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教育理论>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李尉分享
新课改最大的特点是以新的教育理念、思想和教学方法替代过去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全面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新课改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喜人成绩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我们如不能慎重对待、及时纠正,很容易进入教改的误区,从而影响课改的进程和质量。
误区一:一味反旧。为了倡导新课程,很多教师在不断地反思旧教学,探索新教法。应该说这是一种致力于新课程改革的积极之举,其热情之高,值得赞叹。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所有这一切,给当前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我们在一味追新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旧、弃旧。经常有教师为了凸显新教法,总是要先痛批一下传统的旧教法的某些不足。由于一味地反旧,我们几乎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传统的就是错误的,传统的就是应试的。
这不免令人质疑:传统的旧教学真的什么都不好,就没有积极的教育因素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新、旧教育存在着必然联系,它们并不完全对立,而是传承发展和不断改进的关系。例如,应试教育中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素质教育同样也强调这一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了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试教育是失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试教育中所有的教学思想、经验和方法都不正确,毕竟过去有些诸如“语文学习要多读、多说、多听、多写”这样的宝贵方法,不仅是现在,就是将来也会在教学中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所以,教育创新不能忘本,传统教育中有很多教育因素是宝,舍弃了这些,新课改会缺乏发展的底气。即便是素质教育最忌讳的灌输教学、死记硬背和考试,在新课改的环境下也不是一无所用。我们主张学习探究,但也不见得什么东西都要去研究探索一番,毕竟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有时适当的灌输也是可取的,例如直接向学生介绍一些人文背景、历史知识、规章制度等。又如,我们反对死记硬背,其实,适当的死记硬背也是必要的,比如背英语单词、名句佳篇。
虽然理解记忆十分重要,但缺少了死记硬背的强化,在记忆的熟练程度和持久性上都会大受影响。至于考试,这本身就是学生的一种能力体现,素质教育不排除考试,但坚决排除应试教育。
误区二:只求“形似”。当前的新课改搞得轰轰烈烈,但也要防止盲目追随一哄而上的不良现象。为体现尊重学生,有教师一反常态,课堂上总是对学生笑脸相迎,“棒,棒,棒,你真棒”的赞扬之声不绝于耳,以致于该批评时却表扬、该惩罚时却奖励,让人感觉莫名其妙。自主学习无非就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再通过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最后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一种公式化、模式化的教学。所谓的合作学习也就是三、五个学生围在一起交流讨论。
所有这些现象看似体现了新课程、新理念,但表面的热闹精彩掩盖不住教育背后的空虚乏力。尊重学生,教师就只能是对学生说好话、百般讨好吗?自主学习就等于学生自己学习?合作学习岂止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这么简单?难怪有教师抱怨采用这种新教法教学效果反而不佳,原因就在于此。真正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而这种“神似”来自于对教育理念、教学思想的深刻领悟、把握。缺乏“神似”指导的教学是僵化的教学,毫无生机,这种教学由于没有获得真正的源动力,只能是在搞形式主义,教学中也就相应出现了作秀的虚假教学。
误区三:把握“度”失衡。“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是当前教育改革中说得较多的一句话,也反映了广大教师对新课改中出现问题的共同呼声。确实,教育在走极端化,是一个突出现象。课堂上,我们改变了一言堂、满堂灌,却导致了满堂问、满堂动的尴尬局面;尊重学生的课堂权益,课堂纪律由原来公堂式的严明变为茶馆式的放任自流;应试教育由考试为指挥棒到素质教育完全拒绝考试;由传统的师道尊严到不断蜕变成生道尊严……凡此种种都背离了教育实际,走上了极端化道路。
总之,新课改不是依葫芦画瓢式的简单模仿,而是深刻领悟、灵活运用的过程;需要的不仅是外在形式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对教育内涵的理解,形神兼备。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活起来。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学习研究,不仅要有改革的勇气和魄力,更需要足够的教育智慧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新课改才能改得扎实、改得稳健!
    29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