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艺术类论文>音乐>

音乐德育相关论文

秋梅分享

  音乐教育以形育人、以曲动人、以情感人,它是一种最活跃、最生动、最富有感染力的教育形式,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的特殊性。下文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音乐德育相关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音乐德育相关论文篇1

  浅谈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

  摘要:音乐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工作任务,在音乐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音乐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应从五个方面入手:加强教材的编撰、加强教师队伍的优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优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优化、加强音乐环境的优化。

  关键词:音乐教育 德育教育 渗透 优化 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与德育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先秦诸子认为“乐教”可以是整个社会“移风易俗”,可以“善民心”,具有“教化”功能。说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德育作用。那么,当今社会如何加强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呢?

  一、加强教材的编撰

  无论是普通音乐教育还是专业音乐教育,一项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教育和相应的思想的教育,音乐是倾注了浓重情感和鲜明意向的艺术,音乐课本中优美动听的歌曲也好,器乐独奏曲也好,还是大型的交响曲,都是具有思想倾向的作品。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形成高尚情操的一门重要的课程,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和道德等的教育。所以,作为音乐课的教材,必须遵循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原则,所选的歌曲或乐曲不但要体现音乐的美感和艺术价值,还要以其明朗的格调和高尚的情趣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健康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食量。

  二、加强教师队伍优化

  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根本。在我国各学校的音乐教师队伍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有的地方并不是很重视音乐教育,用一些喜欢音乐多少懂点音乐知识的非音乐专业的教师上音乐课,或者直接把音乐课的时间改为别的文化课,这是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专业的音乐教师和学校对音乐课的重视是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条件。

  另外,应重视对现有专业师资的思想教育。思想品德素质的高低影响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确立现代教育观念,明确素质教育的任务,积极投身素质教育的实践,并重视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业务基础。因此我们要在音乐教师中提倡自尊、自重、自强不息、努力拼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用实实在在的教学成果来达到音乐教师队伍优化的目标。

  三、加强课堂教学的优化

  音乐课,一般分大课和小课两种方式。大学音乐教育中的专业课一般是小课,一对一或一对二的上课方式,除非是音乐理论课是用上大课的方式。而中小学的音乐课一般都是大课的方式。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上课,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由表及里,旁引博证,讲一些必要的音乐故事,扩大知识范围,迎合各种不同的兴趣面。如中外音乐家轶事、趣闻、名人与音乐、音乐与智力等。这样的方式能避免学生纯学音乐的专业只是而感觉到有些枯燥。从而使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全面的思想教育。

  举个例子,在声乐作品中有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叫《幸福在哪里》,歌曲琅琅上口,通俗易懂,但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学会了节奏和音准,背诵过了歌词。但歌曲的内涵很容易忽视。在这首歌的教学中,应该顺势举一些相关的例子,使学生在心灵中播下“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的种子。又如:儿童歌曲《我的好妈妈》和《小鼓响咚咚》,简单、生动的歌词和欢快、流畅的旋律给学生们语言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的感染,使人们充分感到孩子对妈妈的关怀、体贴,对“小娃娃”的关心、照顾的良好感情。学生在愉快、活泼的音乐中,接受了品德和情感的教育。歌曲教学的全过程应始终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怀着真挚丰富的感情去引导学生,不能单纯的机械的教学,也不能用对学生无任何感染力的语言,这样既不能使学生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还将使学生失去对歌唱甚者一切音乐课的兴趣。再如,乐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和歌表演《小海军》,学生们在感受威武、雄壮的旋律和坚定的节奏的同时,体会到解放军坚定不屈的英雄气概,激发出勇敢、坚强和热爱解放军的情感。

  音乐是含蓄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以巧妙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进行音乐各方面知识的教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很关键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争取课堂活跃、松紧适度、诱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在充满愉悦的气氛中得到音乐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

  四、加强音乐课外活动的优化

  音乐作为学科类课程应在课程中增设文艺活动方面的内容。所以除音乐课堂教学中注意德育渗透,更有必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发挥德育的效力。例如歌咏比赛、合唱比赛、乐器比赛等。这一工作应该纳入音乐课的工作计划,并且认真研究,努力做好,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组织、管理、协调和落实好活动的时间安排,让学生得到书本之外的知识,增强团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增强思想纪律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参与集体音乐教育活动时,一起活动,共同体验,表达一种愉悦的情绪,易产生共鸣,形成友好、愉快、协调的集体。它有利用培养学生互助互爱、关心他人、有礼貌、守纪律等优良品德。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使音乐成为实现人生目标的动力之一。高素质人才,音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古人曾说:“夫声乐之人人之深,其化人也速”。可见音乐对人的发展影响之大。如学生通过歌唱和欣赏乐曲或者弹琴来表现思想、抒发感情,从而提高音乐文化修养,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通过音乐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开发学生动手、动脑筋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通过音乐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音乐教育不一定非要培养音乐家,首先音乐教育是培养人,通过言传身教是学生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是学校音乐教育首先要达到的目标。

