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筝艺术中的审美体现
郭瑞玫分享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古筝的人越来越多,古筝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乐器,其知名度可与西方的钢琴相提并论,古筝艺术为人们带来音乐熏陶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
关键词:古筝;审美;音乐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据历史记载,我国秦朝是将其作为宫廷的主要演奏乐器,可见其社会地位在当时之高上。历经几千年流传的中国古筝文化,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如今,全国上下乃至海内外,无论专业或业余的学习者,以成千上万人计数。作者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探讨古筝艺术的审美体现。
一、审美在本文中的内涵
审美是一项综合的实践活动。著名教育家、美学家赵宋光先生在《论美育的功能》中对审美概念的定义是“对于美的形式的愉悦感受,或对于丑的形式的抵制应答”,目的是“从精神产品中收取审美意识的传达”。通过不同的审美,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美感,传递和接受审美的意识,起到美育的作用。古筝艺术在历史的发展中,存在最多、流传最广的是音乐文化,因此,本文涉及的审美主要是音乐方面,特指音乐审美。
1.音乐审美的价值
音乐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也有它特别的审美价值。音乐审美实践中,价值对人审美心理结构、形成心理定势、培养审美能力都有相当的作用。音乐审美的价值由形态美、情态美、意态美、风格美、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审美能力的培育几部分组成。音乐的各种价值只有与审美价值交融,联成有机的整体,才真正体现属于自身的价值,因此,进行音乐审美,了解音乐审美的价值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2.音乐的价值在人类生产与创造中的体现
我们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人类三项最基本的历史活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的生产力为出发点[1]进一步考察发现,音乐具有健康价值、道德价值、智力价值等。音乐作为人类发展的重要伙伴,对人的本质、心理和发展都有重大的作用,音乐审美,使人的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与更新,对人类全面、自由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古筝演奏的审美
古筝的演奏包含了形态美、情态美、意态美几个方面。
形态美,由演奏者演奏的音乐包含了音乐各种元素构成的音响动态结构,体现了演奏者创造力、独创性的结构,体现了独立的审美价值。首先古筝的演奏是动态的,演奏者的形体、临场表演的形象给人视觉的美感。第二,古筝音乐旋律的千姿百态、丰富的演奏技巧、各种节奏的律动,音色的变化以及各种舞台效果组合起来的均衡、匀称、对比、变化、和谐、统一的自然美,满足人们听觉审美的需要。例如王建民的《幻想曲》,通过敲击琴弦、琴板等多种现代的演奏技巧与转调的形式,制造游离、梦幻多变的音响效果,让人犹如置身梦境,心灵受到音乐的洗涤。王昌元的《战台风》则通过各种快速的节拍和节奏、和声以及强弱的对比,制造台风到来的气势和人们抗击台风的情节,更是令人身临其境。古曲《将军令》通过一串密集的重复音,加上多种指法结合的变奏,描写出古代将军沙场点兵,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节。第三、演奏者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演奏,把乐谱还原成音乐,包含了很多创作的体验,是幻想力和抽象力的充分展示。如筝曲《渔舟唱晚》,演奏者把夕阳西下,风平浪静,江水荡漾,人们打渔回归热闹的场景做动态与静态的对比,缔造出“唱晚”的场景。人们从音乐节奏的快慢对比之中仿佛看到了这幅美丽的图画,因此感受获得审美的愉悦。学者汉斯立克指出:“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与对抗、追逐与遇合、飞跃与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2]张前主编的《音乐美学教程》中也提到:“音乐美的听觉感性样式是不可替代的,人的听觉审美需要心理、生理历史积淀的必然结果,这种需要只有美的音乐才能满足。”
