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的“社会”理论基础(2)
吴洪富分享
二、知识社会中人的学习必然
“知识社会”这个术语最早是由伯特·E.莱恩于1966年在《知识社会中政治和意识形态衰落》中采用的。德鲁克于1969年在《不连续的时代》中也使用了“知识社会”的术语。这本著作所展示的论点是将知识置于“我们社会的中,以及经济和社会行为的基础”的地位。他在1993年出版的《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把“后资本主义社会”看做是“知识社会”,并认为人类社会的21世纪是知识社会生长并完成的一个世纪。人类正进人“知识社会”。伴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与巨大推动,知识社会的特性更加明显。正如《数字化生存》作者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所指出:“长此以往,能够在互联网络上投人时间与智慧的人将会越来越多,网络也将成为一个人类交流知识与互助的网络。”知识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着巨大影响,知识社会有着与以往社会不同的特征。
1.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资源
知识成为了社会的核心。《知识社会》的作者尼科·斯特尔认为“知识社会”的概念意味着一个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确定性特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新的特征正在出现,正在生成的社会日益受到“知识社会”的驱动。斯特尔指出,尽管劳动和财产的资源属性确实还没有完全消失,但一种新的原则,也就是知识已经被加进来了,这个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对作为社会的基本机制的财产和劳动既进行改造,又提出了挑战。丹尼·贝尔在其关于“后工业社会”来临的讨论中也指出:第一,革新的源泉日益从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中衍生出来;第二,由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的较大部分所测定的“社会的份额”在知识领域中日益增加。“知识是今天唯一有意义的资源”。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即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没有消失,但它们已成为次要的了。在知识社会中,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更好地获取和应用知识将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知识社会的主要社会团体将是“知识工作者”,即像资本家知道如何把资本用于生产一样,他们是知道如何把知识用于生产的知识经理人员、知识专业人员、知识雇员。知识型劳动者主导了生产及社会发展。
2.人的知识性生存
知识社会中,人的生存处境开始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由物质性生存图景,向知识性的生存图景过渡。西方学者霍斯金称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生存图景为“知识性生态系统”。在传统社会中,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是直接与物质世界的交换,而在知识社会中,物质世界隐退到知识世界的背后,知识成为人不可回避的基本生存环境。知识从传统社会中只属于少数人的专业性的生活方式,变成大众化、日常化的生活方式,构成人日常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与人的生活具有不可分离性。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存方式也发生着彻底的改变,进人一个“知识生存”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只能与知识打交道,只能用知识来解决生存中的一切问题。掌握了知识就掌握了生存的条件和命运。知识通过支配社会的经济关系而支配人的生存能力。知识社会中,人的消费也知识化了。日本著名思想家界屋太一提出了“知识价值社会”取代“后工业社会”的重要认识,指出现代社会的变革既不是单独的技术革命,也不是临时性的潮流,它是人类在产业革命200多年后迎来的将产生“新社会”的巨大变革,即“知识价值革命”,通过这一革命,将出现一个“知识价值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将着力追求时间与智慧的价值,即“知识价值”的大量消费,人们将认为“知识消费得越多越体面”。物质的消费逐步在被知识的消费所侵占。
3.知识运转的加速化
在知识社会中,知识的生产非常快速,进而形成“知识的爆炸”。各种不同的新知识,不断地被创造、被生产出来,可谓一日千里,瞬息万变。根据某学者的估计,目前专业知识每隔5年即增长一倍(Merriam&Caffarella, 1999)。因此,在知识社会中,知识或信息的生产极其迅速,崭新的知识不断地被创造,充斥在整个社会中,存在于我们生活与生存的环境中,对个体形成了莫大的压力,需要个体去了解和吸收,才能适应与生存。在知识社会中,知识存在的周期正快速减少,亦即知识的寿命不断地缩短。在今天仍然有用的知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过时而被淘汰,因此我们绝不能存有所学的知识将一辈子有用的观念。知识老化的速度正日益加速,知识的半衰期也日益缩短。在知识社会中,这是一项严酷的事实,也构成了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三、学习社会—学习的自由国度
