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化与中国卫视台标设计的浅议
若木分享
论文关键词:影视文化 中国卫视台标设计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初步地阐释了文化、影视文化与“卫视”台标及中国卫视台标设计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并就中国目前卫视台标设计的情况作了一个批判性的剖析,最后着重探讨并指出了中国卫视台标设计的必然之途,即中国卫视台标的设计只有燃起文化之火才有可能点亮世界影视星空。
影视文化的兴起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中国影视文化是伴随着世界影视文化的发展而产生的。这就注定了它要面临机遇与挑战的双重考验。英国于1936年建成世界第一座电视台,随后各发达国家纷纷兴建电视台,世界影视文化的发展也随之开始蓬勃兴起。相比之下,中国的影视文化有点姗姗来迟。中国最早开始播送电视节目是在1958年。尽管如此,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卫星转播技术的运用,中国卫视的发展开始呈现出一片雨后春笋之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影视文化的迅猛发展。于是,作为影视文化点睛之笔的中国卫视台标的设计,也逐渐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显然,这是中国卫视台标设计所面临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在面临这种机遇的同时,来自卫视台标设计内外的文化挑战却不容忽视,这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卫视”台标设计的“模仿性”太强,缺少应有的原创性。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是最早运用台标的官方电视台。其“台标”原有两套,一套是以“(中国)中央电视台”英文单词的首写字母“C、C、T、V”为元素的变形,它组合成两个椭圆形轨道交叉环绕的“X”视觉图形,因种种原因,现在已很少使用。另一套为单纯的“(中国)中央电视台”英文单词的首写字母“CCTV”字体设计型组合,目前还一直在使用。也许是(中国)中央卫视的权威性所致,类似手法的设计,成了众多地方电视台或省、市级卫视台标设计的范本。如重庆卫视的台标设计,前一段时间就曾备受争议。
二是“卫视”台标设计的“文化性”太弱,缺少品位。如前所述,由于台标设计的“模仿性”太强,造成只注重形式的“模仿”,而忽视了它也是“有意味的形式”,或者说是“有意味的符号”,卫视台标作为文化传媒之眼,如果其自身都缺少文化的精神,甚至显得过于浅薄,就很难让它成为世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历史上,能够代表基督教、佛教和道教文化的标志,非十字架、万字符和太极图莫属,其中的太极图甚至还成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所以有学者指出 :“太极图是真正能代表中国文化特质的符号,人类世界能与之相比的符号,是佛教的‘’(万)字符和基督教的十字架。将一个民族的思想、哲学、宗教、科学统一于一个符号中予以表示的,只有中华民族的太极图。”而卫视台标设计的“文化性”太弱,同时也失去了应有的识别性。
三是“卫视”台标设计的“民族性”太弱,因此也缺少应有的世界性。如前所述,由于台标设计的“模仿性”太强,而“文化性”又太弱,这就必然造成“有意味的形式”的缺失,进而在所谓的设计的“国际化”下,造成设计民族性的虚无。
如前所述,中国卫视台标的设计,在面临机遇的同时,还面临着来自卫视台标设计内外的各种文化挑战。那么,中国卫视台标的设计,又该何去何从呢?为了让卫视台标真正成为世界观看中国的窗口,不少国内设计师已经在台标的设计实践中努力地探索着。
最初的中国卫视台标设计,多采用纯文字型设计。实际上这类台标几乎是没有进行"设计"的文字说明性标志设计。而今,挖掘主题文化,宣扬各地人文特色的设计思潮成为主流。如湖南卫视的"外鱼内米"形象即是如此,其标识简洁而富有深刻的地域特点,与此同时以“快乐中国”为办台宗旨,使其成为地方电视台的杰出代表。据央视索福瑞公司的数据, 2005年全国卫星频道收视排名,湖南电视台位于中央一套、八套、三套后,排名第四,得到了较好的形象提升。
