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艺术理论相关的论文
下面是关于艺术理论的一些论文范文,不知道怎么下手的朋友们可以看看哦。欢迎阅读借鉴,希望你喜欢。
浅谈电视节目画面编辑的艺术性
一、电视编辑的概念及内涵
在我国的电视业中,电视编辑是一个内涵比较广泛的概念。一是指对电视画面剪辑这一环节的工作及工作者。而在电视业中,由于画面的组接,是利用电子编辑器来控制进行,将素材带上的某一段画面编录到编辑带上去,实际已无“剪”的行为,所以,将电视业中相当于电影业中剪辑的工作及工作者,称为“编辑”。此外,在电视业中,“编辑”这一概念最普遍的含义又另有所指。如,专题片中,担任文字脚本的撰稿人(常常还担负与摄像师配合,在拍摄现场为实现创作意图进行一定组织工作),常常也称为编辑。在新闻部中,有的编辑既担负了画面剪辑的工作,又担负了配写解说词的使命。有的编辑,则除上述工作外,还要组织采访规划、指导记者进行采访等。而有的编辑,确实又专门操作编辑机,在编辑记者或艺术片导演指导下,从事画面组接的工作。
电影和电视的实践证明,在电视画面组接的这一工作环节,实际上除了具体执行剪辑的剪辑师以外,常常总是包含着编辑、导演的劳动,包含着编辑、导演直接指示的通过画面组接的特殊技巧来体现的艺术构思,包含着画面组接的电视艺术因素。因此笔者在这里所论及的“编辑”,主要针对电视画面组接这一整个创作工作环节。它不仅是剪辑师,也是编辑、导演在把握电视片的整体创作时,都应给予相当重视。
二、电视编辑的意义
电视编辑的意义,可以说同电影剪辑的意义在根本上是相同的。无论是电视片还是电影片创作,都离不开剪辑。这首先是因为技术手段的局限,不可能一气拍完一部电视片或电影片,极短的新闻片除外。第二是因为艺术的要求。“电影是省略法的艺术”[1],电视同样如此。无数个镜头的电视素材,只有经过剪辑,才能将最合适的画面段落,按照最理想的方式组合起来。电视和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早已告诉我们,在画面与画面的组接关系中,蕴含着极有生命力的艺术因素。孤立存在而无意义的数个画面,按照一定的顺序及方式组接起来,则会产生出艺术的意趣。同样的几个画面倘若按几种不同的顺序及方式组接起来,则可能表现出几种迥然不同的含义。所以,电视编辑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完成其最基本的使命,即将零散的、个别的画面素材按照电视语言规范和电视艺术要求组合成完整的全片;另一方面还在于通过画面的组合,进发出艺术的火花,从画面与画面的组合关系中,产生出画面内部本身并不包含着的艺术意趣。
三、电视编辑的艺术
电视编辑的艺术,从根本上来说,可以从两句话来把握,即:要善于从上下两个镜头的内容中寻找建立连贯关系的因素;要善于在上下两个镜头的形式上寻找建立连贯关系的因素。为了要做到这两个“善于”[2],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理解。
(一)影视艺术的特殊表现手段――蒙太奇
1.叙事蒙太奇。又称“叙事性蒙太奇”,是影视片中最基本的、常用的蒙太奇结构形式。叙事蒙太奇根据叙述方式一般又分为连续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或称交替)蒙太奇、重复(或称复现式)蒙太奇等。
连续蒙太奇。就像通常讲故事、说评书惯用的方式,沿着一条单一的情节线索,按照事件的逻辑顺序,有节奏地连续叙述,表现出其中的戏剧跌宕。连续蒙太奇不包含不同于实际生活本身运动逻辑的时间、地点、场面的突然变换,所以易造成平铺直叙的感觉。故很少有影视片全片均采用单一的这种蒙太奇结构形式,多与平行、交叉、重复等叙事蒙太奇形式综合运用,相辅相成。但不论一部影视片中,采用了怎样多种的叙事蒙太奇形式,在相对独立的一个情节片断中,占主导地位的总是连续蒙太奇的结构形式。
平行蒙太奇。是将两条或两条以上互有关联的情节线索(不同时空、同时异地或同时同地)并列表现、分头叙述而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之中。或将几个表面毫无联系的情节(或事件)互相穿插交错表现而统一在共同的主题中。
交叉蒙太奇。由平行蒙太奇发展而来。其特点则是它所并列表现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索的严格的同时性、密切的因果关系和迅速频繁的交替表现,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往往影响或决定另一条或数条线索的发展,互相依存,彼此促进,最后几条线索汇合在一起。由于交叉蒙太奇较之平行蒙太奇在交替表现上的更为迅速频繁,所以更能造成激烈紧张的气氛,加强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和悬念感。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尤其为电影电视片的结构创造了无限自由的艺术时空,为电影电视剪辑提供了“重新安排素材,重新设计事件运动流程形式、顺序”的巨大创作可能性。
重复蒙太奇。即让代表一定寓意的镜头或场面在特定时刻反复出现,造成强调、对比、呼应、渲染,以及某种特殊节奏等艺术效果,体现出鲜明的艺术匠心。
2.表现蒙太奇。是以加强艺术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为主旨的蒙太奇结构形式、是以镜头的对列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相连或相叠镜头在形式上或内涵上相互对照、冲击,来产生一种单独镜头本身不具有或更为丰富的涵义,以表达某种情感、情绪、心理、寓意或思想。其美学作用在于激发观众的联想,启迪观众思考,获得一种独具魅力的影视文化修辞的审美享受。表现蒙太奇具有广阔的内涵和丰富的形式。可以说,各种文学艺术的修辞、表现手法,都可以在影视文化中通过表现蒙太奇加以体现。