  五、加强音乐环境的优化

  创造优美和谐的氛围,设置舒心愉悦的音乐环境,对加强德育渗透也相当重要。学校应设置音乐教室、活动排练室等,而且布置的要整洁舒适,色彩鲜明。在各个音乐活动的场所悬挂某些合适的音乐家头像、音乐家名言、乐器挂图等,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把音乐悟性不同的学生都能引进艺术殿堂,使他们得到心灵的升华、陶冶。

  自古以来音乐都是教育的重要课程,现在素质教育又把音乐教育提高到了更高的地位。新时代给我们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德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渗透。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进程,开创音乐教育的新局面。

  音乐德育相关论文篇2

  试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摘要] 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健康的道德行为,促进身心健康;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理想人格;帮助学生实现正确的道德理想,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和谐”的人。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德育 大学生

  音乐教育以形育人、以曲动人、以情感人,它是一种最活跃、最生动、最富有感染力的教育形式,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的特殊性。同时,德育在高校教育中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德育不仅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利,它应该贯穿在任何一项教育中。因此,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放在首位的事情。

  音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有力手段。对于这一点,革命导师列宁早就讲过:“音乐是对人们进行教育的有力武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础,而这种感情正是音乐和歌曲培养出来的。”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也认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他们之所以如此重视音乐教育,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音乐教育是进行德育的一种极好的方式。

  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之一的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德育方面来讲,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音乐教育能够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情操是指高尚的情感体验。音乐这种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简明地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它具有审美性、多元性、工具性等基本性质,它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作为审美的主要途径,以技能技巧的传授作为审美的工具,美的音色、节奏、和声、旋律构成了高尚的形象,使人在愉悦之中接受教育,振奋精神,培养情操。它发之于心,因此也能动之于心。“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记•乐本篇(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音乐正是通过高尚的音乐思想、深厚的音乐情感和优雅的音乐品位引起共鸣、美化心灵,使人身心愉悦,其感染力是巨大的。

  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学音乐并非为艺术而艺术,乃是把音乐作为陶冶性情和修身的手段,使受教育者成为品德高尚的人。那些充满浓郁时代气息的优秀音乐作品,给人以振奋、鼓舞和鞭策。对此,青年学生的感受是深刻的。不知何时起,将革命历史歌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成为了音乐教育德育特征的最突出表现,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一曲《松花江上》,那旋律中凝聚的血泪却强烈地感染着爱国的中华儿女们,在声泪俱下的演唱中,蕴藏着要求起来抗争的力量。一曲《黄河大合唱》激起了多少革命志士的斗志,唤起了多少中国人的抗战热情。有许多的学者、作曲家把一些标准的行为规范,理想的道德行为编成了童谣,谱成了歌曲让孩子和学生们传唱,使他们在娱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八荣八耻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八荣八耻要明晰。你拍二,我拍二,爱国爱校爱伙伴……”让孩子们在音乐游戏活动中得到教育。

  二、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行为,促进身心健康

  人的身心由人的生命有机体和情绪、个性、性格等心理因素构成,即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那么,什么是人的健康的道德行为呢?我认为,除了智力正常、意志坚强、人格统一、人际关系和谐以外,最普遍、最鲜明的标志是人的情绪稳定和有愉快的心境,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思想、意图是符合社会道德,符合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是健康的道德行为。

  一般德育的过程包括知情意行。始于知,终于行,情意为过渡。而音乐正是将美的音响作用于人,产生美的情感,由情至意,产生美的形象,因情导行,意行互动,产生健康的道德行为。托尔斯泰认为:“人们用语言相互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情。”音乐感动的是人的心灵,强调的是情感的体现,是以情感为基础的一种思想和行为教育形式。因为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调和音色等,本身就是一种能量,它往往与人的生理节奏和旋律产生共鸣和协 调,从而使人感到愉悦畅快、和谐统一的美感。这种美的愉悦就是健康人的心理标志,即有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境等等。比如,在音乐表演特别是集体表演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乐趣,还可以让学生领悟到克制自己的表演欲望而服从集体的必要性。在合唱中,学生担任的声部在织体中所处的地位在不断地变化,一会儿是主旋律,一会儿是副旋律,恰似人的社会角色频繁转换,一会儿是主角,一会儿是配角,可以帮助学生避免过分的好高骛远和自卑心理,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公德和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这种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行为,就是符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的健康的道德行为。