此后,较为流行的卫视台标设计是文图综合型设计。这种文图综合型的卫视台标可细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文与图的单纯组合设计,即纯图像加纯文字说明,如中国教育电视台原来的“绿树形象结合CETV”等即是这样。 第二种是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设计。如广东卫视的台标,以英文 "TV"为基本要素,通过适当而巧妙的变形处理,其主体组成一个字体粗犷的"广"字,同时又构成轻盈并具动态的拼音首写字母"G",图下配以"广东" 二字,显然这比第一种更具特色和识别性。第三种是图文一体化设计,文即图,图即文,图文浑然一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台标最具创意性,其难度也最大,它集纯文和纯图的二者之优点,同时又比单纯的文图结合与图为主、文为辅的形式更加精炼和视觉化,并有其自身的可视形象,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在目前中国省级地方卫视中,山东卫视的台标堪称是中国卫视台标中的优秀设计之一。具体而言,它以"山东" 两字的汉语拼音首写字母"S、D"为元素,通过变形和处理,组成一个“山”字的草书体视觉形象,使其既具有国际惯例性的可识别性和标志性,又具有浓郁的鲁汉文化气息。与山东卫视类似的还有四川卫视台标设计,不过,与山东卫视台标稍有不同的是,一方面它以"四川"二字的草书体为要素,再稍作变化而成一个极具动感的视觉形象,其创意性与文化品味不在山东卫视台标之下 ;另一方面,又在其下配以"四川电视台"的汉字说明,显然,它充分考虑到国内的普及性和国际化趋势的标志性和识别性。
此外,最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与河南卫视台标设计,它们分别将中国图腾文化的观念融入到可识别性符号的设计当中,这是很难得的事。
相比之下,要想真正成为走向世界的设计艺术,那么,对于中国卫视台标的设计,文图综合型中的文图一体化的台标设计理念,特别当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的文图一体化观念,应当是目前国内各家卫视进行台标设计时所首先应该予以重视的。
参考文献:
①(英)克莱夫·贝尔:《艺术》,周金环、马钟元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北京,1984。/②芦影:《平面设计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③杨树凡:《周易符号思维模型论·太极论·太极图》,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1998。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初步地阐释了文化、影视文化与“卫视”台标及中国卫视台标设计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并就中国目前卫视台标设计的情况作了一个批判性的剖析,最后着重探讨并指出了中国卫视台标设计的必然之途,即中国卫视台标的设计只有燃起文化之火才有可能点亮世界影视星空。
影视文化的兴起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中国影视文化是伴随着世界影视文化的发展而产生的。这就注定了它要面临机遇与挑战的双重考验。英国于1936年建成世界第一座电视台,随后各发达国家纷纷兴建电视台,世界影视文化的发展也随之开始蓬勃兴起。相比之下,中国的影视文化有点姗姗来迟。中国最早开始播送电视节目是在1958年。尽管如此,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卫星转播技术的运用,中国卫视的发展开始呈现出一片雨后春笋之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影视文化的迅猛发展。于是,作为影视文化点睛之笔的中国卫视台标的设计,也逐渐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显然,这是中国卫视台标设计所面临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在面临这种机遇的同时,来自卫视台标设计内外的文化挑战却不容忽视,这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卫视”台标设计的“模仿性”太强,缺少应有的原创性。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是最早运用台标的官方电视台。其“台标”原有两套,一套是以“(中国)中央电视台”英文单词的首写字母“C、C、T、V”为元素的变形,它组合成两个椭圆形轨道交叉环绕的“X”视觉图形,因种种原因,现在已很少使用。另一套为单纯的“(中国)中央电视台”英文单词的首写字母“CCTV”字体设计型组合,目前还一直在使用。也许是(中国)中央卫视的权威性所致,类似手法的设计,成了众多地方电视台或省、市级卫视台标设计的范本。如重庆卫视的台标设计,前一段时间就曾备受争议。
