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政治论文>社会主义>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

秋梅分享

  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我国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快速发展,各高校也在纷纷开设社会工作专业。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篇1

  浅谈创新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机制

  一、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

  (一)精准扶贫的概念界定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和贵州省调研时,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是新时期中国扶贫开发机制的重大创新,即通过精确瞄准贫困人口,切实地实现直接针对贫困人口的扶贫开发。国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同时,专项扶贫措施要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

  (二)社会工作参与扶贫的理论依据

  第一,社会排斥理论。社会排斥理论创始于1974年,是随着法国学者 Lenoir ,相关著作的发表,才逐渐被学界重视和推广的。他认为“当今正是‘垂直社会’向‘水平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的‘金字塔式’结构被打破,社会成了一个平面,原先处于底层的人群被分散到这一平面上多个中心的边缘地带,弱势群体面对的不再是赤裸裸的压迫,而更多的是被中心人群的忽视”。因此,社工专业在参与我国农村扶贫政策执行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对扶贫对象的心理关怀。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出发点是满足人们的需要,以减少贫困人群在日常生活中遭受到的冷漠和忽视。同时,还应该增强贫困人群的社会参与度,让贫困人群以主人公的态度加入到反贫困的事业中。

  第二,三重失灵理论。三重失灵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非政府机构研究专家萨拉蒙教授提出的。作为社会治理新机构的非政府组织,出现的目的是协调政府部门单一管理社会的局限,而不是要代替政府来承担其所应该发挥的功能。总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配合、协调工作,而不是把两者对立起来。三重失灵理论为社会工作参与我国农村扶贫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以社会工作理论和价值为指导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具备承担实施社会扶贫政策的能力和优势。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与政府通力合作,在公民和政府的互动之中,起着缓和和润滑的作用,减少官民之间的直接冲突。

  二、中国农村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

  (一)农村地区缺乏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扶贫工作,即是缓和农村社会矛盾,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社会工作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要求。但是现阶段的农村社会工作还处于不完善,甚至空缺的状况,很多农民甚至不知道社会工作是为何物,更谈不上寻找社工机构来帮助解决困难,而农村地区社工短缺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其发展缺乏政策、资金和人才支持。了解西方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史可以发现,美国的农村社会工作者一般会在政府担任相关的职务,或者会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这种方法把专业知识高效地在农村付诸实践。而我国的农村社会工作还处于一个被忽视的现状,制度不健全,资金不到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相对稀缺等一些现实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限制社会工作人员利用专业优势解决农村社会问题。因此,如何使社会工作参与到农村反贫困工作中,服务农村发展,还需要政府、社会及广大农村群众的共同努力。

  (二)贫困农户的思想观念影响扶贫工作

  大多贫困农民的受教育水平都比较偏低,思想观念也较为落后,甚至有一些贫困者仍存在过去的等、靠、要落后观念,懒惰,不愿意劳动,对于到手的扶贫资金不是有效利用,反而拿去吃、喝、玩、乐,更有甚者还用来打麻将输掉。还有一部分贫困农民为了得到扶贫资源,不愿意自主脱贫,占用贫困名额,也是对扶贫资源的一种浪费。但由于政府下放到村里的扶贫资金很有限,所以必须做到专款专用,了解致贫原因及贫困农民的不同需求,做到扶贫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同时,扶贫工作还应坚持扶勤不扶懒,对于因为懒惰和不务正业而陷入贫困的农户,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是给钱或实物,而是首先要改变其落后的思想观念和错误认识。

  三、创新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策略

  (一)建立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近年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城市地区,尤其是发达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社工机构配合当地的政府部门,共同解决本地面临的实际社会问题,在城市建设、社会服务提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农民享受社工机构专业服务的渠道没有打开,尤其在边远的农村,大部分人根本就不知道社工为何物。他们处理困难的形式,还是像从前一样,求助于亲戚、邻居或政府,这就给基层行政组织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导致其运作不畅。

