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教育理论>

教师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对策(2)

张文英 盛金喜分享

  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对策论文篇3

  试谈物理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摘要:混合式学习理念从学生需求的角度考虑教学组织形式,既体现教育的人本化,又突出信息时代的特征。作者从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的混合、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混合、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的混合等方面在物理教学中尝试混合式学习,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物理教学;混合式学习;应用尝试

  一、混合式学习背景

  一、混合式学习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数字化学习(E-Learning)作为一件新生事物蓬勃发展起来。E-Learning在培养学生基本学习技能、创新能力、信息素养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它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辟出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这种缺乏教师深度参与,完全依靠学生自学,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E-Learning,效果令人感到沮丧,人们逐渐体会到它不尽人意之处。

  2002年12月,《美国教育技术白皮书》明确提出“E-Learning能很好地完成某些教育目标,但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E-Learning不会取代学校教育,但能改变课堂教学目的和功能”等观点。显然,怎样体现学生在线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习和研究方法、人格影响的渗透优势,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此大背景下,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的概念应运而生。

  二、混合式学习理念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把传统的面对面的课堂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又要合理发挥教师启发、引导、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方能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在对E-Learning反思基础上诞生的Blended Learning,其学习过程吻合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主模式”教学理论,体现教师面授和在线学习的完美结合,既展示了信息时代的特点,又正视了学习的传统本源对教育技术的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究其实质,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种在师生二元论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与计算机网络的整合,既强调学习伙伴间的协同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倡导学习者知识的自我建构。从其内涵看,混合式学习是各种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及学生支持服务和学习环境的混合。当然,各种元素不是随意地混合,关键是如何优化各种学习资源,如何把各种学习资源有机整合,达到1+1>2的效果。

  三、混合式理念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尝试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面对面学习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线学习是对面对面学习的补充。物理新课改的理念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对混合式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尝试。

  (1)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的混合。

  回顾教育发展历史,20世纪90年代前,以中国“师道尊严”为代表“教师中心”论,片面强调教师“如何教”而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90年代后,西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侧重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突出“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两者都过于偏颇,让教与学不能和谐统一。

  混合式学习理念提倡把“教为中心”和“学为中心”两种观点有机混合,既不侧重“教师中心”,又不夸大“学生中心”,而是既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和谐统一。教师在混合式学习中,通过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参与网络讨论、控制教学过程,保障学习的有序性和高效性,起到主导作用;学生通过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协作交流,自主探究,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

  (2)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混合。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混合式学习要求在物理课堂上,采用传统黑板板书与多媒体CAI课件相结合,恰当引入EDA技术等辅助的教学方法,将黑板的板书模式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创造一个虽是低结构化的,但能便利地引入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教学环境。采用多媒体课件,将物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概念、复杂的图形或波形用动画的形式在投影上显示出来,能弥补黑板板书单调且浪费时间的弊端。

  运用EDA技术仿真虚拟物理实验,直观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把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向学生讲清楚,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样,既能让学生动脑思考,又能让学生动手参与物理仿真实验设计。另外,必要的黑板板书,可避免过多的无效信息干扰学生的有效注意力,防止学生因长时间“电灌”而“疲劳”。

  (3)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的混合。

  俗话说: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传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教师以板书、肢体语言、教学语言和个人魅力等成为学生注意的中心,在师生双边活动、信息交流中占有优势,而在线学习不受地点、时间、空间约束,自主性和人机互动性强,有些教学内容要在教师面授方式下才能获得好的效果,而有些内容通过网络教学方能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混合式学习理念把“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恰当结合起来,吸取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建构一个较为理想的学习的平台,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方便教师监控课堂教学活动有序进行,顺利完成既定教学目标,保证传授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便于学生对创新能力和知识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学生价值观和健康情感的培养,能够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网络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2]陈声键.混合式学习模式中的教学结构要素分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5).

