼神

  眼神强调眼看敌人,出劲时劲往哪出眼就看哪。(掩手肱拳第十五动冲拳,眼看右拳方向,左蹬脚时看左,右蹬脚时看右。)入劲时为引化动作眼看相反的方向(六封四闭第六动捋时眼看右前)体现眼视敌人为主,左顾右盼耳听身后要求。

  二、找规律阶段

  陈鑫云:“拳虽小技,皆本太极正理。得其正理(就是规律)无往不宜。”太极拳的原理即是太极阴阳学说。掌握太极的阴阳哲理基本论点,就可一通百通。要想学好此拳,要想“心知”就要认真刻苦钻研太极的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其基本原理体现三个方面:“太极拳的整体观,阴阳相济论,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

  1、太极拳的整体观,即是整体作业,大小动作做到“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主宰于心,意领形随,以内气带动,丹田带动,上下相随,内外结合,整体运作。

  如金刚捣碓第十一动,上步撩拳时,上中下同时到位;第十三动,握拳时,收腹、吸气、松垮、提肛、内外整体配合;懒扎衣第八动,一引两进要同时。

  六封四闭第十动,跟步推掌的同步化;掩手肱拳发劲时,力起于右脚跟,行于腿,腰为枢纽,丹田带动,发于右拳,这种意、气、力的整体配合,体现了全身一动无有不动整体观。因此,做到“心知”首先是细心研究周身如何配合,使动作协调一致,防止“单摆浮搁。

  2、阴阳相济论,练拳时要明白大小动作都是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配合,对称平衡,对立统一,以及往复折叠种种的阴阳关系。如阴阳对称,即上下,前后左右都有对称协调、平衡。逢上必下,提膝必沉胯。金鸡独立左掌上托右手下沉,提左膝沉右胯。

  最后一个动作收势,手下沉身体上升。如逢前必后,掩手肱锤右拳冲左肘后击,六封四闭前挤时命门后撑的前后对称。如阴阳互包,开中有合,白鹤亮翅定势,斜行定势都体现了开中有合,两臂开了梢节合。

  合中有开,初收上托时手合肘开。庇身锤第七动肘合拳开表现出了合中有开,阴阳互包阴阳相济的哲理。

  如柔中寓刚,刚中寓柔,掩手肱锤蓄劲时的轻柔,缓慢,吸气时的聚合,发劲时的整体螺旋劲,那种无坚不摧的惊炸劲,处处体现了陈氏太极拳独特的刚柔相济的风格特点。

  如阴阳互根,在练拳中虚实互换,实为虚的根,虚为实的根,左蹬脚,右为实左为虚;右蹬脚,按重心来讲,左为实因左腿是支撑腿,右为虚都符合阴阳互为其根的道理。如阴阳折叠,拳论云,欲向上,先向下,欲左先右,有前必有后。

  斜行第五,第六动,指裆锤二三四五动,退步压肘二三动左右折叠劲。初收第四五动,双震脚第八第九动上下折叠劲;六封四闭的前挤后撑,金鸡独立的欲上先下,有上有下。

  裹鞭炮的欲开先合右左擦脚的欲合先开都体现折叠劲,陈家沟传的一句话:“不懂叠法枉徒劳。”体现反者道之动,声东击西的技法理念。

  3、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螺旋运动是陈氏太极拳的主要特征。练拳时要注意运用四肢的顺逆缠丝,胸腰左右旋转,周身的立体螺旋,阴阳变化都是螺旋式的。

  比如金刚捣锥动作一两手下塌是否逆缠,身体是否微右转,两腿是否做到右顺左逆,手下榻时顶劲是否上领,一上一下一阴一阳是否螺旋运动。

  再如掩手肱拳发劲时左腿是否顺缠,右腿是否逆缠,腰是否左转,是否开胸,是否做到沉左胯翻右臀,两手是否走出逆缠的螺旋劲。练拳要时刻体悟螺旋劲无处不在,体现无处不缠丝,无处不螺旋,非圆即弧的道理。

  三、懂劲道

  武术的本质是技击、实战,武术的精髓在于懂劲。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说得好:“由招熟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一代宗师陈照奎先生也说过:“不讲招法,不懂劲道,总是空架子。”太极拳唯有招熟懂劲之后,才可以把握其本质,掌握其精髓,达到神明阶段。

  所谓懂劲,就是要明白每个拳式每个分解动作中包含了几个具体而鲜明的劲点、劲力之源、劲路变化、劲力结构,乃至敌我双方所处的方位、角度、彼此应对的不同手法、步法、身法、眼法等诸多内涵。也只有招熟懂劲之后,才能使拳架和手法、眼法、身法、步法更规矩。

