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设计>环境设计>室外设计>室外设计知识>

2020瓮安城市规划_2020瓮安城市规划管理

其芳分享

  随着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推进,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2020瓮安城市规划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2020瓮安城市规划

  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贵州省“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坚持“五个统筹”,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和公共安全,紧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其他政策扶持机遇,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事求是的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战略,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

  1.城乡协调发展原则;

  2.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原则;

  3.客观实际并适度超前的原则;

  4.弹性原则。

  三、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2-2030年,其中近期至2015年,远期至2030年。为与上位规划和其他主要专项规划协调,规划以2020年为中期,对人口、经济等重大指标亦作出相应规定。

  四、规划层次和范围

  本《规划》分县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1.县域:包括瓮安行政辖区范围,既银盏镇、江界河镇、平定营镇、猴场镇、永和镇、中坪镇、玉山镇、珠藏镇、天文镇、建中镇、瓮水办事处、雍阳办事处、岚关乡,面积1974.22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包括雍阳办事处、瓮水办事处、银盏镇、猴场镇、平定营镇行政辖区,东、南、西、北以行政边界线为准,总面积617.36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包括雍阳办事处、瓮水办事处行政辖区;银盏镇(飞练社区、太平社区、印山村、大寨坪村、银盏村)、猴场镇(草塘社区、下司社区)、平定营镇(平定营村、三合村、梭罗村)总面积269平方公里。

  五、发展战略与区域协调

  瓮安发展战略:1.主动融入区域,拖动跨越发展;2.坚持科学发展,彰显地域特色;3.积极城乡统筹,促进集聚发展;4.包容基本民生,创新社会管理。

  区域协调结合磷矿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协调瓮(安)福(泉)磷煤电一体化发展,促进瓮(安)福(泉)同城化建设,以高标准的配套服务形成贵州磷矿资源带上的纽带,链接福泉与开阳;以高速公路(贵瓮、瓮马、江黔)、马场坪经瓮安至开阳的铁路和江界河码头建设为契机,建成西靠贵阳(开阳县)、南连福泉、东连余庆、北接湄潭的贵州东北射线上的枢纽型中心城市;以乌江水系为绿色屏障,保护沿岸的生态环境形成周边地区的连续生

  态景观,促进乌江上游的开阳、遵义等地协调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福泉、瓮安、开阳磷煤开采的矿山复垦工作的交流合作,积极保护生态环境。

  六、发展定位与总体目标

  发展定位:1. 深化瓮安经验,成为国家级创新社会管理示范区;2. 创新瓮安模式,成为国家矿产资源综合改革试验区、城乡统筹先行区;3. 整合资源条件,成为贵州乃至西部地区经济强县、黔中经济增长极。

  总体目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化工和文化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积极培育特色生态产业,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基地、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构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全面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着力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积极建设南北发展的快速城镇化连绵区,建成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文明城镇,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高效现代化农业建设,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争创全国创新社会管理示范区。最终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成为贵州省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示范区。

  七、县域城镇体系布局

  规划形成“一主一副、双轴、三节点”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一主一副,一主即以中心城区为主的综合性城市,一副即以

  江界河镇和天文镇一体发展建设瓮安副中心。

  双轴,纵向快速城镇化发展轴,串联中心城区、江界河——天文副中心、珠藏镇;城镇拓展轴和交通带动轴,主要受贵阳都市区吸辐射和快速交通带动的东西轴,串联建中、中心城区。

  三个节点城镇:分别为商贸集散型的珠藏镇、交通枢纽型的建中镇、旅游景观型的猴场镇。

  八、县域产业发展布局

  产业定位

  以循环经济模式重点发展新型能源化工产业,作为先导产业并成为支柱产业,带动瓮安工业化进程,成为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极;以未来的交通条件、优良的生态环境、特殊意义的红色文化及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成为生态、文化休闲旅游服务产业和商贸物流业,使之发展成为优势产业。立足本地特色物产资源,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壮大发展本地特色农业产业,走生态产业道路,发展以轻工、农副产品加工、特色中医药等产业,使之成为重要的特色产业和战略接替产业。

  规划县域产业形成“一基地、四片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

  1. 一基地:以银盏工业园区为核心的国家磷化工示范基地;

  2. 四片区:以主要磷煤资源分布及加工的磷煤资源经济区;以特色农业种植为主的猴场片区和珠藏片区;以江界河码头为交通枢纽形成港口物流经济区,主要是江界河镇、天文镇。

  3. 多节点:发展多个节点产业区,推进城乡经济有序发展,

  包括磷煤资源加工节点和特色农产品加工节点,主要包括建中、玉山、永和、平定营、猴场、珠藏、中坪。

  九、县域旅游发展规划

  发展策略与目标

  整合县域内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建设生态环境优良,文化内涵丰富、游览系统高效快捷、配套设施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服务热情周到的黔中旅游胜地,推动瓮安旅游业全面发展。

  旅游功能分区

  1. 北部自然景观与生态旅游观光区,以江界河国家风景名胜区为核心,突出自然环境资源,打造风景区游览、特色农业观光为一体的自然风景旅游区,逐步推进珠藏片区协调发展。

  2. 红色文化旅游体验区,以保护红军战斗遗址、会议会址等重要历史遗迹为契机,不断完善红色文化旅游体系,打造以旅游体验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体验区。

  3. 南部休闲生态旅游度假区,主要由南部朱家山森林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穿洞河景区等独立景点组合形成,是城市周边的休闲生活和旅游度假区。

