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初探
赵玉贞分享
摘要 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现状比较,分析了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并就高校图书馆拓宽社会化服务的具体措施和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共建共享;政府行为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由于服务对象相对比较固定和单一,因而,使得高校图书馆之间、高校图书馆与社会之间联系甚少。随着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特别是从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以来,少数高校图书馆在社会化服务方面有了一定性的“突破”,走出了“封闭”的大门,加入了市场经济的行列。但作为图书馆——人类财富的宝地,社会化服务、资源共享应有更深、更广的内涵——即向社会公众开放,读者服务社会化、公益化已成为当今社会公众的迫切要求,也成为当前图书馆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1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现状
所谓社会化服务,就是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的功能社会化,即要求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工作在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走出馆门,走出校门,向社会开放,开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有偿或无偿)的文献信息服务,以满足社会公众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为出发点,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各类组织以及个人等对信息的多元化需求。
1.1 服务项目现状
早在20世纪80年代,情报服务就作为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高校图书馆将最优秀的馆员,最先进的设备用于情报服务,主要是为企业或本系统行业开发所谓的综述、述评、专题索引甚至企业决策建议、中长期规划、大型项目参考方案等,实践证明大多数情报服务工作只有专业信息咨询机构才能胜任。近年来,部分高校图书馆在资源的共建、共享、馆际互借、资源联合引进等方面,为我国图书馆提供了管理及技术上的咨询、指导及支持,使我国图书馆服务范围从传统的服务项目拓展到数字化软件及硬件的代理维护、系统开发、数据库制作等多项内容。这些服务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现代化的发展。
1.2 服务对象现状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就是教育职能,主要任务就是为本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被称为学生的第二课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数字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也在发生变化,从单纯的服务转为服务与科研(如软件开发等)的融合,其服务对象除本校的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外,还有社会团体,但仍局限在本系统之间、企业团体之间的文献信息服务方面和公益性服务上,高校图书馆的开放度仍很有限。2007年7月《国际先驱导报》与新浪网联合做过一次网上调查,共有近两千人参加调查。其中,在“你认为高校图书馆是否应该向公众全面开放?”的调查中,有75.99%的人选择“应该”。他们认为,高校没有独占书籍资源的权力,公众应该从高校图书馆中广泛获益。笔者也曾在网上看到过,有的网友发帖子询问“上海哪所大学图书馆对外开放?”跟帖是“复旦、交大图书馆阅览室对外开放,但需要单位证明,阅览时间也有限制……”据调查,在我国,仅有北京及上海部分高校图书馆对外“部分开放”,但开放仍有众多限制——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不允许校外读者借书,两个直辖市以外的众多高校图书馆对公众基本“关闭”。一个事实是:如果你没有考上大学,或者已从大学毕业,这都意味着你将与全国高校6亿多册优秀图书无缘。美国学者M.E.索普(M.E.Sopen)有一个著名论断:使高校图书馆成为所在地区市民接受再教育的场所和查找专业信息知识的宝库,尽可能地缩短与读者的距离,消除读者客观和主观上与图书馆的距离感,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高校图书馆改变传统观念,彰显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向一切愿意来图书馆学习的人开放,使高校图书馆真正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是时代的要求。
2 国外高等院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现状
早在17世纪,著名的德国图书馆学家诺德就提出一种观点:“敞开心扉”,就是说高校图书馆应帮助所在城市成为“人人读书的城市”,意在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在西方一些国家的高校图书馆,确实也凭借其齐全的功能、先进的设备、丰富的资源、及时准确的信息和专业的服务,成为公众学习、研究和生活的有力帮手。
2.1 借鉴 剑桥、耶鲁“敞开心扉”
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采用全部开架的服务方式,无论是大学总馆、大学专业图书馆还是学科系(研究中心、所)和学院图书馆,对校(系、院)外读者都是完全开放的,校外读者不必提供任何证件就可以与校内读者享有除外借图书以外的同等权利,包括免费上网等,甚至经常有学龄前儿童在家长陪同下来到剑桥大学图书馆阅览。
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也采取对外开放做法。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出图书馆,且任何进出图书馆的人无须出示任何证件。甚至,耶鲁大学图书馆已经成为游人必须参观的“景点”。人们进入其中,看到里面学生们的孜孜不倦,难免会受到感动,也更有坐下来一起阅读的冲动。据有关文章报道,目前,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图书馆,校内服务量仅有60%,而社会服务量却高达40%。发达国家的高校图书馆一直以来都重视社会化职能,这种社会化服务还不仅仅是允许借阅这么简单,还包括一些科技服务等。
2.2 立法促进图书馆社会化
美国高校图书馆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展社会化服务,与其完善的法律制度有直接关系。美国早在1925年就制定了“图书馆法”,保障了图书馆生存的合法性和连续性。1997年,美国政府还颁布了“图书馆服务与技术法案”,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图书馆之间以及与教育性机构之间的网络化建设;对享受不到图书馆服务的人,特别是对贫困家庭中7岁以下的少儿提供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据有关文献报道,在美国举办的图书馆奖(包括高校图书馆)评奖中,获奖图书馆无一例外都要重视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许多高校图书馆每年坚持在寒暑假期间举办读书活动,并向当地中小学生开放,借此“给孩子们一个好的印象”。而耶鲁大学更是树立一个理念:帮助纽黑文(耶鲁大学所在地)成为“人人读书的城市”,从理念到行动,完全成为社会化的图书馆。当然,国外大学图书馆为大学生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是首要任务。
