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理论论文
下面是关于艺术理论的一些论文范文,不知道怎么下手的朋友们可以看看哦。欢迎阅读借鉴,希望你喜欢。
让英语课堂提问更具艺术性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课堂教学的改革成为此次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课堂提问一直以来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经典的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活动方式,是知识传授、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它在英语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对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作用。
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在新课程下,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堂提问的功能、优化问题的设计、把握提问的原则,最大化地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随着有效教学理论的发展,教学论研究者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有些研究者“从学生有效学习和发展的角度规定教学有效性”(黄小平,2005)。有些研究者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的教学个性获得的发展与逐步完善。”(刘立明,2002)
在课堂教学上,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对它的研究可以追述到2000多年前孔子的“启发式”提问和苏格拉底“产婆式”提问,他们用提问成功地引导学生学习,至今为人称颂。近几年教学问题聚焦在真实的课堂,关注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课堂互动最经常使用的形式之一。因此受到许多研究者关注。
英语阅读教学。实际上就是一个设疑、导疑和释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不断地进行设疑、导疑和释疑,才能充分发挥提问教学功能,上好阅读课,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提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表述要清楚明了
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要注意问题的陈述应该严密、详细和清楚,为学生思考指出明确的焦点和方向,避免模棱两可。清楚的发问会提高准确回答问题的可能性。
案例:问学生:What are the important inventions in China?或问学生:What does school start?学生都会感到茫然,中国的重要发明有很多,到底是问哪一个时期的发明呢?还有第二句学校开学分上半年和下半年,到底是问哪半年呢?因此不妨把上面两句改为:What are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in the ancient China?和What does the new school years tart?
二、教师提问态度要和蔼
如果教师提问时用充满责备和威胁、强硬的态度就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造成恐惧心理,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提问时态度和蔼,应该是喜悦、友好、轻松的,在提问时可以尽量使用像“Would you please tell us...?”“Would you like to...”“May I ask you...?”等委婉而友好的语气。教师提问时尽量多使用体态语言。教师的表情、手势及姿势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教师的微笑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教师鼓励的眼神可以让学生消除恐惧。产生安全感、教师的手势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更好地思考答案。若发问时适当变化姿态、面部表情、声音频率及音调,将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三、问题反馈要及时
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明确、有效的评价,要让学生体会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学生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即使是很小的进步,教师都应当给予肯定、赞扬,这样对增强学生答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非常有益。学生对问题做出错误的回答,教师应立即纠正,纠正速度越快,越有效。学生对问题做出不完善的回答时,教师可用鼓励性的方式启发学生答题,也可以叫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对于回答得好的学生,可以用“Well done!”“Very good!”“You did a good job!”等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的学生,可以用“It doesn't matter.”“I hope you will do better next time.”“Try it again.”等消除学生的自卑和恐惧心理,使学生树立起信心。
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沟通的双边活动。但事实上提问行为中往往教师是提问话语控制者,掌握着提问的主动权,成为了提问的主体。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往往会有很多的疑难问题,不能够只通过教师的提问来解决。因此如果我们把学生作为提问的主体,把话语权利让给学生,让他们把自己的一些疑难问题提出来,通过学生合作和师生互动的方式,寻求出正确的答案,将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探究意识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效果。提问主体的改变产生角色的变化,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承认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和对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角色的认同观念,采取鼓励、启发的手段让学生敢于把自己的疑惑或观点提出来。教师在备课时,要留出让学生提问的充足时间,也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为学生提问做出准备。