(二)画面合理连接的基本原则[3]
1.画面连接应符合逻辑。一是要符合客观事物运动发展的逻辑,一是要符合人的思维逻辑。在画面连接时,如果能体现出或让观众体会到这种逻辑,那么,镜头画面的组合就是顺畅的,观众就会自然地接受。相反,如果画面连接后的效果违背了这种逻辑,观众就会感到唐突、别扭,而产生排斥的欣赏心理。就画面连接应符合人的思维逻辑来说,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探究和把握人是以什么思维规律来认识和理解画面的组接关系;二是要探究和把握人的思维能力能在何种程度上理解因画面组合所创造的时空关系及内涵关系。
2.形式上具有可能连接因素――剪接点。这是电影电视剪辑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电影电视剪辑中,最大量面临处理的是动作剪接点、情绪剪接点、声音剪接点。
动作剪接点。在电视摄制过程中往往要把一个动作分解成不同角度、方位、景别的镜头来拍。当这些镜头拍好以后,再在后期剪辑中把它们连接起来。拍摄这些镜头时不可能一下完成好最适宜作剪接点的起幅和落幅,所以都要在每个镜头的首尾相应地拍上二段与相连镜头重复的动作,便于剪接时做到精确。剪辑时,要在两个将要接在一起的镜头上找到一个点,在这个点上进行剪辑使该动作最连贯、最自然。
情绪剪接点。当以人物的内部动作即情绪变化为依据时,可产生情绪剪接点。即在人物激情的高潮处,利用前后两个镜头在情绪上的一致性来切换镜头,不必依靠任何形体动作或声音等,同样可以使镜头衔接得十分流畅自然。不过,在一部影视片中,有情绪剪接点的镜头是少数,因为人物不能经常处于激情的高潮中,这也是由剧本和表演决定的。
声音剪接点。即剪辑声带时,每段声带切断并和下一段声带衔接的交接点。各种声音都有其本身的规律性,不是在声带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切断。只有结合画面内容,按照声带的特点找准声音剪接点,才能使声音转换得流畅自然,不露“剪接”的痕迹。同时,语言的间隙有长有短,若忽略间隙的合理长度,声带剪得过松过紧,都会影响到语言的节奏,从而影响到影视片中人物本身隋绪的准确体现,所以必须结合画面所表现的情绪来恰当处理。
(三)剪辑的基本技法
1.动接动。两个在视觉上都有明显动态的相连镜头的组接方法。动接动应与动作剪接点严格区分。动作剪接点是同一主体的镜头切换方法,而动接动则是不同主体镜头的切换方法,并且,上下两镜头中不同主体的运动节奏宜大致相同,这样才能符合观众的视觉心理要求。在剪辑处理中,要善于抓住各种动的因素,如人物的运动、景物的运动、镜头的运动等,借助这类因素来使观众感到上下镜头中某种内在的相似,从而给观众以镜头组接上的自然感,节奏贯通的协调感。
2.静接静。两个在视觉上没有明显动感的相连镜头的组接方法。静接静是相对而言的。因为在电视电影的表现方法中,没有绝对的静态镜头。即使有些形式上看似处于完全静态的镜头,也由于其在整部影片的内在发展事件中具有某种特定的、推动故事发展的动态的能量,所以,它仍使观众在心理上感到其活泼的动态,那种潜藏着的内在的运动节奏。因此,静接静主要是指上下镜头在剪辑点前后的部分画面所处的状态。
3.静接动。动感不明显的镜头与动感十分明显的镜头的组接方法。静接动是镜头组接的特殊规律。主要用于希图通过节奏上的突变来对剧情进行有力的推动。因为由上一个镜头的静止画面突然转换成下一个镜头动作强烈的画面,这本身在视觉上就对观众形成了一个冲击,实质上运用上下画面在运动节奏上的突变,向观众暗示了某种强调。
4.动接静。在镜头动感明显时紧接静感明显的镜头的组接方法。这也是镜头组接的特殊规律,这种组接方法乍看起来,似乎是在视觉上和节奏上造成突兀停顿的感觉,实际上,却往往是获得让观众更强烈地去感受到运动节奏,去玩味余音绕梁般的“余动”韵味的特殊表现手段。
5.动作转场剪辑。借助人物、动物、交通工具等在动作和动势的可衔接性以及动作的相似性,作为场景或时空转换的手段。
6.语言转场剪辑。利用后一场戏对白首句与前一场戏对白末句的有机联系(或衔接或重复)来达到场景自然转换的剪辑技法。
7.音乐转场剪辑。用音乐手段达到场景自然过渡的剪辑技法。它有两类处理技法。一是打破音乐与所配画面的起止处完全同步的传统格局,把音乐向前一场戏画面末尾或向后一场戏画面开始处延伸一定的长度。使观众由于音乐感觉上的连贯性而不太注意因画面时空较生硬转换引起的不悦感。二是利用上下两个镜头中所表现人物或时空内容对某一音乐共有的联系,来比较自然流畅地实现时空、场景转换。
8.运用特技机效果转换画面。现代电视特技机已经可以很方便地实现丰富多彩的画面转换。在运用特技机技巧转换画面和场景时,一是要注意根据表现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技巧,二是要注意一部片子中尽量避免重复,保持给观众以转换形式上的新鲜感。
科学与艺术的互融互进
一、科学与艺术
科学,崇尚真理并探索发现问题。它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辨证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点,是一项对人类社会有积极意义的高尚事业。是一种最逼近真理的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是一种态度、观点和方法。科学的诞生和人类的历史久远。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把scientin译为“科学”。