3 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主要措施
3.1 思想观念的转变
任何一场变革,首先是观念的变革。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将自己封闭在大学校区内,把社会公众拒之馆外,这种做法同当今社会对大学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正在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的功能也正在向社会的各个领域延伸,因此,我们必须彻底转变我们的思想观念。首先,高校图书馆应转变那种“重学术性,轻文化性”的观念,还原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其次,高校图书馆应避免在经济转型期中“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的倾向,把握好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的尺度;再次,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既要面向强势群体也要面向弱势群体”,让更多的人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众所周知,图书馆是社会文化机构,属于上层建筑,它需要国家经济的支持,即使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存在经济实体的图书馆。纵观许多发达国家,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已是增进“软实力”的必由之路。对于发展中的我们来说,拓展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范围,既是满足公众对受教育权的诉求,也是为国家增强创新力积累“源动能”。
3.2 各项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
高校图书馆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需要国家、社会、法律的支持和保护。首先,高校图书馆要具有政府行为的原则,“政府行为”是指政府为使社会朝着既定目标发展,在协调和处理社会系统各项关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切行动,即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而向社会公众提供文献资料这种公共产品,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资金支持。这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失去了这种依附性,图书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就不可能持续发展,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公益性服务也只能停留在理论研究上。
3.3 体制管理的创新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它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形式。目前,我国图书馆系统那种条块分割的组织结构与馆藏资源“自有化”管理方式已严重阻碍了社会公众获取知识、信息的自由和权利。因此,实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需要新的体制、新的制度来打破封闭保守、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图书馆管理体制关系到能否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发挥图书馆潜能和整体保障能力,提供良好的服务。体制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权责明晰、富有生机的图书馆体制管理;二是建立指挥灵便、运作高效的图书馆内部管理体制。图书馆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做出艰苦的努力,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机制、新模式,总结出符合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管理体制,并不断加以完善。
3.4 馆员综合素质、服务理念的提高与拓展
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形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服务方式,服务对象是知识型读者群,而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面对的是多层次读者群,不仅包括学生和教师,还有社会成员,其中包括社会弱势群体。这就对馆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馆员的服务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高校图书馆员必须是德才兼备的新型专业人才。在“才”方面必须是“一专多能”。在“能”方面则越多越好。至少精通一门外语,熟悉计算机操作,长于知识管理与组织,善于服务,更要有敬业奉献精神,真正能从社会发展,文化普及以及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角度去认识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教育功能。
4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主要路径——共建共享
实现图书馆共建共享的目标是高校图书馆不仅具有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能,同时也具有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发展以及全面提高公民素质的公共服务职能。
4.1 “一馆一制”模式
所谓“一馆一制”模式,就是指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从性质和职能上真正合为一体的模式,体制上统一由地方教育局管理,性质上既兼有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又有公共图书馆的功能。这种模式多适合地方大学。是一种全新的高校图书馆模式,也是一种全新的公共图书馆模式,经济上有地方财政拨款共同建造,建成后的图书馆具有两重性,既为高校园区内教职工、学生服务,也为社区公众服务。例如宁波高教园区图书馆,从建馆之初就对图书馆的投资方式、管理方式、服务对象有了明确的定位,是一座集科学研究、文化教育、信息获取、文化休闲及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公益性文化机构,它既避免了小而全的大学图书馆重建现象,也彻底清除了那种片面强调拥有而忽视馆际合作共享的陈旧观念,真正实现了公民获取信息的民主、平等、公正原则,也彰显了没有“围墙”的终生大学——图书馆的理念。
4.2 “一馆两制”模式
就是依附高校图书馆的建馆模式,属地与高校共建,建成后的图书馆实行“双重”管理,体制以学校为主,在馆内设公共服务部,隶属市文化局领导。服务方式是:一个资源库,两个服务窗口,相互独立,实现文献资源、技术资源、网络资源以及人才资源共享的特点。如安徽池州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共建共享模式,以高校图书馆来带动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使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得到拓展,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更大的作用。
5 结束语