  社会工作参与农村反贫困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国际经验,因为反贫困不只是经济问题,其中贫困者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对贫弱群体的社会服务、社会支持和心理抚慰更是社会工作的长项。因此,可以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社会工作队伍,通过对村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等进行社会工作培训,建设适合本地情况的社会工作队伍。发挥社会工作者特有的专业优势,利用当地社会资源、组织相关活动、提供社会服务来改变困难群体、脆弱群体被边缘化的状态,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还可以对扶贫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进行参与和监督,保证扶贫工作的效率和公平公正。

  (二)建立扶贫对象的增能体系

  在现实生活中,贫困人口总是处于一种比较劣势的地位。因此,社会工作在参与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贫困人群的自身发展。首先,是心理辅导方面。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干预,是社会工作常用的治疗手段,社会心理模式认为,心理因素的变强能够增强人克服困难的决心。所以,这个体系要从培养贫困人群脱离困难的决心做起,注重扶贫中的情感投入,增加人文关怀,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建立增能体系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增强贫困人群克服贫困的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质。其次,是社会支持系统和自然支持系统的和谐方面。这两个系统的完整性,一方面可以减少面对风险的承受压力;另一方面增加贫困人群摆脱困境的能力。在这个培训体系里,社会工作及其工作人员,通过鼓励、引导贫困人群参与社会活动,参加本地区的事业管理,扩大其交际圈,拓展其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去寻求更大范围的支持资源。

  (三)注重扶贫治理机制创新,引导社会资源参与精准帮扶

  首先,建立完善的政策宣传体系。社会工作发挥其专业特性和优势,将社会工作思想植入扶贫政策的宣传中,把扶贫政策注重人的发展理念传播给社会大众,激发民众主动了解政策的积极性,引导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精准帮扶工作。

  其次,建立完善的政策执行监督体系。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到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当中,这样这个体系就行成了政策监督的整体力量,其中包含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以及受助人群共同监督社会工作机构,对农村扶贫政策执行的操作。同时,对结对帮扶实施动态监管,及时更新帮扶资源信息记录。这样在多方力量的监督下,可以促使社工作在农村精准扶贫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提高精准扶贫的时效性。

  (四)整合扶贫资源,强化发展扶持政策衔接

  充分利用社会工作提供和配置资源的优势。社会工作可以调解农村扶贫资源的社会分配,使之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社会工作能把资源分配到困难人群、弱势群体等最需要的目标群体手中,以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因此,社会工作专业的参与、社会机构的成立就可以为贫困人群建立一个获取社会资源的平台,为政府和社会,贫困农村和城市之间建立了沟通和互动的有效渠道。

  在精准扶贫阶段,健全扶贫资源整合与配置平台,积极争取各种配套资源,做好与贫困人口身份具有连带关系的资金资源、政策资源、行政资源的优化组配,用尽可能完善、翔实的信息来弥补扶贫资源供需分离与分配不当的负面效应。努力形成扶持政策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使政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降低交易成本,形成资源合力,发挥扶贫资源汇聚效应与协同效应,促进贫困人口安稳致富。

  纵观全文可以看出,消除贫困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国政府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致力于扶贫开发工作,并且不断探索、创新贫困治理机制。改革扶贫―开发扶贫―攻坚扶贫―定点扶贫―精准扶贫,步步推进,扶贫工作的成效大大提升,并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为人类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扶贫开发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解决难度大。要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扶贫任务,使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摘掉贫困帽子,我国政府就要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坚持“扶真贫、真扶贫”的扶贫理念,齐心协力,打一场扶贫攻坚长期战。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篇2

