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思修论文>

大学思修结课期末论文参考

坚烘分享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高校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思修结课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思修结课论文篇一:《大学生礼仪修养与思想道德建设》

  摘要:当代大学生受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三方面影响造成大学生礼仪的缺失。结合当代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给出了通过礼仪修养的培养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和保障机制: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礼仪教育;军训礼仪是大学的第一课;长效机制进行礼仪教育;礼仪文化氛围对教师的严格要求。

  关键词:礼仪;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礼起到了最为核心的作用,钱宾四先生曾经说过:“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得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而在中国文化里,道德就像无形的约束,约束着个人、家庭、社会,维系着社会和谐健康地发展,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而礼是道德约束的外化形式,这也正如荀子所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一、礼的基本精神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是《礼记》开头的第一句话。意思是说,任何时候都不要有不敬之心,容貌要矜庄,说话要谨慎,只有如此,才能安定天下民众。《孝经・广要道章》这样定义礼:“礼者,敬而已矣。”所有的礼,它的核心就是表达内心的敬意。无敬则不成其礼。礼的基本精神就体现在一个敬字,礼的基本精神就是尊重他人[1]。与他人交往时要做到自谦与敬人;《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对待父母与长者,要做到尊敬,孝顺。通过践行礼来表现和推广对他人的尊敬与爱戴。

  二、礼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是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那么他则是个缺乏修养的人。大学生作为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理应掌握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懂得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来要求自己,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栋梁。

  1.当代大学生礼仪缺失的现状和原因

  知书达理,待人以礼,应当是大学生的一项基本道德修养。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整体的文明礼仪素养不容乐观,存在着礼仪素养与所受文化教育程度不对等的情况,在礼仪修养方面存在缺失。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普遍存在,此外还存在很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的现象,例如,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自私、高傲、鲁莽等缺乏基本交往礼仪的现象;在公共场合大声说笑、随便吐痰、乱扔垃圾等缺少自我约束的行为;在公交车上,不给老、弱、病、残、孕等需要帮助的人群让座等公德意识缺乏的现象;过分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绝对的自我,不会尊重他人,缺乏与身边人融洽相处的能力;不尊重师长同学,见面不问候不谦让;甚至更有学生把这种无视他人、无视纪律、放浪不羁的行为当成是个性追求,他们一味的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如何尊重别人。他们自然会被认为是不懂礼、缺乏道德修养的群体。

  这种礼仪的缺失,有着很多方面的原因:社会方面,国家的改革开放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文明气息,但同时一些不良的生活习俗也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大学生。西方的个人自由主义冲刷着我们传统的礼仪文化,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盲目崇洋媚外的现象,比如很多大学生将自己定位为“非主流”,穿衣打扮言行怪异夸张等等。家庭方面,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受到过多的疼爱甚至是溺爱。长辈的这种教育方式往往让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尊重关心体谅感恩别人或者不擅社交,内向孤僻甚至偏执的性格。当然,这也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了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没有做到主客体相统一,单纯的灌输教育;还有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化现实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产生了冲击,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2]。这些方面的原因都是造成现在大学生礼仪缺失的重要原因,所以发挥礼的精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如今教育上的一个重要任务。

  2.发挥礼的基本精神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道德的外化形式。道德与礼仪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道德不同于法律,没有强制性,道德的遵守是依靠个人内在的主动性,并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以及信念起着作用,一个人思想进步、道德高尚,自然会表现得谦虚礼让、彬彬有礼。在我们社会生活实践中,讲道德就必须讲礼仪,而讲礼仪又反过来有助于讲道德,一个人是否有道德修养,一定是通过他们自己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礼仪是大学生的道德底线,一般来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往往是一个知礼、守礼、行礼的人。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礼仪道德的修养。

  礼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息息相关的,礼无处不体现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上,要将礼的基本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来。礼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要求是一致的,都规范人的言行举止,促进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大学不仅在于教授学生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礼作为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是规范大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能够作为媒介,正确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礼是社会公德的范畴。礼文化的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支点,礼文化理应为道德建设服务。