  只有把握了拳架、招法和劲道之后,才能达到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招熟劲明加上刻苦练习,功夫才能上身。如何才能懂劲?通过“拆拳讲劲”弄明白劲别、劲点、劲源、劲路、劲力结构、外形与内劲的统一。比如金刚捣锥这个式子,有十五个分解动作,第一动一个塌掌根的劲(采劲,技击时直接抓住敌人的手腕下采;解脱劲,技击时敌人抓我手腕时,我迅速下塌解脱。)第二动前挤上棚劲。第三动引化(挂劲)肘拿。第四动采劲,第五动左棚劲(也可以是拿法)。

  第六动下塌劲外碾劲右捋劲左肘合四个劲。第七动左膝上撞劲,第八动下塌,左掤劲。第九动下塌劲上托劲左捋劲左肘合劲、左脚蹬劲(插、套)。第十动右手拿、左尺骨采劲、左腿崩、左肩靠、左肘进击、左手腕合劲、左膝扣劲。第十一动左掌撩、右手戳、右脚踢。

  第十二动右手上托、左手下扣、左肘击。第十三动握拳(可蓄可发)。第十四动右膝上撞劲、左手下采、右冲拳(迎门肘一暗劲)。第十五动振脚、右拳砸、左手兜劲、整个式子至少含有四十多个劲点。

  大家在找规律的同时更应该运用规律,真正做到用规律指挥动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我们讲的逢转必沉,两手顺逆变化时的下踏劲有没有体现出来,只要转关时都要沉一下,独立步时提膝必沉胯有没有做到,转腰必沉胯,逢捋必靠,左靠时身体右转,右靠时身体左转,蹬左脚时身体右转,蹬右脚时身体左转,重心转换时,重心左移时左膝找左脚尖,重心右移右移时右膝找右脚尖等等。

  这些要领能否在练拳时做好呢?要从“心知”逐步达到“身知”,这是每位练拳者的努力方向和必经之路。掌握要领之后,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体现出太极拳拳理,把拳理打出来。从“心知”达到“身知”要经常请老师和拳友指正,逐步向“身知”前进。

  有条件的可“在家里装面镜子,自己对着镜子练习,也可以用摄像机把自己的动作拍下来进行自我纠正,多与拳友们相互切磋,关键是有明师指点,否则不知错在哪里,无从纠正,很可能把错的当成对的。

  再就是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单式练习,纠正拳架,即是按照拳理的要求,按照老师示范动作的标准反复练习,直至从“心知”达到“身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劲和外形完美统一。

  拳架的好坏,功夫的高低是衡量习拳者“身知”程度的最好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望大家“心知”明理之后,多在“身知”上下功夫。尽快从“心知”走向“身知”,使自己的拳艺和实践功夫更上一层楼,达到神明阶段。不评指正。

  太极拳心知和身知的关系

  由于学拳人的资质、文化程度高低不同,理解的深浅、悟性有异,从学时间又长短不一,即使是同一位老师所教的学生,其拳架的姿势、功夫的高低都不尽相同。

  练太极拳有“心知”和“身知”阶段,“心知”不等於“身知”,“身知”是指拳理在演练者身体上的具体体现,通过拳架及形体语言将太极拳的拳理内涵全部表现出来。

  “心知”和“身知”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心知”是“身知”的基础与前提,只有通过“心知”才能达到“身知”,“身知”是对“心知”具体化的检验与印证,但多数人都是“心知身不知”,要使 “心知”逐步变为“身知”,是每一位练太极拳人一辈子努力的方向与必走的途径。

  “身知”的程度是其太极拳拳技水平的最好评定标准。

  学拳人的一般规律是学生先模仿老师的动作示范,听其讲解初浅的理论知识,以後自己再学习一些太极拳的理论,通过平日的勤学苦练逐步掌握练拳的要领,尽量以自己身体的肢体语言去体现已学的理论,努力将其表现出来。

  太极拳的学习,不能局限于形,也要注重理论及内在的学习。

  但大多数人都是以主观代替客观,都自以为是,以为已将拳理体现在拳架中了,究竟体现了多少,是部分体现还是全部体现,因为自己看不到自已,无法了解自己,所以多数人都是长期停留“心知身不知阶段”,每天在重复著错误。

  所以应当经常请老师或拳友指正,逐步向“身知”前进。有条件的人也可以用摄像机为自己拍摄演练的拳架,然後自我纠正,再与好友们相互切磋,但关键还是要有明师的指点,否则不知错在哪里,无从纠正,很可能还以错为对。

  另一种好方法是对著镜子练习,自己能看到自己的缺点与错误,及时纠正,这也是练拳者从“心知”走向“身知”的途径之一。

看了“练太极拳如何做到心知与身知相结合”文章的人还看了:

1.练习太极拳需要牢记的要领

2.用心练太极拳的作用

3.杨式太极拳的功用和练习方法

4.网络与正确习练太极拳

5.“默练”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

6.修炼太极拳的十二个思想

7.练习太极真功夫的技巧

    110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