  谈地税部门建设和谐社会工作意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强调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它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全党、全国上下整体联动,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和谐大家庭中人人献计、献策、献力,以全面建设“细胞和谐”来推进整体社会和谐,只有这样,建设和谐社会才不是一句空话。地税部门是建设和谐社会中重要的一员,如何履行好职责,发挥应用的作用,我个人认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履行地税职能,发挥“四员”作用,积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支持经济发展,履行聚财职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当好“义务员”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充足的财力作支撑,没有财力作支撑的社会是空中楼阁的和谐社会,而政府的主要财力来源于税收,税收主要组织者是税务部门,所以,我们地税部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充分履行好聚财职能,当好组织财力的“义务员”,积级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源源不断财力保障。

  其一,要竭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树立从经济到税收的“经济税收观”,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已任,充分发挥地税部门政策优势和信息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调研,积极探索经济增效、税收增收的新思路、新途经和新办法,主动为党委、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献良策、当高参、不断培植新的经济和税收增长点,实现经济和税收可持续增长。结合竹山县经济实际,我们要围绕“工业兴县、项目强县、开放活县、生态立县”的战略,紧抓“把竹山建成基础牢固、特色鲜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电矿支撑的生态水电大县”目标,不断创新税收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快审快批审批项目,减少审批环节,提高税务行政效率。用足、用活、用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支持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发展,主动地为企业排忧解难,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升企业的市场竟争能力和规避风险能力,做强做大地税税源“蛋糕”,为完成市县分配的收入任务提供税源保障。

  其二,要全力完成收入任务。完成收入任务是我们最大的政治,是地税部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各级党委、政府考核我们地税部门工作业绩的“度量衡”,所以我们抓任何工作都不能离开这个主线。在组织收入中要认真落实组织收入原则,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和寅吃卯粮,禁止越权减免税,确保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要正确处理税源与计划的关系、征管与服务的关系。要明确收入责任,细化收入目标,管好重点税源、抓住固定税源、管住流动税源,实现税费收入稳步增长。

  二、坚持依法治税,履行监督职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当好“公证员”

  和谐社会总体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这里看出,要想构建和谐地税,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税收监督职能,当好“公证员”,首当其冲地要坚持依法治税,规范执法、文明执法、高效执法、阳光执法,营造公平竞争有序的税收环境。

  一是要严格税政管理。进一步完善税政工作流程,狠抓税政检查,加大政策管理和落实的考核力度,克服管理上的随意性。坚持减免税集体审批制度,严格执行减免税调查程序,实行“案头”管理,按照“谁报批谁负责、谁调查谁负责、谁批准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减免税台帐,加强各类减免税审批程序的监控与跟踪管理,使减免税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狠抓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的管理工作,建立分税种管理的评估体系,发挥导向指导作用,要根据不同税种的不同特点,制定出符合具体实际的管理措施,使税种管理工作更具针对性,堵塞税政管理上漏洞。要建立税政、征管工作例会制度,按季召开税政、征管工作例会,探讨和收集征收管理、税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寻求对策加以解决,以提高征管质量和政策执行效率。对政府出台的有关涉及地税税收政策的相关办法、会议纪要、招商引资政策等,我们根据税收政策提出修改意见,对违背政策的,我们及时建议政府进行修正。要加大税收政策宣传和调研力度,实施“阳光税政”工程。

  二是要强化执法监督。结合贯彻总局“二个办法、一个范本”及《若干意见》的要求,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权限,确定执法责任,严格过错追究,完善岗责体系,规范工作流程,使执法“两制”向纵深推进。加强对税收执法的有效监督,实现对税收执法行为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全方位监督,全面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查备案制度,适时启动网上考核,建立以执法质量为核心的执法考核体系和外部评议机制。加强对重大案件的集中审理工作,对税务案件实现督导制,点户审理制和回访制,对稽查局已结案件10%的比例进行复查、分析和评估,以提高办案质量和水平。