二是“卫视”台标设计的“文化性”太弱,缺少品位。如前所述,由于台标设计的“模仿性”太强,造成只注重形式的“模仿”,而忽视了它也是“有意味的形式”,或者说是“有意味的符号”,卫视台标作为文化传媒之眼,如果其自身都缺少文化的精神,甚至显得过于浅薄,就很难让它成为世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历史上,能够代表基督教、佛教和道教文化的标志,非十字架、万字符和太极图莫属,其中的太极图甚至还成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所以有学者指出 :“太极图是真正能代表中国文化特质的符号,人类世界能与之相比的符号,是佛教的‘’(万)字符和基督教的十字架。将一个民族的思想、哲学、宗教、科学统一于一个符号中予以表示的,只有中华民族的太极图。”而卫视台标设计的“文化性”太弱,同时也失去了应有的识别性。
三是“卫视”台标设计的“民族性”太弱,因此也缺少应有的世界性。如前所述,由于台标设计的“模仿性”太强,而“文化性”又太弱,这就必然造成“有意味的形式”的缺失,进而在所谓的设计的“国际化”下,造成设计民族性的虚无。
如前所述,中国卫视台标的设计,在面临机遇的同时,还面临着来自卫视台标设计内外的各种文化挑战。那么,中国卫视台标的设计,又该何去何从呢?为了让卫视台标真正成为世界观看中国的窗口,不少国内设计师已经在台标的设计实践中努力地探索着。
最初的中国卫视台标设计,多采用纯文字型设计。实际上这类台标几乎是没有进行"设计"的文字说明性标志设计。而今,挖掘主题文化,宣扬各地人文特色的设计思潮成为主流。如湖南卫视的"外鱼内米"形象即是如此,其标识简洁而富有深刻的地域特点,与此同时以“快乐中国”为办台宗旨,使其成为地方电视台的杰出代表。据央视索福瑞公司的数据, 2005年全国卫星频道收视排名,湖南电视台位于中央一套、八套、三套后,排名第四,得到了较好的形象提升。
此后,较为流行的卫视台标设计是文图综合型设计。这种文图综合型的卫视台标可细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文与图的单纯组合设计,即纯图像加纯文字说明,如中国教育电视台原来的“绿树形象结合CETV”等即是这样。 第二种是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设计。如广东卫视的台标,以英文 "TV"为基本要素,通过适当而巧妙的变形处理,其主体组成一个字体粗犷的"广"字,同时又构成轻盈并具动态的拼音首写字母"G",图下配以"广东" 二字,显然这比第一种更具特色和识别性。第三种是图文一体化设计,文即图,图即文,图文浑然一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台标最具创意性,其难度也最大,它集纯文和纯图的二者之优点,同时又比单纯的文图结合与图为主、文为辅的形式更加精炼和视觉化,并有其自身的可视形象,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在目前中国省级地方卫视中,山东卫视的台标堪称是中国卫视台标中的优秀设计之一。具体而言,它以"山东" 两字的汉语拼音首写字母"S、D"为元素,通过变形和处理,组成一个“山”字的草书体视觉形象,使其既具有国际惯例性的可识别性和标志性,又具有浓郁的鲁汉文化气息。与山东卫视类似的还有四川卫视台标设计,不过,与山东卫视台标稍有不同的是,一方面它以"四川"二字的草书体为要素,再稍作变化而成一个极具动感的视觉形象,其创意性与文化品味不在山东卫视台标之下 ;另一方面,又在其下配以"四川电视台"的汉字说明,显然,它充分考虑到国内的普及性和国际化趋势的标志性和识别性。
此外,最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与河南卫视台标设计,它们分别将中国图腾文化的观念融入到可识别性符号的设计当中,这是很难得的事。
相比之下,要想真正成为走向世界的设计艺术,那么,对于中国卫视台标的设计,文图综合型中的文图一体化的台标设计理念,特别当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的文图一体化观念,应当是目前国内各家卫视进行台标设计时所首先应该予以重视的。
参考文献:
①(英)克莱夫·贝尔:《艺术》,周金环、马钟元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北京,1984。/②芦影:《平面设计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③杨树凡:《周易符号思维模型论·太极论·太极图》,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