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艺术类论文>美术>

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

尹立杰分享
国画,即中国画,是属于东方独具风格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将空间与时间合二为一;运用生动的笔墨情韵,在画幅上展现出一种天人合一,气势流畅,灵动多情的美。中国画强调对万事万物的关注和物我合一,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也传承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无论是草长莺飞,蜻蜓点水;还是万马奔腾,倾流直下。无一不体现出我国传统艺术的内在生命力,是我国乃至东方艺术的瑰宝。
  一、国画的表现形式
  (1)工具材料的运用。国画采用的工具材料,可以大致归纳为笔、墨、纸、砚。中国画工具材料的性能决定了国画的形式特点。尖而软的毛笔,笔锋变化无穷,在绢纸上将笔墨的情趣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不同的笔带来不同的效果,软毫笔打墨汁渲染着色,均匀不着痕迹;硬毫笔白描人物勾线;兼毫笔刚柔相济。墨的不同使用也会呈现不同浓淡变化、深浅层次。在纸上或者在绢上作画,表现的笔墨和色彩的变化亦是有不同的意境。倘若用端砚作画,墨液发挥慢,色泽深沉。这些都给国画带来了相当独特的表现力。
  (2)内容题材的选择。随着国画的发展,题材和内容也在经历不断的改变和不同程度的侧重。大致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国画中的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鲜明,刻画的逼真传神。其传神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所处的气氛环境之中。如著名的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山水画是以描写山川景色为主的绘画,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自然和人融为一体。山水画讲求意境深远,山水之中有美诗,一幅山水既是一首诗,一幅山水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情。花鸟画表现的是大自然的生命力。这三种画相得益彰,升华着我国国画的真谛。
  (3)与古典艺术相结合。国画深刻体现着我国传统文化,同时国画与其他传统文化形式紧密结合,交相呼应。国画不仅与诗文的能完美结合达到深远的境遇,更与书法、篆刻、剪纸等不同类型的古典艺术相得益彰。
  国画与诗的结合,扩大了绘画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是中国画与众不同的奥秘所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的就是画家的艺术创作时体现出的诗的意境。如果说笔墨为画之体貌,诗意则为画之灵魂。而画得最后往往有落款,许多画家也是书法家,一副画不仅能看到秀丽的山水、逼真的任务、栩栩如生的花鸟,更能看到或潇洒、或不羁、或秀丽的书法。
  二、国画的审美特点
  (1)意念的传达——意境美。无论是写诗还是作画,都讲求一个意境。意境的表现,是由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决定的。物我一体,天人合一,国画试图追求一种包容万象的境界。画家通过笔墨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相结合,创造出画面上的氛围,而画面中的神韵能引起观者的共鸣。
  国画中体现的意境,往往都是含蓄空灵的诗意之美和迷远飘渺的氛围之美。正如苏轼赞美王维的诗一般“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正如南唐董源的《潇湘图》,长山复岭,茂林远树,层层叠叠;树林中的房舍若隐若现;烟雾缭绕,秀美多姿。整幅画面呈现出一种悠远葱郁之感,使观者如同进入其中,流连忘返。国画中呈现的意境,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震撼力,使人观后久久留于心中,难以忘怀。
  (2)直觉的联想——空间美。西方绘画受“物我两立”的观念影响,故以控制、探索的态度对待无穷的空间,西方绘画中的空间是一种静止与秩序的和谐。而中国画深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其意识是“心灵之眼”感知空间万物,注重通过作者本身直觉的联想,把握自然物象整体节奏的流动性。
  空间也有节奏,空间美体现出一种时空的节奏。正因为画家是以动态的,不断变换的视点感知空间,所以上下前后的感知过程中,空间已经节奏化。静止不动是不会产生节奏的。如同我们欣赏一幅山水画,举目先看高远的峰峦,随着视线的下移,继而看到幽深的谷壑,再往下看到石边小溪。这就是作者空间意识表达出的一种空间美。
  中国的画家明白目有所极,幅有所限的道理。如何在有限的画面中体现无限,只能通过人无尽的思维联想,构造出一幅画外有画的篇幅,让观者一眼望去,不仅看到画中物,更有无尽的画卷随之展开。这是表达空间美的最高境界。
  (3)听声而类形——音韵美。国画是东方绘画的典型代表,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概括力,以书法的笔触,用抽象的点、线、笔墨色彩打破时空的限制,呈现出一种音乐的节奏美和舞蹈的姿态美。
  音乐描情,绘画状物。绘画并非单纯的画面表达,它虽是诉诸视觉的艺术,但涌动的画面中能让人听到流淌的音乐。自然的节律,经过国画的表达,确实能给人一种韵律美,传达出生命的内在信息。画面中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刚柔,都好似乐律中的节拍,有强有弱、高低不同。线条与色彩的组合就像旋律和声的交织。优美的国画宛如一只动听的旋律。比如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行云流水般的线条展示着墨兰旺盛的生命力。画家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粗狂的线条展示阳刚之美,细腻的曲线意会阴柔之美。眼见耳闻的具体性通过“通感”的升华,令观者的感受更加丰富、强烈。
  源于审美上的这种通感,中国画的创作打破了与音乐间的障碍。画中抽象的结构形式幻化成优美的旋律,以有形的笔触画出无声的音乐。正是这种奇特的抒情效果,使国画更富有顺应生命的节律。
  
  参考文献:
  [1]刘墨.中国美学与中国画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