拓展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职能,是一个学术研究课题,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不仅要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经济援助,更需要图书馆内部的管理创新。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共建共享;政府行为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由于服务对象相对比较固定和单一,因而,使得高校图书馆之间、高校图书馆与社会之间联系甚少。随着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特别是从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以来,少数高校图书馆在社会化服务方面有了一定性的“突破”,走出了“封闭”的大门,加入了市场经济的行列。但作为图书馆——人类财富的宝地,社会化服务、资源共享应有更深、更广的内涵——即向社会公众开放,读者服务社会化、公益化已成为当今社会公众的迫切要求,也成为当前图书馆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1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现状
所谓社会化服务,就是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的功能社会化,即要求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工作在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走出馆门,走出校门,向社会开放,开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有偿或无偿)的文献信息服务,以满足社会公众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为出发点,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各类组织以及个人等对信息的多元化需求。
1.1 服务项目现状
早在20世纪80年代,情报服务就作为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高校图书馆将最优秀的馆员,最先进的设备用于情报服务,主要是为企业或本系统行业开发所谓的综述、述评、专题索引甚至企业决策建议、中长期规划、大型项目参考方案等,实践证明大多数情报服务工作只有专业信息咨询机构才能胜任。近年来,部分高校图书馆在资源的共建、共享、馆际互借、资源联合引进等方面,为我国图书馆提供了管理及技术上的咨询、指导及支持,使我国图书馆服务范围从传统的服务项目拓展到数字化软件及硬件的代理维护、系统开发、数据库制作等多项内容。这些服务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现代化的发展。
1.2 服务对象现状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就是教育职能,主要任务就是为本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被称为学生的第二课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数字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也在发生变化,从单纯的服务转为服务与科研(如软件开发等)的融合,其服务对象除本校的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外,还有社会团体,但仍局限在本系统之间、企业团体之间的文献信息服务方面和公益性服务上,高校图书馆的开放度仍很有限。2007年7月《国际先驱导报》与新浪网联合做过一次网上调查,共有近两千人参加调查。其中,在“你认为高校图书馆是否应该向公众全面开放?”的调查中,有75.99%的人选择“应该”。他们认为,高校没有独占书籍资源的权力,公众应该从高校图书馆中广泛获益。笔者也曾在网上看到过,有的网友发帖子询问“上海哪所大学图书馆对外开放?”跟帖是“复旦、交大图书馆阅览室对外开放,但需要单位证明,阅览时间也有限制……”据调查,在我国,仅有北京及上海部分高校图书馆对外“部分开放”,但开放仍有众多限制——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不允许校外读者借书,两个直辖市以外的众多高校图书馆对公众基本“关闭”。一个事实是:如果你没有考上大学,或者已从大学毕业,这都意味着你将与全国高校6亿多册优秀图书无缘。美国学者M.E.索普(M.E.Sopen)有一个著名论断:使高校图书馆成为所在地区市民接受再教育的场所和查找专业信息知识的宝库,尽可能地缩短与读者的距离,消除读者客观和主观上与图书馆的距离感,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高校图书馆改变传统观念,彰显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向一切愿意来图书馆学习的人开放,使高校图书馆真正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是时代的要求。
2 国外高等院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现状
早在17世纪,著名的德国图书馆学家诺德就提出一种观点:“敞开心扉”,就是说高校图书馆应帮助所在城市成为“人人读书的城市”,意在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在西方一些国家的高校图书馆,确实也凭借其齐全的功能、先进的设备、丰富的资源、及时准确的信息和专业的服务,成为公众学习、研究和生活的有力帮手。
2.1 借鉴 剑桥、耶鲁“敞开心扉”
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采用全部开架的服务方式,无论是大学总馆、大学专业图书馆还是学科系(研究中心、所)和学院图书馆,对校(系、院)外读者都是完全开放的,校外读者不必提供任何证件就可以与校内读者享有除外借图书以外的同等权利,包括免费上网等,甚至经常有学龄前儿童在家长陪同下来到剑桥大学图书馆阅览。
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也采取对外开放做法。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出图书馆,且任何进出图书馆的人无须出示任何证件。甚至,耶鲁大学图书馆已经成为游人必须参观的“景点”。人们进入其中,看到里面学生们的孜孜不倦,难免会受到感动,也更有坐下来一起阅读的冲动。据有关文章报道,目前,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图书馆,校内服务量仅有60%,而社会服务量却高达40%。发达国家的高校图书馆一直以来都重视社会化职能,这种社会化服务还不仅仅是允许借阅这么简单,还包括一些科技服务等。
2.2 立法促进图书馆社会化
美国高校图书馆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展社会化服务,与其完善的法律制度有直接关系。美国早在1925年就制定了“图书馆法”,保障了图书馆生存的合法性和连续性。1997年,美国政府还颁布了“图书馆服务与技术法案”,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图书馆之间以及与教育性机构之间的网络化建设;对享受不到图书馆服务的人,特别是对贫困家庭中7岁以下的少儿提供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据有关文献报道,在美国举办的图书馆奖(包括高校图书馆)评奖中,获奖图书馆无一例外都要重视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许多高校图书馆每年坚持在寒暑假期间举办读书活动,并向当地中小学生开放,借此“给孩子们一个好的印象”。而耶鲁大学更是树立一个理念:帮助纽黑文(耶鲁大学所在地)成为“人人读书的城市”,从理念到行动,完全成为社会化的图书馆。当然,国外大学图书馆为大学生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是首要任务。
3 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主要措施
3.1 思想观念的转变
