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管理论文范文的大全
知道旅游管理的论文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整合关于旅游管理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希望你喜欢哦。
分析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
旅游作为现代人娱乐放松的主要方式,不仅可以缓解压力、放松身心,还可以让游客增长见识,丰富知识结构。也正是这些优势,使得追求高质量生活的现代人,给予旅游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但在此过程中,由于资源开发过度、开发方式不当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旅游区生态结构的失衡。因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旅游管理的主要内涵
生态旅游管理主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实现生态旅游系统的控制和管理,提高生态旅游?Y源的保护程度,进而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实际应用中,生态旅游管理以受旅游业影响的生态系统为管理对象,由于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生态旅游管理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使得相关学者纷纷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研究活动中,推动我国生态旅游管理领域的发展。从本质而言,生态系统主要以生物要素、环境要素为核心,而生态旅游管理则是对旅游资源中的生物和环境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构建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将旅游融入到生态系统中,实现生态资源和旅游价值的保护和强化。
二、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
1.旅游资源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生态旅游管理逐渐凸显出其价值和作用,并提高了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在生态旅游管理主要涉及到生态环境管理与旅游管理,经过大量调查显示,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水平普遍偏低,生态环境受旅游业影响的程度较高,进而降低了我国旅游区旅游资源整体利用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围居民生活。旅游资源作为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是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保护生态旅游环境,强化生态旅游管理基本工作,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的。
2.生态资源
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生态资源作为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定生态资源管理指标,对生态环境和物种变化进行动态监控,以此为依据调整生态旅游管理结构和各项管理措施,及时发现生态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进而实现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控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生态资源环境管理主要涉及到控制指标管理、度量指标管理,这些指标随着生态资源环境的自然变化或者是人为变化而变化,评估生态自然环境,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行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
3.景区资源
景区资源属于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核心目的是保证生态旅游景区资源的完整性和生态型的,以防止景区资源受到人为破坏和干扰。其中主要涉及到森林公园和国家公园、自然湖泊与自然保护区等内容,将地质、土壤、水文、动植物和空气等元素纳入到保护范围中,以实现生态景区环境和生物的保护。除此之外,景区边界位置也在保护范围内,维持景区与外部生态环境的稳定,结合景区实际情况进行管理规划方案的制定,优化管理结构,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完善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
1.完善宏观管理,推进法制管理
为了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要先从宏观环境入手,一方面国家要完善生态旅游相关的法律机制,以法律为主要支撑,明确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方向,健全立法内容,进而为生态旅游管理创造有利的宏观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国家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生态旅游开发、旅游经营以及旅游管理等方面内容,使得生态旅游管理有法可依,落实法律法规,以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法治化。另一方面,相关单位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开展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活动开展的有序性,将景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实行统一管理策略,落实责任分工原则,进而促进生态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与此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要加紧合作,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工作、开发工作和监测工作,以分工协作为主,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标。
2.提高管理力度,发挥管理职能
针对生态旅游管理而言,管理机构要提高管理力度,发挥出自身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管理职能,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其具体措施为以下几点:第一,做好培训工作。为了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机构要开展工作人员培训活动,一方面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丰富生态旅游理论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观。另一方面,借助现代化工具,加大生态旅游知识的宣传,推广生态旅游内涵和发展方向,强化思想意识,引导管理行为,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养。第二,制定生态旅游管理方案。为了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管理机构要结合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景区资源具体情况,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方向,制定完善的生态旅游管理方案,并完善资源评估机制,了解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应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信息依据。第三,加大管理投入。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生态保护的目的,管理机构要加大科技投入与人才投入,将科技力量和人力资源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提高科技意识,以科技为核心开展生态旅游管理工作,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要及时更新环境监测仪器,参考成功经验,实现环境监测手段和监测内容的更新,提高管理结构层次性,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
3.引入绿色科技,落实环保原则
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机构要引入绿色科技,以环保原则为核心,推行绿色管理,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首先,要进一步强化环境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对生态旅游主体开展教育工作,重视环境解说,加深生态旅游的内涵与意义,引发生态旅游主体的自觉行为,保证生态旅游管理效果。其次,借助绿色科技提高环境质量,一是清洁生产技术,通过绿色能源供应旅游生产,以达到旅游活动环境影响的控制;二是污染防治技术,针对已污染情况,通过污染防治技术进行有害物排放治理,通过垃圾分类开展分类化治理工作,结合污染程度进行差异化治理,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要求;三是环境监测技术,更新监测设备,监测生态环境,以获取准确信息,保证生态旅游管理效果。最后,管理机构要针对生态环境制定管理流程,重视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合理管理和控制影响,并对旅游活动进行干预,以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除此之外,要完善环境管理评估机制,明确管理人员工作职责,考核管理结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管理措施的调整,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环境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 4.规范游客行为,控制游客数量
