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思修论文>

大一思修论文6000字

坚烘分享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价值,目的是加强学生自我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和树立法治精神。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一思修论文6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大一思修论文6000字篇一

  《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不仅要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去理解,更要关注其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实际上包含着一个更深层次、更具普遍性和长远意义的“文化”建设问题。和谐社会是一种体现现代文明的社会理想,“和谐”是一种文化境界。一种和谐的社会状态,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是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同时,进一步突出“和谐”这一新的社会价值取向。这是以胡锦涛为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进程中提出的一个事关全局的战略构想,即要形成和完善一套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其中,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涵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既包含人们的就业、收入、住房、医疗、分配等关系物质利益的民生问题,也包含人的素质、情感、道德等文化内涵。文化因素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

  1.从哲学内涵看,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广泛使用的“文化”概念,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是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之总和,同时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符号的物化状态。文化的基本存在形式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现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文化水准、精神气质和生活质量。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系统。它融入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和谐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认同和向往。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出发,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关注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表现形式上看,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形态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形态方面的内容。就思想观念而言,和谐文化体现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就制度规范而言,和谐文化体现着人们在和谐观念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设计和机制规范。

  胡锦涛同志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论述不仅涵盖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和谐,更指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这就是说,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不断发展基础上实现的全面和谐,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可持续性。从总体上说,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和谐。建设和谐文化,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2.从文化功能看,和谐文化是人的心灵所依附的精神家园,也是和谐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

  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价值导向功能,内涵着人们共同的理想价值观念。人类需要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需要心灵的栖息地。满足人们心灵和精神的需求,需要丰富多样的文化供给,需要通过先进文化及和谐文化的引导,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文化是维系社会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一个社会、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作为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变量之一,是构建充满创造活力,协调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利益关系的精神基础。尤其当现代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的情况下,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对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是建设文明法制、稳定有序、谅解宽容的和谐社会的极其有效的途径之一。

  审视社会和谐的运行状态,一般基于下列因素的构成作用:一是社会文化核心价值观念趋于一致,整个社会在精神文化上具有凝聚力与共融性;二是社会管理控制与协调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三是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能够通过制度化途径得到满足;四是社会结构富有弹性,社会成员能够相对自由地流动。这些基本条件中,文化的功能显而易见,主要表现为:(1)文化需求是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之一,和谐社会应当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和谐文化的沟通功能可以促使大多数社会成员保持社会生活的安定和睦。(2)文化建设可以满足社会成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社会参与度的需要,从而提高其整体素质,促进社会更为和谐。(3)文化的发展可以协调社会系统运行的效率与公平,缓解部分社会成员产生的相对剥夺感和边缘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心理危机。

  3.从和谐文化与先进文化关系看,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文化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

  这种和谐文化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现实性、民族性,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有和谐文化的发展与之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实际上就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文化的建设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体系,通过进一步弘扬先进思想文化,建立全体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追求,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汇成巨大的精神合力。用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能使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核心价值取向的一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也即,社会倡导的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能够被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社会规范能够被最广大的社会成员遵循。而这种社会和谐发展的黏合剂,正根植于丰富多彩的和谐文化中。通过和谐文化建设,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净化社会风气,倡导良好的社会心态,营造融洽和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形成民主、平等、法制、科学、诚信的社会环境,从而有效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4.从和谐文化核心看,关键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

  对于社会而言,文化精神是灵魂;对于时代而言,文化精神是标志;对于文明而言,文化精神则是其精髓。和谐的文化精神一旦确定,就以其相对的稳定性,长期作用于社会的文明进程,进一步推动中国走可持续的和谐发展之路。我们通过弘扬和谐的文化精神,以和谐文化的建设成果为发展物质文明提供智力资源,为发展精神文明培育全民族和谐的心理结构,使我们以和谐从容的风度面向世界走向未来,以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人的和谐是核心。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和谐文化的内涵是人本质的外化,展现的是人的生存、发展形式及发展程度,文化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和谐文化建设的本质,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产品,为人民群众享用。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建设在目标取向上是一致的。和谐社会展示的是人的多样性和谐,建设和谐文化正是人的多样性和谐的重要内容和思想基础。

  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途径

  根据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理论内涵的分析,建设和谐文化的途径,既要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相适应,也要不断坚持科学创新;既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也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