任何一场变革,首先是观念的变革。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将自己封闭在大学校区内,把社会公众拒之馆外,这种做法同当今社会对大学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正在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的功能也正在向社会的各个领域延伸,因此,我们必须彻底转变我们的思想观念。首先,高校图书馆应转变那种“重学术性,轻文化性”的观念,还原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其次,高校图书馆应避免在经济转型期中“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的倾向,把握好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的尺度;再次,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既要面向强势群体也要面向弱势群体”,让更多的人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众所周知,图书馆是社会文化机构,属于上层建筑,它需要国家经济的支持,即使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存在经济实体的图书馆。纵观许多发达国家,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已是增进“软实力”的必由之路。对于发展中的我们来说,拓展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范围,既是满足公众对受教育权的诉求,也是为国家增强创新力积累“源动能”。
3.2 各项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
高校图书馆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需要国家、社会、法律的支持和保护。首先,高校图书馆要具有政府行为的原则,“政府行为”是指政府为使社会朝着既定目标发展,在协调和处理社会系统各项关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切行动,即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而向社会公众提供文献资料这种公共产品,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资金支持。这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失去了这种依附性,图书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就不可能持续发展,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公益性服务也只能停留在理论研究上。
3.3 体制管理的创新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它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形式。目前,我国图书馆系统那种条块分割的组织结构与馆藏资源“自有化”管理方式已严重阻碍了社会公众获取知识、信息的自由和权利。因此,实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需要新的体制、新的制度来打破封闭保守、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图书馆管理体制关系到能否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发挥图书馆潜能和整体保障能力,提供良好的服务。体制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权责明晰、富有生机的图书馆体制管理;二是建立指挥灵便、运作高效的图书馆内部管理体制。图书馆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做出艰苦的努力,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机制、新模式,总结出符合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管理体制,并不断加以完善。
3.4 馆员综合素质、服务理念的提高与拓展
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形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服务方式,服务对象是知识型读者群,而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面对的是多层次读者群,不仅包括学生和教师,还有社会成员,其中包括社会弱势群体。这就对馆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馆员的服务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高校图书馆员必须是德才兼备的新型专业人才。在“才”方面必须是“一专多能”。在“能”方面则越多越好。至少精通一门外语,熟悉计算机操作,长于知识管理与组织,善于服务,更要有敬业奉献精神,真正能从社会发展,文化普及以及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角度去认识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教育功能。
4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主要路径——共建共享
实现图书馆共建共享的目标是高校图书馆不仅具有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能,同时也具有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发展以及全面提高公民素质的公共服务职能。
4.1 “一馆一制”模式
所谓“一馆一制”模式,就是指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从性质和职能上真正合为一体的模式,体制上统一由地方教育局管理,性质上既兼有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又有公共图书馆的功能。这种模式多适合地方大学。是一种全新的高校图书馆模式,也是一种全新的公共图书馆模式,经济上有地方财政拨款共同建造,建成后的图书馆具有两重性,既为高校园区内教职工、学生服务,也为社区公众服务。例如宁波高教园区图书馆,从建馆之初就对图书馆的投资方式、管理方式、服务对象有了明确的定位,是一座集科学研究、文化教育、信息获取、文化休闲及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公益性文化机构,它既避免了小而全的大学图书馆重建现象,也彻底清除了那种片面强调拥有而忽视馆际合作共享的陈旧观念,真正实现了公民获取信息的民主、平等、公正原则,也彰显了没有“围墙”的终生大学——图书馆的理念。
4.2 “一馆两制”模式
就是依附高校图书馆的建馆模式,属地与高校共建,建成后的图书馆实行“双重”管理,体制以学校为主,在馆内设公共服务部,隶属市文化局领导。服务方式是:一个资源库,两个服务窗口,相互独立,实现文献资源、技术资源、网络资源以及人才资源共享的特点。如安徽池州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共建共享模式,以高校图书馆来带动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使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得到拓展,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更大的作用。
5 结束语
拓展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职能,是一个学术研究课题,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不仅要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经济援助,更需要图书馆内部的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