  三、音乐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理想人格

  古希腊人把音乐称为“灵魂的体操”,强调了理想人格的形成有赖于音乐学习。音乐具有提升人格的特殊力量。音乐是最典型的表现艺术,是主情的艺术,一部音乐作品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感情世界。黑格尔说:“音乐是透过人心灵与主体合而为一最情感的艺术”。音乐能够反映出最内在的自我,既是一种自我心理投射过程,也是一种对音乐艺术美的欣赏与追求。在这种境界中,人的生命超越了种种障碍而获得了自由和无限伸展的空间,内心直接地获得那种纯粹而强烈的美感或生命升华感。

  从《我的祖国》到《和谐中国》,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众人划桨开大船》,在音乐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优秀作品很多,音乐教育是一种艺术化的德育教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一种间接形式。但是同时,不健康的音乐能使人低沉消极,黄色歌曲、低级下流的音乐能使人走上犯罪的道路。2007年,新华网转载了5月12日《北京青年报》的一条评论《对恶搞《国歌》说“不”》。这一时期,一些人的手机上收到了按《国歌》曲调填词的股歌。在这多元的社会里,非正式文化不仅可以存在,而且作为正式文化的补充,可以顺其自然地发展。即使是一些有恶搞色彩的段子,只要不违法,不侵害他人利益,我们尽可以看成了一种诙谐、调侃而轻松一刻,一笑了之。“国歌作为代表一个国家的声音,就如同国旗一样,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应该得到尊重”(夏学銮,2007年5月9日)。国歌响起,一派庄严,从百姓到官员,从军人到孩子,站立、注目、行礼,民族情感便油然而生,这就是在音乐教育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了一种德育教育。

  四、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和社会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内容。音乐教育在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灵感,显现创新价值等方面独具魅力。一是从音乐的创作来看,本身就是一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新过程。音乐教育通过音乐剧等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把一些不正当的、对社会有害的东西加以讽刺、鞭策,引起人们对“丑”的愤怒和对“美”的颂扬,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二是从作品的表现方式来看,无论是创作手法的创新、创作体裁的创新,还是演绎方式的创新(包括老歌新唱、老曲新词),都体现了二度创作的创新过程。2004年,北京大学的《未名》、清华大学的《近春》、武汉大学的《珞樱》、南京大学的《影秋》、吉林大学的《季节》和南开大学的《绿野》,校园音乐合集《绿色音符》中大学生们以原创音乐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心情故事,表露出了纯真的情感,也传达了他们对一些事物的独特理解;三是从以情启智方面来看,音乐审美活动不仅能增强人探索真理的热情,激发创造性思维,而且还能启迪人的智慧,拓展人的思想空间,指导人们对科学规律的探索。美国研究人员曾对音乐是否可以提高人的能力进行实验。实验抽取样本人员36人,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播放莫扎特的钢琴曲;第二阶段播放轻音乐;第三阶段什么音乐也不播放。每一阶段结束时对学生参与人员进行智商测验。结果表明,第一阶段参与人员的智商普遍提高9%。

  五、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和谐”的人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全民音乐教育”所下的定义时说:“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哲学上认为“美就是和谐”,音乐之美就表现为和谐之美。音乐培养人美的感情,激发人对美的追求,运用知识去创造美,在创造过程中不仅创造出新的物质产品,同时发展了人的才能,情感得到丰富,精神得到升华,从而造就出和谐的人。培养“和谐”的人是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音乐教育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和音乐特殊的表达方式,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永远追求真善美的人。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说:“教音乐不是我的目的,我想造就出良好的公民。”前苏联卡巴列夫斯基认为,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歌曲《为了谁》、《常回家看看》、《朋友》、《爱的奉献》等,把传统的仁、礼、忠、孝、义、爱、诚等“善”的思想较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引导人们感受美、发现美、理解美、评价美、创造美,使年轻一代情感得到丰富,精神得到升华,从而造就出“和谐”的人。

  音乐以其独特的形式在大学这个圣洁的殿堂里占据险要位置。这种流动着的艺术不受时空的限制,直视人的心灵和深邃的情感世界。寓德育于音乐教育之中,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意识、社会意识就能在音乐中得到激励、催生和强化。但德育与音乐教育不能划等号,不可互相代替。教育实践中要做到教“歌”不忘育人,但切不可人云亦云或哗众取宠。无论是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还是文化素质,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都能得以提高,进而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黄再光.略论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2):56-57.

  [3]李蓉.浅谈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71-372.

  [4]钟传惠.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OO4,(3):99-100.

  [5]柳良.音乐之旅[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3104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