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管理效果,游客要承担起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重视生态教育,从生态意识出发,组织各个生态旅游知识普及活动,深化游客对生态旅游的认识,进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管理机构要加大生态辅助设施的建设力度,利用辅助设施潜移默化的引导游客行为,落实讲解策略,将生态旅游知识以趣味方式讲解出来,激发生态意识。除了游客自身意识培养之外,管理机构要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做好游客分流工作,使得游客流量处于生态旅游可允许范围内,防止人数超多而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进而保证生态旅游系统的正常运行。严格规定旅游景区各个时间段的客流量,将其细化到小时,特别是针对西游动植物而言,做好客流量的限制工作,可以保证动植物的生长与繁衍。在旅游旺期,景区管理人员可以适当调高票价,降低游客数量,为景区生态平衡提供重要保证。针对游客行为而言,由于游客行为的不可控性,很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运行。对此,管理机构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游客行为规范,实现对游客行为的约束,构建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将旅游融入到生态系统中,实现生态资源和旅游价值的保护和强化,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
5.重视绿色经济,实行协调发展
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机构引入绿色营销战略,结合景区生态特色,通过先进技术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吸引大量游客,进而实现经济效益。这种方式可以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结合在一起,促进营销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融合生态旅游管理和生态旅游经营管理,做好经营活动监督工作,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降低生态旅游管理成本,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为了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效果,管理机构要制定参与机制,引导和鼓励当地社区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活动中,带动周?地方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具体措施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制定生态旅游决策规划,定期举行居民会议,对各个生态旅游管理方案进行投票,将当地居民的意见纳入到生态旅游管理中,落实民主策略,提高生态旅游管理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的。二是管理机构要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管理创造良好的平台,从中选择优秀人员进行晋升,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三是合理配置管理人员,强化生态旅游管理结构,针对管理内容配置管理人员,使得管理人员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和作用,以环保理念、绿色理念和民主理念贯穿于整个生态旅游管理活动中,发挥出当地居民的积极作用,弥补管理人手上的不足,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生态旅游管理基本要素的研究,在分析生态旅游管理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旅游资源、生态资源、景区资源等生态旅游管理要素,提出完善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环境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协调性,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综合质量水平,进而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作为世界三大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无烟产业便显得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使得我国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提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高校扩招等原因,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也逐渐兴起。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区别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型大学,又要区别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对实践性、应用性要求很强的专业,这便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产生很高的要求,本科院校不同于专科院校,更注重对理论层面的讲解和教育,对于实践性的教学少之又少,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极低。因此,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要从社会需求,满足地方、行业对人才需求出发,构建既注重基础理论教学,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与时俱进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体系,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融合,通过实践项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提高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不但要努力营造具有真实产、研环境,还有配置一批具有相应旅游管理经营实践的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师是引导及传授学生实践能力,挖掘学生创新能力的主力军。因此,经管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现状
(一)教育思想落后
首先,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不同于专科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院校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大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目前仍然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导,过于强调教师授课的重要性,却将大学生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大学生缺少实践动手的机会,难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和大学生市场化的影响,大学教师授课形式过于单一和简单,缺少互动和实践环节,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束缚,阻碍学生的发展。而本科教师授课重点主要在课堂上,很少有时间到现实的社会和企业中去参加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并且大学本科教师招聘多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校毕业生,直接参加工作,实践经验严重不足,以致更无法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除此之外,学者对本科教师实践教学的研究比较落后,没有权威的理论依据,对如何提高本科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没有较好的办法。
(二)实践技能薄弱
