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艺术类论文>美术>

高考美术突击培训对高等美术教育的影响(2)

胡艳珍 分享

  二、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1.文化素养薄弱
  文化素养主要指人才成长所具备的广博的知识积累、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表现出来的气质、视野和修养等。“如果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缺乏,便难以领略经典之作的深刻趣味,也难以在创作上走得很远。”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邓宝剑说。艺术设计教育需以文化素养为基础,已经成为艺术设计教育者的共识。
  在高考升学压力和“艺考热”的影响下,一些学生是因文化课成绩不甚理想,担心考不上普通大学,才被动选择报考美术类专业。许多考生为了获得专业合格证,考前花费大量时间用于绘画专业应试的突击训练,放弃了文化课的学习。对于美术培训机构而言,专业课考试成绩,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在美术培训教学过程中,重专业训练,轻文化课学习。偶尔有少数培训机构开设文化课,也是形同虚设,考生的专业基础和文化素养难免有欠缺,更不利于考察其综合能力和专业潜质。因此,进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文化素养普遍薄弱,对专业认知模糊,不清楚所学专业,学习目的不明确;知识面狭窄,缺乏创新意识和设计观念;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分析问题能力,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其在行为、思维与观念上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严重阻碍了艺术设计教育良性健康地发展。
  2.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现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无论是专业的潜力还是文化修养都比较欠缺,在进行设计和创作时显得捉襟见肘。他们的设计作品没有思想、缺乏创意,究其原因主要是考前美术培训模式的程式化、机械化,以及我国美术高考内容和体制的单一和固化。近几年几乎所有美术学和艺术设计学专业无论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动画设计、工业设计等,高考试题都是考察“素描”“色彩”“速写”这三科,而这些考试内容仅仅能够考察绘画的基础技法,而根本无法发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潜力。部分美术培训机构为了追求专业培训的速成化、高效化,在教学中,直接让学生临摹、默写,在美术学习的初始阶段就泯灭了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培养的学生只会默写,不会写生;只会技术,不懂艺术,这种弊端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暴露无疑。学生在这样的培训模式下,丧失了蓬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罗丹曾说:“什么是创造,创造就是发现。”世间万物的美需要我们练就一双善于创造性思维的眼睛去观察,才能有所发现和有所创造。而目前的高考美术培训只鼓励考生在形体上作无休止的临摹和默写,使原本蓬勃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美术高考的指挥棒下消失殆尽。致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充分地发展,学生的作品缺乏独创性、想象力和个性化的特点。
  3.缺乏审美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美术考生有一些从来没进过美术馆和博物馆,对中外艺术大师的作品也知之甚少,缺乏起码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鉴于目前高考美术培训过分追求技巧训练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普遍缺乏艺术内涵的积淀和对艺术理论的深层理解,其审美能力不足,审美情趣低下,审美境界不高,不知道什么是美,不知道怎样欣赏美,更谈不上怎样去表现美、创造美。他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缺少一种正确而恰当的途径来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对产生在中国本土的有着深厚人文精神及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茫然不知,这一切都制约着他们向高层次发展,进而影响了艺术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
  三、结论
  艺术设计教育的蓬勃发展需要学生有蓬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高素质、高质量的艺术人才,而考前美术培训将为艺考生提供通往艺术殿堂的平台,因此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高考美术培训。一个优秀的美术培训机构,需要具有专业美术教育水准,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规范的管理制度,优化课程设置,“文”“美”并重,因材施教,强化和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高考美术培训机构的经营秩序,改革美术考试制度,加强美术考试内容的灵活性,为高校输送具有高品质、高素养、有艺术潜力的学子,促进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良性发展,促使社会整体审美水平的提升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攸璐.论加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2] 张翎.对美术高考热的理性思考[J].教育学术学报, 2005
  [3] 李芬.“美术高考热”现状与对策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9
  [4] 腾建志.从“美术高考热”谈对美术教育的思考[J]. 成长之路,2007.9
  [5] 付秀飞.美术高考综论[D].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 班忠玉.人文素养对艺术类大学生发展的意义[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7](英)赫伯•里德着 吕延和译 通过艺术的教育[M] 长沙:湖南人学出版, 1993
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