  在我们传统的“礼”中,要求人要尊老爱幼,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使大学生以这种精神融到行为中,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满招损,谦受益”被人视为千年不变的美德,在进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使他们明白做事要脚踏实地,切勿夸夸其谈、自吹自擂。同时“动于心、发于情、止于礼”也是被视为良好道德修养的体现,要使大学生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待人接物不要鲁莽、不考虑后果。

  三、礼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结合的保障机制

  1.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礼仪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五千年的历史选择和积淀,能够传承到今天并能够为全民族所广泛认同的,大多是精华。我国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很完整的礼仪修养和礼仪规范。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它的精髓已深入人心,内化为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并贯穿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安身立命、经世治民、礼尚往来的重要的行为准则。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应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学习以儒家文化为主流内容的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思想[3],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推崇仁爱。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为人们确立了一个可以普遍认同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绳。同时,对于外来文化的传入,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取之精华弃之糟粕。

  2.军训礼仪是大学的第一课

  经过高考升入大学,大学生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军训,军训是对大学生自我约束行为的培养,让学生注重团队,学会尊重他人、遵守纪律,因此,显得格外重要。人们常说“言为心声,行为心表。”中国传统美德强调“礼”应反映“德”,做到礼德相济,礼德相融,只有诚于中,才能行于表,即做到慧于中而秀于外。军训就是培养大学生礼仪道德的第一课,让他们的行为符合礼仪道德规范。

  3.长效机制进行礼仪教育

  在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中,应该建立一个长效具体的机制,这主要体现在要将礼仪教育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各个细节,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比如课程学习中加入礼仪讲座、带学生观看礼仪表演或礼仪训练,也可以开展礼仪辩论赛、礼仪文化知识竞赛等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参加升旗仪式、毕业典礼等,通过把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着力点放在激励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道德塑造的欲望上,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

  4.礼仪文化氛围对教师的严格要求

  大学的功能是教书育人,而教师则是大学里的灵魂,不仅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和道德行为。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只有教师知道什么是礼,什么是礼文化,怎么践行礼,才能用自己的行为准则给学生做出示范。因此,教师应自觉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表现出自己适当的行为举止和礼貌风范,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个人礼仪方面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彭林.礼与中国人文精神[J].孔子研究,2011,(6).

  [2]赵琳.试论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2.

  [3]杨桦.基于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意蕴[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2,(8).

  大学思修结课论文篇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

  摘要: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宝库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的思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党和国家多年来遵循小平同志的指示,努力加快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仍有不少模糊的观念在起着消极作用,阻碍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一、对民主的误解

  ―曰:“民主就是为民做主”。在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里,民主的基本含义是人民当家作主。它主要是指国家政权掌握在人民手里;人民用民主制的形式组织国家机构;人民享有广泛的管理国家的权利;人民享有共同占有国家财富的权利;人民按民主方式组织自己的社会生活等。我们的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最高决策者,国家的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是在执行人民的意志,并在人民监督的前提下行使权力。如果这些机关或者它的工作人员自认为有不受人民意志制约,不受人民监督的权利,那就是对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的背叛。但由于中国长期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总是希望多出现一些“为民作主”“为民请命”的好干部、清官,能带领人民奔富裕生活,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好官之上。有的群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不是理直气壮地求助于法律,而是四处找“青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在现代社会,判断一个社会的民主程度,主要是看人民对国家管理和决策的参与程度而不是看各级官员的清廉程度。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老百姓希望当官的“为民作主”,因为这比那些不为民作主甚至以权谋私的贪官要好,但在观念上,尤其是在各级领导干部头脑中,如果以为“民主就是为民作主”,那么无形中就会产生高人一等的思想,从而淡化了人民公仆的意识,在实践上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的真正发扬。

  二曰:“民主集中制就是领导说了算”。在我国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根本途径是实行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是指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又在正确集中的指导下充分发扬民主。两者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民主既是前提,又是目的;集中是为了更好地发扬民主,经过集中得出的意见必须是人民意志的正确反映。在实际工作中,有少数特权思想严重的干部,为了满足个人的私利,往往曲解民主集中制原则,把民主说成是手段,集中才是目的,因此集中高于民主。什么事只要一“集中”,就是领导拍扳个人说了算,从不把群众的正当意见和要求放在眼里。有些群众对这个问题也存在模糊认识,常常自动放弃自己发表意见的权利,有时明知道某领导作出的决定是违背政策和法律的,也不敢站出来加以抵制,只是听之任之,或者甘愿受人摆布,这就更加助长了某些人脱离群众,独断专行的做法。这时的“民主”,其实已变成了形同虚设。

