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艺术类论文>音乐>

音乐德育论文3000字(2)

秋梅分享

  音乐德育论文3000字篇1

  浅谈音乐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摘要:人的审美能力是能够通过后天的培养逐渐加强的,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在音乐教学方面越来越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对如何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了探究,并且对在音乐教学中怎样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能力;培养

  学生的审美能力离不开音乐教育,而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重要途径之一,每个学生对“美”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教师在教音乐作品时,要让学生一起交流、沟通,使他们对学习音乐产生兴趣,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音乐的作用是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是素质教学中的重要手段[1]。

  一、了解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音乐教学过程中,即要让学生发现音乐的美,又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任何一个音乐作品都有它的创作目的,如贝多芬《英雄》、《命运》,肖邦《钢琴协奏曲》等,学生认真的聆听音乐,并感受音乐的韵律,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从而和作者达成一种在音乐上的共鸣,老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且能够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一味听老师讲解,课堂气氛比较低沉,老师要做的是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让每个同学都表达自己对音乐理解的观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对音乐的学习。

  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快乐,又让学生对音乐有足够的了解。学生通过对音乐的学习,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还使个人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升华。优美健康的音乐都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美感,如果这世界上没有音乐,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枯燥乏味。你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情感会受到音乐的影响,积极亢奋的音乐会让我们产生斗志,对未来充满希望,忧伤的音乐会让我们很悲伤难过,由此可见,音乐在生活对人们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音乐旋律和节奏,人们的情感和情绪也是不一样是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人们的审美标准[2]。

  二、如何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个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让学生对学习音乐感兴趣,美感是来源于内心的一种感知,是心里的直觉,每个人对审美的认知都是不同的,通过音乐教学,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但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让学生大胆的对音乐进行创作,加强学生对审美实践的训练。音乐教学是实现学生加强自身素质的基础,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培养出音乐天才和歌星,而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音乐感受到其中的快乐,获得对音乐审美的体验,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慷慨激昂的韵律,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强大,从而想象出革命先辈在打江山中所受的苦,让学生能够牢记历史,警钟长鸣,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老师充分利用好音乐的美,来激发学生的美感,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实现了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一种特定情况下出现的想象力,是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的,那是一种对美的深切的感悟。一首音乐作品是一个作者的情感表达,要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音乐,老师要对人物以及写作背景进行详细的讲解,从而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老师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他们偶像的音乐作为教学过渡,把学生吸引到音乐课堂上来,如在学习古典乐曲之前,播放一些学生们较为关注的音乐,比如李宇春的《蜀绣》,周杰伦的《青花瓷》等,先营造出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挑起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致,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偶像观,一个正面积极向上的偶像,对一个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大的,是学生引以为豪的榜样,是学生的学习榜样,不时地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像偶像一样优秀的人,能够在学生未来的生活中保持乐观的心态,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开拓学生学习音乐的视野,给学生提供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更多的选择[3]。

  老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利用好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手机等,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通过这些学习渠道了解最新的音乐知识,对课堂上内容的学习不断丰富,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拓展,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到音乐作品所表现出的情感,并让学生自己的体会融入到音乐作品中,学生自身对音乐的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当学生的对美的领悟和认知达到一定境界,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从中得到了提高。

  音乐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音乐知识,也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着音乐教学的不断改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关注,审美能力和音乐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在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的同时,也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对音乐教师也有一定的要求,老师要有能力找出音乐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把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教材相互融合,让学生在音乐的课堂上,去感受美、发现美。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办法,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的审美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为它的表现形式是抽象的,所以学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不仅要求学生对音乐表面含义的理解,还要让音乐触碰到自己的心灵,从而全面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于一鸣.浅析音乐欣赏课程中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J].艺术科技,2015,28(12):265.

  [2]孙丽丽.浅析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4,02:26.

  [3]李燕飞.浅析音乐欣赏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4:238.