五、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
教师对自身发问效果详细客观的评估是提高教师发问技巧的有效手段。教师对发问效果的评估,主要是教师对自己呈现问题的方式、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展示序列、层次的清晰性、时机的选择的自我评价。这有利于提高教师发问技巧,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自己反思的习惯,经常问问自己提出何类问题能启发学生的心智?是否还有别的好的问题?叫谁回答问题等等。通过这些反思,不断提高教师发问水平,提高自我反思能力。
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强调了导入阶段的趣味性、探索性。导人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任何一个阶段里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注视学生的反应是否自然发生,如果自然发生则被称为是注意的,教学本身就是有兴趣的”。因此,教师应在备课时因生、因时、因材,仔细琢磨,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发人深思的情景或话题。使每个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从而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我表现欲,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有利于思维和联想的状态上来。为学好课文做好铺垫。
以红色为例间析电影中的色彩艺术
自从人类降临于世,头一个与眼睛亲密接触的便是光。伴随着光的出现,色彩掀开了自己的历史。起初色彩只算是大自然的附属品,真正被人类认识并被其所用,还得从绘画谈起。史前洞窟壁画已经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点。当然色彩并非只是画家们的专属,那些平日跟文字打交道的文学家们不少也对色彩有着强烈的感受。譬如“狂飙突进”时期的文学大师歌德曾说过这样的话:“没有色彩也就没有生活……它是我们身心的粮食。”在他看来,不同的色彩能造就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因此甚至曾有人说歌德为了在不同心情下创作不同情调的诗篇,习惯戴有色眼镜从事创作。但不管歌德怎样努力,在他的作品与色彩之间,总是存在一层无形的隔膜。
相比歌德,高尔基显然幸运了许多。因为,在他生活的年代里出现了电影。在高尔基第一次观看黑白影片时,曾激动地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昨晚我置身于影子王国之中,那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那里的一切――土地、人群、水和空气,都沉浸在单调的灰色里。灰色的阳光照耀着灰色的天空,灰色的脸上长着灰色的眼睛……”显然在黑白影像的时代,人们在记录影像的同时不得不放弃其中无限多可能的色彩,但电影创作者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色彩的追求。如果我们回顾一下电影史,便不难发现这一点:
1895年第一批手工着色的实验短片出现在埃居松的《列奥,弗列尔的舞蹈》中: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华世界》在美国问世。这部彩色片成为电影史上继有声片之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它为电影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二次世界大战后,色彩在电影中创作中的运用日趋成熟,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影像的色彩空间被无限制地扩大,同时色彩也为电影影像插上了艺术的翅膀。
电影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历练后,无论从内容、形式、技术等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但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其最基本的四个属性永远是色彩、光线、构图、运动。而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迅速唤起人的情绪。可以说色彩在电影中的运用越来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电影中正确的运用色彩,以使之对电影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电影与色彩,以红色为例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这样说:“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一样。”换言之,电影其实就是利用了色彩对人心理的这种影响,来达到某种表意的目的。
闻一多在《色彩》一诗中有过这样的描述:“生命是没有价值的白纸,红给了我热情,自从绿给我以发展,黄给我以忠义,蓝给我以高洁,粉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再完成这帧彩图,黑还要加我以死。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诚如闻一多所言,从心理方面讲,色彩的确是电影中的下意识元素。它有强烈的情绪性,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性格,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情绪反应。例如,红色能使人感到热烈,温暖和兴奋;黄色给人以明朗和欢乐的感觉;蓝色包含着抑郁和忧伤的成分,也显示出平静和稳定:而绿色则富于生机,白的纯洁无瑕,黑的庄重沉静。不同的色彩会在观者内心产生不同的情感效应,因此电影创作者会随着情景的变化运用不同的色彩来为之服务。下面让我们以红色为指引探究一下色彩在电影中的运用。
谈起红色,我们马上会把它与热烈、激情、喜庆、炙热、醒目、血腥等或具象或抽象的词语联系起来。红色在色彩家族中是一个活跃的重要角色。学过色彩学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无论是光的三原色还是色料的三原色,红色都是首当其冲。从这一点就不难看出红色的魅力了。在电影中红色同样受到了其他色彩所没有的礼遇。
1926年爱森斯坦在《战舰波将金号》里把起义军舰的旗帜染成了红色,随即引起了轰动,当观众看到鲜红的旗帜在空中飘扬时,会不由自主地欢呼雀跃。而中国电影先驱们在把色彩注入其创作尤其对红色的运用上同样显著。1928年,由我国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火烧红莲寺》,在当时可谓万人空巷,火红至极。其中扮演“红姑”的一代女星胡蝶在正片上把自己的服装染成红色,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其红色点燃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武侠片的热火。