  二、对法制的误解

  社会主义法制应该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它是通过立法、司法、守法各方面的活动来管理国家,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法律秩序。可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上,“法者,刑也”的观念根深蒂固,加上建国以来“左”的思想影响,使很多人的脑子里产生了这样的认识:似乎“法”就是专政、制裁,或者是抓人、坐牢,那主要是公、检、法部门的事,与一般老百姓无大关系。这是对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误解。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办事,必须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法律的进一步健全完善,我们国家颁布实施了大量的经济法规和行政法规。由于存在着上述对“法制”的误解,所产生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在大量经济法、行政法所管辖的领域,人们还不习惯于依法办事,还有不少以行政命令代法或以官代法的现象。我们要实行社会主义法治,不能把执法只看作是司法部门的事,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加大执法力度,自觉做到按章办事。也不能仅要求每个公民不去犯罪就行了,公民还应该全面增强守法护法意识,特别应该指出,护法也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当看到国家财产和人民利益受到坏人威胁,当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应该勇敢站出来伸张正义,维护法律,坚决同不法犯罪分子进行斗争。这样才能打掉坏人的气焰,在全社会形成一个邪不压正、坏人惧怕好人的局面,社会治安才能大有好转,建设法治国家的步伐才能进一步加快。

  三、“情重于法”“权大于法”的观念还需清除

  中国古代法律有“亲亲相隐”的传统,亲亲相隐是儒家提出的法律主张,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的宗法统治秩序。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与他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如亲属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等,这自然给公民的守法和法官的执法增加了许多难题。如果自己的亲友有了违法犯罪行为,自己又了解事实真相,这时是人情重于法还是法重于人情?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也是对公民守法、法官执法的严峻考验。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中还有一种“大义灭亲”的观点,即把法律的“大义”放在首位,让个人的私情服从“大义”。亲友犯了罪,首先应该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同时要考虑到犯罪者本人的长远利益,应积极引导、敦促犯罪者去投案自首,或如实为司法机关提供案情,帮助司法机关尽快破案。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代表着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是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它应该大于任何干部手中的权力。但是有的党政干部却把自己的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而不是置于法律之中,动辄以权压人,以权抗法。那些善于以权谋私的人,总是要运用手中的权力去施加影响,与法律抗衡,使自己或自己的三亲六故免受或减轻法律的制裁。在这种场合下,必须明确强调“法大于权”。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完全有条件实现这一点,也必须做到这一点,否则就谈不上真正的人民民主和法制。人民群众为了维护法律,维护自己的民主权利,应该积极地监督干部的执法和守法活动,这既是公民当家作主的体现,也是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关心和爱护。

  关于民主法制的糊涂观念和错误思想,还可以举出一些,上述只是一部分。总之,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树立全面正确的民主法制意识是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重要保证。只有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才能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必要性,以及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

  大学思修结课论文篇三:《思修课实践性教学》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上好思修课,实践性教学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重要方式,本文试从实践教学中对此做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辩论赛;综合能力

  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情况来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在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下,不断的学习。思修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获得真善美的思想启迪,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思修课的上述作用,就成为教育工作者们思考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实践性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思修课实践教学的探索势在必行。

  一、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一方面指学科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另一方面是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到实践,因此要求学生既要学会从生活走进课堂,更要学会从课堂走向生活。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应是实践性人才,并不是纸上谈兵。实践才能出真知。因此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发展,将自己培养成实践性人才。在实践中检验教学的效果,这样的方式尤其适用于高职院校的学生。