情态美,理论上指的是作曲家寄托于形态美中的各种情感和思绪。在古筝的演奏中,情态美大体表现为三个特征,最早体现的一个是自然的情态美,其次是不同程度的情态细腻的表达方式。还有一个是不同情态的对比、交结的变化,以及呈现的音乐立体感。例如在演奏各个地方传统流派的古筝曲,出现了同一曲目、流派不同曲谱内容不同,像《高山流水》《昭君怨》《出水莲》《大八板》《将军令》等。演奏者把代表不同地方音乐特色的风格准确地演绎出来,充分体现了音乐自然的情态美。例如,分别由两位古筝演奏家演奏《高山流水》。项斯华演奏的《高山流水》,表达了浙江音乐端庄典雅,清新秀丽的特色,高自成演奏的《高山流水》则体现了热情洋溢、气势磅礴的山东音乐特色。我们在聆听由古筝名家周望演奏、周延甲创作的《秦桑曲》,体会到更多的是思而不哀,悲而不怨,是细腻情感的交集,满腔热情又催人泪下。乐曲表达的不仅是细腻的情感,还带出了情感的对比、深入的变化,引起听者的共鸣,把情态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意态美,是组成音乐审美价值中特别的一部分。古筝的意态美往往使人获得精神的超越,能够起到净化人的心灵的作用。这也是古筝演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审美教育起到特别的作用。蕴藏于音乐当中深层的意境、意韵、意味,都是能够使审美的主体获得精神上的超越,人性的回归,有着特别的价值。例如古筝名家饶宁新演奏的《出水莲》,通过饶先生丰富多彩的即兴演奏变化的音乐融合汉乐本身清雅脱俗之韵味,尤其运用左手揉、吟、滑、按等技术,将音乐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紧密联结,弹出独创一格的味道,更将莲花的高贵品质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回味无穷,在音乐的精神上得以满足。一首《禅院钟声》也是饶先生亲自将家喻户晓的广东音乐改编为古筝乐曲,使得流传多年的粤乐曲在他手上弹出了如泣如诉,感人肺腑,弹出心怀大志,不屑与小人斗争的宽广胸怀,使人的心境升华到完美的境界。而广为流传的《高山流水》,世人都熟悉它寄予知音的寓意。还有周煜国创作的筝曲《乡韵》,抹不去的是对家乡、对亲人深深地思念之情。
三、古筝流派的审美
古筝的音乐历经积淀,在我国各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筝曲,形成传统的流派,具有风格美。古筝的流派大体可以归纳为南、北两大派系。在南、北派中又有不同风格的小派系。北派以河南、山东以及秦地音乐为代表,南派以广东为代表,江浙的古筝独树一格。广东地区以流传于客家的汉乐筝和潮州地区的潮州筝尤为突出,而以广东音乐演奏的筝曲也是相当多的。不同地方,不同流派,不同师承的筝曲,体现了特定时期和地区人们不同的审美意识,体现了人们不同的审美理想与创造追求,人们的趣味和格调,体现了音乐的创造与传承。风格各异又丰富多彩的筝曲,显示了不同地区人们的性格、心理特点和民族文化传统。北派系的筝曲,如《河南八板》《汉江韵》《闹元宵》《姜女泪》《丰收锣鼓》《百花引》《庆丰年》等,常以高亢磅礴的气势开头,曲调明亮,起伏跌宕,充分显示了北方人热情爽朗,性情刚烈的特点。南派系的筝曲,如《蕉窗夜雨》《杜宇魂》《西厢词》《崖山哀》《寒鸦戏水》《柳青娘》《浪淘沙》等,则以清新细腻,秀丽典雅的韵味,展示了南方人温文尔雅、含蓄内敛的性格。在抒发意境上,北方曲调悲情真切,真情热切,表达一种正直、刚强的个性;南方的曲调多诗情画意,写景抒情,纵有悲伤也是愁思绵绵,以浪漫斯文为突出。
四、古筝艺术的审美对当今社会的功效
古筝艺术的形态美、情态美、意态美、风格美为各个阶层的人们构建了独立的审美价值,起到审美教育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古筝艺术对当今社会有以下功效:
1.古筝艺术的形态美扩大了审美主体的思维发展空间,提高了审美主体的想象能力和逻辑能力,对当今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起到牵引入门的作用。
2.古筝艺术的情态美促进了审美主体的心灵沟通,为不同人们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提供良好的环境,对心灵沟通搭建了桥梁。人们可以交流不同音乐的情感,同时释放自身的情感,有利于打破现代人们对外界的隔离和堤防,增进人们的友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3.古筝艺术的意态美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超越,净化了人们的心灵,使得人们在面对社会,面对自身与同伴更真实,更自然,提高了自身的素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4.古筝艺术的风格美给广泛的审美个体带来多样的选择,从艺术的角度塑造了人的个性,为社会的发展起到创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2—34页,人民出 版社,1972
[2]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第49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3]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 版社,1999