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两类。自然科学是人类把自然进化中对适合人类目的的那段自然结果截取下来并随之直接予以利用的过程。实验科学是人类把经人类已认识的自然规律按成就它原来条件比例的反应。科学分为广义科学,窄义科学两类。广义科学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全部体现,其只是于理论中的科学,是虚拟中的科学。窄义科学是指于广义科学中对适合人类目的的那一部分科学是对广义科学的过滤。窄义科学相对而言就是指人类的科学。总之,对科学的划分是要以实际为原则,不能脱离科学之本。
科学在哲学上定义为五方面内容:第一,科学就是知识。第二,科学不是一般的知识,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第三,科学是人类和科学家群体,科学共同体对自然,社会,人类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活动。第四,科学是一种建制。第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关科学的文章中阐述科学活动是指人们从事探索事物存在及变化的状态,原因和规律的认识。科学体系是指人们把相关的科学知识通过合乎逻辑的组合形成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
科学发明是指人们在科学知识,理论的指引下,从事创造人类从未经事物的实践活动及产生的结果。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艺术,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艺术,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艺术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等),视觉艺术(绘画,摄影),造型艺术(雕塑),视听艺术(电影),语言艺术(文学),综合艺术(戏剧)。用时空性质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综合艺术。艺术作为人的一种活动,也被限制在知识的规范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美学理论,但艺术又不完全归属于某一类型理论,自身还有其实践感性的一面,正是这种特性才带给人们无限的思考空间,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艺术是一种以情感为主的活动,情感的表达构成了艺术活动的基本意义,这正是艺术家发挥主观能动性,传达个人思想情绪的过程。那么我们可以把艺术理解成一件东西(艺术作品)或作为表达某一想法的媒介。对艺术意义的探讨,从艺术作品、艺术家或是艺术本身出发,最终都要归结到对人的艺术活动的探讨中去。
二、科学与艺术的差异
如果说科学是一种思想形式,那么艺术更侧重于感情。艺术活动的成果没有过时之说,科学则毁灭了自己的过去。科学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具体化,艺术则把简单的东西复杂抽象化。结合自身感受,不难发现科学往往是从客观角度用各种方法手段来发现规律,寻找法则。而艺术确是主观永无止境的突破现实。科学为理性的逻辑思维方式,多采用实证法。艺术通过想象创造对客观世界进行真实的表现。科学运用公式符号,艺术是用形象语言。科学在表象的空间中用劲各种方法手段来发现规律,制定成公式或原理,宣广应用于社会,促使大家接受并应用此法则。使无规律散乱的事物变的既统一又有章理。达到思想上的统一。
艺术在各式各样的定律中寻求释放,用不寻常的表现形式来传递艺术家的情感,走出现有的规章制度,突现个性自我的一面。一个是内在规律的探寻,一个是内在情感的释放。后者其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是艺术家个人生活思想阅历的集中体现。科学在多角度层面发现规律,由多至少,追求理性。艺术在规律中挖掘多种表现形式,由少至多,感性抒发。
三、科学与艺术的联系
科学是阐释应用环节,而艺术则更倾向于情感,阐述科学论题的同时也应该结合艺术视角,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辨证统一的,从自然音符到电子音乐,从手绘制图到电脑设计软件,无不体会出了这一点。在科学与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与科学的沟通是必然之势。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中,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更为紧密。科技的发展为艺术提供新的表现手段,括展了艺术的表现空间。在哲学上认为科学是人认识世界,它存在的规律;而艺术是人认识自己,它对美的感知。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的两大创造性工作,也是人类所具备的两种特殊能力,是人类最高心智的产物。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仅可以制约艺术家过分偏向情感,远离社会,生活,可以更科学地创造艺术。著名的科学家贝尔纳说:“艺术是我,科学是我们。”艺术之伟大,不在于拢到共同点,而在于形成独特性;科学之崇高,不在于寻找个性,而在于反映共性。艺术性和科学性正如所有事物具有的个性和共性一样,感情的表达是艺术,理智的分析是科学。
总之,科学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新时代,而艺术使我们的时代更加丰富多彩。科学与艺术,求知与审美,原本是不可分割的,如同李政道教授所说:“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中,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更为紧密。科技的发展为艺术提供新的表现手段,拓展了艺术的表现空间。”