  五、县域综合交通规划

  1. 高速公路,贵阳至瓮安、马场坪至瓮安、道真至瓮安、江口至大方的三条高速公路“十”交叉于中心城区,分别设雷打岩、大湾、金竹庄、茶园、建中五处互通式立交。

  2. 县域公路,规划形成“两环、四射线”的路网结构,一环为中心城区快速环线:经珠藏坝、新华、洗马煤化工工业园区、平定街至青坑、工业园区至珠藏坝;二环中心城区外围环线:经建中至道坪、高坪(福泉市)、牛场(福泉市)、高石(福泉市)至岚关、永和、大田坝至猴场、江界河、玉山、中坪至建中形成以三级公路为主便捷环线。

  六、公园绿地规划

  公园绿地主要沿雍阳河、新华河、草塘河带状布局,其余部分依托自然山体点状布局,主要形成花桥湿地公园、市民中心公园、塔坡公园、朵云科教休闲公园、珠藏坝生态公园、猴场文化公园、平定营生态文化公园。

  城市规划主要内容

  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城市的复杂巨系统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随城市发展与运行状况长期调整、不断修订,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复杂的连续决策过程。

  问题

  住宅及其环境问题是城市的基本问题之一。美国社会学家佩里通过研究邻里社区问题,在20年代提出居住区内要有绿地、小学、公共中心和商店,并应安排好区内的交通系统。他最先提出“邻里单位”概念,被称为社区规划理论的先驱。

  后来建筑师斯坦因根据邻里单位理论设计纽约附近雷德布恩居住街坊,取得重大成功。雷德布恩式的街坊被视为汽车时代城市结构的“基层细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把邻里单位作为战后住宅建设和城市改建的一项准则。

  邻里单位理论本是社会学和建筑学结合的产物。从60年代开始,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它不尽符合现实社会生活的要求,因为城市生活是多样化的,人们的活动不限于邻里。邻里单位理论又逐渐发展成为社区规划理论

  人们流动自由度的增大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城市规划家应当考虑不断变化的交通要求。产业革命后,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市内交通问题成为城市发展中最大难题之一。交通技术的进步同旧城市结构的矛盾愈益明显。

  英国警察总监特里普的《城市规划与道路交通》一书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见解。他的关于“划区”的规划思想是在区段内建立次一级的交通系统,以减少地方支路的干扰。这种交通规划思想后来同邻里单位规划思想相结合,发展成为“扩大街坊”概念,试行于考文垂,直接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大伦敦规划。

  《城镇中的交通》是1960年由英国首相麦克米兰委托英国著名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科林·布坎南爵士(Professor Sir Colin Buchanan)召集规划、交通、建筑及土木工程等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于1963年编著完成的,又称《科林·布坎南报告》。当时英国仍然处于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后重建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期,在《报告》编著时,英国已有注册车辆1500万辆,根据预计的增长率,1970年要达到1800万,1980年将达2700万。到2010年,车辆保有率将达每户1.3辆,即全国要有4000万辆。《报告》提出针对道路认识的根本转变:城市应当宜于居住,这比开车进入市中心能力要重要得多,因此对交通需求要有管理,对人们运用车辆的方式应当引导。《报告》也提醒人们要认识到交通也会带来环境的负效益,通行能力的增长只能加剧交通拥堵而不是解决。另外,《报告》中也针对只依据交通量来设计道路的方法,提出了依据道路在城市中的功能来设计的思路,在各级道路中充分考虑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和行人、自行车和汽车在各级道路中的行为需求来设计道路。《报告》出版后在英国和其他欧美国家引起强烈反响和争论。这些远见卓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未成为政府的政策。

  《城市区域的道路》是英国交通部于1966年完成的一本城市道路技术指南。与《科林·布坎南报告》不同,这本指南仍然坚持传统道路设计中的特点,如强调横断面的宽度等;也没有提交通管理和对公交、行人的优先。这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道路认识的局限和争论。

  在经历了六十年代后期、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实践后,英国的决策者、规划者和道路工作者逐步认识了城市区域的交通“承载能力”(包括交通和环境两方面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城市的土地利用、交通和道路建设必须同时规划同时管理。另外,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郊区和原来的乡村地区房屋开发的需求高涨,城市中心地产重组再开发(常常因地价原因,这类地产经常为商业目的),这些都进一步刺激了交通需求。

  1987年由英国交通部与英国道路与交通工程学会联合出版了一本技术指南 - 《城市区域的道路与交通》。该指南指出,对于城市的交通问题要采用一种“均衡”的方法,即,“把交通管理与道路建设结合起来,当采取适当的设计标准时,是能够起到降低噪声、减轻污染和视觉冲击的”。这本指南的影响是深远的,它转变了从单纯地设计路宽等技术指标的思路,落实了六十年代《科林·布坎南报告》中提出的思想,使道路的建设服务于城市的整体功能,道路的设计面向使用、面向以人为本。鉴于其影响,这本指南在业界又称“棕皮书”。

  进入九十年代,英国城乡发展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和英国交通政策的主要目标,这也给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变化,甚至影响到交通系统的设计和运营。过去那种对交通需求不加限制的政策已被“需求需要管理”和“出行要采用综合运输方式”的舆论所取代。这本操作指南与八十年代的“棕皮书”不同,它不仅仅注重交通管理与道路建设,它更是把城市中的各类交通方式进行了系统地定位,在城市的环境中突出强调出行时间的稳定性而不是高速度,要追求整体的环境效益、社会发展效益,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由于有1997年的技术指南奠定的综合交通系统的基础,交通决策者和从业者对于街道的建设、公交优先、停车政策等技术指南的需求日益专业化,所以在1997年指南的基础上,英国交通部、英国道路与交通工程学会等机构陆续出版了各类专业化的技术指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