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职业教育>

教师职业内涵历史考察与教师地位发展探究

周富轩 张小红分享

 论文关键词:教师职业内涵地位发展
  论文摘要:在教师职业发展的长河中,因为历史的积淀,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形成了被社会所普遍认同的职业角色内涵。长期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虽然教育的组织形式不断发生变化,教育的组织规模越来越大。但职业角色内涵一直传承下来,教师地位也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知识经济的到来,学习化社会的出现,传统的教师职业角色内涵受到挑战。
一、老师职业角色内涵历史形成时期教师地位
整个社会都是由一定的社会角色构成的。就教师而言,教师也是一种社会角色,这种角色也存在一定的职责和义务。在人类为了生存而不断地劳动中,人类创造了自身的历史,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传授,产生了人类教育的萌芽。当古人类脱弃动物的本能,不断创造新知,人类的间接经验—文化积累越来越丰富,文化总量的扩大和复杂程度的增加,给文化的传授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人是文化传递和传播的中介环节,虽然物化或有形化的文化可以因物的存在而保存下来,但若这种外化或物化的文化不为人知,文化的传递和传播也不可能实现。文化只有被人激活,被人理解,被人传授,文化才能不断得到延展,而这种激活和传授实质上就是教师的一种职业内涵。
教师职业的出现,前提是教育的专门化—学校的出现,知识的有形化。在知识有形化的初始阶段,由于劳动生产力还比较低下,不可能供养一批专门施教的“世儒”,同时,教学所需的“书”与“器”有限,也无力大面积在民间扩散,劳动人民也没有闲暇,没有精力,更没有机会来接受教育。在中国古代“居官之人,亦即教民之人”}1}(P78),居官贵族占有有形化的精神资料,垄断文化教育。在古代埃及,阅读和书写只教那些祭司候补人和从事公务的青年官吏。由于书写是文士的秘传技艺,所以文士一般集抄写员、律法师、注疏者于一身,形成了专职教师行会。
从古代教育发端看,“教师队伍”或兼职,或专职,但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他们掌握和拥有文化,占有有形化知识。他们仰仗知识文化的权威,使自己至高无上,备受世人景仰。甚至有些部落首领世袭知识和技能,以垄断知识经验来巩固他们的显贵地位。如舜的先祖“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fl)(P32)这种预报气象的候风知识本领成为舜的世袭家学,使他们世为虞君。
 二、历史发展中教师职业角色内涵与教师地位
由于铁制工具普遍使用于制简和削刻文字,以及纺织业的发展,书籍抄录效率大增,给私人藏书创造了条件,加之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物质有了较多剩余。同时学术不移给私学的兴起和“士”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学校教育开始从劳动过程紧密结合的教育形态中脱离出来,产生了真正以教育谋生的职业教师,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职业。
在古代教育史上,就整个教师群体看,教师地位总的不高。甚至出现对教师的彻底否定。如秦代就曾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l}(P453)的取消教师职业的情况。汉代也有“焚书坑儒”,坑害教师的“壮举”。魏晋、隋、唐时期,受取士制度的影响,更是“师道不传,耻学于师”}Z}(P219),我国元朝素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农、九儒、十丐”之说。在整个封建社会,蒙学教师地位是极其低下的。从事这些职业的人一般也是下级文人,穷酸秀才穷途末路时无可奈何的选择。“家有二斗粮,不为孩子王”,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反映,私塾教师往往每年所得报酬是极其微薄的。也曾有教师地位较高的记载,但这些人往往都是当时的名儒,是饱学多识之士,而且这些人多是“官师”,是为皇家贵族培养子弟的,并不是仰仗教师的内涵来显赫身世的。
在国外,历史上教师的地位也是比较低下的,特别是初等教育的教师。古希腊雅典侍候奴隶主儿童学习的教师是成年奴隶,称之为“教仆”,主人随时可以将其拍卖。19世纪以前,欧洲各国初等学校教师大多由教堂里的唱诗人,旅馆的掌柜,以及一些裁缝,鞋匠兼任,因为单凭教师职业收人,根本不能维持生计,而教师职业也就成了这些手工业者等补充工资的途径。而且,各国政府也主张为解决部分手工业者生活问题,提倡和特许他们包办当地的教育。进人19世纪以后,初等学校教师质量有所提高,但他们依然地位很低,在经济上受剥削,在政治上受压迫。
从以上史实我们完全可以看到一个不争的现实。为什么在教师职业产生的时期,教师的地位会出现辉煌,即使在长远的“中世纪”黑暗中,也还是有一些名儒硕士受到社会的尊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师仰仗了知识本身的权威。随着知识垄断被打破,教师靠原有的角色内涵—对知识的垄断,靠师道尊严来保持自己的社会地位是难以为继了。历史发展到18世纪末期工业经济时代,随着蒸气机的发明,资本主义出现,由于机器的使用对劳动者提出了文化素质和技术的要求,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客观上已经显露,教育需求的扩大,教师职业队伍形成。
由此推理,教师的地位应相应得到提高。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教师的社会地位依然一直很低。如美国,1970年中小学教师年平均工资为9269元,远远低于其他行业同等资格人员的平均工资,1998年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提高到28300元,但这个水平依然低于其他行业同等资格人员的平均工资。前苏联1982年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只相当于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77.6%,相当于工人平均工资的69.9%0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理论上说,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和保障有了政权保证,我国又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对教师地位的保障。但是我国教师工资简直无法与国际同等情况国家相比。据统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0美元以下的国家教师收人指数在4.88以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00美元左右的国家教师收入指数国际平均值在7以上,连印度教师收人指数也在3.5以上,而我国1982年教师收人指数只有1.68,而1988年却只有1.41。在知识的作用已经显现出其迷人的魅力,人们争相为学的工业生产时期,教师地位的提高却依然是个画在纸上的馅饼。