[4]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5]邱霁.《删繁就简•诸法归一——浅谈筝的基本演奏形 态》[J].中国音乐,2006(3)
关键词:古筝;审美;音乐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据历史记载,我国秦朝是将其作为宫廷的主要演奏乐器,可见其社会地位在当时之高上。历经几千年流传的中国古筝文化,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如今,全国上下乃至海内外,无论专业或业余的学习者,以成千上万人计数。作者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探讨古筝艺术的审美体现。
一、审美在本文中的内涵
审美是一项综合的实践活动。著名教育家、美学家赵宋光先生在《论美育的功能》中对审美概念的定义是“对于美的形式的愉悦感受,或对于丑的形式的抵制应答”,目的是“从精神产品中收取审美意识的传达”。通过不同的审美,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美感,传递和接受审美的意识,起到美育的作用。古筝艺术在历史的发展中,存在最多、流传最广的是音乐文化,因此,本文涉及的审美主要是音乐方面,特指音乐审美。
1.音乐审美的价值
音乐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也有它特别的审美价值。音乐审美实践中,价值对人审美心理结构、形成心理定势、培养审美能力都有相当的作用。音乐审美的价值由形态美、情态美、意态美、风格美、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审美能力的培育几部分组成。音乐的各种价值只有与审美价值交融,联成有机的整体,才真正体现属于自身的价值,因此,进行音乐审美,了解音乐审美的价值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2.音乐的价值在人类生产与创造中的体现
我们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人类三项最基本的历史活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的生产力为出发点[1]进一步考察发现,音乐具有健康价值、道德价值、智力价值等。音乐作为人类发展的重要伙伴,对人的本质、心理和发展都有重大的作用,音乐审美,使人的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与更新,对人类全面、自由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古筝演奏的审美
古筝的演奏包含了形态美、情态美、意态美几个方面。
形态美,由演奏者演奏的音乐包含了音乐各种元素构成的音响动态结构,体现了演奏者创造力、独创性的结构,体现了独立的审美价值。首先古筝的演奏是动态的,演奏者的形体、临场表演的形象给人视觉的美感。第二,古筝音乐旋律的千姿百态、丰富的演奏技巧、各种节奏的律动,音色的变化以及各种舞台效果组合起来的均衡、匀称、对比、变化、和谐、统一的自然美,满足人们听觉审美的需要。例如王建民的《幻想曲》,通过敲击琴弦、琴板等多种现代的演奏技巧与转调的形式,制造游离、梦幻多变的音响效果,让人犹如置身梦境,心灵受到音乐的洗涤。王昌元的《战台风》则通过各种快速的节拍和节奏、和声以及强弱的对比,制造台风到来的气势和人们抗击台风的情节,更是令人身临其境。古曲《将军令》通过一串密集的重复音,加上多种指法结合的变奏,描写出古代将军沙场点兵,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节。第三、演奏者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演奏,把乐谱还原成音乐,包含了很多创作的体验,是幻想力和抽象力的充分展示。如筝曲《渔舟唱晚》,演奏者把夕阳西下,风平浪静,江水荡漾,人们打渔回归热闹的场景做动态与静态的对比,缔造出“唱晚”的场景。人们从音乐节奏的快慢对比之中仿佛看到了这幅美丽的图画,因此感受获得审美的愉悦。学者汉斯立克指出:“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与对抗、追逐与遇合、飞跃与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2]张前主编的《音乐美学教程》中也提到:“音乐美的听觉感性样式是不可替代的,人的听觉审美需要心理、生理历史积淀的必然结果,这种需要只有美的音乐才能满足。”