  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对策论文篇4

  试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摘要:传道、授业、解惑是对老师的要求,也是古代文学大师对师者的诠释。而与之相对应的即是道、业、惑的接受者——学生。老师和学生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作用,严格来讲,前者占主导地位,后者则是教育导向的主体。如何将这种主导和主体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其在不同的角色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着重阐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扮演何种角色,如何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教与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导作用,掌握着教育的导向、教育的进程和教育的方法,而学生则是教育的接受者和承继者,居主体地位。在这种教与学的关系中,他们各自都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二者不可偏颇。我们既不能过分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这个主体的能动性,也不能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主导性。一个成功的教育模式应当是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充分的激发出来,从而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教学的根本保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学活动在以学生的内因为依据时,也要为其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创新氛围,让其在宽松活跃的学习过程中,最大程度的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也不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纯粹发现,而应该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下学生去主动探究。教师的导向性信息在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参与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想方设法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当然,要实现主体地位,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主导作用,则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教师主导作用的核心是如何更好的实施启发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而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表现则是发散思维,主动汲取知识。只有当教师的启发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教学效果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所以,要使学生真正地独立思考,教师首先要在循循善诱上下功夫。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教学的主要核心问题就在于:教师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过程,而要以学生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进程;既把学生为主体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点,又使教师为主导成为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根本保证,最大化地发挥教学功能。从这一意义上讲,如何真正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就是我们应该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深受传统教学思想与模式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现象仍然比较普遍。他们只重知识讲解课本知识,不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善于扮演“导演”的角色,较少设计和安排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环节,一味的照本宣科,这样就产生了“填鸭式”教学,学生也成为被动灌输的机器,也逐渐对所学知识失去了兴趣。如何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总结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教师应当颠覆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全部教学环节都以教师为中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模式的缺陷日益突显,尤其是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这样的教学不仅磨灭了学生的个性,也无法培养其创新思维,更无法培养出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将教育观念从陈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角色转换,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今我们备课,研究的不仅是如何讲解知识点,更多的应该是研究学生如何学,如何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我们不但要站在“执导”的角度上精心设计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演活动”,自己也要积极的参与进去,同时要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如何创造性教学等方面也要有较多的考虑。

  2教师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就像一位导演一样,既要有宏观的策划和谋局,又要有微观的设计与优化。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精细、科学、实用。教学语言要表现的精炼、准确,只有对教学对象的身心发展实际有深刻的理解,深入的研究教材及教材和学生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学生活跃的思维活动中,这样便于学生积极的参与一系列的主体性活动。

  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应从传统的单一化向灵活多样化和现代化转变,例如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采用课堂模拟教学等。当然这种转变要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应丰富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为了让学生适应考试,取得高分,教师往往只看重书本知识,课堂教学多数针对考试的重点难点,脱离实践,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当学生步入社会才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很少用到,无法与实践联系起来,找到的工作起步低收入也就低。因此,读书无用说也就越来越盛,一部分人甚至认为花时间和精力读那么多年的书,还不如没有文凭或是上个技术培训来得实在。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更应该改革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发展,在讲解理论内容的同时紧密联系实践,一方面学生容易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老师,我们不能一味地给学生答案和结果,而是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和获得结果的方式方法。例如在低年级教学中,每节课教完知识后,都要让学生总结,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这节课都讲了什么、哪些是重点、自己理解掌握多少。到了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要进一步提高,这时就要求他们总结要点的同时,按照这些要点,回到教材中再阅读,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教师从中要做好引导、辅导的工作,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学生就会渐渐的养成并提高自学能力。通过类似这样的教育引导,不仅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逐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5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肥沃土壤。在教学中,我们主张对学生多进行激励和肯定,以朋友的身份来关心学生,多和学生交流,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不受约束,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个性的优点,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更其学。”学生主观能动性不但能得到很好发挥,而且老师也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一句话,只有建立好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充分发挥教与学的能动作用。

  总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应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正能量,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质的突破,从而实现教与学的统一,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郑建辉,于守武,南守宇.重构“学生主体性”的内涵[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2]曹文君.教学培养制度中教育主体的自主性[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3]林存华.课堂教学资源荒废现象的透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