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角色的自我转变
郑文辉分享
摘要:目前,学术界和教育领域研究较多的是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角色转换,即教师如何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去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而对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身的角色转变的研究却不多。要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自身的角色转变是前提和关键。
关键词:主体性发展;角色转变;学习动力;学习习惯;新课程理念
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主体性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自然成为新课程一个极为重要的目标。但目前学术界和教育领域研究较多的是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角色转换,即教师如何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去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而对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身的角色转变的研究却不多。但就学习而言,教师的转变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使得教师角色转变能够真正起到相应的作用,学生自身的角色转变是前提和关键。
一、目前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新课程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结合有关专家学者对中学生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目前中学生的学习总体缺乏自主性,普遍表现出“不要学习”“不懂学习”“不会学习”的倾向,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习热情不高
很多学生存在对学习的认识不到位的情况,看不到学习对自身成长的意义,因此,无法找到支撑自己学习的原动力。学习的过程是在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强行推动下被动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任何教学安排都持排斥的态度,不愿意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二)学习习惯不佳
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是散而乱的,缺乏对学习的整体安排和打算,没有建立完整的学习体系。很多学生甚至到初三了还不清楚最基本的学习环节,每天只是以完成老师的作业为主要任务。这使得学生们只能跟着老师走,成了老师的一颗棋子,很难真正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者。
(三)学习方法不懂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 学习也是这样,每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都需要讲究一定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对学习缺乏热情、充满反感,所以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去反思和总结学习方法,这反过来使得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沉重而无趣,这是中学生较普遍存在的恶性循环。
(四)受挫能力不强
就像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一样,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难题和困难,又或者说,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克服困难、获得成长的过程。但很多学生不能正确的对待困难,一旦考试成绩好了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但是一旦成绩考差了,就信心大失、一蹶不振。这就使得自主、可持续的学习成为不可能。
(五)自我反思和总结能力差
只有明确自己的实际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学习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促进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但很多学生却缺乏自我反思和评价的能力,对自己的状况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甚至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很少进行反思和小结。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很多时候无法把握自己学习的方向,也就自然而然地失去主动性。
(六)沟通和合作能力差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其中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是贯穿始终的要求。但事实上,很多学生最缺乏的就是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在家与家长没有沟通,在学校里与老师没有沟通,学习上与同学没有沟通,这样就使得学习过程变得孤立无援,从而阻碍进步。
关键词:主体性发展;角色转变;学习动力;学习习惯;新课程理念
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主体性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自然成为新课程一个极为重要的目标。但目前学术界和教育领域研究较多的是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角色转换,即教师如何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去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而对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身的角色转变的研究却不多。但就学习而言,教师的转变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使得教师角色转变能够真正起到相应的作用,学生自身的角色转变是前提和关键。
一、目前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新课程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结合有关专家学者对中学生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目前中学生的学习总体缺乏自主性,普遍表现出“不要学习”“不懂学习”“不会学习”的倾向,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习热情不高
很多学生存在对学习的认识不到位的情况,看不到学习对自身成长的意义,因此,无法找到支撑自己学习的原动力。学习的过程是在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强行推动下被动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任何教学安排都持排斥的态度,不愿意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二)学习习惯不佳
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是散而乱的,缺乏对学习的整体安排和打算,没有建立完整的学习体系。很多学生甚至到初三了还不清楚最基本的学习环节,每天只是以完成老师的作业为主要任务。这使得学生们只能跟着老师走,成了老师的一颗棋子,很难真正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者。
(三)学习方法不懂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 学习也是这样,每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都需要讲究一定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对学习缺乏热情、充满反感,所以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去反思和总结学习方法,这反过来使得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沉重而无趣,这是中学生较普遍存在的恶性循环。
(四)受挫能力不强
就像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一样,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难题和困难,又或者说,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克服困难、获得成长的过程。但很多学生不能正确的对待困难,一旦考试成绩好了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但是一旦成绩考差了,就信心大失、一蹶不振。这就使得自主、可持续的学习成为不可能。
(五)自我反思和总结能力差
只有明确自己的实际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学习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促进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但很多学生却缺乏自我反思和评价的能力,对自己的状况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甚至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很少进行反思和小结。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很多时候无法把握自己学习的方向,也就自然而然地失去主动性。
(六)沟通和合作能力差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其中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是贯穿始终的要求。但事实上,很多学生最缺乏的就是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在家与家长没有沟通,在学校里与老师没有沟通,学习上与同学没有沟通,这样就使得学习过程变得孤立无援,从而阻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