二、外国电影大师心中的红色
放眼回顾电影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红色在电影中的运用已经多得无法统计,下面让我们从不同地域,不同国籍的电影大师作品去体味一下红色带来的视觉盛宴。
阿尔莫多瓦,这是位喜欢把奔放热烈的色彩注入其作品的西班牙电影大师。对于阿尔莫多瓦来说,在电影里狂放、夸张、肆无忌惮的运用颜色是在合理不过的事情。他认为:“对于个人来讲,激情则是使生命具有意义的唯一动力。”他将自己作品中那些巴洛克风格的色彩搭配比作是一种“色彩的爆炸”,“激情――色彩”事实上构成了阿尔莫多瓦影片中最常用的色彩句法,这些色彩成就了一种独特的暗示效果,其所蕴含的某种强大而不可抗拒的力量始终贯穿于情节的发展。这大概和西班牙人的民族性有关系:飞快的语速、刺激性的食物、滚烫的音乐、不加掩饰的感情,当然,还有浓艳的色彩。阿尔莫多瓦的电影是多彩的,在他的影片中,总有一种足以让人飞扬起来的色彩谱系。黑、白、蓝、绿、橙……所有这些色彩都在阿尔莫多瓦的影像世界里躁动不安。然而相比来说,红色才是阿尔莫多瓦电影最明显的标志。因为它象征着生命的动力、对爱情的渴求和不可抗拒的情欲。在阿尔莫多瓦的影像中红色还是女性性别的指向,在他的几乎所有影片中都有红衣、红唇、红指甲、红高跟鞋装扮出来的红色女人。譬如那部《精神濒临崩溃的女人》中穿着红色睡衣,脚着红色休闲鞋的佩芭,在厨房切着满满一桌的番茄,榨着番茄汁。而她发怒时还曾歇斯底里地将红色电话扔出窗外。在佩芭的生活中到处燃烧着红色的火焰,彰显着人物内心的痴狂。
至于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电影的色彩诠释更是不言而喻得,在他的《蓝》、《白》、《红》三色系列中便能看出,堪称电影色彩运用的极致。蓝白红原本是法国国旗上的三种颜色, 它们分别象征着资本主义世界里自由、平等、博爱的核心价值观,基耶斯洛夫斯基以此为表现主题,正是为了探讨当代社会中的种种深层问题。
片如其名,《蓝色》中最突出的色彩运用显然是冷色调的蓝,以其孤独、庄严等象征意义来配合影片的主题风格。而《白色》中,导演并没有像前一部那样连续的运用色彩,而是用不连贯的、甚至是零散的白色点缀其间,这是导演蓄意的。他想让观众从人物外部动作逐渐体悟人物的内心感受,而不是色彩直接表征人物的心理活动。最后的《红色》,在色彩运用上则是把《蓝色》和《白色》中对于蓝色、白色的处理推向了极致,实现了其完美的结合。影片中红色无处不在,以其鲜明有力的视觉冲击力吸引观众的眼球,让观众从中直接感悟色彩的涵义;但绝对不是随意涂抹、漫无边际,而是尽量符合生活中日常经验的真实感受,“红色汽车、红色服装、红色的交通灯……”都是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对于“三色”中色彩的象征意义,基耶斯洛夫斯基并没不想给观众以难题,他所做的只是促发人们的思考和关注,所以我们大可做出自己的解释。
三、张艺谋的红色电影
中国电影人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有着自己的诠释。在王家卫的《东邪西毒》中,辣椒堆里作者的慕容嫣。红色与浅灰,宛如一张油画,还是带着条纹很深邃清晰的粗布纹画布,人物心理上深刻的沧桑感和内在激情得不到宣泄的苦闷一下子全部表现了出来。而作为摄影出身的导演,张艺谋对于电影色彩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当然,在他的电影画面中也从不缺乏视觉的冲击力。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原色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对于电影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张艺谋对色彩的处理不满足于对客观世界的简单摹写,更多的是强调色彩的象征意义和主观表现性。而在众多颜色中,他更偏爱浓郁的红色,在他的影像中红色被推向了极致。
在张艺谋的导演处女作《红高粱》中,他大胆运用了色彩的特殊的审美价值,使用了红色这一极为强烈的颜色,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红色的世界。片中那种自始至终的红让人热血沸腾,不仅有红高粱、红花轿、红棉袄、红盖头、红辣椒、红剪纸,还有红色的高粱酒、红色的火焰、红色的太阳、红色的鲜血等。影片通过红酒般的浸血画面,自始至终呼唤着一种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表现了人物对生命赤裸裸的欲求,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而在现实中,高粱酒应是白色的,但是在影片中却进行了艺术加工,变成了红色的。这是张艺谋为突出酒神精神而特意设计的。
在中国文化中,红色是喜庆的象征,比较张扬、热烈、奔放,代表的正是中国人最深层的原始个性:热情奔放、恣肆张扬,很适合表现《红高粱》宣扬的那种狂放不羁、敢爱敢恨的生命态度。影片结尾处,“我奶奶”被日本鬼子击中,胸口汩汩地流血,前景背向镜头站着童年时的“我爸”,这时画面映成一片红色,不仅倒毙在地的“我奶奶”是红色一片,身后连成片的高粱地也成了红色。然后是日全食,天地变成通红的世界,一切都像血一样红,血红的太阳,血红的天空,血红的高粱漫天飞舞。影片借助这种红色表现的是“我奶奶”牺牲的壮烈性、庄严性与崇高性。这里的红色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残酷、复仇、战争的敌对性和对立性。
张艺谋曾经说过“人活着要有精气神”,在他的影片中,他用色彩和造型表达了对这种精气神的象征,《红高粱》里最为典型,高粱的红色,是北方人民刚直不阿的性格象征。接下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其中铺天盖地的大红灯笼更是将红色运用得出神入化。《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色与《红高粱》中的红色有着迥异的意象潜流。《红高粱》中的红色浸透着酒神精神,生命、性、生殖、种族都隐喻在茫茫一片如火的高粱地里。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红色则几乎全部散发着腐朽的美丽气息和血腥的灾难气息。
张艺谋对色彩有着独特的感受和概括,在影片中他利用色彩给人视觉以美感效应以及象征意义,唤起了观众丰富的联想,调动了观众的审美体验,进而更好地表现了电影的主题。某种程度上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色彩能够影响我们的情绪,“色彩即语言,色彩即思想,色彩即情绪,色彩即情感,色彩即节奏。”色彩能够为影像画面注入情感,烘托视觉要素的表现力。色彩还是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创造情绪意境,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利艺术手段。
企业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2.企业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