  1.要立足社会生活实际

  建设和谐文化,不能脱离社会现实,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建设和谐文化,既要有先进性,又要有广泛性。没有先进性,就没有感召力、引导力,不可能引领整个社会和谐思想观念的不断提升;没有广泛性,就难以贴近生活、切合实际,没有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接受的可能性。先进性在广泛性基础上体现出来,广泛性应当以先进性为指导。建设和谐文化,是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是广大社会成员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植根于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之中。和谐社会的建设,体现为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和谐社会与我们的远大理想、与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一致的;作为过程,构建和谐社会是分阶段的、有层次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一个远比建设全面小康更长期的历史过程。从总体上说,我国的社会发展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的生活状态和发展条件有很大差异,思想道德水平也不可能整齐划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应当区分不同对象和层次,鼓励先进,团结多数,引导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一道前进。要包容多样性,把握好建设的层次性。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个基本思路。这样,和谐文化的建设才能符合时代需要和现实要求。

  2.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渊源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源泉,既是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动力,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宝贵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反映人类发展的共同要求、对于世界的未来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和内容。我们要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例如,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和为贵”,仁爱团结。孔子提出“天下大同”的和谐理念,强调“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以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追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归宿。庄子也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的人生境界。儒家经典《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他所追求的是通过“尽心知性知天”的途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和谐境界。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儒家强调“协和万邦”,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当和睦共处、亲密友好。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还提出“仁、义、礼、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系列旨在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设计出大同社会的远景理想。我们要努力汲取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使全社会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

  3.要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独特性文化的存在,使世界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通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追求和谐社会境界的内容,都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应该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和吸收。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保持对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以开阔的视野走文化综合创新之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构建健康向上的文化体系,倡导和谐理念,营造和谐文化氛围,当然不是要抹杀人的个性,而要提倡具有文化个性的东西。培育和谐的个性品质,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了解丰富的文化知识。在各种思想观念、各种文化形态的相互碰撞中,坚持用先进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以科学理性精神与人文价值精神为支柱构建现代文化精神,确立积极奋进的人生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我们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自己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制那些不符合国情和腐朽落后的东西。

  三、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方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着力建设和谐文化。要注重和谐文化建设的群众性,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养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

  1.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因此,当代中国和谐文化的建设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社会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和谐文化建设的育人目标。这两个目标互为前提,相辅相成。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把文化建设的社会目标与育人目标,科学地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之中。

  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原则,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就是要牢固地确立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主人翁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创造才能,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以人为本应当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原则。

  2.要坚持统筹发展

  文化内涵具有双重属性,既有社会属性,又有产业属性。社会属性需要发展文化事业,产业属性需要发展文化产业,这是文化建设的两大基本形式,即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党的十六大已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推动先进文化建设,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将过去与计划经济相联系的单一“事业”型文化体制,转变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文化体制。新型的文化体制既要保持和发展文化公益事业,引导事业单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增强自身的发展活力;也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来支持其发展,以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其次,要统筹“雅”、“俗”文化的和谐。所谓“俗”文化主要是指“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和“时尚文化”等,是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消费形式;而所谓“雅”文化主要是指“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等较高层次的文化消费形式。“雅文化”存在的合理价值,在于精神文化产品要向新领域、深层次、高境界的不断探索,应视之为代表精神文化的原创、创新、提高的形式。我们打造和谐文化具有重要任务:一方面要让文化消费的需求,尽可能成为文化生产的动力,以促进文化生产的发展更新;另一方面要让文化创新产生的新成果,尽可能转化为大众文化消费的需求和动力,以使“雅文化”真正成为大众文化的引导,帮助大众文化不断提升到新境界。

  3.要以基层文化建设为载体

  加强以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文化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基层文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从总体上讲,发展速度仍然缓慢。这主要体现在经费投入、设施建设、队伍素质、资源总量等方面,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文化建设有赖于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需要倡导人人参与的文化氛围。建设和谐文化,要坚持重心下移,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重点建设一批设施齐、功能全、适用性强的基层文化阵地,着力为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丰富精神生活,享受文明成果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和谐文化创建活动,生产大众化的精神文化产品,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服务,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4.要坚持文化创新

  人类文明史告诉我们,创新是文化永葆活力、永葆先进的源泉。要坚持思想理论创新,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坚持文化观念创新,敢于从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观念中解放出来,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坚持文化体制创新,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当代先进文化要求、遵循精神产品创作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开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和谐的文化精神,关键是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的核心构成要素是发展、富裕、创新、文明、和谐。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理想信念,体现为全体社会成员所高度认同的共同的奋斗目标,反映着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根本利益,激励着全体社会成员团结一致,为实现共同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共同的理想信念既是凝聚各个社会阶层、使之超越具体利益关系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精神纽带,又是鼓舞人民万众一心、无私奉献、迸发出无尽的创造活力,向着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进的精神旗帜。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动力。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一思修论文6000字

2995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