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政治论文>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基础初探(2)

帅传系分享

  
  二、 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的最高追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这是首次把和谐社会的概念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且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是对和谐社会的具体设计,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第一次把和谐社会放在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并列的位置,使社会主义的整体布局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为一体的整体,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系统、坚实的基础。
  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从理论上说,它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提出,强调了小康社会的质量要求,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的新主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从本质上,讲也就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要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中才能实现,亦即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才能实现。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状况指出:资本在具有无限度地提高生产力趋势的同时,又使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片面化,受到限制。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才能为恢复人的主体地位、推荐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现实性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的地位上。
  社会主义社会坚持协调发展,不断推进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的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是协调发展的社会。它体现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之中,是一个物质生活不断提高、政治民主不断进步、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将逐步得到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根据社会发展的状况,全面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并以之作为社会主义每一个阶段性发展的价值追求和动力源泉。
  与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前发展相适应,社会和谐程度与人的全面发展也表现为一个分层次、逐步实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社会和谐程度的提升,人的各种素质将由不甚全面向着比较全面的方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造就一代又一代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并以此来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我们党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把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公民,看作是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这表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培养和依靠全面发展的人,从而在实践上把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作用问题融入到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之中。
  
  三、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的有力保障
  
  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使命要求社会和谐发展。这种和谐的发展通过人与自然的携手,生物与非生物的共进,过去与现实的统一,现在与未来的对话,时间和空间的协调来实现。既维护人类利益,又维护自然的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当然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在人与人的和谐得以实现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和谐社会,也应该是一个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社会协调的社会。国际国内发展经验都证明,经济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了,各项社会事业才有了坚实的物质保障。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但是社会发展必须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而不能长期滞后,经济社会必须协调发展。如果只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长期滞后,那么经济发展本身就会因得不到人才、科学、教育等方面的支撑而延缓,而且必然会产生诸多社会矛盾。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为了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所以,和谐社会一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
  社会主义的本质,首先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主要的,是基于我国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GDP仍居世界后列,农村人口占多数,农业机械化、市场化、现代化程度还较低,还存在广大不发达的地区和贫困地区,普遍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等严峻的现实。只有坚持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当前首要的工作,才能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包括人本身的和谐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手段和途径,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是条件和保障,共同富裕是最终的目的和归宿。邓小平明确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④我们的目的是共同富裕。走向共同富裕,首先要靠人们自己努力先富起来,当然国家从社会制度和政策上加以保证,并鼓励先富起来的引导其他部分富裕起来,防止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上,历史的最大限度的尽可能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从而逐步实现社会更加和谐,人的全面发展程度进一步提高,做到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有机统一。
  注释: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参考文献:
  [1]梁道刚.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求实.2005,01.
  [2]陈正良.略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理论探讨.2005,01.
  [3]徐崇温.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05.
  [4]辛鸣,董振华,李卫红.党员干部学理论2007[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
35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