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教育理论>

教师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对策

张文英 盛金喜分享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对策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对策论文篇1

  现代教育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新的《国家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促进教学民主化和个性化,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更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升学率为评价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这样就不得不使教师以分数为评价学生质量好坏的标准,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分数作为指挥棒。对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倍加呵护,而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往往讽刺、挖苦,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那些后进生便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成绩愈来愈低。而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教师就要进一步明确,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激励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服务。

  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质量观,树立综合素质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挥的教育质量观;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学生而轻视大多数学生、重知识灌输而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知识学习和潜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才能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提供可能。

  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意识

  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在参与学习活动中实现自我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愈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学生主动参与自身发展,以达到身心充分、自由发展的开始。因此,教师应采用各种可行有效的方法,如讨论座谈法、树立榜样法、随时教育法、旁敲侧击法、鼓励法等,加强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

  三、切实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改的需求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是以教师的课前预设为主导的,学习只是被动接受,是一种消极的学习。而新课程改革提出要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要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授受关系,在教学中,既要强调教的过程和作用,也要重视学的过程和作用,要改变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主要的目的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问题为纽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在观察、实践中进行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

  四、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诱发学生强烈求知欲望的源泉,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前提条件。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学习,才会在课堂中去积极思考,自觉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又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环境的宽松程度。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会自由讨论,才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在讨论中认知,在交流中完善,在合作中进步,在创新中提高;只有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学生才会大胆质疑,才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五、创设情境,精心设计课堂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加以灵活的处理,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课前精心设计与课堂中教师的恰当引导,构建一个流畅自然的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和促使学生主体参与,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而又紧凑地参与学习与思考,较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情感、情趣等因素。

  总之,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学生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对策论文篇2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摘 要:众所周知,高中数学本来就以抽象枯燥著称,在很大程度上是激发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并且,大部分教师都喜欢采取以自身教学为主体,而忽略以学生为主体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因此造成了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降低,创新性思维得不到提升。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这种现象虽有所好转,却还存在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将在此做进一步解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教学;学生;主体

  读过高中的人都知道,高中的数学抽象枯燥,毫无激情可讲,因此,在进行高中数学授课的时候,学生大多没有积极性,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所以无法提高数学成绩。加上我国的教师多喜欢在授课时以自身为主,学生为辅,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就会降低学习的兴趣,造成数学成绩更加低下的现象。此外,我国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连对学生的评价考核都是依据学生的成绩来断定,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就会极度失衡,影响综合素质的提高,并最终达不到学习目标。所以,新课改的推进是尤为重要的,特别是要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进行施教,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散思维,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想,从而凸显他们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主体性。

  一、现存问题

  虽然新课改已经在开始推行,但是很大一部分高中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依旧存在着问题,特别是针对新课改中所提出的以学生自身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许多教师并没有加以实施,其根本原因多是教师不知道如何实施,从而也就造成了在新课改模式下的问题。

  1.教师理念偏差降低学生积极性

  在高中的数学课堂上,有种鲜明的现象就是,学生不像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人,而更像某种容器或是回收站这样的存在,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多是照本宣科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并非采取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教学模式,这样一来,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时候,就会对知识点无法进行单独的思考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懒于探究知识点所包含的内容,降低了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2.使用方法不对降低学生学习兴趣

  上过高中的人都知道,教师在授课时多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并不会将一些解决数学题目的方法思路教授给学生,基本上是灌输课本知识中原定的方法思路。从根源上来说,学生就永远不会知道学习的知识点是怎样形成发展的,而且,一旦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想既然书本上面已经有了现成答案,我为什么还要进行学习?干脆死记硬背,不听教师上课等想法,从而降低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度。

  3.高中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在进行高中的数学学习时,学生自身也存在一部分问题,由于长时间接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学生会造成懒惰散漫的现象,他们多数无法对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很少将自己发现的问题或是其他方法向老师提出来,他们更喜欢安于现状,而不去进行主动研究探讨,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能力也就逐渐降低了。

  另外,由于学生的主动性被降低了,在进行课堂授教的时候,学生多数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多是教师在讲台上面讲,他们在下面听,从而无法营造出师生互动的环节,造成学生更加不愿意进行数学的学习。

  二、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学习兴趣度的提升

  数学本来就是抽象乏味的,很多时候当学生在接受新的数学知识点时,他们是处于不能理解的状态,这也就导致他们无法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度。因此想要提升高中学生的数学成绩,就必须提升他们在数学学习时的主体性,所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度是至关重要的。学习兴趣的提升可以促使学生更自主地研究探讨新的数学知识点,才会让学生更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思绪。针对如何提升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一般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其一,清楚明白地知道学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并将学生的需求爱好结合到数学知识中,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再枯燥乏味;其二,数学虽然枯燥乏味,却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极其常用的,教师在进行施教的时候,可以多结合现实中的实例,让学生受到数学的实际效益,并提升对数学的兴趣度;其三,通过师生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数学,并对症下药,将学生讨厌数学的病灶连根拔起,让学生重拾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2.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教学目标

  无论是初高中还是小学的数学教学,在每节课中教师都是带着教学的目标进行的,但是教学目标的明确与否,是影响学生主体性表现的根本所在。因此,想要改变这样的情况,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角度入手。其实,高中数学的教材并非是国家统一使用的,可能有的高中会采用仅限于他们本地区的教材进行施教,所以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理解既有地区之分,又有班级优劣的不同,因此,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又是否针对以学生为主体来制订就尤为重要了。在高中数学施教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设定适合学困生的教学目标,又要制订适合学优生的教学目标,以达到对数学施教的目标。如,学优生可以相应对他们提高学习的要求,尽最大努力让他们多学多听;学困生可以采取递进法教学,先降低对他们的学习要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再逐渐对他们提高要求,形成一个层次性的教学模式。

  3.采取新型的教育模式

  众所周知,“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不可能凸显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只有摒弃这种方法采取并完善新型教育模式,才能提升学生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主体性。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能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数学的学习上自然也就会有显著的成果。这里具体的做法有很多,以下便列举两个较为直观的例子,以供参考:比如在讲解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时,以往的教学方式只能把A、ω、φ代入有限个值,观察每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函数的图像关系,但是采用几何画板就可以将线段b、T的长度和A点到x轴的距离当成参数图,而在拖动两条线段的某一端点时,可以使得三角函数φ和ω分别发生改变,但是拖动点A改变成振幅,这种教学模式既灵活快捷,还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兴趣。又比如说,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要让学生感受到轨迹是怎样随量变发生质变,则可以采取Flash软件进行动画展示,将变化对曲线形状的改变更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更轻松地总结比较圆锥曲线的定义。

  4.合作学习的方法

  想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还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法,说白了也就是学生和学生、小组和小组、学生和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的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中,学习就成为学生共同完成的一项任务,他们会积极有效地进行分工合作,从而相互帮助对方进行数学的学习。当然,这里的分组合作不是说所有目标都是一样的。由于学生有差异现象,所以教师要根据每个小组不同的情况,安排合理的目标,让他们进行更有效的讨论学习,最终一起达到教师给出的学习目标。这种方法是最能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的有效途径,促进了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并且,在采取这种方法时,教师只是扮演指导帮助者的角色,这样学生就更能够将自己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是提升高中学生的数学成绩的关键,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得到提升,并且更具发散性思维,对数学的学习更加有兴趣,能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其中学习,从而提升自身的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雷岚.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初探[J].科技信息,2011(15):251,271.

  [2]冉启飞.试析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才智,2011(25):121.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

2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