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趣闻>历史古迹>陵墓>

中山陵墓由谁设计有什么特点

世芳分享

  孙中山的成就之大,其坟墓一定是有值得让人研究的地方的,孙中山的中山陵墓由谁设计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山陵墓,欢迎阅读!

  中山陵墓得设计者

  1925年5月2日,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在上海召开第4次会议,决定进行陵墓图案的征集,并设定奖项。5月13日召开第5次会议,议定了由宋子文建筑顾问赫门起草的《陵墓悬奖征求图案条例》。5月15日,葬事筹备委员会在《申报》、《民国日报》、《广州民国日报》等处刊登启事,向海内外公开征求陵墓设计图,并给每位应征者发给钟山墓地照片12幅,钟山高度地图两幅,以作设计参考。

  在国民党人的心目中,孙中山的陵墓,到底应该建造成什么模样呢?很多国民党人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其中以国民党元老陈去病、唐昌治、戴季陶的意见为主要代表,即:

  墓地功能必须体现鲜明的纪念性,“能永久之保存”,全面彰显孙中山“国父”和“革命之父”的形象,使谒陵者能了解他的丰功伟绩;

  墓地不属于一个家族,而属于全体国民。因此在形式上是开放的,偏重于平民思想,兼具游览功能。既让人能了解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又可让人参观、休憩;

  墓地风格要表达时代新气象,如安置铜像、建设音乐亭、喷水池等,体现现代的元素。

  葬事筹备委员会接受了上述原则,同时在《陵墓悬奖征求图案条例》中作了进一步阐述和硬性要求。如:“祭堂图案须采用中国古式而含有特殊与纪念之性质,或根据中国建筑精神特创新格”、“容放石槨之大理石墓即在祭堂之内”、“祭堂约在水平线上175米突高坡上…四周要有充分之面积,遇焚火时不致危及堂屋…堂前有可立五万人之空地,备举行祭礼之用”、“一切建筑均用坚固石料与钢筋三合土,不可用砖木之类”。

  到1925年9月15日应征截止日,共收到国内外应征图案40多种,全部陈列于上海四川北路大洲建筑公司三楼陈列室。9月16日至20日为评判日,葬事筹备委员会聘请了四位评判顾问,按照《陵墓悬奖征求图案条例》审阅应征图案,写出书面评判报告。这四位评判顾问是:南洋大学校长、中国工程学会副会长凌鸿勋、在华执业的德国建筑师朴士、画家王一亭、雕刻家李金发。

  在这40多种的应征图案里,有一个人的作品引起了四位评判顾问的高度关注,这个人就是吕彦直。

  吕彦直,山东东平人,1894年出生于天津。幼年喜爱绘画。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留美预备部读书。1913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先攻读电气专业,后改学建筑,接受西方学院派教育毕业前后,曾作为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的助手,参加金陵女子大学(今南京师范大学)和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校舍的规划、设计,同时描绘整理了北京故宫大量建筑图案。1921年回国,途中曾转道欧洲考察西洋建筑。回国后在上海开设彦记建筑事务所。1925年报名应征中山陵陵墓图案设计。他潜心研究了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根据《陵墓悬奖征求图案条例》的要求,参照钟山地形,经两个多月,绘制出平面图及建筑物立面图、剖面图、透视图等9张设计图和1张祭堂侧视油画,撰写了约1000字的《陵墓建筑图案设计说明》。评判顾问们对吕彦直的作品大加赞赏,给它的评语是:“全体结构简朴浑厚,最适合于陵墓之性质及地势之情形,且全部平面作钟形,尤有木铎警世之想”,寓含孙中山先生“唤起民众”之意,“建筑朴实坚固”,不取奢侈华贵,别创新格。“形势及气魄极似中山先生之气概及精神”。认为其祭堂外观形式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合于中国观念,而又揉合西方建筑精神。

  1925年9月20日,葬事筹备委员举行第11次会议,对应征图案进行评选。出席会议的还有家属宋庆龄、孙科、陈淑英(孙科夫人)。一致推举吕彦直设计的图案获首奖,二奖为范文照,三奖为杨锡宗。范、杨都是同时代从国外留学归来、具有“中国建筑文艺复兴”理念的建筑师。

  1925年9月27日下午,葬事筹备委员会举行第12次会议,再次讨论陵墓图案。会上把第一奖吕彦直和第二奖范文照的设计图,连同各人的说明书、估价表以及各方关于图案的意见,全部陈列在会场,供到会者进行研究和比较。林森、张静江、孔祥熙、叶楚伧、林业明、邹鲁、杨杏佛和家属代表孙科参加了最后的评审。经过详细审查和讨论,一致赞成采用吕彦直的设计图案,并且决定聘请他为中山陵墓的建筑师,主持设计建筑详图及监工事务。