  在这里不仅针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课而言,实践性教学对于思修课来说同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由思修课的性质和学习方法所决定的。由于思修课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要想学好它并用它来指导人生,特别需要注重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和鉴别中学习。在掌握好思修课基本理论和观点的基础上,还要特别注重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点对于身处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运用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去认识和分析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并在比较和鉴别中选择和确立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课堂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二、活动的开展和总结

  在讲到打造合格职业人,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这部分的内容时,笔者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展开了实践性教学活动。针对这部分知识,在课堂上进行了一场关于“先就业还是先择业”的辩论赛。

  课堂上这个问题一提出来,班里的学生马上就自发的形成了两种观点,笔者就能很自然地将比赛活动引入,学生听到这样的比赛显得很兴奋,活动的热情被很好的调动起来了。下面笔者将从程序上和内容上对本次活动进行分析。

  程序上,本次活动严格按照全国大专辩论赛的流程进行。首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摩往届比赛情况,按照正式比赛的要求进行赛前准备。分别设置了辩手、主持人、评委、记分员、摄像师,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们的参与热情,还设置了现场的“热心观众”,争取做到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这次活动。所有的工作人员全部由学生来担任。辩手们准备材料,主持人查找资料准备台词,评委仔细研究比赛规则,记分员认真负责,摄像师借来了比较专业的相机,尽量向正式的比赛靠拢。

  在这次赛前的准备活动中,有几点值得一提:首先是学生们的独立性,比预计的要好。这次活动的准备时间为一周,之前笔者曾询问过,学生没有举办类似活动的经验,因此在准备期间,会经常询问有没有需要老师帮助的事情,每次学生都表现得非常独立,表示要自己完成,不让老师帮忙;其次是创新性,除了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准备之外,学生们对自己还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实际比赛时,双方队员分别换上了统一的服装,甚至有自己队伍的统一坐姿,班里有文体特长的学生还对班级教室进行了布置,为双方队员制作了名牌,主持人不是死板的照抄台词,而是结合本班的实际串词,使得比赛现场气氛活跃,没有出现笔者担心的程式化、冷场的问题,班里条件有限,没有正式比赛现场的计时器,学生们竟然利用课余时间自制了计时器,这些都让笔者喜出望外;再次是主动性,本次活动的所有工作人员,在班长的组织和协调下,克服困难认真准备,没有出现消极和懒惰的现象,保证了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最后是学生们的学习性,网络时代,从互联网获取知识已经成为21世纪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本次活动很好的检验了学生们由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此期间,笔者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的作用,并不仅是游戏和娱乐的工具,对锻炼学生从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比赛结束时,还进行了评委点评和颁奖活动,不管是获胜方还是输了的队伍,都颁发了奖品进行鼓励。

  内容上,这次比赛的主题贴合学生实际,大家在课余时间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赛场上引经据典,一次一次地反驳对方,不仅引来“观众们”的叫好声,甚至激起了观众的热情,在热心观众提问的环节,本来每人限提问两次,可是有的观众太激动,连问四五次,几乎成了第二场比赛,最后主持人不得不出面阻止,可见学生们对比赛的认真程度。这些值得表扬。可是不得不说的是,由于学生们知识阅历有限,很多时候问题说的不透彻,有些辩手甚至出现了答不上来的情况,这些都反映了学生们有待提高的综合素质和有待开阔的视野,这些问题学生们自己在比赛中也有所察觉,有的甚至为自己的表现懊恼。在最后的总结点评中,笔者专门提到了这个问题,辩论赛不同于其他活动,它对选手综合素质的要求相当严格,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想在比赛中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驳倒对方,需要的是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些也都是将来在职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在校学习期间就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时期,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这样的要求,学生们听起来不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他们从实践中切身体会到的,接受起来也非常轻松。

  活动结束时,学生们显得很兴奋,全部活动几乎是他们自己独立完成的,显得非常自豪,一再要求老师还能再举行这样的活动。思想道德修养课本就是一门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课程,这样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过程,在本次活动当中,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也应了思修课实践性教学的应有之义。当然,这只是笔者对思修课实践性教学的初步探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也是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的问题。


猜你喜欢:

1.大学思修论文参考范文

2.有关大学思修论文

3.大学思修结课论文

4.大学思修论文2000字以上

5.2017大学思修论文

    2995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