  三是要强化税务稽查职能。进一步发挥税务稽查职能拳头作用,震慑不法分子,理顺纳税秩序,按照“三年查一次、一次查三年”的标准,减少纳税人的检查次数;推行“查前告知、查中监督、查后反馈”制度,不断地规范自身执法行为;要以房地产、建筑安装、饮食娱乐、建筑建材、水电开发、矿产开发等行业为重点,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活动,改善税收环境,努力实现由普遍检查向行业检查、重点检查的转变和由收入型检查向执法型检查的转变,加大检查深度和广度,大力开展延伸检查,提高检查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是开展税法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税收法律法规,重点加强税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职能作用的宣传。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曝光不法纳税分子,通过公开曝光,教育广大纳税人,震慑纳税人,营造诚信纳税光荣、违纪违法受惩的良好氛围;及时公示最新的税收政策,让纳税人第一时间了解政策、知晓政策,以提高纳税遵从度。

  三、坚持以人为本,履行服务职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当好“协调员”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地税和谐,打造和谐地税需要构建征纳和谐,征纳关系和谐是和谐税收的关健,当前影响征纳和谐重要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向纳税人公示、送达、辅导税法的制度不健全,尤其是税法在执行中一些补充、优惠、变更规定,不少纳税人不了解,导致多纳少纳税款的情况时有发生,办税环节过多、程序复杂,纳税辅导、税收咨询不主动、不及时,税收法律法规的宣传渠道不畅等等。税收服务不到位,影响了与纳税人的沟通,造成征税人与纳税人信息和地位不对称。所以,地税部门要当好“协调员”,主动协调各方面关系,经常与纳税人保持沟通,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在前头;要重新审视和调整自身角色与职能定位,顺应公共行政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牢固树立税收服务是税务部门法定义务和基本职责的意识,形成“感恩纳税人、尊重纳税人、关爱纳税人、善待纳税人”的风尚。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税收服务。

  其一,要建立健全尊重纳税人的制度。“赋税是政府的奶娘”,纳税人是政府公务人员的衣食父母,应该象尊重科学家、尊重英雄模范人物、尊重自已的父母那样尊重纳税人。尊重不仅要用道德方面来约束,更重要的是用制度来规范,否则,尊重纳税人将成为一句空话,健全制度要结合实际,要根据纳税人需求而建。

  其二,要更新服务理念。要树立现代税收服务观,体现征纳双方法律地位的平等,尽力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服务与职责相一致,以新的服务理念来引导税收工作由满足征管需求为主向管理与服务并重的转变,全面推行税收服务向深层次发展。提高工作透明度,坚持办税八公开制度,实现“阳光操作”。

  其三、要改进服务手段。要进一步推行多元化纳税申报,通过“一窗式”管理、“一站式”服务等形式,降低办税成本,要从深化管理和满足纳税人需求角度出发,减少管理层次,简化办税程序,缩短办税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实现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缴纳、政策咨询等的网络化,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方便快捷的纳税服务平台。经常举办各类培训班,对难点问题耐心细致地向纳税人讲解,以便纳税人正确贯彻执行。

  四、扎实练好内功,提高构建和谐税收能力,在社会和谐建设中当好“服务员”

  一个单位执行力高低,从某个方面来说取决于干部整体素质,一个人办事能力和服务水平如何同样也取决于干部个人素质高低。当前要构建和谐地税,提高干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能力,必须从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入手。

  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业务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教育税务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不断加强业务培训,使其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技能,准确把握税收工作规律,提高税收工作水平。

  二是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积级推行能级管理和竞争上岗,激发干部的学习热情,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优化配置,搭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的平台,大力营造愿意干事、能干成事的良好环境。要通过开展争当“优秀公务员”、“优秀税务工作者”、“工作标兵”等争先创优活动,激励广大税务干部学先进、比先进、超先进,形成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强税务文化建设。大力创建学习型税务机关,着力营造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的文化氛围,培育税务人员共同价值观,铸造广受认同和自觉践行的治税思想、团队精神、执法理念、职业道德规范等,实现思想理念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增强全体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集体归属感,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实现税务机关内部的和谐发展。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

3180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