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人本理念培养良好习惯
陈蓉分享
摘 要:要充分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获得熟练的学习技能。要多一些人文关怀,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健词:尊重 习惯 自学 终身学习
所谓理念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是人们在对某一事物现实的深刻分析和展望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主要是理念的不同,比如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中心地位的转移,教师、学生与教材间“教、学”与“用”的重新定位,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重新整合等等。而所有这些新理念中,最闪光的应数教育要以人为本的所谓“人本理念”了。
一张又一张永无休止的试卷和练习,已成为学生沉重的身心负担,使学生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这不但损伤了学生健全的人格,而且完全背离了教育的主线。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乐学语文的习惯?笔者作了一些尝试。
一、充分尊重学生、培养乐学的习惯
首先,教师要树立人本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教育要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纲,以学生的需求为本。
其次,遵循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在充分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前提下,挖掘其内在兴趣。在语文课上,我经常采用一些激励性语言,不断地刺激学生学习,如“你肯定有更好的说法”、“你觉得能读得更好吗”等等,给学生灌输“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观念,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不断学习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第三,因势利导,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即主动进行学习。一句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兴趣,学习习惯就无从谈起。在语文教学中,我常采用“揭示课题引趣法”、“朗读课文引趣法”、“剖析课文引趣法”、“结课引题法”等,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我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创设机会,将语文学习拓展到学生具体的生活实践之中,让儿童体验到成功学习的甜头,像接受礼物那样接受了新知识。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自学的习惯
现代教学观认为,学习不是学生的专利,任何人、任何时候都需要学习。随着知识更新速率的不断加快,终生学习观使每个人的自学能力成为生活的必需。而自学习惯是在实践中养成的,小学生要学好语文,必须勤于实践。这里的“实践”,必须通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的正确引导、强化来完成,也就是说,自学的习惯是在自学的实践中养成的。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即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本领。也就是说,传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远比给予学生以金山更重要。
1.预习的习惯。我每接一个新班,一开始就着手对学生进行预习习惯的培养:提出预习要求,完成预习作业。教学第一篇课文前,我要求学生首先要读通课文,并边读边画出生字和新词语,看看字形,想想意思,遇到不懂的或使自己感动的在课文旁边打上记号或加上批注。接着,汇报预习中学会的生字和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然后,将这种学习方法和以往的学法做对比,使学生自己体验得失,从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一般来说,通过预习,不同层次的学生已经获取了不同的信息,这样,一定程度上也就避免了“工厂化”的教学模式。
2.读写结合的习惯。这是一种科学的阅读习惯,一边动笔一边看书,可以延长集中精力的时间,同时可以促进思维、增强记忆力。拿到一本新书,可让学生先看目录和单元,大致了解书中有多少篇文章,从自己最感兴趣的入手;读过的书留下读书符号,做到圈圈、点点、写写,遇到书中的难点,学会用工具书,学会请教同学或老师、父母,并把结果记下来,养成勤记勤读的好习惯。另外,每个学生要有专门的读书笔记,将文中优美的句、段乃至篇摘录下来,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多读多看。这样,学生的认知、作文水平自然会逐步提高。
3.善于改错的习惯。学习如同耕作,不能只讲耕耘不讲收获。自查是一种学习效果的反馈,自改则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反映。只有及时检查,才能知道有哪些收获、问题何在,以便及时订正错误。我要求学生要养成回头看、认真检查、及时订正的好习惯。但是,自己常常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而别人的错误却较容易看出来,同时,发现别人错误的也提醒了自己,所以,互批互改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时常鼓励学生不要怕丢丑,要勇于和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同桌之间、伙伴之间互相交流、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三、多方协调,营造形成习惯的氛围
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单靠课堂上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学生和家长接触的时间比老师更长,所以,必须通过方方面面的多方协调才能逐渐实现。我常常利用教师会、学生代表会、家长会等机会和他们进行沟通,尽力为学生营造能大胆表达自己感受的氛围。
实践证明,自学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学得主动活泼,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要多一些人文关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了,教书也就成为一件轻松愉快的事。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教研工作之中,可谓事半功倍。