学习社会是Learning Society的中译词,也有人译为“学习化社会”或“学习型社会”。一般认为,“学习社会”的概念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 R. H. Hutchins)于1968年在其出版的书《TheLearning Society》中提出的。他指出,学习社会除了个人生涯中不同阶段的教育外,更是一种以学习、自我实现、人性发展为指标的社会,使一切的制度都能实现此种目标的社会。他强调,学习化社会是以“社会全体成员充分发展自己能力为目标的社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了一份名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也采用了“学习社会”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教育革新的“根本方向”,从而使得这个概念开始为国际社会所关注。报告认为:“社会与教育的关系,在其性质方面,正在发生变化”。一个社会既然赋予教育这样重要的地位和这样崇高的价值,那么这个社会就应该有一个它应有的名称—我们称之为“学习化的社会。1998年,兰森教授编辑出版了《处在学习社会》一书,概括了学习社会的基本内涵,并指出学习社会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形式。“但对我们来说,学习社会这个短语指称的是一种不同的社会形式,学习社会是一个不得不设法使自己成为一个不同的社会形式。”兰森已旗帜鲜明地把学习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来看待。
学习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具有很显著的特征:
1.学习是一种人权
我国台湾学者胡梦鲸认为,学习化社会将是一个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人人均能终身学习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学习者的基本学习权力能够得到保障,教育机会能够公平地提供,学习障碍能够合理去除,终身教育体系能够适当地建立”。学习化社会构建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学习化社会的建立应该具备六项基本条件,即“学习的个人、学习的家庭、学习的组织、学习的社区、学习的政府和学习的网络”。布希尔(Boshier,1980)指出,学习社会的基本观念是把学习当做正常的日常生活之事,而教育则被视为所有公民的潜在人权。彼得森(Peterson, 1983)进一步认为学习社会的特征有:(1)教育机会应尽可能性地向大众开放;(2)教育机会应延伸到社区,并融人社区事务与问题;(3)各种教育资源的广泛运用。范德济(VanDerZee, 1996)提出了实现学习社会的五大关键,即创造学习机会、提升学习质量、建立支持体系、引导自我完善、保障学习权等!”’。也就是说,在学习社会中,教育与学习的网络要多元、开放而且富有弹性,能够满足不同学习群体和个人的不同学习需求。英国学者贾维斯表述道:“在学习社会中,提供所有社会成员在一生中的任何时间,均有充分的学习机会。因此,每个人均得通过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达成自我的实现” “学习型社会……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一个以学习求发展的社会”。学习社会要调动所有组织、动用一切资源,以便个人的学习,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同时,在学习社会中,所有公民,不论其出生、性别、种族、收人或居住地区等,一生之中皆应有接受教育、获得学习机会的权利。
2.学习是个体的生存方式
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着学习活动,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具有学习活动的社会都称之为“学习社会”。“学习社会”与非“学习社会”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学习活动,而在于这个社会中的组织和个人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学习社会中,学习成为了人的生存方式。
“学习社会”要求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组织及其绝大多数成员都必须高度重视学习,都必须把学习摆到极其重要的地位上来。人们的学习活动不仅局限于小学、中学、大学的在校学习,也不仅局限于各种进修班的短期学习,而且要把学习延续和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及各种活动中。人的一生应该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不断提高和发展自身素质、能力的一生,不断适应社会本身的变化和发展的一生。国际有关组织已经把“终身学习”看做21世纪的生存概念。学习社会拥有终身教育体系,实施终身教育制度。通过这个体系和制度,实现如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会及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所说的,使所有公民可以终身继续参与教育与训练,可以“从幼年到成年不断地学习,随着世界本身的变化而不断地学习”。在学习社会中,学习扩展到“家庭、工作场所、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和科学中心”,乃至“工作和生活中得以发展和成熟的一切场所”。学习者不是把学习看做迫于外界的种种压力去学习,不是以消极的被动的态度对待学习,而是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是发自内心地对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和追求精神。学习者自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方法。西方一位学者曾经指出,对于一个学习者来说,最有价值的财富是积极主动的态度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