  1926年3月12日,葬事筹备委员会在钟山举行了孙中山陵墓奠基礼。从此,吕彦直担负起了浩大的中山陵工程的建设重任。

  三年后,1929年3月18日,中山陵工程还没有最后完工,吕彦直便积劳成疾,患肝癌去世,年仅36岁。

  南京中山陵的设计者简介

  在南京有一著名景点-中山陵,这是去南京旅游必去的景点。中山陵是为了纪念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建造的陵墓,整座陵墓看起来庄严肃穆、气势宏大,加上四面环绕的苍松翠柏,完美的体现了孙中山先生本人的精神风貌。那么到底是谁设计出这么成功的座建筑呢?今天就一起给大家分享一下民国时期著名的青年建筑学家吕彦直的故事。二战历史解密

  吕彦直是安徽滁州人,公元1894年出生于天津,吕彦直的父亲吕增祥也是因为才华横溢得到李鸿章的赏识,后来成为李鸿章的得力干将之一,在吕彦直8岁那一年,父亲因为处理一起民事案件的过程中,不幸被人杀害,吕彦直父亲生前和严复是好友,(严复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翻译家、复旦大学的校长),吕增祥死后,严复把吕增祥的儿女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照顾,并且安排不到8岁的吕彦直去巴黎留学。在法国一呆就是6年时间,回国后又进入了几所学校继续学习,1911年,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建立,吕彦直考进了学堂的留学生预备部。2年后毕业,然后公费派往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学习了一段电气专业,后来主攻建筑学,快要毕业的时候,遇到了他人生中的最重要的人,美国著名建筑大师亨利-墨菲,作为助手的身份,吕彦直把在学校学到的东西直接用于实际设计,设计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二战历史解密

  吕彦直回国之前,就已经参与设计今天的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学校建筑的设计规划,回国后,先后在几所建筑公司担任设计师,后来才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去世,5月16日,孙中山葬事筹备委员会在报纸上发布公告,公开征集陵墓设计方案,吕彦直看到公告后,立刻领取了相关的设计要求和资料,多次前往陵墓选地实际考察,反复勘探陵墓地形,以求陵墓的设计能够完美体现孙中山先生精神风貌,经过半年时间的筛选,最后委员会和专家确定了最终设计方案,就是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中山陵,此时的吕彦直才30出头,而立之年的他因为此设计名声大噪。方案确定后,吕彦直担任整座建筑的负责建造工作,由于常年坚持在第一线,呕心沥血积劳成疾,1929年中山陵还没有完工,此时吕彦直被诊断出肛肠癌晚期,医治无效去世,时年35岁,真是天妒英才。二战历史解密

  吕彦直进入清华学堂读书的时候,小他7岁的严璆(严复的二女儿)对这位青年才俊情窦初开,2人也是一见钟情,从此开始了交往,后来二人订了婚,由于吕彦直一直专心学术研究,加上严璆还没有毕业,2人的婚期一拖再拖,直到吕彦直去世也没有举行婚礼。吕彦直去世后,悲痛欲绝的严璆在北京西郊出家为尼,法名秋秒,后来严璆去了台湾,终生没有再嫁。真是让人心疼心酸可惜。二战历史解密

  吕彦直除了设计南京中山陵外,还设计了广州中山纪念堂、纪念碑。他不仅承担了民国时期的2大纪念性建筑的设计任务,同时还承担了建筑实施阶段的施工监理任务,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愿世人能够记住这位青年才俊,将吕彦直的事迹发扬光大。二战历史解密

  孙中山的真实死因

  孙中山先生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59岁。按照以往的文字记载,他都是死于肝癌,是积劳成疾。但近些年来,孙中山死因有了不同的研究结果,他其实是死于胆囊癌。

  原来孙中山死前曾经多次在北京的协和医院诊断和治疗,他最后住院是那年的一月份。据说,他的上腹出现了一个包块,而且包块一直在增大,所以孙中山感觉很不舒服,身体也越发虚弱。而当时他出院时的诊断结果是肝癌,之后一个月不到就去世了,所以孙中山死因一般就认为是死于肝癌。

  协和医院在上世纪末开始了病案管理工作,从中发现并整理出了孙中山的病案。不过这份病案是不完整的,只剩下13页,大部分被日本人很早就借走了至今没有归还。而在整理出来的病案里,包括一份孙中山的尸检病理报告,据说是他死后遗体被送到医院来检查,而报告显示孙中山是胆囊腺癌伴有胆囊管梗阻,直接扩展到肝及横膈。

  孙中山死因的真相是在1999年正式发布的,当时是海峡两岸对孙中山先生的学者交流会。会上台湾的学者依然认为他的死因是肝癌,于是协和医院的与会代表就向他们展示这份病案和报告,而台湾学者看后也承认了真相。

  孙中山先生死前其实早就患病,他是抱病北上,希望与军阀们商讨南北和平统一的大事,当时是1924年12月。而在路上,他的身体健康就每况愈下,到天津就已经卧床不起,之后休养了几天才挣扎地起来到了北京。


猜你喜欢:

1.南京旅游心得体会

2.2017江苏免费旅游景点

3.2017年南京景点免费开放日

4.2017中山过年旅游景点的好去处推荐

5.江苏旅游历史古迹好去处