关健词:尊重 习惯 自学 终身学习
所谓理念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是人们在对某一事物现实的深刻分析和展望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主要是理念的不同,比如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中心地位的转移,教师、学生与教材间“教、学”与“用”的重新定位,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重新整合等等。而所有这些新理念中,最闪光的应数教育要以人为本的所谓“人本理念”了。
一张又一张永无休止的试卷和练习,已成为学生沉重的身心负担,使学生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这不但损伤了学生健全的人格,而且完全背离了教育的主线。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乐学语文的习惯?笔者作了一些尝试。
一、充分尊重学生、培养乐学的习惯
首先,教师要树立人本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教育要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纲,以学生的需求为本。
其次,遵循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在充分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前提下,挖掘其内在兴趣。在语文课上,我经常采用一些激励性语言,不断地刺激学生学习,如“你肯定有更好的说法”、“你觉得能读得更好吗”等等,给学生灌输“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观念,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不断学习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第三,因势利导,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即主动进行学习。一句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兴趣,学习习惯就无从谈起。在语文教学中,我常采用“揭示课题引趣法”、“朗读课文引趣法”、“剖析课文引趣法”、“结课引题法”等,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我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创设机会,将语文学习拓展到学生具体的生活实践之中,让儿童体验到成功学习的甜头,像接受礼物那样接受了新知识。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自学的习惯
现代教学观认为,学习不是学生的专利,任何人、任何时候都需要学习。随着知识更新速率的不断加快,终生学习观使每个人的自学能力成为生活的必需。而自学习惯是在实践中养成的,小学生要学好语文,必须勤于实践。这里的“实践”,必须通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的正确引导、强化来完成,也就是说,自学的习惯是在自学的实践中养成的。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即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本领。也就是说,传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远比给予学生以金山更重要。
1.预习的习惯。我每接一个新班,一开始就着手对学生进行预习习惯的培养:提出预习要求,完成预习作业。教学第一篇课文前,我要求学生首先要读通课文,并边读边画出生字和新词语,看看字形,想想意思,遇到不懂的或使自己感动的在课文旁边打上记号或加上批注。接着,汇报预习中学会的生字和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然后,将这种学习方法和以往的学法做对比,使学生自己体验得失,从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一般来说,通过预习,不同层次的学生已经获取了不同的信息,这样,一定程度上也就避免了“工厂化”的教学模式。
2.读写结合的习惯。这是一种科学的阅读习惯,一边动笔一边看书,可以延长集中精力的时间,同时可以促进思维、增强记忆力。拿到一本新书,可让学生先看目录和单元,大致了解书中有多少篇文章,从自己最感兴趣的入手;读过的书留下读书符号,做到圈圈、点点、写写,遇到书中的难点,学会用工具书,学会请教同学或老师、父母,并把结果记下来,养成勤记勤读的好习惯。另外,每个学生要有专门的读书笔记,将文中优美的句、段乃至篇摘录下来,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多读多看。这样,学生的认知、作文水平自然会逐步提高。
3.善于改错的习惯。学习如同耕作,不能只讲耕耘不讲收获。自查是一种学习效果的反馈,自改则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反映。只有及时检查,才能知道有哪些收获、问题何在,以便及时订正错误。我要求学生要养成回头看、认真检查、及时订正的好习惯。但是,自己常常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而别人的错误却较容易看出来,同时,发现别人错误的也提醒了自己,所以,互批互改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时常鼓励学生不要怕丢丑,要勇于和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同桌之间、伙伴之间互相交流、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三、多方协调,营造形成习惯的氛围
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单靠课堂上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学生和家长接触的时间比老师更长,所以,必须通过方方面面的多方协调才能逐渐实现。我常常利用教师会、学生代表会、家长会等机会和他们进行沟通,尽力为学生营造能大胆表达自己感受的氛围。
实践证明,自学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学得主动活泼,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要多一些人文关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了,教书也就成为一件轻松愉快的事。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教研工作之中,可谓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