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公共管理>图书馆管理>

浅谈图书馆馆际互借的服务模式

马伟分享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馆际互借的发展历程,主要探讨了馆际互借的两种服务模式:集中式和分布式。
 关键词:图书馆;馆际互借 
  随着科学和技术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延伸.文献资源急剧增加,形式多样,类型复杂,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加之各图书信报部门经费的紧张及书刊价格的大幅度增长,任何一个图书情报部门都难以完整、系统地收集当代文献。同时,在信息社会人们对文献资源需求的范围和数量也急剧增大,因此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有限的收藏和提供能力与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这样就从客观上促进了图书情报部门对自动化建设与资源共享的需求。
  馆际互借就是对于本馆没有的文献,在本馆读者需要时,根据馆际互借制度、协议、办法和收费标准,向外馆借入;反之,在外馆向本馆提出馆际互借请求时,借出本馆所拥有的文献,满足外馆的读者需求。馆际互借服务的原则,即“互惠互利、平等合作”。其目的是弥补本馆馆藏不足,避免文献信息资源采访的重复浪费,实现馆际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互补,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
  一、馆际互借发展概述
  馆际互借起源于西方,最早的行为可追溯到公元8世纪。17世纪就有过在巴黎的皇家图书馆(the Royal Library)与罗马的几家图书馆之间建立跨国图书互借系统的尝试。美国开展馆际互借服务比欧洲晚一些,1876年美国伍斯特公共图书馆(the Worcester Public Library)馆长格林在欧洲馆际互借的影响下,提出了在美国图书馆之间开展馆际互借的方案,并提交国会图书馆。同年在召开的第一次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简称ALA)会议上,他的建议得到了不少同行的积极响应。1901美国国会图书馆率先开始对其他图书馆实行馆际外借服务,并向大约400多家图书馆提供印刷目录卡片。190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大会第一次把馆际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作为大会主题加以讨论。而馆际互借获得大发展和广泛应用则得益于20世纪最后二二十年全球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自此,美国国内的馆际互借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近代馆际互借制度首先出现在1926年的上海图书馆协会章程中,1927年国立北平图书馆也建立了互借制度,1929年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推广馆际互借的决议,而1957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对全同的馆际互借则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世纪80年代,国内的一些省市建立了馆际互借网,通常是由图书馆办理本地其他图书馆的集体借书证,馆员替本馆用户到他馆借还图书。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大部分图书馆开始利用计算机等自动化设备。图书馆进入网络化以后,最引人注目的变革是读者能够迅速推确地检索到所需书刊文献。同时,读者会向图书馆提出更多文献要求。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受图书馆诸多因素的制约尚无法全部满足这种要求,即单个图书馆的藏书量与其所面向读者的借阅需求量相当:所以,图书馆不得不重新考虑规划馆际互借。
  计算机技术加速了文献信息服务的日臻完善,文献信息的数据化、读者借阅兴趣的上升和阅读质量的提高。为了满足读者更高的阅读要求,必须开始规划以崭新的面貌开展馆际互借工作,采用馆际互借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是互补馆藏,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4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