情态美,理论上指的是作曲家寄托于形态美中的各种情感和思绪。在古筝的演奏中,情态美大体表现为三个特征,最早体现的一个是自然的情态美,其次是不同程度的情态细腻的表达方式。还有一个是不同情态的对比、交结的变化,以及呈现的音乐立体感。例如在演奏各个地方传统流派的古筝曲,出现了同一曲目、流派不同曲谱内容不同,像《高山流水》《昭君怨》《出水莲》《大八板》《将军令》等。演奏者把代表不同地方音乐特色的风格准确地演绎出来,充分体现了音乐自然的情态美。例如,分别由两位古筝演奏家演奏《高山流水》。项斯华演奏的《高山流水》,表达了浙江音乐端庄典雅,清新秀丽的特色,高自成演奏的《高山流水》则体现了热情洋溢、气势磅礴的山东音乐特色。我们在聆听由古筝名家周望演奏、周延甲创作的《秦桑曲》,体会到更多的是思而不哀,悲而不怨,是细腻情感的交集,满腔热情又催人泪下。乐曲表达的不仅是细腻的情感,还带出了情感的对比、深入的变化,引起听者的共鸣,把情态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意态美,是组成音乐审美价值中特别的一部分。古筝的意态美往往使人获得精神的超越,能够起到净化人的心灵的作用。这也是古筝演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审美教育起到特别的作用。蕴藏于音乐当中深层的意境、意韵、意味,都是能够使审美的主体获得精神上的超越,人性的回归,有着特别的价值。例如古筝名家饶宁新演奏的《出水莲》,通过饶先生丰富多彩的即兴演奏变化的音乐融合汉乐本身清雅脱俗之韵味,尤其运用左手揉、吟、滑、按等技术,将音乐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紧密联结,弹出独创一格的味道,更将莲花的高贵品质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回味无穷,在音乐的精神上得以满足。一首《禅院钟声》也是饶先生亲自将家喻户晓的广东音乐改编为古筝乐曲,使得流传多年的粤乐曲在他手上弹出了如泣如诉,感人肺腑,弹出心怀大志,不屑与小人斗争的宽广胸怀,使人的心境升华到完美的境界。而广为流传的《高山流水》,世人都熟悉它寄予知音的寓意。还有周煜国创作的筝曲《乡韵》,抹不去的是对家乡、对亲人深深地思念之情。
三、古筝流派的审美
古筝的音乐历经积淀,在我国各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筝曲,形成传统的流派,具有风格美。古筝的流派大体可以归纳为南、北两大派系。在南、北派中又有不同风格的小派系。北派以河南、山东以及秦地音乐为代表,南派以广东为代表,江浙的古筝独树一格。广东地区以流传于客家的汉乐筝和潮州地区的潮州筝尤为突出,而以广东音乐演奏的筝曲也是相当多的。不同地方,不同流派,不同师承的筝曲,体现了特定时期和地区人们不同的审美意识,体现了人们不同的审美理想与创造追求,人们的趣味和格调,体现了音乐的创造与传承。风格各异又丰富多彩的筝曲,显示了不同地区人们的性格、心理特点和民族文化传统。北派系的筝曲,如《河南八板》《汉江韵》《闹元宵》《姜女泪》《丰收锣鼓》《百花引》《庆丰年》等,常以高亢磅礴的气势开头,曲调明亮,起伏跌宕,充分显示了北方人热情爽朗,性情刚烈的特点。南派系的筝曲,如《蕉窗夜雨》《杜宇魂》《西厢词》《崖山哀》《寒鸦戏水》《柳青娘》《浪淘沙》等,则以清新细腻,秀丽典雅的韵味,展示了南方人温文尔雅、含蓄内敛的性格。在抒发意境上,北方曲调悲情真切,真情热切,表达一种正直、刚强的个性;南方的曲调多诗情画意,写景抒情,纵有悲伤也是愁思绵绵,以浪漫斯文为突出。
四、古筝艺术的审美对当今社会的功效
古筝艺术的形态美、情态美、意态美、风格美为各个阶层的人们构建了独立的审美价值,起到审美教育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古筝艺术对当今社会有以下功效:
1.古筝艺术的形态美扩大了审美主体的思维发展空间,提高了审美主体的想象能力和逻辑能力,对当今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起到牵引入门的作用。
2.古筝艺术的情态美促进了审美主体的心灵沟通,为不同人们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提供良好的环境,对心灵沟通搭建了桥梁。人们可以交流不同音乐的情感,同时释放自身的情感,有利于打破现代人们对外界的隔离和堤防,增进人们的友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3.古筝艺术的意态美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超越,净化了人们的心灵,使得人们在面对社会,面对自身与同伴更真实,更自然,提高了自身的素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4.古筝艺术的风格美给广泛的审美个体带来多样的选择,从艺术的角度塑造了人的个性,为社会的发展起到创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2—34页,人民出 版社,1972
[2]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第49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3]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 版社,1999
[4]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5]邱霁.《删繁就简•诸法归一——浅谈筝的基本演奏形 态》[J].中国音乐,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