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布置家庭作业更有利于学生发展
万继才分享
家庭作业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课堂教学的延续。通过课外作业,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和自学的能力,并能培养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那么,该怎样布置家庭作业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并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呢?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一切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准则。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完全可以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丰富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传统的语文作业形式只注重学生的写,比较单调乏味,学生没有兴趣,往往做作业是为了应付老师。因此,作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形式相结合,让同学动手、动脑 、动口,符合他们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活动中愿意学、喜欢学,并渐渐迷上学。如学了古诗后,可以要求学生模仿诗的样子写一首诗,不必追求诗得押韵、对称,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发挥,做一回小诗人。又如学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可以让学生从春、夏、秋、冬四季中,选一个自己感触最深的季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又如学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自然段,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自己回家做一幅画,把百草园的景色描绘出来,还要求学生模仿课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对学校小花坛中的景色用口头作文的方式进行描写。这样的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无形中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2.分层次、分梯度布置作业,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特点。
教师应给学生的作业开设一个“自助餐”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参与其中。如学了鲁迅的《孔乙己》,可以给学生设计以下几道题:
a) 找出小说的三要素。
b) 填写《孔乙己》小档案。
c)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孔乙己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并结合这些语句说说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
d) 小说是一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可是文章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是否离题?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e) 请你观察你周围的一名同学,最好选择一位有个性的同学,描写一下他(她)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以上5题,可任选其中2~3道题做)
以上5道题的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能力差的可做简单的。总之,各类学生都会有收获。
3.渗透开放性,让语文作业渗透到课外及其他学科,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课标规定:“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顺应这一潮流,学科渗透也已成为近年中考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如寒假期间,教师可以以“春节”为主题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当地过年的习俗,了解过年时的人们的消费方式,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并与平时做一个对比。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也综合运用到了数学中的统计学,同时,对于乡土文化也有了深入地了解。
巧留作业,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此同时,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有的放矢的加大对学生质疑的引导和训练,并主动接近学生,与他们交朋友。我相信学生们学语文的激情会被唤醒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一切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准则。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完全可以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丰富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传统的语文作业形式只注重学生的写,比较单调乏味,学生没有兴趣,往往做作业是为了应付老师。因此,作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形式相结合,让同学动手、动脑 、动口,符合他们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活动中愿意学、喜欢学,并渐渐迷上学。如学了古诗后,可以要求学生模仿诗的样子写一首诗,不必追求诗得押韵、对称,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发挥,做一回小诗人。又如学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可以让学生从春、夏、秋、冬四季中,选一个自己感触最深的季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又如学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自然段,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自己回家做一幅画,把百草园的景色描绘出来,还要求学生模仿课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对学校小花坛中的景色用口头作文的方式进行描写。这样的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无形中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2.分层次、分梯度布置作业,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特点。
教师应给学生的作业开设一个“自助餐”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参与其中。如学了鲁迅的《孔乙己》,可以给学生设计以下几道题:
a) 找出小说的三要素。
b) 填写《孔乙己》小档案。
c)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孔乙己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并结合这些语句说说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
d) 小说是一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可是文章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是否离题?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e) 请你观察你周围的一名同学,最好选择一位有个性的同学,描写一下他(她)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以上5题,可任选其中2~3道题做)
以上5道题的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能力差的可做简单的。总之,各类学生都会有收获。
3.渗透开放性,让语文作业渗透到课外及其他学科,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课标规定:“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顺应这一潮流,学科渗透也已成为近年中考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如寒假期间,教师可以以“春节”为主题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当地过年的习俗,了解过年时的人们的消费方式,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并与平时做一个对比。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也综合运用到了数学中的统计学,同时,对于乡土文化也有了深入地了解。
巧留作业,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此同时,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有的放矢的加大对学生质疑的引导和训练,并主动接近学生,与他们交朋友。我相信学生们学语文的激情会被唤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