本科类院校普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本科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薄弱。高校教师门槛大都是高学历,所以现在本科院校的教师多年轻化,也都是从理论教学的培养中走出来,也都没有参加过旅游企业的实践工作,缺乏实践经验,教学技能不足。另外,在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方面没有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也没有完善的考核标准,这就导致在课时的安排,实践基地的选择方面没有固定的方式和模式,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教学质量也不过关。
(三)实践教师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
由于本科院校招聘的条件限制和政策原因,在教师招聘时,引进的大多是刚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或年龄较大的高级教师,毕业生没有实践经验,老教师思想较为落后,均达不到实践教师的要求;而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因学历原因不能被引进大学进行实践教学。有些本科院校会引入一些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外聘教师,但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如:薪资问题、人事管理问题、教学活动的时间不固定难以控制的问题等,导致外聘教师只能偶尔安排教学,无法像院校正式教师一样进行既定安排的教学任务。由于专职的实践教师很难有科研成果,职称的评定也比较困难,发展晋升的机会很少,使实践教师不稳定,流动性大,实践教学更无法正常进行。
二、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决定了学生从小到大的学习生涯里都离不开考试,学习的知识最后由一张试卷来检测,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而却忽视了对社会的认识和实际应用的教授,本科高校也不例外,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就导致了本科高校的教育以书本知识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如两者相冲突,常常牺牲实践教学,学生大多缺少实际操作经验和专业的职业技能,“高分低能”现象普遍。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影响
旅游管理专业属新兴专业,而旅游业门槛较低,专科院校设立该专业的较多,而本科院校大多都是新建,新建专业便会有如下问题:第一,因为之前没有开办过此专业,缺少教学办学的经验,教育工作的开展都要摸索进行。第二,新兴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人才较少,缺少专业教师,很多教师都是从外语、地理专业或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经管类专业转专业而来,这就导致许多教师专业性不够或留存有原来专业的影子,界限不清晰,纯理论性的知识过多而实践性和应用型却很少。
(三)体制的影响
本科高等院校一直以来都以学校拥有的院士、教授、博士数量的多少或教师学历和职称的高低来评价学校实力的强弱,但却很少院校以学校实践教师的多少或能力的强弱来评判学校,这也就导致那些实践经验丰富的旅游行业的高级导游员、酒店高级经理、还有一些在特殊技能上的高级技师在想要进入本科高校时便会有学历和职称的限制,而被拦在门外。另一方面,以高校的认知来看那些具有实践经验的各个旅游行业的经理人、导游员在高校并不会受到与教授、讲师同等的待遇和重视,然而对那些经理人来说高校的待遇工资远不如他们所从事行业的待遇,两者原因结合导致高校对他们的吸引力很小,他们来高校教学的动机也很少,缺乏积极性,导致了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匮乏。 (四)教师能力影响
本科高校所招聘教师,大多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很少有人参加过旅游管理类其他实践相关类的工作,没有接触过除了学校以外其他的行业,本身社会实践类的经验就少之又少,加上近些年来高校的扩招,本科类院校学生越来越多,而教师却不足,使得平均每位教师的工作量增加,精力大多放在了课堂教学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出去学习进修,去走入到社会中参加实践训练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导致课堂的教学理论性过多,无法和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恶性循环。
三、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一)改变落后思想
思想引导行为,以考试决定一切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思想方式早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从思想上进行根本的改变,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才能引导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式的改变,并采取一定措施来解决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问题。所以在对待实践教学时应给予和理论教学同等的重视,由于之前对实践教学师资少,建设经验不足,所以更应提高重视程度,制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发展计划,根据专业情况设定建设目标,并将实践教学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总体规划中。
(二)校企合作,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
旅游管理专业在本科类院校虽属新兴专业,但可以模仿专科类院校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2008年4月教育部下发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在修订和完善了2004年评估试行方案的基础上,给出了“双师型”教师最新和权威的界定。“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课人员: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高校应和当地的一些旅游相关行业的企业如:星级酒店、旅行社、会展中心等保持联系和合作并得到他们的支持与配合。首先要留住专职的实践教师队伍,提高其待遇,增加积极性,同时又要努力培养一批兼职实践教师,他们来自于企业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论,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他们既能补充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提升整个队伍的实践技术水平,又能作为学校和社会的桥梁,他们可以将旅游产业最新的动向和趋势带到学校中来,使学校和社会更好地接轨,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因此,打开学校的大门,校企合作,培养建立一支“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三)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
要使旅游相关企业高级经理人愿意放弃原本的高薪工作转行业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很多高级经理人是不愿意的,因为他们得不到和专业教师同等的待遇,所以要使更多社会实践方面的精英加入进来需进行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首先要提高其积极性就需要提高企业兼职教师的待遇,不以学历和职称为选聘标准对行业实践人才进行考核,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教学的热情;其次对学校里专职教师,需要鼓励他们走出去,对于在旅游行业挂职学习锻炼和去其他省市及国外培训学习的教师应给予支持,并给予相应的补贴;还应制定一系列实践教师的奖惩制度,对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成绩的实践教师给予一定奖?睢?
(四)专职教师的培养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也在不断地更新和进步,本科高校的教师长期待在学校传授给学生的书本知识的更新速度已经远远跟不上信息更新的速度,所以要校企合作,在与旅游行业长期保持合作的基础上让学校的专职教师定期深入企业当中进行学习和培训,使课堂知识能随着当前社会发展动态而不断更新。因此,高校应定期安排专职教师到有合作的企业或是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旅游行业大企业如:瑞士洛桑酒店、五星级酒店和景区、中青旅等大旅行社进修学习,或是在企业挂职亲自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再回学校进行实践教学,如此循环,就会使这些专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四、结语
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新兴专业,实践教学却不够完善,支撑实践教学的实践教学师资数量较少、水平较低,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因此,应从中发现问题进行教育改革,让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不断完善和壮大,才能让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进而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
旅游管理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