  音乐德育论文3000字篇2

  浅谈音乐教育生活化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毫无疑问音乐成为帮助人们舒缓压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何让人们通过音乐得到更有效和舒缓的放松,可以在教育阶段,就将音乐教育生活化。音乐教育生活化就是指在上音乐课的过程中,音乐教师教会学生仔细聆听自然的声音或通过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音乐的赏析,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关键词:音乐教育;层次;生活化

  一、音乐教育的三个层次

  为了使教师能够更好的开展音乐教育生活化,则需要音乐教师首先了解并掌握音乐教育中的三个层次,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的音乐教育活动。

  (一)打好音乐基本功

  音乐教师如果想要更好的理解音乐,那么就需要学会抛弃音乐中华而不实的地方,寻找其最根本的特点,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将音乐的基本功做扎实,为以后的音乐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一首音乐作品的表达是节拍、旋律、歌词和演唱者对音乐本身理解的综合体现。我们将音乐中的旋律和音准作为音乐的本质表达,但是这往往被音乐教师所忽略。我们看到很多音乐演奏大师能够毫无压力的将音乐及其自身的思想完全的表达出来,这也依靠其本身扎实的基本功。所以音乐教师要想达到好的上课效果,就需要其练好音乐的基本功,做到上课游刃有余。

  (二)了解音乐创作背景,掌握音乐思想

  每一首音乐都有其要表达的思想,其背后都存在着故事。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水平,让音乐成为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活和世界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想要表达思想,首先要对音乐作品有自己的思想。如果音乐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对音乐要表达的思想都不能完全的掌握,怎么能做到有效引导学生思想的工作呢。所以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授课之前,应该对本节课要教授的音乐曲目提前有全面的了解,如提前掌握其创作背景和其要表达的思想,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知识对音乐曲目做到一个整体的把握和了解。音乐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音乐思想的表达,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即理解和表现。只有扎实的打好音乐基础,才能真正意义上展示音乐的意。能够在上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音乐的本来面目,才能够称的上是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音乐教师在一个合理且正确的角度,向学生做好音乐的展示和授课,是这一个层次的重点。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

  理解音乐的最高层次,就是能够做好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那么音乐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想必没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的回答,一百个人有一个人的理解。但是最主要的是,人们能够抛弃音乐的一些外界因素,展现出音乐的本质,从而引发来自于心底的共鸣。这也要求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授课时,能够抛除来自于外界对于音乐本身的干扰,展现出音乐最原本的声音,调动起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即使佛语有云“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但总会存在相同的情感。即使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不同,但是对于父母的爱和对国家的爱一定都是相同的。音乐教师如果能够进行音乐授课的过程中,将学生内心最本质的情感激发出来,便可称为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

  二、实施音乐教育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一)选择与生活有关的音乐

  好的音乐对于音乐的聆听者来说,是一场听觉盛宴。毫无疑问,在音乐教育生活化的背景下,为了达到让学生更加了解生活的目的,应该选取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音乐作品。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各种声音的习惯,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指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倾听,让学生关注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自身的情感代入其中。生活中的聆听可以分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来自于自然的声音,第二种声音就是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声音,第三种声音,就是真正音乐的声音。总而言之,教师应该活用学生中的各种资源,丰富学生对于声音的认知。

  (二)选择合适的音乐教材

  在学生的不同阶段,要选择适应该阶段学生性格特点的音乐教材,能够让他们更快更好的融入到音乐教学的情景当中,达到更好的音乐教育生活化的目的。例如,在幼儿园阶段,音乐教师就要尽量选择活泼有插图的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学阶段,应该选择一些爱国或民族的歌曲,加强学生对国史和民族特色的理解。总而言之,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音乐教材,对于音乐教育生活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还没有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三)创造合适的精神世界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乐当然也不例外。好的音乐有正确引导学生自身发展的作用,坏的音乐则有腐蚀学生精神世界的作用。因为学生喜欢音乐,那么我们就应该利用音乐来培养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提高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一方面满足学生放松精神的需要,另一方面,缓解他们因学习造成的精神压力。

  三、结语

  音乐教育生活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其中主要有学生家长的不理解、学校的不重视和教师的不专业等因素。所以要顺利开展音乐教育的生活化,不仅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也应该注意培养专业的音乐老师,提高社会的认同度。

  参考文献:

  [1]哈罗德•艾伯利斯.音乐教育原理[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2]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2:120.

  [3]张卫民,陈金平.刍议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1,35.


猜你喜欢:

1.浅谈幼儿园音乐教育论文

2.关于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3.浅谈中学音乐教育论文

4.有关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5.浅谈音乐教育论文

6.音乐教育系毕业论文

310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