从教师的职业发展史去看,正因为闻道在先,可以为师的这种普遍性知识在教师职业内涵中长期起决定性作用。一般人们只要拥有普遍性知识便可执掌教职,而拥有普遍性知识的知识分子,一般只要有出路,就会谋求更好的职业,教师职业成了文人们的暂时栖身之所,这样一种状态,导致了教师地位和质量低下的恶性循环。
三、知识经济带来了教师角色内涵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20世纪80年代开始,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到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知识经济的观点,科技新知不但是一种生产手段,而且可以代替资本作为一种新的资本资源在经济生产上起配置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因为新知识的不产生,传统的那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了。新型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了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在人类步人知识经济,学习社会后,过去的知识教育模式只能被历史无情地淘汰。教育正突破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从时间,空间上扩展到整个人生的方方面面。在步人学习社会的端口,学校教育已显得积弊重重。对教育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国都把教育改革的焦点集中到了教育质量和效率上,而学习社会概念的提出,也正是在对以往教育进行批判研究后指出的一种教育改革方向。甚至有学者认为,通过多媒体技术,远距离教育的发展。网络的虚拟学校将取代现在的学校教育,电子计算机巨大智能谱能的发展,有朝一日必将取代教师的作用。而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创造性的发展,可以忽略教师的外部教育影响。似乎学校已经发展到了该消亡的时候了,教师也已经到了可有可无的时候了。教师以传授知识为根本出发点的传统职业内涵或许真正没有了它存在的价值。
职业者之所以在社会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他们具备其他人所不具有的知识和技能,但就教师职业来说,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到底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是教师所独有的?意见各不一致。事实上,越是在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多样化,信息的多源性,就越显得教师职业的重要。现在和以往的教师,其职业内涵多在传授给学生知识上,而未来教师的职业内涵可能就只能在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学生的创新能力上以及思想价值等观念上,而这些东西,凭借与机器的对话,凭借知识的获得是不可能完成的。未来教师的职业内涵可能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在信息海洋中航行的引导者和辅助者。
未来学研究认为,高科技和现代化生产与高情感是并存的,道德、信念、情感、人格、个性等东西在未来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那种以传授知识为根本出发点的传统职能学校,那种将学习与工作和生活分开来的学校,或许没有了它存在的价值,代之而起的将是一种包括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关系等都将出现变革的以造就会学习,会创造,会关心的新人类为基础的教育和学校形式。在学习社会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比单纯接受、积累和存储知识更为重要,知识经济发展阶段的社会已经不需要只知博闻强记的知识“仓储”型人才,取而代之的则是懂得如何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知识工作者”。教师的职业内涵应相应地与之适应和转型。
四、教师职业内涵转型与教育管理改革
在知识经济、学习化社会中,各国重视教育,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这已是历史的必然,各国政府的现行政策也确实在提高教师地位。但是就目前的教师队伍现状来说,教师素质的内在因素可能会成为其本身提高待遇和地位的障碍。
由于长期的教师待遇低下,导致社会上优秀的人才不愿进人教师队伍,已进人教师队伍的人才也大量外流,从而出现教师质量下降,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的客观现实。而这些老师充斥学校,无形中会加重同校水平较高老师的课业负担,从而使水平较高的老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学和进一步学习提高,又导致这些老师在知识不断更新和爆炸面前慢慢沦为“落伍的实践人”,进人又一个导致教师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这样一支人心思走,质量不高的队伍,要想在外界获得比较好的评价,要想获得比较高的待遇,于情于理,都是很难的。而某些素质低下的教师又往往影响整个教师队伍的形象,更使一些优秀人才不得不离开教师队伍,这无疑给地位本就不高的教师队伍雪上加霜的打击。近来,舆论界多有批评,频频曝光教育中的丑闻,有些事实已经使世人感到震惊和遗憾。这样一支教师队伍长存下去,并在长期的恶性循环中轮回,将怎样去面对知识经济挑战。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的加剧,教师职业成了人们热衷的职业之一,教师的社会地位有所好转。可以断言,转机已经出现,但是就目前来说,人们还是把教师这种职业当作是逃避就业危机和激烈竞争的方舟去看待的,在这种“方舟”的保护下,滋生的只有懒汉和不求进取的心态。
可以说,教师队伍本身素质提高是提高教师地位的最关键和最根本的因素,若教师素质不能在短期内提高,结果就是机遇的丧失。我国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的出台,要求到2010年前后,有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上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经济发达地区高中专任教师和校长中获硕士学位者达到一定比例。这从教师学历层次上一改传统的标准,可以说是向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吹响了前进的号角。但是令人忧心的是,教师进修的目标集中在学历提高上,而不是放在教师职业角色内涵发展上。教育界中的一些做法也令人不敢苟同。一些省市为了在形式上迎接挑战,不惜牺牲教师队伍质量提高的契机,如“三沟通”等,搞教育“大跃进”。不但教师质量不得提高,而且还搞坏了学习风气。作为教育管理改革,应抓住这个转机,打掉大锅饭的最后一个堡垒,淘汰一批不适应教师岗位的,不合适或已经落伍的实践人,更新已经在岗的教师或促使在岗的教师进修提高,使他们能符合新时代教师要求,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1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