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问是要“热闹”还是要“有效”
文华科分享
课堂上问与答的双边活动看似热闹,但并非是启发式教学。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有些老师在课堂上随意的提问,看似热闹但没有效果。那么课堂上应该怎样导出问题,启动思维,让学习的课堂成为活动的课堂,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课堂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去尝试:
一、导出问题要体现教学目标,即要有目的性
每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尽管完成这节课可能需其他知识,但也不能因此对旧知任意设问,否则容易耽误本课任务(主要目标)的解决。另外,导出问题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到新知的学习和探究中来,因此,提什么问题,怎样提问是由教学内容决定;何时提问,怎样提问则由学生思维和构建新知的进程决定的。总之,导出问题一定要体现目标性,一问到底或任意提问的课必定是低效课。
二、导出问题要体现思维性,即要有价值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而不是为了得到某种结果,导出问题一定要体现思维价值。孔子在《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里的“达”指结果,孔子强调“开”, 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提问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生得到某种结果,提问的价值就体现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而学生的这种思维过程应当在提问中得到展示。既然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答案,那么课堂提问就要增加提问的思维成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思考,提升素质。
由于提问的价值在于“思维性”,这就要求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太浅不能产生思维的火花,太深会让学生不知所云,失去信心,达不到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因而在提问的思维设计上要有个“度”,倘若学习目标的思维难度太大了,需要将问题按梯度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努力让每个小问题在学生“最近发展区”里得到充分的发展,进而突破难点,构建有效的知识结构,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导出问题的语言要明确,即要有指向性
西方学者德加默有这样一种看法:“提问得好即教得好”。他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受激反馈、教师再作反应的一个互动过程。因此,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特点,提问的指向必须清楚,明确。比如在物理课堂,由于物理的特点是严谨、简洁,物理问题的表述更需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语言表达还要关注细节,如在讲授“磁感线”一课,在教师引入概念后,若提出“磁感线有何特点?”的问题,学生一时难以回答,这时教师提出了几个过渡性的小问题:(1)磁感线闭合吗?(2)在磁体的外部与内部磁感线的方向如何?(3)磁感线会相交吗?(4)磁感线的疏密程度与磁场的强弱有如何关系?……通过一系列的小问题,学生对磁感线的理解就深刻了。因此,物理课上的导出问题的指向必须要明确,它能让学生有的放矢,又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问题,学有所得,思有所获的问题。
四、导出问题的时机要适时,即要有切入点
掌握提问时机,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或创设一个最佳时间,提出问题,使问题在解决的同时,唤起学生内心的解题向往,积极思维,发展思维。在物理课堂,物理问题能否为学生理解、接受,一方面受学生原有认知水平限制,即新知的生成要有已有经验作铺垫,另一方面还受学习者当时的环境、情绪、心理等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有的时候提出问题时机过早,由于受到原认知的限制,课堂出现沉默或冷场;若提出的问题过迟,可能就失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机,学生的思维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发展;若提出问题的时机正当时,即问在思维的关键处时,可能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导出问题,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实践时间,不能任意打断、干扰、控制学生探究的思维活动,否则再好的导问也不能开出绚烂的思维之花,错失一次次发展和成长的机遇。另外,课堂提问不仅仅是教师输出信息,它还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课堂提问,可获得信息反馈,能让老师更加了解学生以及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层次,能促使教师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更符合学生发展的导问。通过这种更有指向性的导问,就能进一步优化学生的思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课堂导问的目的是启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只有在有思维空间的问题里去活动、去探索,才能建构有用的知识,丰富原来的认知网络,发展自身能力。
一、导出问题要体现教学目标,即要有目的性
每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尽管完成这节课可能需其他知识,但也不能因此对旧知任意设问,否则容易耽误本课任务(主要目标)的解决。另外,导出问题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到新知的学习和探究中来,因此,提什么问题,怎样提问是由教学内容决定;何时提问,怎样提问则由学生思维和构建新知的进程决定的。总之,导出问题一定要体现目标性,一问到底或任意提问的课必定是低效课。
二、导出问题要体现思维性,即要有价值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而不是为了得到某种结果,导出问题一定要体现思维价值。孔子在《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里的“达”指结果,孔子强调“开”, 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提问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生得到某种结果,提问的价值就体现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而学生的这种思维过程应当在提问中得到展示。既然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答案,那么课堂提问就要增加提问的思维成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思考,提升素质。
由于提问的价值在于“思维性”,这就要求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太浅不能产生思维的火花,太深会让学生不知所云,失去信心,达不到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因而在提问的思维设计上要有个“度”,倘若学习目标的思维难度太大了,需要将问题按梯度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努力让每个小问题在学生“最近发展区”里得到充分的发展,进而突破难点,构建有效的知识结构,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导出问题的语言要明确,即要有指向性
西方学者德加默有这样一种看法:“提问得好即教得好”。他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受激反馈、教师再作反应的一个互动过程。因此,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特点,提问的指向必须清楚,明确。比如在物理课堂,由于物理的特点是严谨、简洁,物理问题的表述更需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语言表达还要关注细节,如在讲授“磁感线”一课,在教师引入概念后,若提出“磁感线有何特点?”的问题,学生一时难以回答,这时教师提出了几个过渡性的小问题:(1)磁感线闭合吗?(2)在磁体的外部与内部磁感线的方向如何?(3)磁感线会相交吗?(4)磁感线的疏密程度与磁场的强弱有如何关系?……通过一系列的小问题,学生对磁感线的理解就深刻了。因此,物理课上的导出问题的指向必须要明确,它能让学生有的放矢,又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问题,学有所得,思有所获的问题。
四、导出问题的时机要适时,即要有切入点
掌握提问时机,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或创设一个最佳时间,提出问题,使问题在解决的同时,唤起学生内心的解题向往,积极思维,发展思维。在物理课堂,物理问题能否为学生理解、接受,一方面受学生原有认知水平限制,即新知的生成要有已有经验作铺垫,另一方面还受学习者当时的环境、情绪、心理等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有的时候提出问题时机过早,由于受到原认知的限制,课堂出现沉默或冷场;若提出的问题过迟,可能就失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机,学生的思维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发展;若提出问题的时机正当时,即问在思维的关键处时,可能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导出问题,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实践时间,不能任意打断、干扰、控制学生探究的思维活动,否则再好的导问也不能开出绚烂的思维之花,错失一次次发展和成长的机遇。另外,课堂提问不仅仅是教师输出信息,它还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课堂提问,可获得信息反馈,能让老师更加了解学生以及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层次,能促使教师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更符合学生发展的导问。通过这种更有指向性的导问,就能进一步优化学生的思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课堂导问的目的是启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只有在有思维空间的问题里去活动、去探索,才能建构有用的知识,丰富原来的认知网络,发展自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