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一个理想的科学公式或理论构架要符合基本的对称,和谐,简洁等特征。这些都是美学理论的构成要素。借用一位名人的话来说明:爱因施坦认为,如果一个方程看上去不美的话,那理论一定有问题。在新的公众话题中科学与艺术的融通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比如说人文的事物和科技的事物。科学与人文的并重已经成为了一种教育理念。很多高校也明确提出了要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目标。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联结使学生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可以使科学技术不是单方面的依赖于自然科学也同时可以在人文科学中寻找到答案。
艺术更是融于自然的,艺术创作中的很多灵感符号都源于自然,没有自然的本身很难达到艺术的创作,有很多艺术家在创作时会获多获少的到自然环境中挖取语言寻找元素,有很多大师的作品都是翻版于自然信息,服务于人类社会,所以我认为更精确的说法应该是科学与艺术和自然的结合。
科学是以阐释应用环节,而艺术则更倾向于情感,阐述科学论题的同时也应该结合艺术视角,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辨证统一的,从自然音符到电子音乐,从手绘制图到电脑设计软件,无不体会出了这一点,在科学与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与科学的沟通是必然之势,两者的相互补充服务于社会,作为一个从事设计性工作人员,在科学与艺术的快速发展浪潮中我受易非浅,两者互动上升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快速,稳步发展。时至今日,科学与艺术的融通,是一种时代要求,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它已不单在较高层次上广泛进行,逐渐成为了公共题目,使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加合理紧密。
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同二元性密切相联。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与情感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智慧不能够开创新的道路。没有智慧的存在,情感也无法达到完美状态。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存在于自然中,而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高表现。
在这样的关联下,有相当一部分著名的科学家同时在艺术领域也有所成就,最有代表性之一的无疑是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优秀的代表。他一方面热衷于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揭示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受艺术,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相关的数学,光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
例如,在天文学方面他对“地球中心说”持否定的观点,坚定地球不是太阳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在物理学方面他发现了液体压力的概念。在医学方面他掌握了人体解剖知识。在建筑学方面他设计过桥梁、教堂、城市街道和城市建筑。在军事方面他发明了簧轮枪,子母弹,三管大炮等。在设计方面他设计出初级机器人,汽车和机械的发明。在艺术方面他横跨雕塑和绘画等多方向,油画《蒙娜丽莎》,《柏诺瓦的圣母》,《加罗法诺的圣母》等。壁画《最后的晚餐》,《安吉里之战》等。还有雕刻,解剖学。他把科学,画画,设计相通结合,在反复比较中研究,互融互进,带动着自身对每个学科的认识与进步。他的实践和探索对后代产生和十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科学与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与科学的沟通是必然之势,科学的每次发现都会带给艺术领域新的视野,科学以它精确的研究和准确的判断力创造并提供给艺术无限的想象空间。艺术在很多情况下依附于这些原理,但又不停的在打破这些条条框框。艺术的表现手法感性的促进科学发现规律。双方相互吸引又略有排斥,越排斥越具吸引力使两者结合更为紧密。让艺术与科学在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中推动进步绽放光彩吧。
企业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2.企业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